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的代表作品,山楂树之恋讲的是什么故事?
女作家艾米根据原作者静秋回忆录创作而成的小说《山楂树之恋》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因为讲述了一个纯真的爱情故事,受到王蒙、刘心武、张纪中、窦文涛等文化名人的联袂推荐。 小说《山楂树之恋》讲述了发生在1975年前后的一个异常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源自一个女人的亲身经历。小说中的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一直很自卑。后来,静秋和同学去乡下体验生活。在村长家,她与军区司令员的儿子老三相识。老三喜欢上了静秋,但静秋怕被他欺骗,起初常常躲避。老三是个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他等着静秋毕业、转正、工作。等到静秋所有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 书中的主人公静秋1977年根据自己的生平经历,写出了一部大约3万字的记述作品。10年后,静秋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妈妈和哥哥妹妹相继出国,家里的东西都扔掉了,惟有这篇写在一个日记本里的回忆录被妈妈保存下来,带到了加拿大。2006年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老三逝世30周年,静秋将回忆录交给了好友艾米,请她写成小说《山楂树之恋》。因而,小说的叙述者是艾米,但其中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内容。小说写成后,先是发表在文学网站上,大凡看过该小说的读者,无不为主人公纯真而感人的爱情故事潸然泪下。 读过《山楂树之恋》,王蒙为主人公的爱情遭遇唏嘘不已,他说:“我们再也不愿意去经历这样的一段历史,但愿这样的爱情故事已经绝版。”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说,读了小说后他有着向原作者致敬的冲动,只为了这份难得的真情实感。“那天在《锵锵三人行》中我还说了这本书,严酷环境往往是动人爱情的好舞台。但可能因原材料是日记体,末尾部分东拉西扯头绪杂了些,使得我对最后高潮的感动被分散减弱了。不过,还是重温了一回质朴又可悲的当年情。” 故事异常凄美,来自一个女人的亲身经历,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他还很年轻。
我们如何评价伤痕文学?
任何现象级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伤痕文学的出现亦然。所以,在评价之前先介绍一下背景资料。
背景简报: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名称由来:源自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作者:卢新华)。
代表作家:刘心武、冯骥才、周克芹等。
代表作品:《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大墙下的红玉兰》、《铺花的歧路》、《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孕育阶段:文革时期
爆发阶段: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即文革结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种社会情势正是伤痕文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下面谈谈我对伤痕文学的评价。
基本评价:
1、出现具有合理性。伤痕文学出现于十年动乱之后,“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其出现犹如雨后春笋势不可挡。
2、思想具有启蒙性。伤痕文学主要思想价值,是揭露了文革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发出了强烈的呼声,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带着对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深刻思索。
3、故事具有现实性。伤痕文学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文革时代悲剧性的遭遇,故事为时人熟知或亲身经历。
但是,伤痕文学在艺术成就上并不是很高。我感到主要以下三点:
1、作者摆位过于明显,不能置身事外客观对待,价值认识上还局限于时代背景,缺乏深刻思考和社会观察,少有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度。
2、故事情节上太过突出矛盾对立,有意强化情感宣泄,叙述表达过于急切,曝光丑恶过于功利,经不起多读深读,把一个彩色世界拍成了黑白照片,给读者留下的回味思考余地少。
3、语言艺术上简笔白描、简单粗糙、烙印明显,说教味道较重,不失矫揉造作,名言警句精彩描写数量有限质量不高。
但是,无可否认,伤痕文学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伤痕文学本身。
她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可以如此审视世界。
各个时代都有各自的伤痕,正视伤痕是社会的进步,治愈伤痕是社会的责任。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
多少祈祷在心中
让大家看不到失败
叫成功永远在
让世界找不到黑暗
幸福像花儿开
引用网图
红楼梦哪一个出版社的好?
【一】好与坏的区别
首先,这个问题问得我有点纠结。我不知道你所说的好坏是指书的质量还是内容。如果从出版物的质量来看,当然是出版商规模越大,人力、物力、财力就越强,不仅有固定的销售渠道而且印刷出来的作品成本又低。更向况所采用的设计、纸质、包装,那更没的说。如果你问的是内容,坦白的跟你讲,在全国十大出版商中,所有出版的《红楼梦》作者都是曹雪芹高鹗。共计一百二十回。最大区别就是版面设计,字体大小,书的薄厚,但内容是绝对一样的。这也许就是你所说的区别或好坏吧。
【二】红学界主要流派和作品
主要流派;
自20世纪后期,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红学在人文领域独树一帜。主要流派有两大类;一是新派红学。它包括实证派和修正派。二是旧派红学它包括评点派和索,隐派。
(一)以胡适、张爱玲、俞平伯、王国维、周汝昌、冯其庸等,为主要代表的红楼实证派。他们以史料依据,以红楼梦作者、写作背景做为考证和研究对象,倡导“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为宗旨。
与此同时,新派的代表人物齐斋、陈维昭等,以红学研究不是市民文化,而是精英文化,它不需要哗众取宠,随着新资料的发现,新观点的提出,就应该对过时的观点与错误的观点进行修正,只有不断的修正,才会有不断的进步,才会有正确的认识的新红学修正派也诞生了。
(二)此时此刻,以蔡元培、沈瓶庵、王梦阮、刘心武等人为代表的旧红学领军人,他们凭借主观意断,对红楼梦写作主题、宗旨妄加猜测。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索隐派。
以评点方式对红楼梦的写作特点,艺术成就进行评论。的红学评点派也正式出台了,他们的主代表人物有: 脂砚斋、畸笏叟、棠村、梅溪、松斋、王雪香、张新之、姚燮、王伯沆等。
代表作品;
(1)砚斋是最早学金圣叹而对《石头记》(《红楼梦》)加以评点的评论家,他写下大量评点式评语,因而使《石头记》获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一专有名称。脂砚斋的批语随《红楼梦》抄本的正文保留下来。
(2)王国维,在旧红学派系中,自成一派的王国维,是最早用哲学和美学的观点来评判《红楼梦》其真正艺术价值的红学家。王国维首先建立了以哲学和美学双重理论基础的文学批评体系,其次他提出辩妄求真的考证精神,使红学的研究能脱离旧红学的猜谜式的附会。他的《王国维点评红楼梦》是红学论著中的第一部开山之作。可圈可点。
(3)红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胡适,他在1921年写了一篇《红楼梦考证》;次年,又写了《跋<红楼梦考证>》。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做是考证派红学的敲门砖。同时也为考证派指明了研究目标和方向。
(4)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是一部对于《红楼梦》和它的作者曹雪芹的材料进行全面考证的据典。这是在红学史上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5)著名学者俞平伯,1953年9月间,把他在30年前写好的《红楼梦辨》一书,修改后,易名为《红楼梦研究》再次出版。不料竟然因此陷入政治风波。而此,该书在红学史上,乃至中国文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典范。仅精美插图就有200幅,以飨读者。
【三】《红楼梦》这部作品的演变
在红学界,大家通常把《红楼梦》分为;程甲本、程乙本和脂残本。
(1)脂残本,说通俗一点就是手抄本。乾隆十九年,大家把手抄本也叫做"甲戌本″。除此以外,市面上还有两种手抄本即"己卯本"、"庚辰本"。后来这三个版本在印刷出版时统称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2)程甲本,是经高鹗整理了曹雪芹前八十回后,又补写了后四十回的完备本子。我们叫它"程甲本"。这个本子出版不久,即有北京琉璃厂东观阁刻本出现,到上世纪初,木刻《红楼梦》有一百多种,都是根据“程甲本”翻印的。
(3)程乙本,应该是在乾隆五十七年间,高鹗与程伟元根据己出版的程甲本加以修订后,用活字印刷术将共计120回文稿起名为《红楼梦》,并排版加印出来。具体时间,大概在程甲本印刷完成后的大约70天左右,故名程乙本。
目前,广为流传的脂本系统主要有十一个版本,这十一个版本,它们虽然侧重有所不同,但是,每一本都从不同的角度上向我们展示了《红楼梦》的变迁。
(1)庚辰本:存78回1-80回,内缺64、67两回。此本有与己卯本相同的双行小字批。1933年徐星署花八块大洋购于隆福寺,后燕京大学图书馆以二两黄金辗转购得,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2)甲辰本:乾隆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亦称“梦觉本”。脂批较少,文字简约,其文字基本被程甲本所继承。1953年出现于山西,现藏国家图书馆。
(3)郑藏本:仅存两回23、24回。原由郑振铎藏,后捐国家图书馆。
(4)杨藏本:120回,系“杨继振旧藏本”的简称,亦称“梦稿本”。咸丰年间于源题此本为“红楼梦稿”。第78回末有“兰墅阅过”字样,“兰墅”为高鹗的字。1959年出现于北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购藏。
(5)俄藏本:存78回。1-80回,内缺5、6两回。藏于前苏联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约有300余条批语。眉批和行间批系后人所加,双行小字批是庚辰等抄本的旧文。据称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传入俄国。
(6)卞藏本:存前十回正文及33-80回回目,卞亦文于2006年在上海以19.8万人民币拍得。
(7)甲戌本:存十六回(1-8回、13-16回、25-28回),此本脂批说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初由咸同年间大兴藏书家刘铨福收藏,胡适1927年得之于上海,后存放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2005年初归藏上海博物馆。
(8)己卯本:存41回又两个半回。此本为怡亲王府的抄藏本。第1-20回、31-40回、61-70回(内64、67两回由后人补抄)原由董康、陶洙所藏,现藏国家图书馆;第55回下半至第59回上半现藏国家博物馆。
(9)戚本:卷首有戚蓼生的序。下分三种版本:张开模旧藏戚序本(戚张本)、泽存书库旧藏戚序本(戚宁本)、有正书局石印戚序本(有正本)。戚张本前四十回现藏上海图书馆,戚宁本现藏南京图书馆。
(10)王府本:文字系统及抄录行款大体与戚本同。原存74回(1-80回,内缺57-62回)。后据刻本补抄了后四十回,也补抄了其中缺失的六回及程伟元的序,现存120回,藏国家图书馆。
(11)舒序本:存前四十回。因舒元炜序作于乾隆己酉(1789),亦称“己酉本”。原由吴晓铃藏,后捐藏首都图书馆。
近几年来台湾的作家、学者对红学研究也有很大的建树,也算是有门有派吧。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年近九十岁的赵同先生,通过《红楼梦醒时》再次考问了我们,曹雪芹到底是不是作者?
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细说红楼梦》大胆的提出了后四十回跟高鹗到底有没有关系。
此外蒋勋、黄一农、台湾女学者欧丽娟以及王三庆、罗凤珠、康来新等等,可以说各各都是红学界的翘楚。在此就不一一的赘述啦。
【四】《红楼梦》哪一家版本比较好。
目前,综合社科类出版社前十名是:
(1)商务印书馆
(2)人民出版社
(3)人民文学出版社
(4)作家出版社
(5)译林出版社
(6)中华书局
(7)社科文献出版社
(8)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中央编译出版社
(10)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如果你是从事红学研究或者是红学爱好者,当然也有可能是出于其它考虑,在此有四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最适合研究人员参考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共出版了五种脂评本《石头记》。(红楼梦原名)
(1)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
(2)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套装共3册
(3)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套装全4册
(4)《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套装共7册
(5)杨本《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套装全3册
(二)从事文史哲工作及大专院师生校参阅的
由人文学民出版社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经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这个版本的《红楼梦》目前最为流行,点校最权威。
(三)一般读者可以购买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系列之《红楼梦》。这套丛书更接近原著,也比较科学严谨。同时,四大名著名家汇评本、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不仅便于阅读,而且通俗易懂。
(四)最适合初高中阅读的
由国学大师、教育家启功和北大教授,红学创办人之一俞平伯点评注释的,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
(五)最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
儿童版"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除此以外,红学大家胡适先生,早在民国时期,就曾经极力推崇的《红楼梦》“程乙本”。十几年来,风糜一时,在海内外的影响都很大很。
台湾作家白先勇极力推荐的,桂冠版《红楼梦》。用白先生自己的话来讲,以“程乙本”为底本的台湾桂冠版《红楼梦》可以说是出版史上的里程碑。从小说艺术和美学观点看,都是我心中最好的。
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著名古典文学家,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以及由他点注的足本《红楼梦》。都值得一读。
【五】结束语
《红楼梦》距今,应该己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啦,对于一门学科来说,研究了一百多年,那么在许多问题上都应该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但红学却刚恰恰相反。正如大家所言,“百年红学”刚刚起步而己……
《红楼梦》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是生长于中国五千年文化中的一棵大树。我们研究的是红学,但是已经远远超过了它自身的范畴。《红楼梦》是一部集知识、思想、哲学于一体的煌煌巨著。
与其说是在研究《红楼梦》,倒不如说我们以它作为引子,来考究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中国文艺、中国哲学、中国美学等等,换而言之,也就是研究整个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这是红学研究的首要意义之所在。
【完】
中国最好的文学杂志是哪一本?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国文学复兴,繁荣,印象中,所有有分量的作品我都是从《人民文学》读到的。
最开始是《班主任》。
《班主任》是刘心武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77年《人民文学》第11期。它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发表几经周折,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里程碑,又是文学复苏的一个信号。
刘心武先生现在还在今日头条写微小说,可说是为文学奉献终身。现在还在今日头条发作品的还有王蒙先生。当年,他的《夜的眼》、《风筝飘带》让人印象深刻;他首先采用意识流手法 ;他的《雄辩症》虽小小说一篇,却高度概括了中国的一种人。现在他在今日头条发的“一口咬定”又概括了中国的一种人,这种人总是认定别人有问题。
后来印象最深的是《乡场上》。
《乡场上》是贵州作家何士光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1980年8月号《人民文学》。
又是一个信号一样的作品,写的是农民获得经济自主,尊严觉醒。
再后来印象很深的有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据闻轰动海峡两岸,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陈凯歌把《孩子王》拍成电影,也轰动一时。据说《棋王》是寻根文学的发轫之作。
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的,还有王朔的作品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发表在《人民文学》的小说,可说惊世骇俗。
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的还有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王安忆的《岗上的世纪》,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还有现在获诺奖呼声很高的残雪的《苍老的浮云》。
当然还有90年代高行健和莫言这两位诺奖获得者的剧本和小说,高行健有名的先锋戏剧和莫言的《红高粱》。
《红高粱》被张艺谋拍成电影,加速了中国作家和世界文学的衔接与对话,电影获国际奖也是小说获国际奖的前奏。
所以,曾经,《人民文学》发表的作品连接起来就是一页文学复苏繁荣的文学史和一部作品选。
当然,还有《诗刊》和《星星》上发表的那些诗歌。
以上提到的小说,现在一搜,发现有的不是发表在《人民文学》的,但印象中,这些小说都是从《人民文学》上看到的。
《人民文学》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方面与其中央刊物的地位有关,因为是国家级的顶级文学刊物,所以能够集中全国最优秀的作家的新作。
另一方面,《人民文学》当时解放思想,敢于发表有争议的和先锋的作品。地方文学刊物也发表很多这一类作品,但不如《人民文学》集中,有号召力。
(图片来自网络)
红楼梦适合男孩子看吗?
当然可以啊,不过要是初读的人可以先给他读读那些导读,或是看看《百家讲坛》的大师们的讲读,带着欣赏,带着问题的渴望去读。那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红楼的 故事性不是很强,人物关系比较庞大复杂。我第一次读《红楼梦》17岁,怀着对中国文化深深敬意去读,一年多才看了不到10回。
后来看了高中语文上的《红楼梦》导读,又看了刘心武先生的讲坛,对作品的背景,人物关系,文学性,思想性,有了初步了解。
很快我就喜欢上了《红楼梦》,现在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了,一点也不感到枯燥。
出生在四川的明星名人科学家和著名主持人有哪些?
提到四川,人们自然会想到“天下山水在于蜀”、“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九寨天下奇”等优美的赞誉,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
5000余年的巴文化、蜀文化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中国文明的灿烂华章。
巴蜀大地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出现过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轼、杨升庵、李调元、巴金等文化巨匠和很多领域的文化名人。今天重点介绍朱德等开国将帅。
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
参与领导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枪。
1928年4月,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部队会合,成立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与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抗战全面爆发后,率部东渡黄河,开赴华北前线,为开辟华北根据地做出重大贡献。
1940年5月回到延安,协助毛泽东领导各敌后根据地抗战。为战胜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困难,指导推动大生产运动,培育出“南泥湾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参与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等战略决策,协助毛泽东指挥各解放区军民,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他深入前线,协调解决部队协同作战、后勤补给、军工生产等问题。
他亲自指导解放石家庄战役,协助毛泽东指挥辽沈、淮海、平津和渡江战役,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丰功伟绩。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副主席,党中央副主席。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务,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
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人。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师长,第22军军长,新4军第1支队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3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
指挥和参与指挥过黄桥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上海战役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十大元帅之一。
罗瑞卿(1906—1978),四川南充人。革命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2兵团第一政治委员等职。
参加过长征,参与指挥百团大战和大同集宁、张家口、易满、保南、正太、青沧、保北、大清河北等战役,参与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等,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张爱萍,四川省达县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伯钧,四川省达县人。曾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傅钟,四川省叙永县人。曾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四川籍的开国中将和少将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