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新魏碑 代表作品

学书法到这个地步有老师建议临魏碑或隶书?老师建议学隶书和魏碑,的问题临摹字帖的刻板是什么“实际上根本不得欧阳询笔法要领。撇画是欧阳询字帖和所有字帖比较难写的一个主要笔画。初学书法要善于分析比较,如果一个书法家的笔画起笔都是一模一样的。...

新魏碑 代表作品,学书法到这个地步有老师建议临魏碑或隶书?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书法学到这个地步了,老师建议学隶书和魏碑,我该怎么理解他的建议”?看了你的《九成宫》临摹,我就明白了:你的老师批评你了。所以,给你一个建议叫你临摹一些魏碑或者隶书,改变一下临摹过于刻板的问题。

所以,你的老师的建议是对的,今天我

首先谈谈临摹字帖为什么会出现“刻板”的问题

临摹字帖的刻板是什么?表面上看工工整整漂漂亮亮的,实际上一览无余味同嚼蜡。

笔画看起来写的都挺对的,实际上根本不得欧阳询笔法要领。

刻板就是对笔法的简单化和抽象化,完全脱离字帖的精神实质,徒有一幅外表。

我们就以临摹撇画为主笔几个字来说吧。撇画是欧阳询字帖和所有字帖比较难写的一个主要笔画。

这个笔画的难点有两点:第一,起笔非常难写好。我们看欧阳询《九成宫》中的这个“夫”字,撇画的要点如下:

1.起笔就在方圆之间需要注意。

2.行笔是“外圆内方”的笔法

3.行笔的上半部分比较垂直

4.行笔从下半部分开始由垂直向弯度调整

5.收笔在“弹跳点”按笔出锋

第二,撇画尤其要注意从垂直向弯度的拐点,一定要选择恰当。不同的字,撇画的弯度选点是不一样的。初学书法要善于分析比较。

我们再看看欧阳询《九成宫》中“大”字的撇画,与“夫”字的撇画是基本一致的。

你写的这一页字带撇画的字比较多,没有一个是对的。最严重的是,每一个撇画的起笔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是完全没有细心观察字帖。

上面我们举例的“泰”、“夫”、“大”三个字的撇画,你可以仔细分析一下,起笔没有一个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大师的,书法的细微精深之处,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特点。

如果一个书法家的笔画起笔都是一模一样的,那么,这个书法家肯定无法青史留名的。

临摹,对字帖的观察非常重要。虽然笔画的笔法结构是由起笔、行笔、收笔组成的。但是,不是每一个相同的笔画起笔、行笔、收笔也是相同的。

例如,上面举例的“夫”和“大”这两个字的撇画,起笔、行笔、收笔都不太一样,只是用笔方法是一样的。

所以,写字不能自己“套路”化,自己套路了,字就会写死板了。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吃透字帖的原因。

例如,“夫”和“大”这两个字的撇画写法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具体的笔势又不一样,因此,气势也就不一样了。

大字的撇画竖势较为垂直,夫字的竖势较为弯曲,大字的弯度较小有力,夫字的弯度较大舒展,这些特点都在起笔、行笔、收笔的变化中有清楚地体现。

我们学习书法,就应该找到变化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临摹的时候就会写出好的笔法了。

其次我谈谈你的老师建议临摹魏碑和隶书的问题

你的老师说的也没错,因为欧阳询的书法与隶书魏碑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欧阳询大师也是非常善于隶书的书法家,例如,唐太宗给昭陵六骏的题赞,就是欧阳询用隶书写的,然后刻在昭陵六骏墓碑上的。这是唐代很少的隶书书法。

那么,从现在开始学习隶书或者魏碑能不能改变你临摹字帖刻板的问题?

我的回答与你的老师相反:不能!

这是我们基于一个书法定理得出的结论。学习书法有一个不可逾越的定理,这就是,此帖不熟透,无帖可熟透。

意思就是,这一个字帖的缺陷不解决,换一个字帖学习,老毛病还是改不掉的。

民国姚孟起临摹的《九成宫》

你的问题就是临摹字帖刻板,那么,你换字帖临摹隶书还是魏碑,照样也是刻板的,因为所有的字帖里的笔画,没有完全一样的写法。

所以,我的看法是,你不妨试试魏碑或者隶书也是可以的,多写不是错。而且学习书法,没有不走弯路的人。

在换帖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真正找到自己喜欢的字帖,学习的方法,还是要把笔画分析放在首位的。

但是,根本的问题如果仍然遗留在《九成宫》中。那就换帖也没有用。现在应该把对笔画的分析放在第一位。让每一个笔画都对,或者,你起码也要学会检查笔画如何写对的方法。

你的字也并非一无是处,我看了你的临摹,每一个字的重心都很稳,这是你的特点,希望继续保持优点,克服缺点,我想,你的进步还会有提高的空间。

小孩新学书法适合练魏碑吗?

小孩子及初学书法的人,不适合从魏碑开始。这是因为魏碑用的是方笔,魏碑作品独具特色,用笔刚劲有力,古朴大气,适合雕刻用体。但由于笔法缺少变化,又要求用笔劲到,小孩子很难学习掌握。中国书法分为真、行、篆、隶、草等五种书体,初学者宜从楷书入手练习,建议当习颜真卿的颜体字,颜体笔法轻重分明,是学习毛笔字的起笔、行笔、收笔等笔法和字体的结构等基础知识的最佳楷书范本。魏碑虽是楷体,但只适合有一定的基础后,再进行研究。

真行草隶篆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应该怎样排列?

说起书法还得从汉字说起,中华汉字字从甲骨文到现在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其中书法书体有前有后,就像楷书,三国时就有了,却盛于唐朝,你说它是前还是后。下面我就大概的和大家讨论一下。

1:甲骨文,甲骨文作为汉字最早起源,当时很大程度为了占卜之用,所以它也允满了神秘让人看了悚然起敬。甲骨文共发现了4500多个单字,能释读的约为2000个左右。

这个就是商朝武丁时期大约公元前十三世纪的大型涂朱牛骨刻辞,其中大部分刻字深奥难辩,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

二:金文。西周时期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这时的文字就有了一定的技巧与章法。

《大盂鼎》西周时的一种金属炊器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个字。

三:篆。篆书有大篆小篆,至秦统一以后统一文字改用小篆。篆书艺术古朴,典雅,庄重。

四:隶书。隶书是秦朝小隶程邈所创,是为了书写方便,在秦朝官方是不用隶书的。隶书的发扬光大在汉朝,到东汉后期到达顶风,后人无一能超过。

《西郏颂》刻于建宁四年六月。其书法篆意楷行,严劲而又灵动。

五:草书。最早的草书就是章草,草书年到不祥。

皇象的《急就章》草书的鼻祖。

六:行书与真书。本人也弄不明哪个先有的。给大家出两副字,大伙各自评论吧。

王羲之的《兰亭序》东晋公元353年。

三国时魏钟繇所写小楷,己无真迹,传为王羲之所临。

应该从哪几方面来欣赏何绍基的作品?

怎样欣赏何绍基的行书作品?现以他意临的王羲之《兰亭集序》为例试作分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帖秀逸、精微、入笔精巧、尖细、灵动。字势圆转。中宫紧密。

何绍基临《兰亭集序》,雄强浑厚,藏锋起笔、方起笔较多,字势方硬。中宫宽阔。

何绍基行书,注重生涩老辣,厚重朴拙,字的重心下移,字字独立。重方不重圆。引碑入行,把方笔、隶书的钩画、捺画和篆书的圆笔巧妙自然的融进作品中。运笔沉重有涩味,使作品具有金石气和篆籀气,高古敦厚。笔势、字势较活,行气连贯,虽引进了楷书、汉隶、篆书的端庄凝重及一些用笔的特征,但通篇字字生动,有天真朴拙之趣,不显板滞,有颜体行书的构架,有《张迁碑》、《张黑女碑》的意趣,当然也保留了一些《兰亭集序》里的精神意趣。

临摹何绍基的行书作品,要参临颜体楷书和行书。以及一些汉隶、篆书。才能学到他经脉。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为何绍基临兰亭集序。)

以下单字为笔者临此帖的习作。

然后练什么字帖好呢?

隶书是书法学习中一项基础的学科,不知道题主目前隶书学习进展如何?书法学习上并没有所谓学会一说,只要精进程度高低。所以针对题主这个问题,我将从隶书掌握程度,何时可以换帖,适合换什么帖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解答。

书法学习中,并无学会一说

书法学习是一辈子的功课,许多大书法家终其一生都在进行书法临帖和创作的思考表达,那么你就能很清楚的理解书法并没有学会一说。对于这种情况,古人的事迹就可以充分说明。如吴昌硕一生用功于《石鼓文》 ,并且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从其最早的临书作品来看,很明显已有不错的笔力,字形结构也十分老道,可能在我们眼里这就属于学会书法,但在专业人士眼里往往事还不够的。

张迁碑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因为这是书法其自身属性所规定的,书法不仅仅只是技巧一个方面,其中还涉及人的配合运用以及思考表达,如:

朱长文在《墨池编》中说:“就乎一艺,区以别矣,杰立特出,可谓之神,运用精美, 可谓之妙, 离俗不谬, 可谓之能。”还有运用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书法这一艺术,与熟练运用和格调有着重要的联系,关于这方面的要求,历代书法家都是将其视为追求目标。

由此可见,书法的会并不单单是指掌握其技巧,还有运用和格调方面的要求,而且并不是有会这么一说,对于书法运用只有精进程度这一说法。

那么精进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换帖呢

很多人觉得一个书体写到两个月就要换,不然就会没进步。对于这样的说话,我持反对意见,一个书体的掌握程度并不能把练习时间长来当做一个界定标准。曾经有一个人练习书法十几年,为了突破进步,于是拿着作品去拜访名家。名家问他一天写少,他回答一天写半刀纸,名家给予他勤奋的肯定之后,又说出了一个使其几近崩溃的事实,那就是他写了几十年和刚开始学的无多大差别。

勤奋如此,为什么还是没有进步呢?名家说,书法的学习并不是无脑的苦练蛮干,它讲究方法,是有许多观念上的理解要求。那就是理法,名家看其对于书法的勤奋执着,于是不吝传授理法,此人听后之后悔之。

在明理法之后,此人书法书法在日日勤学苦练下不断精进,最后名家给予肯定称已入书法堂奥。

曹全碑

从这则事例中我们可以明白两个道理,首先是书法学习并不是练的越久就越好,需要在明理法的基础上精进才能具有进步性,其次书法只要入其门径就可以不断精进。

那么隶书学到什么程度可以换帖,这个答案就出来了,那就是入书法门径后熟练运用,这要怎么理解呢?这里引用一段包世臣的话:

他在《艺舟双辑》中说:“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书法每临习一贴一定熟练掌握其笔法、章法,到什么程度呢?换帖后心中没有前段帖的内容,这样才可以融汇贯通。

除了对于笔法章法有要求外 ,对于章法及其变化同样有要求,如:

清代冯武说:“学书者,既知用笔之i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从他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熟练掌握书法在于用笔,其中还体现在读帖之后对于结构、章法、点画形态等都能熟记于心。

同样的熟练隶书的要求就有这几个方面,第一技巧过关,能够表达各个点画形态。第二结构特点默熟于心,能够运用自如。第三章法和变化自然,可以和字帖上的气息相一致而能自然变化。隶书作为一个基础类书法学科,要达到以上程度不难,只要方法得当三四个月足矣。

乙瑛碑

隶书起于篆书,衔接章草和楷书,以个人喜欢为准择其一

相传隶书是秦末开始出现,那是因为牢狱之事大兴,为了工作大量文书的需要,人们开始将篆书结构,同时书写时顺应快速书写毛笔的形态,因此就有了波、磔分明的隶书。所以题主可以考虑在熟练掌握隶书之后选取隶书进行学习,以隶书来提升书法的高古气息。

选择篆书除了可以提升书法的格调气息外,还具有锤炼用笔线条的益处,因此多写篆书对其它书体同样具有十分有益的帮助,康有为对其评价颇高:

他曾在《广艺舟双辑》中说:"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在他看来石鼓文(篆书的一类)不仅是书体的起源,而且因其高古奇俊特点,更是点明书法家修习第一要。有此评价其实不足为奇,篆书的书写讲究平心静气、收视敛听,所以对于涵养书法之稳重之气具有十分不错的效果。

如果题主对篆书暂时无感,我则推荐你学习章草。章草的出现和隶书的出现原因差不多,章草的出现是因为战场上需要大量的文书急件,所以省略快写隶书便应运而生。从它的诞生就可以明白对于掌握隶书之后,章草的学习是可以对隶书进行深入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峄山碑

如果题主对静态类书体更感兴趣,不想太快接触具有节奏速度的章草,那么魏碑是首选,魏碑也从隶书当中演化而来,其字形充满隶意,但又有楷书中的基本规则。学习魏碑可以为学习唐楷作基础,唐代楷书大家多是从魏碑中学习出来的。学习魏碑不仅可以锤炼用笔技巧,而且反过来对于隶书一样是具有十足的帮助。

魏碑楷书

以上就是我的解答,希望可以帮到您。

兰亭序如果不是王羲之写的?

哎!,兄弟,这话题问的有点外行啊,但凡对书法,对书法史有一定的了解,就不至于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根本不容置疑!

世上也根本没有什么如果!事实是《兰亭序》就是王羲之写的,就是行书天下第一。现在人这水平,根本没人能写的出来!就是王羲之自已也不能。

无数次被复制,但从未被超越!经典就是经典,这就是经典。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捋一捋

孙过庭《书谱》曰:一时之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凋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并谢安,孙绰等当时社会名流,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传觞赋诗,修楔游玩,用现在话说,人家就是吃饱了没事,撑的,闹着玩的,神怡务闲一合也。传觞赋诗,吟赏作序,有感而发,感惠徇知二合也。阳春三月,惠风和畅,把酒言欢,其乐何极,时和气润三合也。蚕茧纸,鼠须笔(估计这两样家伙,放在当时都是高级货)纸墨佳四合也,喝点小酒,微醉半醺,众人盛请,(估计当时喝彩的,吹捧的,鼓掌的,那场面,啧啧,大家想)偶然欲书,五合也,!五合交臻,神融笔畅,又安能不神乎?!

技法,技法,神乎其技,如是也!《兰亭序》凌空落笔,笔笔相生,极尽变化。全文21个之字,随形逐势,无有同者,全篇前后,上下,左右,字与字,行与行,相生相发,笔意灵动,顾盼生情,得萧散自然之风神!古今书法大家,从王出者不乏其人,最有名的赵体赵孟頫,终生死嗑王羲之,自称得兰亭神韻,终能自立一家。(看看赵的《兰亭十三跋》看看都迷成啥啦)

再有,兰亭序作为行书鼻祖,贵创新也,当时字体尚处于隶楷交并的过渡时期,王羲之应势应时,承前启后,开一代新风,创立行书,并得以广泛流传。

还有的说了,这和统治者李世民等的推崇有关,哎,你的好!咋不推祟你呢?!李世民一代帝皇没识见吗?历朝历代所从习者,又何止万千,都没识见吗?答案是,人家那是真的是有东西,有味,值得品,值得咀嚼!

最后一问,现代人写成这样呢?问题是不是问题,现代人写不到这水平!赵孟頫不牛吗?王铎,米芾不牛吗?历代高手多了,超越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经典就是经典,你只有学习的份儿!能学个七七八八,你就是牛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