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民间美术皮影代表作品

皮影戏苑(前门影戏馆)皮影艺术是中国的非遗文化的典型,也叫前门影戏馆的店是表演皮影戏的,北京市西城区前门大街鲜鱼口新潮胡同6号秦州皮影戏主要写了什么?秦州皮影戏形成于秦时期,皮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天水民间艺术。...

民间美术皮影代表作品,北京皮影戏演出哪里有?

皮影戏苑(前门影戏馆)

皮影艺术是中国的非遗文化的典型,在前门有一家皮影戏苑,也叫前门影戏馆的店是表演皮影戏的,也是由袖珍人开办的。如果想要带孩子看皮影戏的话,这里也是个好去处,在这里孩子能在后台进行体验,是了解皮影艺术的好机会。

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前门大街鲜鱼口新潮胡同6号

秦州皮影戏主要写了什么?

天水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在古城天水秦州,皮影因其材料多用牛皮制作,故秦州皮影戏又被称为“牛皮灯影子戏”。据相关史料记载,皮影戏起源于汉,兴于明,繁荣于清中叶,鼎盛于清末民国初年。秦州是秦人的发祥地,是秦文化的源,据专家考证,秦州皮影戏形成于秦时期,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唱词和唱腔主要以秦腔为主。因此,以秦腔为主调,皮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天水民间艺术,便在秦州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基。

我国民间除了皮影戏和剪纸以外还有什么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太多了,琴棋书画、戏曲、编织工艺、泥塑艺术等都是

皮影戏起源于哪个地区?

陕西华县。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皮影特征及代表作品?

中国皮影的特点是操耍技巧和唱功。代表作品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

西府皮影介绍?

皮影戏,俗称“灯影”、“影戏”、“小戏”等。它是一种以驴皮或牛皮泡制加工,雕刻彩绘成各种戏剧人物及道具,置于“亮子”之后,由艺人操纵表演、唱白,以灯光显其形体,配之以音乐的戏曲艺术形式。群众赞之为“隔纸说话,影子抒情”;“一口述说古今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戏班子小,道具少,简便易行。一个戏班少则二三个人,多则七八个人。演出时,一人挑线(一般兼唱主角),一人拉板胡,一人拉二胡,一人敲锣,一人打鼓,有的还兼掌其它乐器并兼唱配角。各有几技,互相配合。挑线的为“全把式”,操纵表演时要表现出戏剧人物喜、怒、哀、乐的表情,还要能表演打、斗、砍、杀、翻、滚等动作。有的还能表演马上射箭,镫里藏身,杀回马枪、掷流星锤等特技动作。俗话说的“一家人吃饭,全凭一人挑线”,就是这个意思。

皮影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形式。关于它的起源与形成,历史上有不同的记载和多种说法。一说西汉文帝时,宫妃巧剪桐叶为人形,以亮光映于窗纸上,并做各种动作,以取悦太子。一说汉武帝的夫人李氏死后,武帝思念甚之,有人请方士齐少翁为其“设帐弄影”,召唤已故的李夫人。此外,还有周公“隔帘说书”说;张良用皮影“兴兵打仗”说等等。以上这些说法尽管各异,但证明早在汉代,我国皮影戏的雏形已具。后各个朝代均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一种广泛的民间艺术形式。

宝鸡地区的皮影戏始于何时,未见有详实资料,但从艺人家谱及其口传得知,在清初顺治年间,岐山县马江何家村有王庆皮影班(弦板腔),乾隆五十年左右千阳县齐家背后也出现了皮影班(西府碗碗腔)。从清代中叶以后,宝鸡地区皮影戏繁荣兴盛。因其道具行装简便易带,演出场地不拘大小,多盛行于山区,成为西府一带节日、庙会、丧葬、乡会必不可少的演出活动。发展到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规模更大,每会多以数台演出,大的庙会更多,如虢镇农历四月八的庙会,皮影戏达20多台。民国时期,宝鸡地区约有皮影班数百个。宝鸡县最多有54个,凤翔县有50 多个,千阳县有30多个。其它各县也有10个至50个不等。由于皮影班社多是农闲活动,农忙解散,多不固定,此消彼长,很难精确数字。

1949年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对各类民间艺术(包括皮影戏)都很重视,1955年春节期间,宝鸡地区举办了民间业余艺术汇演大会,宝鸡县阳平乡马好善班演唱的《孙膑坐洞》、扶风县黄堆乡李有才班演唱的《鄱阳湖》等在汇演中获奖。1956年,陕西省举办了第一届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宝鸡地区陇县的陈召贤、宝鸡县的马好善、扶风县的李有才等都获皮影演出、制作奖。1965年春,宝鸡地区文化部门对皮影戏班进行了整顿,选择了宝鸡市长寿公社皮影组,晁峪生产队业余皮影组、凤翔县长青公社半农半艺皮影班共34人,到各县巡回演出现代戏。1980年,宝鸡县阳平乡李生财、杨仁泉皮影戏班,应陕西省文化局邀请,赴西安公演一个月。1989年,岐山县王云飞的皮影班,应县文化馆之邀,为13个国家驻北京大使馆参观团表演。演出时,外宾们举起相机拍个不停,并博得高度赞扬。

近年来由于电影、电视的飞快发展,皮影班社逐渐减少,而大多数活动在山区,全市经常活动的班社约有五六十个。

宝鸡地区的皮影戏声腔有:“拴板腔”(弦板腔)、、“西府秦腔”、“西府道情”、“西府曲子”、“眉户”、“陕西秦腔”(中路秦腔)数种。其中以“西府秦腔”、“陕西秦腔”、“西府碗碗腔”居多。早期以“西府秦腔”、“西府碗碗腔”为主。演出剧目与宝鸡舞台流行的剧目大致相同,以演历史传统戏为主。六十年代,大演革命样板戏时,皮影戏也上演了那时的革命样板戏。

宝鸡地区的皮影雕刻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民间工艺特色。造型古朴大方,色彩沉着明快,图案简括清晰,刻功刚劲;人物体形结实高大(一般为八寸一尺二之间),形象生动活泼,一些人物的面部鼻形稍有上翘(俗称通天鼻),衣服花纹图案疏密相间。它与东府华县一带的皮影身型较小,刻功细腻的特点相区别,被学者专家称为陕西西路皮影。西路皮影雕刻人物除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以及现代戏工农商学兵各类人物外,尚有天上的各种神兵神将、天官菩萨;地冥府里的小鬼判官,魍魉阎君;动物界里的牛、马、羊、猴以及金銮宝殿、文武帅堂等,足见雕刻之精致。宝鸡地区皮影雕刻艺人代有人才。近年来有影响、有代表的当推陇县牙科乡的陈召贤、千阳县侯家坡的侯珠喜、宝鸡县千河乡的蔡世超、凤翔县虢王乡的刘改成、岐山县马江乡的王云飞等。他们的皮影作品自1982年以来,被选调参加宝鸡市民间美术作品,在北京、杭州、广州和法国、美国等国家展出,先后被中国美术馆以及国内外学者、专家收藏。王云飞还将祖传六代的皮影作品300多件送到北京,捐献给国家,分别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学院等单位收藏。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