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详解漳州历史文化名人黄道周简介(明朝的黄道周为何称为"黄圣人")

史家对明朝历史的评估是"不议和,苦于国事的崇祯决定与清朝议和,明朝大臣全部反对。其中的翰林侍读学生黄道周听闻此事后非常气愤,崇祯任用了年轻有为的杨嗣昌。为了使崇祯明白议和的成效,杨嗣昌为崇祯讲述了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事,崇祯似乎看见了明朝的曙光。但是崇祯还是没能摆脱他的莽撞,一时脑热的崇祯赶紧派出使者,崇祯才决定与大臣商议议和的事情。因为...

导语:

史家对明朝历史的评估是"不议和,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由此可知,明朝的国威强大,是中国历史中少有的。但是,崇祯十一年(1638),莽撞的崇祯差点打破这句历史总结。在杨嗣昌的建议下,苦于国事的崇祯决定与清朝议和,当议论一出,明朝大臣全部反对。其中的翰林侍读学生黄道周听闻此事后非常气愤,为了阻止崇祯的议和,不惜据理力争,使杨嗣昌也无地自容。此事过后,黄道周被贬,但是他却留下了"黄圣人"的美名,那么黄道周究竟是怎样争取来的呢?

黄道周,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年幼的黄道周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艰苦的环境培养了黄道周执著的品行。但是黄道周并没有空过一生,在传统儒家的教育下,使黄道周成为了佼佼者。五岁就读于铜山崇文书院,十四岁便获得了"闵海才子"的美誉。

黄道周并没有辜负大众赋予的才名,其对儒家的理学有着崇高的信仰,由此,到崇祯九年,黄道周升任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充经筵日讲官。关于经筵讲学的仪式,《万历十五年》讲的很明白,严格的时间要求,刻板的礼仪制度,当一位经筵讲官,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差事。黄道周却可以胜任,除了其深奥的学识以外,还有其严格自律的要求,这就足以证明黄道周是一位合格的儒家理学学者。

当奸臣温体仁下台后,崇祯任用了年轻有为的杨嗣昌。在杨嗣昌的策划下,明军终于平复了流贼。当流贼平复后,明朝还有一方难题没有解决,就是来自东北方,清朝的威胁。如何解决来自清朝的威胁,一直是围绕大明王朝上方的一朵迷云。

杨嗣昌在苦苦思索中,应该是翻阅了汉朝史籍,找到了解决清朝威胁的一种方法——议和。为了使崇祯明白议和的成效,杨嗣昌为崇祯讲述了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事,因为刘秀与匈奴进行了议和。议和后的刘秀,积极调整内部的政策,当汉朝内部实力得到巩固后,刘秀便派汉军出塞,打退了匈奴。

听完杨嗣昌的讲述后,崇祯似乎看见了明朝的曙光。但是崇祯还是没能摆脱他的莽撞,一时脑热的崇祯赶紧派出使者,与皇太极商议议和的过程。当时知道此事的,只有三人,崇祯、杨嗣昌和太监高起清。

事情过去几个月后,崇祯才决定与大臣商议议和的事情。杨嗣昌一提出,受到满朝的反对。因为明朝的大臣都接受过传统儒家理学的教育,在国家事务上,他们都有着极高国家主权意识。与清朝议和,无疑是置国家主权于不顾,所以朝廷之上,没有人同意与清朝议和。

作为朝廷儒家理学的佼佼者,黄道周无法忍受这种屈辱。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黄道周马上站出来,与杨嗣昌进行了辩论。黄道周不停的讲着天理人欲的理学之说,使杨嗣昌苦于争辩。黄道周再凭借系统的论述,扳倒了议和有用论。当黄道周讲完后,旁观之人无不赞服。

可是崇祯没有宣布黄道周的胜利,因为崇祯本是议和派的。听完黄道周的论述,崇祯并没有马上采纳黄道周的意见,反而气急败坏,将黄道周连降六级。黄道周虽然被贬,但是最终胜利的却是黄道周,因为崇祯就此放弃了议和的想法。而崇祯还要为他的莽撞付出代价。

崇祯十一年,皇太极率领清军再次绕道入犯京城。关于这件事情,崇祯早在意料之中。因为崇祯曾经打算与清朝议和,可是迫于朝廷压力,又放弃了议和。皇太极一直在等待崇祯议和的使臣,六个月后,等的不耐烦的皇太极决定出兵,因为他被崇祯戏耍了。

如果仅凭一件事来判断黄道周就是因为圣人的话,那未免太简单。大凡非常之人,都有非常之功,更有非常之事。因为中国人眼中的圣人,并不是简单的辩论过他人,而是要奉献出自己的生命的。而黄道周,也正是因为慷慨的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由此被称为"黄圣人"。

隆武二年(1646),此时的明朝已经灭亡,偏安于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建立起了南明政权。负责隆武政权的,是被封于江南的唐王,可是唐王建立的政权,徒有虚名。因为唐王手中并没有足够的兵力,当时真正掌握兵权的,是郑芝龙。可是郑芝龙并没有国家意识,对于强大的清朝,郑芝龙只求偏安一隅。

此时的黄道周被升任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为了挽救明朝国祚,他讲到"战亦亡,不战亦亡,与其坐而待毙,何如出关迎敌"。唐王听闻黄道周的义辞之后,很是感叹,并决定由他负责北伐,但是唐王没有士兵交给他。

得到许可的黄道周并没有因为没有士兵而担心,因为他将自己招募士兵。为了完成匡扶明朝社稷的理想,黄道周找到了自己的同乡、同学、学生以及亲戚,组建了一支一千人的军队。尽管黄道周的理想很不实际,但是他依然以赤子之心去报效祖国。这就是大无畏精神,这才是真正的爱国。

接下来的历史发展中,并没有奇迹出现,因为黄道周的军队的武器只有锄头和扁担。当他们在江西婺源遭遇清军后,很快被击败。黄道周战死沙场,为国捐躯,这便是黄道周称为"黄圣人"的一大原因。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这种对道义的执著,成就了黄道周。

在黄道周死后,他的衣冠里留有一封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结语: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古中国文明没有没落,正是因为有一批像黄道周这样的正义之士。这批正义之士,为了道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使试图毁坏中国文明的人感到颤栗,尽管他们用武力战胜中国军队,但是他们却不能使中国文化屈服。这种精神的力量,支持着中国历史继往开来,这个精神的存在,注定使中国历史永存。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