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讲史说经的代表作品

古代小说大体可划分为笔记体、传奇体、话本体、章回体四种文体类型。泰拳是站立格斗中实战性较强的拳术。少林武僧一龙被泰国拳王KO:中国传统武术真打不过泰拳吗?谢绝任何媒体转载【萨沙讲史堂第四百四十六期】(历史系列第173讲)本周。...

讲史说经的代表作品,小说还有什么体例?

还有笔记体、传奇体、话本体三种。

古代小说大体可划分为笔记体、传奇体、话本体、章回体四种文体类型。

各文体类型之间既有一定的传承性,同时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各自的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小说文体特征.对于四种小说文体类型,古人也分别持有不同的认识,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文体观念与理论.每一种文体类型都包含着一系列相关的概念术语,昭示着古人对其文体价值、特征、源流的认识.。

如笔记体的“笔记”、“世说”、“小录”、“异闻”、“逸事”、“琐言”、“地理书”、“杂史”、“杂俎”、“杂录”、“杂记”、“杂家”、“故事”、“丛谈”、“辨订”、“箴规”

传奇体的“别传”、“外传”、“杂传”、“杂传记”、“行卷”、“幻设”

话本体的“俳优小说”、“市人小说”、“变文”、“俗讲”、“话本”、“诗话”、“词话”、“说话”、“说话人”、“舌辩”、“银字儿”、“烟粉”、“灵怪”、“神仙”、“妖术”、“传奇”、“公案”、“朴刀”、“杆棒”、“说参请”、“说诨经”、“说诨话”、“合生”

章回体的“讲史”、“演史”、“章回”、“按鉴”等。

为什么有些人看不起中国功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可以说,近代中国功夫确实不是很强。

一般认为,泰拳是站立格斗中实战性较强的拳术。

和泰拳过招,也是检验中国功夫强弱的方法。

少林武僧一龙被泰国拳王KO:中国传统武术真打不过泰拳吗?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四百四十六期】(历史系列第173讲)

本周,中国武林风第一人,武僧一龙,被泰国拳王西提差在一个多回合内KO。怎么回事?中国武术真的不如泰拳吗?听萨沙说一说吧。

泰国古代叫做暹罗,在宋代就有和中国商业贸易的明确记录。到了明代,暹罗成为大明的进贡国之一,双方贸易往来更加密切。中国福建、广东一带的老百姓开始逐步向暹罗迁移,最终形成了今天庞大的华裔族群。

迁移带来各种文化的交流,也就包括武术。在明代,中国人开始和凶狠的泰拳过招。

当年没有什么记录,胜负并不清楚。不过,明清的中国功夫还是有真材实料的,想来切磋应该是互有胜负。

进入清末,随着火器的流行,政府对于练武人群的打击,中国功夫衰落的非常厉害。很多时候,中国功夫已经演变为江湖卖艺的东西,一些拳师还以半真半假的武术甚至舞术混饭吃。

当年中国武师自己切磋不多,谁也不想砸了自己招牌。即便公开切磋,也多是留有余地,比划比划而已。

不过,泰拳手不会给中国武师留什么面子。

泰拳自称站立搏击天下第一,现代泰拳有200年的历史,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拳术。

泰拳的杀伤力强,也比较危险。泰拳手比赛的主要目的就是击倒对方,而不是普通比赛那种凭借点数获胜。泰拳手一旦上场往往用尽全力。为什么?如果泰拳手有所保留,可能性命都难保。

老一辈泰拳手很多被活活打死在擂台上,时至今日泰国每年仍然要死数名拳手。

练武的人有句俗语:拳击是玩技术,泰拳是玩命。

可以说,同泰拳的切磋就是检验中国武术强弱的最好东西。

1921年泰拳总监受到中华总商会的邀请,组织中泰武术交流赛。

8月6日,泰国派出顶尖高手"高原虎"乃央参战,中方参加的拳师也有些名气(一度传说是鹰爪名师陈子正,但陈此时正在新加坡开馆)。

结果让人震惊!

一个回合不到,中国武师被乃央一脚踢中下巴晕倒,泰拳获胜。

此次失利以后,中方觉得丢了面子,连续4次向泰拳挑战。

结果3次都输,只有1次打赢。

海南武师李德曾经在泰国生活过,对泰拳有所了解,赛前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苦战3回合,李德攻其弱点,9次将泰拳手抱摔。最终泰拳手受伤无法爬起,李德获胜。

可见,中国武术不是对付不了泰拳。

不过,这一阶段仍然是败多胜少。

最后一场,也就是1924年泰国福建武师挑战重伤后,中泰就没有继续交流。这个青年武师胆子很大,但水平不高。他只是业余爱好者,是曼谷的华裔挑夫。这小伙子学了几年武术,仗着年轻力壮,主动挑战泰拳。结果,自然是技不如人。

苦战2个回合,武师仗着身大力不亏,苦苦支撑,几次被打倒坚持爬起再战。

第2回合最后,中国武师已经摇摇晃晃,支持不住。混战中,这个武师被泰拳手一脚踢中颈部,随即用力抱住对方腿部摔跤,眼看就要获胜。危急之下,泰拳手膝肘并用,连续击中中国武师头部天灵盖,导致后者颅内出血,受重伤。

侨居加拿大的白鹤拳教练李鹏曾经这样说:泰拳手那双脚的确犀利,被扫一下,即痛入心脾,那种痛法是一种莫名其妙、令人冷汗直冒的疼痛。

中断了30年后,1958年香港武术兴起,中泰武术再次交流。

可惜此时的香港武师多是靠名气吃饭,实际功夫平平,还不如20年代。

那一年,2名太极拳师胡胜、张耀强,受泰国侨团邀请,参加和泰拳的交流活动。

10月17日,双方正式比赛。

名气较大的拳师张耀强,开始表现不错。一轮快攻,张耀强将措手不及的泰拳手沙原塞重重摔倒在地。

可惜,香港观众没有高兴多久。

几秒钟以后,张耀强突然被对手肘击打中胸部,当场倒地不起。

至于胡胜就更夸张。出场仅仅40秒,被泰拳手巴越肘击打中太阳穴,倒地昏迷。

大败以后,香港拳师不死心。

1961年5月,香港体坛名流韦基舜发动组团再战泰拳。结果6局输了5局,只有1局打和。其中蔡李佛拳师杨康,上场45秒被泰拳手苏沙利一脚踢昏。

港、台、澳三角擂台大赛丙组冠军,北少林名将黎雄,被泰拳手炳良打得脸部血流不止,被迫弃战。

赛后黎雄接受采访,认为泰拳厉害:肘膝并用,四肢全出,长距离拳脚用老后,肘撞膝顶随之而来,令人顾上失下防不胜防,厉害之至。

连续大败以后,10多年内,双方没有太多交流。

1973年12月,香港武师翟光、邝汉杰再次挑战泰拳。

赛前,武师翟光还出了洋相。

翟光自认为必胜,赛前主动要求表演中国武术传统套路。一时间,擂台上龙腾虎跃,拳脚无影,精彩至极,翟光受到满堂喝彩。

正式开战,仅仅1分多钟,翟光被泰拳手玛纳勒踢倒,挣扎不起,输了。

邝汉杰也是不倒一个回合就被打翻,抬下擂台。

香港方面大感丢了面子,媒体嘴硬死撑“一是仓猝成军,未经充分准备;二则是不习惯穿手套,令其功夫绝技无从体现,竞赛时吃亏”。

武术界多名资深武师要求参赛报仇,都被国术总会劝阻(知道他们赢不了,怕去了丢人),最终派了一些强壮的徒弟参赛。

泰国方面也降低标准,派了一群二流拳手上场。

香港媒体认为是规则限制了中国武术发挥,此次双方达成协议:香港拳手可赤手空拳打斗,自由发挥绝招(但不能插眼踢裆)。

此次比赛盛况空前,有1万多名观众观看。结果呢?5名中国武师全部告负,坚持长的不过2分20秒,短的甚至不到20秒。

华侨和香港市民大失所望,指责他们是“豆腐拳师”。

写了这么多,大家是不是觉得中国功夫没用?

并不是中国功夫如此,日本人曾经受到过一样的待遇。

1966年,日本空手道顶尖高手泽村忠挑战泰拳手,全场被打的体无完肤,最终抬下擂台。

赛后发现泽村忠受伤16处,在医院躺了半个月才能下床。

早在3年前,日本武术界就认为空手道可能不是泰拳对手。

1963年,日本极真会首席拳师黑崎健时曾说:对于泰拳师的技术深感惊异,空手道的动作在实战发挥时相形见绌,给人迟缓之感。空手道的踢技,在与经五百年不断用腿的考验所产生的泰式腿踢相比之下,其实效性顿见低劣。肘击膝撞方面,泰拳运用自由自在,圆活洒脱,而空手道则因拘于'型'(大致相当于中国武术中的套路)之束缚,失去应有的流畅和灵活。

可见,实战性较弱的传统武术,无论中日韩美,在泰拳面前就会原形毕露。

为什么都败的如此惨?

除了比赛规则以外,关键在于泰拳是一种凶狠接近实战的拳术,压根就没有花架子。

泰拳手上台可以打擂,下台可以用拳防身甚至杀人。

而中国传统武术花架子太多,半真半假的大师也太多,和泰拳一碰就见光死,也并不稀奇。

以上似乎和我们没有关系,其实我们的散打,最初也不是泰拳的对手。

建国以后,我国体育界有识之士,就意识到中国武术很多门派华而不实,实战能力弱。

在融合各派精华和吸收国外武术经验后,我们推出了散打这一体育项目。

客观来说,散打的实战性强大太多,不过仍然偏重于运动竞赛性质。早期散打比赛很少有KO,多以点数取胜。

结果90年代中泰第一次交流,我方准备不足,对抗不足,吃了大亏。

资料中写道:梅惠志第一次真正接触泰拳是在1990年。当时,作为北京武术散打队的首任总教练,他带队参加刚刚设立的京港搏击会,虽然带去的都是当时的国家级顶级散打高手,但那一次中国散打惨败于泰拳。“没办法,我一看到泰拳用肘用膝,就只好丢毛巾(认输)。”梅惠志说,当时,北京武术散打队第一次出国,根本不懂什么是自由搏击,对泰拳的膝肘攻击很不适应。“与泰拳硬碰硬,我们根本打不过,拳脚打在对手身上,跟打在皮球上一样。而当时我们的队员抗击打能力比较差,挨上两三下膝肘就不行了。”此次惨败之后,梅惠志等人才把泰拳的录像拿回来反复研究。“泰拳非常硬朗,主要使用边腿和膝肘。他们的记分主要是以击倒而定的,所以踢你时一下是一下,你的重拳他们根本就不躲。但我们的散手没人家能挨打,散打只有发挥摔法的优势才有取胜的机会。”梅惠志说。

随后散打进行针对性训练,中泰胜负开始逐步趋于平均。这10多年来,颇有泰国拳手被散打血洗的战绩。

抛去拳法不谈,就身体素质来说,中国北方的男性明显要比泰国人更强壮一些。只要训练得法,中国拳手的胜率应该还大一些。

自然,比赛规则的修改,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允许摔法的比赛中,散打往往有压倒性优势(泰拳不允许摔跤)。允许膝尤其是肘的比赛中,散打就会处于很大的劣势(散打不允许用肘)。

萨沙练过一点拳击,曾经问过练过散打和泰拳的师兄,到底哪个更厉害。

师兄是这么说:没有谁更厉害一说,关键要看练武者自身水平如何?还有,练拳是为了干什么?如果是打擂,就要看规则对谁有利,谁就能赢。如果无限制格斗,泰拳因膝肘厉害,似乎略强一些。但散打选手只要掌握要领,发挥自己优势,也是可以秒杀泰拳的。

至于一龙,武僧的包装就不提了,实力不能说没实力,毕竟打了这么多年,如果菜鸟早完了。

不过,一龙和泰拳老拳王播求的对阵中,可以看到双方差距还是明显的。作为一个业余选手,一龙水平已经很不错了,但没有炒作到的那么高。至于什么中华第一武僧和民族英雄,就更是不知所云了。

客观来说,一龙水平和西提差压根不是一个档次,大家自己看看比赛就知道。一龙第一个回合基本就是撑下来的,第二个回合能坚持这几十秒也属于不易。

萨沙个人认为,一龙不能代表散打的最高水平。但即便散打最高水平,也顶多和西提差伯仲之间而已。

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泰拳是泰国的一个职业,每年有大量泰国人从事这项运动。无数业余选手练拳,有一定成绩就会放弃本来职业,成为职业拳手,以此谋生。

泰拳是泰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萨沙在泰国芭提雅,看过酒吧里都有泰拳比赛。

同时,泰国甚至亚洲乃至世界,到处都是教授泰拳的拳馆,练习者非常多。

散打在中国有多少基础?

中国顶尖散打高手都是体制内,人数寥寥,比赛寥寥。

播求、西提差之类退役之能打上百比赛,我们散打拳手打的比赛也就是他们一二成而已。

真要想振兴中国武术,就学学韩国,把散打作为国术作为学校体育的必修课吧。

中国的小伙子们人人都练散打,几亿人练散打,还能搞不过一个泰国吗?

河图洛书是做什么用的?

古文字书籍上写有伏羲画八卦,是依据河出图洛献书,才画出来的。后世又说记成河出图洛献书,才划出来的。

注意,一说是画出来,一说是划出来。

划,出来的呈,一划天地开,二划万物来,三划鬼神惊,可见八卦威力。

画,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不咋地了。

因此,再后世以讹传讹,终于把易与卦混同了。自此无易,仅有八卦了,这就是涉及易,都用八卦体现的现象。

再后世,河图洛书被定成下图式:

此图应是尚天文星象时,点组图案年段的产物。这一年段,在现河南省禹县莰具山上,仍有众多岩凹穴点的人工刻划遗迹存在。如图:

由此可见星星为点,把各点连成图案,就成星象的星图天象。而与河图洛书的用点数,组图一致一样。却与八卦及易无关。

究河图洛书啥样,可从仰韶考古的彩陶纹样上,窥见一斑。有图如下:

(水涡纹是阴阳图旋转的源图)

(网格纹)

网格的网纹纹饰,就是经纬格,经纬线是机织布时的经线纬线的表述词,在人体上被医学用于经脉经络。农业时代里被用于田亩划分。

这应是河图,因为仰韶地址在伊河流入黄河的经过处。河出图处的河,应是伊河的河意思。

而洛出书的洛,应是现洛阳龙门石窟前的洛水的洛,也是洛神赋的洛水的洛。

另一说,是河马负图,洛龟献书。这与三山经用异物画像说论是一致的。

马负图,被读书人释成马驮着书,又有解成马纹纹样的皮毛花纹为负图的。

(马蹄掌铁,钉于马蹄上的护趾用)

(真马蹄踏土地上留下的印迹,此痕迹应是阴阳鱼弯曲状的出处源头)

(马蹄金)

(猪前的两红色瓣,就是二爻卦的掷爻形状,抛硬币是一爻卦式)

老农民仅认定马蹄印,为马负图。因为二爻卦就是两豆瓣型,单瓣呈马蹄印式。

而龟献书,被读书人释为白神龟,龟甲图案为书。

实际上古代的书字,不是图书.书籍的书意思,而是写字.划字.刻字.刻划图案时的写划动作的表述词。

现在考古出土的玉龟夹板刻纹,应是龟献书的本体式。如图。

(此应是龟献图的本式)

这一式的河图洛书是八卦形状在实物上的来源出处,或依据.根据.凭据。对解释阴阳图案及八卦叠落式,具根源出处的意义。

(龟板边孔,与书上点组河图一源,此图早于那图的)

事实上,八卦仅是展示演示易形的式样的形式方式而已,并不是易本身形态。

而,易源于数,这在周公八卦书内写的清清楚楚的。不明这个源数的数是啥,怎涉易。因而只有八卦硬扯到易上,而呈不涉半点易,全讲论八卦的现象。

并且,只讲论周公的六爻卦,并不是伏羲的三爻卦。

周公六爻卦书皮图案上置伏羲三爻卦形,书里内容通篇全六爻卦,三爻卦无文字书籍存世,仅民问口传心授的流传着的。

(不论几爻卦,都源于古中国筹码算术)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为什么有人说细思极恐?

谢邀!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白天是姐妹们给宝玉过生日,晚上是怡红院丫头们单独给宝玉过生日。因为人比较少,不尽兴,于是大家提议把姑娘们青来。于是李纨等人都来到怡红院。大家行占花名酒令,轮到李纨时:

李氏摇了一摇,掣出一根来一看,笑道:“好极。你们瞧瞧,这劳什子竟有些意思。”众人瞧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李纨笑道:“真有趣,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

这句话体现了李纨的处境和人生哲学。

第一,李纨被剥夺管家权后,不问荣国府的废与兴。

李纨是荣国府的当家人贾政和王夫人的长媳,按理应该由她掌管荣国府的管家职位。然而由于贾珠早亡,李纨守寡。失去了管家权。

贾珠死亡,对李纨打击很大。

首先,丈夫死了,她的一生将面临着孤独与寂寞,从此欢乐与她无缘。

其次,李纨失去了管家权。李纨结婚后应该帮助王夫人管家,贾珠死了,李纨的管家权也被剥夺。李纨是没了丈夫也没了权力,从此在贾府只能孝敬公婆,一心教子。不管她如何不甘心,也只能装作心如槁木死灰。

荣国府的管理、经营,由王夫人和王熙凤管,她只能啥事都不管。如果她管事,不仅挨累不讨好。王夫人和王熙凤还会提防她,她的日子不会好过。

王熙凤虽然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但是如果李纨主动说要帮忙,王熙凤不仅不会感激,反而会怪李纨有野心。

李纨领着姐妹们去找王熙凤要赞助,办诗社。王熙凤向李纨诉委屈,说自己如何如何忙碌。李纨对王熙凤笑道:“这些事我都不管,你只把我的事完了,我好歇着去,省得这些姑娘小姐闹我。”

我的事完了,就成。至于其他事,跟我没关系。我懒得操心。这和“不问你们的废与兴”,如出一辙。

看似李纨不近人情,不帮凤姐分担一些,实则王熙凤最喜欢听的就是这句话。身为寡妇,李纨也只能如此,这是她的无奈之举。

贾府败落后,李纨只顾自保,不顾贾府人的死活。

八十回后,李纨对贾府人的表现如何可以从其判词里推知一二。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需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虽然说,谁都不想老来受贫穷,但是你也应该为儿孙积点阴德啊!因为不积阴德,所以即使得到高官厚禄,诰命荣耀,也无命消受。

李纨在贾府的工资和老太太一边多,自己有田地,还有年终的分红。李纨的吃穿用度贾府全包了,贾兰上学的所有费用也是贾府出。王熙凤说:

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足的又添了十两银子,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里的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有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大官中的。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

李纨干挣不花,每年也有四五百银子的收入。再加上李纨的嫁妆,她有不少积蓄。

贾府被抄家,李纨保全了所有财产。

与李纨相反,王熙凤被抄的精光,什么都没有留下。巧姐被卖前,应该投奔过伯母李纨,可是被李纨拒之门外。巧姐只能跟着舅舅王仁,后来被王仁伙同巧姐的哥哥把巧姐卖进了烟花柳巷。

刘姥姥赎巧姐的时候,最早去求援的对象还是李纨。因为只有李纨有能力救巧姐。可是李纨再次拒绝。

巧姐也曾经一口一个伯母地叫着,可是大难临头,李纨不念旧情,冷酷地抛弃了巧姐。“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你们的兴衰荣辱与我无关。

正因为李纨没有家族意识,没有给儿子积阴鸷,所以自己和儿子得到荣华富贵后,很快步入黄泉,自己苦心积攒的一切都没有了。

李纨不问贾府“废与兴”的做法是对,还是错呢?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冯梦龙的主要作品?

冯梦龙勤于著作,作品总数超过五十种。

他六十一岁被任命为福建寿宁县的知县,在任四年,颇有政绩,曾编过当地的方志《寿宁待志》。

到明末天下大乱,清兵入关,冯梦龙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从南下避兵祸的难民中收集材料,写成了《甲申纪事》、《中兴伟略》两部保存了珍贵历史资料的书。

同时,冯梦龙也是通俗文学的全才,在民歌、戏曲、小说都有撰作,下面略作介绍: 话本·小说类(短篇小说):《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 话本·讲史类(长篇历史演义):《有夏至传》、《东周列国志》、《两汉志传》、《平妖传》、《新列国志》、《盘古至唐虞传》; 民歌类:《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夹竹桃顶真千家诗》; 笔记小品类:《智囊》、《古今谈概》、《情史》、《笑府》、《燕居笔记》; 戏曲类:撰作的有传奇《双雄记》、《万事足》二种;改订的则有《新灌园》、《酒家佣》、《女丈夫》、《量江记》、《精忠旗》、《梦磊记》、《洒雪堂》、《西楼楚江情》、《三会亲风流梦》、《双丸记》、《杀狗记》、《三报恩》等; 散曲、诗集、曲谱类:《宛转歌》和诗集《七乐斋稿》,均已失传,《太霞新奏》、《最娱情》、《墨憨斋传奇定本》等; 时事类:《王阳明出生靖难录》、《甲申纪事》、《中兴实录》、《中兴伟略》; 应举类:《春秋衡库》、《麟经指月》、《春秋别本大全》、《四书指月》、《春秋定旨参新》; 其他:《寿宁待志》、《折梅笺》、《楚辞句解评林》、《牌经》、《马吊脚例》等。

历史上为什么皇太极能在众多贝勒中脱颖而出呢?

谢邀,我们知道,努尔哈赤一生有十六个儿子,而皇太极排行第八。皇太极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生于新宾佛阿拉城。在努尔哈赤众多的子侄中,他脱颖而出,1616年后金建国时,他就被父亲努尔哈赤封为四大执政贝勒,1626年努尔哈赤死后,更是被推举为后金的第二位大汗。在四大贝勒众,为什么只有他能够斩露头脚,成为后金政权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呢?

第一,父亲偏爱,自身努力。

努尔哈赤因宠爱的福晋叶赫纳拉氏,在年韶情深时离世,他便把挚爱移给皇太极。皇太极生母灵秀聪慧,他也“颖悟过人”。《清太宗实录》说他“一听不忘,一见即识”。在少年时,受父之命,管理家务。文献记载:“委以一切家政,不烦指示,既能赞理,巨细悉当。”皇太极少年时,因母亲过世太早,不能像同父异母兄弟姐妹们那样,在生母膝下,接受慈爱,聆听教诲。这种生活环境,养成他少言寡欢、长于心计、通达世情、刚毅坚韧的品格。

第二,勇敢坚毅,军功卓著。

1612年,皇太极年满二十岁,《清太祖实录》第一次记载他随父汗出征乌拉(今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乡)。乌拉是扈伦四部中的大部,城高池广,兵强马壮。兵攻乌拉,是努尔哈赤亲率倾国之师,将要进行的一场大战。努尔哈赤兵到布占泰驻城郊外乌拉河后,皇太极带兵沿河循行,寻找战机;乌拉贝勒布占泰统率大军,隔河观望。皇太极年轻稚嫩,请渡河进击乌拉贝勒布占泰。努尔哈赤分析彼己力量后说:战胜乌拉部,譬如砍伐大树,怎能骤断?必以斧斤,一斧一斧,多次砍伐,然后可断。今同势均力敌大国,欲一举取之,能尽破灭吗!要先破其外城,再占其大城。第二年,皇太极跟随努尔哈赤再征乌拉,一举攻占乌拉城,灭亡乌拉,取得全胜。上述既通俗、又哲理的分析,既激烈、又严酷的实践,给皇太极以深刻的启迪。后他在统军伐明围攻北京时,就是用砍伐大树作比喻,教育官兵——先削枝叶,再砍主干。皇太极,四处征战,勇力绝伦,颇有战功。

在萨尔浒之战中,皇太极表现尤为突出。在这场决定后金生死命运的决战中,皇太极表现英勇拼搏,足智多谋。在这次战役中,对明西路总兵杜松军,皇太极率领正白、镶白和镶红三旗,同父汗军配合,死战吉林崖,大败杜松军。又对明东路总兵刘军,皇太极率领右翼四旗——正白、镶黄、镶红、镶白,抢占山头,隐蔽待敌;代善率领左翼四旗——正黄、正红、正蓝、镶蓝,正面布阵,截敌拼杀。皇太极和代善两股重兵,山上下冲,迎面截击。三路配合,奋勇冲杀,打败明军,取得大捷。上述十次重大战役,是皇太极最重要的人生机遇。在战争中学习军事,在战争中领会韬略。这段人生中的非凡经历,造就他“勇力绝伦,颇多战功,所领将卒,悉皆精锐”,得众心,孚众望。这就为皇太极后来成为八旗军最高统帅,登上后金国汗宝座,准备了军事实力,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三,旗主贝勒,参与机务。

1615年,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皇太极受命为正白旗的旗主贝勒,成为一旗的统帅。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登上汗位,设异姓军功显贵为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理、安费扬古、扈尔汉;设宗室显贵为四和硕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又称为“四大贝勒”。皇太极以和硕贝勒位居父汗之下、众贝勒大臣之上。当时,他的长兄禇英已死,所以二兄代善就成为大贝勒。堂兄阿敏已多有战功,位列二贝勒。五兄莽古尔泰勇猛顽强,为三贝勒。比皇太极年长的还有三兄阿拜、四兄汤古代、六兄塔拜和七兄阿巴泰,都没有列于四大贝勒,可见皇太极在他父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这年皇太极二十四岁。后来阿巴泰发牢骚说:“我战则擐甲胄,猎则佩弓矢,为什么不能成为和硕贝勒?”代善会同诸贝勒责问阿巴泰说:“尔先时尚不得随五大臣之列,德格类、济尔哈朗、杜度、岳讬、硕讬,早已随班议政,尔不与焉!因尔在诸弟之列,幸得六牛录户口,方居贝勒之次。今尔妄欲自尊,将谁欺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皆系皇考分给全旗之子,诸贝勒又先尔入八分之列,尔今为贝勒,心犹不足,欲与大贝勒抗行,僭越甚矣!”众议对阿巴泰实行罚甲胄、鞍马的处分。从这里可以看出,做和硕贝勒,既要受到父汗的器重,又要得到兄弟的认同。

第四,勤于学习,精于谋略。

皇太极不仅从实践中体验,还从书本里学习。朝鲜目击者记述:“闻胡将中惟红歹是仅识字云”,红歹是即皇太极。皇太极喜爱读书,史书记载他“性嗜典籍”。有人统计,《清太宗实录》等书记载,涉及到皇太极学史、讲史的,至少有五十余处。作为一个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能如此习书崇文,嗜爱典籍,非胸怀大志、腹藏玄机,则是做不到的。后他重用达海巴克什,命他改进无圈点老满文而成为加圈点新满文,以满文翻译汉文典籍,兵法书如《六韬》、《素书》,法律书如《刑部会典》,历史书如《金史》、《通鉴》,说部书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皇太极尤其喜欢阅读和听讲《三国演义》。官员们在奏疏中称他“喜阅《三国志传》”、“深明《三国志传》”,说明他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既很喜欢看,也很喜欢听,还能从中学习兵法、增长智慧。后他仿照《三国演义》中的“反间计”,布设政治圈套,陷害袁崇焕。《郎潜纪闻》载述:“国初满洲武将不识汉文者,类多得力于此。”

皇太极继位前的几十年军政生涯中,四面征战,英勇陷阵,出谋献策,戎旅成才,明暗兼施,为被诸贝勒推举成为新汗准备了条件。努尔哈赤死后,经诸贝勒议定,皇太极继承汗位自然是水到渠成。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