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李斯书信体散文作品代表作

周公智谋成王权。迁都洛邑据河南春秋时代从此始,孙子兵法十三篇鲁国搞起初税亩,战国开端始封建。秦朝暴政只二世,刘邦登基坐长安。文景武昭宣元帝,王莽篡权公元八,定都洛阳始东汉,西晋之后北方乱。...

李斯书信体散文作品代表作,三国七字孝歌?

孝歌歌词:《国史》七字篇

《国史》

传说盘古开天地,混沌初分不计年。

我国境内人出现,一百七十万年前。

原始社会时悠邈,条件艰苦生存难。

伏羲遂人神农氏,三皇威名不平凡。

黄帝颛顼喾尧舜,五帝之贤万古传。

舜继尧位禹继舜,原始社会到末年。

禹传子启夏朝建,二一世纪公元前。

禅让制度遭废止,世袭制度代代传。

奴隶社会从此始,阶级压迫非等闲。

夏朝历经十六主,末代暴君好凶残。

伐夏桀者商成汤,夏朝历时四百年。

夏灭商建六百载,二十六主代代传。

十七代君名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

甲骨文字出殷墟,书面语言始开端。

商末暴君名曰纣,武王伐纣赖高贤。

子牙姜尚显奇慧,开国功臣不虚传。

周朝将近四十主,前统后分八百年。

灭商二年武王逝,周公智谋成王权。

西周都城名镐京,历时将近四百年。

分封诸侯井田制,贵族腐朽征战繁。

国人暴动厉王跑,周昭共和始纪年。

幽王暴虐宠褒姒,死于犬戎势必然。

其子平王建东周,迁都洛邑据河南

春秋时代从此始,历时将近三百年。

大小国家百余个,五霸之名历代传。

齐桓宋襄晋文公,秦穆庄王楚国男。

吴越争霸春秋末,勾践尝胆成美谈。

老子李聃创道家,道德经里有名言。

孔子在世春秋末,山东曲阜有家园。

古代思想教育家,一部春秋万古传。

吴国孙武精军事,孙子兵法十三篇

鲁国搞起初税亩,井田制度难周全。

公元之前四七五,战国开端始封建。

诸侯互并七雄立,齐楚燕秦赵魏韩。

商鞅变法定法令,一废二奖设置县。

战国中期有孙膑,马陵道上灭庞涓。

合纵连横战国末,苏秦张仪震政坛。

齐国名医叫扁鹊,望闻问切好手段。

鲁国巧匠公输班,木匠祖师不虚传。

墨儒道法百家起,相互争鸣异言谈。

墨家墨翟儒家孟,道家庄周法家韩。

楚国有个大诗人,他的名字叫屈原。

一部离骚传千古,汨罗江里溺英贤。

诗歌总集第一部,诗经三百〇五篇。

秦国变法日强盛,横扫六国并中原。

咸阳为都始皇帝,历史进入新纪元。

中央集权设郡县,统一文度量衡钱。

丞相李斯谏嬴政,焚书坑儒手段残。

蒙古匈奴单于首,秦国北方欠安全。

修筑长城拒外寇,临洮城防两相连。

渭水南边建阿房,营造陵墓在骊山。

秦朝人口两千万,兵役一五〇万员。

秦朝法律严酷甚,一人犯法都株连。

公元之前二〇九,陈吴起义史无前。

王侯将相有种乎?天下响应火燎原。

楚国贵族有项羽,起兵苏州九月天。

秦朝小吏起沛县,姓刘名邦非等闲。

项羽巨鹿胜章邯,二〇七年公元前。

次年刘邦进咸阳,强大秦朝被推翻。

秦朝暴政只二世,前后总共十五年。

楚汉四年争胜负,霸王自刎乌江边。

公元之前二〇三,刘邦登基坐长安。

公元二五西汉终,算来约计两百年。

一代皇帝汉高祖,惠帝吕后紧相连。

文景武昭宣元帝,成哀平帝莽篡权。

文景之治载史册,国渐强大民渐安。

汉武帝时达鼎盛,五十余年掌皇权。

王莽篡权公元八,农民起义如火燃。

南阳刘秀得成果,公元二五建政权。

定都洛阳始东汉,前后又近二百年。

十二皇帝秀为首,明章和殇紧相连。

安顺冲质桓灵献,末代刘协为王难。

秦汉文化颇昌盛,首屈一指司马迁。

二十岁前读万卷,二十岁后游北南。

一部史记传千古,五千万字三千年。

纪传通史第一部,历代编史为典范。

华佗制出麻沸散,仲景作书论伤寒。

官宦蔡伦改进纸,地动仪器张衡研。

佛教源于古印度,口头传入我中原。

释迦牟尼创始人,至今两千五百年。

太上老君张天师,东汉道教属国产。

一八四年大起义,巨鹿张角要夺权。

黄巾起义规模大,坚持战斗三十年。

军阀混战天下乱,跨州郡者难数全。

桃园结义刘关张,诸葛孔明是大贤。

二〇〇年官渡战,袁败曹胜统中原。

二〇八年曹南下,赤壁之战败得惨。

二二〇年丕称帝,刘备称帝第二年。

翌年孙权也称帝,三国鼎立势必然。

二六三年蜀屈魏,刘备刘禅两代完。

二六五年晋朝建,司马代曹曹家惨。

二八〇年吴遭灭,一统天下司马炎。

晋惠帝时大混战,八王之乱十六年。

少数民族受压重,起义烽火处处燃。

匈奴贵族乘良隙,刘渊举旗不费难。

匈奴兵占洛阳地,长安俘帝西晋完。

二六五年三一六,西晋四王五十年。

三一七年新立帝,东晋建都在江南。

晋朝皇族司马睿,坐朝健康赖臣权。

西晋之后北方乱,各族混战百余年。

主要国家有十六,后由前秦一统权。

秦王苻坚欲攻晋,谢石谢玄迎敌顽。

晋军八万士气壮,秦兵十倍军心寒。

淝水战后南北对,东晋百年十一传。

被中原各国视为半开化的偏远之国秦国为什么能最终统一天下?

秦国的国君原姓氏是赵氏,周孝王时赐姓嬴。原本是世代为周天子养马,周孝王时赐予秦地,既甘肃天水。史记: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周孝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910—前896年。所以说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成为附庸。公元前828年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西周是分封制,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又把土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又任用士治理。大夫就是介于卿大夫跟士之间。周宣王让秦仲讨伐西戎,结果让戎人杀死。周宣王再让秦仲五个儿子率军讨西戎,反败为胜。于是周宣王任命秦庄公为西垂大夫。西周分封制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庄公虽然称公,但连诸侯都算不上。就是说连子爵都算不上,这里的公只是秦人尊其位并非爵位。就跟楚国只是子爵,跟周天子要求加爵。周天子不理会,楚君于是把三个儿子都封王。这时还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而是西周时期,后来楚君又怕周天子打他,去掉王号。

秦嬴一族因秦仲之死,走上复仇道路。其长孙世父立誓不杀戎王,不敢继承君位。把君位让其弟秦襄公。世父在跟戎人的战争中给俘虏了,后来给放回来了。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戎人攻打西周,并杀死周幽王。秦襄公率军勤王,跟犬戎力战有功。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去成周洛阳。西周原本直接管辖的是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阳。分别拥有宗周成周各六师的军队。宗周六师主要是保卫镐京,成周六师主要是征伐不听话的诸侯。周平王封秦襄公为伯爵,赐岐山以西的土地。就是后来的关中西部。周平王还跟秦襄公立誓,只要能驱逐犬戎人。岐山至丰河的土地也归秦国。岐丰之地就是后来的关中中部,咸阳西安一带。但是岐山以西除天水是秦国的,其余皆是犬戎。岐丰之地又让犬戎所占据。所以说周平王只是给秦国画了一个饼而已。秦襄公于是积极征讨犬戎,进攻到岐山让犬戎杀死。秦国用了二十年在秦文公时终于把地盘东扩到了岐山。史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秦宁公率军攻打盘居在关中中部的犬戎所建立的亳国,毫王战败逃往戎地。史记: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即长安一带,这时距离秦成为诸侯已经五十七年了。秦成为诸侯八十二年的时候秦武公攻打盘居在邽、冀的犬戎,拿下了两地。邽冀两地在汉代时属天水郡。

秦成为诸侯一百一十年后,秦国迎接来一代雄主——秦缪公(秦穆公)这时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先后争霸。秦缪公的策略是东出争霸,在位其间东扩至黄河以东。缪公一继位就东出攻打晋国茅津。缪公招纳四方俊杰为已用。百里奚、丕豹、公孙支、由余等皆是他国人才。公孙支举荐百里傒,于是缪公以五羖羊皮从楚人手上赎回。据史记缪公跟百里傒聊了三天,把秦国军政事交给他。史记: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公孙支主张对晋采用收人心策略,加以军事行动。例如晋缺粮,秦国大方的借给。俘虏晋惠公却送回晋国。秦国成为诸侯一百二十四年,秦缪公任用百里奚和公孙支两位俊杰把秦国东扩到黄河。史记:是时秦地东至河。秦缪公灭掉河西的梁国,并灭掉河东的芮国。秦国的地盘推进到黄河以东。

因东进受到晋国的阻挡。秦缪公于是继续实行蹇叔的先打好基础解决后顾之忧,再趁机东出策略。这时由余来到了秦国,由余原本是晋人,流落到戎地。秦缪公用离间计离由余和戎王。由余于是投秦国,秦缪公向由余询问伐西戎策略。由余在西戎多年熟悉西戎风土公人情。史记:缪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秦缪公于是向西用兵,一举灭掉犬戎所建立的十二个国,扩地千里。秦缪公用蹇叔和由余向西扩地千里,称霸西戎。史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时秦国成为诸侯一百四十七年。三年后秦缪公去世,如果再给秦缪公十年时间未必不能东出争霸。秦缪公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成为盟主。因为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都是招开了会盟的。秦缪公死时陪葬的大臣一百七十七人。我认为他们是自愿的。秦缪公连令秦军全军覆没的孟明等人都不愿处罚,把罪过归咎于已,那里会舍得自毁秦国根基。他们是为了报秦缪公知遇之恩,甘愿随缪公于地下继续争霸。如此多的人才陪葬也使得秦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再东出。史记: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秦国国君继续实行东出策略,但受到强大晋国阻拦。到了战国初期时国夺得秦国河西之地,秦国只能退守关中。山东六国视秦国为半开化之国是因为秦民跟犬戎杂居,很多礼仪制度都受到影响。史记: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发布求贤令。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其内容都是借鉴前人并进一步深化,秦国开始逐渐变强。这时以魏齐为最强。史记:秦始复彊,而三晋益大,魏惠王、齐威王尤彊。我认为秦国能统一天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魏齐争霸,秦国坐收渔翁之利:

公元前356年诸侯来朝见魏惠侯,标志着魏国霸权建立。古本《竹书纪年》载:十四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韩)厘侯来朝。同一年赵、齐、宋、燕会盟,不用说是针对魏国的。这是齐国应对鲁、宋、卫、韩等国去魏国的事。史记赵世家:十九年,与齐、宋会平陆,与燕会阿。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卫国,魏国当然不能忍了。魏国派庞涓率军攻打赵国并围邯郸城,赵国向齐国求救。公元前353年魏国攻破邯郸,齐、宋、卫联军援救赵国。楚国派景舍以救赵为名攻占魏国雎、间等地。秦国趁机攻破魏国安邑少梁等。齐楚两国都是等到魏赵两败俱伤才救援。战国策:(齐国)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楚国)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

魏国成功攻下邯郸,庞涓率军救援襄陵。齐国在桂陵埋伏一举击败魏军。战国策: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但是邯郸还在魏国手上。公元前352年齐、宋、卫围魏国襄陵。史记魏世家: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竹书纪年》:宋景、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只能跟魏国联合抗秦了。西线的魏韩联军反攻秦军。韩国看到诸侯围襄陵而不能胜,于是派军前往襄陵助战。魏国大梁守军切断齐宋卫联军的后勤。魏韩联军在襄陵大破齐、宋、卫联军,并把联军包围了。楚国一看不对劲停止进攻。齐威王请楚将景舍出面跟魏国求和。《纪年》:惠成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公会齐、宋之围。此次魏、齐、赵皆受到重创,好处尽让秦楚得去。

公元前351年魏国把邯郸还给赵国。史记赵世家: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而秦国继续进攻河西之地。魏国跟齐楚讲和了,跟韩赵结盟了。这时把注意力放在西线。战国策: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孝公的反应: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昧,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商鞅对秦孝公讲: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从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说明魏国的力量还是很强大,商鞅于是去见魏惠王。劝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周朝时王就是天子,先行王服就跟后世称帝差不多意思。魏惠王高兴的要死,马上按照天子礼仪制度准备。战国策:乘夏车, 称夏王, 朝天子,天下皆从。俨然以天子自居。齐楚两国皆怒,诸侯也是有不满的。我们才是公、侯、伯、子、男,你就王了还以天子自居。战国策: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这也是马陵之战诸侯围攻魏国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343魏国进攻韩国,原因就是韩国这小弟不太听话,该打下屁股了。再者灭掉韩国,魏国就能更好的沟通东西两地。因为中间隔着韩国。其次韩国没有来逢泽会盟。齐楚太强,先打弱的韩国。《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而史记是讲庞涓率军攻打韩国。然后齐国救援韩国,围魏国大梁。庞涓率军回救,双方在马陵交战,魏国大败。结合两本史料我认为事情可能是这样的:穰疵率军攻打韩国,齐国扬言进攻大梁。庞涓魏太子申率军先打或者阻击齐国。因为在桂陵之战的前科,魏惠王这次有所准备。齐国准备救援韩国了,于是庞涓率军跟太子申一起击齐军。史记:齐败魏兵於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说明太子申跟庞涓一起率军跟齐国交战。齐国这次采用的策略还是以前桂陵之战的策略,都是在魏国跟韩国打的两败俱伤时出击。秦赵等国趁火打劫也攻魏国。赵国攻打魏国首垣等地。史记:公子刻攻魏首垣。秦国在河西击败魏公子卬的军队,但是诈盟并非正面。史记: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齐争霸的结果:魏、韩、赵重伤,齐国力竭。秦楚无伤并得到地盘,秦国得到的地盘最多。秦国还嬴得变法的时间。魏、韩、赵三国去朝见齐威王,齐国得到名。史记:其後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於博望,盟而去。

秦国东进蚕食三晋,南下蚕食楚国: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带着一班小弟去徐州朝见齐威王。魏惠王尊齐威王为王,齐也尊魏为王。但魏惠王是带着一帮小国去朝见齐宣王。史记:於是齐最彊於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所以虽然互尊为王,但王跟王地位是不一样。魏国本意这是转移关注点呀。战国策: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天下乃释梁。徐州相王事件标志着魏国从霸主跌落。齐虽然胜而成为霸主,但胜而力竭。这时齐、秦、楚三国为强。齐国在养伤,秦国准备东进,楚国要取齐而代之。

徐州相王的事楚国知道了非常不满。战国策:威王闻之,寝不寐,食不饱。楚国马上率军攻打齐国,燕国趁势进攻齐国。 齐宣王马上遣使带上礼物到赵国,楚国得知赵国出兵连夜退军。而越国也是起了跟齐国争霸之心,但让齐国忽悠地去攻打楚国。史记:王无彊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彊。齐国虽然从魏国接过霸主位置,但齐国并无力保持。把魏国从霸主神坛拉下来的虽然是齐国,但齐国只得到虚名。而秦、楚都从魏国得到地盘,特别是秦国得到的地盘最多。齐国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反而引来楚国的讨伐。齐国跟楚国的争霸之战时间很短,楚国先胜后败。楚国转而攻打越国、巴国。

在赵、韩、魏皆重伤的情况下,齐楚争霸之际,秦国实施东进策略。公元前335年秦国开始东进,攻下韩国宜阳。公元前331年秦国攻打魏国河西,斩杀魏军八万并俘虏龙贾。公元前330年魏国被迫献上河西。公元前329年秦国渡过黄河攻下魏国汾阴、皮氏、焦。公元前328年魏国献上郡十五县予秦国。魏国为了对抗秦国而联盟其他国家,标志事情相王。325年魏韩两国巫沙相王。魏韩两国去朝见齐王,以求齐国支援。这一年秦国也自称为王。公元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即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但是战国时的联盟常常是不稳固。今天结盟,明天互相攻伐。秦国从三晋夺得大片土地,实力大増。

公元前323年秦国借道于韩魏攻打齐国,双方在桑丘交战。以齐国的胜利交终,秦王派使者向齐国谢罪。战国策: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秦、楚、齐三国互相牵制,都怕其中一方联合另一方。而韩、赵、魏、燕等则依附于秦、有齐、楚。时而事齐攻秦楚、时而事秦攻齐楚、时而事楚攻秦齐。但在这一段时期秦国得到地盘是最多的。 公元316年秦国灭掉蜀国后,秦国进攻楚国夺得汉中六百里。史记: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秦国资助韩、魏攻打齐、燕两国,秦国则是继续攻打楚国。秦国为防齐国援助楚国,秦昭襄王把弟弟送到齐国为人质。泾阳君质于齐。秦国攻下楚国:汉中、召陵、新城、新市、唐眛、另取八个城池等

在这段时间秦国从三晋、楚国得到大片土地,实力大增。得上郡、汉中郡,还有二十座城池。唯有齐国还能跟秦国对抗,但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双方难以直接对抗。秦国派张仪破坏了齐楚结盟。虽然这段时间六国时常合纵伐秦,但往往是心不齐。秦国连横破坏合纵,三晋时在秦、齐、楚三国间勿横纵。

秦国联合四国重创齐国,继续蚕食魏、韩、赵、楚:

公元前288年秦齐两国互尊为东西二帝,以示两国地位在五国之上。史记: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公元286年齐国灭掉宋国,引起诸侯的恐惧。宋国是仅次于七雄的国家,齐国一旦吞并必然实力大增。一开始齐国灭宋,秦国也并没有反对。但是齐国接着南下攻下齐国淮北,向西进攻魏、韩、赵。并想灭掉周王室,自己当天子。淮泗一些小国纷纷向齐国称臣,诸侯恐惧。史记: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公元前284年燕、秦、楚、三晋联盟进攻齐国,在济西大败齐军。此次楚国并未出兵,有坐山观虎斗的意思。楚王的想法认为秦国始终是他的大敌。燕国继续深入进攻齐地,齐国只剩下聊、莒、即墨三城。公元279年齐国收复失地。齐国虽然复国,但从此不复往日。而且跟各国结下深仇,这也是日后秦国攻五国而齐国不援助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282年秦国攻下魏国安城,公元前281年攻下赵国两座城池。公元前279年攻下赵国光狼城,攻下楚国黔中。公元前278年攻下楚国鄢、邓。公元277年攻下楚国郢,置南郡。公元前276年攻下楚国巫郡,及江南部分置黔中郡。公元275年攻下魏国两城。公元前274年魏国再次战败,献三县予秦国。公元前273年攻下魏国蔡阳、长社,魏国献南阳求和。公元271年秦国置南阳郡。公元前267攻下魏国邢丘、怀。公元前265年攻下韩国九座城池,公元前264年攻下韩国南阳。公元263年攻下韩国十座城池。

从公元前282年—公元263年的二十年间秦国夺得:南郡、巫郡、黔中郡、南阳郡。(秦国灭六国后全国一共三十六个郡)三十一座城池。

秦国重创赵国,继续蚕食:

赵国是后期虽然能跟秦国对抗的国家。战国有四支强军,分别是魏武卒、齐技击、秦锐士、赵边骑。魏齐皆已衰弱,只剩下赵国。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郡,因为韩国根本无力保卫上党郡。太守于是把上党郡十七城献给赵国。史记:秦击我於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赵成王得知非常高兴,但也询问了他人的意见。平阳君赵豹反对接受,认为这是韩国祸水东移。接着赵王又召见了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告诉他们上党郡的事。他们回答说:“出动百万大军进攻,过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这么大的便宜,不能丢掉。”孝成王说:“好。”于是派赵胜去接受土地。赵国于是发兵占领上党。廉颇领兵进驻长平。史记: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但是赵国从接受上党之初就注定失败。有三个原因。双方国力悬殊、独食难肥、外交失误。廉颇虽然是名将但也数败于秦军。不得已坚守不战。即使没有所谓的秦国反间计,廉颇再继续坚守下去赵国粮草供应也撑不住。所以赵王数次下令让廉颇出战击退秦军。赵括为将后主动出击,他也只能是主动出击。如果他还像廉颇那样坚守不战,那就没有意义了。秦军因此在长平包围40万赵军。秦昭王马上亲临河内督战,下诏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为激发士气下令所有立功者赏赐民爵一级。同时集中国内所有大牲畜运力向前线运送粮饷,倾全国之力与赵国作战。史记: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而赵国却无力支援长平赵军。四十万人断粮还坚持四十六天,可见赵军也是顽强抵抗。 长平之战时赵国已经无法供应大军粮草,向齐国借粮,但齐王不给。史记: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而秦国虽然也艰难,但总也比赵国要好。秦国在长平大胜后还有力量进攻邯郸,说明其粮草还是能继续供应。秦赵邯郸之战又打了三年。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

赵国跟秦国交战,并没有联络交好于各国以为援。长平之战大败后,赵王才割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跟魏国订立盟约。把灵丘封给楚相春申君黄歇,结好楚国。这些事情在接受上党郡时就应该做的事情。后来秦国包围赵国邯郸。情况危急时赵王才派人向楚魏求救。本来上党郡一旦让秦国占领,秦国以后也是能直接进攻魏国。这本来是劝说魏国很好的理由,再者魏国跟秦国也是百年世仇。而楚国跟秦国也是世仇。当时要是派人联络未必不能成。如果能劝说魏楚趁秦国主力尽在长平,让他们趁机收复失地也未必不可行。后来毛遂就是拿楚秦世仇来劝说楚王。

一开始赵军跟秦军交战不利。赵王召见楼昌与虞卿说:“我军在战场上不能取胜,都尉也阵亡了,我要卷甲赴敌与秦军决战,你们看怎么样?”楼昌说:“没有好处,不如派重要使臣去求和。”虞卿说:“楼昌主张求和的原因,是认为不求和我军必败。可和谈主动权的在秦国一方。而且大王您估计一下秦国是要击败赵军,还是只是吓唬一下呢?”赵王回答说:“秦国已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了,必定要击败赵军。”所以说赵国向秦国求和是错误的。秦国已经举国之力跟赵国开战,没有得到好处岂肯罢休。虞卿献策:联合魏楚以逼迫秦国议和。只要赵国使臣进入楚、魏两国,秦国必定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而且必定恐慌。这样,与秦和谈才能进行。”赵王没有采纳虞卿的主张,反而派人去跟秦国议和。史记: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

赵王又召见虞卿说:“我已派平阳君到秦国求和,秦国已经接纳郑朱了,你认为这事怎么样?”虞卿回答说:“大王的和谈不能成功,赵军必定被击败。天下诸侯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都在秦国了。郑朱是个显贵,他进入秦国,秦王和应侯一定把郑朱来秦一事大肆宣扬给天下诸侯看。楚、魏两国一见赵国到秦国求和,必定不会援救大王。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援救大王,那么和谈就不可能成功。”应侯果然把郑朱来秦求和一事大加宣扬给天下诸侯派来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们看,不肯和谈。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于是邯郸被围困,遭到天下人耻笑。史记: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

长平之战赵国受到重创,秦国又继续围攻邯郸三年。魏楚等国救援赵国,不然赵国很有可能灭亡。秦国也受受到重创,但得到上党郡十七城。公元前256年周天子想合纵诸侯攻秦,反被秦国所灭。从公元前282年—公元256年的二十年间秦国夺得:南郡、巫郡、黔中郡、南阳郡、上党郡。三十一座城池。秦国灭六国后全国一共三十六个郡。有三个郡在岭南。所以七国加上一些小国是三十三个郡。这时秦国拥有:陇西郡、北地郡、巴郡、汉中郡、蜀郡、南郡、巫郡、黔中郡、南阳郡、上郡、内史等。秦昭襄王继续蚕食。虽然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但秦国也力竭。秦昭襄王却继续攻打邯郸,打了三年。列国援军赵国,秦国大败。不然秦国统一的时间会提前。接着秦国二十年间又夺得韩国阳城、皋、巩、十三城。魏国吴城、高都、汲、篸、有诡、二十城。赵国二十县、三十七城。虽然五国多次合纵伐秦,但都不能悍动。除了五国不能同心协力外,还有就是因为秦国太强。

列国时友时敌,秦国各个击破:

秦国能集中力量东得益于其地利。秦国关中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秦军也可一战。秦国南北并没有大敌。北边是义渠国,南边是巴、蜀两国。这些国家并没有能力给秦国造成威胁。而列国则需四处防守,分散了力量。比如魏国,在魏齐争霸之际分兵八万驻守河西。还要南防楚国,北防赵国。楚国西防秦,北防三晋,西防越国。齐国南防楚、越、西防三晋、北防燕(常趁齐国跟他国交战之际在北后捅一刀)韩赵既西防于秦,东防于齐。赵国还要北防匈奴。这也是列国数次联盟攻秦反而战败的原因之一。 (各国所筑长城)

列国为了利益,今天同盟,明天攻伐。所以秦国能从中取利。秦国亦是如此而取利。列国难以全力对付秦国,因为不知道其他国家什么时候会在背后捅一刀。 齐楚结盟,秦国派张仪诈许六百里地,于是楚国跟齐国断交,后来发现上当了。楚国派军攻打秦国,结果大败。六百里汉中丢了。齐国也并没有援救楚国。楚怀王大怒,再举倾国之兵跟秦国决战。韩魏两国趁机在楚国背后捅一刀,楚军不得不回援。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於邓。楚闻,乃引兵归。韩魏两国忘了秦国从他们两国夺得那么多土地了。秦国打嬴了楚国,却还半个汉中给楚国以求盟约。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秦国这样做是怕楚国跟齐国联盟。楚怀王已经派屈原使齐了。楚王讲不要地只要张仪这个人。张仪去了楚国,但楚怀王却没有杀了张仪。屈原从齐国回来后问楚王为啥不杀掉张仪。张仪已去,屈原使从齐来,谏王曰:“何不诛张仪?” 齐国于是联合韩魏攻打,楚国向秦国求救。齐、韩、魏为楚负其从亲而合於秦,三国共伐楚。两年后秦、韩、魏、齐攻楚国。第三年秦国独自攻打楚国。楚国把太子送到齐国当人质,两家联盟。秦王因此写信给楚国相邀会盟,趁机扣留楚王。秦国则交好于齐国,嫁秦女给齐王。迎妇于秦。

在秦国东进之际,列国常做背后捅刀的事情。而且列国互相攻伐,今天友明天敌。今天魏赵攻齐,明天魏赵相攻。今天赵国攻魏,明天魏齐攻赵,后天齐赵攻魏。 列国常联盟互伐,秦国也参与其中。今天敌人,明天朋友。下面列一下部分联盟,主要昭襄王时期。秦国也并非远交近攻。而是近交近攻。秦国打的最多的是三晋,联盟最多的也是三晋。 下面列一下史记记载各国联盟

韩赵攻秦、韩魏齐攻秦、韩楚抗秦、韩周魏攻秦、韩魏攻秦、魏齐韩攻秦、魏韩赵抗秦、赵魏攻秦、赵韩抗秦、楚魏赵抗秦、楚齐韩魏伐秦......

韩秦攻楚(在此之前秦两次攻韩)、韩秦攻楚、韩秦攻楚(在此之前秦两次伐韩)魏秦攻楚、魏秦抗齐楚、齐魏韩抗楚秦、秦齐魏韩攻楚......

韩秦攻齐(在此之前秦国三次攻韩)、秦赵韩燕攻齐、秦赵攻齐......

韩秦抗魏赵、魏秦攻燕、韩齐攻魏、齐魏攻赵、赵齐攻韩、秦魏赵韩攻燕、韩魏楚攻燕......

除了联盟外列国也是互相攻伐,主要还是因为利益。列国互相攻伐必有损伤,秦国则成为最大利益获得者。在这段时秦国获得的土地最多。秦国从三晋、楚那里夺得土地,又助其对抗他国。到了秦始皇时秦国已具备灭国的实力,即使列国联盟也会因为利益而分裂。秦国能形成优势还有很多原因。比如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三代皆是明君。后面三代孝文、庄襄、秦始皇也是明君。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而同时列国即使有明君也不是连续六代都是。

表疏奏议的内容?

奏议,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条议是非的文字的统称。包括《文心雕龙》中的“章表”、“奏启”、“议对”这三类。

据刘勰的说法,“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

可见在较古的时候,章、表、奏、议四者还是有区别的,后来这种区别就逐渐消失了。

章体文字久已失传,表体文字大量可见,其内容比较广泛。

奏启即奏,奏是进的意思,臣下言事称奏事。《文章辨体序说》: “七国以前,皆称上秦初改书曰奏。

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奏事的文章战国时称上书,如李斯《上秦始皇书》。汉朝称上书或上疏、奏书。疏的本义是条陈,即逐条陈说。如司马相如《上疏谏猎》、枚乘《奏书谏吴王濞》。

议对即议政、对策的文章。对策,简称策。《文心雕龙·议对》篇说:“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

应举时由皇帝出题目,题目写在简上,故叫策问;应举者按题陈述自己的意见,故叫对策。

汉代晁错、董仲舒等都以对策著名。

此外还有封事,也称封章,这是一种秘密的奏议,进奏时加以密封,以防泄漏。书说(shuì) 包括书和说。书指一般的书信,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

说一般是指游士的游说之辞。

如苏代《说齐不为帝》,范雎《说秦昭王》。

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其(袁可立)奏议剀切有当,帝心似陆,宣公至若决策,击贼蹙之远徙,则裴晋公淮蔡之断也!”

王羲之书法的造形情感笔法章法是如何处理的?

这个问题问的很大,但是基本上看得出来问这个问题的人还是懂的书法的两大块体系的。

所谓造型、笔法、章法,其实就是对应技法层面的三个要素:笔法、结构、章法,而所谓情感,就是对应书法中人的思想以及精神修养层面的东西。

既然是王羲之的书法问题,那么我们就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入手分析。

王羲之兰亭序中笔法运用是力求变化不雷同,对于同样的一个笔画可以做到笔笔风流自然,个性洒脱。

这在兰亭序中表现为21个之字,这个分析其实很早就有人进行了,我们就不详细谈论了,就兰亭序中为数不多的“一”这个字来分析。

通过这七个一字,我们就可以将王羲之书法中笔法、结构、章法以及情感方面的处理手段显示出来了。

首先这七个一字各具其态,各有其美,并且在笔法上,虽然有细微的差异,但是体现了王羲之超脱于一般人的能力。

第一个一字,左右两端均有小“钩”。

这两个小钩看起来是书写自然带出来的,实际上它很好地将一字前后两个字串联了起来,在气韵上这几个字得以贯通。两个小勾像磁铁的两极将这几个字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而之所以要带钩,是因为这个一字前后两个字——盛和觞,笔画都非常多,而且比较繁重,假设这个时候写了一个软绵绵的一,就会让前后两个字更为突出,从而破坏前后气韵的一致性。

带上这个小勾,就能显得有力量,至少在这几个一字中,这个一最有分量。

这也能够解释下面这个一字变得突然很平缓的原因。因为下面这个一承接上面觞字和下面咏字,咏字分量没有那么重,不需要很强的承接,况且上面带有两个小勾的一已经是很有分量的了。

所以这个一就显得很平缓、舒展,在厚度以及长度上足够容纳上面三个字,就位下面这个咏字做了铺垫。

第三个一出现在“俯仰一世”这几个字中。

王羲之顺着尖锋往下写,将这一笔写的很尖锐,翘挺,但是又很厚重。

尖锐是因为这个字出于章法位置的最上方,按照道理不应该写的太过于重了,但是如果不写的重一点,后面这个世就很难真的写出力度来,贸然将一写的太细、世写的太粗就会显得不答腔,而且在章法上会让气韵失调,因此王羲之才有这个方式,将一笔处理成这个样子。

第四个一出现在书法作品中最下方,“一室之内”。

表面上看起来这个字和第三个一差不多,但是这个一写的更低调一点。

尤其是在作品中整体看的话,这个字几乎最没有存在感,好像王羲之故意要写的很随意一样。这是因为王羲之想要突出下面那个室字,你看这个室拉得很长,如果把一写的也很长,而且占有很大空间的话,就会让整个画面显得很空,好像气韵也消失殆尽了一般。

第五个一出现在“若合一契”这里面。这个一写的很有灵动感。整体上行笔非常稳健,好像一个围栏,又好像一个卫士,它在开拓什么呢?在为最后那个契字开辟地方。

这个契整体上比较宽而且扁,如果写的太过细弱,恐怕压不住下面这个略带拱形的契字,因此,我们看这个一写的很稳健,而且像拱桥一样略有弯曲,为的就是罩住下面那个契字的力量。

第六个和第七个一整体上都比较平淡。但是第六个一比较粗壮短小,第七个比较轻浮。

原因是第六个这个一是一死生这个一,因为在谈论死生大事,所以这个字格外有分量,而且不能写的太长,太长就粗壮无神,就要短小精悍才好。

第七个一字在意义上并没有那么明显的情感变化,再加上前后字的分量很轻,这个一就只能写的轻一些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这几个一字所具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形态,不是王羲之随随便便就这样写的,即便是王羲之当时很轻率随意地写出了这些字,也是他长期训练自己,达到下意识处理的结果。

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是那样的自然洒脱,也正是由于他书法非同一般的处理能力。

我们在看待王羲之书法的“造形、情感、笔法、章法”这四个部分的时候,一定不要将其割裂开来,而是具体深入分析王羲之每一个字和每一个笔画细微的变化,然后捕捉这些变化,思考会这样出现的原因,就能理解王羲之是如何在写书法了。

你觉得学书法一定要学楷书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从我自己练书法的感觉和经验来看,练书法不一定从楷书开始,也不一定非练楷书不可。有很多人或书法家,没有真正的练过楷书,但他的行书或草写的很好。只要在某一种字体上下功夫,认真练,就能写好,不见得非要去练楷书。

但话又说回来,楷书是基础,基本笔画练好了,掌握好了字的练构,可以少走弯路,对写好其他各种书体都会有很大帮助。对初学者来说,还是先从楷书练起比较好。

因此,练书法要因人而宜,不必要千篇一律的去练楷书,若你已经有了一定的书写能力,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字体和习惯,那你就在此基础上尽管下功夫去练,相信你也能够写好书法的。

历史上有哪些文人无耻的典型事例呢?

二战时期,有这么一个日本文人,将文人的无耻级别直接上调到了世界级。

正是这位,当年凭借着精湛的演技,在全世界面前,拉下了日本军国主义虚伪的遮羞布。

他那满满的求生欲,以及毫无底线的无耻表演,让一帮战犯同僚们深感不齿的同时,也让后世的日本民众,每每提及此人之时,脸上都不由地微微发烫。

大川周明

这人便是,被称为日本军国主义精神教父的——大川周明,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影帝天分的无耻文人。

日本的戈培尔

1886年12月6日,大川周明出生于日本山形县饱海郡西荒濑村的一个医道世家。中学时期,他曾跟随汉学研究者角田俊治学习汉学,深得汉学文化的熏陶。

当时的角田俊治是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会教出了一个,未来祸害日本不浅的“另类”文化人。

1907年,大川周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古印度哲学。

东京帝国大学

通过研究印度殖民地现状,进而研究亚洲诸国历史之后,大川周明有感于“白人对有色人种的压迫”,开始研究并寻找亚洲未来发展的方向。

然而,随着大川周明的“深入”研究,这位小哥儿的思想,却开始变得越来越极端、越来越危险起来。

少年时期,大川周明曾受横井小楠“人生必占鳌头”思想的影响,使得笃信弱肉强食的他,在研究列强殖民历史的过程当中,非但没有对列强野蛮侵略行径感到反感抵触,反而从中体会到了统治、压迫的“快感”。

1920年,大川周明兼任殖民专科学校教授时期,开始著书立说,大肆鼓吹日本纳粹主义思想。

在他鼓吹的思想当中,日本被美化为亚洲的中心,全亚洲的诸国,都应该学习、接受日本的统治。

“全亚洲都来强化日本,为实现亚洲的复兴而合作。”——《复兴亚细亚的诸问题》

“日本是大地上最早成立的国家,是世界万国的本源,因此具有指挥万国的天赋之使命。”——《亚洲.欧洲.日本》

这种荒谬的纳粹理论在当时确实蛊惑了不少日本普通民众,在客观上也促使了,日本社会上下民众,越来越靠近危险的军国主义。

在二战日本侵华前、后时期,大川周明在政坛上非常活跃。

他曾以满铁代表身份,与日本军部一起策划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其后又与“樱会”联合,谋划了日本“法西斯”军人夺权的“三月事件”、“十月事件”;

1932年,大川周明又伙同炸死张作霖的陆军大佐河本大作一起,组建了当时日本最大的法西斯组织——“神武会”。

随后这位狂人,又从中国搞到了一批武器,支持“皇道派”军人古贺志清等人,发动了“五.一五”事件,杀死了当时的首相犬养毅等人,使得日本法西斯军部,自此成功上位,掌控了国家的政权。

1939年,大川周明担任东亚经济调查局最高顾问,成为了日本侵略亚洲各国的智囊、策划者。他本人虽没有亲自上阵参与战争,但对日本侵害亚洲各国,出力不小。

大川周明在二战时期,鼓吹“国家改造”、“勤皇精神”,大力弘扬天皇专制制度,将法西斯思想以理论形式宣扬于民众之间,成为日本纳粹思想的教父级人物,他本人也被后来的欧美一些研究学者们,称为“日本的戈培尔”。

战时的大川周明,曾经风光一时。

然而,随着1945年日本的战败,这个声名显赫的纳粹精神导师,顿时沦为了东京审判时,远东军事法庭上唯一的非军人甲级战犯。

大闹法庭

此时的大川周明,面对法庭对他们这些战犯列举的五十多项“杀人”、“战争犯罪”、“违反人道罪”罪名,心里自然是慌得一批。

作为一个文人,在书面上鼓吹本事天下第一,但真正让他来承担自己的罪责之时,这货却彻底怕怕了。

他是真的不想死,但根据大川周明的观察,他推测自己挂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怎么办?怎么办?

“那就不要这张脸了吧。”一个声音在大川周明的心底嘀咕着。

第二天,在远东军事法庭开庭的庭审现场,发生了足以载入史册的戏剧性一幕。

当天,与其他气馁的战犯们不同,大川周明穿着一个又小又短,极不合身的裤子,其上身衣服还随意地塞在裤子里,就这样邋里邋遢地走进了法庭现场。

他这一身装束,顿时让当时的法官和同行的战犯们都感到很是吃惊,然而,更令人吃惊的还在后面。

正当法庭执行官宣读起诉书之时,冷不丁地,被告席上传来了一声清脆的声响,坐在大川周明前面的东条英机脑袋上结结实实地挨了一记“脑瓜拍”。

因为东条英机的头发比较秃,所以这一下,拍得特别实在,疼痛不已的东条英机本能地回头,想要看看是哪个混蛋拍的自己。

然而,此时被庭警阻止住的大川周明,却表现出全不知情的表情,一脸严肃、正襟危坐地听着法官的宣读。东条英机看着这位装作无辜的仁兄,也是一脸无奈,只得苦笑着摇了摇头。

然而,就在东条英机转过头去的那一刻,大川周明又伸出手,对着东条英机的脑袋来了一个二连击。

这一把打得是相当给力,让东条英机直接被打懵了,他一时也想不出,这位哥是要干嘛?

但接下来,大川周明的表现,可让在场所有人都无语了:

大川周明打完东条英机之后,一面喊着要杀了东条,一面开始脱衣服,袒胸露腹。

这么一个代表着日本文化、脸面的文人,竟然在法庭上公然脱衣服!

而且是在世界各个主要国家都有代表参加的,远东军事法庭上脱衣服!

当着各国记者和无数的民众面前,脱衣服!

他疯了!有人立即喊道。

这也是大川周明想要达到的效果。

不过刚开始各国代表也不相信这个结论,毕竟早不疯晚不疯,你偏偏这个时候疯,太巧了,也太假了。

随后,法官军医让医生对大川周明进行了精神鉴定,也不知道是大川周明太狡猾,演技太娴熟了,还是美国军医确实没有见过太大的世面。

最后,医生的结论竟然是:这货确实有精神问题。

由于到审判的1948年11月时,大川周明仍然“疯着”,对他的审判也最终只好不了了之。

就这样,大川周明成为了28个甲级战犯中,唯一一个活着并逃脱了正义制裁的罪犯。

然而,远东军事审判之后不久,大川周明的精神病竟然不治疗自愈了,真可谓是医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至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全世界的人民都不是傻子,这位靠装疯逃脱制裁的行为,实在是令人不齿。

就连当时日本国内媒体,在报道此事之时,也不得不承认:

大川周明,在全世界的面前,算是把日本人的脸全都丢尽了。

当时中国庭审法官梅汝璈也曾愤慨地评论道:

“这是对法律正义的嘲弄。”

1957年,大川周明临死之前,在记者面前承认:

我是装的。

当时,他说这句话时没有丝毫愧疚感,反而因自己的演技当时成功骗过了美国军医,而感到沾沾自喜。

临死了,还要再无耻一把,大川周明的做人底线,真是令人无法直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