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李斯当官剧情介绍,深埋管道直排印刷废水和废机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二、百家争鸣: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四)思想——焚书坑儒(P52)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五、评价秦始皇: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八、丝绸之路:(七上P78)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九、造纸术:(七上P81)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2、开凿时间:605-610年。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开元盛世”(七下P10)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七、雕版印刷术:(七下P3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八、艺术宝库莫高窟:(七下P38)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九、交子:(七下P53-54)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十、铁木真统一蒙古:(七下P61)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2、内容: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3、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十二、活字印刷术:(七下P67)北宋的毕升发明的陶活字,进行排版印刷。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有,比我国晚约400年。十三、指南针:(七下P68)1、战国时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3、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4、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十四、火药:(七下P68-69)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十五、《清明上河图》:(七下P74)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十六、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七下P71)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1、目的: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2、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3、形式:八股4、后果: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十八、明朝郑和下西洋:(七下P86)“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2、时间:1405-1433年3、经过: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十九、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七下P87)明朝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被称为“民族英雄”。二十、军机处的设立:(七下P91)1、目的:加强君主专制2、时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3、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二十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台湾府设立(七下P94-95)“开辟荆榛逐荷夷”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二十二、达赖、班禅册封制度 驻藏大臣的设置(七下P99-100)“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1、顺治帝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2、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二十三、伊犁将军的设置:(七下P101)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二十四、土尔扈特部回归:(七下P101)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2、时间:1771年(乾隆帝) 3、首领:渥巴锡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二十五、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七下P107)1、出现时间:出现在明朝中后期;2、萌芽地区: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3、典型表现:“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4、影响: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二十六、清“闭关锁国”政策(七下P108)1、原因:1、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2、主要表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禁海政策,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3、影响:1、清朝实施闭关政策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3、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4、启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始皇下令逐客卿李斯修谏逐客书是什么意思?
始皇下令逐客卿,李斯修谏逐客书的意思是:秦始皇下达命令驱逐所有非秦国的人士,不许再秦做官。
李斯听到这个消息后写了一封奏疏给始皇帝列举秦国历代明君,秦国能有如今的发展离不开各国有识之士的奉献和出力。
为什么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就知道太子羽翼已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所谓“商山四皓”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说直白一些,他们不过就是四个隐居深山的老头儿罢了!即便在秦王朝时他们曾经做过所谓“博士”,但那也不过就是一介文人罢了,手里没兵、没权、也没有自己的势力和利益关系网。更何况,到汉高祖刘邦搅动起易储风波之时,这四位老爷子早已大半截子入了土、垂垂老矣……在秦末的乱世的大机遇之中,这些人都没能有什么出彩的表现、反而是隐居进了深山避祸。试问,到刘邦打算易储的时候,他们还能翻腾出什么浪花来呢?
那么,“商山四皓”真的就百无一用喽?非也非也!如果他们真的百无一用,张良还有什么必要亲自出面、请他们出山呢?真当张良闲着“蛋疼”、没事干吗?张良之所以请他们出山,很显然、他们还是有用的。有什么用呢?他们代表着所谓“民意”!当初刘邦为了邀一个“求贤若渴”的美名,也曾经许以高官厚禄、想请他们出山,但他们明确拒绝了。这个时候,张良请出了他们,虽然事实上是张良的面子大,但名义上他们却是冲着刘盈才出山的,这对于张良而言就足够了。因为他们代表着所谓“民意”,说明刘盈为储是“民心所向”!这才是“商山四皓”对张良和吕后最大的用处。
汉高祖刘邦为何让四个老头儿给忽悠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的搞明白,汉高祖刘邦为何要易储?并不是说吕后给他头顶抹了一葱绿、刘盈不是他生的。而是因为刘邦认为刘盈性格太过懦弱、子不类父,将来恐怕很难控制局面,与吕后的关系其实并不大。因为彼时吕后强势的一面还没有彻底表现出来,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不受丈夫待见的小媳妇”,这也是为什么丰沛系那么多元老彼时都站到吕后一边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何况,即便是在吕后的强势暴露无遗之后,她对丰沛系元老也还是比较尊重的,如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等等,不都得以善终了吗?
原本刘邦也没有太多选择,因为庶长子刘肥同样不是什么当皇帝的料,这一点从他后来被吕后打压时的一些表现也能看得出。可偏偏老三刘如意出现了,刘邦对这个儿子的看法是性格类己,因此也格外宠爱,甚至动了废嫡立庶的念头……刘如意的生母戚夫人一见有机可乘,自然拼了命地给刘邦吹枕头风。虽然刘邦也曾纠结过,但最终还是将易储的想法给公诸于众了。结果可想而知,一石激起千层浪、刘邦嫡系的丰沛系元老们几乎一水儿都提出了反对!
这些人表面上说得冠冕堂皇,什么废嫡立庶不利长治久安云云……但真实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彼时吕后强势的一面尚未彻底表现出来。加之吕后的两个哥哥吕泽、吕释之和妹夫樊哙同样也是丰沛系的元老,与刘邦从丰沛带出来的那帮“老兄弟”都是可以称兄道弟的!对于这帮人而言,吕后这个“老嫂子”的儿子将来当皇帝,对自己自然是最为有利的。如果让“小嫂子”戚夫人的儿子当皇帝,缺乏背景的戚夫人和刘如意培植自身的势力几乎是必然的。试想,这帮与吕后母子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的丰沛系元老,真的可以获得戚夫人和刘如意的信任吗?恐怕很难,至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要倒霉的,尤其是吕后的两个哥哥和妹夫樊哙,倒霉是必然的!与其如此,倒不如维持现状、利益均沾,不是吗?至少在彼时的丰沛系元老们看来,将来由刘盈当皇帝,自己不会有什么损失。但将来由刘如意来当皇帝,利益的重新分配几乎是必然的,谁又敢保证自己不会行差踏错、跌入万劫不复之境呢?
出于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考量,丰沛系元老们几乎都选择了站到吕后母子一边,这下刘邦头大了!外面有异姓诸侯王们虎视眈眈,自己的嫡系丰沛系如果再生出点什么乱子来,到手的江山还能不能继续姓刘,恐怕都是个未知之数。刘盈再不济总还是自己的种,至少江山还姓刘不是?总好过因为内斗丢了江山吧?这笔账算来算去,刘邦怎么着都觉得继续强行易储不划算!但作为皇帝的刘邦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小混混、刘亭长了,九五之尊、一言九鼎,岂能出尔反尔?刘邦急需一个可以体体面面就坡下驴的台阶,而“商山四皓”就是这个台阶!所以说,并不是“商山四皓”四个老头儿把刘邦给忽悠了,而是他们让刘邦和张良给利用了,他们不过就是刘邦就坡下驴的工具而已。
张良为何选择了“大迂回战术”就在丰沛系元老与汉高祖刘邦因为易储之事陷入对耗之时,吕后的哥哥吕泽想到了已经光荣“离休”的张良。于是,吕泽腆着自己的老脸找到了张良,想请张良出面劝说刘邦、以增加己方的胜算。如果只是一个吕泽还自罢了,可他背后还有吕后、刘盈和整个丰沛系元老,张良不得不答应!如果张良置身事外,就等于是与吕后母子和丰沛系元老集团彻底撕破了脸,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作为一个“外来户”,张良可以得罪同为“外来户”的异姓诸侯王,却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得罪丰沛系元老集团的。更何况,这背后还有可能是未来皇帝刘盈和可能是未来皇太后的吕后!
张良这个人虽然光荣“离休”了,整日里自诩“闲云野鹤”,但他对朝局的关注度恐怕并不比丰沛系那些元老们弱多少!加之他“旁观者清”,反而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明白。在张良看来,连丰沛系这帮“老兄弟”集体反对都没能让刘邦“回心转意”,自己一个“外来户”去劝说,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不过杯水车薪罢了。但张良不同于丰沛系的那些武夫,他敏锐地看到了一点,那就是刘邦内心实际上已经打算放弃易储了,只是缺少一个可以体体面面就坡下驴的台阶、以维护自己作为帝王的尊严。既如此,给足刘邦这个体面就是了!
张良最终没有出面劝说刘邦放弃易储,而是选择了“大迂回战术”,靠着自己在文人圈子里的老脸面、搬出了隐居深山多年的“商山四皓”。这几位秦末的乱世枭雄们没能请得动、刘邦自己许以高官厚禄也没能请得动老头儿,却冲着刘盈的“面子”出山了!这足以说明刘盈是“民心所向”,刘邦放弃易储自然也就是“顺应民意、从善如流”,刘邦需要的所谓帝王的尊严,张良已经给足了,给得足足的!刘邦不傻:“既然子房把台阶都给我架好了,那我还不赶紧地就坡下驴呀,难不成真的要跟丰沛系那帮‘老兄弟’彻底撕破脸吗?”
综上所述,并不是“商山四皓”四个老头儿把刘邦给忽悠了,而是刘邦在权衡利弊之后、内心已经放弃了易储的念头,只是需要一个维护帝王尊严、可以体体面面就坡下驴的台阶而已,而“商山四皓”正是张良给刘邦架好的那个台阶。说白了,四个老头儿只不过就是刘邦和张良的工具而已,根本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神乎其神。
至于刘邦那句“羽翼已丰、难动矣”,既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说明自己“顺应民意、从善如流”,也是在说给戚夫人和戚夫人背后的一些人听的:“不是我不想让咱家老三接班,实在是因为老二羽翼已丰,我也无能为力了!”戚夫人还能说什么?再多说一句,那就是不识趣、不懂事了……刘邦完美地、体体面面地全身而退,而且哪一方都挑不出任何刺儿来。您说,刘邦和吕后怎能不喜欢张良呢?没事时不找事,有事了办得妥妥帖帖,也无怪乎张良能够得以善终了。
韩非入秦做官了吗?
没有做官,因为有口吃,秦始皇让他写书,后被李斯所害
谁知阮裕竟焚车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清代车万育《声律启蒙》*六鱼的第二段话。《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
第二段话的文段是:
终对始,
疾对徐。
短褐对华裾。
六朝对三国,
天禄对石渠。
千字策,
八行书。
有若对相如。
花残无戏蝶,
藻密有潜鱼。
落叶舞风高复下,
小荷浮水卷还舒。
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
忍彰己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这两句,讲了两个典故。上句是关于孔老夫子的故事,说的是孔子有一次出游,突然下起了雨,随行的弟子建议去向子夏(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借个伞盖,孔子说:子夏很贫困,我去问他借东西,万一他不想借给我们,不等于揭他的短么?应该多宣扬他人的长处,少触犯人家的短处。这就是“爱见人长”的由来。
“忍彰己吝”其实是不忍彰己吝,古时候,这个“忍”字,常常是不忍心的意思,忍彰己吝,就是不忍心彰显自己的吝啬。说的是东晋尚书郎阮裕,家里面有一辆好车,谁来问他借,他都高高兴兴地借给人家,有个邻居要为母亲办丧事,想借用,又怕送丧不好开口。阮裕听说以后,担心别人会认为自己吝啬不肯借车给邻居,竟然忍痛把心爱的车子给烧了。@中国历史未解之谜
汉秦名臣?
1,西周的周公。周公即是姬旦,武王的弟弟。不仅协助武王伐纣,而且国辅助成王,平定诸候国之乱,教化国民,以礼治国。
2,齐桓公之相,管仲。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3,秦朝的李斯。李斯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个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挤,但他写下了反逐客令,为秦朝吸引外来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为一寸土的一统六国。他用各种手断对六国进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当然他也是个罪人,后人有对他作了“死有余辜”的评论。
4,西汉的萧何。刘邦的评功大会,十分热闹,诸将“拔剑击柱”。但是刘邦还是作出了萧何功为第一的评价,把别的将领比作狗。事实就是如此,萧何相中了韩信人为将,使以后汉军很少败过。汉建后,萧何治赋后方支持前方作战。楚灭后,萧即为了丞相,与民休养,出谋平定诸将的叛乱。
5,东汉末年的曹操。当然了也有人把他作为一个皇帝即魏武。事实上他并未称帝,故作为一名大臣来看。有人说曹操是个奸臣,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治国之能臣,乱世这奸雄”这句话的评论还是公允的。一个建安时代,没有曹操是很难想像的。
以上就是豫剧李斯当官剧情介绍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