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代表作品,刘晓庆的电影成名作是哪一部?
刘晓庆的电影成名作是《小花》。 197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南海长城》,23岁的刘晓庆得到了试镜的机会。在非常大的压力下,刘晓庆完成了她人生中出演的第一部电影。虽然后来《南海长城》因为种种原因放映几场就停映了,但是这部电影还是给了初登银幕的刘晓庆以极大的信心。随后她又参与拍摄了《四渡赤水》、《同志感谢你》、《春歌》3部影片,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但是在这些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刘晓庆锻炼了表演技巧,丰满了羽毛。 197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小花》,导演黄建中邀请刘晓庆出演剧中人物何翠姑。 凭《小花》一片中的出色表现,刘晓庆跃身进入国内一流影星的行列。而就在刘晓庆拍摄《小花》同时,她还在电影《婚礼》中饰演了柔弱的盛敏,在电影《瞧这一家子》中饰演了虚荣的张岚。 《瞧这一家子》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喜剧电影,张岚是影片中一位服务态度不好的售货员,因为是配角,所以在整部电影中刘晓庆的镜头只有28个。尽管如此,刘晓庆还是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了第三届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得奖后,刘晓庆更是家喻户晓。刘晓庆表示自己的电影创造了很多第一,像《神秘的大佛》是第一部武打片,《小花》是第一部意识流的战争片,《瞧这一家子》是生活轻喜剧,我演一个“花五类”式的人物,《原野》是第一部人物比较性感的影片,《火烧圆明圆》和《垂帘听政》是第一次与香港合作的清宫题材电影,至少可以说无愧于电影工作者的称号。
你可知道当年拍摄上甘岭电影时的一些故事吗?
在不到3.7平方公里的战场上,敌人以6万之众,倾泻了几千枚重磅炸弹,山头被削低2米,发起了数百次的冲击。在缺粮、缺水、缺氧,以少对多的情况下,战士们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阵地,顽强战斗,最终夺取了战役的重大胜利。战士们勇猛无敌的英雄气概,为整个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上甘岭”战役。
为了这一打出中国军威的战役,毛主席亲自指示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长影)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描写志愿军抗美援朝战斗生活的故事片《上甘岭》,影片成功再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形象,将战争的残酷、艰苦,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片中机智、勇敢的八连长张忠发,勇敢无畏、愣里愣气的毛四海等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里,剧中人物的高尚情操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的成长,对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上甘岭战役50周年之际,记者专程奔赴长春,采写《上甘岭》拍摄时的幕后故事记者在长影艺术处的帮助下,查找到了影片《上甘岭 》当年拍摄时使用的剧本以及剧组主要成员的情况介绍。据资料室的工作人员介绍,剧组的主要成员许多人已故去,如今在长春生活的只有白英宽和刘学尧两位老艺术家。
从4人之中脱颖而出的“毛四海”
白英宽老人当年饰演了《上甘岭》中的毛四海。当年剧中那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如今已变成了一个年过七旬的白发老人,当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正在家里研究中医针灸学。
白老十几平方米的居室整洁简朴,墙上除了一幅放大了的黑白《上甘岭》剧照以外没有其他的饰物。当记者表明来意后,还没等白老开口,他老伴儿就打开了话匣子。“墙上的照片是老白当年拍《上甘岭》时的剧照,几十年啦,一直是他的最爱,每次搬家他都把照片抱在怀里,到了新的地方再选个最好的位置挂上,照片有一点灰他都要细细擦拭,对儿女们他都没这样细心……”白老微微一笑:“时间虽然过去了很多年,当年的场景仿佛在眼前,可如今剧组成员已走的差不多了,张忠发的扮演者高保成在北京,80多岁的人了,想见一面很不容易;王兰的扮演者刘玉茹早年就旅居美国;剧中政委的扮演者曾在沈阳,我十几年前去过他的家,两人见面就抱头痛哭,如今他已不在了;其他的人多数失去了联系。想当年的我们是那样的有朝气、有活力,可如今大家都老了呦……”
白老回忆说,1956年2月的一天,从部队刚刚到长影工作的白英宽接到组织通知,让他到影片《上甘岭》剧组报到,做剧中主要人物毛四海的候选演员。能演上甘岭战役中的战斗英雄是白英宽期盼已久的事了。他说:“我在长春航空学校学习飞机驾驶时,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到朝鲜战场去参加战斗,保家卫国。”接到通知的那天,他整晚都没有睡觉,拿着剧本不停地看着、想着。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把握好这个角色,一定能从4个候选演员中脱颖而出。
几天后,剧组开始为演员们试戏,白英宽是最后一个出场。他一直很紧张,生怕因为自己表现不好而失掉机会,等待的时间显得很漫长,脑子里总是充斥着毛四海的人物定位、导演的严厉面孔。终于轮到他试镜了,一踏进摄影棚,“各部门蓄势待发的阵势,让我当时就紧张得满头大汗了,就连说话也变得结巴起来。没想到导演沙蒙却是一脸和气:'小伙子,不要紧张,你的外形很合适,而且你是有过军旅生涯,你能行的!’导演的鼓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所以发挥了较好的水平,最终得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角色。”白英宽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仍然激动不已。
在朝鲜的日子
1956年4月,剧组赶到朝鲜的上甘岭战场体验生活。一踏上这片土地,每个人都在切身地感受着当年战役的惨烈和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的巨大创伤。放眼望去,整座山头已成了一方焦土,非常突兀。地上的子弹皮、弹片足有没脚面深,到处可见打满弹孔的军用水壶和钢盔。此情此景让人感到莫名的压抑。在方圆几里内没有树木,连根野菜都很难找到,朝鲜人民的生活环境极端困苦。看到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的苦难,有的演员悄悄地流下了眼泪:暗下决心把戏拍好,让人们记住战争的残酷,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由于当时板门店的局势还很紧张,剧组把外景地选在了与上甘岭环境差不多的地方。
“当时,整个《上甘岭》剧组的100多人中80%以上是军人。因为有过军旅生涯,又与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战士们经历过相同年代,所以,演员们入戏都比较快。但是,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也给演员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白老给记者讲述了一些当年拍戏的一些幕后故事
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残酷、最激烈的战役。要把战役的宏大的场景、战争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用短短的一部影片反映出来,难度是可想而之的。为此,服装师给他准备了8套拍戏用的志愿军军装。其中有整洁一新的、有与敌人肉搏时撕得支离破碎的、有被炮火烧焦的……据白老介绍,为了准备服装道具,服装师还颇费了一些周折。他们首先要到参加过战斗的部队去搜集原始资料,然后在按照每个演员的不同尺寸赶制一批当年志愿军军装,在军事顾问的指导下把军装加工成各种样子。关于拍戏的军装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有一次,剧组要拍一场志愿军战士在坑道内阻击敌人的戏,当时的背景是志愿军战士刚刚经过一场与敌人的贴身肉搏,身上的军装已是残坡不堪了。当时,片场里除了一个演小战士的演员所有部门都已到齐,就在大家焦急等待时,扮演小战士的演员穿着一套整洁的志愿军制服昂首挺胸地走进了片场,他看看其他人的装束,再看看自己的装扮他得意的神情一扫无余尴尬得满脸通红,一着急差点掉下眼泪。看着他天真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忍俊不住大笑起来。后来大家才知道,由于小伙子迟到化装师着急把衣服穿错了。
在拍几场缺水戏的时候,为了让影片再现当年的战场的真实效果剧组想了多种办法让演员尝试,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他们把一种化学试剂涂到演员的嘴唇上,1分钟后嘴唇马上开始干涸起皮、颜色呈苍白色。肉眼看上去与多少天没有喝水的状况差不多,效果是很好,但演员们也受了不少苦,那种液体一抹上,唇部感觉干枯、而且有痛感,戏一拍完人们必须马上去洗脸。由此,此后的一段时间大家都养成了频繁洗脸的习惯。
为了紧赶拍戏的进程,剧组成员都必须吃在外景地、住在外景地。
初春的朝鲜还真有些春寒彻骨的味道,人们平时要穿上厚厚的毛衣。刚刚打过仗的朝鲜资源匮乏,剧组的一日三餐吃的饮食非常单一,除了罐头以外很少有粮食和青菜吃,营养不良,加之水土不服,许多人都开始拉肚子。
一到夜晚,人们就地支起简易的帐篷,人们在地上铺上草垫席地而睡。当时晚间的温度很低,萧萧的山风吹得帐篷呼呼作响, 几个人只有挤在一起才能睡着。另外,蛇和老鼠这些不速之客也经常光顾帐篷里。每天早起,在被窝里发现一、两团蛇是正常的事情。这对男同志来说还可以适应,女同志们则免不了要大呼小叫一番了。“在朝鲜拍戏的几个月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白老告诉记者。
外景地设计难度大
“朝鲜刚刚打过仗,各方面的条件都很贫乏,这给影片的外景地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经过大家的齐心合力还是完成得很好。” 《上甘岭》影片的美术设计、中国电影事业美术设计的开拓者之一、今年80多岁高龄的刘学尧老人说。
1956年,刘学尧接受《上甘岭》的美术设计的任务后,心情异常激动。
随后,他和特级设计师蔡光一起到朝鲜当年志愿军战斗过的地方体验生活。他们从安东(现丹东)随乘志愿军车进入朝鲜,一路上处处可见战争的创伤。但是,一路上他们受到了朝鲜老乡的亲切接待。当时正举行板门店谈判,边界时有摩擦,枪炮声时有可闻。他们换上志愿军军装,以边界巡逻队的身份,踏上了当年上甘岭战役的战场。
虽然距上甘岭战役已有4年,一路上子弹壳、炮弹皮仍随处可见。山上光秃秃的,见不到一棵树木、一只动物,整个山顶石头被炸松,土翻起了1米多深。
他们打着手电走进了山腰志愿军作战的坑道。该坑道类似冀中平原的地道,有十几个射击孔。坑道仅1米多高,洞里潮湿闷热。那里没有水,不能生火,志愿军只能吃炒面和武装到牙齿的敌人顽强战斗。同时,他们也查看了敌人一侧的阵地。
《上甘岭》的美术设计,因为场面浩大、地面光秃,色彩单调、层次变化少而难度极大。同时,还不能在实景地拍摄,所以任务相当艰巨。
为了真实再现当年的激战场面,刘学尧选择了相似的地形,调动了两个营的战士挖阵地工事,筑坑道口。导演沙蒙的工作很认真,他要求特别要着重环境人物的真实和变化,对服装、化妆、道具强调整体美术造型。
刘学尧紧紧把握住战斗残酷的变化过程的重要环节,注意渐变到剧变的情景,如阵地树木上的弹痕、枝杆的光秃,坑道口石块变成碎石;服装烧毁磨烂的痕迹;化妆注意战斗的血痕、硝烟涂脏要明显、突出,不用油彩化妆油垢,广泛使用颜料。他从人物形象入手,展示战斗阶段中人物造型的剧烈变化,烘托战斗的激烈。
在拍坑道内景的过程中,美术设计采用艺术真实的手法,相对加大坑道的高度,采用框架分解式结构,以人、坑道柱子、弹药箱造成层次感,解决了拍摄中的照明问题。同时,刘学尧对敌人的造型也注重真实,面部化妆,面部造型的就有500多人。
“经过数月的努力,影片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反响很好,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还亲自接见了剧组的主要成员,这是对我们工作人员的最大肯定。能参加《上甘岭》电影的摄制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那段时间的经历让我受益终生。”说到这里刘老显得很激动。近段时间刘老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对于不能参加现场会他深表遗憾。采访即将结束时,他一再叮嘱代他向上甘岭战役的老英雄们问好,愿他们身体健康
一部好的电影?
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每个人的对电影的喜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心里的那一把尺子也就不一样
电影类型数不胜数,关键要是在你看的懂的电影中去评判,才能显得其客观
比如说让一个爱看动作片的人去评价文艺片,让一个喜欢喜剧片的去评判意识流电影。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看都看不懂更别说评价了
比如说我喜欢看剧情片
那么我首先看重的必是电影的剧情,至于其他的诸如台词,镜头,剪辑这些都是在剧情的基础上面起加分效果的
一部电影看完,在其故事符合本身逻辑之下,不说它的剧情有多么的百转千回,起码能让人看懂,会有几个转折高潮点能让人为之惊诧的,剧情方面方才过关
还有一个就是所有类型电影必须遵守的一点了,演员的演技
演技是在观看过程中就能感受到的,如果一个演员的演技都不过关的话,那这部电影可能也没法儿让你继续看下去了
剪辑,现在的某些导演不知道是怎么了...好像老是忍不住去炫技,一部电影本来平叙直述的效果更好,偏要去整一些倒叙,插叙之类的方法,电影不仅没有添色,反而还让观众看的一头雾水
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两个歌手在舞台上比赛唱歌,一个是用心用感情去唱情歌,一个是用着各种技巧去唱高音,假音之类的
台词
这种情况出现的比较少,台词也是编剧所创作的,他如果有扎实的功底创作出好的剧情,那在台词这方面应该不会有大问题
一般雷人台词的出现,要么是雷剧,要么就是这个剧本的编剧有多个
还有种情况就是古装剧中的了,由于对那个朝代不够了解,编剧自身也没有多下功夫,会使一些现代性词语穿越到古代(多出现在电视剧中,电影很少见)
道具,场景布置,拍摄
一部电影的道具和现场布置够好的话,不仅能给我们带来良好的观影体验,在拍摄上也能起到增益的效果(有多少人被假扮鲜血的“番茄酱”跳戏的)
经常听到一句话“这部电影的画面随便截个图就可以当壁纸了”
就是因为选地方选的好,道具现场够良心,拍的时候摄像师自己也有水准,这所有的一切带来的效果可不美了嘛
除此之外,还有化妆,特效等其他方面,都可以来评价一部电影,在这儿就不一一说明了,有什么补充的,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你们觉得沙海盗墓笔记秦岭神树这三部哪一部更好看?
不知道这里问的是影视作品,还是小说原著,不过我个人觉得《沙海》和《秦岭神树》应该都是属于盗墓笔记小说这个系列吧,最近在追剧《怒海潜沙&秦岭神树》,所以就谈下,我看过的几部盗墓笔记系列电视剧的感受。
先说说沙海,故事有点盗墓笔记后传的意思,主要围绕古潼京,以及与汪家人的正面对决,第一次完整展现了汪家人的强大。吴邪成了设局推动故事发展的推手,他把黎簇这个新人推到了大众的视线里。
情节还是引人入胜滴,但52集的长度决定了剧情不够紧凑,有些拖沓,出场人物也是我感觉我看过的盗墓笔记影视剧里最多的,此剧打动我的是几位主要角色的选角,吴磊的黎簇青春冲动
秦昊的吴邪岁月赋予了稳健
张艺兴的花爷依旧和二爷一般温文儒雅
季晨的黑瞎子身手了得还痞帅痞帅滴
最最血脉喷张的还是我们的副官,有木有跟我一样激动接着说盗墓笔记,最早应该就是之前李易峰和杨洋合作的那部七星鲁王宫篇,还有最近看的《怒海潜沙&秦岭神树》
李易峰版在当时盗墓题材的电视剧较少的大背景下,借着三叔盗墓笔记小说的红火,可以说是非常让人期待,这是当年的大尸蟞
萌萌哒,有点可爱吧,虽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杨洋饰演的小哥张起灵却成了这么多年来无法超越的小哥。
最后就是现在正在播出番外的这部由侯明昊,成毅,张博宇主演的盗墓笔记了。
不少网友是吐槽很乱的,我想这更多应该是番外的原因,但我个人还是喜欢的,它融合了两个故事,番外不算,另外还添加了一些新的情节,除了中间从海底墓出来到去秦岭的几集有点拖拉,在墓里的场景无论是特效对原著中传说物种的还原还是进度节奏都控制的在点上。这是很受大家喜爱的禁婆
也许与原著有差别,但仅作为一部影视作品看,再搭配上歇后语大王王胖子,会笑的小哥,这部剧我还是会坚持追完的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啊
有哪些文言文散文你觉得是不容错过的?
云龙给大家介绍,有那些文言文散文是不能错过的?中国当今最优秀的文言文散文集。
《古文观止》是历代中国散文总集,也是一部纵横交美的好文选。其以智慧的语言、深邃的哲理、精心的构思、独特的风格,无不给人启迪和借鉴。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该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衡文标准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在文章中间或末尾,选者有一些夹批或尾批,对初学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帮助;体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而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
云龙给大家介绍,该书所选的古文,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
二吴对清代以前散文的选择存在明显的偏重,重先秦、两汉和唐宋时期散文,轻两晋六朝和明代散文。这一重一轻既有二吴的主观意识,也符合清以前散文的大体情况。《古文观止》吸取明代选家(如金圣叹)的成果,入选的作品大都是比较优秀的。
无论是文史爱好者还是学生,但凡学古文,《古文观止》算是绕不过去的书。
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两人当时编选并加以评注《古文观止》 的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即帮助青少年掌握古代的文言散文。
作品鉴赏
《古文观止》所选的文本,都是古代历史长河中优选下来的佳作,这些作品或雄浑潇洒,或俊逸清新。入选作品的题材虽然广泛,但都内容充实,情真意切。《古文观止》突破了分类选编容易流于琐细的局限,是一部比较系统的通史性选本。取文能够大致反映古代散文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风格的概貌,给读者以中国散文史的整体观,既将历代传颂的名篇尽可能选入,又重点突出,衡文标准力图思想与艺术兼顾,尽量避免重理偏向或重文偏向。作者仍然是以不违背封建正统思想这一点放在首位,“异端邪说”是不可能入选的。在每篇之中、之末有夹批或尾批。
艺术特色
1、对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选择了那些可以代表其思想与艺术风格的篇章。《左传》是《古文观止》选的最多的一部书,此书选的《季梁谏追楚师》、《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晏子不死君难》等,都反映了《左传》的这一进步倾向。《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的文章81篇,基本上能代表他们的特色。即使是个别篇章的入选,也往往能代表写作者的精神风貌。如《过秦论》、《治安策》,显示出贾谊的才气横溢,议论深切;前后《出师表》,反复致意,可看出诸葛亮的一片忠贞;《岳阳楼记》,立意商远,情景交融,反映出范仲淹的思想境界与文童风貌。
2、对同一体裁的作品,入选时能从不同角度着眼,因而很少雷同单调的感觉。《古文观止》选录书信19篇,但大多不是一般的应酬之作,而是各具特色,情文并茂。有的曾影响了一代的重要决策,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有的发表了重要的政治主张,如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有的是长辈对子弟的教育,如马援《戒兄子严敦书》;有的是才智之士内心的不平,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有的深刻讽刺了腐朽的社会风气,如宗臣《报刘一丈书》;有的实际上论述了一种专门的文体,如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写法上也变化多端,如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反复隐喻,不能自止,几乎可以听到蒙冤哭泣之声;柳宗元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险语惊人,蹊径独辟,用独特的议论开导友人,可以使人破涕为笑。同是干谒的书信,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豪放侗傥,没有乞怜之态;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通篇用一个比喻,反复形容自己的才能与处境,恳求于人而又自负甚高。《古文观止》中,杂记(主要是景物记)分量很重,达27篇,而且各具特色。柳宗元的《钴鉧潭西小丘记》,寄托着自己放逐蛮荒的悲凉身世,把山水游记与抒情散文结合起来,含义深隐,别开生面;王禹偁的《待漏院记》,抓住人物片刻间的思想活动,着力渲染,解剖灵魂,披露肝胆,又用对比映衬的手法,突出刻画了两种政治品质截然相反的典型人物,这种写法已开了《岳阳楼记》的先河;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句句是记亭,又句句是写政绩,句句是抒发作者的”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排句散行,从容委婉;苏轼的《喜雨亭记》,抓住“喜雨亭”三字,反复发挥,文情荡淉,笔法灵活,最后归结到及时雨贵于珠玉,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因小见大,结构严谨,从游洞引申出一篇研究学问、创造串业的大道理;等等。
而今中考、高考所有涉及的经典文言篇章,亦依然无一例外皆全部出自《古文观止》。
然而一般读者不可能阅读作家的专集,只能通过阅读选本来掌握诗文中的精品。
云龙在夜阑人静时,翻开浩繁史料,穿越时光隧道,我们会看到古人在为人处世上一些超脱凡俗的智慧。一路读来,对我们今人来说也大有裨益。
《古文观止》,因所选作品体制多样、应用性强、风格各异、篇幅适宜、语言精练、易于记诵,问世几百年以来,一直作为启蒙教本流传城乡,雅俗共赏。
现代文学大师巴金,回顾一生创作道路时,多次坦诚地说,《古文观止》中的文章实在是终身难忘之启蒙导师。
巴金他在《谈我的散文》中说:“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
直至目前,也还没有其他古文选本在读者中的影响超过《古文观止》。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反映农村真实面貌的影视剧有哪些?
1、《岁岁年年柿柿红》
该剧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背景,讲述了一名普通农村妇女杨柿红从结婚成家到遭遇困境,最终儿孙满堂收获幸福的感人故事 。
2、《啊,父老乡亲》
是由赵镭执导,孙涛、井星文、高明、斯琴高娃、李成儒等主演的农村题材剧。该剧讲述了白坡乡新上任的"一把手"王天生廉洁自律,敢于向贪腐势力宣战,同时,他开拓地域资源,带领乡亲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3、《女人当官》
这部剧是由闫学晶,李菁菁联手出演。讲述了一个小村庄中选举村主任的故事。杨桂花(闫学晶)的丈夫孙有为在城里打工,听到杨挂花竞选村主任的消息,极为不支持,决定带上在城里打工的男人们回村阻止杨桂花当选。
4、《三妹》
背景是当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位于一个小镇坐落在凤凰山下,单纯善良的何三妹(练束梅 饰)爱上了在思想宣传队工作的李大庆(李健 饰),两人情投意合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5、《插树岭》
故事发生在东北农村。插树岭牛、马两姓闯关东落脚开荒的地方。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坐井观天,远离外面世界。张立本因不甘贫穷外出谋业,妻子银凤屈从家族势力离婚另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