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体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什么是诗词的平仄?
谢邀请。平仄是近体诗对字调的分类。中古的平声(包括普通话的阴平,阳平调,除去少数阴平,阳平字)称之为“平”,中古上,去、入声称为“仄”(包括普通话的上声、去声和少数阴平字,如吃滴等,少数阳平字如粥独等)。近体诗讲究平仄相间,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形成分明的节奏。
近体诗的平仄规律是由平仄的交替,对立而形成的。从而构成近体诗的四种基本句式。如下:(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七言的近体诗只是在前面加上两个句首一、二字相反的平仄。如(甲)种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四种基本句式的交错,就构成不同格式的律诗。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收式)七言为平起仄收式
2、仄起平收式(七言为平起平收)
……
近体诗平仄,从前学写诗有两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于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
……。
怎样记住格律诗的格律表?
记忆格律诗平仄句式,可按理解推演、多读、多写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理解和推演。
在正确理解格律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记住五言律绝正格平仄格式,即可演变出其他平仄格式了。
以首句第二字和末字平仄分类,有平起首句入韵或不入韵两类基本平仄句式,仄起首句入韵或不入韵两类,基本平仄句式,共四种基本平仄句式。
首句第二字是平声字,诗家称之为“平起”;第二字是仄声字,诗家称之为“仄起”。
首句最末一字是平声字,诗家称之为“首句入韵”;首句最末一字是仄声字,诗家称之为“首句不入韵”。
“两两交替”,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这是格律诗诗句平仄用字组合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要求诗句内避免出现“孤平”(句中两仄夹一平,即仄平仄)、“三平尾”(句末三字连用平声字,即平平平)、“三仄尾”(句末三字连用三个仄声字,即仄仄仄)等,违背这一用字组句的原理,诗家称之为“失替”,失替的诗不是格律诗,而是古体诗。
格律诗上下两句为一联。律绝四句,依次是首联和次联,共两联;律诗八句,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共四联。
前一联的末句与后一联的开头一句平仄相同,诗家称之为“粘”;每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反,诗家称之为“对”。非“粘”非“对”的诗不是格律诗,而是古体诗。
五绝(五言律绝)正格平仄押韵基本句式如下供参考。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押韵)
中仄仄平平(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韵)
2.平起首句不入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韵)
3.仄起首句入韵
中仄仄平平(押韵)
平平仄仄平(押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押韵)
4.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押韵)
再将上述律绝平仄格式复制粘贴一遍,就成了律诗平仄格式了。例如五绝平起首句入韵平仄格式和五绝平起首句不入韵的平仄格式复制粘贴在一起,就成了五律首句入韵的平仄格式:
平平仄仄平(押韵)
中仄仄平平(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押韵)
其余如上类推,我在从前类似问答中,已有详尽推演示例,有兴趣者可关注并点击我的头条号头像,进入主页后点击阅读具体内容,恕我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将五绝平仄押韵格式各句开头添加与五绝句首平仄相反的两个字,就成了七绝(七言律绝)。
例如,五绝平起首句入韵,各句式开头添加两个与五绝句首平仄相反的两个字,就成了七绝仄起入韵的平仄句式了。示例如下供参考(括号内是与五绝各句首开头平仄相反的两个字):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中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余类推,详尽内容请关注点击我的主页阅读,这里也不再一一示例赘述!
将上述律绝正格平仄复制粘贴为二,就是律诗正格平仄了。示例例如下供各位参考检验之:
七绝·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①
(平平)中仄仄平平②
(平平)仄仄平平仄③
(仄仄)平平仄仄平④
(仄仄)平平仄仄平⑤
(平平)中仄仄平平⑥
(平平)仄仄平平仄⑦
(仄仄)平平仄仄平⑧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各句符合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用字组句正格原理,规避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简称为“替”。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上下双数位置平仄相反,诗界称之为“对”。
②③,④⑤,⑥⑦,上联第二句与下联第一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同,诗界称之为“粘”。
诗句末字平声,且在同一韵部,诗界称之为“韵”。
“替对粘韵”,是自永明体以来,不断探索完善至今的格律理论结晶,是格律诗体裁形式赖以存在的基本规则,是古今韵的桥梁和统一“度量衡”,是格律诗平仄押韵的统一标准,是格律诗与古体诗的分水岭和试金石,是格律的金字塔。
讥讽格律诗遵守平仄押韵规则是“戴着脚镣跳舞”、“没有灵魂的躯壳,味同嚼蜡”。这是打着“意境第一,不拘平仄”的幌子,泡在故纸堆里,张冠李戴,罗列一大堆古体诗例,冠冕堂皇地否定平仄“替对粘韵”,美其名曰“改革创新”,无异于炸平格律之塔,废止格律体裁“游戏规则”,灭亡传统艺术瑰宝,停止诗歌体裁分类!
既然要参与格律游戏,就得遵守遵守游戏规则。思想内容与相应体裁形式的完美统一。表达真情实感的思想内容与“意境”,是主观标准,受三观左右;体裁形式是客观标准,不受三观左右。这是评价相应诗歌体裁作品的最高境界和“好诗”标准,而不受某专家学者大佬名人个人主观喜好所左右,不是简单互粉点赞或贴标签否定所能左右的。要不,诗仙当时不也“使我不得开心颜”吗?诗圣当时不也“潦倒新停浊酒杯”吗?
其次是多读。
坚持用格律常识和相应的声韵系统审美探讨交流。例如杜甫《绝句》之一,是仄起首句不入韵的七言“宽格”律绝: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仄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平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平仄平平仄仄平
在正格中,首句第一字当“平”却“仄”;第三字当“仄”却“平”,导致“三平中”,似乎有悖于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用字组句正格原理。然而,在有效规避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条件下,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诗界认可的宽格变式之一。
第二句第一字正格当“平”却“仄”,导致“孤平”,似乎也有悖于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用字组句正格原理。然而,依据诗界认可的“前宽后严”潜规则来看,属于诗界认可的“宽格”之一。
第三句第三字正格当“仄”却“平”,导致“三平首”和“中孤仄”,同样是“前宽后严”潜规则下认可的“宽格”变式。
第四句第一字正格当“仄”却“平”,导致“前孤仄”,同样是诗界认可的“前宽后严”的宽格变式例子。
再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仄起首句不入韵的五言“宽格”律绝。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前三句完全符合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用字组句的正格原理。末句第一字在正格中,当用“平”,却用“仄”,即成“三仄首”,似乎也有悖于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用字组句原理。然而,依据在有效规避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条件下,“一三五不论”和“前宽后严,仄宽平严”诗界潜规则,进行变格后,就是诗界认可的“宽格”了。
综上所述,格律诗平仄变格是有条件限制和相关理论依据的,而不是信马由缰,“意境优美,不拘平仄,瑕不掩瑜”!否则,很难通过诗词网站的工具检测。格律诗初学者宜以五言正格起步,熟练后逐步过度到七言正格,最后过度到诗界认可的变格。一味追捧网传畸格怪体(不才已有一系列相关诗论文章,限于篇幅,恕我不再赘述),无异于邯郸学步!
再次是多写。
在头条创作中练笔,养成完稿后检测平仄符合要求后再发表的良好习惯。
常言道,熟能生巧。不才对此深有体会,多写能帮助加深格律诗平仄句式的记忆。不才以五绝仄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律,拙笔一首以抛砖引玉:
互慕才是真缘(原创)
五绝·八寒(中华新韵)
单丝难做线,
互慕毕生缘。
若是三观异,
夫妻事必悬!
不才在格律诗创作审美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正格用字组句原理,在诗词网站检测中每试不爽。在有效规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条件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依据诗界认可的潜规则,“前宽后严,仄宽平严”,就能掌握和鉴别诗界认可的“宽格”。拙作检测结果截图佐证如下供各位参考验证。
五绝和五律怎么写?
问题:五绝和五律怎么写,有什么区别?
我爱好诗,是个老太婆没什么文化,请问老师们,五绝和五律的诗,写发上有什么区别?
前言五绝和五律最大的区别:五绝是四句,五律是八句。
另外一个区别,五律是近体诗(格律诗),五绝由近体诗也有古体诗。
一、最早的五绝是古绝句近体诗就是格律诗,五绝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此时格律诗还没有成熟,因此五绝中有很多的古体诗。
最早的五绝,一般认为是《玉台新咏》中的古绝句四首:
其一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其二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
其三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别?
其四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
这四首都是不合律的古绝句。
二、唐朝的古绝句到了唐朝,格律诗虽然已经成熟,但是很多诗人还是喜欢创作古体绝句。
因此我们看到的很多唐朝五绝名作,都是古绝。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是押平声韵的古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押仄声韵的古绝有三种:
1、王维《鹿柴》
是押上【shǎng】声韵的古绝: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贾岛《寻隐者不遇》
是押去声韵的古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柳宗元《江雪》
是押入声韵的古绝: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最早的五言律绝句(近体绝句)齐梁时期的永明体诗人,开始研究四声八病,渐渐出现了格律诗的雏形。因此也出现了一些偶合的律诗。
例如梁武帝萧衍就有一首绝句是近体绝句(律绝句),《子夜四时歌· 秋歌》:
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怀情入夜月,含笑出朝云。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第一句是不需要救拗的半拗体,第三句是三仄尾,这两种句式,是近体的变格,已经属于近体绝句了。
梁武帝的儿子梁简文帝,有一首《采菱曲》是标准的律绝句,平起平收式,押【覃】韵 :
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桂棹浮星艇,徘徊莲叶南。
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四、五律与五绝相同处上面说了五绝有近体和古体的区别,但是五律都是近体诗(即格律诗)。
所以,五绝与五律相同处,也就是近体绝句和五律的相同处。主要有两点:
1、这两种诗体都是用律句。
律句的基本句型分四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有的字平仄均可标记为:中。
这四种句式每一种作为第一句,然后按照一定规则组合成四种绝句。
2、都押平声韵
近体诗一般认为押平声韵。押仄韵的诗,即使合律,一般也被认为是古体诗。
3、律诗的规则
五言律诗有四个规则,平仄、对仗、押韵、粘连。
五绝近体诗,只是不要求对仗,其他三个要求是一样的。
四、最早的五律梁简文帝萧纲这首《登板桥咏洲中独鹤诗》,可能是最早的五律 :
远雾旦氛氲,单飞才可分。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谁知独辛苦,江上念离群。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1、平仄
五律的句式组合,几乎一首五绝的重复(除了第一句平收的两种诗体)。
2、对仗
中间四联对仗:【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
3、押韵
要求押平声韵,如这首诗的韵脚:分、濆、云、群。
近体诗双数句必须同一个韵部,第一句可以借用邻韵。
4、粘连,
上一联双数句第2字,和下一联单数句第2字,平仄必须一样:飞-惊;唳-惑;迷-知。
结束语学习诗词创作,可以先从五言古绝句学起,然后练习五言律绝句,再练习五律。
五言诗会做,七言诗也不难。五律和七律熟悉了,再学习填词,就简单多了。
@老街味道
宋朝有哪些著名诗人呢?
这个话题正是自己在大学学过的一个问题,愿意就宋代诗歌的发展,以及学术流派、著名诗人和其代表作在此解答一下。
可以说,和宋词相比,宋代诗歌的成就毫不逊色,而且具有自己的成就和特点。宋代诗歌出于唐诗之后,完美的唐诗既是宋诗的典范,同时也给宋人的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宋诗一方面借鉴模仿唐诗,同时又不停地创新求变,清代吴之振在《宋诗钞初集》序中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揭示了宋诗与唐诗之间的传承关系。总的说来,宋诗虽然不及唐诗之 盛大,但别开生面,另启门户,成就一代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一、北宋诗歌1.北宋初期。宋初诗坛影响巨大的主要有三个派别,即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白体是模仿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种诗风。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五代入宋的一些官员,如李昉、徐铉、王禹偁等。白体诗风亲切平易,句意平实。但宋初诗人大多只学到了白居易诗的皮毛,语言近乎口语,缺乏提炼,并未达到白诗的深度。其中成就较大的是王禹偁。他自幼喜爱白居易的诗,但当其仕途遭受挫折之后,又转而学习杜甫面对现实、探求哲理的意境,创作出《对雪》《感流亡》等佳作。王禹偁的诗简雅古淡,平易流畅,开启了宋诗的先河。其对杜诗艺术境界的借鉴,超越了浅俗平易的其他诗人,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晚唐体指的是模仿中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诗风,重视诗句的锤炼,语言也较典雅。这些诗人多为隐逸山林的处士和僧人,但他们没有经历过晚唐诗人的那种时代危机,因此多在一些小意境的画面中展现情感,苦心雕琢,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诗境狭窄。宋初,晚唐体诗人的代表人物有潘阆、魏野、林逋及被称为“九僧”的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等九位僧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林逋。他早年浪迹于江淮之间,后隐居孤山二十年,终身不仕不娶,只以梅花、仙鹤为伴,有“梅妻鹤子”之誉。他的诗多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如《秋日西湖闲泛》:“水气并山影,苍茫已作秋。林深喜见寺,岸静惜移舟。疏苇先寒折,残虹带夕收。吾庐在何处?归兴起渔讴。”无论是诗的意境,还是遣词造句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宋初诗坛,西昆体声名最著,其诗人多是当时的名公大臣。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奉命编修《册府元龟》期间,他们相互酬唱,后来杨亿将十七人唱和的诗作编成《西昆酬唱集》,西昆体由此而得名。西昆体基本上也仿效晚唐诗,推崇李商隐,字句华丽,讲求典故,对仗工整。这些诗人多是官僚,社会地位较高,因此西昆体的影响相对较大,进而形成为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但西昆诗人只立足于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形式,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徒得其华丽外表而缺少内在气韵,加之诗歌题材范围狭窄,多涉及宫廷、恋情、咏物等主题,时代气息淡薄,故虽然风行一时,但很快衰落。2.风格的确立。宋诗真正确立自己的风格,是在一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及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登上文坛之后。就诗的风格而言,欧、梅、苏三人变西昆体的雕琢典丽为贴近生活的自然平易,但他们所追求的并非宋初白体的平淡浅显,而是“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于平淡之中寓深刻,此后宋代诗人所追求的基本都是这样的美学境界。题材方面,欧阳修等诗人更加重视反映现实生活,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感、使命感。三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散文的创作手法融入诗歌创作,使诗歌散文化、议论化,如欧诗中的《再和明妃曲》、梅诗《颍水发公渡观饮牛人》、苏诗《和菱溪石歌》,都是这类诗歌的佳作。 欧、梅、苏虽然在改革诗风的见解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具体的诗风各不相同。其中,梅尧臣诗歌创作较早,他的诗闲肆平淡,意新语工,较好的作品有《田家语》《汝坟贫女》以及《东溪》等一些写景诗。苏舜钦的诗的特点是语言畅达、豪迈奔放,然而不免有粗糙生硬之处。其内容上较为突出的,是爱国杀敌的英雄主题,代表作是《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欧阳修的诗清丽灵巧,《戏答元珍》是其代表作。欧阳修还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本诗话体文学批评专著《六一诗话》。他的《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以诗的形式对苏、梅二人的诗做出评价,开启后代以诗论诗风气之先河。3.巅峰。欧、梅、苏之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将宋诗推上了全盛期。三人的创作自成一体,当时称为“王荆公体”“东坡体”“山谷体”。王安石作为11世纪的政治改革家,他的诗带有更多的现实色彩,议论尖锐,锋芒毕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希望励精图治的政治理想,《河北民》《兼并》《白沟行》等作品都体现了这种风格。其《河北民》中写道:“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首诗反映了宋朝为向辽输纳银绢而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刻画出百姓背井离乡的苦难与艰辛,表露出王安石对太平盛世的向往。王安石善于以政治家的眼光对历史上的人和事提出新的看法,写出了不少优秀的咏史诗,其代表作《明妃曲》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抄录于下: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一作“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诗中王安石一反传统的见解,把王昭君的悲剧归咎于君王的昏庸,语言犀利,不留余地,具有很强的震撼力。王诗擅长诗句的组织和语言的运用,其诗以工巧、才学、议论见长。他讲究炼字炼句,意境新颖,如《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两句,其中“绿”字无疑有画龙点睛之妙。又如《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护田”“排闼”皆出自《汉书》,用典而使人浑然不觉。对仗工整,写景层次井然,描绘了一幅清幽雅致、极富灵性的淡墨山水。王安石退出政治舞台后,心情日趋平静,诗风也随之含蓄深沉,创作了大量写景抒情小诗。如《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既有唐人之风,深含禅意,又有自己瘦硬精严的特色,被称之为“半山体”,其晚年的诗歌精警新颖,雅丽精绝,深为后人所推崇。宋代诗歌的领军人物当属苏轼,他的诗歌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成就。苏诗风格多变,博大精深,技巧娴熟,开拓了宋诗的新意境,赋予宋诗以新的生命力。苏诗数量众多,今存二千七百首,内容广博深厚,宛若一部北宋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诗歌的题材、体裁、主旨、修辞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创新性,于唐诗之外,为诗的发展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最终完成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他也因此成为宋诗的代表人物。苏轼仕宦生涯十分坎坷,儒家积极入世和佛老消极避世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并存于他的人生观中。其创作数量最多且成就最大的是抒发个人情感、歌咏自然景观的作品。他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东坡在诗中感慨人生如雪泥鸿爪,世事如白云苍狗,茫茫前途,不知所措。苏轼善于对人的生命进行思考,在平凡的景色和日常生活中发现深刻的哲理,并以精妙的语言表达出睿智的思考,把诗意升华到更高的境界。《题西林壁》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将哲理蕴含于具体的感受之中,以深长的意味赋予了诗歌灵思妙理。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亦是北宋著名诗人。他注重诗歌的艺术手段,讲究作诗的法则,注重诗歌的技巧,用心探究诗的格律、语言、用典、谋篇。即便是普通的诗作者,掌握了他的方法,也可以写出较好的作品,因此他的追随者很多。黄庭坚是江西人,后人便把这一学派称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对后代的影响深远,直至晚清宋诗派、同光体的诗人还在学习他们的技法。黄庭坚作诗讲究用典,“无一字无来处”,也是他所追求的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前人作品的简单拼凑,而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将诗句和典故推陈出新。黄庭坚诗才甚高,创作出了很多佳句,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然而,这种重在模仿的诗风缺乏创造力,金人王若虚评价黄诗“有奇而无妙”,可谓一语中的。后来江西诗派的诗人受此影响,没有取得较高的成就,也没有出现杰出的大诗人。二、南宋诗歌1.南宋初期。北宋灭亡之后,国破家亡的苦难现实刺激着南宋民众的心灵。与之相应,南宋诗坛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主义,赋予宋代诗歌以新的内涵。被称为“中兴四大家”的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等人成为南宋的第一代诗人,其中又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的影响较大。陆游一生勤奋创作,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其《剑南诗稿》八十五卷,收诗九千四百余首,是宋代诗作较多的诗人。陆游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已到了“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人诗”的地步。他一生都希望能够收复旧地,抗战复国的主题贯穿他的创作历程。他的诗充满豪气,悲壮雄放,把爱国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夜读兵书》中的“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他在晚年所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临死之际,他仍不忘收复故国,写下千古绝唱《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还写了很多绘景抒情的诗歌,录下一首代表作《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清新俊逸,饶有韵致,如同一幅乡村画卷展现于眼前。陆游的诗歌成就很高,在思想性、艺术性两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在宋代社会重文轻武的背景下,陆游以其慷慨激昂的诗歌,异军突起,格外引人注目。梁启超在他所作的《读陆放翁集》中,用一首诗高度评价了陆游:“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对陆游诗歌卓尔不群的中肯评价。范成大的诗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面对金人的威胁,诗多爱国热情;致仕以后,悠游田园,诗多农家苦乐。范成大的使金纪行诗具有很高的价值。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奉命使金,途中写了七十二首七言绝句,描写北方的山川文物,抒发故国沦亡之悲,其中一首《州桥》写道:“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作品反映出中原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真挚的民族感情,谴责南宋统治者的昏庸误国,集中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感。范成大最具开创性的是田园诗,他一反前代将田园诗写成隐逸诗的传统手法,以写实的笔法,真实地描述农家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劳动场面。诗句充满泥土和汗水的气息,扩展了田园诗的意蕴,堪称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是六十首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每十二首为一组,分别描写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的田园生活,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丰富的民俗人情。杨万里是位勤奋的诗人,一生作诗过万首,编过诗集九部,其创作经历了从模仿到独创的过程,到五十岁左右才步入高峰期。他的诗注重个性,倡导用自己的感官感受自然,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写成诗歌,幽默风趣,灵动活泼,人称“诚斋体”。最能体现其诗风的是一些描绘自然、抒述人生的诗歌。他以口语化的诗句表达,通俗中显出深厚的功力。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真切地描写出自然景物相惜相爱、相互依偎的微妙情态,也表现了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再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幽默灵活的笔调和浅近通俗的语言,使日常平凡的景物中充满了机智活泼和明快风趣。2.南宋后期。南宋后期,宋诗逐渐走向没落,无论是稍早的四灵诗派,还是晚于他们的江湖诗派,大多取法晚唐诗人,专工五律,眼界较低,意境狭窄。“四灵”指的是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玑(字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他们都活动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因为他们的表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故被称为“四灵”诗派。他们创作的诗歌,内容比较单薄,多为题咏景物、唱酬赠答,只有少数诗歌描写民生疾苦或时事。因此《四库提要》指出:“四灵之诗,虽镂心肾,刻意雕琢,而取径太狭,终不免破碎尖酸之病。”“四灵”的才气学力都不如中兴四大家,成就不高。但因备受当时著名学者叶适的推重而名噪一时,也直接影响到稍晚的江湖诗派。江湖诗派的诗人大多是布衣,也有一些下层官僚,他们并非一个严格的团体,也没有一位公认的领袖,甚至很多人互相并无来往,只是一个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由于他们的身份、创作取向基本一致,当时临安的书商陈起便将他们的诗合刻在一起印刷发行,题名为《江湖集》,江湖诗派遂由此得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赵汝燧、刘克庄、戴复古等人,他们的眼界比“四灵”开阔,诗风更加灵活,同时也包含着王朝末期的悲凉。江湖诗派诗人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形象有趣地描绘了充满生机的春色。南宋的衰落和灭亡是一段极为惨痛的历史,诗坛也充斥着悲怆颓败的气氛,但其中也不乏悲壮激昂的诗歌,为成就卓著的宋诗留下了最后的辉煌。文天祥早年的诗歌比较平庸,艰辛的岁月和苦难的命运使他的创作出现了升华,他用诗歌记录了自己的人生遭遇和心路历程。他的诗集名为《指南录》,取自他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表明他力图恢复宋室而不屈不挠的意志。著名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诗史中的优秀篇章。宋元之际,大批遗民诗人发出了兴亡之际的感叹,他们或写沉痛的故国之思,或写悲愤的民族之情,或抒发自己坚贞不屈的意志,或表现失却故国的怅恨情思。如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林景熙的“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等。时代的巨变,使得许多文人无法再沉浸于恬淡闲适的人生情趣,也无暇再追踪古人的风格,雕琢字句而悠然吟唱。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抒写内心的“哀”“愤”情感,成为宋元之际遗民诗的主要特点。律诗忌平头与对仗特别是工对存在矛盾吗?
问题:写格律诗要避免犯平头吗?律诗忌平头与对仗(特别是工对)存在矛盾吗?
前言题主所说的平头,是“四声八病”中的平头。 “四声八病”之说来自于南北朝时期的沈约(441~513年)等永明体诗人, 在《南史·陆厥传》中明确的说了“四声”: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一、四声八病的历史记录根据上文可以看出,四声很清楚,沈约等人将“平上去入”为四声; 上文指出了“平头、上尾、蜂腰、鹤膝”,这是八病中的一部分,其余四种是:大韵、小韵、旁钮、正钮”。
1、王力教授在《汉语诗律学》中说“什么是八病、众说纷纭”。他引用了清朝学者仇少鳌的说法:
沈约标律诗八病,有平头、上尾、蜂腰、鹤溪等名,不可不知,若为“大韵、小韵、旁钮、正钮”尚非所重。
2、严羽《沧浪诗话》
再往前看,南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提过“八病”一词,并且把八中病症一一列举了出来,更重要的是严羽对于八病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有四声,有八病(四声设于周颙,八病严于沉约,八病谓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辨,作诗正不必拘此蔽法,不足据也)。
3、空海和尚《文镜秘府》
关于八病更早的文献来自于日本,在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中有一个空海和尚,亦名遍照金刚,延历二十三年(804年),随遣唐使入唐学法。空海法师把在大唐学习的知识编辑成一本书《文镜秘府》,其中很多典籍的内容已经在我国消失了。
《文镜秘府》中记载了28中诗病,八病只是其中之一,但是空海的书是流传下来最早解释八病的文献。
4、封演《封氏闻见记》提到沈约撰有《文章八病》
封演,天宝中为太学诸生,十五载(756)登进士第。比起白居易时代又早了几十年,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声韵》提到沈约撰有《文章八病》 :
周禺好为体语,因此切字皆有纽,纽有平、上、去、入之异。永明中,沈约文词精拔,盛解音韵,遂撰《四声谱》、《文章八病》。有平头、并尾、蜂腰、鹤膝,以为自灵均已来,此秘未睹。
老街写过关于四声八病的文章,想了解的直接搜索文章题目《10分钟看懂四声八病 1篇短文了解古诗创作的秘诀》即可。这里只说一下平头。
二、平头最早完整记载八病的文献是空海大师的《文镜秘府》,下面有点复杂,不想看可以直接调到第三部分:老街味道的解释。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平头诗曰:“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如此之类,是其病也。)
又诗曰:“山方翻类矩,波圆更若规,树表看猿挂,林侧望熊驰。”又诗曰:“朝云晦初景,丹池晚飞雪,飘枝聚还散,吹杨凝且灭。”
a、空海和尚解释到:第一句诗前两个字是平声“芳时”,第二句诗前两个字不能也用平声“提壶”,这就是平头之病。
同为仄声的一种也是平头。空海说:
上句第一、二兩字是平聲,則下句第六、七兩字不得複用平聲,為用同二句之首,即犯為病。餘三聲皆爾,不可不避。三聲者,謂上去入也。b、空海还说道:有人有不同的看法,第一句第一字和第二句第一字都是平声不是平头之病;但是同为仄声的一种也是平头。两句的第二个字如果都是同声,那么一定是”巨病“:
此平頭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上句第一字與下句第一字,同平聲不為病;同上去入聲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與下句第二字同聲,無問平上去入,皆是巨病。此而或犯,末曰知音。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儀,皆所不能免也。c、空海又说道:还有人讲了,第一、第二字不能和第六、第七(第二句的第1、2字)同声,但是参差使用就可以了。例如秋月(平入)对白云(入平):
或曰:沈氏云:“第一、第二字不宜與第六、第七同聲。若能參差用之,則可矣。”謂第一與第七、第二與第六同聲,如“秋月”、“白雲”之類,即《高宴》詩曰:“秋月照綠波,白雲隱星漢。”此即於理無嫌也。三、老街味道的解释:上文看起来有点复杂,其实这个平头不难理解,会做格律诗的朋友应该能看明白,沈约这是说格律诗的上下联句式不能相同,例如第一个例子:
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两句诗的句式一样,都是平平中仄平,这在格律诗中是失对,上句是平平中仄平,下句就应该是仄仄仄平平。
另外空海还说的第一个字同声可以不拘,但是第二个字同声就是巨病,这也是格律诗的特点,一般第一个字平仄不拘,但是第二个字必须相对。我举一个例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城与风同为平声,阙与烟平仄相对,这两句就不是平头。
如果不是格律诗,下联为了句式的变化,也需要相对为好,例如“平平中仄平”可以对“仄仄平平仄”。
结束语沈约时期的诗体被称为永明体,这种诗体是早期的格律诗,沈约的“平头”理论其实就是格律诗的“失对”。而失对是格律诗的大忌。
唐朝的格律诗有四种诗体,完全避免了“平头”之病。
@老街味道
武周时期的诗人?
主要有沈铨期,宋之问,杜审言,陈子昂四人。
“沈宋”(即沈铨期、宋之问,皆为宫廷诗人)和杜审言对唐代近体诗的完成和定型作出了两方面的重要贡献:把“四声”二元化和将平仄粘对规律贯穿全篇。他们把齐梁“永明体”和初唐“上官体”的声韵技术和对偶技巧完善地结合起来,由词义的对偶扩大到字音和句法的对偶,既注意平仄的协调,有符合粘连对仗的规则,为唐代律诗创作提供了规范的形式。宋之问、杜审言的五律写得较好,沈佺期的七律写得较好。代表作有沈铨期的《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宋之问的《过大庾岭》、《渡汉江》。某些非应制诗成就较高。另外刘希夷《代白头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七言歌行的成熟有积极意义。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在诗体发展史上给以充分的肯定。王世贞《艺苑卮言》也说:“五言自沈、宋始可称律。律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情,而法度明矣。”其实,不仅五律,七律、排律到了沈宋手里,皆有法度可寻。
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理论及实践都有重要贡献的最为杰出的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艳诗风,倡导“汉魏风骨”,主张“兴寄”,推尊风雅,重视比兴,开一代新风。其诗作内容充实,风格沉着雄健,代表作为《登幽州台歌》、《感遇诗》三十八首等。其文章也有特色,对散文创作的革新也有开创之功。作为唐代诗文革新的先驱,杜甫、韩愈等都对他评价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