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羌族风俗羌族民间的行为规范(绵阳市的乡风民俗)

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羌年的庆典包含了羌族民风民俗、宗教、舞蹈等多种文化“是白马藏人民俗活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民俗事象。江油青林口高抬戏青林口高抬戏是江油市青林口古镇广为流传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最初是由先民们抬着神像和崇拜的图腾上街巡游、祈福祛灾、保佑平安的形式演化而来,三台郪江镇城隍庙会郪江古镇城隍庙会是...

绵阳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羌族文化、白马藏族文化等民族文化特色鲜明。2018年1月25日,绵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公布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的通知》,有24个项目入选。至此,绵阳市已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个(其中“羌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非遗项目43个,市级254个,县级650个。

北川羌年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流传下来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羌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也叫“羌历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就成了羌族地区统一的“羌年”,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羌语叫“日美吉”,意为吉祥欢乐的节日。羌年的庆典包含了羌族民风民俗、宗教、舞蹈等多种文化,对研究羌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等能提供科学的依据。

平 武 跳 曹 盖

跳曹盖流行于平武县白马藏区,是白马藏人民俗活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民俗事象,具有浓郁的原始特点和民族特色,是一种异常古老的祭祀舞蹈。“曹盖”系白马藏语音译,意为面具,跳曹盖即戴着面具跳。跳曹盖的仪式在每年正月初六举行。跳曹盖具有傩文化的典型特征——佩戴面具。从演出内容和面具形象来看,“跳曹盖”尚处于纯粹的傩祭阶段,是一种比“撮泰吉”更为古朴原始的傩文化形态,是一种古老的傩祭仪式,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发生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江 油 青 林 口 高 抬 戏

青林口高抬戏是江油市青林口古镇广为流传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青林口高抬戏源于汉代百戏,定型于明清时期,由闽粤地区移民从岭南带入江油。最初是由先民们抬着神像和崇拜的图腾上街巡游、祈福祛灾、保佑平安的形式演化而来。青林口高抬戏表演形式独特,把戏剧造型与民间绑扎工艺巧妙的结合,既调动了民间艺人的才艺,也提高了传统戏剧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三 台 郪 江 镇 城 隍 庙 会

郪江古镇城隍庙会是产生并长期盛行于三台县郪江场镇王爷庙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自发组织的群众性朝拜活动。“城隍出巡”在农历五月二十八日,一到会期,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要到这里通过城隍出巡来祈求平安吉祥、风调雨顺,并进行一项古老的民间活动——祈雨。城隍庙会是融合民间信仰神灵的一种典范,将传说中的阴阳界、城隍菩萨、吴二爷、鸡脚神等以化装的形势表现出来,展示另一个世界神灵鬼怪的活动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寄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梓 潼 文 昌 出 巡

文昌出巡是产生并流传于文昌故里梓潼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民俗活动。所谓“出巡”,即每年正月十二把文昌及圣父、圣母从大庙山迎接到梓潼县城巡游七天,再返回山上。这个活动过程旧时又称为“迎神会”。 文昌出巡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农耕文化形成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其中的音乐、舞蹈和文昌大轿、锡制仪仗銮驾、木雕神像的制作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北 川 大 禹 祭 祀 习 俗

大禹一直受到羌族人民的崇拜,北川祭禹习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人认为六月初六是大禹诞辰,每年这天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弘扬大禹精神,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大禹祭祀活动以民祭为主、官府引导,官民同祭。民祭的基本内容是:在六月六日大禹生日,用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的,太牢之礼,即牛、羊、猪三牲齐备之礼仪供祭大禹,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率民众献祭品、上香、鸣炮、行礼、宣读祭文,然后举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体娱乐活动。

安 州 雎 水 春 社 踩 桥 会

雎水春社踩桥会是安州区雎水镇一带民间自发的大型踏青闹春、拜桥祭祀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踩桥盛会每年在“春社”这天举行,“春社”是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又叫“逢社”。每年逢社,安州区及相邻的绵阳市区、北川县、德阳市、广汉市甚至成都等地的数万名百姓扶老携幼,自发地涌至雎水太平桥参加“踩桥盛会”。参与者逐年增多,场面越来越热闹,已成为川西汉族民俗活动一大亮点。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