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山西的四大梆子是什么?
- 山西临汾、运城蒲州梆子的来历、表演形式、艺术特点?
- 我国的八剧目分别是哪八大剧目它们分别产自于我国的哪些区域?我国...
- 山西晋城上党梆子的来历、艺术特点、表演形式?
- 谁能第一个回答上山西戏曲剧种?
- 山西的四大梆子是什么?
- 四大梆子是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形成的吗
- 山西的四大梆子是什么?
山西的四大梆子是什么?
“四大梆子”即以中路梆子、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为四大代表的山西地方戏曲剧种...
山西临汾、运城蒲州梆子的来历、表演形式、艺术特点?
蒲州梆子 一、简要描述 蒲州梆子明末清初形成于晋、陕、豫交界地带的蒲州,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它是我国古老的梆子腔剧种之一,初期民间称为乱弹或梆子腔,清代中叶称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20世纪30年代起简称蒲剧。 蒲州梆子剧目众多,现在已知剧目有一千四百多个,其中《窦娥冤》、《薛刚反朝》、《麟骨床》、《杀驿》、《挂画》等影响较大。 二、艺术特色 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另有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梆子腔属板腔体,有7种基本板式,另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三百多支。 蒲州梆子的声腔特征是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长于抒发慷慨激越的情绪。蒲剧音乐长于表现激情。蒲剧唱腔由于当地人民生活习性和语言、音调关系,其旋律跳跃幅度大(通常有十一度乃至十四度猛跳),起调高(过去用"二眼调",相当于bB调,直至"梅花调"相当C调。 现在多用G或#G调),大小嗓兼用。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长于抒发激跃凄楚的情绪。故蒲州梆子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在演唱过程中演员大小嗓兼用,往往出现十度以上或两个八度的跳跃,行腔高亢奔放,富于激情。伴奏乐队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以板胡为主,辅以笛、二股弦、三弦、二胡等;武场乐器采用鼓板、枣梆、马锣、铙钹等,锣鼓经十分丰富。 蒲州梆子分须生、老生、小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等脚色行当,其表演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最鲜明的特点是火爆奔放,刚健大方,舒展明快,含蓄细腻,注重做工,擅用特技表现人物,有不少难度较高、观赏性极强的表演技巧,仅特技绝活就有三十余种,其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梢子功、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耍纸幡、彩功等表演特技在全国享有盛名。 三、代表人物 本世纪三十年代,蒲剧舞台上的三个小旦的表演---王存才的"路数",冯三狗的"乱弹",孙广胜的"走",都各称绝。特别是王存才在《挂画》中扮演的少女含嫣,更是唱做俱佳,技艺超群。因而时人有"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意即不当民国总统),"宁肯误了收秋打夏,不能误了存才挂画"之说,可见当时的蒲剧表演艺术确有极大的魅力。 蒲剧艺术除具有各种梆子戏的共同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色。在表演艺术方面,不仅动作宽大有力,且惯用特技表现人物。 许多赞赏近代蒲剧及著名演员的谚语,至今也仍流传不衰:"宁误打夏收秋,不误广盛《藏舟》";"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谚语里说的(孙)广盛,(王)存才,都是30年代红极一时的名旦。 到了蒲剧艺术空前兴旺的20世纪50年代,不但整理改编出一大批传统剧目如《徐策跑城》、《麟骨床》等,更涌现出一批著名演员。五大蒲剧明星--阎逢春、王秀兰、张庆奎、筱月来、杨虎山联袂出演的戏剧电影《窦娥冤》,遍映大江南北,倍享美誉。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蒲剧艺术还体现在演员们的特技功夫上。阎逢春当年独创的"翎子功",已被许多剧种演员推广承袭;80年代一批青年蒲剧演员们,又以传神的表演和精彩的水袖、椅子"双绝"等功夫获得戏剧"梅花奖"。 四、现状 在梆子腔剧种体系中,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诞生最早的一种,它与陕西梆子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是考察中国地方戏曲传承演变轨迹的活资料,对于山西地方文化研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蒲州梆子正陷于危机之中,观众大量流失,演员队伍青黄不接,这种局面需要尽快得到扭转。 。
我国的八剧目分别是哪八大剧目它们分别产自于我国的哪些区域?我国...
北京市 京剧 北方昆曲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上四调 山西省 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 洪洞道情 临县道情 晋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 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 龙江剧 陕西省 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腔 眉户腔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陕南端公戏 陕西道情 弦板腔 陕南花鼓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 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 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 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锡剧 苏剧 淮海戏 丹剧 丁丁腔 海门山歌剧 淮红剧 安徽省 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沙河调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傩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推剧 嗨字戏 洪山戏 上海市 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 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 赣剧 弋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 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平讲戏 闽剧 庶民戏 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 歌仔戏 广东省 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粤北采茶戏 乐昌花鼓戏 雷剧 粤西白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壮剧 苗戏 侗戏 海南省 琼剧 临剧 湖南省 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戏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 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 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大弦戏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 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 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彝剧 云南壮剧 贵州省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 藏戏。
山西晋城上党梆子的来历、艺术特点、表演形式?
上党梆子 一、简要描述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 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二、历史 1、 起源 关于上党梆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泽州(今山西晋城)。虽名梆子,实为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皮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 在其形成过程中曾受到蒲剧的影响,但与省内其他三大梆子迥然不同。上党梆子是一个古老的剧种。有人说在明末已有班社出现,尚未发现史实根据。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昆曲:阳城县上伏村大王庙戏台,有清顺治十五年(1658)九月十六日百顺班演出题壁,所唱《春灯谜》、《恩口口》、《双包计》均系昆曲或弋腔剧目。 据在此后写下的40余条康、乾间的舞台题壁来看,至迟在18世纪中叶,上党梆子已经是一个拥有五种音腔的成熟剧种了。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修撰成书的《潞安府志》卷八记有长子县知县王巨源曾禁"丧葬演戏"一事,称"富室旧用梨园送殡,今奉严禁,用者渐少"。 这说明18世纪上党地区的戏剧演出活动已相当频繁。另外,乾隆年间已有山西泽州罗戏和黄河以北卷戏的戏班,以及由梆、罗、卷戏组成的三合班在开封城内活动的记载(见清李绿园《歧路灯》)。正是这种"三合班"演变形成为多种声腔的剧种。 上党梆子较早的一个职业班社是晋城的"鸣凤班"。 据晋城县青莲寺残碑记载,一个演唱上党梆子的鸣凤班,成立于乾隆五十年(1785)前后。这个鸣凤班是现在确知的上党梆子较早的一个班社,一直延续到1945年晋城解放。晋城青莲寺道光九年(1829)碑载:"有鸣凤班者,行戏四十余年矣。" 据说,在明朝末年,阳城县有一个女子叫"凤仙",自幼喜爱戏曲。 这个女子出嫁时,嫁给了晋城的姓史的,与姓史的叫翱鸣的共同成立了戏班,取两人名字各一个叫为"鸣凤班"。1959年发现在晋城青莲寺中佛殿的屏板上,有鸣凤班在道光十一年(1831)十月十五日书写的演出剧目单,并列23出戏,其中《彩仙桥》、《对松关》、《大赐福》等都是上党梆子的传统戏。 清代道光年间,上党地区的大戏班逐渐增多,这些班社的发展比较快,而且逐渐形成一种上党梆子特有的风格、旋律,并培养出了一些知名的演员。 上党梆子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州底"和"潞府"两大流派。"州底"派流行于原泽州府管辖的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5县。 "鸣凤班"及后来的高平"三乐意"(俗称东宅戏)、"万亿班"都属此派,晋城的鸣凤班稳居魁首,后来高平的三乐意、万亿班都曾称雄一时。它的特点是比较稳重委婉,抒情性强。"潞府"派流行于隶属潞安府的长治、长子、襄垣、屯留、黎城、潞城、壶关、平顺8县和原沁州管辖的沁县、武乡、沁源3县,特点是更显豪放。 最早的有代表性的班社有"三义班"、"乐意班"等。三义班比较灵活,唱岳家将戏多;乐意班格律比较严谨,唱杨家将戏多。 2、鼎盛时期 清咸丰间至抗日战争以前(1815~1937),是上党梆子的鼎盛时期。晚清时,壶关的"十万班"曾到北京和鲁西南演出。 这一时期,这个剧种的职业班社多达200多个,有剧目千个,并造就了号称一代戏王的赵清海以及郎不香、申灰驴、曹火柱、都歧歧、靳伯庐、冯国瑞、王福成、段二淼、郭金顺、申银洞、赵德俊(金圪瘩)、温喜云、徐执中等名演员。后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演戏日少,上党梆子日趋衰落。 "七七事变"后,职业班社基本上停止了活动。 抗月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山西新军挺进晋东南,创建了太行、太岳根据地,给上党梆子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动在太行山区的著名作家赵树理十分喜爱、重视上党戏曲艺术,创作了现代戏《万象楼》,创作和改编了古装戏《邺宫图》、《韩玉娘》等,这些剧作弘扬民族气节,揭露奸伪丑态,激励反抗精神,由武乡县光明剧团、襄垣县农村剧团演出,很受观众欢迎。 接着,《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三打祝家庄》、《白毛女》、《血泪仇》等剧也先后由上党梆子剧团演出。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晋东南各县纷纷成立上党梆子剧团,为以后的繁荣发展,保留并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 1954年,长治地区将专区胜利剧团和高平县朝阳剧团合并,组建为长治专区人民剧团第分团,专演梆子戏。 1956年,组织长治专区戏曲赴京汇报演出团,在京演出了经加工整理的《三关排宴》、《天波楼》、《皮秀英打虎》等传统戏,受到好评,涌现出吴婉芝、郝聘之等一批杰出女演员。1959年初组成山西人民赴福建前线慰问团演出第三团到福建演出。这时,省内计有上党梆子职业剧团15个,演职人员1000多人。 另有省戏曲学校晋东南分校1所,为上党梆子培养后继人才。1985年,共有上党梆子剧团12个。 上党梆子在山东荷泽地区和河北永年县还有两个嫡亲姐妹剧种--枣梆和西...
谁能第一个回答上山西戏曲剧种?
山西?蚯? 山西?蚯?术,以其悠久的?v史,丰富的?》N,居全?孜弧I轿鞯胤?》N多 达54??,?兹?牧种弧? 山西地方?》N中的“大?颉保侨朔Q“山西四大梆子”的蒲? ?x? ⒈甭钒? 子和上党梆子。 其中蒲? ?x? ⒈甭钒鹱油?枝,一脉相承,皆?榘鹱勇?腔的 正宗。早先,?o?元杂? ⒛?蛭倪?是昆、弋、海、余四大?腔,在唱腔曲体的结 ??上,都?凫堕L短句式的“?曲体”?》N,唯?梆子?虻那w结??是有史以?硎?? 的“?删涫健薄鞍迩惑w”?》N,而且,由於在全???》N中产生最早,梆子?虻? ??世,就成?橹?迩惑w?》N的一大??举。 与“四大梆子”相?Χ裕T多山西地方小?颍?t似繁花锦簇,更显瑰?多 姿。 上党落子和?x南眉?簦切?》N中的大? G罢咴挫逗颖蔽浒玻嵴呓??西 眉、?舳h??恚?百年流?鳎言谏轿骷?根落?簟? ?V泛流?鸯渡轿鞲鞯氐难砀?颍_16种之多。 它??是由农村?鞒ص男∏?骸⒏? 舞等踩街秧歌演?而?怼C窀梵w的有“?x中秧歌”、“太原秧歌”、“沁源秧 歌”;板腔体的有“?仃P秧歌”、“襄垣秧歌”、“武乡秧歌”;丝弦伴奏的有 “繁峙秧歌”;清唱的有“介休?职逖砀琛薄? “碗碗腔”?》N地因地域不同而风?迥?,如“曲沃碗碗腔”,“孝义碗碗腔”。 至於地方性的其它小?颍伺_、小花?颉⒎敝疟谋摹⑺:?骸ⅧP台小?颉⒏蝮? 翁、拉活?颉⑻?颉⒑?|?腔、上党皮簧等等,更是品种繁多,不?倜杜e。 山西山多,自古交通不便,这本?硎遣焕?l件,然而,恰恰因此,山西也保留了 许多古老?》N。 如?x北的“??颉薄⒂址Q“??”;?x南的“?鼓杂?颉保?x?|南的 “?ψ?颉薄_@???]有唱腔曲调,尚?凫丁耙髡b体”??。c古代村社故事社火相 近,仍保留了“竹竿子”表演形?B的村社百?蝻L貌。 。
山西的四大梆子是什么?
山西四大梆子山西“四大梆子”即中路梆子(晋剧)、蒲州梆子(蒲剧)、北路梆子(雁剧)、上党梆子四大代表戏曲剧种.中路梆子晋剧,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产生的一个剧种,起初主要活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辖的各县。后来,由于发展迅猛,流传地区逐步扩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今天山西省戏剧的代表剧种——晋剧。 比较出名的新承戏班有:介休的和盛班、徐沟的五义园、太谷的四盛和班、祁县的双庆园、太原的郝店班、汾州府的义庆班等。出名演员有一千红、八百黑、王彩云、云遮月、天明亮、棒杵红,以及鼓师杨青、宋兴儿,琴师彭根只等。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和氏璧》、《棋盘街》、《春秋配》、《普救诗》、《御果园》、《渔家乐》、《赵家楼》、《炮烙柱》、《锋箭头》、《吉庆图》、《落马湖》、《北天门》、《抚琴》、《偷鸡》、《扫雪》、及昆曲戏《草坡》、《赐副》、《庆顶珠》等。由于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不过,此时的中路梆子,在山西戏苑中仍是一枝新秀,而以金和班为首的蒲州梆子、三庆班为首的京都花腔班、鸣福班为首的江南昆曲班等,仍活跃在中路地区,形成了多剧并存、争芬斗妍的时代。蒲州梆子: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流行于山西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山西蒲州与陕西同州(今大荔)﹑朝邑﹐河南陕州(今陕县)﹑灵宝﹐地处黄河中游﹐居黄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东的三角地带﹐彼此隔河相望﹐长期以来有著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风俗习惯﹑语音﹑方言也大体相同。明末清初﹐这一带已有“乱弹”流行。后来﹐分别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与同州梆子虽为两个剧种﹐但实同源於此。它们唱腔相似﹐戏路相通﹐今虽各有不同发展变化﹐然两地艺人均自称为“乱弹”。孔尚任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平阳竹枝词
四大梆子是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形成的吗
四大梆子 山西省戏剧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晋南地区,是山西省戏剧、也是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之一。其中,山西四大梆子是指山西地方剧种中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其中,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同根异枝,一脉桕承,皆为梆子声腔的正宗。上党梆子,起源于素有深厚戏曲传统的古上党郡泽、潞二州,由明清时期外地传来的罗罗戏、卷戏和地方小戏俗曲,融汇从晋南、晋中流入的梆子戏而成。这四大梆子都是群众基础较广的山西戏剧剧种。 晋剧 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有上路调和下路调之分,上路调为北路梆子,下路调为中路梆子。民国以后中路梆子兴盛,遂以山西梆子专指中路梆子,建国后则称晋剧。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路梆子为蒲剧北上晋中演变而成。在其演变过程中,艺人为适应当地群众的欣赏习惯,吸收、融合了祁(县)太(谷)秧歌、汾(阳)孝(义)秧歌的腔调及打击乐,在语音、唱腔、表演方面均发生变化,形成了高亢激越而又清新柔和的风格。 在晋中出现的本地班社有清道光、咸丰年间临县的“德盛班”,灵石苏溪的“双庆班”,介休“竹风园”及榆次聂店的“四喜班”等。至同治年间,祁、太票号大为发展,商业资本远及京、津、苏、杭等地,为中路梆子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徐沟县孟封乡尧城村奶奶庙戏台上留有“同治十二年,四月初八、初九、初十日,祁邑上聚梨园到此一乐”的题壁。当时的祁县上、下聚梨园是驰名晋中的中路梆子“字号班”,它到清徐乡村演出,班内重金邀集南北名伶,两班轮番出演,且在音乐上进行改革试验,说明当时中路梆子已进入发展时期。 中路梆子形成初期,以蒲籍演员为主,较著名的有“老十二红”、“一千红”、“八百黑”、“九百黑”、“玉印黑”、“天明亮”、“老三盏灯”、“老元儿红”等,然后由蒲籍艺人培训中路“娃娃”(学艺儿童)。这种以蒲籍艺人为主到以中路艺人为主的过渡,经过了四五十年,约在19世纪末完成。代之而起的中路籍名艺人有“油糕旦”、 “三儿生”(孟珍卿)、毛毛旦(王云山)、“十二红”(杜福盛)、“盖天红”(王步云)、“十三红”(张锦云)、“说书红”(高文翰)、“狮子黑”(乔国瑞)等。这批早期的中路籍演员,在艺术实践中大胆吸收晋中民间艺术, 显示出中路地方特色,有力促进了中路梆子的发展。 中路梆子早期还沿着通往绥蒙的商路向北扩展其活动区域。张家口时为商路重镇,人口密集,贸易兴隆。据记载,清末张家口“大部分商业,都操在山西人之手。因此山西梆子腔便占据了娱乐事业的第一位。老十三旦,是人所共知的”(《立言画报》,1942年 209期3页);“山西人于张垣实具有最大之势力,因之所演之戏,亦以山西梆子为主”(《立言画报》,1942年204期4页)“口西北三十里之万全县,……偶然提到张家口之山西梆子,则视为至高且贵之戏剧,故此祭科神拉来之园子戏,演时真能万人空巷”。“落籍”于“口外”的中路梆子,艺术水平提高得很快,对山西内地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唱花脸的“老狮子黑”(张玉奎)、郭寿子、张胜林,唱须生的“十三红”(张培亭),唱小旦的筱桂桃等即是“口外”培养出的名伶。内地有不少刚出科的演员,也要先去张家口、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等地献艺,并同流布在那里的其他戏曲艺术进行交流,一旦回到晋中便声誉大震,观众称之为“从口外回来的名角”。直到今天,中路梆子仍是内蒙古、河北张家口地区及冀西井陉一带、陕西榆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并有不少职业剧团。清末民初,依仗晋中盆地发达的商业经济和文化素养,中路梆子票社方兴未艾,许多商人和自由职业者热衷于吹拉弹唱,常与职业艺人研讨唱腔,切磋技艺,对中路梆子音乐、唱腔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治、光绪年间,太谷北洸村曹克让创办的“三多堂”自乐班,每年腊月邀集名伶交流竞艺。此外,太原县城的“聚文会”,太原城内的“济生馆”,祁县的“戏曲研究社”等,都曾享誉一时。 从清同治元年(1862)至民国10年(1921)历时50多年间,是中路梆子走向成熟的时期。本世纪20年代末,以大女子、二女子、大牛牛、二牛牛、丁巧云、丁果仙为代表的一带坤伶相继出现于舞台,他们以俏丽的扮相和柔美的声腔独领风骚,以致民间有“男的不如女的,‘盖红天’不如‘二果子’”的舆论,引起中路梆子的一次大变革。从此,坤伶声誉鹊起,人才辈出。本世纪30年代,中路梆子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丁果仙(果子红)、张宝魁(筱吉仙)、“三儿生”(孟珍卿)、“狮子黑”(乔国瑞)、高文翰(说书红)、李子健、盖天红、王云山(毛毛旦)等中路梆子各派名伶相继进北平演出,轰动剧坛。同时,中路梆子艺人与京剧同行进行了广泛的艺术...
山西的四大梆子是什么?
有中路、北路、蒲州、上党四大梆子!!!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之一山西四大梆子区别》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