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代表作品有哪些,知青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综合学者夏烈、郭小东等人研究,“知青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主要是“伤痕文学”时期,比较现实地去表达知青生活的某些真相。其中以叶辛的《蹉跎岁月》为代表作品,通过叙述知青生活的苦难与内心的伤痛来控诉和谴责历史。第二阶段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成为了主力军,代表作有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和张承志的《黑骏马》。返城后平庸的生活,使知青作家们开始怀念那段“痛并快乐着”的生活,理想与英雄主义在小说中得以宣泄。第三阶段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知青小说开始具有“反思”性质,其中以张抗抗的《隐形伴侣》为代表,展现了知青年代虚伪和丑恶的一面,引发了对人性扭曲的思考。
你看过最黑暗的书是什么?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除了伤痕文学的作品之外,这是我读过最压抑,最沉重的一本书。 第一次读这样天花乱坠强加华丽感却又抽骨扒皮的疼的语言,原来,文字,不仅可以救人,还可以杀人,心头凉凉的。心情沉重到没办法整理思路,但是此书你们一定要看,特别是家有幼女的爸爸妈妈们。关于性的暴力都是由社会集体完成的,最可怕的不是看起来凶恶的人,而是外表辉煌内心龌龊的你无法看穿的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轻信父母以外的人,哪怕是权威,师长,父母要做孩子最坚定的守护者,不能在孩子的安全教育里缺课,旷课,更不能用你们不正确的道德观为孩子的悲剧推波助澜,让原本黑暗的世界更加黑暗。
中国第三四五代导演创作风格的异同?
第三代导演注重实际注重传统。,第四代导演有创新反映伤痕文学的作品较多第五代导演和他们生活的环境不同反映市民生活人伦道德比较多
张承志小说打头的书是什么?
肯定是绿化树了,打成右派后沦落半生,一书再成名,初看是伤痕文学,实质上写的是男女之情,历史只是背景,所以,小说最终写的都是人,人情世故,世态炎凉,化成千言万语,不过还是一撒一捺而已
最近热播热议的电视剧人世间?
看了开头我就弃剧了!
我出生在70年代初期,父亲18岁参军,一直干到退休,母亲上山下乡,回城后最初是街道工厂的职工,后来进入国营单位。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文革。
在这里我不想多谈时代背景,只想谈点对这部剧的想法。
首先,不能否认,这部剧的班底很硬,从小说,到编剧,导演,主演,直到配角,都是明星级别的。功底深厚,演技精湛。
问题出在作品本身。
这部剧跨度很大,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很多,这一家人也是命运多舛。
但是,我觉得作为一部央视的开年大作,在主题立意方面应该明确吧。历来央视的开年大戏都是目的明确的。要传达一种思想,一种理念。
我不认为因为那个年代如何如何,创作文艺作品时就必须要怎样怎样。特别是作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居然诞生于2017年,是梁老先生70多岁高龄时的作品。
他想说明什么?反思什么?过了几十年后的体会更深刻了?
通常来说,为了剧情安排,让主人公多灾多难一些,我们可以理解,最终苦尽甘来,或者有的一苦到底也是有的。
但是,坏人总不能嚣张到底吧?好人也不能都倒霉吧?这部作品到底要传达些什么?好人没好报?最终一地鸡毛?又让现在的孩子从中了解什么?学什么?
我们的社会在发展,在不断进步,早已经不是80年代“渴望”,“刘慧芳”的那个年代了,人们需要什么?
需要正能量!可是,这部剧给了我们什么?
除了伤感,还有什么?励志吗?教育人吗?
是对那个年代的反思?批判?控诉?
呵呵,还真忘了,当今执政主流,也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也是有相似经历的,可能心灵相通吧。
伤痕文学电视剧有哪些?
伤痕文学电视剧有《年轮》
简介
《年轮》是由张士会、王凤斌、孙少渤、宋凯、曲敏等共同主演的电视剧。
该剧是根据梁晓声的同名小说《年轮》改编拍摄的,描写的是东北哈尔滨几个知青的聚散离合的故事,时间跨度是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正好是二十年左右,这部电视剧一上映,立即在当代青年特别是知青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知青成群结队前往原先下放的农村或生产建设兵团,探询自己成长的旧梦。
该片后来获得1995年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