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宁代表作品,你们都喜欢什么类型的绘画?
谢谢邀请,我是会画画的云。
我喜欢的绘画种类比较多,线描花卉和线描装饰画、水彩花卉和水彩人物、彩铅动物、丙烯都挺喜欢的,其他类型的也喜欢,但是还不会画,现在画的主要是线描、水彩和彩铅。
线描类画起来方便解压,也很适合新手练习,所需要的时间不会很多,简单好看!
虽然简单,但是画出来的形式并不单一,你所想的都可以描绘出来,而且可以开拓自己的想象力,锻炼一个人的耐心。
最近除了线描,画的比较多的就是水彩了,水彩给人一种通透的感觉,流动的水晕染开颜料视觉上就是一种享受,但是水彩小云还在学习中,现在在自学人物水彩,虽然画的不好但是只要相信就一定能画好哒~
最后就是彩铅啦,彩铅是我最喜欢的工具之一,相对水彩来说,彩铅可以更好的感受笔尖在纸上的摩擦,对于细节可能把控的更好,所以我比较喜欢用彩铅画萌宠类的作品。
突然发现自己有一段时间没有画彩铅了,12月彩铅画要开始画起来喽,你喜欢哪种类型的画呀?评论区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吧!
为什么有人说绘画的艺术价值高于实用价值?
谢谢邀请!
绘画艺术的艺术价值是远远高于绘画的实用价值。
绘画作品有装饰,教化育人,记载历史的实用价值。
但是融入画家情感的绘画作品,上升为富有哲理和美学的思想层面的产物,是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和享受。
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的人们,就会最求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的生活,绘画艺术领域也是一个方向。
艺术价值的高作品,必将受到大家的追捧,拍卖价格不断被刷新。
中国最出名的女子油画?
上个世纪末,这是当代著名油画家陈衍宁画的一幅代表性作品《雨后》。
陈衍宁的肖像画在欧美赢得盛誉,人们在他的画作中感受到一种潜在的诗情画意。那藏在气质里、含在品味中、映在意像间的东方神韵,显然来自他中国传统的艺术修养。
美国当代著名评论家邓尼斯.韦曼认为,陈衍宁对光与透视处理的无懈可击、构图具有震撼力与想像力,对所绘客体神韵拥有惊人的洞悉力,“陈衍宁的艺术真正跨越了文化与历史,蕴含着一种宇宙的永恒的信息”。他盛赞,陈衍宁的作品“是一种坚实完美的审美结合,一个跨越空间的视界”。国内著名评论家也认为,陈衍宁是第四代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是花开还是花落?
谢邀。
“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是花开还是花落?这样描写有什么寓意和暗示吗?
这句诗出自诗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七绝,也是杜甫一百多首七绝中最好的作品。在格律诗范畴中,特别是在五律、七律之中,杜甫的成就,无人可匹敌。就好像李白的古风,其他诗人都只能望洋兴叹,绝无超越的可能。李杜这两个人,一仙一圣,霸占了中国古诗两大分类的顶峰,让人高山仰止。
而在互相交错的领域,就各有长短了。比如在七绝、五律中,李白的意兴酣畅,灵感纵横,可与杜甫一争,七律就明显要逊色一些。而杜甫在七律的领域内堪称王者,但在七绝中,相对来说比李白、王昌龄就要精品少一些。
杜甫七绝,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就是《绝句》和这首《江南逢李龟年》,另有名句的是《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还有就是“黄四娘家花满蹊”了。笼统的来说,真正的翘楚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和“落花时节又逢君”。
以前在讲绝句文法的时候,曾经说过《绝句》这首诗。绝句两联都是绝世名对,但都是并肩对,于整诗来说,缺乏对仗的灵活性。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非常的工整、漂亮。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四扇屏”,是初学者最喜欢使用,却是最流俗,最容易写坏的方式。
什么叫“四扇屏”?四句话,一句一景,看上去精致漂亮,缺乏内部逻辑联系,景色描写也没有轻重之分,写诗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平庸、油滑的创作思维。这种手法写出来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缺乏思维走向、情感冲突的作品。
初学者一定要尽量避免。
当然,诗圣的写景确实精致、唯美,即便是四幅风景摆在面前,也能让人心旷神怡之后去追寻创作背后诗人的心态,进一步发掘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含义。
不过这是名家作品,好看得让人上心,特别是乾隆皇帝对这首作品的超凡喜爱,让《绝句》家喻户晓具有了可能性。
单看诗本身,《江南逢李龟年》的意境沧桑,在对人类共情的表达,打动读者层面上来说,是要远远高于《绝句》的。
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作品,既是杜甫最后的七绝,也是杜甫最好的七绝——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它具有了盛唐诗歌的典型特色,字词简明易懂、情感冲突明显、意蕴深远而击中人心。
这是一首平起不入韵,押平水韵“十二文”部的七言绝句。其中第三句的“江南好风景”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称作“鲤鱼翻波”。这个都在以前的文章或者专栏都讲过,这里就不再复述。
诗的内容也不复杂,我们只需要稍稍了解一下背景,就能读通这首七绝,也很容易被杜甫所表达的诗意所感动——因为他所表达的正是我们任何人都逃不过的人类共情。
诗圣在人生的最后一年,还在江南流浪。不过当时的“江南”是指湖南地区。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在成都的靠山,南下至夔州,在都督柏茂林的关照下,过了两年安稳日子。这两年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诗歌技法已经完全成熟,经典作品层出不穷。
随着年事已高,因了“落叶归根”的思想,杜甫在768年踏上回乡之旅。可惜时势动荡,生活也陷入困境,两年之间一直在岳阳到潭州(长沙),潭州到衡州(衡阳)之间往返(投靠亲戚),最终于770年在小船上病逝。
而在去世之前,他意外地碰到了一位老朋友——李龟年。
李龟年是开元间长安著名的音乐家、歌唱家,深得唐玄宗恩宠。贵妃游园、李白写清平调、李龟年演唱、玄宗亲自吹笛伴奏,是盛世大唐最传奇和香艳的画面。李龟年也因此名动天下,被称为“乐圣”,受到皇亲贵胄的热烈追捧。
而开元年间的杜甫,因为家境无忧,年少聪敏,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他年轻又文采飞扬,在长安王爷权臣的府邸也是来去自如,是座上常客。迎来送往,觥筹交错之际,自然与李龟年有了交集。
731年,杜甫离开长安,四处游历,家道也渐渐中落,直到755年安史之乱后才谋到个左拾遗的官位。而此时唐玄宗已经入蜀,杨贵妃惨死马嵬坡,正所谓树倒猢狲散,宫中伶人也各自飘零。随后唐肃宗自立,玄宗被尊为太上皇,日子并不好过,自然也无法顾及李龟年了。
那个曾经站在王朝最高殿堂歌唱的李龟年,也不得不卖唱为生,四处流离。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八年,诗圣、乐圣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两个人奇迹般地在江南相遇了。
所以这首诗题目就是《江南逢李龟年》。之后没多久,两人相继去世,一个旧时代完全结束了,盛唐的光辉也就逐渐黯淡下去。
“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晚唐之前的诗好懂,在于字词平常,明白简单。这两句就是回忆两人四十年前时常相会的境况。“岐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精通音律;崔九是崔涤,是玄宗宠臣。这两人当时是京城文化娱乐的中心,文人才子经常在他们的府邸聚会,谈诗宴乐。两人的地位尊贵,也是有一定档次的文人才能受邀的,杜甫就是其中之一。而他和李龟年的相识,就是在这些聚会中。
这里不仅交待了杜甫、李龟年四十年前的朋友关系(正宗的老友),也将我们的思绪瞬间带入这两人相互对视的回忆中去。那是一个多好的时代啊,谈文论乐、吟诗作赋、激扬文字、指点乾坤、夜夜欢歌、不醉不归。我们能看到杜甫和李龟年苍老的容颜焕发出年少时的光芒。
回忆是美好的,现实呢?是残酷的。但是时间是无情的,大自然是无情的,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苍老就改换了颜色。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正是风景极好的春天啊,我们在这暮春又相遇了呢。寥寥数言,只字不提个人境况,话里话外却是言语无数。
毕竟,天下动乱日久,我们是乱世飘萍,居然还能活着,居然还能相遇,在这马上就要逝去的春天,意外地看到了老朋友,回忆起共同的荣光,四十年的沧海桑田,人间巨变,也不过如此吧。
有很多朋友读这首七绝,读出悲伤来。可我却读出一丝老朋友重逢的欣慰来。
你看,好的诗歌,随着读者的心态不同,会生发出不同的情感枝丫。但是这些都是人类共情,我读出来的,你有一天也会读出来,你读出来的,我可能下次也能读出来。
唯有书写人类共情的作品,才能长存。唯有在不同人心中幻化出不同感情,契合不同读者心灵的作品,才会广为传唱。
你读出悲伤落魄来,那么“落花”当然就意义广阔,熟悉杜甫生活背景的人,必然联想到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贫病漂泊,既迎合了实景描写,又无限扩张了诗歌背景,无形中加深了诗句的厚重,让悲伤的人更加悲伤。
但是我读出欣慰来,那么“落花”在这里就是落花,仅仅代表了暮春时节,即便改成“花开时节又逢君”,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毕竟前面的交待已经跨越了四十年的时事沧桑,“落花”与“花开”于我对诗意的理解和想象不会起到多大不同的影响。
所以你说用“落花”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和暗示?得看读者自身的心态和历史知识范围。
读不读得出“落花”的涵义,都不影响这首作品的成色。
这是杜甫最好的一首七绝。
如何拍出既古典又现代的人像摄影作品?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有着明显区别,绘画创作如此,摄影创作亦然。但是,古典风格和现代风格的艺术表现却并非格格不入的,有太多秉承古典创作风格的艺术家融入了符合时代气质的现代艺术思维,表现出一种独到的艺术个性。
摄影是光的艺术,是再现的艺术形式,擅长于瞬间精彩的捕捉。从这些方面来看,摄影与绘画虽然被视为“姊妹艺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还是有着明显不同的。但是,摄影艺术的美学理念却大多来源于绘画艺术,或者说与绘画艺术在创作理念上一直有着诸多共通之处。
现在秉承古典写实主义风格的油画家并不少见,靳尚谊、杨飞云等当代油画界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是这样的创作风格。即便如此,他们的作品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印象派之后关于色彩表现以及现代绘画技法的诸多影响。尤其是陈逸飞、陈衍宁等油画家的浪漫唯美的写实主义画风,已经赋予了古典写实主义画风更多的现代审美气息,受到大众和市场的广泛青睐。
与绘画艺术一样,摄影艺术也在很多时候模糊了古典与现代的概念,不少古典风格的人像摄影作品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太多现代的元素,包括一些时尚元素和现代文化元素。应该承认,的确有一些出色的摄影师拍出了既古典又现代的颇富艺术感染力的人像摄影作品。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风人像摄影作品植入现代元素一定要自然而生动,能够将古典与现代元素巧妙地、完美地契合。如果为了迎合某种创意需要,刻意、生硬地将古典和现代的元素组装到一起,势必会出现突兀、违和的拍摄效果,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艺术档次可想而知。
总之,不管是古风人像摄影还是现代人像摄影,或者是二者结合的人像摄影作品,一定要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整体的艺术风格。也就是在这种古典或现代的大的艺术风格的框架下,不露痕迹地融入一些新的元素,以期达到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追求一种新的审美理念。
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清晰、唯美只是摄影的基本要求,自然而富有感染力,并且唤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才是摄影师应该更多追求的创作要求。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有哪些历史主题的绘画?
【文藏来答】大家好,我是文藏的艺术小编Kiki~如果各位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给我一个赞或者是一个关注吧!
陈衍宁 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创作的历史画,不仅描绘了历史,而且也直接反映了创作历史画那一特定历史时期党内外政治斗争的状况和意识形态的欲望与诉求。这意味着,新中国美术中的历史画,不仅在描绘和叙述历史,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是新中国自身历史的表达。
主题性美术创作无疑归属于艺术社会学范畴。通过美术作品表达的主题,显然和社会现实构成思想、伦理和精神上的某种联系。因此,这种“历史主题”又是社会审美的主题,它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判断、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同样,当下所进行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既不可能是批判现实主义式的,也不可能是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式的。尽管“历史主题”的创作都应以历史真实为依据,但是,就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一样,任何历史真实都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当代人的社会意识与审美判断。
新的火种
就抗战历史主题创作而言,当下有关战争的审美视点,既不同于战争年代鲜活的纪实性,也迥异于五六十年代英雄主义的抒发。有关抗日战争历史主题的美术创作已走过了七十余年的历程,几乎贯穿于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美术史。但这七十余年有关抗战历史主题的审美表达并不尽相同,在不同历史时期关注战争中“人的发现”时,都会因不同时代的思想特征而产生审美视点上的变化。这种审美视点的变化所揭示的不同时代的思想特征,构成了美术创作有关抗战历史主题“人性”文化的积淀。有关抗战历史主题的美术创作先后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审美转换。
黄胄 戈壁新貌
从1931年到1949年间,因救亡图存,而体现了艺术社会学的审美转换。如果说从1917年康有为发出“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的呐喊到陈独秀“革王画的命”、“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的呼号,体现出时代对艺术的社会性责任提出要求的话,那么,抗日战争所改变的中国历史命运,才在真正意义上确立了中国艺术的现实主义方向。抗战,让艺术回到了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艺术社会学再次把艺术创作“题材”的意义凸显出来。
伍步云(1905-2001)《看连环画》
由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本就不是学院美术,也非文人雅集的清供。她面向现实的审美姿态,决定了她在民族危亡之际能够走到大众前面,为救亡图存而呼唤和抗争。利刀劲笔,直面人生和社会,这正是抗战时期版画比其他画种更活跃和兴盛的原因。这些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具有革命性、宣传性,有的也具有纪实性、叙事性的特点。从整体来看,战时版画作品的内容题材包括了抗战宣传、战争场面的描绘、战时民众生活的写照和对解放区新生活的讴歌与赞颂等方面,被誉为“几乎独步中华大地的形象化宣传战斗武器”和“历史的缩影”。
关山月 晨练
虽然受创作环境和媒材的限制,油画和中国画对于抗战现实的表达不如版画那样饱满和充分,但唐一禾、蒋兆和用写实主义的造型语言和人物心理刻画而创作的《“七·七”号角》和《流民图》,成为抗战时期最珍贵的主题性创作。直面战争,用绘画直接呈现战争,这不仅表明画家社会意识的改变或觉醒,而且暗示了中国美术20世纪30年代以后审美理想和价值体系的转换。
靳尚谊(1934)《和平的讲坛上》
从1949年到1976年间,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高扬英雄与理想的颂歌。当抗日战争进入历史以后,有关抗战历史主题的艺术创作,也便进入艺术的记忆和艺术史的记忆。50年代,受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和批判现实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富于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主题性创作被当做现实主义的主要创作方式。在美学上,坚持审美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认为审美客体的个性形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依据和源泉,审美主体的创造性在于如何理解“主题”,并且要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塑造表达“主题”的艺术形象。因此,“题材”、“生活”、“形象”、“典型”、“细节”,都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命题。
陈逸飞 黄河颂
以《地道战》、《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转移》、《家》和《英雄小姐妹》为代表的作品,基本体现了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现实主义的审美追求。他们注重对于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的形象塑造与刻画,注重视觉艺术中对于文学叙述性瞬间的选择与描绘,注重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精神的表达与发掘。即使像《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那些题材,也是“雄壮华彩”的气概大于“悲惨哀伤”的成分,是豪迈激昂、雄浑壮丽的,而不是悲戚哀恸、惨烈忧伤的。
因此,“崇高”是五六十年代抗战历史主题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主调。由于这些作者大都经过战争的洗礼、硝烟战火的亲身经历、生活乃至人物形象的丰富积累,以及艺术素养和造型技艺的积淀升华,都为这些作品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使他们的创作风格鲜明地区别于此前的战争年代和此后的新时期。真诚的现实主义和质朴的英雄主义,是他们艺术创造无法被后人超越的精神气质。
沈尧伊 革命理想高于天
从80年代到新世纪,通过对抗战某些题材的发掘,凸显民族“伤痕”,成为当代最主要的人文视角与审美价值。从“伤痕文学”而开启的新时期美术,首先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主题性创作进行了深刻反思。当时提出的革命历史画要“忠实于历史真实”的观念和强调造型艺术的独特规律“忌用说明性、解释性的细节来表现故事和情节”的思想,都影响了新时期以来关于抗战题材美术创作的趋势。
资源出处:《收藏投资导刊》杂志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