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钟鲧的代表作品

适合硬笔临习的前人小楷帖子有哪些?临习的字帖种类和风格不应杂乱,文征明小楷可选择《月赋》《琴赋》《草堂十志》《老子》《盘谷序》等数帖;则可先学赵孟頫的《道德经》《无逸》练熟了间架结构后,再临习《汲黯传》和带点行书意味的《洛神赋》。...

钟鲧的代表作品,适合硬笔临习的前人小楷帖子有哪些?

这个问题很实际。一般以硬笔临习古帖,有人总爱罗列一堆名家名帖按部就班的临习。笔者以为这样学习只会事半功倍。

硬笔不同于软笔,硬笔书法也有别于传统书法。我们学习硬笔书法,主要着重于实用;而传统书法则更适于张挂展示。

于此,我们在学习硬笔书法的选帖上也应有所侧重:

首选小楷字帖,小楷字帖,比较接近硬笔的字型大小,书写形式。又因前人大部分小楷都是正楷字,有利于在笔画、结构方面打基础。

临习的字帖种类和风格不应杂乱,尽量只选择一至两种风格接近的字帖;建意选临文征明和赵孟頫的字帖。

文征明小楷可选择《月赋》《琴赋》《草堂十志》《老子》《盘谷序》等数帖;赵孟頫可选《无逸》《汲黯传》《道德经》《洛神赋》等帖。

至于临习顺序,则可先学赵孟頫的《道德经》《无逸》练熟了间架结构后,再临习《汲黯传》和带点行书意味的《洛神赋》。

文征明小楷风格基本一致,但后期的结体和书势有些倚侧险峻,个性更突出。我们可先易后难,先平正后险绝的顺序学习。

在学习中,我们要先专后博,彻底练熟了一种字体风格后再临习另一个种风格的字体。在此基础上,可再深究共性与个性特点,加以融会贯通。如《汲黯传》中有一段文字是文征明后补的,初一看风格很接近,但仔细研究后却发现各有各的意趣,这就会很好启发我们对学以致用和入帖出帖的思考。

总之,临写古帖能使我们的硬笔字有“出处”、有内涵,但又不可一味困于囿中,我们的目的是能在日常生活中既快又好地进行书写,这需要除了坚持不懈的练习外还要对古帖中不适用的方面进行取舍,以此才能尽快的学好硬笔字。

请问您有喜欢的书法吗?

我最喜欢的书法作品——《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共499字,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近代李瑞清说,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此铭文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审美风范,出土以来,书家无不为之倾倒。下面是我临摩的《毛公鼎》铭文。

这个字功底是什么水平?

好看是很多人对书法的基本诉求。所谓好看,就是作品工整,干净,能辨认不潦草,识读性强,在他能理解的范围内。

客观地看,这是一件很工整的作品,字字清晰,笔笔到位,书法功底深厚,写得真气元满,力透纸背,没有十年二十年的基本功,达不到这个水准。这也是古代科举考试必备的入门功夫,非常厉害。从实用角度讲,基本等同于现代的印刷体。

但从书法角度看,这样的作品还不够,它只具备了书写的基本要求。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毕竟不只是写字那么简单。这些被称为“馆阁体”的作品,字字独立,粗细一致,黑光圆满,千篇一律,等同于现代的美术字缺乏个性,缺少感情,完全是书证员抄书匠所为,实用功能很张,艺术表现力不够,死气沉沉,铁板一块。

所以作为书籍,作为知识传播的工具,它的功能达到了。但如果作为书法艺术来欣赏来审视,显然是不够的。即便是楷书,也并非如这般黑光圆大,也需要写出节奏和韵律,如古代经典作品《玉版十三行》等,大小不一参差交错,欹侧穿插,可以借鉴。

汉代张芝擅长草书?

被尊为草圣的不是汉代的张芝,而是唐朝的张旭,主要是有关张芝的史料和传世作品都很少。钟繇被尊为楷书鼻祖。

楷书是谁创造的?

我们今天的楷书,完全成熟是由书圣王羲之所创立。

普遍的一种说法为王次仲。实际王次仲是增广隶书,他是在程邈的隶书基础上,增加了隶书的字数。并非是楷书。

王次仲与隶书创造者程邈为同一时期人。程邈在狱中作隶字三千,奏于秦始皇,秦始皇以隶书简易。利于频繁的奏报。王次仲在程邈三千字的基础上,作了添加增补。程邈的三千隶书,为常用字。并不能满足完全的实际需求。王次仲是根据程邈的结字方法,扩大了隶书的应用字数。加以增广。汉代以隶书为楷法,与魏晋时期形成的楷书不是同一种书体。所以给后人造成了楷书是王次仲创造的误会。

楷书的形成,经过了隶书、八分的演变,逐步形成。上古文字的形成,史书记载皆是一人之力。如仓颉造字,开创了中国文字的先河,而后的史籀,创立了大篆。李斯所作的小篆,程邈创造的隶书。楷书的真正形成,多数人倾向于钟繇。

钟繇,字元常。魏颖川长社人。官至太傅。师胡昭学书,十六年不窥园,又从刘德升入抱犊山学书。又得蔡邕笔法。擅长铭石,即正书。章程,即八分书,行狎, 即行书。三体之中,以正书冠绝古今。

钟繇的楷书,在笔意上还存有隶意。真正的使楷书成熟的人,则是王羲之。王羲之初学卫夫人。后学李斯、曹喜篆书,蔡邕石经,梁浩八分书。钟繇正书,张芝华岳碑。是中国书法史上集大成者。好古之人常叹:“右军书成,而汉魏西晋之风尽废。右军固新奇可喜,古法之废,实自右军始,亦可恨也”。

一种书体的形成,其实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实理。是经过了无数人的沿袭传承,逐步形成。我们现代的创新,不是去寻求先继承,却把写的不同于他人就是创新。这种肤浅的认识,只会把书法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淵。

正宗的魏晋笔法到底是什么样的?

正宗的魏晋笔法是什么样?传世较可靠的魏晋书法已经告诉大家了。问题在于要依据这些魏晋书法来正确还原魏晋笔法,而不是去依靠想象刻板地魏晋笔法。

首先要正确认识书法笔法的原理是一致的,惟一的,不变的。如果笔法变了就不是书法了,就会变成馆阁体,丑书体,当代艺术体等等似是而非的“书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笔法就是书法的标准,就是书法的试金石,所以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历代书法就是笔法原理不变而书风不同的书法经典传承,而非笔法不同的书写杂字组合。只有魏晋书体和唐宋书体的外形差异,没有魏晋书法和唐宋书法的笔法根本不同,此其一。

关于书法的笔法,古人在几千年的书法实践中早已出笔法的具体方法,即笔法的秘诀锥画沙、屋漏痕等术语,这是惟一的、正确的书法方法,此其二。

如果认为古人对于笔法的认识和论述不明确或不科学,企图以现代的语言来替代关于笔法的论述,必须符合笔法的根本原理即区别于书写的笔法,此其三。

关于笔法的第三个问题宋代米芾就明确提出了他的笔法新论:弄翰就是笔法,使毫就是书写。因为弄翰可以把笔画写圆成为书法,使毫只是行墨写成字而已。这是米芾发展了书法的笔法理论。

现代流行的笔法分析理论如平动、绞转、提按等说法,听起来悦耳,说起来顺口。但对口到朝代往往说魏晋笔法是绞转,唐代笔法用提按。先不论对错,用一种笔法包括一个朝代的笔法特征,合适吗?此其一。

谈笔法是为了区别于毛笔的书写,让学书者易懂,可行,如唐人所说画沙,宋人所说弄翰。那么新的笔法理论平动、绞转、提按如果做到了就能达到笔法的效果,使笔画达到锥画沙了吗?此其二。

如果说魏晋笔法是绞转,对照传世较可靠的魏晋书法如钟繇、陆机、王羲之等人作品能够符合吗?如果不符,那么魏晋笔法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此其三。

其实继米芾之后,明代董其昌又发展了古代的笔法理论,他说:作书须提得笔起。就是最终说明了提按才是笔法的秘诀也就是魏晋笔法的根本方法。

这样,就可以出书法的笔法也就是魏晋笔法究竟是什么了,什么又不是书法的笔法而只是书写的笔法了:

魏晋笔法:弄翰——提按——挥毫并保持笔锋弹性(锥画沙)。

毛笔书写:使毫——平动——写字不讲究笔锋弹性(重字形)。

至于绞转笔法,只不过是提按和挥运过程中的附带笔法,下次有机会再详谈。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