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河北梆子的历史起源与经典戏段
- 关于河北梆子的介绍(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
- 河北梆子是如何兴起的?
- 河北梆子的历史起源与经典戏段
- 河北梆子的来历是从哪里留下来的 ...
- 河北梆子由何而来?
- 结合材料,分析梆子戏是怎样发展的
- 河北梆子的介绍 100字以上
- 河北梆子是什么东西?
河北梆子的历史起源与经典戏段
河北梆子是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化而成的,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逐渐流传到河北全省和省外。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称在北京盛行的河北梆子为“老派”,称在天津盛行的为“新派”。老派在演唱上杂有山陕韵味,新派则以普通...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山陕梆子流入河北的历史较久,在清代有关记载中,有的称秦腔、有的称乱弹、有的称西部,有时也叫弋阳梆子。
关于河北梆子的介绍(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山陕梆子流入河北的历史较久,在清代有关记载中,有的称秦腔、有的称乱弹、有的称西部,有时也叫弋阳梆子。
河北梆子是如何兴起的?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梆子是由流人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化而成的,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 1850年),山陕梆子是由到河北经商的商人带来的,山陕梆子流人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观众的喜爱,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逐渐增多,导致形成了河北梆子这一新的剧种的形成。 从道光末年到同治末年,河北梆子已经遍及河北中部和北京、天津附近个县,同时在北京也获得了一定地位。至光绪年间(1875 1908),它已流布河北全省,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京剧形成了争衡的局面,而且还流传到山东、东北许多城镇,甚至往南到达过广州,北到达过海参崴(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等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称在北京盛行的河 北梆子为“老派”,称在天津盛行的为“新派”。老 派在演唱上杂有山陕韵味,新派则以普通话为基础, 讲求唱工,既用本嗓,也用背工嗓。新派以天津为演 出基地,曾向山东、东北的一些中、小城镇和农村发 展,1911年以后还盛行北京和上海等地。
河北梆子的历史起源与经典戏段
河北梆子是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化而成的,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逐渐流传到河北全省和省外。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称在北京盛行的河北梆子为“老派”,称在天津盛行的为“新派”。老派在演唱上杂有山陕韵味,新派则以普通话为基础,讲求唱工,既用本嗓,也用背工嗓。艺术特点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慢板有大、小慢板之分。大慢板是河北梆子唱腔中曲调性最强、演唱速度最慢的一板三眼(记作四分之四板式),多于青衣、老生行当,善于表现剧中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它不能自行结束,唱完后必须转入小慢板。小慢板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板式,生、旦、净、丑各行都可运用。这种板式既可用来抒情,也可用来叙事,是介于大慢板与二六板之间的板式和大慢板通向二六板的桥梁,但也常常单独起板,自成唱段。二六板基本分为两大类,一为正调二六,一为反调二六,均属一板一眼(记作四分之二)。正调二六又有不同速度的板名:紧接在小慢板之后的,称为“慢二六”,特点是曲调性较强,唱腔从容舒展,偏于抒情。用在流水板之前的,称为“快二六”,特点是工于叙事。介于以上二者之间是中速二六,是二六板的主体。后者唱腔平易流畅,兼有快、慢二六板的功能、运用得最为广泛。二六板可塑性很大,也极为灵活,既可用来抒发人物的多种感情,也可以用它沟通除大慢板以外的任何板式,因此可以说是河北梆子唱腔的核心。反调二六俗称“反梆子”或“反调”,既无起板,也无收板,不能自起自落,它的上承或下转,均须经由正调二六带入和接出,因此,不是一个完整的板式,却善于表现人物的哀怨、凄楚之情。流水板是河北梆子中有板无眼的唱腔,有整板流水与散板流水之分。整板流水节秦急促,字多腔少,几乎是一字一板,甚至一板二字,因此被称为“紧打紧唱”。散板流水比较自由,行腔的长短随需要而定,可长可短,但在唱腔的进行中要不间断地匀称地快击梆子,因此谓之“紧打慢唱”。两种流水板主要来表表现人物的愤怒、焦急、仓惶等情绪。尖板是无板无眼的散板唱腔。哭板也是一种无板无眼的散板唱腔,除开头有过门,结尾处和以乐器伴奏外,在唱腔进行中间不托任何乐器。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丑四行。属于生行的小生、武生、基本都用老生唱腔,但不唱大慢板;属于旦行的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等则用青衣唱腔,亦很少唱大慢板;净行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基本板式,有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四种,但不甚完备;丑行也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唱腔,除无大慢板外,其他板式俱全。男女声唱腔,采用同宫同腔,男演员唱来较为吃力。正调唱腔是微调式,反调唱腔为宫调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进,是旋律进行的突出特点。演唱上讲究“腭嗽”、“喷口”、“砸夯”等特殊技巧,所来慷慨激越,淋漓痛快。唱词以“三三四”十字和“二二三”七字句居多,偶亦有五字、六字及多字句。虽词上下句的尾字,通常中同辙不同声,多是上仄下平。在一大段唱词里,中间变换辙韵的情形偶然也有,但不多见。传统伴奏乐器,文场以板胡为主,笛子为辅,其他乐器有笙、唢呐、三弦等。建国后,乐队有了很大的发展,今文场乐器有板胡、梆子、笛子、三弦、扬琴、二胡、筝、阮等;武场乐器有板鼓、板、大锣、铙钹、手锣、小钹、碰钟、堂鼓、花盆鼓、唢呐等。常用曲牌约有一百五十余首,其中,弦乐曲牌五十余首,管乐曲牌百余首。除在个别剧目中用于歌唱外,大部分曲牌(尤其是弦乐曲牌)主要用来渲染剧中的环境气氛,伴奏人物舞蹈动作。
河北梆子的来历是从哪里留下来的 ...
晋商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跨越明清两朝,兴盛繁华达500余年之久。晋商在繁华的市镇建会馆、筑戏台,一则招揽客户,联络情感;二则听听乡音,聊解思乡之苦。晋商常常不惜重金邀聘家乡戏班演出山西梆子,或出资成立戏班。有些晋商扶持艺人和文人研制新腔,将原有的梆子腔揉进晋中秧歌,对伴奏乐器进行改革,演出后得到商贾和群众的喜爱。山西梆子与省外的声腔结合后,又衍生出了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一些新的剧种。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梆子戏是怎样发展的。(10分)【答案】①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晋商对梆子戏提出需求,并提供财力支持。(3分)②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创新。山西梆子继承原有声腔,退陈出新。(3分)③商贸是文化传播的途径。山西梆子随晋商走向省外。(2分)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山西梆子与省外声腔结合,形成新的梆子剧种。(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晋商的传奇故事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与发展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紧扣材料,从中找出关键性语句,以此来确定答题所用的具体知识点。题中材料“晋商在繁华的市镇建会馆、筑戏台”,表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题中材料“有些晋商扶持艺人和文人研制新腔,将原有的梆子腔揉进晋中秧歌,对伴奏乐器进行改革,演出后得到商贾和群众的喜爱”,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张创新;题中材料“山西梆子与省外的声腔结合后,又衍生出了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一些新的剧种”,体现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发展与创新。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途径。
河北梆子由何而来?
晋商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跨越明清两朝,兴盛繁华达500余年之久。晋商在繁华的市镇建会馆、筑戏台,一则招揽客户,联络情感;二则听听乡音,聊解思乡之苦。晋商常常不惜重金邀聘家乡戏班演出山西梆子,或出资成立戏班。有些晋商扶持艺人和文人研制新腔,将原有的梆子腔揉进晋中秧歌,对伴奏乐器进行改革,演出后得到商贾和群众的喜爱。山西梆子与省外的声腔结合后,又衍生出了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一些新的剧种。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梆子戏是怎样发展的。(10分)【答案】①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晋商对梆子戏提出需求,并提供财力支持。(3分)②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创新。山西梆子继承原有声腔,退陈出新。(3分)③商贸是文化传播的途径。山西梆子随晋商走向省外。(2分)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山西梆子与省外声腔结合,形成新的梆子剧种。(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晋商的传奇故事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与发展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紧扣材料,从中找出关键性语句,以此来确定答题所用的具体知识点。题中材料“晋商在繁华的市镇建会馆、筑戏台”,表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题中材料“有些晋商扶持艺人和文人研制新腔,将原有的梆子腔揉进晋中秧歌,对伴奏乐器进行改革,演出后得到商贾和群众的喜爱”,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张创新;题中材料“山西梆子与省外的声腔结合后,又衍生出了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一些新的剧种”,体现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发展与创新。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途径。
结合材料,分析梆子戏是怎样发展的
晋商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跨越明清两朝,兴盛繁华达500余年之久。晋商在繁华的市镇建会馆、筑戏台,一则招揽客户,联络情感;二则听听乡音,聊解思乡之苦。晋商常常不惜重金邀聘家乡戏班演出山西梆子,或出资成立戏班。有些晋商扶持艺人和文人研制新腔,将原有的梆子腔揉进晋中秧歌,对伴奏乐器进行改革,演出后得到商贾和群众的喜爱。山西梆子与省外的声腔结合后,又衍生出了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一些新的剧种。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梆子戏是怎样发展的。(10分)【答案】①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晋商对梆子戏提出需求,并提供财力支持。(3分)②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创新。山西梆子继承原有声腔,退陈出新。(3分)③商贸是文化传播的途径。山西梆子随晋商走向省外。(2分)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山西梆子与省外声腔结合,形成新的梆子剧种。(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晋商的传奇故事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与发展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紧扣材料,从中找出关键性语句,以此来确定答题所用的具体知识点。题中材料“晋商在繁华的市镇建会馆、筑戏台”,表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题中材料“有些晋商扶持艺人和文人研制新腔,将原有的梆子腔揉进晋中秧歌,对伴奏乐器进行改革,演出后得到商贾和群众的喜爱”,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张创新;题中材料“山西梆子与省外的声腔结合后,又衍生出了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一些新的剧种”,体现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发展与创新。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途径。
河北梆子的介绍 100字以上
河北梆子:2006年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河北本地叫直隶梆子、河北梆子、梆子腔;外地人称之为京梆、笛棒子、反调等;此外,也有人称它为卫梆子或山西梆子。1952年统一称为河北梆子。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地,长江以南主要是上海、武汉等地。 河北梆子大约诞生清晚期,至今有将近200年历史。 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正调二六板如行云流水,从容舒展。而反调二六板则哀怨缠绵、凄楚悱恻。 河北梆子的演员中有一批全国知名的杰出的人士,如田际云、魏连升、侯俊山、何景山,赵佩云(筱香水)、王莹仙(金钢钻)都以唱腔高亢优美、变化多端而为广大观众所热爱。这批演员是河北梆子舞台上的明珠,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使观众更加喜爱河北梆子这个剧种。 河北梆子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生行分胡子生、小生、武生。胡子生在生行之中占首要位置,又分文胡子生(重唱功)、脆胡子生 (重做功)、武胡子生(重工架)三种;小生分文小生、武小生、穷生、娃娃生几种;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1888年梆子、皮、黄合演以前,河北梆子的武生行还没有独立,梆、黄合演之后,在京剧影响下,武生逐渐从各行中分离了出来,成为独立的行当。 旦行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五类。青衣,又称“正旦”,在剧中多穿黑色服装,但在少数传统剧目中也有穿白衫的青衣,如《祭江》中的孙尚香、《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等。花旦,由于表现人物性格类型比较多样,因而又有闺门旦、耍笑旦、摔打旦、泼辣旦、小旦之分;武旦又分两种,挖掘靠架武生的,谓之“刀马旦”,具有短打武生特点的,谓之“夜叉旦”。彩旦以往均由丑行兼演,属丑行,有了女演员后,改由女性扮演。 净行分大花脸、二花脸、武花脸、零碎花脸四类。在大花脸行中,又分黑头、白奸、红头和净生(花脸老生)四种,每种都比较侧重唱工。特别是花秀老生(净生),为河北梆子特有,扮相素脸、白满髯,近似老生,但唱念及表演程式却是花脸路子,如《庆顶珠》中的萧恩、《三击掌》中的王允、《扑油锅》中的伍奢等。二花脸,重做工,又分架子花脸、武花脸、零碎花脸。 丑,又名“三花脸”、“小花脸”,分文丑、武丑两大类。在文丑中,又有袍带丑、道袍丑、腰包丑、神鬼丑、老丑等;武丑,又名“开口跳”,也是梆子、皮黄合演之后的产物。 武行在做打上又分英雄将、斗将两类,习惯上称前者为上手,后者为下手。如兽形、四刽子手、四牢子等,都属武行应工。此外还有杂行,包括旗卒、锣夫、伞手、报卒、车夫、轿夫、家奴、院公、丫环、彩女、龙套等。 河北梆子剧目,约有五百余出,多数来自山陕梆子,也有一部分是移植京剧、高腔、丝弦腔、喝喝腔的剧目;此外还有一百余出时装戏,是梆簧合演(两下锅)以来的产物,但多未流传下来。 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殷周、列国、两汉、三国、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初的历史故事。以民间生活为题材的小戏,数量甚少,且不常上演。流传至今的代表性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辕门斩子》、《江东计》、《南北和》、《打金枝》、《杜十娘》、《三上轿》、《双锁山》、《乌玉带》、《辛安驿》、《花田错》、《罚子都》、《喜荣归》、《赶斋》、《打柴得宝》、《观阵》、《作文》、《疯僧扫秦》、《春秋配》、《二堂舍子》、《芦花记》等。传统剧本,词句通俗易懂,常有河北地方土语杂糅其间,具有农民生活气息。文字绝少有人加工,因之有些戏文失之粗糙。主体唱词皆系齐头句式,多用七言、十言句,偶也有五言句式。 河北梆子时装戏,始于光绪十六年(1890)前后,约止于民国二十六年。大致可分三个时期:1890年至1910年,是河北梆子时装戏的初期,剧目多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如《惠兴女士》、《烟鬼叹》、《梦游上海》、《火烧第一楼》、《蚂蚁拿臭虫》、《耗子成亲》、《春阿氏》、《张傻子游街》等。这些时装戏开始多由田际云所办的玉成班上演,也多属玉成班自编。宣统三年至民国十五年,是时装戏的中期。由于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时装戏的题材有所扩大,不仅有以国内社会新闻为题材的戏,而且还有一些改编外国著名小说的戏,像《茶花女》、《复活》、《拿破仑》等即是;另外也编写了反映近代科技的戏,如《电术奇谈》等。民国十六年至民国二十六年,是河北梆子时装戏的末期。这时以"三言"、"二拍"、"聊斋"等取材改编的戏大量增加,如《十五贯》、《庚娘传》、《胡四娘》等。因这些戏大都化为当代故事,穿时装演出,所以也称时装戏。
河北梆子是什么东西?
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梆子腔的一种(梆子腔:戏曲声腔之一,因用梆子加强节奏得名.)解放前,它有许多名称,在河北本地叫直隶梆子、河北梆子、梆子腔;外地人称之为京梆、笛棒子、反调等;此外,也有人称它为卫梆子或山西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2年统一称为河北梆子。除北京、天津、河北广大乡镇以外,河北梆子还流传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地,在长江以南的活动基地,主要是上海、武汉等地。 河北梆子大约诞生于1820---1850年之间。它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到1880年左右,北至海参崴(原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原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南至广州、福州、东至上海,西至乌鲁木齐,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动,是一个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全国性的大剧种。1920年后,河北梆子出现衰势;1930年后急剧衰落,濒临灭绝;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河北梆子才莸得新生。 河北梆子有适合广大人民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剧目。在它的500多个传统剧目里,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有的反映阶级压迫,有的歌颂抗击侵略战争的英雄人物,有的赞美妇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有的反映农村生活的风趣......。在反映当代生活方面,自1890到1937年,河北梆子编演了150多个时装戏。它是最早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正调二六板如行云流水,从容舒展。而反调二六板则哀怨缠绵、凄楚悱恻。 河北梆子的演员中有一批全国知名的杰出的人士,如田际云、魏连升、侯俊山、何景山,赵佩云(筱香水)、王莹仙(金钢钻)都以唱腔高亢优美、变化多端而为广大观众所热爱。这批演员是河北梆子舞台上的明珠,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使观众更加喜爱河北梆子这个剧种。 由于名演员辈出,他们的创造成果大大丰富了河北梆子的表演技巧。生旦净丑各有自己的表演程式和特长。特别是旦行中的“花旦”行当,在清代末叶以其表演丰富多彩而独步剧坛。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河北梆子的发展概况讲述河北梆子文化的历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