屈原代表作品场景,东君屈原赏析东君有哪些形象特点?
《九歌·东君》是屈原的组诗《九歌》中的一篇楚辞,祭祀对象是东君,也就是太阳神,表达崇拜与歌颂之情
原文赏析
祭祀日神之诗,自然充满对光明之源太阳的崇拜与歌颂。这种崇拜与歌颂,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万物生长靠太阳,对太阳的崇拜和歌颂自然是最虔诚又是最热烈的。在《九歌》描写祭祀的场面中,这一篇写得最热闹。诗篇一开头,就先刻意描写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那温煦明亮的光辉。就如昏暗的剧场突然拉开帷幕,展现出一个鲜丽明艳的大背景,把整个气氛渲染得十分浓烈。旭日欲出,自然先照亮日神东君所住的日出之处,也就自然引出日神。东君是伟大的,他所驾驭的太阳把光和热带给人类,是那样的慷慨无私,自然有那从容不迫的姿态。所以他总是不激不厉,安详地驾着太阳车缓缓而行,履行他一天的神圣职责。
那么,当阳光普照大地,日神给人类带来的一切又有何等意义呢?作者并未转而叙述大地山川的反映,仍围绕主题描写了一个日神行天的壮丽场面。这里的龙和上文的马实际上是同一物。飞龙也好,天马也罢,都是上天的神灵,故屈赋中常互称。天马行空,自非凡马可比。这里的雷声,实际上是龙车滚滚驶过的声音。而天上片片绚丽云彩的伴随,就如龙车上插着万杆旌旗,又是何等的显赫。这种场面,只能从后世描写天子浩浩荡荡的出行中去体会了。
至此,作者笔锋一转,让东君发出长长的叹息。他叹息什么呢?因为他将回到栖息之所,而不能长久陶醉在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一切的荣耀中,所以他只有眷念,只有彷徨。但那行天时轰响的龙车(声)和委蛇的云旗(色)确实给他以快意,就连观者也因之乐而忘返。提及观者,又自然地引出一个极其隆重热烈迎祭日神的场面。人们弹起琴瑟,敲起钟鼓,吹起篪竽,翩翩起舞。于是,东君的官属们也为人们这虔诚之心所感,遮天蔽日纷纷而下。
《九歌·东君》描写东君的与众不同,反映出对秦国的敌忾并非无稽之谈
东君的司职很明确,就是为人类带来光明。然而这里描写的东君与众不同,他并不是趁着暮色悄悄地回返,而是继续为人类的和平幸福而工作着。他要举起长箭去射那贪婪成性欲霸他方的天狼星,操起天弓以防灾祸降到人间,然后以北斗为壶觞,斟满美酒,洒向大地,为人类赐福,然后驾着龙车继续行进。这里的一个“高”字,再次把东君那从容不迫伟大而无敌的气度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戴震《屈原赋注》认为天狼星在秦之分野,故“举长矢兮射天狼”有“报秦之心”,反映出对秦国的敌忾,联系历史事实,此论自非无稽之谈。
诗中没有缱绻的儿女之情,有的只是崇高的博爱;没有浓郁的芳香,有的只是炽热的情怀,这与人类对日神东君的崇敬和礼赞的主题是相一致的。
结合祭祀仪式上的乐舞表演情况来看,可以判断第一、第二章是扮神之巫所唱,第三章是迎神之巫所唱,第四章又是扮神之巫所唱。而各章歌辞之间的联接承转,又极其自然,在轮唱中烘托出日神的尊贵、雍容、威严、英武,那高亢宏亮的声乐正恰如其分地演绎出光明之神的灿烂辉煌。
《九歌·东君》所表现出的是艺术美之壮美,一方面来源于自然力,来源于东君的自然原型:太阳,体现在日神的自然神性上。另一方面来源于诗人的心灵创造体现在日神的人格上,即是主体移情的内容方面。诗反映了人对于自然的祈愿、礼赞,对太阳的敬畏、崇拜、溢美,也间接地表现了人企望驾驭自然力、征服太阳的精神力量和幻想。同时诗也借神的形象溶入主观情感内容与社会道德伦理观念,通过神表达一些社会理想、生活愿望、习俗爱好等理性观念。
“架龙轨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是崇高的自然在人类想象中有灵性的复现,“灵之来兮蔽日”,“杳冥冥兮以东行”,“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所构成的壮美意境也正是太阳与太阳神的自然特质的“崇高”在艺术中的感性显现。东君的运行被带上了“龙轨”、“云旗”人驾驶车马行走的人类生活内容,它祛除黑暗的自然特性被附会上了“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的人类想象性的征服自然、剪除强敌的生活愿望,日神东君具有了民族英雄、战争首领的形象。
宁波有哪些民俗风情?
地处浙东的宁波在越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八月十六中秋节:全国各地以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惟宁波以十六为中秋。追其来由,有两种说法:一说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国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说南宋时宰相、鄞县(现鄞州)人史浩因母生日为十六日故易之。清袁钧的有诗“峰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每逢中秋节,家人团圆,赶神会,观龙舟,吃月饼,亦互赠月饼。宁波月饼以苔菜、水昌月饼见强,别具风味。 大头和尚舞:在宁波市郊、鄞州广为流传,昔日每逢新春佳节,民间舞蹈“大头和尚”便以“太平会”名义,走村串户,恭贺新禧,消灾祈福。其表演是将纸制大头和尚变形面具套在头上,由两个分帖子的人领路挨家户分帖,口讲吉利话,待户主出钱后,便将贺年帖贴在门上,然后再表演舞蹈,动作机械、诙谐、滑稽,锣鼓节奏别具一格,充满欢乐气氛。龙舞:宁波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之一。宁波乡村许多地方辟有龙潭,农民历来有舞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风俗,常见于迎神赛会及各种庙会。宁波龙色彩丰富,形式多样,有布龙、绣花龙、双龙盘柱、打结龙、断尾巴龙、小人龙、草龙等,一般为9节、12节,多至18节、24节,现作为群众性文娱活动,常于春节、元宵节和庆祝集会组队表演,奉化条宅村龙舞曾多次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并获奖。狮舞:在宁波市宁海县一带较为流行,一般在夏历正月或佛教有关节日,数十名农民组班,去各村轮流舞狮,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狮舞有独舞、对舞、群舞,以三狮共舞为多,一雄一雌一仔,边舞边敲锣打鼓,以表演"抢五灯"为最精彩,即在场地中间、四角各置一盏灯,狮子在中间狂舞、嬉打、咬打、抢灯,四周皆围观群众。赛龙舟:为水乡的民间习俗。宁波的赛龙舟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举行。前者相传是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划龙舟,表示人们竞相营救。后者则为宁波的中秋节。除举行庙会外,赛龙舟可增加节日娱乐气氛。旧时宁波城区赛龙舟主要在塘河中举行,鄞县的东钱湖的龙舟最负盛名。龙舟分青龙、黄龙、白龙等,龙(船)首高昂,划船人服装与舟同色,一人立于舟前敲锣指挥,一声炮响,龙舟齐发,锣鼓声与岸上观看的人群呼喊声不绝于耳,场面甚为热烈,先到终点者为胜。梁山伯祝英台故事:梁祝的民间传说,最早见于南北朝梁元帝时(552~555)的《金缕子》一书。晚唐的《宣室志》有更详细的描述:东晋时上虞祝氏女英台,女扮男装求学,与会稽的梁山伯同学三年。后祝英台先归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访,才知其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许马氏子。后山伯为县令,勤政爱民,死于任上,葬在城西乡。后祝英台过山伯墓,痛哭呼号,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宋《乾道四明图经》中有“义妇冢”及梁祝故事的记载。现宁波西乡有梁祝合葬墓及梁山伯庙。宁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的谚语。现梁祝故事以电影、戏剧、曲艺等各种艺术形式流传,范围非常之广,涉及浙江、江苏、河北、山西等十几个省,并流传到欧美各国,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国有梁祝的坟墓9处,“读书处”5处,但梁山伯庙仅宁波一处。
你最喜欢的油画是哪几张?
首先感谢邀请回答,我知道很多人都会举例世界名画,比如梵高的向日葵,星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这些常识性的艺术作品我就不赘述了。我想说一下不常见的可能会被忽略的埋没在时间轴里的好作品。下面九张图是我现阶段审美下精心挑选的,横着数从第一张开始的作者是1.Arthur Streeton 2.Eduard Stiegel 3.Casado del Alisal 4.Ivan Konstantinovich Aivazovsky 5.伦勃朗 6.Morgan Weistling 7.Jean leon gerome 8.Frederick Arthur Bridgman 9.Richard Schmid。很遗憾我不能提供所有画作的名字,但是这些作者都是我所尊重的。
张耒的词作风流子该如何赏析?
谢邀。我是长之安兮,我来回答。
一、张耒其人及文学风格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原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后迁居楚州(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张耒自称“予淮南人也,自幼至仕,习于淮而乐之。”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
张耒祖父任职于福建,父亲早年中进士,官至三司检法官,后因亲老乞请做吴江知县,外祖父先以著作郎为谯县知县,后仕至太常少卿,以诗文名世。张耒从小就受着正统的封建诗礼的熏陶,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十有三多而好为文”,十七岁作《函关赋》,传诵人口。此后,他游学于陈州,得到当时在陈为官的苏辙的厚爱,并得以谒见苏轼,并受到苏轼青睐,后在苏轼的引荐下,应举姑苏。熙宁六年(1073年),二十岁的张耒被授临淮主簿,自此步入仕途。
张耒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转,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
张耒受唐诗影响很深,文章风格近似苏辙,苏轼称赞他“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张耒词作不多,《风流子》为其代表作之一。《风流子》是词牌名,张耒的《风流子》词风柔情深婉,叙写秋思离愁,铺景朗情,烘托愁绪无极。
二、《风流子》内容赏析:秋思与离愁的佳作,婉约多情。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沈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1、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
木叶:即树叶。来源于《梦辞·九歌·湘夫人》。后世常以此写秋景,兼写秋思。
亭皋:水边平地。
重阳:即阴历九月九,重阳节。古时风俗,人们常在这天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如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所以自古以来,每到重阳,如有亲友在外,不免互相思念。
捣衣:古代妇女于秋季渐寒时,在砧石上捶打寒衣以备寄给远方的亲人过冬。李白有诗《子夜吴歌》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树叶纷纷飘落到水边平地上,重阳节近了,又到了捣寒衣的秋天。
词的上片落笔写景,首先点明季节,属于开门见山的写法,使人一目了然。词人只用了潦潦几个字,简单平实,描绘出了一幅深秋特有的景致图。画中有景物有人,木叶、亭皋、捣衣女,烘托出了一种秋意萧瑟的气氛,为下面的词意发展作了有力的铺垫。
2、奈何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
庾肠:即庾信的愁肠,喻思乡的愁肠,庾愁代指思乡之心。
潘鬓:代指中年鬓发斑白,词人这里自喻人到中年,身心渐衰。
谩簪黄菊,花也应羞:黄菊乃重阳秋天的象征,“菊花须插满头归”。如今漫不经心地簪菊花,花也应该觉得羞,因为花儿觉得人这么不待见。这是反衬乡愁,连容颜都顾不上修饰,乡愁更甚。
怎奈我愁绪萦绕心中,白发生于两鬓,即便随意地将菊花插在头上,连花也应该感到被羞辱了吧。
词人一生坎坷,人到中年,远离故土,愁绪满腹,重阳日近,他越发思念家乡,这里直抒胸意,一个“愁”字怎了得。词人由于忧伤,鬓衰将不胜簪,“谩簪菊花,花也应羞。"以此反衬出暮感的深沉、乡愁的浓烈。
3、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
楚天:南方的天空。
白苹:水中浮草名,一作白蘋。
红蓼:生于水中者,名泽蓼或水蓼,开浅红色小花,叶味辛香。
天色已晚,我极目远望,看到白苹烟尽之处,水边开花的红蓼深处。
词人这里写天色,写景,一片离情在白苹和红蓼两个意象中,点到为止,笔随意走。词人虽表面上纯写景,但景中含情,意在言外,在写景中寓相思之意,心中充满乡愁暮感,眼前所见,不由引起游子离家漂泊的伤感。
4、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南浦:代指分别的地方。
芳草脉脉含情,夕阳寂寂无声,大雁横在南浦上,人则斜倚西楼,望着远方。
这里词人描写了三个意象:芳草、夕阳、大雁,简短几字,展现了又一幅思乡秋愁的图画。芳草对夕阳,有情对无语,雁对人,形单影只,此处用了对比手法,烘托出了孤寂凄凉的气氛。词人望故乡而不得,只好倚着西楼心神驰往,思乡之情更甚,词意含蓄,画面极为完整。
5、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
香笺:即美好的书札。
锦字:织锦上的字,指女子给丈夫的书作。
美丽的人儿,不知你是否安好?两地相隔太远,书信无法寄到。
下片词人首先点明所思之人,揭示了词旨所在,使上片所写种种情景明朗化。词人这时心中的情思,脱口而出,无奈满腔的思念无法说与对方听,真是遗憾呀。心爱的人啊,何时再相聚?
6、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沈浮。
碧云离合:白云时聚时散。
青鸟:即信使。
只能白白地怨恨那时聚时散的白云,青鸟在其中一隐一现,上下沉浮。
词人这里因长年离别故土,在秋意萧萧的光景下,抒发离愁别怨之情,对闺中人的怀思和深沉挂念以及两地分居、不见来信的怅怨全在这里。
7、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我在风中懊恼不已,一片芳心,两叶柳眉,怎能禁得起闲愁呢?情到不能言说之处,只能付与那东流水。
词的结尾,词人继续“满心而发,肆意而成。”将全词的离恨愁绪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人以想象之笔,设想心爱的人思念自己的痛苦情状,写对方思念自己,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深与痛苦的思念。
三、《风流子》的特色:全词多用典故,借古抒怀,烘托离愁。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用典即‘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即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古代文人好用典,用典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或典故,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张耒的《风流子》通篇用典,借古抒怀,含而不露,恰如其分。
木叶,出自《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亭皋源于司马相如《子虚赋》:“亭皋千里,靡不被筑”。
捣衣源于庾信《夜听捣衣秋》:“秋夜捣衣声,飞度长门城”。
碧云离合,出自南朝梁·江淹《拟汤惠林怨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南浦:代指分别的地方,源于南朝梁·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庾肠:庾信的愁肠,喻思乡的愁肠。庾信本为南朝时梁朝的官员,因出使西魏被留,羁旅北地,故常思念故国和家乡。其《哀江南赋》序曰:“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后人常以“庾愁”代指思乡之心。
潘鬓:潘岳的斑鬓。潘岳为西晋文学家,貌美而早衰,其《秋兴赋·序》曰:“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人遂用潘鬓代指中年鬓发斑白,呈衰老之势。
谩簪源自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自唐朝开始,头上插花成了一种流行时尚,文人更是纷纷仿效,宋承唐俗,不觉为奇了。如今,除非舞台上女子表演,生活中女子也不会头上插花了,更惶论男子。词人此时漫不经心地簪花,形象全不顾,唉,心中愁意情思难平,只能愧对美丽的花儿了。
锦字:晋代窦滔以罪徙流沙,其妻苏蕙,因思念丈夫,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寄,后世常以此指妻子寄书丈夫,表达相思之情。
青鸟:源于传说,西王母饲养的鸟能传递信息,据班固《汉武故事》,汉武帝在承华殿做斋事,西王母曾令青鸟传书,后世常以此指代传信的使者。
以上分析可见《风流子》中,张耒有些直接引用古人的词句,读者读之马上想到是用典故,词人借古抒情,指代明白,不言而寓;有些用古人或古藉中的故事引申出来的含义,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如此另有一番深的含意,词人拿来今用,以证立论,更觉深妙。
古代文人作诗词文章中常用典,有些是明典,即一望而知直接用前人词句,取其辞又取其意;还有一种用典妙就妙在有些话不用直接说出,暗用典故,词人要表达的思想就表现得很含蓄、丰富,其义自见了。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那么用典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他们频频用典?
使立论有根据。即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委婉表意。诗词中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丰富内容。其实用典并不高深莫测,这好比我们现代人写文章,把名人名言直接引用,以作为论据,增强说服力。还有如一人主动向别人认错赔罪,我们可以说他:“负荆请罪。”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就是用典,非常形象明白,如今这已成为一个成语,被广泛应用,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全词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用典极丰,而又不露痕迹,毫无堆砌罗列之感,显得贴切自然,浑然天成。这跟词人出身诗宦之家分不开的,从小饱读诗书,家中藏书肯定不少,然年少诗名出众,勤奋苦读必不可少。所以才能达到遣词作文,凡前人典故,信手拈来,文思泉涌,源源不断。
四、结语张耒年少以文采出名,经苏轼赏识、举荐入仕,熙宁六年至元丰八年,先后做了十多年的地方县尉、县丞等低级小官,往来京洛,为政特别辛劳,但他淡泊平生,微薄的俸禄也难养其亲小,后遭家庭变故,父母前妻相继离世,家境每况愈下,生活困窘。
神宗崩,年幼的哲宗继位,苏轼等人被启用调京,张耒也进京被拔擢,馆阁八年,渡过了一段快乐的京都生涯。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得势,随着苏轼等人的被贬,苏门弟子也受到株连。自此后,张耒贬出京都,过上了谪居的生活。晚年长期赋闲,贫病交加,曾“三月不知肉味”,故土淮安只停留了一年,61岁在陈州去世。
张耒以苏轼为恩师,以闻道苏轼自负,终生恪守不移,尽管身处政治环境恶劣,生活如此穷困,但他并不向腐朽的势力屈服,即使遭受打击也不移志,不悔,志趣高洁。
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秦观等相继辞世后,张耒仍作为文坛中流砥柱,传道授业,光大文风。《宋史·文艺传》称其:“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
张耒词虽不多,然词风与秦观近,这首《风流子》婉约细腻,用典较多,词人信手拈来,并不生硬,虽不特别修饰,但胜在平白无奇,不露痕迹,如己出一般,将秋思离愁、柔情相思,尽数而出,含而不露,虽不似豪放词派壮怀激烈,但别有一番自然性情,风格委婉,细腻有余。
艺术家会给自己的老婆孩子画艺术画吗?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油画和国画是最常见的两种绘画形式。国画因为刻画的是“心象”,是画家先经过观察物象后,并用主观思维来感受物象的精气神,最后依靠自己的印象来画画,因此,国画不需要把艺术形象画得跟现实一模一样,也不需要用模特来参照,完全是刻画画家心中的感觉。
李壮平《玉儿》
油画创作因为有许多要求,比如说,要造型准确,艺术形象的结构要符合比例,要有立体感,色彩要跟固有色保持一致,整体面貌要体现出视觉上的真实,等等。这些要求就限制了油画必须启用模特,画家一边观察模特,一边在现场作画,只有如此,画家才能全面把握艺术形象的精气神。
李壮平《东方神女》局部
在油画艺术的创作中,不少油画家会给自己的老婆或孩子来画像,出现这种情况,不是画家面对自己的老婆孩子时比较有灵感,而是画家非常熟悉自己的亲人,从形貌到性格,再到精神气质,画家对他们再熟悉不过,因为熟悉,画家才有可能画出形神兼备的作品。如果画家面对的是一个不熟悉的模特,即使他的水平再高,也很难画出内在的,震撼人心东西。
鲁本斯《海伦娜·芙尔曼》
以自己的老婆孩子做模特,进行油画艺术的创作,在西方美术史上相当普遍。
以我的了解,主要有17世纪巴洛克画派油画大师鲁本斯(1577年——1640年),鲁本斯的老婆名叫海伦娜·芙尔曼,是一名身材丰满,漂亮性感的金发美女,在一生的油画创作中,他前前后后给海伦娜画了10多张画像,留住了海伦娜不同年龄段的美丽容颜。
鲁本斯《芙尔曼与孩子们》
在鲁本斯刻画老婆与孩子的作品中,比较有名的主要作品有《海伦娜·芙尔曼》,《芙尔曼与孩子们》,《海伦娜与鲁本斯与儿子彼得》,《三美神》。实际上,鲁本斯油画作品中的大多数女性,看起来都丰腴漂亮,具有“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她们都是以老婆海伦娜为艺术原型的,因为鲁本斯非常熟悉,画起来得心应手。
杨飞云《小演员》
我国油画家里,经常以老婆或孩子作为艺术原型进行创作的,主要有当代著名油画家杨飞云,他经常以妻子佟芃芃做模特来画画,画出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小演员》、《静物前的姑娘》、《母与子》、《两姐妹》等,把妻子佟芃芃从年轻姑娘一直画到了中年妇女。
李壮平《荷莲》
四川籍著名油画家李壮平,曾在前些年以自己女儿李勤作为模特,画出了许多“东方神女”系列作品,以及《玉儿》、《荷莲》等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和争议,到如今,观者也开始接受起来他们为艺术献身的这种精神。
屈原的写作风格和名句?
1,在诗歌语言和形式上,也有创新和开拓。它汲取了楚歌和先秦散文的营养,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创造了一种基本整齐,而又参差错落,灵活自由的的语言形式。《离骚》的语言精炼华美,极富表现力,并多用方言、虚词、双声、叠韵等。
2,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
3,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4,屈原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国丹阳,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