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抗元英雄代表作品,什么的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将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元灭南宋是怎样的耻辱?
应该不算怎么耻辱,比金灭北宋,蒙古灭金情况好多了。
至南宋派孟珙联手蒙古灭残金后,南宋就知道宋蒙必有一战,南宋名将孟珙就开始布置抗蒙防线,南宋抗蒙一共有三条防线,淮河防线,襄樊防线,后边由于元军打不破前二条防线,就灭大理进攻了西南川地防线,宋军淮河防线屡败蒙古人,此防线形成拉据,川地防线经多次拉据后蒙哥汗死于钓鱼城下,这条防线蒙古人的进攻也难有进展,那么只剩襄樊防线,由于襄樊防线吕文德比较短线,轻信蒙人的鬼话,让蒙人在此建起长围,襄樊陆路被封锁,宋军虽多次在水路救援均大都以失败告终。
蒙哥汗死后其弟忽必烈经数年大战击败其弟阿里不哥,他开始了灭宋准备,忽必烈重用汉人,改革蒙古人落后的政治体制,废除了蒙古人掠夺破坏式攻伐,发展经济,让占领区人民安心生活,而南宋在权臣贾似道领导下,认人唯亲,打击异己,重用小人,像刘整这样的名将被逼降蒙,并向忽必烈献计放弃淮河,川地二处战场,集中力量攻襄樊,然后由长江而下灭宋这最有效的方案,而此时贾似道信任统军之人的范文虎,夏贵均是无能之人,吕文德虽有得才能,但民族节气不够,元军攻破樊城守将牛富战死,吕文德见固守无望献城投降,这长江防线大门已向元军打开。
忽必烈命伯颜为帅,并要求学宋朝灭南唐主帅曹彬,要求伯颜不要屠城掠夺,尽量少破坏的灭宋,伯颜连破丁家洲等几处长河要塞,此时宋朝已无法接收失败处理了无能的贾似道,以张世杰为统帅抗击元军,张世杰虽尽力组织力量抗元,但因战线破损,精兵强将己失,虽数度拼搏终以失败而告终,伯颜兵指临安时,宋朝谢太后向元请和,求和已不可能,最后谢太后带宋恭帝降于伯颜,伯颜承诺对忽必烈的诺言,对已降宋城和平接收,并未杀人抢掠,带谢太后宋帝回元大都,忽必烈善待降元宋朝君臣,总之忽必烈还算比较文明的。
在宋朝朝庭投降后,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拥立宋朝新君继续抗元,元朝派原金国汉人张泓范统军灭宋残余力量,经崖山一战宋军全军覆没,陆秀背幼帝投海自尽,经血战而来救援皇帝的张世杰见皇帝已死,复国无望帅残部死于大海风浪中,南宋彻底灭亡。
宋末元初有哪些有名的词人?
问题:宋末元初有哪些有名的词人? 前言
宋末元初,有不少著名的词人。例如抗元英雄文天祥,诗词俱佳,他的同乡好友刘辰翁也是著名的新派词人,另有樱桃进士蒋捷,咏物词大家王沂孙等人,都有不朽名作传世。
一、文天祥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考中状元后,改名为文天祥。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他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英雄,被俘后宁死不降,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同时,文天祥也是一个词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评价:
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 叔夏、公谨诸人之上
《沁园春· 题潮阳张许二公庙》: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後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沈,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张巡许远是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文人将领,二人后来均以身殉国。文天祥驻军潮阳时,拜谒张许庙,写下了这首词。而文天祥的后来的选择,也无愧于先烈。
二、王沂孙王国维评价文天祥时,提到的圣与,就是王沂孙。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价说:
词味之厚,无过碧山。
王碧山词品最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感时伤世之言,而出以缠绵忠爱,词中曹子建,杜子美也。词人有此,庶几无憾。
碧山是王沂孙的号,清真指周邦彦,白石指姜夔。
王沂孙准确的生卒年不详,大约在宋末元初时代。字圣与,又字咏道,号碧山,又号中仙,因家住玉笥山,故又号玉笥山人。南宋灭亡后,王沂孙曾经做过元朝的学官,因此多少有一点变节的嫌疑。
王沂孙以咏物词见长,《天香·龙涎香》是其代表作之一: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云天气。
几回殢娇半醉,翦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惜余薰,空篝素被。
三、张炎张炎(1248-约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即王国维所说不如文天祥的几个词人之一。
张炎原是锦衣玉食的世家子弟,六世祖为南宋中兴四大名将的张俊。元兵占领临安后,张炎的祖父与父亲被杀,妻子被掳往北方,可谓家破人亡。在张炎的词中,也充满了南宋遗民的故国哀思。
《解连环·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四、周密王国维所说的公瑾,不是三国的周公瑾而是南宋末期的周密。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蘋洲、萧斋,晚年又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
周密年轻时,好友张矩填了十阙《应天长》,分别吟咏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曲院荷风、花港观鱼、南屏晚钟、柳浪闻莺、三潭印月。
张矩自夸这十首词:“是古今词家未能道者。”
周密不服气,心说,你是人,我也是人,你能写,难道我不能写吗?六天以后,周密也写了十首《木兰花慢 》吟咏西湖十景,其中一首为《木兰花慢·平湖秋月》:
碧霄澄暮霭,引琼驾、碾秋光。看翠阙风高,珠楼夜午,谁捣玄霜。沧茫。
玉田万顷,趁仙查、咫尺接天潢。彷佛凌波步影,露浓佩冷衣凉。明珰。净洗新妆。随皓彩、过西厢。正雾衣香润,云鬟绀湿,私语相将。鸳鸯。误惊梦晓,掠芙蓉、度影入银塘。十二栏干伫立,凤箫怨彻清商。
五、蒋捷说南宋词,怎么能少了蒋捷呢?蒋捷在德祐或者咸淳时期进士及第,不久南宋灭亡。入元以后,蒋捷隐居江南,累征不仕。保持了南宋文人最后的气节与尊严。
蒋捷最有名的作品有《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另有《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六、刘辰翁刘辰翁(1232年-1297年),字会孟,别号须溪。 又自号须溪居士。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刘辰翁登进士第,在宋末元初的词人中,他的年龄比较大。
刘辰翁在南宋后期词人中,风格最像辛弃疾。同是寄托故国之悲,他的作品既有豪放派的雄劲跌宕,又有婉约派的轻灵婉丽。相对于宋末四家(王沂孙、周密、张炎、蒋捷)的掩抑低徊、凄凄切切,更有一种英雄气概 。
《兰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沈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二人皆北去。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丙子年,正是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这年临安陷落,掳去恭帝和太后。作者在词中写出了故国沦陷后的衰败景象,反映亡国后的无限悲痛之情。
结束语南宋后期的著名词人,还有汪元量、唐钰、吕同老、王易简、邓剡等人,另外还有被掳走的两个女子:王昭仪和徐君宝妻,都有令人泣下的作品。
@老街味道
重文轻武的南宋都能与元抵抗50年?
我是鹿门富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北宋政权在靖康之变后快速灭亡,但南方的政权组织基本完整,全体民众的国家意识尚在。作为直系皇子的赵构在朝臣拥立之下迅速建立南宋政权。虽然表面上去一直被金朝与蒙古军队长期威胁,但其中还是涌现出了以岳飞为代表的诸多名将,南宋政府还先后发动了若干次北伐行动。若不是蒙元军事实力过于强大,南宋政权尚能存在不少时日。毕竟蒙古人只用了六年时间就灭亡了与南宋同时期的强大的阿拉伯帝国。
更主要的是在北宋政权灭亡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汉族王朝的矛盾是突出的主要问题,而在宋朝国家内部上至贵族下至黎民面对异族入侵,基本能做到同仇敌忾,共同抗敌。即使在北宋皇族分崩离析之际,北方仍然出现许多自发的抗金义军。当赵构建立南宋政权以后,得到绝大多数宋朝臣民的承认和拥护,因此,在内部上可以讲是团结一致的。然而说到南明,真是一言难尽啊。自明末后金入寇以来,大明朝国内阶级矛盾已极其尖锐,内耗严重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其是清军入关之前那段时间,大明朝的中央政府实际上已经被李自成终结。而且自从天启七年的陕西王二起义开始到满清入关,明政权与农民军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十数年之久,国力已然被被消耗一空。当清军已经入关的时候,南明的内部矛盾仍然在持续激化中。即使在南明的弘光政权刚建立之时,还幻想着要“联虏平寇”,即借助清朝的力量消灭农民军。由其可悲又搞笑的是,当吴三桂引清军击败李自成的消息传到南京时,弘光朝廷上下居然一片欢腾,甚至包括史可法在内的多名朝廷重臣居然混蛋到上疏弘光帝请求“联虏平寇”。弘光朝以为吴三桂是借清兵“收复神京”,居然还加封吴三桂为“蓟国公”。南明的这帮二五仔君臣们还不知道,这时的吴三桂早就被满清政权封为平西王了。由此可见南明政权的糊涂君臣们对当时国家形势的判断白痴到什么地步。
与之相对应的是满清政权的清醒头脑,不仅以清室公主待遇优待长平公主。还派找到崇祯帝生前为其选好的驸马周世显,为他们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其次,满清政权入关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汉族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的,扫清了农民军对汉族官僚地主的威胁,这就博得了汉族官僚地主阶级的好感。可见满清统治者为了笼络汉人官绅是做足了文章的。这也使得一大批汉族官僚地主丧失了抵抗意志。
另外,作为南明推出的几位皇帝,都是非崇祯皇帝直系正统的藩王出身,相互之间猜忌提防,甚至大打出手。所以自南明政权建立伊始,内部便围绕政权合法性的问题,各派势力之间你争我夺。造成了南明的皇族、大臣、将领没有统一的抗清计划和行动,藩王个个想当皇帝,臣子个个想当定策功臣,为此不惜发动战争,抗清复国的大业早抛到脑后去了。
上述问题又导致了,地方军阀的拥兵自重,只图一己之私,不以国事为念。南明的各大武将内部互相倾轧,大多只保一己之私,根本不关心国家利益。弘光朝建立时,江北四镇总兵力达四十万以上。这本是可以和清军一战的力量,但四镇总兵却个个拥兵自重,骄横跋扈,完全不把朝廷调度当一回事儿。结果清军几乎在没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就轻轻松松度过了长江天险,兵不血刃的占领南明首都南京,最后连弘光帝也被清军俘虏。
正如南明史专家顾诚先生所言:“明清易代,是中华民族内部一个落后的人数不多却又是剽悍的满族上层人士勾结汉族中最反动的官绅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渔翁之利,窃取了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果实。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以后,在较为先进的汉文化影响下,自身发展取得阶段性的飞跃。”
众元宁宝是哪个朝代?
应该是熙宁元宝吧。这是在宋朝。
熙宁元宝,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公元1078年)铸。当时王安石变法,铸币量甚大,故版别极为复杂,熙宁钱有元宝、通宝、重宝,元宝钱有篆、楷、隶书三种可成对钱。
通宝钱甚少,多见铁钱。重宝钱为折二铜钱,亦有几种书体对钱,熙宁钱背字、背星者较少。版别很多,背上有衡字者和隶书者少见。另有“熙宁通宝”和“熙宁重宝”钱存世。钱面书钱文“熙宁元宝”四字楷书,旋读。光背。
元朝有哪些著名的大将军和大元帅?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于斡难河(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国。当时蒙古的宗主国为金国,金国与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国,并分别于1227年和1234年攻灭西夏和金国,占领中国华北。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人称霸欧亚大陆。 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建立元朝,即元世祖。这场战争让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脱离与大汗忽必烈的关系,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帝为大汗。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征服全中国地区,使中国陷入异族的统治之下。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间是元朝国力鼎盛时期,军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战败。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元惠宗晚期,由于怠于政事、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为了治理泛滥的黄河又加重徭役,[1] 最后导致1351年爆发元末民变。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达北伐攻陷元朝的首都大都(北京)。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蒙元时期的名将,主要集中在前期:
一、哲别
初臣服蒙古泰赤乌部,后投降成吉思汗。赐名哲别(蒙古语,箭之意)。哲别骁勇善战,由十户长屡升至千户长。太祖六年(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将兵南下攻金。金筑乌沙堡拒之。成吉思汗命哲别攻之,破乌沙堡、乌月营。蒙古军拔德兴府,金居庸关守将遁去。哲别率兵入关,抵金中都(今北京)。十三年(公元1218年)奉成吉思汗命,率2万人讨伐屈出律,执斩之,灭西辽。十四年(公元1219年),随成吉思汗西征。1223年,于阿里吉河(今乌克兰日丹诺夫市北)战役中击溃斡罗思诸国王公与钦察汗的联军,进掠斡罗思南境,又转攻也的里河(今伏尔加河的突厥名,又译亦的勒)上的不里阿耳国,然后东返蒙古。病死在归途。他被称为成吉思汗的神箭。
二、伯颜
元朝军事家,蒙古巴邻氏,蒙古帝国开国功臣。他的曾祖父失儿古额秃原臣属泰亦赤兀部首领,后臣属成吉思汗。他的祖父阿拉黑、祖叔父纳牙阿都是成吉思汗的开国元勋,分别担任千户长、中央万户长。他的父亲晓古台和他本人臣属成吉思汗幼子托雷家族。
生长于伊儿汗国。以深略善断著称,信奉也里可温教(基督教)。1253年,跟随旭烈兀(托雷子)西征。1265年,受伊儿汗旭烈兀命出使大汗廷奏事,深得忽必烈赏识,留作侍臣,与谋国事。至元二年(1265),任中书左丞相,后迁中书右丞。七年(1270),改任同知枢密院事。1273年,忽必烈汗任命他为伐宋军最高统帅。十一年(1274),复任左丞相,总兵分三路攻宋,与阿术统中路,取鄂州、汉阳等地,沿长江东下,次年取黄州、蕲州、江州、安庆、池州等地,大败宋宰相贾似道军于丁家洲,收降太平州、滁州,下建康(今南京),寻进中书右丞相。十一月,分兵三路进军临安(今杭州市),与右丞相-阿塔海取中道,节制诸军并进。十三年(1276),陷临安,俘宋帝、谢太后等北还,取宋地三十七府、一百二十八州、七百余县。十四年,以宗王昔里吉等叛执北平王那木罕,自阿力麻里东犯和林,奉命率师北上,大败叛军于斡耳寒河(今鄂尔浑河)。十八年(1281),从皇太子真金抚军漠北,益藤州四千丸百余户为食邑。二十二年(1285),代宗王阿只吉总军西北。二十四年(1287),从元世祖讨平叛王乃颜之乱。二十六年(1289),任知枢密院事,分院和林。二十九年(1292),招降叛王明理铁木儿,屡败海都叛军。因遭朝臣谗陷,被罢职,居大同。三十一年(1294),世祖卒,受顾命拥戴铁穆耳即位,复任知枢密院事。同年十二月(1295年初)病卒。大德八年(1304),追封淮安王。至正四年(1344),追封淮王。有《丞相淮安忠武王碑》以志其功。
三、兀良哈·阿术
蒙哥(元宪宗)时,参与攻大理、交趾、南宋。忽必烈即位,留掌宿卫。中统三年(1262年),为征南都元帅,在前敌指挥对南宋作战。从至元四年(1267年)起,连年围攻宋襄阳、樊城。终于攻破襄、樊,并奏请乘势灭宋。至元十一年(1274年),与伯颜领大军取鄂州(今湖北武汉)。后顺长江水陆东下,取建康(今江苏南京)等地,统军在镇江焦山击败宋张世杰等部水军。至元十三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后,他负责平定淮西诸城,克扬州、泰州等地。至元十四年,领兵平定西北叛王昔里吉等,兵至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病死。
四、兀良合台
速不台子。初事成吉思汗,护育汗孙蒙哥。1233年,跟随贵由东征辽东,继从拔都西征,参加征服阿速、罗斯、孛烈儿(今波兰)诸战役。贵由汗死(1249)后,他积极参与推举蒙哥为汗的活动。1253年,蒙哥汗以其弟忽必烈总兵征服云南乌蛮(蒙古人称哈剌章,今彝族)、白蛮(蒙古人称察罕章,今白族)、鬼蛮(滇东北及黔西地区居住的乌蛮诸部,罗氏鬼国地方,蒙古人称赤秃哥儿)诸国,以兀良合台总督军事。1253年,蒙古军入云南境降附摩(今摩梭人)、么些(今纳西族)二部,遂至金沙江。兀良合台分兵攻取白蛮诸城寨,率师取龙首关,与忽必烈会合共同攻下大理城。次年,忽必烈率军北还,留下兀良合台继续征服大理国境内未附诸部。兀良合台东进,占押赤(今昆明市),俘潜逃至此的大理国王段兴智。其子阿术征赤秃哥儿、罗罗斯(四川凉山地区)等地。侵入云南的蒙古军在兀良合台指挥下,经过二年战争,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乌蛮、白蛮等三十七部。1256年,奉蒙哥汗之命率领所部,出乌蒙(云南昭通),趋泸江,破秃剌蛮三城(四川境内),在马湖江(四川境内)大败宋将张都统三万兵,夺其船二百艘,抵合州。1257年,蒙哥汗依兀良合台建议,在云南设置郡县。授他银印,加大元帅,还镇大理。十月,进攻交趾(越南),军令严肃,秋毫无犯,交趾国主降附,还军押赤城。1258年,蒙哥汗亲征宋,复命兀良合台率军北上,从云南包抄南宋。遂率万余军北上,在老苍关大败宋军六万,经贵州,于次年正月直抵潭州(长沙)城下。在宋境转战千余里,大小十三战,歼敌四十余万。1260年四月,忽必烈即位。兀良合台至上都。
五、史天泽
字润甫,永清(今属河北)人。1225 年春,接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帅职。不久率军击败金将武仙,俘杀抗蒙红袄军将领彭义斌,攻克赵州、真定(今河北赵县、正定)等地,1229年授为五路万户。次年冬,配合蒙古军主力击败金援兵10万,攻克卫州(今河南汲县)。后又参与围蔡州(今河南汝南)之战,灭亡金朝。此后挥军攻襄阳(今属湖北),淹杀宋兵万计;率兵攻复州(今湖北沔阳),亲擂战鼓大破宋军;随蒙哥入蜀,受命阻击宋军水师,三战三捷。中统二年(1261),任中书右丞相。三年,率军围攻济南,擒杀叛将李□。至元六年(1269),参与运筹长期围困襄阳之策,为后来攻克此军事重镇提供了条件。十一年,又与丞相伯颜统兵分路攻宋,至郢州(今湖北钟祥)因病离职。次年二月卒于真定,他出将入相近50年,多谋善断,量敌用兵,主张攻心为上,力戒杀掠。
史天泽'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甚至被人比作郭子仪、曹彬。他一生谨慎,多谋善断,料敌用兵,主张攻心为上,力戒杀掠。史天泽及其家族为巩固和发展蒙古贵族在中原的统治立下功劳,是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时汉族显贵的代表人物。
六、速不台
兀良哈部人。早年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誉称“四狗”(即“四先锋”)之一。1212 年(金崇庆元年),蒙古军攻金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他率兵先登。后在进击篾里乞残部时,俘获两将,攻灭该部。1219年,从成吉思汗西征,次年受命与哲别率军追击花□子模国王摩柯末,先后转战于宽定吉思海(今里海)沿岸等地。进而击败斡罗思、钦察联军和不里阿耳军,1224年率师东还。1231年(金正大八年), 随拖雷率军绕道宋境迂回攻金,并献疲敌之计,以少击众,歼灭金军主力于三峰山(今河南禹县西南)地区。随后,率军进攻金南京(今开封),又参加攻破蔡州(今河南汝南)之战,为灭金立下战功。1235年,以先锋随拔都西征,灭钦察,攻陷俄罗斯许多城池。1241年,率军攻入马札儿(今匈牙利),进抵马茶城(今布达佩斯), 1243年还师蒙古,终年73岁。
七、木华黎
札刺亦儿部人。早年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誉称“四杰”之一,被命为左手万户长。蒙金战争初期,在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会河堡(今万全西南)大战中,率敢死士冲锋陷阵,以寡敌众,配合主力歼灭金军精锐。之后,率军攻取北京(今内蒙古宁城西)、锦州(今属辽宁)、兴中府(今辽宁朝阳)诸城,控制辽东、辽西地区。1217年(金兴定元年)八月,被成吉思汗封为太师、国王,全权指挥攻金。他利用矛盾,收降大批汉族地主武装为其效力;接受部将史天倪等的建议,禁掳掠,不杀降;并发挥蒙古军善于突袭、野战之特长,迅速攻取今河北、山西、山东等省大部要城。1220年,在黄陵冈(今河南兰考东)激战中,他灵活用兵,下马督战,令将士引弓齐发,打败号称20万的金军。1221年,自山西北部挥军渡黄河进入今陕西,先后攻克绥德、□州(今富县)、蒲城等地。1223 年(元光二年)三月,卒于今山西闻喜。
八、孔元
字彦亨,新河县邢彦村人。少年时即身材魁梧,胆略过人,而且喜爱拳棍。17岁被召募为元军士兵。丞相史天译佐帅府,获知孔元才武不凡,将其招置于麾下。孔元随军征战,身先士卒,谋略超凡,攻焦湖,围寿春,拔西堡,征安丰,奋力却敌,战绩显赫;继而又克樊泗州五堂山寨,俘敌甚众。中统元年(1260年)率领御前精兵,随驾北征,中统二年(1261年)宣授管军总把。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大举伐宋,孔元为前锋,进军江南,所向克捷,屡立战功.至元十四年(1277年)拜武义将军。至元十六年(1279年),受命北讨叛王失里木等,分军扼其要塞,叛军随被击溃,缴获辎重车马无数,皇帝(忽必烈)大悦,加封孔元为宣武将军右卫亲军总管。因久战积劳成疾,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病卒。
九、博尔忽
又作孛罗忽勒、博罗浑、钵鲁欢、孛罗浑、博鲁温等。蒙古国大将。许兀慎氏,著称神勇,战功卓越。成吉思汗母月伦养子。以神武著称。原附属主儿乞部,南宋庆元三年(1197)主儿乞败亡后,被月伦收作养子,充当'那可儿'(伴当),随从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并与汪古儿等同典御膳,五年(1199),受命与博尔术等援救克烈部王罕,战败乃蛮部曲薛吾军。嘉泰三年(1203),在合兰真沙陀中,与克烈部对垒,只身营救汗子窝阔台(太宗)于危难中。四年,以蔑儿乞首领带儿兀孙降后复叛。与沈白领右翼军追至薛凉格河(今色楞格河),讨平叛军。1200年,在与别人对垒中,自己一个人营救了元太宗。后来被称为元初十大功臣之一。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因功封千户长,并配合博尔术同掌右翼军队。与木华黎、博尔术、赤老温并称'掇里班·曲律'(蒙古语,意为四杰),世任'怯薛'(护卫军)之长,为十大功臣之一,享有九次犯罪不罚的特权。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征讨秃马惕部时,中伏兵死于军中。及秃马惕部平,以该部民百户赐其妻,以示抚恤。后追封淇阳王。博尔忽性格仁义忠厚,非常孝敬他的母亲,长得非常英俊,相传蒙古的女孩子看着他都会忘记手中的事情。博尔忽十六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皇帝召见他,他看见皇上举止优雅,端庄,说话很详细,深得皇帝的喜欢。
博尔忽故事中记载元史二十六年,有个人犯了罪逃跑,博尔忽主动请求出战,皇上就很高兴,说他能够辅佐我,每次出去打仗都有他,只要有仗打就不休息,功劳是最大的。博尔忽这次的行动 ,对蒙古人特别的重要,因为这关系着整个西南到底是属于蒙古还是属于南宋。只要他行动成功,蒙古不仅可以巩固原来的势力,还可以趁机会把川东控制住,因此这场战役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果失败就意味这西南的很多部队就会全军覆没。所以博尔忽这次战役意义非凡,最终他不辱使命,成功获胜,这便是博尔忽故事。他出身于微末,一生征战沙场,为元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曾作为成吉思汗的贴身侍卫伴随他东征西讨,是成吉思汗著名的四杰之一。
十、张弘范 “但教千古英名在,不得封侯也快人”
张弘范是蒙元时期很有争议的一个人物,中国人向来看重名节,忠义更是衡量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准,但传统和观念并非一朝形成,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精英分子周游天下,择主而适,没人指责他们的道德。伍子胥是楚国人,为报一己私仇,不惜破灭祖国,可在世人眼中,他和哭秦庭的申包胥都是英雄。然而,随着时代演进,历史却逐渐背负起沉重的道德宿命,个人的选择变得越来越窄。
千百年来,可能没有比张弘范更倒霉的开国功臣了,这位文武兼资的一代名将,功彪史册,一生勋业不遑让人,却陷入忠奸纠葛的怪圈,“孤独生前事,寂寞身后名”。
公元1238年,张弘范诞生在一个名将世家,他是蒙古万户张柔的第九个儿子。提起张柔,那可是蒙金时期鼎鼎大名的人物,他是河北定兴人,蒙古军南侵金国时,他以地方豪强的身份,聚集乡邻亲族数千余家结寨自保,得到定兴令的官职,后来又累官至中都留守兼知大兴事。公元1218年,张柔在狼牙岭被蒙古军打败,后来降于蒙古。元太祖仍命他担任旧职,1125年,张柔受封为千户、都元帅,势力大大扩张,后随速不台围攻汴京。公元1233年,金元帅崔立献城投降,张柔又随塔察儿攻克蔡州,金亡。也是这一年,张柔因功被窝阔台提升为万户,兼管军民,成为独霸一方的汉军首领。
张柔虽是武将,却深慕中原文化,着意延纳流落民间的汉族士大夫。攻占汴京时,许多将领抢掠子女玉帛,他却抢出了《金实录》这部珍贵文献,而且还把金朝最后一科的状元王鹗延聘入自己的幕府,在张柔的幕僚中,汇集着乐夔、敬铉、郝经这样的俊才。
张弘范出生时,已是元太宗窝阔台十年,距金亡已有四年之久,这就有力地驳斥了他是所谓金国叛将的说法。张弘范有八个哥哥,两个弟弟,张家在元初是有名的藏书家,据说藏书过万卷。名儒郝经为子弟们的家庭教师,在这样的薰陶下,张弘范迅速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的年轻将领。公元1256年时,二十岁的张弘范已经“善马槊”,颇能为歌诗,仪表出众。
这一年,时任顺天路总管的张弘略,要赴皇帝驻地述职,于是留下张弘范代司其职,年轻的张弘范清正廉明,史载“吏民服其明决”。当时,蒙古军残暴,所过扰民,但只要在顺天府境内闹事,张弘范必定“仗而遣之”,决不留情,蒙军畏其威严,过境无敢犯者。
这段经历不禁使我们想起文天祥的早年,这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忠臣,年轻时却是“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两相比较,结果耐人寻味。
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位,改元中统,张弘范被任命为御用局总管,由此受知于忽必烈。公元1262年,盘踞济南的汉人军阀李璮起兵叛乱,张弘范率兵二千会合亲王合必赤讨伐。正是在这次战役中,26岁的张弘范指挥若定,建立奇功,初显一代名将的风采。
当时,张弘范军于济南城西,李璮屡次出兵反击围城军,却偏偏漏过张弘范,这个诡计没有未能得逞,张弘范判断:“我军营于险地,李璮故意示弱于我,必以奇兵来袭,以为我不知道!”于是严加戒备,兴筑长垒,内伏甲士,外设壕沟,开东门以待之。
次日,李璮果然率兵夜袭劫营,而士卒多陷入壕沟中,少数突入营垒者,也都被张弘范伏兵消灭,这次战役还擒获敌将两员,老父张柔听说后赞道:“真吾子也。”
张弘范治军颇得古今名将之法,他生平仰慕五代时楚国名将王环,并效其所为,士卒凡有疾病创伤,一定亲往探视,照顾医药;不幸死亡的,一定要把柩骨送回故乡;凡有赏赐,必定分给部属;正是因为如此,张弘范深得军心,威望日隆。公元1264年,兄长张弘略奉调入京宿卫,忽必烈亲赐虎符,正式任命张弘范为顺天府总管。
也许是郝经的教诲,张弘范为官,重视民间疾苦,公元1265年,他移镇大名时,适逢洪水成灾,百姓房舍漂没,无力缴租,张弘范即令全部免除。后来,有司弹劾他“专擅”,向忽必烈告状,张弘范在忽必烈面前申诉:“今岁水潦不收,而必责民输,仓库虽实,而民死亡殆尽,明年租将安出?曷若活其民,使不致逃亡,则岁有恒收,非陛下大仓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