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杨善深代表作品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美国学者费正清对梁思成在抗战时期的工作作了如下的评价,梁思成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

杨善深代表作品,谁可以称得上广东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在我国历史上,广东的语言风俗、传统、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风格,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可见广东是我国的文化的大省,而广东的历史文化名人更是数之不尽。

1、孙中山。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2、梁思成。美国学者费正清对梁思成在抗战时期的工作作了如下的评价:“二战”中,我们在中国的西部再度重逢,他们却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但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当时林徽因身患肺结核,梁思成则因为青年时代一次车祸的后遗症而导致脊椎受伤。然而,无论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就是在战时的这一时期,梁思成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

3、梁启超。梁启超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 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完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通议》等。主要作品有《少年中国说: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敬业与乐业》、《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民说》、《饮冰室主人自说》、《中国文化史》、《饮冰室主人全集》、《李鸿章传》、《王安石传》、《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

4、秦牧。秦牧,1919年生于香港,广东澄海人。中国散文界的“南秦北杨”,中国作家、中华书局广州编辑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作品》杂志主编、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文联委员、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顾问。其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

5、詹天佑。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汉族,字眷诚,号达朝。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现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和《铁路名词表》等。后人汇编有:《詹天佑文选》、《詹天佑书信选集》。

6、袁崇焕。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明朝末年蓟辽督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他的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袁崇焕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

7、六祖惠能。六祖惠能大师(公元638——713年),俗姓卢,唐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中国禅宗杰出大师。24岁闻《金刚经》开悟而辞母北上湖北黄梅谒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法偈得五祖认可,夜授《金刚经》,密传禅宗衣钵信物,为第六代祖。惠能在曹溪大倡顿悟法门,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形成了影响久远的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六祖惠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六祖法宝坛经》。

8、张九龄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9、邓世昌。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中国民族英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有《甲午风云》、《英雄邓世昌》、《甲午大海战》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歌颂其英雄壮举,有墓冢、纪念馆等多处可供纪念、瞻仰、凭吊。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10、洪秀全。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太平天国天王,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民族英雄。籍贯广东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家乡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汉族。1814年(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但因其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大,创立的拜上帝会仍旧有着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洪秀全后来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年(咸丰三年)以南京为首都,并将其改名为天京,1864年(同治三年)在天京病故,太平天国在他去世后不久覆亡。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清王朝乃至整个近代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能帮到你,大家还知道哪些广东名人,欢迎补充。

中国当代最有名的书画家都是谁?

工笔人物代表:何家英个人介绍:

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中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工笔画研究所所长等职。12年在巴黎卢浮宫“2012沙龙展”中获绘画类金奖。等荣誉。擅长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代表作品有《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马嵬》、《秋冥》、《舞之憩》、《杨开慧》等。

作品欣赏

人物,花鸟:代表人物:王子武

著名画家,长安画派代表人物,1936年10月生于陕西长安(今西安市)。 196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8年调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先后任职于陕西省美术家协会、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委、深圳市文联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岭南画派,两位先声(居巢、居廉)为师,出创始三杰“二高一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再有二代四名家(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从名字可见,居巢、居廉为堂兄弟;高剑父、高奇峰为兄弟,陈树人为高奇峰好友。

在三杰中,高剑父的作品大气磅礴,题材丰富,融合了中西技法,简洁的大色块泼墨,凌厉流畅的线条勾勒,佳品惊艳;而高奇峰偏爱兽类,众多的动物作品中又以鹰猿为佳。陈树人擅山水花鸟,中规中矩。

作为二代的四名家,赵少昂的蝉鸟为绝,笔墨活泼,色彩鲜明,意象生动,随手一翻,便是佳品;黎雄才和关山月皆画山水,前者山水重山林,后者山水更为多样,荒野人间皆为景;杨善深山水花鸟皆有,作品风格也更多样些,有些作品风格别致。

纵观几大家,又以高剑父和赵少昂的风格更为鲜明,在传统国画中融入新技法,各自作品独树一帜,个性十足。

高剑父

今年艺术界是流行画鸡画鸭画鸟吗?

【文藏来答】大家好,我是文藏的艺术小编Kiki~如果各位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给我一个赞或者是一个关注吧!

不是今年艺术界流行画禽鸟,而是从古至今都有艺术家选择这类题材,那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几位近现代名家笔下关于禽鸟的画作吧。

王雪涛《公鸡月季》2012北京保利春拍拍品

毛主席曾有名句:一唱雄鸡天下白。禽鸟画在价位上并不一定输给人物画或山水画,这其中包含了画家创作的深意,是传统美好寓意的集中体现,是画家与通灵之物的对话,更承载了画家长期观察生活的体验。其价值不容小觑,这一系列题材您是否真正关注过呢?

画公鸡最具有影响力的当属齐白石、徐悲鸿和王雪涛三家。齐白石笔下的公鸡稚拙、徐悲鸿笔下的公鸡雄健,王雪涛笔下的公鸡更为灵动,可以说各具特色。当然,除了齐、徐、王三家,岭南名家杨善深、海上名家程十发也是画鸡名手。此外,还有陈大羽、唐云、江寒汀、黄胄笔下的雄鸡也是价格不菲,特别是陈大羽,更是佳作频出。陈大羽的《绿眉公鸡》在2013年北京保利秋拍上以74.75万元成交、《梅花公鸡》在2014年广东崇正秋拍上以69万元成交、《公鸡》在2014年中瀚清花春拍上以64.4万元成交、另一幅《绿眉公鸡》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十竹斋拍卖上以64.4万元成交;黄胄的《公鸡》在2012年四川德轩秋拍上以57万元成交;江寒汀的《葡萄公鸡》在2012年中国嘉德春拍上以55.2万元成交;唐云的《红梅公鸡》在2012年上海嘉禾春拍上以41.4万元成交。

潘天寿《鹰石山花图 》2015中国嘉德春拍拍品

雄鹰不仅具有颂扬他人雄才伟略、鹏程万里、宏图大志的特点,也是抒发画家个人胸襟的完美题材,是自信、自由、敢于拼搏的表现,因此近现代的画家无不重视。为什么雄鹰或松鹰题材的价位如此之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个题材往往是画家赠送给有一定地位的人物,也就是上款人的身份帮助抬高了作品的价位,比如齐白石拍出4.25亿元的《松鹰图》大轴即是送给蒋介石的得意之作。对于这一点,齐白石这些过千万作品的上款人的官衔即是明证:张镇,号真夫,湖南常德人,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黄琪翔,一九四六年加上将军衔,中国农工民主党副主席兼秘书长;郭春山,梅兰芳的老师;罗隆基,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民盟中央副主席……

在鹰类题材的作品中,潘天寿、齐白石、徐悲鸿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画家,特别是潘天寿和齐白石笔下的鹰,几乎都在千万以上。徐悲鸿这一题材的数量也较为可观,有两件《松鹰图》分别在2011年瀚海春拍和2014年瀚海秋拍上以2012万元和2242万元的高价成交,即使这样的高价也没有进入松鹰题材的前十位。除了上述四位画家,还有张大千、杨善深、刘海粟、谢稚柳、李苦禅、高奇峰等几位画家表现雄鹰题材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张大千的《神鹰图》在2010年北京匡时秋拍上以2352万元成交;杨善深的《八鹰图》在2014的中国嘉德春拍上以1012万元成交;刘海粟的《松鹰图》在2012的东方求实春拍上以582.4万元成交;谢稚柳的《松鹰图》在2013年北京匡时春拍上以506万元成交;李苦禅的《双鹰图》在迦南国拍上以504万元成交。

孙其峰《孔雀》2014鼎天国际秋拍拍品

孔雀类题材的作品需要画家具有很强的写实能力,这类作品多出自工笔画家和小写意画家之手,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田世光、俞致贞属于工笔画家,陆抑非属于工笔兼小写意一路的画家,而王雪涛、高奇峰、孙其峰都属于小写意画家。而哪些享有大名的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画家很少有这类题材的作品,毕竟孔雀羽毛的层次性、色彩的丰富性和造型的多样性,不是专攻其业的画家是很难胜任的。当然,近现代名家之所以不愿意过多描绘孔雀,一方面是其造型繁复,费时费力,更重要的是画孔雀在色彩和格调上很难避免俗气,稍有不慎就会画成标本一样的“鸟谱”。工笔类的田世光和小写意类的王雪涛、高奇峰,他们的作品是真正可以做到形、神、色兼备的。

齐白石《松鹤同侪寿千年》2007北京朵云春拍拍品

仙鹤历来被认为是长寿的象征,所以有“鹤龄”的说法。从上表中可以看到,齐白石是当之无愧的画鹤专家,一方面鹤的题材喜闻乐见,另一方面齐白石本人是高寿,自然很愿意表现这个题材,希望自己能够寿诞绵长。仙鹤又往往与松树和寿桃相搭配,更添佳意。徐悲鸿的作品最多,共有14件作品超过百万;其次是齐白石,共有11件;唐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共有10件作品过百万;王雪涛共有9件作品;林风眠8件;吴昌硕4件。结合百万级作品的考量,齐白石、徐悲鸿、唐云、王雪涛、林风眠是仙鹤题材的主要收藏对象。其他如李苦禅、程十发、张书旂也偶有百万级的作品。

徐悲鸿《喜鹊》2014北京瀚海秋拍拍品

喜鹊题材的作品基本处于齐多取“喜鹊登枝”象征运气和福气。一般画面中又多出现两只喜鹊以取“双喜临门”的寓意。此外,喜鹊又多配以梅花,以取“喜上眉梢”的寓意。在这一题材中,齐白石和徐悲鸿几乎处于的垄断地位,在成交额前五十的排行中,除谢稚柳、王雪涛、关山月、陆抑非、于非闇等个别人外,几乎满眼都是齐白石和徐悲鸿的作品。

徐悲鸿表现的形式十分多样,作品也更多,成就也最高。他笔下的喜鹊相比于其他画家的喜鹊更为肥硕,这是特征之一;用笔极为概括,覆羽、脊背与腰间总是点有一抹头青或华青,这是第二个特点;徐悲鸿在安排喜鹊的位置时,无论是一只还是多只,很少出现在画面中间位置的,或在画首向下俯瞰,或是在画端向上啼叫,只是特征之三。而齐白石的喜鹊作品以细细的条轴为多。齐白石笔下的喜鹊更像是配景,往往与背景的梅花、松干、巨石相搭配;而徐悲鸿笔下的喜鹊总是绝对的“主角”,显得格外突出,当然,徐悲鸿喜欢将喜鹊肥硕的身体与杨柳枝细细的柔条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凸显其憨态可掬又不失轻盈的特点。

于非闇《山茶锦鸡》2016中国嘉德秋拍拍品

锦鸡题材往往与牡丹相配,取“吉祥富贵”之意。这一类型很多画家的作品都取得过百万的价位,当然笔者从锦鸡题材拍卖成交额前50位的统计数据来看,王雪涛占了8个席位,田世光占了8个席位,于非闇占了3个席位,可见这三人当时锦鸡题材最重要的画家。王雪涛笔下的锦鸡活泼而充满灵性,田世光笔下的锦鸡淡雅端庄,于非闇笔下的锦鸡厚重富丽,也是各具特色。巧合的是田世光也是于非闇重要的弟子,只是于非闇的锦鸡作品不多,但价位不菲,因此若论工笔类的锦鸡当以田世光为主要收藏对象,而写意类的非王雪涛莫属。至于齐、张、徐等大名家也仅仅是偶然涉笔,作品的存世量很少。当然,这一类题材尚有程十发、唐云、陆抑非、高奇峰、郑乃珖等人的作品在市场上被广泛关注,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因此,也值得收藏。

吴湖帆《荷花鸳鸯》2014朵云轩春拍拍品

在鸳鸯这个题材上,齐白石的荷花鸳鸯几乎占据了拍卖成交额的前五十位,白石老人对这一母题不厌其烦地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鸳鸯这种小型禽鸟很少会孤立地出现在画面中,都是掩映在莲叶下,或成双游弋在池塘里,或入对眠宿在坡岸边。荷花和鸳鸯都是对生活,尤其是新婚生活的美好祝福,所谓“福禄齐备,美满良缘”,正是人们特别喜爱的题材。除了张、齐、吴三人,陈佩秋、谢稚柳伉俪也有很多鸳鸯类作品传世。他们本身就是画坛令人羡慕的“神仙眷属”,鸳鸯最符合他们的身份。表现鸳鸯的作品尺幅不会太大,一般不会超过八平尺,不像孔雀、松鹰、仙鹤等题材需要一定的尺幅跨度。

鸽子寓意着和平,特别是在战争年代,每一个画家都盼望着国泰民安,因此这一题材不是对个人的祝福,更多的是对整个国家命运的关心和祈祷。鸽子题材的最高价位分布的比较均衡,甚至可以说是很多画家共有的爱好。但相对于其他几类题材,鸽子或许是因为肢体较小,很难产生大尺幅的作品,这一类作品几乎都是在4平尺以内,多是文人们把玩的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价作品的出现。告别了战争年代,现在的养鸽人越来越多,更多了一份闲适,且价位整体不高,很少出现50万元以上的作品,这一类作品比较适合中小收藏者的需求。

原文出处:《收藏投资导刊杂志》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什么是泼彩山水画法?

一、古史记述中的泼墨泼彩

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以泼墨泼彩为表现手段的创作。晚唐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唐代大历年间,有个名叫“顾生”的文士作画,“饮酒半醉,渲墨于绢上,次写诸色,以大笔开诀”。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提到过“泼墨”“吹云”的画法。这些都说明了当时泼墨泼彩技法的存在。

中国美术史上还流传着“王洽泼墨”的故事。《宣和画谱》记载:“王洽不知何许人,善能泼墨成画,时人皆号为王泼墨。”中国绘画史把米氏云山的手法看作是一种源自泼墨的画法。明代董其昌说:“云山不始于米元章,盖自唐时王洽泼墨,便已有其意。”

到了明清,明确讨论泼墨泼彩的言论明显多了起来。明代李日华在《竹懒画媵》中写道:“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迹,如泼出耳。”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写道:“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绿,泼之为用,最足发画中气韵。” 这些画论不再以一种绘画状态来描述泼墨,而是根据绘画技术和绘画表现形态来阐述泼墨或泼彩。这也许和明清以后画家利用生宣纸作画以及文人画法的盛行有关。此时,对气韵生动的追求,已经由宗炳提出的对于人物画传神的要求真正变成了对画外之韵的追求。这个时候,文人画家对于泼墨泼彩法的运用也开始多了起来。我们可以从许多明清画家的作品中明显看到古人以泼墨泼彩之法丰富其作品表现力的案例。

二、古代泼墨泼彩画迹

在古代绘画作品中,纯粹以泼墨手法绘制的作品几乎没有。这和古人重视笔法和以书入画的文人画理认知有关。现存最早的具有泼墨大写意韵味的作品,是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此作用笔大方,阔笔横拖,浓淡墨并举,干湿互渗,笔意融于墨晕之中。画家以墨团团造像,充分展现出一个特立独行的仙人形象。梁楷独特的泼墨大写意画法也强化了人物特立独行的品质。据说,为了表现“泼墨”,梁楷还特别采用纸来画画,这不同于宋代大部分画家使用绢作画的习惯。因此,梁楷的作品具有墨彩随纸而晕化并渗入纸内的氤氲迷离的效果。明代沈周和文徵明在看到朋友所收藏的宋代王诜的《东坡烟江叠嶂图》之后,应约补图(下图为文徵明补图局部)。两人为了表现重峦叠嶂、烟云变幻的效果,都用了水墨渍积、冲撞、交融的破墨手法,从而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的趣味。其笔墨形态颇似今天我们所言的泼墨。清代石涛在表现烟云弥漫、江水苍茫之境时,也往往以阔笔蘸水晕染天空,利用宣纸的氤氲效果达到表意、造境的目的。

从古人作品中可以看出,古人所谓“泼墨”画迹,实际上是一种大写意手法的变体。此画法以用笔为主,以笔运墨,墨彩是传统用笔之法的放大。偶尔也有一些敷染天空的泼墨泼彩,但也不离画论所讲的晕染、罩染的手法。这一点与今天的泼墨泼彩概念有区别。现代泼墨泼彩绘画更注重的是水、墨、彩、纸相互碰撞、氤氲变化后产生的一种具有自然渗化和肌理效果的韵味,更加注重“泼”的行为以及由“泼”所造成的形态本身独立的审美价值。当代泼墨泼彩绘画的渊源在古代,但当代泼墨泼彩画法是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一种技法形态。

三、现代泼彩山水画的发展

现代泼彩山水画的原生形态,应该说是由张大千、刘海粟等人开创的。张大千、刘海粟各自从绘画理念、实践积累和创作实验出发,探索出不同的道路。

张大千的泼彩山水画色墨相和、氤氲清丽,有着变幻多姿的构图和青绿绚烂的设色。在他的作品中,水、墨、色相融相合,展现出多变的笔法、空灵的墨彩、奇幻的境界和优美的律动感。

刘海粟的泼彩山水画主要以黄山为题材。他以有力的中锋绘线,以厚重、绚烂的石青、朱磦赋彩、渲染,彰显出苍劲有力、浓烈瑰丽的风格。他的作品体现出“骨法用笔”在泼彩中的重要性。他通过劲挺的用笔将泼洒的墨与彩统一起来。如果说张大千的泼彩山水画具有温润华滋、开合自如的大气象,那么刘海粟的作品则更具有一种睥睨古今的王者之气。虽然有人认为刘海粟的用彩生硬直接,也有人认为张大千的泼彩像是西方的水彩画法,但是这两位大师在作品中呈现出的大气象都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在张大千、刘海粟之后,美籍华裔画家侯北人又探索出泼彩山水画法的新路径。他的泼彩山水画突破了传统中国画以石青、石绿为主基调的色彩体系和审美趣味,色系选择更加丰富、自由。他注重色彩本身的冲击力和色彩在冲、染、撞、覆等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肌理感,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更多当代色彩意识。他能够把抽象的色彩表现与对山石的勾勒、对隐士的位置安排结合起来,将观者的注意力从对色彩表现的欣赏引向对诗意情怀的体味。

无论是张大千、刘海粟,还是侯北人,他们在使用泼彩法的时候都注重中国画的用笔功夫,并将用笔与泼彩所造成的天然氤氲效果相融合。

四、泼彩山水画画理

(一)硬画与巧画

从泼的形态制作与表现来看,泼彩山水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水、 墨、纸、色等元素加以人工劈划,使之互相作用所形成的肌理效果为基础的“自然泼彩派”。这类泼彩画按照水墨画的表现手段进行泼绘勾染,所营造出的泼彩肌理、审美趣味与传统水墨画效果相似。这种对彩墨效果的探索可称为“硬画”。另一类是在上述泼墨、泼彩的基础上运用一些特殊的材料、工具和手法,由此形成不同于传统水、墨、色的浑融效果的特殊肌理。例如有些画家将牛奶、洗洁精、油水分离剂等特殊材料添加于纸面、水墨、色彩之中,以此营造肌理效果。也有些画家利用衬纸、垫布、玻璃等材料作底,表现一些拓印效果。还有些画家用磨制、抽丝、冲刷、积融、喷洒等手法制作出肌理纹路。这类画作可称为“巧画”。

属于硬画一类的“自然泼彩画派”,及归属传统大写意墨法的泼墨山水画,往往以斗笔饱蘸水墨,以笔运墨。画家在自身意识的控制下展现出墨彩氤氲的效果。杨延文的这幅《层林尽染》(见图一)描绘的是北方山乡一景。村舍边的树木用笔在大片墨晕之上。画家以头青、石青覆盖在墨色之上,空白处以橘黄色扫染,从而形成一种带有风起之势的秋景。这幅作品中的所有泼彩色块都是用笔直接拖染、覆盖而成的,具有明显的控制性效果。这就是“硬画”之法。

我在作品《隔断红尘三十里》(见图二)中运用了“巧画”之法。我在画面中的透明状的青蓝色块中间保留一些拓印的肌理效果,使有形与无形之象得以不断转换。

我们也应明白,所谓的“硬画”与“巧画”只是相对而言的。其实,画家在使用宣纸、水、色、墨的过程中,都有自己对材料的特殊体会与使用方式,也有对不同程序、不同材料的探索。关键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秘诀”或“特技”。

(二)有形与无形

在泼彩创作过程中,用笔墨勾勒具体物象的部分就是“有形”,大片泼洒、任其氤氲、不着一笔的部分就是“无形”。这种有形与无形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有笔与无笔的意思。在传统绘画中,有以留白成无笔的情况。而在大片泼彩之中也存在这种情况,这就形成了另外一种有形与无形的关系。再进一步讲,即使只是一团墨块或泼彩色块,也存在着有形与无形的问题要处理。如在大片墨色中泼洒青绿、朱砂等色时,墨与彩就构成了相互映衬、对比的有与无的关系。反之,在大片色块之中点缀少许墨块或其他小色块也能形成这样的关系。如在《谁染秋田一片金》(见图一)中,我以横断整个画面的湖蓝色为主调,通过看似偶然滴洒上去的朱磦色点再次分割画面,使色彩形成有形与无形的关联。就纯粹的墨或彩之形而言,画面中的有些地方经多次泼墨、泼彩之后,形成了富有变化的“形”。这不同的“形”,某些地方仿佛有“象”,某些地方又无法辨形,这也是一种有形与无形的关系。如在侯北人的《沽酒归途》(见图二)中,画家在大片深青蓝的主基调中点缀以小块红褐色,又在下方涂染白云,表现出浮泛、透明的效果,体现出泼彩形色本身的有形与无形的韵味。

但是,有形与无形并不是没有约束和规范的。我们要在画理的专业背景与中国画精神的文化背景之下来解决有形与无形的问题。创作泼彩山水画要在种种有形与无形的关系中找到一个诸多元素互相补充、互相成长的平衡点。我们要学会在无形中求有形,在有形中求自由。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自然之美有一种印象主义式的感悟,还要对抽象美有所认知。对传统文化中意趣、意境、意象诸审美要素的感悟,也能让我们的泼彩山水画创作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意味。

(三)加法与减法

画泼彩山水画要处理好加法与减法的问题。在创作泼彩山水画时,很多情况下需要运用加法。当我们泼绘的几块色块形成由某种色彩关系构成的完整的形的时候,也许这个形并不好看,或者这个形并没有符合表现意图,这时就需要用笔勾勒,对局部进行分割,或是采用进一步添加墨彩的方法来整理色与形。这些解决方式就是在做加法。我在作品《山山尽落晖》(见图一)中就运用了做加法的描绘手段。我在画面上部晕染大片墨块,勾勒出连绵的远山,在画面下部勾勒出清晰可见的山崖松石,从而将画面中部泼绘的朱砂、朱磦色彩与形块之美衬托出来。

有时,我们需要使先期泼墨、泼彩形成的具有自然天成之趣味的墨迹、彩痕同时又具有某种吸引人的神秘品质。这时就要做减法。在做减法时,首先要确定泼绘出的色块是否具有独特的肌理感,是否耐人品味,是否能够引发观者的联想。如果色块具有这些品质,那么我们就要在之后的绘画处理中将这些品质进行保留和突出,不要轻易添加其他元素。张大千的《寒山清泉》(见图二)就是一个做减法的例证。在作品中,画家只留下了一道溪流和溪流旁以寥寥几笔勾勒出的一株枯树,使画面意境得到了升华。这种表现方式是在已经做足泼墨、泼彩功夫,绘画表现也已经到位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减法处理。

在营造境界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碰到加法与减法的问题。有时,需要添加树木、山崖、屋舍等元素来丰富山水的造型与境界;有时,我们反而要施以减法,尽量不去破坏画面的完整性,保留泼墨、泼彩的肌理效果所形成的透明、深邃的意境和空间感。当然,审美判断的关键在于画家本人的审美趣味,以及其对传统山水画的理解、实践积累与形意处理能力。有些画家在泼彩过程中常犯不断添加勾皴的毛病,缺少取舍的勇气与鉴别能力。在泼彩山水画中,有“不着一笔,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逸笔草草,尽展风采”的神来之笔。因此,我们要明白如何从整体效果去考虑画面的协调与统一关系,对加法与减法的使用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较强的把握能力,进而完成一幅完整而有张力的作品。

(四)用笔的笔性与泼彩的形质

泼彩就是将各种颜色运之于纸,通过与水、墨等材料的交融,最终在画面上形成一种具有自然肌理状态的形块。这种形块肌理以其色彩的鲜亮度和泼染之势吸引着观者。然而,泼绘之后形成的泼彩形块肌理,并不一定能达到传统审美文化所要求达到的目的。这时,我们就需要通过用笔来加以修正,或加以意象提示。为了强化泼彩山水画的境界,我们也要借助传统山水画的构图、用笔、用墨等表现手法。这时就会出现传统用笔与现代泼彩所表现出的抽象形块之间的协调问题。

传统写意山水画所要求的用笔本身有一个“笔性”的问题,而泼彩所形成的自然肌理效果也有一个“形质”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笔性与形质如何才能协调统一起来。如果忽视了这个问题,作品就会变得泼彩与用笔相分离。假如我们泼出一块非常有气势的形块,然而在进一步围绕这一形块予以形象塑造的时候,所使用的笔墨完全借助于如“清初四王”那样的笔性或皴法,就会形成“不搭”的现象。要解决好笔性与形质的统一问题,我们可以研究一下张大千、刘海粟等大师的作品,看看他们是如何用笔墨造型的。张大千的《峨眉三顶》(图一为作品局部)是经由反复的泼、绘创作而成的。画面下部鲜明的藏青色块和衬托其下的石绿淡彩,都是以一种肆意无羁的笔意引导形成的。由不同淡彩、淡墨晕染而成的墨迹线也是随性肆意的。张大千在勾勒峨眉山金顶峰峦与崖壁的时候,运用的笔法和描绘的山石形态也具有非常率性的跳跃感,使用笔的笔性与泼彩的形质相协调。而在《春水扁舟》(图二为作品局部)中,张大千在画面中上部的墨块与青蓝调子形成的自由形质的基础上,通过饱蘸水分的淡墨用笔和偏熟纸张的留迹特性,绘出一块块具有自由边际线的山形。对于没有表达到位的地方,他借助一种“似用笔又非用笔”的勾勒方式随势而为,并使之与泼彩的形质相互协调。他又在画面左上角寥寥几笔勾勒出松树、房舍,也形成似有似无、似像非像的效果,并通过对青紫色的远山的绘染破除笔形上的清晰度。以上两幅作品都是解决用笔的笔性与泼彩的形质的协调问题的优秀例子。在创作中我们可以对其加以借鉴。

岭南画派技法怎么画?

嶺南画派作为一个画派,有其艺术思想和特点,画派中每位重要画家,又有其个人的风格特点,我想简介一下画派特点并通过介绍几位代表性画家的作品,从中了解一下他们的画法特点。

嶺南画派指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的以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为首的画派,画派由广东籍画家组成,故称嶺南画派,其实画派创始人并不愿岭南画派的提法,而自称新画派,折衷画派,但已被外界称呼惯了,约定俗成,并载入中国美术史中,岭南画派就一直称呼下来。高剑父等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途径,以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标准,兼工带当,墨彩并重为艺术手段,画派艺术特点是注重写生,融合中西绘画之長,以革命精神和强烈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点。嶺南画派主要以曰本画法与传统画法嫁接,尤其渲染烘托景物方法借鉴日本画法,主張写实,画法上一反勾勒法而采用没骨.撞粉.撞水法.以求其真。创始人二高一陈,亦称嶺南三杰,主要传人有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昂,杨善深,后辈又有杨之光,陈金章,林墉等。高剑父"漁港雨色",1935年作,存中国美术馆,采西画构图方法,注意透视关係,吸收日本画新派渲染技法,加强了雨色气氛真实感,画中一着蓑衣之漁翁及右边的题诗,又有中国文人画的意味,为折衷派典型样式。,高劍父"枫鹰图",树干下一片红叶用勾线填色法,与树干虚实相衬,老鹰墨色较重,成为画面精神凝聚处,将传统勾填法与写意法及曰本画法揉合,形成一种新风格。陈树人"牡丹图",明显看出运用居廉撞水.撞粉技法,还有恽南田一路没骨法,他17岁入居廉门下,成居的关门弟子,居廉因其聰明俊朗,勤于所学,将孙女许配给陈树人。陈树人"岭南春色",1929年作,他一生爱画木棉,木棉又名英雄树,赞其直冲云天的高标劲节,革命豪情溢于笔端,陈早年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历任要职,曾参于国民党改组工作,国民党中执委,广东代省長等要职。

高奇峰"林中休憩",浓陰之下,牧童抱膝而坐,水牛俯地,憩息躲暑,一般画法会把人牛置同一水平,而此画将二者分隔置上下方,将空间扩阔,画面尤重渲染,将层次距离明暗效果,尽现微妙变化中。高奇峰"馬",与传统画马不同,他吸取西方艺术写生,几何,光影,远近等法,画的马十分逼真,是既有写实因素又有传统艺术意念的现代画法。

黎雄才"森林",在我记忆中,这是我小时候参观全国国画展览会(首届)上看到过的一幅画,时间太久,画展其他作品全无印象,而此画记忆深刻。黎雄才"長青不老松",黎雄才一生勤奋写生,存世写生稿万余幅,尤爱松树,画松稿达2千余張,人赞其"五十年来写青松,笔端动如松生风″,他的山水有黎家山水,黎家松之说,有甚者直以″黎松才"稱誉之,此幅画84年作,2013年拍卖成交价8960万元。赵少昂“向曰葵",画花头时笔头蘸朱瞟藤黄等色点写不同方向花瓣,未干时再点上藤黄,让色彩流动交融,点叶时墨块晕开收笔顺势带小钩,增加动势,又在枝叶间加细劲线条,似勾叶筋也不全是,起丰富画面作用。鱼身没骨法,魚鳍撞色用粉,画面墨色暈染,增加气氛。

杨善深画月季或牡丹,表现手法用粉透明,有京都派的韵致,骨子里仍是中国式的。杨善深的荷花,重视勾勒,亦重视色彩与立体感,致力于逼近真实形象,也重视周围环境的描画,使之更贴近自然。

另外一位大师关山月,因前几曰我有一较详细的关于关的答题,这里就不介绍了。

岭南画派都有哪些代表人物?

“岭南画派”传统的意义上指的是广东周围的名家群体,及他们创造的艺术风格和优秀作品。

其代表人物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杨之光、伍启中、陈衍宁、林镛,他们的艺术风格,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将西洋画的水彩、水粉画的一些技巧,融入到中国画的水墨当中,喜欢在颜色中调入大量的锌白,在山水画中加入了光影元素,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明亮、艳丽,但艳而不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