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简帛书的代表作品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纸从发明到取代以前的主要文字载体----竹简木牍。历史文献中关于造纸术的最早记载是范晔的《后汉书》,曾记载了公元前12年用纸包药事例。...

简帛书的代表作品,黄帝内经的作者?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别名《内经》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古代西汉就有蔡伦造纸?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的传播和推广,是文字载体的一次重大革命,对于中国和世界文明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但是,纸从发明到取代以前的主要文字载体----竹简木牍,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历史文献中关于造纸术的最早记载是范晔的《后汉书》:"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其实,蔡伦只是造纸技术的改进者,班固的《汉书》中,曾记载了公元前12年用纸包药事例,现代考古发现,甘肃天水放马滩、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等处出土有西汉纸,说明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170年,西汉就已开始使用纸张了。

一种新材料的推广总要有一个过程。西汉及东汉前期,书籍的主要形式仍是竹简。如《太平御览》记载: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先以竹简为稿本,再以帛书作为定本,可见皇家图书馆藏书是以简帛为主。《后汉书·儒林传》记载,董卓自洛阳移都长安时,将皇家书库的书籍拿去作车篷与布袋,是因为制作这些书的材料是布帛。朝廷官府正式文书通用简牍,这一情况至东汉末也没改变。《三国志·张既传》注引《魏略》记:东汉灵帝初期(168-190年),当时官府书写用具仍是"刀笔及版"。

纸发明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少数人掌有。《资治通鉴》记邓后即位后,"郡国贡献,悉令禁绝,岁时但供纸墨而已。"纸作为贡品,表明皇宫里用的纸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书写材料。即使纸在民间传播之后,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仍然认为简重纸轻。如《三国志·魏志》卷二注:"胡冲《吴历》曰:'帝以素书所着《典论》及诗赋饷孙权,又以纸写一通与张昭'。"送国君用素书,送大臣则用纸书,这也说明至三国时,仍存在着以纸为贱的观念。

纸的普遍使用与纸书的流行是在东汉中后期(2世纪中叶),到汉末(3世纪初)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并于三国后期完成了简纸的转换。曹操在推进纸的推广中曾发挥了很大作用,他曾下令说:"自今诸掾属侍中、别驾,常以月朔各进得失,纸书函封主者,朝常给纸函各一。"此事由蔡琰抄书事可得旁证。《后汉书》记载,曹操让蔡文姬抄写蔡邕曾经的藏书,文姬说:"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才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蔡文姬真是才女,她默写之后,送给曹操,竟然"文无遗误"。也可以看出,书籍由简到纸的替换工作在汉末魏初已大规模展开了。而西晋太康年间,因左思《三都赋》名动朝野,人们竞相传抄,致使洛阳纸贵,说明在当时,纸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书写材料。

东晋末叶(公元403年底),桓玄代晋自立,颁发诏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帝王的行政命令,才使纸彻底取代了简。这时,距纸的发明已经有约五百年了。

现存的西汉摩崖刻石字有哪些?

西汉至新莽时的刻石,屈指可数。其中篆书刻石有:

《群臣上醉刻石》[西汉后元六年(前158)]。道光年间发现于河北永年县。

《鲁灵光殿址刻石》l西汉中元元年(前149)], 1941年于山东曲阜城东北汉代兽灵光殿遗址出土。

《瞿去病墓左司空刻石》(西汉武帝中期)。1957年发现于茂陵霍去病墓石兽雕刻上。

《甘泉山刻石》,又名《广陵中殿石题记》(西汉武帝至宣帝时期)。清嘉庆十一年阮元在江苏扬州甘泉山发现。

《九龙山封门刻石》(西汉中晚期)。1970年出土于山东曲阜县九龙山,现藏曲阜碑林。

《居摄两坟坛刻石》〔西汉居摄二年(7)」。最早记载于宋赵明诚《金石录》。

现藏曲阜碑林。

《郁平大尹冯君孺久墓题记》〔新莽天凤五年(18)], 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唐河县,现藏南阳市博物馆。

上述这些篆书刻石大多粗糙、简率。书风已不同程度地受到隶变大潮的浸染,与秦代小篆刻石的精密、规整形成鲜明的对照。新莽时的《郁平大尹冯君孺久墓题记》由九处刻石组成,字数多达八十四字,为这一时期篆书刻石之冠,与其他简率刻石的不同之处是,屈曲盘绕,具装饰之美,与印章和署书使用的缪篆为同一系统(图33), 1973年出土于甘肃省居延肩水金关遗址的《张掖都尉菜信》(西汉末至新莽时期),195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县磨嘴子汉墓的《枢铭》三种(新莽至东汉初期),虽是书写于织布上的墨书,但与《孺久墓题记》书风相似,笔画屈曲抖动,有虫书笔意。“菜信”一称“蟠信”,“枢铭”又称“族铭”,与幅信均有符证之性质。《说文解字·叙》记有新莽六书,云:鸟虫书“所以书蟠信也”。因此鸟虫书也罢,署书也罢,都可看成是当时的装饰文字。上述这几件作品可为代表。

西汉的隶书刻石亦所见不多,如:

《霍去病墓霍臣孟文字刻石》[西汉武帝中期,霍去病卒于元狩六年(前117))。此刻石铭文与同墓镇墓石兽浑然一体,风格雄健古朴,气格博大。

《五风二年刻石》一名《鲁孝王淬池刻石》【汉宜帝五凤二年(前56) ]。金明昌二年(1191)因修理孔庙,于鲁灵光殿址钓鱼池石块上发现。其为西汉刻石中艺术价值较高者,布局自然,略见汉简笔意。现藏曲阜孔庙东房碑石陈列馆。

《巴州民杨量买山地记》〔西汉地节二年(前68)]。相传于道光年间在四川发现。石毁于咸丰十年(1860),

《鹿孝禹刻石》[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清同治九年(1870)于山东费城平邑镇出土,现藏山东省博物馆。此刻石与西汉其他隶书刻石不同,已见清晰的波挑笔意,然刻工不精。

以上这些西汉的隶书刻石虽形构已脱去篆书遗意而完全隶化,但大多波碟不明,刻工在雕刻时仍沿用着篆书时代的刀法,这在同时代的金文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这种雕刻方法,一直延续到新莽时代及东汉初期。如:

《莱子侯刻石》[新莽天凤三年(16)]。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王仲磊发现于山东邹县卧虎山下,现藏山东曲阜孔庙。杨守敬评日:“苍劲简质。”。此刻石用刀犀利,结字方峻,颇类汉代金文风采。

《三老讳字忌日记》(东汉早期)。清咸丰二年(1852)于浙江徐姚县客星山下出土,石在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后数年立,现藏杭州孤山西怜印社。此刻石无明显波碟。顾燮光评日:“书体浑穆,如锥画沙。”

《郎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东汉永平六年(63)]。石原在陕西褒城县(今勉县)北石门中,为摩崖刻石。现石移至汉中博物馆。杨守敬评曰:“按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

百代而下,无从摹拟,此之谓神品。”“,

《大吉买山地记》[东汉建初元年(76)],摩崖刻石.每字字径为16一17厘米,最大者为23厘米,是汉代字迹最大的刻石。清道光三年(1823)于浙江会稽跳山(又名乌石山)发现。此刻石章法茂密,方中寓圆,笔画厚重而古拙.与瘦劲的《莱子侯刻石》《褒斜道刻石》异趣。

《侍廷里父老0买田约束石券》[东汉建初二年(77)], 1973年出土于河南省堰师县,现藏县文物管理所。石面为未经研磨的自然平面,铭文多达213字,为东汉初期罕见之长文。此刻结字重心较低,朴实无华,虽于刀刻中可见分书的波挑笔法,但是沉厚不扬,隶意尚不明显。

不难发现上述西汉至东汉初期的隶书碑刻,与以后精美的东汉隶书碑刻相比较,均具有“原始美”的特征,这便是被人们称之为古拙、浑穆的原因。从现有资料可知,以《马王堆帛书》为典型的汉初古隶,因其保留了大量的篆书形构,而具有非篆非隶的审美特征。而古隶最迟于武帝时期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成熟的汉隶—分书,因此我们得出的判断是,上述武帝时期以后的西汉隶书刻石,从书体上说并不属于古隶.清代人评述它们兼有篆书的遗意,或将它们称为古隶,完全不是因为它们是否还具有篆书形构,而是在对古隶的原貌弄不清的情况下,凭借一种原始美的感觉来判断的。这种感觉正来自于当时的刻工还沿用了旧的篆书雕刻方法,清代魏锡曾对《三老忌日碑》的刻法作过认真的研究.说:“三老椎凿而成,锋从中下,不似他碑双刀,故每作一画,石肤折裂如松皮。”可见当时的多数刻工还无法在雕刻中再现隶书已成熟起来的笔法,因此也可以看到刻石铭辞的风气至东汉初期尚未形成。

如何鉴赏一幅书法作品?

一副好的书法作品必然是继承传统,必须是美的。然后书着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风格的作品。

简牍是什么的简称?

简牍 中国古代用竹、木制成的书写材料。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纸被普遍使用后,简牍才逐渐废弃。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时代最晚的简是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吐鲁番晋墓出土的晋简。古代简牍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官方的各种文书档案、私人信件、各种书籍抄件、历谱,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遣册等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很尊贵的书法墨迹。对它们的发现与研究,是近代学术界的重要成果之一。 简帛,即“简牍帛书”的简称,亦即指简牍和帛书。 简牍帛书是古代的书写材料,它是我国纸张发明和广泛运用以前的书写材料,主要运用於殷商至汉魏时期。 帛书的书写材料是绢帛,颇昂贵而不经济,故古代主要是用简牍,而较少用绢帛,这也是现在地下发现的简牍多而帛书少的原因。 历史上“简牍”与“帛书”运用的时间是并行的,故常常是“简牍帛书”连称,指纸张广泛运用以前的古代书写材料,亦指纸张广泛运用以前的古代文献。

古代小篆的书写材料是什么?

古代小篆的书写材料是竹简、铁器、石碑。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

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