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张照堂代表作品

却让摄影真实的留住时空的瞬间视觉形象,凯文·卡特[南非]苏丹1993年真实记录非洲饥荒张新民作品《包围城市》之深圳199710平方米10户人家作为记录的摄影更多的是为了还原,所以摄影可以是还原也可以是主观的去创作。...

张照堂代表作品,摄影是为了创作还是还原?

摄影是为了创作还是还原?其实如果作为艺术的摄影,应该就符合艺术创作的特征,既有表现艺术也有再现艺术,既有主观也有客观,没有绝对的主观也没有绝对的客观。

当摄影诞生的时候,作为一种发明,能够再现这个客观的世界,那是一种神奇的写实功能,灵光易逝,却让摄影真实的留住时空的瞬间视觉形象,这种发明起初是尽可能还原我们真实的世界,从最初的几个小时照一张照片,从黑白到彩色,从玻璃湿版到胶片到数码,现在摄影的技术越来越简单。技术本身变得很便捷,原来的还原现实变得很简单,这个时候摄影更多的是你要去创作,就是你利用这个技术去表达,去表现,你去记录什么?你去表达什么?不是照片本身的形式技术美感,而是除了形式之外,更重要的是你用摄影如何去看世界,如何去表达你的思想。

凯文·卡特[南非] 苏丹1993 年 真实记录非洲饥荒

张新民作品《包围城市》之深圳1997 10平方米10户人家

作为记录的摄影更多的是为了还原,但是还原也是为了创作,你选择你看到的,你选择你想还原的,你就是在创作你的作品,那是你的眼睛看到的,你的审美情趣和意识形态决定了你会去如何关注,如何表达?当然你可以更当代更艺术一点的主观表达,你可以通过创意,摆拍导演,不还原,你甚至可以“造假”,进行观念先锋摄影多媒介的创作,摄影这个时候只是你的手段,你的画笔,你可以画出你的任何风格,任何流派的艺术作品。所以摄影可以是还原也可以是主观的去创作,摄影最终的目的是记录或表达,这两者都可以,关键看你喜欢那种摄影,或你从事那种摄影。

张照堂作品 新竹五指山,1962

当代观念摄影作品 王庆松作品 老栗夜宴图

摄影师是专注于把摄影做到极致?

下面就此问题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摄影师应该专注于把摄影做到极致

什么是摄影师?

在我看来,如果一张照片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并感染观者,那么我觉得就应该说是好的照片,拍摄的人就是好的摄影师。

所有的专业摄影师到实现创作稳定成熟后,在技术上其实差距微乎其微,更多专注于创作灵感和个人审美音识的表露这将最终影响和决定作品的艺术价值层次。

摄影师应该把摄影做到极致,一幅成功的作品来源于专注与专业。

摄影师会给观看者带来感官上的视觉体验,能从照片上表达出拍摄时的情景,能给人亲临其境的感觉。专注才能专业,好的作品需要用心去体验与拍摄,真正做到心到眼到,在按下快门时的一瞬间,应该是最能表达情感的一瞬间。

摄影师凯文·卡特凭借最具争议性的作品《饥饿的苏丹》(The Starving Sudan)又名欺凌的苏丹,赢得九四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

该张照片上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死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秃鹫只食死尸)。1993年3月26日,美国著名权威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凯文·卡特的这幅照片。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这就是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大奖的那幅照片。在当时的数码设备条件下,能凭借一张照片震撼人心,激起世界人民对苏丹大饥荒的强烈反响,各国政府亦关注起苏丹内战,这无疑不是巨大的成功。这便是专注于价值的摄影,便是把摄影做到了极致!

不盲目的追求设备更新

这里也同样有个问题,什么是摄影师?

有了拍摄装备的就能叫摄影师吗?如今人手一个手机,手持微单,单反也不计其数,但能全叫摄影师吗,太过于片面化。于我而言,叫拍摄者更为合理。

设备的与时俱进固然重要且必要,但是只追求设备的更新则会忽略了摄影本身,摄影应该是记录,再加以一定的后期达到想要的效果。

一直更新数码设备的费用也确实是个巨坑,在有经济基础的支持下更新数码,齐头并进也无可厚非。

把摄影做到极致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我看来,摄影师最重要的就是追求这个极致,用镜头表达一种思想!

国内著名摄影师张照堂认为:

摄影,要能体现光影、散发真情、独具见地、牵引想像 ....

对我来说,它是一段行脚的纹迹,一些腹语的表白

一场失忆的追逐,一帖自疗的解药 .......

但终极而言,摄影既要反映他者,更需超越自我

如这位对推动台湾摄影文化的现代性转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的著名摄影师所说,摄影应是超越自我,散发真情!

在摄影中超越自我,力求摄影极致!

佳能80D拍人像写真怎么样?

首先不知道题主摄影师水平怎么样,参考问题的话题主可能还在入门阶段。

那我想首先讲讲

出片漂亮的决定性瞬间是相机背后的脑子,也就是你,不是器材

入门阶段总有误区,相信题主逛过很多论坛,每次有好照片出现,总会有人什么相机,什么镜头,什么参数,这些人似乎相信有了这些参数,就具备了拍摄的能力,然后就算用了同样的参数,可能照片也惨不忍睹。

这些人有从来不管为什么,更甚不知道自己的照片就是“垃圾”,然后在一些水平不高的摄影群,摄影社区里互捧臭脚“毒,德味,大师,学习了”

那设备不重要吗,不,它也重要

更好的设备能增加更多的可能性,能大大帮助我们得到需要的效果,甚至是唯一途径:花大钱买大光圈、全幅,终于可以更容易的拍出更美更完美的虚化了;花大钱买了全套保富图,终于可以低功率连闪抓拍了(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特性);花大钱买了个pocketwizard,终于可以远距离成功引闪了;花大钱买了专业防水壳,终于可以潜水拍出清晰的图了(当然还要买很多其他的);花大价钱买了三脚架,大炮,高速连拍单反,终于可以拍清楚运动了..............

列子不胜枚举,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当你清楚的知道自己想拍什么,你的经济水平如何,那么器材很快就能选定,现在网上测评不要太多,随便看看就知道。

但是你的目标应该是丰富你自己。

如何让自己有摄影师思维

摄影师不是一个神秘词,也不是一个有门槛的职业,现在淘宝那些拿手机拍图的人也是摄影师,并且出片效率高,拍的也不错。手上的器材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脑子。

那么如何有摄影师思维。

(1) 了解摄影史

为什么要了解摄影史?了解了有什么好处?

往小了讲,前人可能早就研究出的摄影技术,你因为不知道,还在自己研究,事半功倍不说,做成了也没意义。往大了讲,摄影史留下的精华,后人在看到后可以传承,并且用自己的方法改良。

先有摄影艺术家,再有摄影史,只有更多地去了解他们的经典作品,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梳理摄影脉络。

(2)搞清楚理论知识

前期拍摄的时候,相机成像原理是什么,光圈快门白平衡中性灰畸变焦段是什么,这些作为基础的东西总该懂吧;后期修图的时候,曲线直方图三原色HDR总该懂吧?

什么还不会?《纽约摄影学院》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不去看?

(3)审美的提升

为什么大部分人的照片土味,后期土味而不自知,因为没有审美,他都不知道自己的东西难看。

审美怎么提升?一个字:看

看什么?看布列松,看达盖尔,看卡帕,看马克·吕布,看艾森斯塔特,看尤金...除了这些欧美大佬,临国日本川内伦子,森山大道,荒木经惟, 杉本博司..;中国的张照堂,郎静山,吕楠,卢广,何藩..太多不胜枚举

(4)实战

前面说了老半天,都是思想工作,最重要的还是动手拍,多拍,熟悉你的器材,和它建立你们的感情,要有思考的拍,不要瞎摁快门,拍之前有计划有安排,或许是约人练习人像,或是一人独守风光。遇到美好画面也要有随机应变,抓拍的能力。

拍完回来一定要后期,安塞尔亚丹斯有句名言“摄影是谱曲,暗房是演奏”,换到数码时代,后期PS就是演奏。去学,去模仿好照片的修图方式,修图是在还原照片本身,也在弥补前期的缺陷。

(5)交流

多与同行交流,我说的交流是跟有水平的人交流,交流是交流拍摄心得,拍摄机位,拍摄场地,人物摆姿,拍摄道具运用,后期怎么修图,后期插件分享,不是让你去交流,“嚯,你看我这135定佳能5d4 ios200 f2.0 快门1/500拍的多么刀锐奶化,看我这模特,这姑娘胸多大,屁股多翘,裙子多短,要联系方式私我”

不要跟拍垃圾照片,思想也没意思,审美低下的人浪费时间,他们是在按快门,你是在学摄影。

最后给你一个公式:

10(没什么技术的人)* 90%(好器材) = 9

1000(大师) * 10%(一般器材) = 100

欢迎关注Focus电影,不定期分享摄影,电影干货。

有哪些知名的人像摄影师?

世界著名的摄影师有川内伦子、森山大道、张照堂、吕楠 、杉本博司等。

1、川内伦子

川内伦子1972年出生在日本的女生。 1993年毕业于Seian Women's College;初出茅庐便以三部曲影集《Utatane》《花火》,《花子》受世人瞩目,并获得日本权威摄影奖。

擅长用6×6的方画幅展现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事物,川内伦子惯常使用一台Rollei双反,在拍摄时大量运用闪光灯,削减了自然的光影效果,使得画面更多倾向平板、刺目,形成了Rinko Kawauch独有的影像风格。

2、森山大道

森山大道,1938年出生于大阪,日本摄影师,与石内都、荒木经惟等人同时崛起于20世纪60、70年代,曾是日本传奇性先锋摄影团体“挑衅”的旗手人物。

森山大道目前已是获得世界性承认的重要摄影家,作为细江英公弟子之一的森山大道以其风格凌厉的黑白摄影著称于世。

3、张照堂

张照堂,出生于台北县板桥镇。摄影家,并从事纪录片制作。

1958年就读成功高中参加摄影社,认识长他六岁的摄影家郑桑溪学习摄影。1965年第一次举办“郑桑溪/张照堂,现代摄影双人展”。1961年入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就读,开始吸收现代文学、哲学与艺术思潮,以摄影作品表现迷惘、抑郁画面。

4、吕楠

1962年生于北京。在《民族画报》工作5年后,辞去公职,成为自由摄影师。1989~1990年 拍摄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被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况》。

1992~1996年 拍摄中国乡村的天主教,《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 1996~2004年 拍摄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2007年1月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2006年开始拍摄缅甸金三角。

5、杉本博司

杉本博司,194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0年毕业于东京日本立教大学经济系,1972年毕业于美国旧金山艺术中心设计学院,1974年赴美国纽约进行摄影创作。

194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0年毕业于东京Saint Paul’s University,1972年毕业于美国旧金山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1974年赴美国纽约进行创作。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