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平远法的代表作品图片

把后几个字略写大点儿有人说中国山水画构图由近景中景远景等元素组成?如果认为中国山水画构图由近景、中景、远景组成,没有说出中国画独特的视觉观察角度。中国画的观察视角跟西方油画完全不同,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而中国画完全不按照这种方式来观察。...

平远法的代表作品图片,著名画家叶阿林排名第几位?

第18位。

用平远法画的这幅山水,搭眼看,布局合理,给人以空凌感,没有象有些面面具到有空必填拥挤的感觉。

见笔见墨有些功底。小建议,船蓬口墨块与近景相比比例略大且墨重,水中山根线条过粗且都是尖角。印章过大,把后几个字略写大点儿

有人说中国山水画构图由近景中景远景等元素组成?

如果认为中国山水画构图由近景、中景、远景组成,这样说不算错,但不够严谨,没有说出中国画独特的视觉观察角度。

中国画的观察视角跟西方油画完全不同,油画是以一个点为基准,然后从基点散开,向周围扩散着来观察。视角感受符合远小近大,近实远虚的科学规律。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而中国画完全不按照这种方式来观察,而是采取视角交叉的方式来观察,就是俗说的“散点透视”法,可以同角度、多方位进行观察,目的是为了表现出山山水水特有的纵深感。

按照中国画的术语就是平远,深远,高远。

平远是以观察角度跟山体平行为原则,眼睛跟山体处在同一水平线,目的是为了展现山体的局部细节,跟特写效果相似。像元代山水画大师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就属于平远法。

范宽《溪山行旅图》

高远是视角从下向上看,也就是常说的仰视。这种观察方式能很好地体现出山体的崇高感和巍峨之势,画面气势磅礴,能给观者带给一种压迫感。像我国传世名作,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就是高远法的代表。

深远是视角从下往下看,跟“上帝视角”比较相近,通俗叫法为“深远”。用此方法观察,给观者居高临下之感,能很好地表现出山体的纵深感和层次感,以及体现群山的延绵之势。从古至今,许多山水画家都喜欢用深远法。

深远法

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观察视角,从山水画形成到现在,有一千多年基本未曾变过,因为这样的观察方式非常符合中国人对山水自然的理解,不需要刻意从观察视角来寻求山水画的变法。

因为,中国画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若要寻求意境和格调的突破,还需依靠笔情墨趣的变化来实现。笔墨呈献的情趣始终是国画的灵魂。

以山石著称的画家?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青州),故又称李营丘。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体。

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如卷动的云,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存世作品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

国画家和油画家对绘画艺术的看法有一样吗?

国画家和油画家对绘画艺术的看法

绘画艺术是一门再现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还原的视觉艺术,这包括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国画以及具有哲学思想精神的油画,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总能带给人情感的共鸣,不过,国画在于抒情,油画在释放强烈又复杂的情感,那么,国画家和油画家对绘画艺术的看法有一样吗?

这么说吧,国画家认为绘画艺术中,国画最好,油画家认为绘画艺术中,油画最好,这是绝对的事情,这就叫“爱屋及乌”,除此之外,甚至国画家会认为油画不好,油画家也会认为国画不好,这或许可以理解成“文人相轻”吧,挑同行的缺点毛病是常有的事情,

开篇简单提到了,国画在于抒情,油画在于释放强烈又复杂的情感,所谓“抒情”就是情感平稳不复杂,而且令人轻松愉快,而“释放情感”是指情感情绪有强烈的起伏变化,同时让人思考,换句话说,国画家认为绘画是抒情艺术,油画家认为绘画是释放复杂情感的艺术,

这和国画的“写意”,油画的“写实”有关,国画“写意”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灵动的,好比仙境一般,让人享受,而油画“写实”是模仿生活,生活本身存在诸多复杂的因素;由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相通,国画家认为国画和油画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国画采用素描是合理应该的;但是,油画家认为油画就应该写实,国画的“写意”在油画中是行不通的,而且国画也不应该用素描。

中国画透视上的三远是指哪三远?

三远的说法来自于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训》

“山有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

“高远”,原文是“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简单理解就是从山下望山上。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视平线也处在画面的下端,可以用来描摹崇山峻岭。最典型的是《溪山行旅图》。

“深远”是“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由前面往里画出深奥之感觉叫深远。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有所论述,水欲远足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种处理方法在表现云横秦岭、气断巫峡时可以使用。有经验的山水画家,都觉得三远之中深远最难于体现。

“平远”平远景色要画出前后左右辽阔的空间,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一派群山莽莽、溪涧回转的无限风光,无疑都是拜平远法所赐。平远画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矮山及丘陵的平远山水;一种是只有田园河流的平原大地。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倪赞的《紫芝山房图》就属于平远山水的类型。对于描绘平原景色的辽阔地貌,也可以用一些类似的手法,但主要还是应当利用景物的透视,如林带、田埂的透视,河流的纵横带来加强平远效果。一马平川的大地原是国画中难于奏效的画题,近代画家有用稻田波影来衬托白帆片片,也有用树木和房屋层层推远的。

“平远”的视平线则处在画面的中间或者是中部偏上的位置,即:“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元代倪瓒的作品多呈现出这样的视觉效果,三段式构图,表现出太湖的云水朦胧,精致悠闲的小景山水。平远的优势正在于能把南方山水的钟灵神秀和雅逸平和,搬到画面上来。

清朝时期的奇女子中?

给大家介绍一位晚期时期的奇女子,她是一位农民起义的女首领,后来她的结局极其惨烈,竟被凌迟了3000多刀。

王囊仙 ,是清朝嘉庆年间一名传奇的布依族女子。王囊仙自幼习武,能以布依族巫术为人治病,以宗教形式组织布依族人民起义,且貌美不凡,布依族民间便称其为囊仙。嘉庆二年正月初五(1797年)领导布依族人民于南笼府起义反清,号称皇仙娘娘,其军人数最多时达数十万众,义军先后攻下普坪、贞丰、兴仁、兴义,直扑紫云、长顺、织金等地,以布依民族为主体,各地苗族、彝族人民纷纷揭竿而起,直指省城贵阳;清廷十分恐慌,派大军镇压。

清朝统治者在贵州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后,加剧了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清代官吏、地主、高利贷者纷纷进入布依族居住地区,与当地农村中的土目、亭目、把事勾结起来共同剥削、压迫农民,霸占了大量土地的土司,不仅强迫农民种靠"印田",而且平时要强迫农民为其服各种劳役,以供其婚丧、宴客、住、行及一切吃喝玩乐使用。封建地主、官吏、甚至差役兵士也利用一切机会敲榨勒索人民,连穿民族服装也被指为"违制"而受罚。

在残酷剥削之下,清嘉庆二年(1797),暴发了以布依族为主体,有苗、汉各族人民参加的反清起义--南笼布依族起义--起义斗争历时8个月,震惊清廷,是清朝黔西南一次震动面大,影响深远的布依族革命斗争。

嘉庆二年(1797)正月初,韦朝元命府属北乡马房寨的黄抱良(大王公)领先起事,黄在北乡杀塘兵,点燃了起义的烽火,起义爆发的当夜攻下普坪,切断了南笼官兵北逃的去路,翌日,义军迫近南笼城郊,包围府城,知府曹廷奎惊惶失措,触楹柱而死;因守城官兵人数不多,府经历(官名,知府的助手之一)金淳、把总杨文海急调乡勇入城据守,由于城池坚固,官军器械精良,加之凭借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并用大炮轰击,义军虽勇猛攻坚,用火把城门上的铁皮都烧红了,仍攻不下。在围城战斗中,大王公头部中弹阵亡。

南笼起义后,府属之永丰州、普安、册亨、新城、黄草坝、捧鲊城皆被起义军包围,安顺府之永宁州、归化厅及贵阳府之广顺州、长寨厅、定番、大定府之威宁州、黔西州、平远州等地的布依、苗、彝各族农民也揭竿而起,响应起义。义军各围其城,"储城告警",清朝驻军一片慌乱,义军一时风起云涌发展到数万之众。

在《兴义府志》中记述见到她在女将环侍下指挥攻城;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称她自幼习武,近年国内研究文章也说她临阵作战,奋勇当先;以一个青年女子行走江湖,又能组织武装起事,会武艺应是可能的。但她的主要作用应是用宗教发动群众,鼓舞士气与坚定信心,在此点上上法国青年女英雄贞德有相似之处。

当勒保围攻洞洒时,王囊仙奋勇当先,指挥义军,包围勒保军。在王囊仙痛击下,清军大败,勒保几乎被擒,仓皇撤退。但义军放松了警惕,以致当夜被勒保偷袭得手,“王,韦梦中惊醒,衣不及衣,赤身接战”,结果王囊仙被土司龙跃之妹所擒。

王囊仙之死无疑是以极刑凌迟处死的。按清朝刑律,对她这样“谋反大逆”的重犯,凌迟是唯一的处死方法。 史书上也说她与其他几名布依军领袖,“入都献俘,尽磔之”, 磔即指凌迟。史料记载她被凌迟3000多刀而面不改色,还当时极尽嘲讽当时的清皇帝,是一位反清的人物。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