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汉陶俑的代表作品是

只知道印度殉夫用活人殉葬是中国古代一项残忍野蛮的制度,包括美妻艳妾都送到坟墓中去周朝那个烽火戏诸侯丢了江山的周幽王,应该说都是从死殉葬的后妃宫女。吴王阖闾引诱百姓为其女儿殉葬的手段,被竖刁、易牙、启方三个奸贼禁闭在寝殿里活活饿死。...

汉陶俑的代表作品是,活人陪葬的方式是古中国独有还是全世界都有?

只知道印度殉夫

用 活人殉葬是 中国古代一项残忍野蛮的制度, 秦汉以后有所 收敛,往往代之以 木俑、 陶俑。 秦 汉以后就很少有人殉葬了。到了 辽代, 人殉之风 死灰复燃,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死后, 述律平甚至强迫一百多名大臣殉葬。

殷、 周君王死后就很盛行,他们死后把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都送到坟墓中去 周朝那个 烽火戏诸侯丢了 江山的 周幽王,他的墓中有百余尸体,其中只有一具是男性,其余全为女性,都是他的姬妾美人,应该说都是从死殉葬的后妃宫女。

吴王阖闾

引诱百姓为其女儿殉葬的手段,更加残酷血腥, 令人发指。《 吴越春秋》记载, 阖闾的女儿因对老爹有怨气而自杀,阖闾非常悲痛,在阊门外为女儿大造坟墓,“凿地为池,积土为山”,又制 作雕刻精美的石椁,并用金鼎、银樽、珠玉待珍宝作为随葬品。到了为女儿送葬那一天,阖闾令人一路舞着白鹤,吸引成千上万的市民跟随观看,到了墓地,阖闾“使男女与鹤俱入门,因塞之”,也就是下令将跟随观看的男女全部赶进地宫,然后塞上墓门。这些观鹤的百姓就这样被埋进坟墓

齐桓公姜小白

陵寝之豪华、随葬品之多,前文已作介绍。他的陵寝被人掘开之后,发现里面有殉葬者的骸骨, 横七竖八地躺在地宫里。齐桓公姜小白死于宫廷政变,被 竖刁、 易牙、启方三个奸贼禁闭在寝殿里活活饿死,死后数十天,直到腐尸上的蛆爬出室外,才被人发现。死得如此悲惨,仍要杀人殉葬,可见当时以活人殉葬,是必不可少的丧葬礼制之一。

自 汉代以后,绝大多数 皇帝不再杀生殉死,常有皇帝死前留下遗诏,令放无子的妃嫔宫女出宫。虽然偶有帝王以活人殉葬,但均不及该家伙残暴 刻毒。

1464年2月22日,明英宗临终时作出了一个决定:从他开始,废除这种制度。他的继任皇帝宪宗在临终前也再一次强调不要殉葬,以表达对先帝决定的尊重。两代皇帝的坚持执行,终于给明初以来的人殉制度画上了句号。

那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呢?

很高兴和大家聊聊古代“裤子”的事情。

古人外面是穿着裙袍,裙袍里面又是什么样的呢?难道是光不溜丢的?

我们现代人总习惯于把古人想得太蠢,太低层次,落后而生活悲惨。

目前在中国发现的“裤子”能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洋海古墓内出土的。

说到战国时期的裤子,大家想起什么来没有?

对喽,胡服骑射。

一、胡服骑射

当时在北方活跃着游牧民族,他们是要经常骑马的,你不穿裤子能行吗?裆里头肯定刺挠得不行。

于是,胡人(不止是一个民族)就发明了裤子,到了赵武灵王时期,就把这种穿着汲取到中原民族,首先运用到军队中,这就是“胡服骑射”。

所以说,裤子,发源于游牧民族,中原民族穿有裆的裤子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服装的改变是从赵武灵王开始的,网上有些蝗汉整天叫嚣,哭着闹着要恢复老祖宗的传统,有种你们就别穿裤子。

开始,“胡服骑射”是项军事措施,以短衣长裤取代长袍,是为了提高军士的灵活性,这项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士兵,普通人仍然穿裙袍。

二、纨绔子弟

那么冬天冷了怎么办呢?西北风呜呜吹进袍袍里,风在裙袍里面嗖嗖地内循环,光溜溜地肯定不好受。所以,还得穿裤子。

首先是富家子弟开始穿。为了保暖,两条小腿套上筒袜,这叫“绔”。

更富有的人这个套袜是用丝织的。这就叫“纨”。

这些富家子弟就被大家称为“纨绔子弟”,意思就是腿上套着袜筒的有钱人。咱们现在都是纨绔子弟。

但是,我们注意到,虽然两条腿暖和了,但是裆里仍然是冰凉的。

三、穷绔

这就要来给大家保护裆部了。《汉书·上官皇后传》记载:

这是什么个故事呢?就是讲,霍光的女儿嫁给了汉宣帝当皇后,霍光为了让她女儿独擅专宠,早生儿子,就让宫中其他女性都穿上连裆裤,免得皇帝随时看到那些露着屁股的女人就见色心喜。

原来,以前宫女嫔妃们都是开裆裤的,为了方便皇帝做爱做的事。

现在把裆连上了,这就是“穷绔”。

四、裈

而后,满裆裤又出现了,“裈”,真正的连裆裤。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中记载:

这是说,司马相如拐走了卓文君,带回家乡,夫妻二人“当垆卖酒”,司马相如穿着“犊鼻裈”,就是短裤衩,在大庭广众下跑来跑去。

“犊鼻裈”也属于裈的一种,是短裤,也就是说,“裈”就肯定遮住裆部了,司马相如当然不可能在众目睽睽之下穿着开裆裤乱跑。

但是,这仍然是丢人的,因为严格地来说,“裈”是亵衣,内穿的,就像现在,你穿一身睡衣上街,也很不体面。

那个时代,裤子和袍裙并不矛盾,可以即穿裤子也穿裙袍。

五、缚绔

到了魏晋南北朝,连裆裤很普遍了,因为有了椅子。以前的“坐”就是跪,穿开裤裤还无所谓,现在有时候要屁股压到椅子上坐了,你再穿开裆裤,就会春光乍泄,一枝红杏出裆来。

下面就是北朝妇女穿的:

这样的裤形,裤角比较宽大,这就被称之为“缚袴”。

到了唐朝,这种连裆裤,就不叫“穷绔”了,而是称之为“绲裆绔”。

我们可以注意到,唐朝妇女穿的这种裤形的裤角收缩紧窄,这也是受当时少数民族的影响。

但开裆裤仍然保留着,直到宋元时候,仍然很普遍。下面就是宋朝人穿着的开裆裤。

六、膝裤、半袜

宋明时期,妇女们穿着的套裤,叫膝裤。下至脚踝,外观上有点像长筒袜,所以也叫“半袜”

到了清朝,膝裤的形式就很成熟了,像下面这个样子:

所以说,在中国的古代,人们也是穿裤子的。

东方木偶戏介绍?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中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还在它的戏剧特征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 木偶艺术是借助木偶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产生的?迄无定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奴隶陶俑(商代,前16世纪初枣前11世纪),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乐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乐俑、歌舞俑,工艺、种类和造型水准较前朝又有很大进步。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经历了一个由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由祭仪而成了喜庆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 1979年,山东莱西县院里乡岱墅村发掘的一具高193厘米的大木偶,肢体由13段木条组成,关节可活动,坐、立、跪兼善。它的发现,一则体现了木偶自丧葬而娱人的过渡;再者表明,木偶制作已达到与真人无二、活动裕如的境地,这为木偶戏的萌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多数人认为,中国木偶艺术“源于俑”(服侍木俑、木乐俑、可活动的木歌舞俑)。 中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还在它的戏剧特征枣人以木偶为媒介。 小结:木偶戏现在已经有极少数的人了解,只是在电视上见过一些木偶戏的表演,只知道木偶戏是由演员提着木偶在表演,以上就是木偶戏的简单介绍。

汉阳帝陵介绍?

汉阳陵位于西安以北大约20多公里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塬地上,作为西汉第四位皇帝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莹异穴的合葬陵园,始建于公元前153年,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为完整的西汉帝王陵园。在“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观念影响下,汉阳陵成了中国汉代科技和文化的缩影,集中了汉代在建筑、冶金、制陶等诸多方面的科技成就。

在这座精心打造的“汉景帝地下王国里”,出土了大量的人物陶俑、动物陶塑、生活器具、建筑材料、车马器具、兵器等。如果说秦俑坑是秦王朝百万雄师的生动写照, 那么, 汉阳陵或为披坚执锐、英姿勃勃的武士俑,或为宽衣博带,秀姿绰约的仕女俑,或为身遭斧钺,神情诡秘的宦官俑,或为成群成组、栩栩如生的猪、马、牛、羊、狗、鸡等动物陶塑,或为品类繁多的各种生活器具和兵器,正是两千多年前文景盛世的翻版和再现,反映了中国汉景帝时期的精湛和熟练的雕塑、纺织、冶金、制陶等制作技术。

另外,汉阳陵的其他先进技术和文明,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生活,甚至延续至今。首先是南阙门遗址,它是目前发掘的时代最早,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出阙遗址,它的发掘对于门阙的起源、发展,门阙制度的形成、影响,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等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南阙门遗址还出土有目前发现最早的砖质围棋盘、陶质脊兽和最大的板瓦等。其次,在整个陵园建造中,测量标石“罗经石”,经测定为正南北方向,据研究推测,它可能为修建阳陵时标定水平、测量高度和标示方位之用,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测量标石。

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美轮美奂的出土文物、独一无二的地下遗址博物馆、秀丽宜人的园林风光,使汉阳陵日益成为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的古代科技、文化展示区,那么,这座汉景帝陵到底是怎么建造的呢?它在陵园设计、建造工艺、陶器制作等方面又有什么特点?让我们走进汉阳陵,去了解汉阳陵和它背后的汉代科技文明。

洛阳有哪些你非常推荐的博物馆和历史古迹?

洛阳特色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这个不用说了,馆藏量很丰富,能涨很多知识。(很喜欢那个曹魏白玉杯)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旧称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古墓为主题的博物馆。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洛阳的墓葬是相当丰富。洛阳古墓博物馆是将邙山上的古墓一比一移到这个博物馆,按朝代归类,可以直观感受古代墓葬文化。博物馆内除了地下陈列馆,还有壁画馆,最重要的还有三座景陵等北魏帝陵。这个博物馆适合胆大的,胆小的可以拽个人壮壮胆,而且适合夏天去,透心凉,心飞扬。千唐志斋博物馆千唐志斋位于洛阳市新安县,属于国家二级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座以墓志铭为主体的博物馆 。千唐志斋位于辛亥革命元老张钫老先生的花园蛰庐内。里面收藏了一千多块墓志铭,由于唐朝的最多,所以叫千唐志斋。除了墓志铭,还有米芾,刘墉,王铎,郑燮等书画大家的字画碑刻,价值很大。蛰庐二字是康有为写的,门口的千唐志斋是启功老先生的字,馆藏室门口的古篆字千唐志斋是章太炎的手书。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天子驾六的发现在考古界掀起了波澜,这个博物馆在专业上很重要。洛阳民俗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收藏了古代和近代的人民生活用具,礼节,衣食住行等等,信息量很大,可以了解古代生活。民俗博物馆建筑是清朝的潞泽会馆,古色古香。左右两边是匾额博物馆和契约文书博物馆,收藏了古代的各种匾额,家谱,婚书,休书,卖儿卖女卖妻卖妾书,地契房契,奖状,毕业证书,妓女从良书,金兰谱还有古代科举的蝇头小楷夹带小抄等等。洛阳民俗博物馆和洛邑古城很近,非常值得一去。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其实这个博物馆馆藏量并不多,但是这个建筑是清代的山陕会馆,还可以了解隋唐大运河。这个博物馆与洛邑古城也挺近,对面是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这一片挺值得去的。洛阳古代遗迹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这个无需赘言。历史遗迹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历史遗迹众多。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奈何洛阳命运多舛,一次又一次被烧被攻打,千年古都却没留下什么古城墙,但遗迹还是很多的。

1.夏朝夏朝的遗址代表肯定是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现在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已经开放了。还没去,没图。2.商朝商朝遗址代表也是洛阳偃师的商城遗址,是当时的西亳。没去,没图。3.西周西周周成王时期,周公营造洛邑,并称两都。成周遗址现在还没有确定,大约在瀍河附近,因为那里发现了大量西周古墓。4.东周东周王城遗址主要位于现在的王城公园,目前基本都是现代建筑。代表遗址:天子驾六。

王城公园:没去,没图。

天子驾六:很重要的证据,很重要的发现。

5.东汉东汉时期的都城主要在汉魏故城。东汉光武帝刘秀墓在洛阳孟津县。代表遗址:白马寺,汉函谷关遗址。

汉魏故城:没去,没图。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中国第一所官办寺院,中国第一古刹,释源,祖庭。寺内有可能是狄仁杰的墓,还有跟白马一起来到中国传佛法的两个天竺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墓。白马寺的马寺钟声是洛阳八大景之一,白马寺香火很灵的。

汉函谷关遗址:在洛阳市新安县。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楼船将军杨仆上书移函谷关到新安县。东汉时期,班超等人也是从这里出发重走丝绸之路的。

6.曹魏曹魏时期的都城在洛阳的汉魏故城,董卓烧了洛阳,曹操曹丕复建洛阳。曹丕,曹叡,曹芳等墓都在邙山高平陵。(曹魏白玉杯很好看,是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代表遗址:关林。

关林:仔细算应该始建于东汉末年,曹操没死,曹丕没称帝,但跟曹家有关嘛。是关羽埋首级之处,关羽死后,首级被孙权送给在洛阳的曹操,以分散刘备的怒气。曹操向来欣赏关羽,以香木为身体将关羽厚葬了。去过,图没了。

7.西晋司马氏篡魏,都城也在汉魏故城。司马懿司马师他们的墓在邙山。代表遗址:龙马负图寺。

龙马负图寺:在洛阳孟津县。记录河图洛书的传说,河图洛书是图书这一词的由来,是河洛文化的源头。没去,没图。

8.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文化,信佛教,改拓跋为元姓。北魏孝文帝等陵墓在邙山,孝武帝的景陵等三座帝陵在洛阳古墓博物馆内。代表遗址:龙门石窟,南岳庙。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这个无需赘言。

南岳庙:在洛阳伊川县。这个南岳庙是小的南岳庙,大的在湖南。北魏孝文帝打下的江山,五岳唯独缺南岳,就在洛阳伊川建庙祭拜。很小,不受重视,有庙会。去过,不上图了。

9.隋朝隋炀帝迁都洛阳,营造紫微城。并以洛阳为中心开凿隋唐大运河。10.唐朝洛阳在唐朝是东都,有神都之称。武周时期,武则天定都于洛阳。

隋朝和唐朝的都城在隋唐洛阳城。很多遗址包含了隋,也包含了唐。代表遗址:隋唐遗址植物园,隋唐大运河遗址,定鼎门遗址,应天门遗址,丽景门等等,还有武周时期的明堂天堂遗址。

隋唐遗址植物园:适合春天来,初春看桃李花。城东桃李是洛阳八小景之一,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诗云:“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四五月份看牡丹,欧阳修说:“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当然洛阳看牡丹地方很多。

隋唐大运河遗址:没去,没图,去过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定鼎门遗址:是在原址上复建的,好像还没建完善,人很少。

应天门遗址:也是在原址上复建的,规格很高大。和明堂天堂在一个中轴线上。还没进去,要提前一天预约,可以关注邂逅隋唐公众号,提前一天预约就可以参观了。应天门左手边有一个周公庙,也可以去瞅一瞅,有千年古槐。

丽景门:这个不是现代建筑哦,很值得一去,后面有小吃街,临近十字街。

明堂天堂遗址:在原址上复建的,是武则天执政礼佛的场所。其实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文化遗址,但管理不好,票价太高,不值得去。等到明堂天堂的管理人员意识到明堂天堂最重要的是文化输出,代表了洛阳文化的时候,它会变好的,期待那一天。

11.后梁12.后唐13.后晋这三朝的都城也是在隋唐洛阳城。

如果来洛阳游玩,推荐一条路线。

洛阳民俗博物馆(潞泽会馆,还有匾额博物馆和契约文书博物馆)+洛邑古城+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山陕会馆)+丽景门+十字街。

反正挨的挺近的。

汉服的定义与汉服的普及应当如何?

汉服(也称汉装或华服,是真正的“唐装”)的起源可上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在汉代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普及。汉朝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这个民族从此就叫做汉族,独有的文字叫做汉字,而这身流行了几千年的服装被称作汉服。

从汉服逐渐成为风格鲜明的服饰体系,到清朝“剃发易服”的法令施行前,这种柔美典雅的服装一直是汉族人独特的风景,并借着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明影响到东亚、南亚许多国家的服饰。

比如说韩服和和服。

或许今时的国人对韩服和和服更熟悉一点。

这或许是原因之一。看韩剧或日剧时清楚地知道那就是韩服或和服,但是看我们自己的历史剧时心中却未曾动起一个念头:那是我们民族的服装!在西装横行的今天,我们依旧可以穿着的汉服!同时我却也不得不说:我们心目中原本飘逸如风的汉服,在许许多多的影视剧中早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或许在某些人眼中,只看得到这些景象,汉服的华采又如何能吸引住他?

如果真要在日常生活中都穿汉服的话的确不实际。汉服的下摆如果不做什么改动,基本上只适于室内,出门之后不久会沾上许多灰尘。而且汉服的宽袖虽然看上去儒雅动人,在满是现代物品的家中实在有着诸多不便。单纯地穿上一件汉服,并不能有多少古韵可言,这需要环境,也需要气质。无奈的是大多数人并不具备两点。

即使只是想拥有一件自己的汉服,只是偶尔拿出来感受一下,其余时间藏柜子里,也有些难以实现。不说一套衣服动辄几百,况且就是狠心买下了,搞不好还是影楼版,除了穿着照相估计根本不能穿着到处走动。这一点让人不得不愤怒:JS们搞别的坑人都不说什么,但是连民族服装都要加水,已经不是一个黑字能形容了。本来喜欢的汉服的人不是很多--我们希望看到的那种多,攒点钱好容易可以买上一套了还是山寨,且不说毫无美感可言,热情被人打击了的创伤不是一点时间能恢复的。

而大众,比JS更阻碍汉服流行的大众,我们的汉族同胞,似乎从来没怎么意识到本民族还有一套独一无二的服装,似乎很多人从来都觉得汉服只是汉朝的事,现在早21世纪,没汉朝的事了,更没汉服的事了。

可是,只要还有一个汉族人抱着这样的想法,汉服复兴的事就没算完。

以前看到人家卖56个民族身着各自传统服装的娃娃,我找了一番也没见汉族的。最后人家指给我看了,我当时主差点发作:汉族有着那么完备而精深的服装体系,这个小娃娃却非要穿着山寨得什么都不是的旗袍?!

之前发生过成都汉服事件,一个女生借了朋友的汉服出去,碰上一群无聊的大学生。那群把无知当爱国的人,相信眼前的就是和服,逼着女生在公共场合脱下汉服才罢休。

我不知道,这些人连自己民族的传统服装都不认识,是如何认出和服的。

依稀可以想像几百年前的满清统治时,那一代的汉族士子为了捍卫穿属于自己的华服,不惜以死抗争。如今清朝已成云烟,许多短暂的政权也都无影,曾经象征着汉人闲逸超然、淡泊宁静的素养的汉服也被人忘却得只剩一个背景。

本来这该是汉服复兴的年代,本来是我们重现那份飘逸与气质的年代,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可以称为Post-Qing的年代。有人在呼唤重拾汉服文化,有人连和服与汉服都分不清。即使和服受了汉服那么大的影响,即使我们从影视上见到的汉服许多都被改得面目全非,这两者的区别还是太大了吧?

也有许多人和我同样不明白,我们的领导人为什么不愿身着汉服出场?我从没觉得阿拉伯服装和汉服比起来有多少风度可言,但是人家骄傲地穿出来了,没人说半点不合适。算了,连中山装都是偶尔穿下,这个期望当作梦中呓语吧。

似乎只有汉服才有这样的奇效,形式简单,然而不分贵贱,都可以将人的气质完美地表现出来。式样朴素,不妨碍整体的柔美飘逸,用色不需繁杂,而能展现欣欣向荣的气象。

或许当我们有幸穿上汉服的那一刻,对于自己是谁会有更深的领悟。汉服之中沉淀了五千年的时间的文化,不是旗袍那样只是给人以美丽与气质,还有古中国文明的博动。

当年秦地的士兵唱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共赴国难。

今天喜欢汉服的人说着“与子同袍”,为汉服乃至汉文化的复兴望眼欲穿。

今天把自己的汉服穿着走上街头的人被称为勇敢,不知以后如何。

今天还有许多人不知汉服是什么,或许会说是汉朝的服装而不是汉族的服装,不知明天如何。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