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情 正文

戏曲《西京》剧情介绍

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尹、大都督、大都护【正三品】: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从三品】:...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戏曲《西京》剧情介绍,以及和戏曲《西京》剧情介绍相关的内容!

戏曲《西京》剧情介绍,那么一品和二品呢?

为什么唐朝三品官员就是大佬级别,而很少见一品和二品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唐朝官员品级是如何划分的?唐朝官员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包含官爵,文武职官,勋位等品阶。一到三品官职和爵位如下: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

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尹、大都督、大都护

【正三品】:

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从三品】:

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一曰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千户,从三品

从上面可以看出,一品都是三公和三师,帝王师长,地位超然,多不授。天策上将为李世民专属,二品尚书令只有李世民和唐德宗李适二人(唐代宗继位后,以长子雍王李适为关内道兵马元帅,郭子仪副之,并最终平定安史之乱和吐蕃之乱,因“首功”被拜为尚书令,与郭子仪等八人图形凌烟阁)大行台制度建国不久后废除,东宫三师和四大都督(并州、扬州、益州、荆州。)多不授,在唐朝,有三种情况可以做到一品和二品:

1、宗室或皇亲国戚,功高一代的勋臣,如高宗时期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代宗时期郭子仪为司徒中书令封汾阳郡王,晚唐柱石裴度辅六帝封司徒兼平章军国重事,李德裕因为北伐回鹘胜利,也升任太尉兼中书令。

2、死后追封,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如刘仁轨追封并州大都督,刘晏追封司徒,李泌追封太子太傅。

3、这种情况出现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皇帝因为猜忌等原因对文武大臣或权宦采取的一种方法,削去实权 ,一般来说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离死不远 或者是被闲置一旁抑郁而终 。如李辅国被唐代宗封司空兼中书令,晋爵博陆郡王,又尊其为尚父,暗中却将其兵权架空,不久后派遣刺客将李辅国暗杀。大将李晟和马燧被唐德宗解除兵权,封为司徒和司空,牛僧孺被李德裕罢政封为太子太保。

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是国家权力的核心,自从秦朝以来,一直驾驭着古代官僚帝国的政治运作。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皇权与相权曾发生过无数次的重大变化以及激烈的权力冲突。其中许多次的变化和冲突,直接导致了朝代的盛衰和兴亡,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选择和命运。

西汉中期开始提高提高尚书令、侍中等小官的权限,到两晋的三省同议制,到隋的三省六部制,后朝的统治者看到前朝的弊端,发现如果分权,对于自己的统治是相当的不利,在不断的经验和尝试之中,帝王们终于发现,只有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将所有的权力都控制在自己手里,才能够带来永久的控制。于是从唐朝开始,相权一步步的被“摊薄”,一二品大员被架空,也从最早的三相制变为群相制,少数人的大权独揽也演变成了集体议政,皇帝成为了最后的决策者 。

牛郎织女为什么要选择在七月七日见面?

是因为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查看全部14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牛郎和织女为什么只在七月七才能够相会?

1、由来: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2、典故: 第一则: 《织女》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第二则: 很早以前,山里住着户人家,老人们都死了,家里剩下了兄弟俩。老大娶了媳妇,这媳妇心眼不好,老想独霸老人留下的家业。 有一天,二小领着狗去放牛,到了地里,他拍打着牛背说:“牛哇,牛哇,我想睡会觉,你可千万不要乱跑。”老黄牛像听懂了人话,低着脑袋“哞、哞”地叫了几声,甩打着尾巴在他身边吃起草来。二小躺在草地上睡着了。 错过中午,嫂嫂提着罐子来给小叔子送饭,见二小正在睡大觉,照他身上狠狠地踢了一脚。二小醒了见是嫂嫂,慌忙爬起来,站在地上像个愣鸡。 嫂嫂把饭罐子往地上一搁,气呼呼地说:“你倒自在,撒着牛睡大觉,牛丢了我才和你算账哩!”说完,她一扭屁股走了。 二小的肚子早就饿了,捧起罐子刚要吃,身边的大黄牛一头把罐子撞了,罐子摔了个稀巴烂。大黑狗见了地上的饭,张口就吃,不一会,就把地上的饭舔了个一干二净。 二小瞅着碎罐碴子害怕了,觉得回家也没好儿。他长叹一声;“唉,怎么我就这样命苦啊!” 二小的唉声刚落,大黑狗扑通一声倒在地上,鼻子口里流血,一会儿就断了气。他这才明白,嫂嫂在饭里下了毒药。 二小心想:看来不能和这个害人精在一块过了,要不早晚得死在她手里。日头儿快落西山时,他赶着牛回了家。一进院子,扭头见哥哥打外边回来,二小心里一酸,两眼止不住地流泪。哥哥见弟弟这样伤心,不知家里出了什么事,忙问:“你为嘛这样难过?”“我把嫂嫂送的饭罐子打了,狗吃了地上的饭就死了。”哥哥听了,心里明白了八九,斗又斗不过家里的女人,为了难。 二小哭着说:“哥,咱们分开过吧。”哥哥见弟弟说要分家,更做难了,一来弟弟还小,二来他外出做买卖;家里没有帮手也不行。要是在一块凑合着过吧,又怕弟弟有个三长两短。 二小见哥哥发愁,就说:“哥,家里什么物件我也不要,只要那头牛。”弟兄俩在院里说分家的话,媳妇听见了,打心眼里高兴。她手扒着门框冲着丈夫说:“往后各过各的好,我做主依了二弟!” 哥哥眼里噙着泪花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第二天,二小赶着牛车走了。走来走去,越走越远。二小心想:老是这么走,走到多时是个头?干脆就住在这吧!他把牛车停下,砍了好多树枝子,就着山坡儿搭棚。棚子搭好了,就和老黄牛在这儿落了户。 那头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界,已经跟着二小过了一年多,这一天夜里死了。老黄牛死后,一连给二小托了三个梦,梦里对二小说:“到明天午时三刻,我要回天庭去了。我走后,你把我的皮子剥下来,等到七月七那天,把它披在身上,保你能上天。王母娘娘有七个闺女,那天她们到天河里去洗澡。记住,那个穿绿衣裳的仙女就是你媳妇。你千万别让她们看见你,等她们都到了水里,你抱了衣裳就往回跑,她准追你。只要你回了家,她就不会走了。” 第二天,二小见老黄牛死了,不吃也不喝,手摸着它光啼哭。后来就把牛皮剥了,留下牛皮埋了牛,又在牛坟上跪着大哭了一场。 七月七那天,二小披上牛皮,立时两脚离了地,飘飘悠悠来到天河岸上,他悄悄地躲在树林里等着。一会儿,王母娘娘的七个仙女来了,她们一个个脱了衣裳,扑通扑通跳到了水里。 二小瞅准了那身绿衣裳,窜过去抓起来就跑。三仙女见有人抱了她的衣裳,打水里出来就追。紧追慢追,追到二小家里。三仙女问二小为什么拿她的衣裳,二小说想让她做自己的媳妇。三仙女再三说天规不容,二小一再说人间比天上好。三仙女见二小长得好看,也动了心,就应了他。打这,三仙女落凡到了人间,她天天在家弹花织布,人们就叫她织女。二小天天外出卖布挣钱。小俩口过起了舒心日子。 三仙女和二小过了三五年,给他生了一男和一女。一天,二小到地里去干活,天上响起了天鼓,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二小回家一看,见两个孩子啼哭,不知媳妇上了哪儿,急得团团转。一问孩子,那大孩子手朝天上一指划,二小才想到织女走了。他急忙担起两个孩子,披上牛皮去赶织女。 二小心急,追得快,眼看快追上织女时,惹恼了王母娘娘:“好你二小,莫非你要追到灵霄殿上去吗?”她打头上拔下银管,在二小和织女中间一划,立刻划成了一道天河。二小没有办法过河,急得直跺脚,筐里的两个孩子直喊娘。织女和二小都哭了,啼哭也没用。二小想给织女留个想念,拿出牛扣套投向织女,织女接在了手里。织女想了想,没嘛可送,掏出织布梭照着二小扔来,织女手劲小,把织布梭扔歪了。 直到现在,天河一边的织女星怀里有扣套星,另一边的牛郎星旁有个梭子星。 第三则: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有个牛家庄,庄里有个聪明、忠厚、勤劳的小孩叫灵儿。因父母早亡,只好跟随哥哥过日子,嫂子马氏为人狠毒,常常虐待灵儿。一年秋天,刚收割完毕,马氏就逼着灵儿去山上放牛,并对他说:“给你这九条牛去放,要等到有了十头牛你才能回来!”灵儿听后;无可奈何,只好赶着牛离开牛家庄。 村里人闻讯赶来,对灵儿深表同情。有的送来吃的,有的送来穿的,灵儿一一致谢,然后独自一人赶着牛向山里走去。 当他走到那草深林茂的山岭就停下来歇脚,坐在树下伤心地流泪。心想,要等到何年何月才会有十头牛呢?正在这个时候,有位须发霜白的老人,忽然出现在他面前,老人拍拍他的肩膀,亲切地问:“孩子,你怎么一个人跑到这个偏僻的地方来放牛?为什么事你这样伤心?”灵儿把嫂子虐待、逼他放牛的事,一五一十地讲了。老人笑着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别难过,那伏牛山里有头病倒的老牛,你好好地喂养它,等牛病好后你就可以赶着牛回家了。”说完那老人就不见了。灵儿好象做梦似的。便按老人的吩咐往伏牛山走去。 灵儿走呀走呀,翻过一道道的山,涉过一条条的涧,终于找到了那头病牛,它正在一块大平石上卧着。灵儿立即趴下去,连连磕了三次头,喊了声“牛大伯”。老牛睁开疲惫不堪的眼睛,一会儿又闭上了。灵儿看着老牛那没精打采的样子,心里想,可能是饿了,于是就急忙去给老牛薅了一捆又一捆的草。整整喂了三天三夜,老牛终于吃饱了。突然抬起头跟他讲起话来:“好孩子,我本来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偷偷地把五谷种子撤于人间而触犯了天规,被玉帝踢下天庭,把腿摔坏了,动弹不得。你如能用百花露水给我洗擦一个月我就会好的。”小灵儿听了,就在伏牛山住了下来,饿了吃些野果,渴了喝些泉水,夜里依偎在牛旁。每天清晨去采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给老牛洗伤。整整一个月,老牛的伤真的好了,它跟着灵儿一道回家。 灵儿回到家里,嫂嫂见他真的赶了十头牛回来,硬说有一头是偷了别人的,还把他痛打了一顿,经乡亲们解劝才算作罢。此后,灵儿白天放牛,夜里就睡在牛的身边,庄上的人都称他是“牛郎”。那只被牛郎救活的老牛和牛郎很亲。有一次,嫂子把毒药放到菜里,老牛告诉牛郎不要吃。嫂子气起来闹着要跟牛郎分家,牛郎既不要房子也不要田地,只要那头老牛、两辆破车和一只烂皮箱,就离开了家,在一棵桑树下搭了个草棚住了下来。老牛从嘴里吐出个茶豆,牛郎将茶豆种在草棚门前,第二天便破土而出,第三天长出了叶子,牛郎就忙搭架,过几天豆子藤都爬满了架子。老牛就说:“孩子,你夜里藏在茶豆架下,可以看到天上的仙女,仙女也能看到你,谁要是连续七夜偷看你,她就是盼望做你的妻子,那时我就用车拉着你上天去,把她接下凡来,与你结成婚配。” 听了老牛的嘱咐,牛郎夜里就钻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去,只见一群仙女在玉池里洗澡,临走时,有一仙女向下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里,只见那仙女独自来到玉池边,大着胆子看牛郎。第三天夜里,望着牛郎微微地笑,第四天夜里便向牛郎点点头,第五天夜里端出一篮蚕,第六天夜里偷出一架织布机,第七天夜里拿着织布梭向牛郎招手。牛郎织女,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眉来眼去,牛郎盼着织女下凡,织女盼着牛郎快去团聚。七月七这一天,从天空飞来喜鹊,落在老牛头上,喳喳喳地叫:“织女差我来,叫您快去聚。快去聚,快去聚。”老牛笑着点点头,牛郎套上车,坐上去。 老牛四蹄腾空,一会儿来到了玉池,牛郎下车,和织女把织布机抬放到车上,织女挎着蚕篮上了车,牛郎也跳上车同织女坐在一起。老牛腾云驾雾,一会儿即到家。 乡亲们获悉牛郎成了家,都赶来贺喜。织女就把她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众姐妹,教大家养蚕、执丝、织绸缎。 于是,全村的人都知道牛郎娶了贤妻,能养蚕,会抽丝,还能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都说织女的织布机是从天上带来的,织出来的绸缎做成衣,冬暖夏凉。这消息传了出去,引来了山南海北的丝绸商人,都争着前来争购南阳绸。这事轰动了白河两岸,伏牛山区的千家万户,都送自家的姑娘来学织。织女心地善良,乐于教人,不到两年,家家户户都学会了养蚕抽丝织绸缎。 到了第三年的七月七,织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叫金哥,女的玉妹。牛郎耕田,织女织布,日子过得很和睦。 几年后,牛郎正在犁地,晴空突然响了一阵雷,老牛望着牛郎直流泪,并对牛郎说:“孩子,我把织女拉下天,触犯了天条,看来活不成了。我死后,王母娘娘肯定不放过你们,到那时,你吃我的肉可以脱俗成仙,用我的皮做成鞋穿能腾云登上天去。”说完老牛应声倒下;牛郎哭了一阵之后,就依着老牛的吩咐做了。 正好七月七那一天,牛郎正在锄地,金哥玉妹两人哭丧着脸跑了过来,告诉牛郎说,来了个老婆子,把妈妈从织布机上拉走了。牛郎急忙回家穿着用老牛皮做的鞋,一手拉着金哥、一手拉住玉妹,腾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替照脚下一画,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出现了,牛郎拉着金哥玉妹站在河边直哭,哭声震惊了玉帝,玉帝一看是一对孩子,怪可怜的,于是,就决定让他们一家人每逢七月七相会—次。 人们突然发现牛郎一家人不见了,感到蹊跷,夜间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看见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河那边的织女在哭,河这边的牛郎拉着金哥和玉妹也在哭。人们发现群星闪烁的天空多出一条银带,就叫它为天河。天河的一边多了一颗星,这颗星就叫织女星。一边多了三颗星,叫做牛郎星。人们想念牛郎织女,每晚总是钻到茶豆架下仰望天空。到了七月七那天晚上,突然看见满天喜鹊向着天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搭成一座鹊桥。牛郎一手拉着金哥,另一手拉着玉妹上了桥,织女也从桥那边过来了,走到鹊桥中间一家人相会了。 第四则: 这只是一个现在的传说…… 在七夕的午夜十二点,如果有人穿着白色的衣服走在街上,并且倒着走,走了七步,还撞到了一个人,如果是同性,那他(她)就是你的前世,如果是异性,那他(她)就是你的命定恋人哦~

浏览648

牛郎织女为什么会在七月七相见?

听我妈讲,王母娘娘为了不让他们两见面,用自己的发簪在织女和牛郎中间划了一条河,也就是银河。让他们永世不得见面,织女整天以泪洗面,王母看着自己女儿,心里也难受,就规定每年阴历七月七见一次面。

1 浏览128

牛郎个织女为什么是在7月初7见面?

农历七月七日是民间的“乞巧”节,妇女们这晚在庭院中摆下酒脯瓜果,虔诚地向夜空膜拜,以盼望织女星赐予技巧。由于诗人的吟咏,画家的描绘,文人的铺排,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于是流传人间,缠绵绯恻,委婉动人,这便是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诗经》的《小雅》中有一首诗: “或以其酒,不认其浆;鞙鞙佩璲,不认其长。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大意是说天上的织女星,坐在织布机旁,无心织绢,却一心一意地想着银河对岸的牵牛星,而为之眷念不已。 可见在西周时代,就有了牛郎与织女爱情故事的想像与传说。《史记天宫书》和《汉书天文志》中,也都有牵牛、织女双星的记载。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里,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已经为这个恋爱的故事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到了南北朝时,任眆在《述异记》中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这项记载准确他讲是从“古诗十九首”中获得灵感,其中的一首描写《七夕双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携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儿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比起《诗经》中的那首,更描绘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对有情人,两地相思,愁昔满怀的悲凉况味。 此外,晋代于宝的《搜神记》中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说成是汉代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甫北朝时吴均的《续齐谐记》里记载:“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至今云:‘织女嫁牛郎也’。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记述唐玄宗与杨玉环,以牛郎织女为例,共誓白头之约。 宋代秦少游专门写过一首《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总之,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素材的诗词、戏曲,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大约是发生在西周时代,当时的奴隶社会,等级十分严苛,这个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声与饱受压抑的写照,托言天上双星,也就是人间的实情。 据说西周时齐地,也就是今山东一带,有一贫苦人家,父母早丧,幼弟依兄嫂度日,每日出外牧牛,人们都把他叫作“牛郎”。 牛郎渐渐长大了,他的嫂子一直不喜欢他,于是他牵着一条老黄牛流浪到一片荒山下结茅而居。一面垦荒,一面哭泣,泪珠点点滴滴落地上,不久后就生出一朵朵艳丽的牵牛花来。继而,有粉蝶双双在上面飞舞,小鸟在枝头碉啾和呜,叫个不停,田地里也长出了茂盛的庄稼。 老黄牛的来历不凡,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触犯天条而被谪降人间受苦受难,有感于小主人牛郎对它的饲养和爱护,除了感恩图报辛勤耕作外,还挖空心思想要为牛郎撮合一段美满的良缘。 终于,金牛星得知天上的七仙女,时常结伴到人间来溜达,甚至在东边山谷中的明镜湖里沐浴。于是便在夜间托梦给牛郎,要他第二天清晨天未明时到湖畔,趁仙女们戏水时,取走一件仙女挂在树上的衣衫,头也不回地跑回家来,便会获得一位美丽的仙女做妻子。 牛郎将信将疑地翻山越岭,在晓雾弥漫中,果然瞥见七个绝色美女在湖中嬉戏,粉装玉饰,云鬓花颜,不觉为之心神荡漾;旋即抱起矮树上一件粉红衣衫,飞奔而回。 这个被抢走衣衫而无法返回天庭的仙女就是织女,当天夜里,她趁着夜幕的掩护,赤身露体地轻敲牛郎的柴扉。在微明的灯影里,一个是诚实憨厚,壮硕俊朗的少年农夫,一个是美艳如花,柔情似水的天上仙女,四目相接,一见钟情,于是在静褴的春夜里,两情相悦,同赴巫山云雨。 幸福的生活过得总比痛苦的生活要快一些,时光荏苒,眨眼三年,织女已为牛郎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老黄牛已死,留下的一对牛角挂在墙上,牛郎舍不得老黄牛,天天对着牛角发楞。织女私自偷下凡间的事终于被天帝知道,天兵天将把她拘回宫里,牛郎此时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一对小儿女也天天哭着要妈妈,牛郎肝肠寸断,想着曾给过他无限帮助和关怀的老黄牛,抱着牛角痛哭。谁料一不小心,牛角掉到地上,奇迹发生了,两只牛角竟然变成两只箩筐,牛郎把两个孩子放入箩筐中,准备一肩挑起,寻找娇妻,一阵清风吹过,两只箩筐像两只强有力的翅膀,蓦然平地飞升,腾云驾雾,风驰电掣般地飘飞在霄汉之中,眼看娇妻就在前面,牛郎奋力追求,眼看赶上了,却被王母娘娘察觉,拔下头上的金钗,在牛郎与织女之间一划,立刻出现了波涛汹涌,白浪滔天地银色河川,从此一个河东,一个在河西,遥遥相对,却无法相见。 鹊鸟非常同情牛郎与织女的情真意挚,每年夏秋之间,趁银河风平浪静的时候,群集河上,口尾相衔,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相聚。“鹊桥崔鬼河宛转,织女牵牛夜相见。”据说七夕过后,鹊鸟的羽毛都会七零八落地脱掉不少,就是因为辛苦搭桥的缘故。 牛郎织女的故事大致如此,后世的《天河配》、《天仙配》、《鹊桥会》等平话或戏曲都大同小异;不但把人仙化,也把神仙凡人化,仙女可以下凡,凡人也可以升天,一段天人揉合的爱情故事,充满了馥郁甜蜜的人情味,也洋溢着农牧社会的生活面貌与伦理道德色彩。 杜牧的《秋夕诗》:“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甫《银河诗》:“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波生?” 这些都为世人传诵,还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儿百条。” 这诗传说是一个六岁的儿童,唐代的林杰写的,可见一般人对七夕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连六岁小儿也能执笔成诗,朗朗上口。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最为少年男女所向慕。南北朝所谓“七夕节”,禁中优伶扮演《鹊桥仙》戏曲,进时新果品,市井儿童手执荷叶,欢呼雀跃。唐时在七夕夜登高楼危树,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宋时以七夕为“女儿节”,妇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空际,默默祷告,根据所看到的迷蒙景象,以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称七夕为“七巧节”,当夜的花样更多。 最常见的是在庭中摆设香案,盛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气在朦胧中以丝线连穿七个针孔,能有如此眼力,想必也有一双巧手,还有捉取小蜘蛛以小盒盛着,翌晨观看如果网丝圆正,叫“得巧”,另有“丢针”,盛清水一碗,在星光下把绣花针轻轻地丢在水中,能浮在水面的叫“大吉”,事实上这就是物理学上的表面张力,只要小心翼翼,大概不难办到。 还有两首描写七夕的诗,字丽句清,可堪一读。一首是: “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 邻家少女都相学,斗取金盆卜他生。” 一首是: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寻看。” 这两首诗对七夕夜晚妇女们的活动和心态形容得入木三分。 时至今日,少男少女们的情感已了无阻隔,不只是抽象的银河无法隔绝,就连实质的尊长约束,社会道德法律,也已发生不了多大效果,然而重温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则可对少年男女的情爱,产生了一种虚幻而浪漫的憧憬,从而唤起更加珍惜的意 嘿嘿你看答案对吗?

2 浏览186 2016-08-01

牛郎织女为什么在7月7日相会

因为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每到过节时,古代女性会向着天上的织女星和牛郎星许愿,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与美好的姻缘。

2 浏览4660 2019-07-22

为什么牛郎织女要每一年才能相见一次

传说牛郎是人间的一个穷人,爹妈很早就死了,只给他留下一头老黄牛。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看到牛郎很勤劳,心生爱慕,于是就思凡下界,与牛郎结为夫妻。 但是天界的规矩,神仙是不准与凡人结合的。王母知道了,很是生气,于是就派天兵下界,把织女抓回去。 此时织女与牛郎已生了两个孩子,天兵来到,牛郎得知朝夕相伴的妻子竟是天上的仙女,又惊又悲。眼睁睁看着天兵将心爱的妻子带走,抑制不住,竟然昏死过去。 迷迷糊糊中,他听见自己养的老黄牛开口说话了:“主人啊,你不要悲伤。我不是普通的牛,是天上的神牛。我知道你和织女有姻缘,所以下凡帮助你们的。你把我的皮剥下来,披在身上,就可以到天上去了。” 牛郎醒来,见老牛已死。无奈之下,只得将牛皮剥下,披在身上。 说来也怪,那牛皮刚一披上身,牛郎就觉得身子一轻,好像马上就要飞起来似的。他连忙找了一副担子,把两个孩子挑在担子里,就上天去了。 天兵押着织女,眼看就要回到天庭了。忽然,牛郎挑着担子,披着牛皮从后面赶上来。王母一见大惊:这还了得?连忙拔下头上的簪子,往空中一划。天空中立即出现了一道波涛汹涌的宽广大河,将牛郎和织女隔在两岸,这就是“天河”的来由。 牛郎织女隔着天河,相望却不能相会,日日哭泣。那牛郎到还罢了,要知道织女可是管天上的制造。她不工作,天上就没有了云彩,就显不出天庭的威严。王母无奈,只得开恩准许他们每年相会一次,以慰相思之苦。 传说,他们每年相会的日子,就是人间的“七夕”。这一天,人间的妇女都要在庭中摆上酒脯瓜果,向织女乞巧,也祝福他们的爱情。

如何客观评价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创建于1895年,前身为北洋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1959年天津首批确定的16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中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天津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工程,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计划重点建设的高等学府,是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

1,天津大学在大学排行榜的排名参考。在软科2018年中国最好大学排榜上,天津大学位于全国第18位。而在艾瑞深校友会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中,天津大学位居第13位。(排名仅供参考)

在美国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天津大学位于世界第466位,中国内地上榜大学第25位。在全球自然指数排名中,天津大学位列中国上榜大学第26位。

2,天津大学办学规模及实力。天津大学是一座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拥有57个本科专业,2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校有教职工4455人,中科院院士5人,工程院院士9人。在校全日制学生28710人,其中研究生13902人。学校有两座大型图书馆,藏书超过260万册。

3,天津大学优势学科。天津大学拥有7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具体重点学科名单见下表(表格源自高考网)。

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天津大学有一个学科为A+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A档学科有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学科。A-档学科有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热物理,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等9个学科。

4,天津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10多年来,有3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天津大学建校118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名各类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天津大学校友中有两院院士60多位,大学校长50多位。天津大学是一所很不错的全国知名重点大学,有许多优势学科专业,你,值得拥有。

渭南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

渭南,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是陕西省下辖地级市,下辖2区、7县、代管2个县级市。

渭南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的美誉。渭南地区自古就是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地方。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26万年以前,“大荔人”就生活在渭南地区的大荔县一带,他们是中国人直系祖先的起源,打破了现代人类全部是非洲祖先后裔的认知。

大荔人头骨

雷祥,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大雷公村人,黄帝时任处方(医药官名,今“处方”一词亦由此名演变而来),能医善陶,既是中国医药学的创始人之一,又是陶瓷业的先祖,各地窑神庙均供奉之,尊称亚父雷公。

黄帝时期,渭南白水人仓颉,作为黄帝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发明创造了原始象形文字,这位汉字的创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仓颉被后世尊为“造字圣人”。

在中国的文字发展史上,秦朝内史下邽(今陕西渭南市)人程邈也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创造了秦隶。当时秦朝官方通用文字是小篆,而小篆繁琐的书写严重影响了当时公务的效率。

程邈因得罪秦始皇被关进了云阳的监狱,在监狱中无事可干的程邈一心赞言字体结构,研究起了文字。他把流传于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把大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逐步加工整理。用了十年的时间,终于创造出了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三千个隶书来。

当他把这一研究成果呈现给秦始皇时,始皇帝喜出望外,不但免了程邈的罪,还提升他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后世为了和汉朝的隶书区别开来,就称之为秦隶。

秦隶的出现,是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我国文字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则从表形、表意到形声,字体结构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

杨凝式

后世的唐末五代时期,渭南地区又出了一位在书法上颇有造诣的书法家杨凝式,他是华州华阴(今陕西渭南华阴)人。相传,杨凝式年轻的时候管不住嘴,看到什么不合意的就喷,由此得罪了朱温,差点被杀头。为了避免祸及家族,他不得不装疯卖傻,以至于整个洛阳的人都把他当成“杨疯子”。

杨凝式行草《步虚词》

“杨疯子”只是他的外表,他本人是一个聪明绝顶、才华横溢,又擅长诗歌、书法的人。中国书法自二王“完法”之后,从羊欣、王僧虔、智永到虞世南、张旭、韩滉、颜真卿、怀素、杨凝式,一脉相承;尔后的“宋四家”则是在杨凝式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展现个人特点。

杨凝式最出名的作品则是一封信札,名为《韭花帖》。夏日午后,杨凝式午睡醒来,得知朋友馈赠韭花,味道可口,老杨开怀不已,于是写了一封感谢信。

《韭花帖》

《韭花帖》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含蓄内敛,清秀洒脱,气脉贯通,颇有文气,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笔意和神韵,字帖内容则轻松活泼,妙趣横生。

《韭花帖》

后世书法家认为,在笔法和神意方面,《韭花帖》是最接近《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而在字体结构和布局方面甚至超过王羲之,人们将其列为“天下第五行书”。《韭花帖》原作完好地流传到了今天,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杨凝式的书法艺术是在唐、宋两代的书法艺术高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韭花帖》

先秦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渭南华阴)人公孙衍,后离秦,再仕魏国,首倡联合山东诸国共同抗秦。曾佩五国相印,名盛一时。在人们的认知里,通常认为苏秦和张仪为政敌,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史籍《史记》和《战国策》也都是这样记载。但是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和张仪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张仪当时真正的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的首创者。

先秦时期,秦国名将司马错是秦国少梁(今陕西渭南韩城)人。司马错最大的贡献是主张得蜀即得楚,以及最终亲率大军吞并蜀国,对战国时期的历史乃至后世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除了吞并蜀国,司马错还亲率秦军攻打楚国,为秦国夺取了汉水以北及上庸之地。

战国末期的秦国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出了一名猛将,名叫王翦。他可谓是秦国的绝世名将,他巧用反间计除掉了赵国名将李牧,一举攻破邯郸灭掉赵国;他攻破燕国的国都蓟城,使得燕国名存实亡;他亲率六十万大军攻灭楚国。他一生南征北战,为秦国开疆扩土。王翦与其子王贲绝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除了最弱小的韩国外,其余五国皆为王氏父子所灭。

天下统一之后,王翦没有辅佐秦始皇,而是选择急流勇退。和秦国的另一名将白起相比较,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王翦与白起、李牧、廉颇被后世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渭南地区被称为“三圣故里”,这三圣分别是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左冯翊夏阳(今陕西渭南韩城)人,他的八世祖便是先秦时期秦国名将司马错。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他经常游历于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是西汉的史官,司马迁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后来司马迁担任西汉的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被汉武帝施以宫刑,调任中书令,他子承父业,发奋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念,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有个女婿叫杨敞,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渭南华阴)人,赤泉侯杨喜曾孙,西汉昭帝时期的宰相。杨敞开启了一个后世颇具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杨敞是弘农杨氏的第一世族。

杨敞有个玄孙叫杨震,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在三十年的时间里,他不分贫贱,因材施教,培养出了近三千名弟子,被天下儒生称为“关西夫子”。他的“天知、神知、你知、我知”的精神被后世广为传颂,因此杨震也被称为“四知先生”。杨震官居东汉太尉,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为太尉,时称“四世太尉”、“东京名族”。

三国时期,被曹操杀掉的谋士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杨修为人恭敬好学,博学多才。初仕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任丞相府曹操的主簿。在曹植与曹丕争夺魏太子的事件中,杨修选择了站在曹植的阵营中,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最终曹操选择了曹丕作为魏王的继承者。后来曹操知道了杨修参与了夺嫡事件,颇为气愤。最终杨修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处死。

杨修之死,曹操虽赠赐许多财物给杨彪作为补偿,但也难以弥补作为父亲失去爱子的痛惜。《后汉书》记载曹操问杨彪:“公何瘦之甚?”杨彪说:“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隋朝的开创者隋文帝杨坚也是来自弘农杨氏,是杨震的十四世孙。他统一了天下,终结了中国数百年的严重分裂。隋文帝杨坚开创了科举制度,发展经济,使得中国再次成为盛世之国。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1979年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杨坚排第82位。

隋文帝杨坚

隋亡以后,弘农杨氏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衰落,整个唐朝,虽然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大族对于仕途的垄断,但是弘农杨氏还是凭借着家族的软实力,先后有11 人拜相、近 90 人登科,因此也被称为是“十一宰相”世家。

尽管历史上有学者考证,东汉太尉杨震的后裔至北魏时已经不可究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的北朝以来的弘农杨氏,如杨珍、杨播、杨钧(越公房)、杨雄(观王房)、杨惠嘏—杨坚系等均属伪冒,通过伪托汉魏旧门弘农杨氏,以自抬身价。但这也不能终结“天下杨氏出弘农,弘农杨氏遍天下”的局面。

渭南市临渭区的下邽镇历史上人才辈出,是唐朝名将张仁愿、大诗人白居易、宋朝名相寇准的故里,故素有“三贤故里”之称。

张仁愿,本名仁擅,因和唐睿宗名字发音相似,遂改名仁愿。曾任殿中御史大夫,幽州都督、并州都督长史、屯卫大将军兼洛州长史、朔方军总管。他戍边多年,为大唐北疆百姓带来和平和安乐。边疆人民爱戴他,敬重他作战英勇、威振大漠,御敌于千里之外的英雄气概。张仁愿在黄河北岸建立了三座受降城的防御体系,加速了后突厥汗国的灭亡。

张仁愿一生经历了李治、武则天、李显、李旦、李隆基五个皇帝。综观张仁愿的一生,富有良谋,算无遗策,文能治国理政,武能平定四方,刚直不阿,威严廉洁,知人善用,出将入相,荣归故里,堪称一代完人。张仁愿和李靖、郭元振、唐休璟、一起被称为唐王朝“文武全才四宰相”。

唐代三代诗人之一的白居易,一生创作了近3000首诗篇,在唐人中为数最多。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广泛反映社会黑暗和民生疾苦,闲适诗多写归隐田园,洁身自好的志趣。感伤诗随遇感咏,以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最有名。杂律诗多抒情写景,以白描手法勾画出生意盎然的境界。白居易的诗歌中不乏绝世佳句,比如《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

三贤之一的寇准,则是北宋时期名臣、诗人。寇准从小就非常聪明,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

寇准曾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史为相。当辽兵20万大军进攻北宋时,宋廷内部以王钦若、陈尧叟为代表的南方士大夫主张放弃国都汴京,迁都江南。宋真宗犹豫不决,刚刚升任宰相的寇准则建议宋真宗全力抵抗,并鼓励宋真宗以天子的身份出征前线。最终寇准的建议被采纳,才有了后来的“檀渊之盟”,为两国老百姓赢得了120余年的安居乐业。寇准一生刚直不阿,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所以宋太宗就称赞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中唐时期的第一名将王忠嗣是华州郑(今渭南华州区)人,他的一生都在戍边,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后来造反的安禄山也只是三镇节度使。王忠嗣一生战吐蕃、伐契丹、攻击突厥。他一生战绩辉煌,将大唐的版图再次恢复到了贞观时代,达到了唐太宗都没有达到的巅峰。然而,王忠嗣成为大唐王朝最后的荣光。如果王忠嗣不死,后来的安禄山是不敢反的。王忠嗣手下的将领郭子仪、李光弼、李晟日后大唐中兴的名将。

郭子仪和王忠嗣同为华州同乡,他是以武举入仕,早年从军未得到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并率军勤王,一并收复了河北、河东等地,并光复了长安、洛阳二都。长安被吐蕃攻陷后,郭子仪再度出山收复长安,并击退吐蕃、回纥联军,稳住了关中。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震慑回纥,击败吐蕃,对于大唐王朝有再造之功。

隋唐五代时期,渭南地区可谓是人才众多,隋朝开国第一名将杨素、初唐三杰之一的杨炯、武周朝第一名将王孝杰、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之弟白行简、五代时期《旧唐书》的实际编纂者华阴人赵莹等等,他们都是渭南这块土地上走出的杰出儿女。

明代的“三朝元老”孙丕扬是渭南富平人,曾任大理丞,吏部尚书等职,一生任职长达五、六十年,直到81岁拜疏归家。孙丕扬在为官期间刚正不阿,不徇私情。

孙丕扬

从古至今,选拔官员,任用干部的方法千奇百怪。著名的有“恩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等,最著名也相对最公正的就是我们熟悉的“科举制”。

孙丕扬故居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通过定期与非定期的考试,选拔出大量候补官员作为干部储备,随时填补官员的空缺,保障政权的运行。由此也就产生了储备官员数量远远高于空缺职位的现象,供大于求,势必产生各种暗箱操作。

为杜绝这一现象,明代万历二十二年开始,时任吏部尚书孙丕扬在“拈阄法”基础上天才的发明了“掣签法”。在选官者资历相当的情况下,悉听其人当堂抽签选择。孙丕扬创造的抽签选官,可笑却不失公正,清朝继承完善后仍旧施行。据史料记载,孙丕扬曾把富平特产柿饼及琼锅糖作为贡品进献过神宗皇帝朱翊钧。

陕西渭南韩城人王杰其人可以说在大清乾隆朝大名鼎鼎。年轻时就广布才名。在乾隆二十五年中举,当年乡试第一名(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三名(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即状元),差一点连中三元。也是大清朝历史上陕西省第一名状元。

韩城王杰状元府

王杰官至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他和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同朝为官,分别担任满汉首辅大臣。我们从影视剧中对和珅多少有点了解,但是真实的历史上和和珅缠斗的是王杰,最后也是王杰扳倒了和珅。

清嘉庆5年(公元1800年),王杰请辞告老还乡,嘉庆挽留,并赐予乾隆手杖,特许其扶杖入朝。两年后,王杰再度请辞,嘉庆挽留不住,赠其诗两首,其中一句说“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这正是大清名臣王杰一生的真实写照。

王杰书法

对于西北地区热爱秦腔的人来说,不应该忘记一个渭南人李十三。李十三原名李芳桂,祖籍陕西华州(今渭南市华州区),出生于陕西渭南县蔺店乡李十三村,清代剧作家。

李十三

李桂芳一生的命运,和蒲松龄如出一辙。一个是齐鲁大地的民间才子,一个是三秦大地的民间才子。都是考了一辈子的科举,而终究未能获取功名。蒲松龄的一生,是读书、教书和写书的一生。李芳桂的一生同样是读书、教书和写书的一生。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李芳桂写成《十大本》。他们都是不朽的。

李桂芳在他清苦人生的最后十年里,是他戏曲创作达到高峰的十年,他先后写下了八部本戏,二部折子戏,民间习惯称之为“十大本”。八部本戏是:《春秋配》、《白玉钿》、《香莲佩》、《紫霞宫》、《如意簪》《玉燕纹》、《万福莲》、《火焰驹》,两部折子戏是:《四岔捎书》和《玄玄锄谷》。所有这些剧目,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传世之作,二百年来盛演不衰。

《白玉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秦腔正宗”李正敏常演的名剧:五十年代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碗碗腔的形式搬上舞台,受到观众欢迎。《万福莲》先由陕西著名戏剧作家黄俊耀改编为《女巡按》在西安演出,戏剧大师田汉观看后改为京剧《谢瑶环》,名振京华。《火焰驹》拍成秦腔艺术片,在全国上映,影响久远。由于群众对他的爱戴和崇敬,李桂芳死后,人们不再呼其名而以其出生地名相称。

王鼎,陕西渭南蒲城人,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王鼎可算得上诤臣的表率,晚清的脊梁。王鼎做官以廉洁著称,曾改革河务、盐政、整饬吏治,平反冤狱,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王鼎生活俭朴,克已奉公,怜恤民苦。在治黄工程中,以七十四岁高龄,且背患疮疾,亲临工地指挥,赢得爱民如子的口碑。

王鼎

清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公元1842年),军机大臣王鼎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痛陈决不可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自缢于圆明园中,享年74岁,被追赠太保,谥文恪,入祀贤良祠。王鼎死后81天,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

阎敬铭,陕西朝邑赵渡镇(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人。身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的一代理财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阎敬铭理财有道,为官清廉耿介,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之一,有“救时宰相”之称。

慈禧任命阎敬铭主管户部,自古以来,户部就是朝廷所有部门里面最富裕的部门,而阎敬铭却成了最抠门的户部尚书。他不但对自己抠门,做官多年,却衣着朴素,整天穿着一件褡裢布制成的袍子,还对户部官员抠门,使得清末的户部变成了清朝最“抠门”的部门。

清末的官场,可以说是腐败不堪。户部也已经烂得不成样子,到处是呆账、坏账、烂账、糊涂账,有的官员甚至连算账、看帐都不会。已经65岁高龄的阎敬铭,亲自进入银库、缎匹库和颜料库,认真清点,总算将200余年的库存和出纳账目查了个清清楚楚。慈禧太后准备重修颐和园时,也遭到了阎敬铭的强烈反对,尽管慈溪太后心生怒意,却也无可奈何。

如此“抠门”的阎敬铭,在其上任几年后,竟然为大清的户部积攒了800多万两银子的家底。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这些钱可是大有用处的。阎敬铭退休后,这些救命银子还是被慈禧太后拿去修建了颐和园。

近现代以来,渭南地区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能人志士。辛亥革命先驱,渭南蒲城人井勿幕、井岳秀兄弟;爱国将领渭南富平人胡景翼;陕西靖国军将领渭南蒲城人郭维峻;关中怪侠渭南蒲城人郭坚;爱国将领渭南蒲城人杨虎城;著名抗日将领渭南市临渭区王劲哉等等。民国时期的渭南人,不仅左右着陕西的军政界,还对当时全国的战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未央是什么意思?

一、未央

释义:未尽,未已,没有完结!亦有无灾无祸 平安喜乐 ,长寿平安。

1.未半之意

①《诗·小雅·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

朱熹 集传:“央,中也。”

②《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

托沉阴以圹久兮,惜蕃华之未央。

颜师古 注:“未央,犹未半也。言年岁未半而早落蕃华,故痛惜之。”

③宋 苏轼 《竹间亭小酌怀欧阳叔弼季默》

盎盎春欲动,潋潋夜未央。

④柔石 《别》

夜未央,人声寥寂……于是青年叫了一叫,含糊地问:‘什么时候?’

‘十一点四十五分,离半夜只差一刻。’

2.未尽无已之意。

①《楚辞·离骚》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王逸注:“央,尽也。”

②《汉书·礼乐志》

灵殷殷,烂扬光。延寿命,永未央。

③唐 皎然 《陇头水》诗之二

秦 陇 逼 氐 羌 ,征人去未央。

④宋 秦观《虞氏夫人墓志铭》

惟夫人,胄 东阳 。

嫔德门,家有光。

命虽绝,庆未央。

⑤明 屠隆《彩毫记·远谪夜郎》

感吾皇,感吾皇,天恩高广……愿万岁千秋,圣寿未央。

⑥三国 曹丕《燕歌行》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⑦南朝

齐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大江 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反路长。

⑧杜甫《章梓州橘亭饯窦少伊》

主人送客何所作,行酒赋诗殊未央。

二、夜未央

分开来说,“未央”就是未到最高点,还要往上意思。意思是长夜没有到高点,子时以前。

“未央”一词取自《诗.小雅.庭燎》的诗句,夜未央的意思就是长夜漫漫无穷尽,还没有到高峰。

在当今社会这个词比较少用,但是通常会搭配一些其他的词语延伸其意以使其更加具有深刻含意。比如“城市夜未央”,用于广播电台午夜时间段的统称。

一说“未央”一词取自《诗.小雅.庭燎》的诗句:“夜如何其?夜未央。”意思是“未尽”、“不尽”。西汉王朝的创始人将自己的统治中心以“未央”命名,其用意是和秦嬴政将自己称“始皇”,以便“传之万世”的愿望相一致的。

二说“未央”截取于“长乐未央”。汉代有两座宫殿分别名为“长乐宫”、“未央宫”。“长乐未央”意为永远快乐,没有到高峰。

三说“央”是最高峰的意思,没有“尽”的含义,所以不能直接把“未央”解释为“不尽”。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就会向衰败发展,也就是走下坡路。那么如果没有到最高点,也就不必担心下降了。“未央”的意思正好就是“未发展到最高点”。当然,这样的事物不会马上就衰败,离灭亡的距离更远。这是典型的“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1.夜未尽,谓夜深还未到天明。

2.夜未过半,在此央乃半夜之意

在当今社会这个词比较少用,但是通常会搭配一些其他的词语延伸其意已使其更加具有深刻含意。

比如“城市夜未央”,用于广播电台午夜时间段的统称。

三、未央宫

作为吉语,“未央”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没有灾难,没有殃祸,含有平安、长寿、长生等意义。汉人喜以此命名,反映了当时追求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社会思潮的盛行。

未央宫兴建的时间、主持人及修建目的,《史记》和《汉书》中均有明确的记载。但何以取名“未央”,“未央”有何意义,文献上却没有任何说明。

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刘邦重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 ,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

自未央宫建成之后,西汉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成为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 。西汉以后,未央宫仍是多个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时也被划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

未央宫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总面积有北京紫禁城的六倍之大,亭台楼榭,山水沧池,布列其中,其建筑形制深刻影响了后世宫城建筑,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宫城建筑的基本格局。

为什么忧国忧民的诗人喜欢诸葛亮?

首先,这个问题所包涵的观点是个伪命题。其次,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观点谈论,但厚此薄彼,推翻共识,标新立异的人,除了凤毛麟角的确实掌握真理,绝大多数无非也就是博个眼球,欲求表现自己见解独到罢了,没必要太当一回事。

忧国忧民的人喜欢诸葛亮?何止忧国忧民的人喜欢,应该说上至庙堂宫殿,下至市井庶子,读过点书的人都喜欢诸葛亮。

近两千年来,诸葛亮逐渐由《三国志》中的蜀汉丞相,演变成《三国演义》中刻画的神机军师,他从一个普通的历史人物,逐渐到代表一种文化的符号,已经深深印入东亚文化圈人们的心中。所以,即使你随便和一个街头买菜的摊贩,都可以聊上几句诸葛亮,并且他大概率会告诉你他也喜欢诸葛亮,这并不需要以忧国忧民为前提。

再说把弱者当蝼蚁的人喜欢曹操?持这种观点的,是说毛主席把弱者当蝼蚁了?

毛主席年轻时就对曹操十分推崇。1918年8月,他路过河南,特地与罗章龙、陈绍休三人到许昌瞻仰魏都旧墟,凭吊曹操,并与罗章龙作《过魏都》联诗一首:

横槊赋诗意飞扬(罗),

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田墓(毛),

铜雀荒伧落夕阳(罗)。

诗中表达出主席对曹操的钦佩之意。在他看来,曹操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一位集政治、军事、文学才能于一身的人。因此,他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曹操,并给予高度评价。

1952年11月,毛主席在河南安阳参观殷墟。他对随行人员说:

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曹操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与保健医生也谈到曹操。针对徐涛说曹操是个“白脸奸臣”的话,毛泽东发表了一番评论: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和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说,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召集各大协作区主任开会,他在会上说:

干部参加劳动,有人说搞两个月,搞一个月总是可以的。我们与劳动者在一起,是有好处的。我们感情会起变化,影响几千万干部子弟。曹操骂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有道理的。

毛泽东以这则故事来告诫领导干部不要脱离群众。他推崇曹操,可他也绝没有把弱者当成蝼蚁,不仅如此,他还要带领弱者,帮助弱者,反抗压迫。

所以题主的问题中,两个半句,都是有问题的。这些观点不可当结论来说,拿出来谈论谈论,未尝不可,仅此而已。

以上就是戏曲《西京》剧情介绍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