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式代表作品,你感觉四大名著中哪部最具有艺术性?
好多人对古典小说只是爱好,接触的的东西也只是肤浅的口水解读,并没有系统专业的学术知识背景。所以就必须要有专业性的回答,就是起码要对这些书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知道前人对它们是怎么解读的,目前学界对它认识到了什么程度等等。靠着倒腾好几手的网络段子是会漏洞百出的,就比如这位 @枫冷慕诗 ,还会讲出《金瓶梅》作者最靠谱的推测是王世贞,这就明显是鹦鹉学舌还没学对的典型。
以下为回答:
倘若《西游记》剥离了“四大奇书”“四大名著”的头衔,它依旧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上乘之作。但这一结论的参照背景是整个的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体系,简单说就是明清的章回体小说(如果不把《三国志通俗演义》看作元末作品的话)。推理逻辑大概有下面几条:
1.成书年代早。去翻孙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 抑或是江苏社科院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你就能清晰看到《西游记》崇高的江湖位置,除了宋元话本那些粗略的故事,章回小说的天下就是《三国》《水浒》《西游》打下来的。即便是不承认作者为吴承恩的人,也大致认定《西游记》成书在明嘉靖年间,具体比较复杂,但这是公论,它比“嘉靖间大名士”所作的《金瓶梅》还要稍早的。而当时这种章回小说体制的书籍寥寥无几,多是仿《三国》的《列国志传》一类,因此,《西游记》的“古”是它今后无论如何不会被人矮视的入门条件。
而所谓的神魔小说定义,实则是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给归纳出的概念,按这一分类逻辑讲,《西游记》就是它们开山鼻祖。中国古代文学有个特点,新文体、新文类一出世大多都是经典,越往后越走下坡路,诗的体系过于庞大不论,像是词,元明清人再也没写出过五代词宋词那样的水平;像是文言小说,唐传奇一出世便是典范,直到将近一千年后的蒲松龄那才勉强算是媲美一下。神魔小说也是一样,《西游记》不跟别的类型作品比,就它之后出现的什么《封神演义》《四游记》其余的三部,清朝的什么《绿野仙踪》等等,比起《西游记》来也简直是粗鄙不堪了。同时他还有《西游补》《西游后记》这样的续书,你见过有给《封神榜》写续书的吗?所以它成书早,这样江湖地位一下就摆那了,后来的徒子徒孙又太不肖,那它当然就有资格做大了。
2.体积太庞大。《西游记》100回,82万字,通观整个章回小说史,能耐得性子白话这么多字的没几本。但是,四大名著跟《金瓶梅》都是够得上标准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家兄弟五个可以攒一块儿说三道四,别的你下不了那个功夫根本就插不上嘴。《儒林外史》一共56回,按说艺术质量是够格的,除了五兄弟排辈分也就是它了,但为啥不搞个五大名著,大概就是因为把它往上一摆太薄了嘛。
当然这只是揣测,但是这侧面体现出的是一种创作态度问题。《三国》《水浒》《西游》创作的时候哪有什么章回体成法?他们能够写这么多字,恰恰说明他们是用心的,注入了艺术追求与精神寄托的。而在章回小说体系里,能将章回写到三位数的书籍是不多的,大多往往写个三十回五十回便词穷了,这种态度下自然艺术质量也不可能过关。而在晚明或者清朝中后期,章回小说会有迎合市场的问题,有的书动辄也会写到几百回,但是这是特殊现象,也没多少价值可言。
所以说,《西游记》在部头上给自己创造了成为经典的基础,这是它不逊色于其他名著的又一大原因。
3.艺术质量问题。对于文学研究来讲,最头疼的其实就是这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著,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在说它,固然留有许多材料,但是越是这样阐释起来就越复杂。对于四大名著,它们的受众实在太庞大了,因此便形成了不同的读者群,喜欢史传、帝王将相、成王败寇的自然偏爱《三国》,钟情侠客英豪、忠义难全题材的自然偏爱《水浒》,热衷男欢女爱、花前月下的自然偏爱《红楼》,青春期小男生慕名而来的自然偏爱……当然《金》的问题比较复杂,我觉得其实它的受众群体才是才学修养最高的一批人,这里先不细论。
但是关于《西游记》,在今天人看来似乎是属于那些喜欢鬼怪精灵,具有猎奇心理的人才会偏爱的,这一认识的对错不论,但是这不符合《西游记》的接受史。其实“四大名著”合称是建国后出版社出版这几部书时候才有的名字,而也得益于这一普及性的文化传播,《西游记》原著才被这么多的人看到。但在建国之前,甚至即使是现代印刷已经很发达的民国,《西游记》原著的受众还是很小的,原因很简单——没有九年制义务教育!
大多数人都知道有个猴子老猪跟一个和尚取经的故事,但你让他说出自哪里,谁都说不上来,不认字!所以,在整个大的“西游文化”氛围中,《西游记》原著反倒成了最没有话语权的文本,西天取经的母题可以是小人书、唱大戏的、说评书相声的,但是因为它们要服务于各自的表现形式,因此也就不可能传递出原著所要表现的东西。
但是在《西游记》原著的接受史上有一个分水岭,就是胡适鲁迅所造就的。在新文化运动之前,《西游记》原著被人接触到的就更少了,但是没人可以将它当作是谈魔说怪、满足人们猎奇心理的通俗读物,因为它在主流价值观里只有一种界定——道书。比如清朝人给他过一个新名字《西游证道书》,而它原来还叫过《西游释厄传》,一听这名字就像进了五庄观一样。具体的引文也不加了,总之这是学界共识。
这里插一句,前几天看最新的《文学遗产》,其中有一篇文章《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序言、批语、卷名及题辞探微》,作者叫郭健,他的主要创新观点就是,把《西游记》看作“道书”的观念,并不是之前人们所认为的从清人开始的,而是在它诞生之初,明朝人已经把它看成是阐述道教内丹学的“讲道”之书了。所以我也借这篇文章说明一下,对于《西游记》这部书的研究在专业领域内是有精密的研究进度的,一些根本不下功夫的民科最起码看看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吧,不要东拉西扯让人看了错误连篇,连《西游》几个本子哪年刻的都不知道就大放厥词。
而这种证道说到鲁迅胡适那便被截断了。因为文学要革命,他们因此就要目空一切,对前代所有的东西都要置疑一下。对于《西游》,他们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鲁迅胡适说中央已经研究决定了,《西游记》的作者已经钦(ying)点为了吴承恩,这个问题姑且不论;第二件,就是他们提出了解读西游的一个重要概念,“游戏说”。以他们学贯中西睥睨千古的眼光来看,清朝人说《西游》的什么道学佛学心学都是故弄玄虚胡说八道,它连入门级的道学佛学心学都算不上,只是作者一时兴起做了一部游戏文字而已。这里我只是描述一个事实,对于《西游记》的主题主旨解读,任何人都有权力发表见解,只要有理有据有节即可。
我知道知乎里面推崇《西游记》主旨玄奥精微的大有人在,但是以我的阅读与思考来看,我更倾向于胡适鲁迅的“游戏说”,其实诸多攀附道教佛教体系对它的解读往往是很牵强、很煞有介事的,专业点叫过度解读。因为就《西游记》所体现的释道术语或者什么隐线伏笔来看,其实古代一个聪明又勤奋的大秀才随便从《道藏》《佛藏》或者陆九渊集里翻几段都能写出来。因为今天我们没有古代文人那种阅读环境与文教机制了,所以对古典文学接触比较少的人,自然会觉得自己印象中只会谈鬼说怪的《西游记》突然冒出这么多讲道参禅的东西,这么多似乎是玄之又玄的哲学、宗教术语,那它当然是很牛逼了。
但是,事实是,如果真让具备一点儿宗教知识的人来看它,《西游记》的那些东西并非十分高明,并不是一个具有极高道教修养与禅宗知识的人写的东西。因为具备这种知识水平的人在明清一抓一大把,《西游记》作者还真不够格。当然类似李安纲一类的人,为了另辟蹊径哗众取宠,把《西游记》的道家内丹说演绎得神乎其神,有的没的一通乱说,无非只是名利二字罢了。这样做不是在彰显《西游记》的什么价值,恰恰是毁了这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是什么样的就该是什么样的,不是你拿一点儿入门级的无聊解读就能随便讲别人没看懂的。
但是《西游》高贵也正是在于它的“游戏说”,我认为鲁迅只是提出了一个名词概念,他没有说透,也没有说到点上,《西游》的“游戏”是一种智者的游戏,超脱了具体意识形态拘束而做的狂欢文字,作者利用取经这一故事框架,将儒释道三家的任何神圣性、庄严化极尽玩弄,同时利用神魔系统把现实社会的种种丑态也放肆地加以戏谑,他极为享受创作幽默文字与滑稽情节的过程,他乐于把任何你们要认为神圣的东西俗化、民间化、市井化。
同时,作者其实又有很强的入世精神,他也不希望这部自己悉心经营的文字过于“无用”,所以他将其中一些稍有攀附价值的情节做了所谓哲学上的处理,譬如将孙悟空的生命轨迹附加到心学中“放心”到“收心”的逻辑,其实无非是简单的情节处理与文字机巧,宗教道理无非也只是释道两教寻常的参悟之说,尽管极有哲学奥义,但这在宗教里是很寻常的,不见得是什么大智慧。但是因为它是小说,所以整个取经过程似乎就有了“修心”这一极具哲学蕴意的价值属性了,它便失去了纯粹宗教这一参照标准,那对它的阐释便有了胡说八道的根基了。
作者其实没想着给《西游记》安插一个主题,因为前代诸多的研究都一再表明,种种要给《西游记》定性的人,似乎都在收到这仅有的80几万字的嘲弄,似乎作者已经意识到了后人的迂腐,见到和尚就只会想到念经,见到道士只会想到打醮的思维逻辑在他看来可笑之极,他就是要用天马行空、涯涘无碍的文字与情节好好戏弄一下这些刻板的人们。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西游记》的艺术成就是复杂的,但正因为它的复杂,所以才塑就了它经典性的形成。没听说谁会讨论《封神演义》《好逑传》的主旨而骂街的,这就是《西游记》的成功,与它被人定性为所谓的奇书、名著是无关的,有关也因该本末倒置过来讨论。
但是,如果你用今天的文学批评眼光来看《西游记》,说它内容不连贯,前后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人物形象不统一
,语言粗鄙等等,这些都是没毛病的。问题是它诞生距今已经四百多年了,你用今朝的剑斩前朝的官能行吗?更何况这对《西游》是不公平的,《三国》《水浒》里面这些问题有的比《西游》更严重,而且就对人性挖掘与深度刻画层面讲,《西游》能把上述两书秒成渣,只不过人们往往被他的俚俗性给蒙蔽了而已。而即便是《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到底几岁谁也说不清楚,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谁受得了?不要纠着一点儿时代局限性的错误就横加指责,《西游记》不仅无愧于跻身“四大奇书”“四大名著”,它也无愧于媲美其他书籍,在有的方面,它甚至可以凌驾于它们之上。
最后,我要挂人了。本来对这个问题没想花时间写字,但今天中午,我只是看到 @枫冷慕诗 回答中的错误给纠正了一下,然后下午就发现评论已经被这位小气吧啦的哥们给删了。所以在那里我不能说话,可是这种愚蠢的错误被不了解的人信以为真就不好了,于是我觉得有必要自己写一个回答驳正一下,顺带写了点《西游记》的东西,因为它是关于《金瓶梅》的。
他在回答里讲《金瓶梅》最靠谱的作者推断是王世贞,这是能被人笑掉大牙的讲法。清朝人一段时间里也误认为《金》作者是王世贞,这跟他们误认为《西游记》是丘处机写的一样。这一说首先是清初宋起凤《稗说》里讲的:“世知《四部稿》为弇洲先生平生著作,而不知《金瓶梅》一书,亦先生中年笔也”,但没说理由。后来人就开始附会,因为王世贞他爹被严嵩迫害致死,而严嵩死后,他只能找严世藩报仇,而严世藩喜欢读小黄文,于是王世贞就写了《金》送给他,在书页中浸上毒药云云。这一讲法根本就是民间逸文,毫无证据。
当然这也不能说不是王世贞写的,但是到1931年,山西发现了《金瓶梅词话》,吴晗先生于是发表了《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基本敲定清朝人所信以为真的王世贞说是站不住脚的。具体考证自己去查,但这一结论至今也没有太大问题,学界基本不再认为《金》作者是王世贞了,反倒是李开先、贾三近、屠隆等等说法要更有根据一些了。
所以这哥们完完全全在胡说八道,不知在哪听一耳朵阿猫阿
狗的东西就当机灵抖出来。学问不行,气量也小的可怜。所以我写这个西游记的回答就是为了挂他,没别的什么目的。
有哪些有趣的绘画作品值得推荐?
国画里当属《清明上河图》了,我来带大家看看仇英版《清明上河图》。
事情要从城外一艘彩船说起。话说这一艘船里是几个失足妇……
等等!其实我要带大家看的是苏州城内市集里那些各色人群,真正是鲜活的不行,看着画面犹如行至画中,吆喝叫卖声不绝于耳。来来来备好瓜子注意看注意听~
这是当时的租车行,没有奔驰宝马,统一的木制独轮车,这种独轮车在画中随处可见,有的坐人有的载物。看这车行店里绿色衣服的哥们儿,工作期间似乎很没精神,消极怠工,估计昨晚和兄弟们蹦迪去了。
打架扯头发,是一门古老的搏斗技术,所以少林功夫名绝天下也不是不无道理。
左下角有个过路人坐着四轮车淡定路过,墙内有小孩扯着大人去看热闹,或者劝架?算了腹黑一点吧,他们就是去凑热闹。
下面这项活动,是从古至今都在玩的活动——套圈,这些碟啊碗啊里面装的似乎是食材,如今各大公园里都换成毛绒玩具哄小孩儿之类的东西。我们这座城市五泉山下广场尽是这玩意儿,也不知道是套圈还是圈套。
正中间这妇人,天雷滚滚!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然袒胸露乳!!……好吧可以理解,是在奶孩子。再看右上角坐着一个磨刀人,磨完这一把,下一分钟就要起身一路去喊:磨剪子嘞戗菜刀……
下图正中有个货郎担,这红衣服小孩被大人扯着回家却毫无作用的样子,是不是就是小时候的你,此时靠右上角还有另一个熊孩子正要闻声赶来。
看到这个拥挤的桥了吗?有个哥们儿与其他行色匆匆的人相比,尤其引人注目,我不禁要问:他是谁?他在想什么,他在看什么?他从哪里来,他要到哪里去?是的,他也许是卞之琳笔下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
同时,还有另一个桥上的孤独人。
跑马、射箭与亭台品茶——那个年代,这可是上流社会的活动
士大夫们喝茶聊天
劳动人民向来爱热闹,瞧瞧台上这白脸艺人,有没有一秒内心里就唱起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啊,算了,这个看服饰肯定不是曹操。
再看台下的人,树杈上那哥们儿,你注意安全行不行
西域杂耍表演,过来瞧一瞧看一看啊,有钱的出钱,没钱的……想办法出钱啊……
闹市的一侧是学堂,学堂的旁边竟然是青楼!我有点担心会不会教坏祖国的花朵啊?!
还有光膀子摔跤的活动,围了一圈人在看,我仔细看了没发现一个女性,可是右下角又是一熊孩子强扯着她妈去看热闹,貌似母亲的表情有点为难,孩子你可长点心吧,那是光膀子汉子啊,你妈她明显害羞啊!
木材行,又是一消极怠工上班时间不好好干活有事没事都要凹造型的哥们儿,妖娆!
还有另一个装文艺青年凹造型的哥们,在船上。
下图中有一行化缘人,图中有位师父头顶七窍玲珑塔,以前的师父那么敬业么?化缘都要有个技艺还是别有他意?相比如今的化缘人专业性和体验感差太多。
仔细看蓝色旗子上写着“应时美酒”,大白天大家就喝上了,没有假酒的年代啊。右下角店门写着“选日合婚”老传统没变,可是客座上为啥是两男性?这么开放?想来应该是儿女亲家了。右上角小船内有对坐两人用餐,有趣。
书坊和集贤堂,这大柜台,那时可没啥合成木,锯末板三合板五合板之类的,无钉子无胶水粘合,榫卯衔接,纯纯的实木啊。我表示很羡慕。
相较热闹的市集,学士府内就显得冷清点了。
杨凝式韭花帖的好?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华阴人。杨凝式生活在唐末五代动荡分裂的时代,萎靡不振的世风中,杨凝式却沉淀了属于他的独特书风。《旧五代史》称“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韭花帖》即为杨凝式一笔札作品。杨凝式之行楷《韭花帖》,墨迹麻纸本,属书札一类,纵 26 厘米,横 28 厘米,凡 7 行,计 63 字。文章记叙了杨凝式某日午睡起床感觉饥饿,遂食用他人赠送的韭花和羊肉,便夸赞此为“珍馐”,让他在“充腹之余,铭肌载切”。《韭花帖》虽抒发个人的一时之感,却为后世留下了一曲锦绣华章。
从《韭花帖》整体布局看,整帖的东北角着墨中重,从东北角至西南角用墨越来越轻,且字间距越写越宽。全帖布局似有太阳从东北角升起、辐照全帖之感。这种无心之布局,却带来一种新生之感。这种新生,似杨凝式心中的希望,希望乱世分裂格局的结束,亦是对自己无奈的生活状态的呼喊。怀抱赤子之心的杨凝式为了存活,压抑着自己的拳拳之心与痛苦,对于现世的悲怆让他深感无力。
“昼寝乍兴”四字用墨尤多,中宫收紧,排列紧密,“寝”字点尤中、横尤细,“宀”下留白,此见杨凝式之用字之俏皮。“稠饥正甚,忽蒙简翰”中,“忽”字用笔加重,可见在此处,杨氏意外转为惊喜的雀跃之感。此正如孙过庭所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猥赐盘飨”,“飨”字用笔放轻,杨氏对于这美食的珍惜之意跃然而出。“当一叶报秋之初”句,“秋”字最后一笔尤其舒展,紧接而来的“之初”便蜷缩,“之”字的横折撇夹角夹紧,似将撇藏进横中,像顽皮孩童的迷藏。“乃韭花逞味之始”,“韭”与“逞”二字结构紧密,而“花”字似盛开之貌,中间留白部分似花蕊,“花”字上下空白似给花足够空间尽情盛放。
如果说前文“之”是孩童在思考捉迷藏该藏何处,那么此处的“之”便是孩童已然藏好,“之”的撇已无限贴近横,且于上下留白,与“花”相呼应。“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实”字架构与前文“寝”遥相呼应又有所区别,“实”字“宀”下“贯”字中心右倾,留白处范围拉大,居左上方,意在突出杨氏所称“珍馐”名副其实。
“充腹之余,铭肌载切”,“充腹”二字上下留白皆大,杨氏旨在突出吃饱后的愉悦感与满足感,“之”字与前文二“之”对应,意味着迷藏游戏的尾声,孩童们陆陆续续被找到,纷纷出来之貌。
全文三处提及“之”,书写方式各有不同,似游戏,也象征着杨氏进食韭花、羊肉等美食的过程。杨氏以字的变化表述自己食用的心情,为玄妙之旨,如唐人张怀瓘云:“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后文“铭肌”与“载切”之间留白空间大,足见杨氏沉浸在韭花美食的余味中,似要将这种味道融进味觉记忆。
“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句,“修”墨重于左,而“状”墨重于右;“陈”字倾左,“谢”字倾右;“伏”字最后一笔拉长放纵,“惟”字右边蜷起收敛。“察”字作为本帖中第三个出现带有“宀”的字,充当了平衡“寝”和“实”的作用。
“察”字下“祭”左上方和右上方分别留白,不偏不倚。这九个字的书写状态,置于文末,表明杨氏感惠徇知之心。字体布局结构呈显天真俏皮之感,排列似无意,因其自然流露,故显出有心之笔。正如蔡邕所言:“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宋人黄庭坚尤为欣赏杨凝式之作,其言:“余曩时至洛师,遍观僧壁间杨少师所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此书盖当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也。见颜鲁公书,则知欧、虞、褚、薛未入右军之室,见杨少师书,然后知徐沈有尘埃气。”他认为杨凝式的书法作品有二王遗风,自然妙旨,脱俗超尘,并无尘埃气。黄庭坚言杨凝式书之有气,那么综观《韭花帖》,何为其气?
清人李瑞清评价《韭花帖》为“笔笔敛锋入纸,兰亭法也,思翁以景度津逮平原,化其顿挫之迹”。李瑞清认为杨凝式之《韭花帖》气韵沉重、笔力雄劲,能化顿挫之气为昂扬之致。
唐岱评书画之气言:“气韵由笔墨而生,或取圆润而雄壮者,或取顺快而流畅者。用笔不痴不弱,是得笔之气也;用墨要浓淡相宜,干湿得当,不滞不枯,使石上苍润之气欲吐,是得墨之气也。不知此法,淡雅则枯涩,老健则重浊,细巧则怯弱矣。此皆不得气韵之病也。”以此观之,在《韭花帖》中,杨凝式用墨考究,布局中墨色轻重分配有其新意与个人特色;用笔时而轻快、时而舒缓、时而凝重,浓淡相谐,自然之气得卷袭来,此所谓得笔得墨之气也。
综观全帖,《韭花帖》恰有姜夔所言“风神”之气。全帖架构疏密有致,用墨独具风格,细细品之,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愉悦之气、向上的积极之气、孩童般的天真之气与直抒胸臆的坦荡之气。明人唐志契言:“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而生动处,则又非韵之可代矣。生者生生不穷,深远难尽;动者动而不板,活泼迎人。要皆可默会,而不可名言。”所谓生动之气,既是指作品中的动态美,又是指其作品所呈现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传递,也是生生不息的情感共鸣。
《韭花帖》中太阳辐照全帖的样式,带给观赏者最真切的生命体会,观赏者也能触摸到其自然流露的笔气。字与字之间的大段留白,又使全帖气韵流动,似在朝阳初生的森林中漫步,能够看见从林木间隙中洒落的日光疏影,也能嗅到在森林中流动的清新空气。
哪部谍战剧让你看了不下十遍仍然意犹未尽?
你闻讯而来,我大喜过望。
—————————————————
让我感觉意犹未尽,看了十遍不止的谍战剧是《伪装者》,其实这部剧的结构和情节设置包括人物性格的设置等地方,还有瑕疵,但这部剧好在有众多实力派加盟,而三大男主的号召力十分强大,所以至今为止,依旧是很多人喜欢的剧。当然也是我很喜欢的谍战剧之一。
《伪装者》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伪装者》这部谍战剧在还没有拍的时候,我就接触过这部剧的原著,以及当时情景设置以及邀请哪些演员饰演哪些角色。记得当时拟定让许晴饰演大姐明镜的角色,后来我们看到的是刘敏涛饰演大姐明镜的角色。
这部剧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特高课、汪伪76号和国共两党的特工在上海滩进行殊死决战。
明台在飞往香港求学的途中救下军统高官王天风,被说服改道前往军事学校接受间谍特训,代号“毒蝎”,与代号“黑寡妇”的于曼丽成为生死搭档,学成后前往上海接受素未谋面的上峰的直接领导。二人在上海展开一系列秘密活动,暗杀汪伪政府骨干,搜集日军情报。出生入死的战斗中,于曼丽对明台情愫暗生。
明台接手上海的地下工作,包括刺杀身兼汪伪政府多个重要职位的哥哥明楼,令他对哥哥的真实身份产生怀疑。
明台与新结识的中共地下党“锄奸”小组成员程锦云联手,成功爆破了汪伪政府运送日军高官的专列“樱花号”。未经训练但默契十足的配合,令明台和程锦云彼此倾心,机缘巧合下,二人又在家族安排的相亲上见面并订了亲。目睹了这一切的于曼丽,无限黯然。
明台在一次行动中,发现国民党军统局与汪伪政府合作走私物资发“国难财”,对国民党心灰意冷,程锦云抓住时机对其进行策反,使其成为一名中共地下党潜伏工作者,以双面间谍身份开展活动。
日本间谍“孤狼”桂姨利用养子阿诚的善良,以明家佣人的身份,入住明公馆。“孤狼”接连向汪伪政权76号情报处处长汪曼春下达任务,直指明楼的间谍身份。
为了获得前方战场的胜利,明楼启动“丧钟敲响”行动,于曼丽、明台成为“死间”,于曼丽牺牲,明台落入汪曼春之手,历经折磨,最终用虚假情报成功迷惑了日军,为第二战区的胜利赢得了转机。
我喜欢《伪装者》的原因。①没错,我喜欢《伪装者》的原因之一就是王凯,在剧中王凯饰演明诚。
明诚是明家收养的佣人桂姨的养子。明家的佣人桂姨一直以为自己从小养大的孩子,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当她发现自己儿子被掉包后,开始虐待明诚。后来,明诚被明镜收养,和明楼被送到国外读书,明诚后来成为明家的管家明楼最好的伙伴。
我觉得王凯在这部剧里表现的十分好,把他对明家的忠诚,自己和明楼以及明台的关系,处理的很好。
所以,为了王凯,我也看了很多遍这部剧。
②整部《伪装者》除了女一号程锦云弱一些,其余的所有演员的表现都很不错,包括桂姨的狠辣,阿香的天真浪漫,以及汪曼春对明楼的痴情等等,演员们表现的都很到位。
而我看了很多遍这部剧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我特别喜欢看明家三兄弟之间,以及明镜和三兄弟之间的戏份,觉着特别温情和温暖。
结论:因为这两个原因,《伪装者》我看了很多遍,喜欢就是这样,没有道理。————————————————
我是妖言获众不惑众的凿壁小妖,喜欢就关注我,一起进步成长。
中度烘焙咖啡和深度烘焙什么区别?
烘焙咖啡豆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将咖啡豆烘熟,还要借助各种不同的烘焙程度,让生豆能够发挥其最大风味特性,并使该款咖啡豆的最终品质能够达到最佳的状态。即便是同样一种咖啡豆,通过不同的烘焙度,最终的风味也会有极大的不同。
01.中度烘焙和深度烘焙的特点以下我们介绍市面上常见的三大烘焙度:轻度烘焙、中度烘焙以及深度烘焙,而三大烘焙度可以再细分为八个不同的烘焙度:
1.轻度烘焙:酸度明显
轻度烘焙:酸味非常明显,苦味无。肉桂烘焙:颜色和味道都接近似肉桂2.中度烘焙:酸度与苦味平衡。
中度烘焙:滑润的酸味高度烘焙:酸味与苦味较为平衡城市烘焙:呈现苦味和浓厚的口感3.深度烘焙:苦味较重,酸度无。
深城市烘焙:不带酸味,味道微苦法式烘焙:苦味较重意式烘焙:浓重的苦味所以,中度烘焙与深度烘焙在风味上的区别是:中度烘焙酸度与苦味平衡,而深度烘焙无酸味,苦味较重。02.怎样煮咖啡好喝?一杯好喝的咖啡,一定是由良好的咖啡品种+适合的烘焙度+咖啡师的冲煮技能组成的。咖啡界有这样一句话,一杯咖啡的风味:60%靠咖啡品种,30%靠烘焙程度,10%靠冲煮技术”。
不同的烘焙度的咖啡,使用不同的器具也会呈现不同的风味,针对中度与深度烘焙度如何制作好喝,这里推荐使用手冲咖啡的方式制作。
原因1:手冲咖啡在冲煮过程中,由于水温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每个阶段萃取出来的咖啡风味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使用手冲制作的咖啡风味层次多变的主要原因;
原因2:操作简单,器具价格较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一杯好喝的手冲咖啡,好的器具是少不了的。
以日本Hario手冲套装为例:手冲壶、咖啡滤杯、分享壶、滤纸、再加一台手摇磨豆机也才需要525元,如有需要再购买一台电子秤,大约100-200元之间,这样购买一整套手冲器具,最多花费是725元。
03.如何制作手冲咖啡呢?一.确定冲煮咖啡四要素:
1.研磨度:中度研磨,类似家里白砂糖的粗细。
2.水温:中度烘焙使用90-92℃,深度烘焙使用88-90℃。
3.比例:使用1:17的比例,以18g咖啡粉为例,咖啡液体需要306ml。
4.水速:中度烘焙绕圈频率较快,以免萃取不足而太酸;深度烘焙绕圈频率较慢,以免过度萃取而太苦。
二.制作流程
1.淋湿滤纸:使用少量的水将咖啡滤纸打湿即可。
2.倒入咖啡粉:将咖啡粉慢速倒入滤杯之中,并保持咖啡粉表面的平整性。
3.闷蒸阶段:最多使用40ml的92℃热水,将咖啡粉表面快速浇湿,并等待30秒。
闷蒸时间越长:咖啡的苦味越强;闷蒸时间越短:咖啡的酸味越强;4.注水阶段:将水慢慢从中心向外均匀的画圈浇注,但注意最外面的0.5cm不要浇注,以免破坏咖啡粉层。“内-外-内”这样反复循环绕圈注水至180ml的时候,可以停止浇水,等待5-10秒左右,再进行第二次注水,直到306ml的时候停止。
这时,一杯简单的手冲咖啡就完成了。
总结咖啡烘焙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以及深度三大类,区别就在于咖啡的酸度以及苦味的强弱上,轻度烘焙咖啡酸度强,中度烘焙咖啡酸苦平衡,深度烘焙咖啡苦味强,平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咖啡口味而选择相应的烘焙度咖啡。
但要想喝到好咖啡,不仅仅是从制作方式以及咖啡烘焙的流程中进行改变,而是要选择好的咖啡品种。市面上两大咖啡品种中,以阿拉比卡的风味为最好,具有优质的酸味、香味以及复杂的风味。
所以购买咖啡的时候,选择优质的咖啡熟豆,即便是冲煮技术有所欠缺,但制作出来的咖啡风味绝对不会差。
你知道的描写春色迷人的诗句有哪些?
谢谢!
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如春花烂漫,五彩缤纷,令人陶醉。
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时节,细雨飘飘洒洒,绿意若有若无,奇妙无比。
再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写出了咸阳城春雨过后,一切都那么清新美好,让人赏心悦目。
又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单写春之骄子——柳树。绿的自然,绿的洒脱……
还有: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描写春天的诗句,和春天一样,让人身心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