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陈平简介及代表作品

没有经验的人如果直接把元宵下锅,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种炸元宵的方法,放凉后的元宵先在蛋液里滚一圈,炸出来之后元宵就不会那么油腻,炸元宵是我和家人的最爱,你的味蕾是不是已经被外焦里酥的炸元宵深深撬开了。朱元璋做噩梦要开杀戒。...

陈平简介及代表作品,你们吃过炸元宵吗?

元宵节刚过,但元宵的味道还在嘴边悠哉悠哉呢!

元宵是我最爱的一种食物,在我们北方关于元宵有很多吃法,而我最喜欢的就是把元宵炸着吃。因为炸元宵从味道和口感上更加丰满,从小也是喜欢这种吃法。

不过炸元宵好吃,没有经验的人如果直接把元宵下锅,很容易“爆裂”,里面的馅就会流出来,炸出来也不好看。

因此,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种炸元宵的方法,这样炸的元宵,不会“炸崩了皮”,且炸好之后外皮酥脆,内里软糯,圆溜溜得很好看,大人小孩都喜爱。

第一步,先准备一些元宵,我这里选用的口味比较多,里面有玫瑰,桂花,五仁,黑芝麻,草莓等各种馅的,怎么也能多吃两个,接着再准备适量的面包糠和1个鸡蛋就够了。

第二步,锅中倒水大火烧开,放入元宵煮个大约5到8分钟,煮熟后捞出来,迅速把元宵过两遍凉水,防止它们粘连在一起。

第三步,将元宵摊开挨个放到案板上,放至完全凉透,放的时候给案板上刷上一层食用油,免得元宵沾在上面,不好拿起来。

第四步,鸡蛋打入碗里搅成蛋液,面包糠倒入一个盘子里,放凉后的元宵先在蛋液里滚一圈,拿出来放到面包糠里滚上两圈,用手捏一捏,让面包糠紧紧地粘在元宵上,不然炸的时候很容易脱落。

第五步,油锅里倒油,油量要没过元宵,这样炸得均匀,开大火将油温烧至6成热以上,判断油温是否够热,可以用一根干净的筷子插入油锅,油面起大泡泡的程度就行。

第六步,元宵放入油锅里,改中大火炸上2分钟定型,出锅前再用大火炸30秒,让面包糠吐出多余的油,炸出来之后元宵就不会那么油腻,口感更酥脆,炸好捞出装盘,趁热吃就行。

这种炸出来的元宵,最大特点就是入口酥而不散、甜而不腻。炸元宵是我和家人的最爱。

说了这么多,你的味蕾是不是已经被外焦里酥的炸元宵深深撬开了。那就赶快行动起来吧!让美味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开心快乐每一天哟!

两个儿子结局如何?

刘伯温聪明一生,却死得蹊跷。他的2个儿子也都死于非命,而且一个比一个让人惋惜。在这件事上,老朱家有不对的地方。

01 军师刘伯温

刘伯温,是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的“诸葛亮”。

民间盛传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但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来说,确实是个无法替代的军师。

初见朱元璋,50来岁的刘伯温就提出了两线作战、“先陈后张”的战略,帮着朱元璋解决了陈友谅的难题。

随后,刘伯温全力协助朱元璋建国,帮他避开祸患:

发现荧惑星有异动,赶紧让朱元璋下罪己诏,安百姓,避兵灾;天气大旱,出现天灾,提议处理积攒的冤案,果然天降大雨;朱元璋做噩梦要开杀戒,冒死阻止……

不久之后,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刘伯温依然是肱骨军师。

朱元璋选想选择家乡淮西壕州当都城,刘伯温又跳出来反对:坚决不可。

《明实录类纂·人物传记》:虽帝乡,然非天子所都之地虽已置中都,不宜居,扩廓咕木儿虽可取,然未可轻,愿圣明留意。

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制定了《大统历》、草创了《大明律》、奏立军卫法,又重开科举制。

只可惜,随着朱元璋对皇权的习惯,他开始对刘伯温要求苛刻。比如,只要老天不下雨,他就找刘伯温想办法。

照办之后,如果老天下雨慢一点,朱元璋就开始怀疑刘伯温不尽心。

到后来,朱元璋已经不太相信刘伯温了,不顾刘伯温的劝阻非要立胡惟庸为宰相。

而后来的胡惟庸,几乎要成为刘家的灭顶之灾。

02刘伯温之死

公元1375年,60多岁的刘伯温得了风寒,怎么也不见好。朱元璋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看病,结果刘伯温吃完御医开的药,肚子又闹起了毛病,像被石头挤着一样,非常难受。

刘伯温知道,这其中一定有猫腻,于是就拖着病体要见朱元璋。刘伯温明里暗里,把所有的怀疑和揣测都和朱元璋说了,可朱元璋却什么都没说,只让他好好养病。

刘伯温很清楚,这是朱元璋希望他闭嘴了。

回家后,刘伯温拒绝吃药,从京师搬到了老家。

没过几天,刘伯温奄奄一息地对儿子交代后事:我死后,你们把这本《天文书》交给朱元璋,以后刘家子孙不准再学帝王之术。

《明史》: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

农历四月十六,65岁的刘伯温死在了家中。

其实,从刘伯温的遗言来看,他应该是不希望后世子孙再涉足朝政了。

以才智、天文著称的刘家,把看家本领《天文书》交给皇帝,也就代表着他们把底牌上交,好让刘家从皇权中脱离出来,自此过闲散日子。

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刘伯温的想法和遗言,非常具有智慧和远见。

只是,他忘记了他是刘伯温,朱元璋曾经最信任的军师,就因为这一点,他的儿子们就绝对无法逃离皇权。

03刘伯温的两个儿子

刘伯温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和次子刘璟。他们都是继室陈氏所生。

刘伯温去世时,刘琏28岁,刘璟26岁。两人很有才情,都还没有正式进入明朝官场。如果他们能够如刘伯温所说,离开官场,大概也能成为时代的优秀文人。

可他们的结局,一个比一个令人惋惜。

1377年,刘琏考取功名,被任命为考功监丞、监察御史。第二年,朱元璋又让他当了江西布政司右参政。

刘琏为人耿直,又是真正有才之人,朱元璋本想让他先在地方历练一段时间,而后再到中央来担当大任。但刘琏还没来得及好好施展抱负,就遇上了胡惟庸党人的胁迫。

宰相的胡惟庸,在官场上拉拢官员,排除异己,结成党派。且不说刘琏是个洁身自好的人,就算他要站队,也绝对不可能和害死自己父亲的胡惟庸一派。

刘琏反抗的结果,是死亡。1379年,他被胡惟庸党人逼破,跳井而死,年仅32岁。

《明史》: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这一年,才刚刚是刘琏当官的第三年。

相比之下,次子刘璟的遭遇就更惨一些了。

刘璟自幼好学,熟读兵法,在行军打仗的谋略上很有见地。

1381年,唐胜宗征讨温处叶丁香、吴达三,朱元璋让刘璟参与谋略。唐胜宗大胜归朝时,对刘璟的才能大加赞赏。

朱元璋非常高兴,这时候的他太需要开国功臣之外的军师良将了。于是,刘璟每年都会被朱元璋召见。

直到1390年,刘璟把世袭的爵位让给了哥哥刘琏的儿子刘廌,朱元璋才给了刘璟閤门使的职位,并赏赐他“除奸敌佞”的铁简。

很明显,朱元璋不仅想重用刘,还希望刘璟能够帮他铲除朝中毒瘤。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朱元璋大搞特搞了一场蓝玉案,将朝廷的开国武将杀了大半,为孙子朱允炆继位扫清障碍。在这个过程中,刚直的刘璟非但没有得到牵连,反而职位还更进一步了。

这一番操作下来,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是实打实地想要让刘璟成为朱允炆的肱骨大臣。

然而,朱允炆自己却没有好好珍惜这元大将。

朱允炆继位的第二年,朱棣打着靖难的名号起兵。刘璟赶紧献上他的十六计策,结果朱允炆没有仔细看,就直接拒绝采纳,只让刘璟参与李景隆的军事北伐。

李景隆在行军打仗方面根本不行,没有几场拿得出手的战役。只因为他曾经帮着朱允炆削藩,将周王朱橚全家押送回京,又是朱允炆的心腹,朱允炆一直对他另眼相看。

这一次,让刘璟参与李景隆与朱棣的对战,也是希望刘璟当副手,辅助李景隆。可这李景隆,自己没能力还心比天高,根本不听刘璟的计谋,导致了战争大败。

《明史》:景隆败,璟夜渡卢沟河,冰裂马陷,冒雪行三十里。子貊自大同赴难,遇之良乡,与俱归。上《闻见录》,不省,遂归里。

刘璟对李景隆失望,拖着病躯将自己所写的《闻见录》献给朱允炆,希望他能够改变战略。

可朱允炆,再一次拒绝了他。

这一次,刘璟失望透顶,弃官回乡。

可笑的是,后来的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进城,亲自摧毁了朱允炆的统治。

朱棣登基后,立马召刘璟入朝。

他和朱允炆不同,朱棣是个真正惜才之人,他清楚刘璟的才能,更想要重用他。可刘璟也有自己的气节,坚决不事二主。

在刘璟看来,朱棣就是个篡位反贼。因此,不管朱棣怎么软硬兼施,刘璟都不为所动,甚至还直言: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取自《明史》)

朱棣气极了,把刘璟扔到了监狱,想让他再冷静冷静。没想到,刘璟被关押的当晚,就在监狱中用自己的发辫自缢了。

终究,老朱家谁也没用上刘璟的才能。

04 为何刘伯温的儿子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都是有才之人,但都没有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是因为老朱家的皇帝太昏庸么?

在一堆皇帝中,明朝的前三个皇帝还算可以,朱元璋和朱棣更是公认的有能帝王。

是时代不对么?

也未必,抛开刘家不提,当时也有许多草莽出身的人,得到了重用。

如果一定要寻几个理由,我认为刘琏和刘璟的死,是那个时代的偶然,却是他们性格中的必然。

其一,他们的运气实在不太好。

刘琏是在1379被胡惟庸党派逼死的,可1380年,朱元璋就开始清算胡惟庸党派了。并且,在清算的第一年,胡惟庸就被诛了九族。

前前后后只差一年。

朱元璋对刘琏是信任的,也希望他能够在日后发挥大用。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出于保护才在那个敏感的时间点将刘琏调到江西。

但是,谁也没想到,人在江西的刘琏,还是在胡惟庸倒台的前一年,被迫害了。

刘璟,是朱元璋留给下一任皇帝的能臣。

但他的运气也不太好,遇上了个拎不清的朱允炆,更摊上了个花言巧语、两面三刀、不干正事的李景隆。

如果,刘璟能被朱允炆重用,或者从一开始就遇上的是朱棣,结局应该会大不一样吧。

其二,两人都是有节气和傲气的人,容不得半点沙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琏和刘璟,都算得上是自己逼死了自己。

刘琏有自己的坚持,不愿意和胡惟庸党派为伍,甚至连虚与委蛇一下都根本不愿意。他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如果不符合他心中追求的气节,唯有以死明志。

而刘璟,则更是如此。

朱允炆接二连三地拒绝和忽视,让刘璟对朝局感到失望,只能无奈归隐。

可是,即便是归隐的刘璟,他也不愿意向朱棣低头,哪怕他心里清楚,朱棣更有能力,朱棣能够重用他。

从接到朱棣的诏书开始,刘璟就已经做好了身死的打算。

这兄弟二人都是决绝的人,但凡他们多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或许都不会是这样的结局。可如果那样,刘琏就不再是刘琏,刘璟也不再是刘璟。

知子莫若父,刘伯温就是清楚两个儿子的性情,才会在临死前拼命嘱托。

只是更多时候,长辈们再多的嘱咐,都无法改变命运的齿轮。

可能人这一辈子,该踩的坑,该走的路,总是要去走的,只是希望走了以后,能够平和说一声:问心无愧。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历史上最强军师排行榜是怎样的?

最强军师排行榜,首位还得看老姜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王侯将相如过河之鲫,数不胜数,有的青史留名,有的遗臭万年,有的意气风发,有的遗恨千古。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最强军师有哪些,碍于篇幅,只将我心里的前五位罗列一下,以飨看官。

排名第一位:姜尚——兵家始祖,寿长功高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妇孺皆知的一句话,说的就是帮助周武王兴兵伐纣,奠定大周八百年天下的军师姜尚。

姜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生于商朝晚期,其人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传说,尤其是一部《封神演义》更是让他家喻户晓。比起老百姓口中的昆仑山玉虚洞元始天尊的得意弟子,掌管封神榜的神通广大之人,姜尚在历史上留下荣誉称号的却是“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兵学奠基人”。

姜尚少时家贫,为了生计,他做过屠夫,卖过酒,吃饱饭都成问题,可他人穷志不穷,经常刻苦钻研天文地理和治国之道,只不过虽然他一肚子治国之道,却报国无门,商朝的帝王官员都不识人,他只能仰天长叹,蹉跎度日,这样的日子一直到了72岁。

这一年,坚持活得久的姜尚垂钓于渭水之滨等待有识之士,终于遇见西伯侯姬昌,成为他的首席智囊,帮助周“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武王即位后,姜尚被尊为"师尚父" ,辅佐武王灭纣建周, 后来他又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

周康王六年,姜尚岁寿139岁病逝于镐京,后世对他推崇备至,历代帝王尊他为兵家鼻祖、武圣,春秋时百家争鸣,各派要想出名,都要树个大旗,于是名气大的姜尚又被尊为“百家宗师”。

这样的开国之功,加上对后世几千年的深远影响,让他稳坐最强军事榜第一名。

排名第二位:孙武——一部兵书,流芳百世

孙武是春秋时期齐国人,就是姜尚封国的那个齐国 。孙武善于思考,喜好兵法,他四处拜访名师,加上自己聪明才智,领悟到了兵法的真谛,于是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孙武将他的兵法应用于实战,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并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差一点就覆亡楚国。

他的兵法十三篇被后人称为《孙子兵法》,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几十年也被商界、学界、政界广泛应用,堪称世界名著。

孙武既有著作问世且流传后世,又有几近灭国之功,被后人尊为“兵圣”,排名“武圣”之后名列第二,当之无愧。

排名第三位:姚广孝——是僧学道,其智类妖

姚广孝名气虽然不大,但实际上却是最低调的造反派,最成功的出家人。他年轻时便出家为僧,法名道衍,但却并不拘泥于佛学禅性,他少年学儒,成人学道,精通三教,是难得的天才。

明洪武十五年,道衍和尚被明太祖选中,主动结识燕王朱棣,一番交谈过后,两人相见恨晚。从此和尚成了谋士。后来建文帝削藩,朱棣起兵靖难,这些事多由道衍策划,他奉命留守北京期间,仍决胜千里之外,建议朱棣轻骑挺进,直取南京,占得先机。朱棣深信不疑,依计顺利夺取南京,位登九五。朱棣以区区燕地一隅敌全国,并最终获胜,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道衍因此被成祖尊崇,即位后复其姓名,加太子少师,因他白天上殿,晚上回寺念经,于是他被时人称为"黑衣宰相"。

姚广孝后来遵照成祖旨意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的布局。解缙死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姚广孝死后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他智谋百出,志向坚定,虽是出家人,却怀入世之心,最终成就伟业。排名第三,应无异议。

排名第四位:张良——反秦先锋,大汉功臣

刘邦一介无业流民,虽胸怀大志,若无贵人相助,也不过是小打小闹,芒砀山一帮打家劫舍的强盗。他能在沛县起兵要感谢萧何宽弘雅量,让位与他;他能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一举击破项羽夺得天下,应该感谢韩信;而他能稳稳当当地打天下和坐天下,最应该感谢的是张良。

萧何、韩信、张良,号称“前汉三杰”,是刘邦建立汉家山河的最主要的功臣。其中萧何、韩信广为人知,张良人们却只闻其名,忽略了他的历史贡献。

张良祖上五代相韩,是当之无愧的韩国贵族出身。秦灭韩后,他为报家仇国恨,带领力士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但却掀起了反抗秦朝暴政的浪潮。

后来张良审时度势,聚众归刘邦,成为其主要“智囊”。他的贡献主要有三个:第一,鸿门宴上力助刘邦解围逃走,这才有了后面的楚汉争霸;第二,张良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同时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不可纵虎归山,刘邦听之因此完成统一大业。刘邦感激地称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第三,刘邦宠爱戚姬,欲立其子如意取代太子刘盈。吕后央告张良,他设计请来“商山四皓”,帮助刘盈坐稳太子之位,对汉朝初立的稳定做出了贡献,没有让大汉重蹈先秦的覆辙。

张良作为四百年大汉基业的奠基人之一,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尤为难得的是,张良急流勇退,不恋权势,隐居云游,得以善终。因此排名第四。

排名第五位:诸葛亮——智慧化身,壮志难酬

没有特别的原因,就是该轮到他了。名气最大,贡献最小,难得的是一片忠君爱国的心。因此排名第五。

江湖恩仇录收视率?

收视率当时排名第一。

《江湖恩仇录》内地武侠剧的开山之作,很多八零后几乎都看过。

1991年,内地推出了这部处于开山地位的武侠作品,而且播出后的效果非常不错。主演为东方闻樱、李德利、陈平平等,虽然他们名气不大,但绝对演技在线。记得以前学生们每天都会在学校讨论剧中的情节,尤其对男主李小刚的金顶神功非常羡慕。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也不少,剧中美人如云,还有个类似孙悟空的角色,且人物设定奇特。总之这剧值得一看。

三八线连长扮演者?

一、《三八线》连长扮演者是战卫华。;

1、角色介绍;张达铁,一连连长,性格豪爽、指挥能力强,急躁并争强好胜,深受战士爱戴,最后牺牲在朝鲜战场。;

2、演员简介;战卫华,1970年7月2日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93本科班,中国内地男演员。;

2005年,参演战争题材剧《亮剑》。

2006年,主演家庭伦理剧《张礼红的现代生活》。

2007年,主演反特悬疑剧《古城谍影》 。

2008年,主演家庭情感剧《幸福来敲门》 。

2009年,主演少数民族风情剧《金凤花开》 。2011年,参演原创话剧《王府井》。

2012年,主演的校园励志电影《足球小子飞毛腿》获得第12届电影频道电影百合奖优秀儿童片奖。2015年,主演历史战争剧《三八线》。;

代表作品:亮剑、彭真、古城谍影、牛玉儒、铁血红安。;

二、电视剧《三八线》简介;《三八线》是梦继执导的战争史诗剧,由张国强、王挺、曹曦文领衔主演。;该剧讲述的是1950年鸭绿江上的渔民遭美军战斗机轰炸后,村里两个小伙子参加志愿军奔赴朝鲜、保家卫国的故事。;该剧于2016年4月23日在云南都市频道首播。

三毛与与年近八荀的王洛宾是什么关系?

三毛和王洛宾——一生都在寻爱的路上

三毛,一个曾在撒哈拉流浪的随性女子;王洛宾,一个天山脚下的西部歌王。他们之间产生的是不是爱情,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但无疑,三毛是一个噬爱如命的人,而王洛宾也是一个痴情人儿。

三毛大学期间在文化学院时,因仰慕同校才子梁光明,主动给出联系方式,两人之后开始交往。梁光明便是三毛的初恋。之后三毛逼婚不成便以去西班牙留学作为筹码,没想到最终反而造成两人分手。三毛也因此自杀缝了28针。

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之后又相继游历多个国家。在这期间她也交了几位男朋友。还曾在柏林墙与一位军官有过浪漫的邂逅,但都无果。之后又与画家邓国川、一名德国老师相恋。前者在婚后发现对方是有妇之夫;后者在婚礼前夕因为突发心脏病而撒手人寰。

三毛在遇到情感和婚姻上的打击后,再度远走西班牙。与六年前遇到的西班牙人荷西·马利安·葛罗重逢。两人结婚,并在撒哈拉定居。

1979年9月30日,当天正好是中秋节,荷西在三毛父母往访期间在拉帕尔马岛的海中潜水时意外丧生。三毛历经了情感上前所未有的打击,她亲自用手去挖荷西的坟墓,如果不是父母在,她一定跟着荷西走了。之后三毛一直沉浸在失去荷西的伤痛之中,直到遇见王洛宾。

而王洛宾这个蓄着山羊胡子的小老头儿,一生中除了三毛外也有三段恋情。1934年,作为中学音乐教员的王洛宾和艺专芭蕾舞女学生落珊(原名杜明远)相恋了。却因婚后两地分居,落珊变心,恋情告终。

1939年王洛宾创作了传唱大江南北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歌中的“好姑娘”正是藏族姑娘萨耶卓玛。 卓玛是金银滩千户长同曲乎家的三千金,有着藏族姑娘独有的那一份灵气与可爱。王洛宾随同的《祖国万岁》剧组正是驻扎在她家里。王洛宾和饰演牧羊女的卓玛朝夕相处地度过了三天,两人发乎于情,止乎于礼。对于王洛宾而言,卓玛更像是自己的梦中情人。

王洛宾的第二任妻子叫黄玉兰(后王洛宾因其娴静温顺为其改名黄静),一个他一生惦念和追忆的人。黄玉兰的贤惠豁达,两人生死相依,再度点燃歌王的一颗情爱之心。1951年王洛宾再次入狱后一个月,妻子黄静病逝。知道1996年去世,都未有续弦的念头。

三毛和王洛宾——久别重逢的相遇

1989年,香港女作家夏婕在新疆访问过王洛宾后,在《台湾日报》发表了3篇《王洛宾老人的故事》,很受读者欢迎。

“年近不惑,妻子病逝,他孤零零地死守在美丽的新疆,仍然痴迷艺术,不断辗转各地,采集民间歌谣。每天黄昏,他都坐在门前看夕阳;天黑后,总要对着悬在古旧墙壁上的太太遗像,弹一首曲子给她听。”当夏婕讲起这个老人时,三毛早已泪流满面。她仿佛看到,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一位老人与她同样以爱为信仰时,如逢知音。不久后便跟随旅行团欣然前往。

这天午后,王洛宾独自一人,正蜷缩在躺椅上小憩,忽而被轻轻的叩门声唤醒。三毛披着一头海藻似的长发,身穿黑红格子毛呢外套,浅笑盈盈出现在他的面前。王洛宾后来说起三毛是这样的:“第一印像是西部女牛仔,继而变为秀发女郎,最后的原形是真正的女作家!”

简短地说明来意并寒暄后,他们便开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长谈,虽是初次见面却像是莫逆已久的故友一般。其后,余兴未了,三毛为他唱了自己的代表作品《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

投桃报李,他也为她唱了一首狱中的作品《高高的白杨》,并介绍了歌中的故事:一个维吾尔青年在结婚前夜被捕入狱,美丽的未婚妻不久便郁郁死去,青年为了纪念爱人蓄起了胡须。当王洛宾唱到“孤坟上铺满了丁香,我的胡须铺满了胸膛”这句歌词时,三毛哭了。大概是想到了死去的荷西,因此深深领悟歌曲中所传达的彻骨的孤独。

张爱玲说过,一个知己就像一面镜子,反应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一部分。遇见王洛宾,三毛就好像遇见了红尘滚滚中的另一个自己。

三毛和王洛宾——安得与君相决绝

回到台北后,三毛将自己在乌鲁木齐对王洛宾的采访整理成《中国“西北民歌之父”王洛宾一鞭钟情》一文在台湾发表,继而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撰写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找到了原作者》,王洛宾的大名迅速蜚声海峡两岸。

而王洛宾则应大陆媒体之邀,写了两篇短文《海峡来客》和《回访》。“是谁在敲门,声音那样轻,像是怕惊动主人。打开房门顿吃一惊,原来是一位女牛仔。模样真迷人——镶金边的腰带,大方格的长裙,头上裹着一块大花巾,只露着滴溜溜的一双大眼睛......”许多文学评论家都叹为观止:77岁的老人居然写出了这样不朽的动情之作!

离开大陆不久,按捺不住兴奋之情的三毛便开始与王洛宾鸿雁传书,万里寄情。不到一个月,王洛宾就收到了三毛的第一封来信:

三毛在信中深情表白:闭上眼睛,全是你的影子。没有办法。你无法要求我不爱你,在这一点上,我是自由的。

短短三个月,三毛就给王洛宾写信达15封之多。三毛的热情率真跃然纸上,作为写过无数情歌的艺术大师,王洛宾不会不明白三毛对自己的情感。彼时他已经87岁了,一个行将就木之人如何承受起这份沉甸甸的爱?

他给三毛回信,将自己喻为:萧伯纳那把破旧的雨伞。之后便很少回信。

8月20日,王洛宾收到三毛从北京发来的一封加急电报:“8月23日(CA0916班机)请接平。”为了迎接三毛的到来,从未置办过家具的王洛宾,请人陪同,破例到乌鲁木齐的家具市场选购了一张当时最流行的单人席梦思床、一张书桌、一盏台灯和一套新被褥。

而三毛则按照王洛宾的成名作《在那遥远的地方》中,那个美丽的姑娘卓玛的形象,穿上在尼泊尔购买的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裙装。

热情满满的三毛原本计划久留,不想短短几天的相处却出现了不和谐的插曲。当地媒体知道三毛的到来,便派大批人马前来采访,而那时的三毛却只想和王洛宾独享时光,不想受到任何叨扰,但王洛宾碍于情面与身份,动员三毛积极配合记者的采访。

与此同时,一部关于王洛宾的电视纪录片也正在拍摄期,王洛宾陪她的时间少之又少。而他并没有注意到三毛的情绪变化。直到三毛心灰意冷,带着那只盛满衣物的手提箱离开。

1991年1月5日,离开王洛宾的第121天后,饱受事业、爱情与疾病三重困扰的三毛,在台北荣民总医院自缢身亡,英年46岁。

三毛和王洛宾——免教生死作相思

噩耗传来,王洛宾悲恸不已。

恍惚迷离之中,他写下了晚年最后一首情歌:《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且莫对我责怪

……

他在歌曲最后写道:越等待,我心中越爱!然而对于王洛宾来说,他自己对三毛的情感是爱更多还是愧疚更多?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明白。

三毛和王洛宾之间的感情,其实不像是爱情,更像是友情。三毛在王洛宾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痴情和那份遗世独立,三毛想要的是一个灵魂伴侣,可惜王洛宾并不能满足三毛对于所要爱情的幻想。说到底,她有他没有的那份执拗,而他则比她更为世俗。两人可以像知己一样,围炉夜话、聊天唱歌,但唯独不能在一起。

倘若三毛不在王洛宾身上寄托爱情的期盼,王洛宾也不会在面对三毛时,觉得纠结和迷茫。两人的相处会很自然随性。兴许,三毛和王洛宾就成了志趣相投的莫逆之交,成为尘世当中惺惺相惜的知己伴侣。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