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坛代表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把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借给日本?
愤然而答,有感而发……
呜呼哀哉!台湾向日本偷偷出借颜真卿《祭侄文稿》,还有这些中国国宝级“寄托品”!
一,书法的至高境界
你对颜真卿字的印象可能是这样工整精巧的,然而,历史是无情的,残酷的现实使颜真卿悲愤交加。
安史之乱,颜氏兄弟毅然阻击南下叛乱的安禄山军队,寡不敌众,侄儿颜季明被肢解,兄弟颜杲卿只找到一根骨头,颜真卿强压愤怒,看着侄儿的首骨,悲痛地写下此祭文。
颜真卿《祭姪文稿》,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书法好比是一个人的心电图,一笔一划都可以是情感的外化。盛唐崩塌时,老将军守土卫国,勇敢的心不灭,伟大的人格,激昂澎湃的情感,与毕生书法技艺溶入血泪,凝成无言的悲歌,绵延千年……
原文中的涂改,再现了颜真卿当时的情感状态。对比一下字迹,全文结尾处。
吾承天泽,移牧(“河东近”涂去)河关。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舍”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全文翻译:
二,恬不知耻的“交易”
#台湾向日本出借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
西泠八家印谱之事前车之鉴,余波未平,绝代孤品的书法作品被当做交易的筹码,献媚的牺牲品,又偷偷摸摸送到别人家里去。数典忘祖,某些人跪舔得太不要脸了!
台湾电视节目《夜问打权》对此次出借事件的态度。痛心疾首!前人留风骨,后人以献媚!你凭什么!
三,“漂泊流浪”的寄托品
东京国立博物馆在日本博物馆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博物馆,馆藏11.2万件(套)。设有“常设展”、“专题展”和“特别展”。
据介绍,其所藏“国宝级”文物共87件,其中14件源于中国。
台湾向日本除了出借颜真卿《祭侄文稿》,还有怀素、褚遂良等人的作品作为“寄托品”展出。
那么什么是“寄托”呢?
所谓“寄托品”即团体或个人委托博物馆代为保管的“博物馆级”文物或艺术品。“寄托”期间,博物馆有妥善保管的能力,修理的义务,也有将其作为展品使用的权力。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中就有几件,台湾台北故宫寄托的书法作品展出。
褚遂良摹黄绢本王羲之《兰亭序》(局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寄托
怀素《小草千字文》,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寄托
还有台湾其他博物馆的藏品,比如,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收藏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不能不提的是唐大历12年(公元777)怀素的《自叙帖》,也是来自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除此之外,还有李公麟《五马图》、智永《千字文》、王羲之《妹至帖》《大报帖》、王献之《地黄汤帖》、苏轼《李白仙诗》、黄庭坚《经伏波神祠帖》等等。
四,颜真卿
颜真卿,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安史之乱中征伐勤王,其侄子颜季明不幸牺牲,颜真卿悲愤之中写下《祭姪文稿》,
此书是中国书法从走到流于形式到流露真情转变的体现,整幅作品从右到左,笔触由平静渐进悲痛……历来被视为书中“神品”。
同时颜真卿继承了「初唐三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的楷书典范,并创造出「颜体」,有“颜筋柳骨”一说。
台北故宫此次出借《祭侄文稿》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我想到四点,
一,极其珍贵。《祭侄文稿》与王羲之《兰亭集序》、苏轼《寒食帖》合称“天下三大行书法帖”。留存至今的书法真迹第一。
二,极其卑鄙。日本此前已有文物损坏“前科”,谁知道他们又会说出什么理由呢?使出什么伎俩呢?
三,极其脆弱。《祭侄文稿》用纸极其脆弱。文物界有“纸寿千年绢五百”的说法。唐乾元元年(公元758)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
四,极其愤怒。国有忠臣,不亡其国,家有孝子,不败其家。民进党当政下的台湾当局献媚毫无底线,对“国”之瑰宝不负责任,是变相的“出卖”民众情感的愚蠢行为,与中日友好,文化交流有本质上的区别。以此回答网友对08年北京故宫馆藏到日本展出的质疑。
@新华网 @北京故宫文化服务中心 @头条家的史先生 @头条历史 @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头条家的文小姐
最后以“子孙保之”四字,恳请中华儿女们一起携手爱惜保护我们的国宝吧!
以上,2019.1.15艺屿EYESVOT
看法:
诸葛亮借东风?
没有诸葛亮的东风 东吴水师也有的是办法 破袭曹魏水师的锚地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说受制于目前史料的缺乏,或者直接说语焉不详。
就技术手段的角度来说,也应该简单区分为两个部分:即曹魏水师锚地的火攻,以及随后展开的针对已然丧失水师反制能力的曹魏陆上主力的营帐,粮秣集结地点,后勤保障分部的系列追歼打击。
但《江表传》却不是这么说: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于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嘿嘿,豹眼朋友的史料,我没有看过,借光咯。
1.首先应该说,就战斗进程而言,是曹魏水师或者直接说前刘表水师系泊于锚地,才是火攻收效显著的主要原因,那么不难看出该战斗属于突袭。
说突袭,常规概念里,防御方防御意志最为懈怠的时候往往就是夜间,抑或凌晨,当然了即使如当今长江荆州段也有不少于3公里的江面宽度,所以此次突袭的组织方,东吴还需要预留渡江集结的时间。
另外的假设前提就是,是日东南风起,很理想的气象,因为倘若有大雾的话(总之不会是雨天,不解释。),对于东吴船队的集结,也会产生灾难性后果。好比说黄盖的驱逐舰可能一出港就撞了周瑜的小鹰号,那还玩个狗屁,回家找小乔玩去。
所以以上概念,出整体脉络就是,大概率上夜色掩护下渡江,才构成曹魏水师破袭战达成重大效果的主要前提。
至于说打黄盖的欺敌,于情理上靠不住,因为等于事先告诉了曹操,今夜我会不会来?
2.集结出发的前戏进行完,就该安抚曹魏水师的痛点咯。
连环计的事实是否存在,无关紧要,因为小船诋毁大船的交换比,对于东吴方面也是很划算的买卖,只要是你系泊锚地,大船是否接着烧大船无所谓的,大不了我两艘小船烧你一艘大船。
前奏是突袭,高潮是小船之于大船的怼火儿,游泳科目练习的好的朋友,都知道怎么干吧?蹊跷在于,低成本的小白鼠小船,有必要安装复杂的风帆助力装置吗?
因此,东吴水师的隐匿接敌,以及随后的火烧战船造成荆州水师丧失出击能力的战斗,大体上属于有风凭借力,无风我们也会荡起双桨。
3.水师破袭战的随后展开 ,这里的一个常规认识就是,曹魏的陆上主力不会宿营在船上。
因为当时的船上会很拥挤,比如说必须预留战时划桨的苦力,而且更简单的就是,基本上所有的北方人,除了有妹纸撩骚时刻有装逼格的需要,谁喜欢睡船上属于吃火锅上火烧坏了脑壳。
不止是不会在船上水儿普,而且是搁潮湿低洼的江汉腹地,离江岸越远越好,当然也有必须增援水师的限制。(洪湖市中医药,现在也是以治疗风湿病而闻名。)
其实说到这里,基本上问题已经阐释清楚了,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想改变大家的一个常规认识。
就是说,曹魏方面的陆上主力,大概率不会跟水师一起遭受重大打击,因为周瑜不会傻到去拼消耗。而是会采用非常规的不对称打击手段,就是延续战船机动的优势,沿江出击去逐个攻击曹魏方面粮秣存储据点,造成曹魏断粮进而形成恐慌,以及随后形成的溃逃。
然后的基本脉络就是,乘船机动,击溃,追击,局部的截击,整体上的击溃战。
请注意:此时的战斗,与后勤有重大关联,与东西南北风招甚鸟安。
当然,豆哥跟诸葛亮也没瓜葛,说刘备方面毫无贡献也属于一叶障目。地理上的认识就是,周瑜方面显然不会有兴趣再去分拨偏师,东返武昌改走汉江航道。请注意以武昌为轴往西看的话,赤壁之战就是曹操在狭长三角形地带的南北方向上腹背受敌。
而恰好,此时收编刘琦部的刘备就在江夏,因此沿汉江水路出击的别部,非大耳贼莫属。
徐州有什么著名的历史人物?
徐州,古称彭城,华夏九州之一,大汉龙兴之地,霸王定都之城。东连淮海,西接中原,南通吴越,北控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徐州作为有着6000年灿烂文化的历史名城,从古至今,诞生了数不胜数的杰出人物,现仅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诸位如下:
彭城得名于彭祖,因此徐州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当然是彭祖。
1、彭祖:原名钱铿,黄帝后裔,颛顼之玄孙,陆终氏第三子。上古养生学家,华夏烹饪鼻祖,被尧帝封于大彭国,因称彭祖。以长寿著称,经三帝历夏朝而至商末,号八百岁。现徐州境内有大彭村、彭祖井、彭祖墓、彭祖楼、彭祖园等胜迹。
彭祖园内——彭祖像彭祖园2、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诞,字子孺,是西周时期徐国国君。徐国统辖淮河、泗水一带,建都下邳良城(今江苏邳州),方圆五百里,朝贡者三十有六国。曾联合九夷伐周,威德日远。春秋之际,只有周王室称“王”,各诸侯国大者为“公”,次者为“侯”,小者为方“伯”。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称“王”,周王室自然不能答应,只是因其势大,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周穆王巡视各国,遣楚国袭其不备,大破之。徐偃王携子北徙彭城,百姓感其仁义,从之者数万。作为徐国的代表人物,徐偃王当之无愧是徐国文明史的奠基人、开拓者和领袖人物。
徐偃王3、刘邦:(前256—前195年),字季,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秦末,陈胜、吴广首举义旗,刘邦起兵响应,号沛公。初从项梁,后与项羽联手,很快推翻暴秦统治,被项羽封为汉王。经五年楚汉战争,于前202年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为西汉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
汉高祖——刘邦4、项羽:(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军事家。公元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苏州)起兵反秦。巨鹿之战,大破秦军。秦亡后,分封十八路诸侯,并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历经五年楚汉战争,被刘邦击败。垓下之战,全军覆没,自刎于乌江。
西楚霸王——项羽5、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在秦朝为沛县吏,辅佐沛公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收取秦政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社会情况,对日后制定政策起到重要作用。楚汉之争时,荐韩信为大将,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稳固后方,向前线输送兵卒、粮饷,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汉朝建立后,担任相国,史称“萧相国”,后封酂侯,名列功臣第一。他采摭秦朝六法,制定实施《九章律》。主张无为而治,采用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汉惠帝二年(前193年)去世,谥号“文终”。
萧何6、刘向:(约前77—前6年),初名甦,字子政,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阳城侯刘德的儿子,经学家刘歆的父亲,西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中国目录学鼻祖。汉宣帝时,授谏议大夫、给事中。汉元帝即位,授宗正卿。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建平元年去世,年七十二岁。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开山之作。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五经通义》。编订《楚辞》,联合儿子刘歆共同编订《山海经》。
刘向刘歆父子7、解忧公主:(前120—前49年),西汉楚王刘戊之孙女。汉太初四年(前101年),和亲公主刘细君去世,与乌孙王军须靡留有一女叫少夫。为巩固与乌孙联盟关系,解忧公主奉命远赴乌孙,仍嫁于军须靡。军须靡死,其堂弟翁归靡继位,解忧公主改嫁翁归靡,生三男二女。翁归靡死,军须靡与匈奴夫人所生子泥靡继位,解忧公主又改嫁给泥靡,生一子鸱靡。曾在匈奴攻乌孙时,向汉求援,共破匈奴。在乌孙欲倒向匈奴时,请汉出兵至敦煌,并遣使持汉节行赏西域各地,使乌孙复归汉。晚年思乡心切,请归汉地。宣帝悯之,于甘露三年(前51年),迎其及孙男女三人归汉。诏赐田宅,两年后病逝。
解忧公主8、张道陵:(34—156年),原名张陵,字辅汉,东汉沛郡丰县(今徐州丰县)人。道教创始人,世称张天师。曾任江州令,不久辞官入洛阳北邙山,精思学道。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曾居江西贵溪县云锦山,筑坛炼丹,三年神丹成,龙虎现,遂改山名为龙虎山。后入蜀,居鹤鸣山,作道书24篇,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相传太上老君曾降临蜀地,传授张道陵“正一盟威之道”,遂就此创立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最高经典,以“道”为最高信仰。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后世也称之为“天师道”。张道陵为天师派第一代天师,所以在道教中被尊为祖天师。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9、张昭:(156—236年),字子布。三国时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东汉末渡江,任孙策长史、抚军中郞将,极得信任。孙策死后,又辅立孙权。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曹操,引孙权不满。孙权代理车骑将军时,任命张昭为军师。孙权被封为吴王后,拜张昭为绥远将军。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改拜辅吴将军。嘉禾五年(236年)去世,年八十一,谥号“文”。
张昭10、净检法师:西晋末年彭城(今徐州)人,俗姓仲,名令仪,居洛阳,父曾为武威太守。令仪自幼好学,琴棋书画,无不精通,经史诗文,尤雅爱之。晋愍帝建兴年间,时沙门僧法始在洛阳城西门说法。净检聆听后顿悟,几经波折,终受智山法师剃发受十戒,成为沙弥尼,为中国第一位受戒的比丘尼。后在洛阳创建中国第一座女性出家人修行寺庙——竹林寺。徐州东郊狮子山,东晋时有青园寺,经重修,改为竹林寺。
净检法师11、刘裕:(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南朝宋开国君主,世称宋武帝。刘裕幼年家贫,曾打渔、卖鞋为生,侍奉继母以孝闻。后入北府军,战功显赫。元兴三年(404年),击败桓玄,掌握东晋大权。出兵灭南燕,收巴蜀,平后秦,官至相国,封宋公。元熙二年(420年),代晋称帝,定都建康,国号宋。永初三年(422年)五月病逝,享年六十岁。
宋武帝——刘裕12、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深得宋武帝、宋文帝信任,备受礼遇。十三岁即受封为南郡公,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江州刺史、南兖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等。著有《幽明录》、《宣验记》、《后汉书》、《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等,皆散佚。仅存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一书,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临川王——刘义庆13、刘知己:(661-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著名史学家。平生专攻史学,又屡任修史之职,深知官设史局之流弊。认为史家须兼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而尤重“史识”。著史强调直笔,其私撰《史通》,是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影响深远。他一生著述很多,还有《刘氏家乘》、《刘氏谱考》、《睿宗实录》、《刘子玄集》等。
刘知几14、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宁十年(1077年),任徐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离任。主政徐州期间,勤政爱民,建苏堤,抗洪水,寻石炭,造福百姓。徐州今存黄楼、快哉亭、放鹤亭、东坡石床、苏堤等胜迹。苏轼在徐州留下诗词170余首,其散文名篇《放鹤亭记》流传甚广。
苏轼15、陈师道:(1053—1102年),字履长、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北宋文学家,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为诗字字锤炼,句句斟酌;为人坚守节操,安贫乐道,向称苦吟诗人。苏轼知徐州时,常与之诗文唱和。得以推荐,曾任徐州教授、太学博士等职。“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代表作为《后山集》。
陈师道16、李煜:(937—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原籍彭城(今徐州),生于江宁(今南京),号钟隐、钟山隐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世称李后主。宋兵破金陵,出降,被俘至东京汴梁,封违命侯,后被毒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有“千古词帝”之美誉。
千古词帝——李煜17、张竹坡:(1670—1698年),名道深,字自德,号竹坡,彭城(今徐州)人。有诗集《十一草》,曾评点过《东游记》《幽梦影》等。张竹坡虽自幼聪颖好学,然屡试不第。24岁时,第四次应试,仍落第。此后便遍游京师、徐州、金陵、扬州、苏州等地,结交天下名流。返乡后,于家中草堂评点《金瓶梅》,开创性地称之为“第一奇书”,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刻《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三年后去世,年仅二十九岁。今汉王紫金山麓有张竹坡墓。著有《金瓶梅评点》和诗集《十一革》,《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传于世。
张竹坡18、李卫:(1688—1738年),字又玠,号恰亭,江南铜山(今徐州丰县)人。康熙末年,捐资为员外郞,补兵部。雍正皇帝倚为重臣,历任云南盐驿道、云南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以忠诚勤敏,勇敢任事,粗率狂纵,政绩卓著,享誉当时。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任何职,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乾隆三年(1738年)病逝,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现丰县有李卫墓。
李卫19、孙凤鸣:(1905—1935年),又名凤海,铜山县(今徐州铜山区)人,著名爱国人士。16岁随父闯关东,曾参加十九路军淞沪会战。后结识南京学生运动领袖华克之,接受革命思想。1934年加入晨光通讯社,为记者。在1935年11月1日召开的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上,欲借全体中央委员合影之机刺杀蒋介石,因蒋未现身,向汪精卫连开三枪,致其重伤。孙凤鸣被卫兵击中,次日凌晨去世。
爱国志士——孙凤鸣20、萧一山:(1902—1978年),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中国历史学家,江苏徐州人,一生专治清史,有“清史研究第一人”之称。就读北京大学的数年间,举一人之力,课余完成一部规模宏大,包罗万象的《清代通史》,震动史学界。梁启超、李大钊、朱希祖及日本今西龙博士等亲为之序,被誉为“奇人”。人们将他与孟森并称为中国清史研究的两大奠基者。他还搜罗太平天国史料,编成《太平天国丛书》、《太平天国诏谕》、《太平天国书翰》、《中国近代秘密社会史料》等书,因此又与简又文、郭廷以被称作当代研究太平天国史专家。曾先后任北平文史政治学院院长、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职。1978年,逝于台湾,终年77岁。
萧一山徐州历史上著名人物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参与讨论补充。
图像拍摄于徐州名人馆园。
历史上济公这个人有没有法术?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这首歌是很多70后80后的童年回忆,一个疯疯癫癫,穿着破衣烂衫的和尚形象立刻浮现在我们眼前。他法术高强,嫉恶如仇,又诙谐幽默,这个人就是济公。在故事中济公是天上十八罗汉中的降龙罗汉转世,正常来说天上神仙无数,小小罗汉只是一个低等神仙而已,那为什么济公那么受欢迎呢?
一是济公的表现不像其他神佛一样,高高在上俯视众生,而是混迹于市井之间,嬉笑怒骂,喝酒吃肉,就像平凡人一样。第二自然是济公爱打抱不平,不畏惧权贵,还和江湖人士交往。第三就是他施展法术的手段令人忍俊不禁,比如搓身上的泥垢当药丸给别人服用。不过历史上真的有济公这样一个人吗?
一种说法认为历史上的济公原型人物和故事里的济公出身相同,他是南宋时期名为道济的高僧。俗名李修缘,祖上曾是唐太宗的驸马爷,世代信佛。到了李修缘父亲一代,李老爷子到了30多岁还没有生孩子,心里非常着急。所以每天求神拜佛,潜心对上天祈祷,终于喜得一子。而就是在李修缘降生那一天,国清寺中的降龙罗汉雕像忽然倒塌,这也是济公以后故事中是罗汉转世的由来。因为自小深受佛法的熏陶,李修缘18岁就在灵隐寺出家,不过他和其他和尚有所不同,他生性喜欢云游四方,漂泊无定。而且并不是衣衫整齐,而是打扮随意,甚至吃也不讲究,有什么吃什么,这也是后来他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一种表现。
李修缘自然没有什么法术,他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高超的医术。他走到哪里,采药到哪里,行医到哪里。为穷苦人们解除身体病痛,而且不收一分钱,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简直就是活菩萨。而且他佛道精深,造诣极高,在治病的过程中也宣扬佛法,因果报应。这自然也能给民间百姓以精神上的安慰。所以关于他的传说越来越广。在旧社会中,人们渴望这样一个神仙来真正为百姓着想,普渡众生,所以李修缘逐渐被神化,成为百姓历朝历代所供奉的对象。
当然关于济公的原型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晋代后期的宝志和尚。宝志和尚原名姓朱,据说是一个朱姓女子从老鹰的巢穴中捡来的,一看这个婴儿长个大方脸,皮肤晶莹如玉,而手指却像鹰的爪子。怕这个孩子先天不足养不活,所以送到寺庙里出家当了和尚。等到宝志和尚五六十岁的时候,他出了名。他行走在京城的街道之中,衣衫不整放荡不羁,到别人家去化缘,就是有酒有肉也不在乎,照样大吃大喝。但是他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一眼能看透别人在想些什么。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可能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让人怀疑他有分身能力。
梁朝皇帝萧衍信奉佛教,他听说宝志的名气,把他传到宫中,询问他如何才能够更好地修行。宝志和尚告诉他要专心致志,并且让他找来几名死刑犯,让每个人端着一个酒杯在宫中行走,并且告诫他们如果酒洒出一点儿,就立刻处死他们。罪犯们一个个心惊胆战,即使宫人在不停的奏乐他们也置若罔闻。宝志和尚以此来告诫皇帝要用畏死之心来修行,才能够有好的结果。所以后来以讹传讹,就把宝志和尚的能力嫁接到宋代的道济身上,这就有了我们喜欢的济公。
韩信不反刘邦是不是因为兵都是刘邦的?
大家都知道,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被誉为战神,可是在一场战役中,他碰到战国时期另一战神的孙子,这个战神也是身经百战从未失败过,韩信与其孙子交战后,韩信感叹,幸好成安君没有采纳战神孙子的战略,要不我韩信也将大败于此!刘邦为了遏制韩信将战神的孙子收在太子身边,杀了韩信之后,刘邦才让他归隐山林!这个战国战神是谁?他的孙子又是谁,对付韩信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战略,有那么厉害吗?他是韩信的对手吗?
这个战神就是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李牧是战国时最厉害的将军,他要打击的敌人从来都是狠狠的打击,每次打击敌军但从没有失败,最著名的战役有两场,一场就是堪称中国战争史上用大规模的步兵全歼匈奴骑兵团的战役,此战堪称经典,另一场是采用诱敌深入围歼敌军的战役,是可以写进教科书的战役。
李牧后期的作战是对秦国的防御战,秦国为统一六国发动了对赵国的战争,秦国派了大军压进邯郸城。李牧率领边防主力与秦国对峙,李牧知道秦国远道而来且接连胜利,秦军士气高涨,就采用了高筑堡垒,不无与秦国军队交锋的战略,秦国久攻不下,就变换战略,攻打其他城池,李牧还是坚守不出,等秦国将士疲倦且主力分散的时候采用了运动战有机的歼灭秦军,秦军大败西退。
公元前二百三十二年,秦王嬴政又一次触动军队,兵分两路攻打赵国,李牧又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略,大败秦军,这场战斗的时间很短,嬴政的军事行动就被李牧给粉碎了。赵国的国力与秦国的国力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加上战争那几年赵国发生了地震,国力更加空虚,嬴政又叫战神王翦攻打赵国,王翦说要拿下赵国必须先除掉李牧,于是就用反间计,将李牧害死在赵国的朝堂之内,两大战神没有在战场上交手,李牧没有却死在战场,真是一个遗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李牧的孙子叫是李左车,是项王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的谋士。当时韩信攻打赵国的时候,他就在赵国统帅成安君门下,面对韩信的进攻,他向成安君提出了高筑壁垒,伺机而动的战略,主力与韩信对阵坚守不出,自己则轻率3万骑军,斩断韩信军队的粮草供应。这一战略其实就是他爷爷李牧的招式,但也有了升华。
升华在哪里?可以看出这一战略的可怕,汉朝汉景帝的时候有一名将就是采用这一战略,为汉朝四百多年的基业打下了基础,那就是刘邦点名安定江山之人周勃的后代周亚夫。汉景帝时发生了七国之乱,周亚夫手上只有10万兵力,而七国有50万的兵力,周亚夫在七国大军的关隘设置兵力后,绕到七国敌后,切断七国粮草,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将50万饥肠辘辘的军队打败,杀敌主将,平息叛乱。
战场上的战事是瞬息万变的,兵无常态,水无长形。当韩信听到,赵国的成安君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是非常的高兴。这一高兴就显现出韩信还是害怕这一战略。如果不是成安君这一书生的主张,主动出击韩信,哪里还有韩信经典的“背水一战”,没办法,谁叫李左车不是主帅。
赵军主动出击之后,中了韩信的计,大败。韩信发话,要军队生拿李左车,李左车被抓住之后,韩信亲自为他松绑,并用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向李左车问好,并向李左车讨教自己的战略战法的,李左车开始不肯说,说自己是败军之人哪敢妄言,韩信用了古代的名将比作现在的李左车,意思就是不是你不厉害,只怪你主帅太2,韩信这英雄惜英雄的真情流露,李左车才出招指出了汉军的不足,韩信战略的失败,并说出了降燕国,平齐国的战略,韩信听了都一一采纳了,并取得了胜利。
刘邦知道了李左车的厉害,就直接让李左车以辅佐太子刘盈为名,将李左车收到了自己的身边,把李左车变成用来遏制韩信的杀手锏。因为能与韩信的军事才能相匹敌的就只有李左车了。李左车与韩信遗憾在于,李左车没有兵力与韩信过招,这两大高手谁更厉害无人知晓,估计是难分高下,韩信没有造反也是对李左车有所忌惮,当然这只是韩信军事上的顾忌之一。刘邦杀死韩信后,李左车就向刘邦辞了官,刘邦也立即答应了,李左车从此离开了刘邦的视野,过着隐居山林的生活,这一招比韩信还是厉害的多,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千古一帝刘邦驾驭权臣的手段!
山西在历史上真的出了很多名人吗?
我是看透史学,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开头语:俗话说:“三千年历史看山西,二千年历史看陕西,一千年历史看北京。”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地处中原核心地带的山西积淀了太多太多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辉煌的历史,富饶的山河,自然离不开众多历史名人的杰出贡献,他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印记,影响着山西甚至全中国的历史命运。用“人才辈出”来形容山西历史名人之多一点也不为过,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山西人杰地灵的先天优势,孕育了大量永载史册的历史名人。
下面我们就顺着历史的脉络来盘点一下山西历史上的名人们,以此来回顾下华夏三千年文明史,正所谓借古喻今,一是缅怀,二是自省。
1.荀子:被低估的圣人人物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今属山西)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领袖),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历史成就:
荀子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而且他的文学著作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在文学方面,《荀子》为文的特点,在于“雄浑”。其学问渊博精深,所以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比如《劝学》了治学经验,为后世传诵宗法。在《富国》《王霸》篇中,纵横于古今,引述历代兴亡鉴辙。而《天论》篇,则探微扶隐,极宇宙之玄奥,昌言“天道有常”之旨。文章气势雄浑,为诸子所不及。后人称其文“学分之足,了数大儒”(《艺概•文概》)可谓中的之论。2.卫青:依靠姐姐飞黄腾达的民族英雄人物简介:
卫青(?-前106年),本姓郑,冒用母姓卫,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朝著名的将领、军事家 ,伟大的民族英雄。其父郑季,是平阳侯曹寿手下的一名小吏。其母卫媪是平阳公主的女奴。卫青从小就给人家做牧童,受尽苦楚。成年后,又做平阳公主的骑奴,公主出行时,他骑马相随。后来,他的姐姐卫子夫被选入宫,得到武帝宠幸,他才被提为太中大夫。由于他精于骑射技术,常随武帝外出围猎,很得武帝赏识。
历史成就:
龙城大捷:元光六年(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首次带兵出征。汉军一共四路出兵,三路溃败无功,只有卫青一路胜利,奇袭了匈奴圣地龙城,俘虏七百余人,取得胜利,因此被封关内侯。收复河套: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派遣卫青、李息率兵出击匈奴,自云中出兵,西经高阙,再向西直到符离(今甘肃北部),收复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辖地(通称“新秦中”),并在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带设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朔方郡治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北)。朔方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旗东,离包头大约200公里。奇袭高阙:元朔五年(前124年)奇袭高阙,包围右贤王,俘虏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卫青官拜大将军,汉军所有将领归其统辖。二出定襄:元朔六年(前123年)二出定襄,斩获万余人。漠北大战:元狩四年(前119年)两路出兵,远涉漠北,和单于兵相遇,卫青以武钢车结阵,以弱胜强击败单于主力。3.霍去病:英年早逝的民族英雄人物简介: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人 ,西汉中期名将、军事家、外戚。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以及名将卫青的外甥,权臣霍光同父异母兄长。
历史成就:
霍去病在军事方面的造诣颇深:
骑兵的建设与使用。武帝时期,是中国军制史上由车骑并用向以骑兵为作战主体这一重大转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阶段。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快速机动,长途奔袭,是汉军前期战胜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汉代骑兵的发展大致可以汉武帝为界划分阶段,此前是骑兵与车兵并重,此后则由骑兵完全取代车兵,进而成为汉代军队的主力兵种。突袭作战战术的运用。霍去病的作战方略可以说是对汉军战术观念的革新。他的作战可谓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对其实行毁灭性打击。取食于敌的运用。在漠北之战中,霍部带着的倾一国之力准备的物资舍弃不用,采取取食于敌,就是在漠北想办法补充军需物资。客观上最大程度的打击了匈奴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可以解决汉朝国力不足以支持大规模远征的问题。4.关羽:忠义的化身人物简介: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雅号“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历史成就:
官方信仰: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民间信仰:民间所供奉的“关公”又被台湾信徒称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在东南亚地区,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国家,甚至美国、英国的华人区域,关公的信仰也都相当盛行,华侨在国外从商者很多,因此对于作为武财神的关公也多加崇祀。文化信仰:道教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即人们常说的“关帝”,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5.张辽:曹军第一猛将人物简介: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聂壹的后人。
历史成就:
阵斩蹋顿击破乌桓:张辽在曹操远征乌桓的前哨战--白狼山之战中,作为曹操的先锋,指挥精锐的虎豹骑骑兵与乌桓骑兵作战,并在最终的战斗中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及十几名乌桓颇有声望的王,大败乌桓人,前后击杀及俘虏了近20万人。合肥大战威震东吴: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孙权向利用曹操无暇东顾之际抢夺汉中的地盘,结果让孙权意想不到的是,负责守卫合肥的张辽不仅没有婴城固守,反而率领800骑兵主动出战,这场大战,从凌晨持续到中午,张辽几乎是带着敢死队全身而退,极大鼓舞了曹魏军队的士气,也挫伤了吴军的士气。6.武则天:一代女皇人物简介:
武曌(624年-705年12月16日 [2] ),即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历史成就:
政治方面:打击门阀,扶植庶族,发展科举;整顿吏治,严惩贪吏,拔擢贤才;广开言路,注意纳谏;任用酷吏。经济方面: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文学方面:武则天曾召集文学侍臣周茂思、范履冰等人编纂《要览》《字海》及《乐书要录》等书。军事方面:武则天执政时期至武周建立后,与周边各国频繁发生局部战争,互有胜负。随着统治的稳定,逐渐挽回颓势。总体而言,武则天在位十五年,基本维护了帝国的统一。7.狄仁杰:唐朝的“包公”人物简介: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时期宰相,杰出政治家。
历史成就: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8.王昌龄:边塞第一诗人人物简介:
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历史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9.王维:诗佛人物简介:
王维(701-761年,一说699-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历史成就:
文学方面:王维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王维创作的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旗帜。绘画方面: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王维诗画双绝,在唐代早已画名流传,明末时由于董其昌的大力推崇,后被尊为中国山水画的“南宗鼻祖”。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同时王维也找到了较为合适的笔墨语言来描述这种意境,禅宗不可言传之妙,一经诉诸视觉画面,境界清新自然不同凡响。10.司马光:报国无门的史学家人物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历史成就: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写在最后的话——
全文列举了中国历史上十位来自山西的名人,但这只不过是九牛之一毛,王勃、白居易、柳宗元、关汉卿等都来自山西,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杰地灵的山西孕育了一代代历史名人,我们在缅怀的同时,也在自省自己与这些天之骄子的差距,不禁发出“古人尚且如此,今人情何以堪”的感慨!
我是看透史学,一个痴迷于追寻历史真相的史学爱好者,历史不是冰冷的史事,而是有温度的人生百态。欢迎大家关注,一起徜徉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