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代表作品有注解吗,楚辞在古代文学史上为何与诗经齐名?
楚辞有两个概念,①楚辞是一种文体。楚辞,亦作“楚词”,本为楚地歌谣。有诗论者说:“楚辞者,楚人之辞也”。这里的楚人具体是指:“屈原及其跟随者”。
屈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有主名的大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和屈原争第一。大约生于公元前343年,初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后来,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屈原愁愤幽思而作《离骚》,《离骚》皆是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其后虽有许多非楚人作楚辞,虽未必皆纪楚地,名楚物,然其作楚声则皆同。
《诗经》时代之后,继之于《诗经》就是楚辞的时代。
②《楚辞》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剖析注释章句。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和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余各篇均承袭了屈赋的形式。作品具有楚地文学特色,故名《楚辞》。
《楚辞》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古朴的《诗经》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比较活泼,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与《诗经》相对,分别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鼻祖。
楚辞用辞跌宕神奇,其思缱绻恻隐,义兼《风》、《雅》,其它词赋不可与之相比,於是楚辞代《诗》而兴,蔚然成家。
《诗经》的影响,至秦汉已微。虽高居圣经之林,然而在文学上的影响却已经不是很深广了。而《楚辞》的影响至深且久、至巨且广。因为汉代是“辞、赋”的时代,自汉、魏、晋、宋、齐、梁、陈,自隋唐以至明清,几乎没有哪一代的作家不模仿《楚辞》而作诗。辟如项羽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刘彻的“草木黄兮雁南归”,“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等等。
请欣赏汉高祖刘邦作的具有楚辞风韵的《大风歌》。有诗论者认为,刘邦的《大风歌》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楚辞,只是有楚辞之韵的楚风。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请欣赏汉武帝刘彻楚辞题材的《秋风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军事才能和文学水平出众,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楚辞》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极大,后世诗人变更了强劲而不易流转的四言格式,变更了纯朴短促的民间歌谣,变更了教训式的格言诗,变更了拘谨素质的作风,诗人们大胆的诉说出自己抑郁的情绪,开始婉曲入微,真挚美丽的倾诉。
氓编入教材有什么意义?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被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国风·卫风·氓》即选自《诗经》里富有民歌特色的国风部分,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必背篇章,具有很强的文学价值与教学意义。
因而分析《国风·卫风·氓》编入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意义,需要立足于文本,对其存在的文学性与思想性两大方面等综合理解。尤其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氓》这种经典篇章的解读,也具有了与时俱进的诠释与学习方法。
首先从《氓》的文学性来看,它作为地方民歌反映婚恋题材的重要代表,能最大限度体现《诗经》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与弃妇形象的有力塑造。通过《氓》这一经典篇章的学习,有利于高中生掌握《诗经·国风》的精华所在,具体如下:
赋比兴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
作为《诗经》艺术手法的重要标志,赋比兴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创造手法,对后世的楚辞汉赋与唐诗宋词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国风·卫风·氓》以一个弃妇的口吻,采用赋比兴交替使用的叙事方式,给人以情感的同情与震撼。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虽然在初中语文教材里的《蒹葭》中有所涉猎,但远没有《氓》运用得全面复杂而又灵活多变。将《氓》编入高中语文教材,能为后续的楚辞汉赋、先秦散文以及唐诗宋词等更为复杂的古文诗词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氓》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采用以赋为主而兼用比兴的表现手法,描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再到被夫君抛弃的全部过程。正如朱熹所言,“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诗歌的前两章以赋的形式,具体描绘了女子从恋爱到结婚的甜蜜过程。
《氓》的第三章与第四章,则兼用比兴的方式,生动呈现了女子从婚后甜蜜到被厌弃的整个过程。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则以桑叶起兴,即“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以此来吟咏女子从被爱到被弃的悲哀历程。
二则把女子从青春貌美到红颜易老的不断憔悴过程,比作桑叶初生时的润泽柔嫩与桑叶飘落时的凋零枯黄。“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其中最经典的比兴,即将女子沉湎于爱情的痴迷与斑鸠贪吃桑葚的陶醉相联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氓》的最后两章,则赋比兴兼而有之。第五章用赋的形式,自叙女子被夫君厌恶后的悲惨遭遇。第六章一方面铺陈叙述女子被弃后对甜蜜往事的回味与当下痛苦的直面,赋也;另一方面则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来比兴自己被弃后的绵绵长恨,比中有兴也。
古代弃妇形象原型与成因的呈现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痴情女子负心汉的主题,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从不缺少。从人物塑造上来看,《氓》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中国古代经典弃妇形象的源头,并深刻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对女性的迫害。
《氓》里的弃妇形象,完美呈现了一个古代女子从恋爱到婚姻,再到被弃的完整生命历程。此弃妇形象的闪光点在于,一方面突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自由婚恋;另一方面发现被弃后,发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独立宣言。
因而通过《氓》的学习,有利于高中生理解封建婚姻制度对于古代女子的迫害。这种迫害,一则体现在女子被弃的根源,在男尊女卑封建礼教中下,经济不独立的女子只能遵循“夫为妻纲”,男子才敢始乱终弃,“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则“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贱之”,正因为当初未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弃妇被弃回娘家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高中生只要把握了《氓》里的弃妇形象及成因,再去学习《孔雀东南飞》、《上山采蘼芜》也就容易得多了,也就更能理解《氓》弃妇形象的积极意义。
除了《氓》在文学史的重要地位,高中语文将其编入教材,还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价值有利于引导高中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和正确面对早恋。尤其通过现代视角的切入,以《氓》为代表的经典文学能焕发出日久弥新的生机与活力。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真爱难求难于青云直上
《氓》中的弃妇,如泣如诉地告诉所有痴情女子一个道理,只道是故人心易变。当初女子与男子从相识相恋到步入婚姻,也有过充满甜蜜的美好岁月。可是婚后不久,男子不仅有“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家暴行为,更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始乱终弃行径。
如今正处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学业未成,思想还不够成熟,不应该急于谈情说爱。毕竟真爱难求,在缺乏了解与现实考验的校园爱情里,一旦遇人不淑,将对以后的人生产生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因而以《氓》的弃妇形象加以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为爱痴狂不如因爱独立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弃妇以自己的血泪教训,告诉世间女子切莫过分沉迷于爱情,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就像斑鸠贪吃桑葚而陶醉,女子痴迷爱情也会迷失自我。
高中生应从中吸取教训,为爱痴狂不如因爱独立。倘若不是被爱冲昏了头脑,弃妇也不会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于不顾,在男子的花言巧语下,在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仓促完婚。所以高中生无论何时都应保持独立与清醒,切勿为爱迷失。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敢爱敢恨更要自尊自强
《氓》笔下的弃妇形象,有血有肉,敢爱敢恨。她为爱结婚,婚后恪守本分,“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她因恨放手,被弃后找回自我,“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充满尊严的呐喊,振聋发聩也。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更应该有不逊色于《氓》之弃妇的尊严与底气。即使目前在早恋中受挫,也应潇洒放手不要影响学习,把精力放在经营自己身上。在敢爱敢恨中保持自尊自强,不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特别重要,也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应该坚持。
总之,《国风·卫风·氓》能编入高中语文教材,与以其为代表的《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有着重要的关系。特别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与弃妇原型形象极其成因的揭示,对高中生以后古文诗词的学习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同时,《国风·卫风·氓》里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也对高中生的成长学习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尤其早恋频发的高中时期,更应从中学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自尊自强精神。即使学业有成后面对爱情,也应该深刻领悟保持精神与经济独立的重要意义,永远不要像《玩偶之家》描写的那样,“要么堕落,要么回来”。
汉朝时诗经分为四个流派有哪些?
汉朝传习诗经的四个流派分别是
汉代传习《诗经》的“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
《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
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
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扩展资料三家诗均为今文诗学(今文经学的一支),即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时称今文或今字)记录,而没有先秦的古文旧本的诗学。 秦火(秦始皇焚书)以后,许多典籍尤其是儒家典籍失传,而《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兴盛一时。
“毛诗”晚出,却属古文诗学:“毛诗”相传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据称其学出于孔子弟子子夏(宋以后一般认为为伪托)。“毛诗”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东汉时始盛行于世,当时的大学者郑众、贾逵、马融、郑玄都治毛诗。
三家诗自魏晋后即无传者,并最终先后亡佚-“齐诗”亡于三国魏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南宋之后,仅存《韩诗外传》-而毛诗独盛。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颂的诗句和注释?
1、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无衣》出自《国风·秦风》。 白话翻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2、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 白话翻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3、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玄鸟》出自《诗经·商颂》。 白话翻译:天帝发令给神燕,生契建商降人间,住在殷地广又宽。当时天帝命成汤,征伐天下安四边。
诗经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
《诗经》是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大体时间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时间,305首诗。
什么最现实?食色性也。
食色性也。年轻时总弄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因为中间有个“性”字,好像又懂了,还有些莫名的兴奋。到现在一把年纪了才知道,那个“性”其实是“本性”的意思,倒是那个“色”才是美色,是让凡人着迷的“性”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的开篇。男子在河边看到了一群水鸟在窃窃私语、亲昵挑逗。自然联想到落单的自己:若是有个窈窕美貌的女子,那该是多好的配偶、伴侣。
由彼及己,这就是诗经的比兴。
人常说,诗经六艺,赋比兴、风雅颂。风雅颂,是内容分类,赋比兴是艺术手法。而比、兴又是孪生的姐妹,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其实没必要搞那么清楚。所以,后世也常把“比兴”作为一个词。
既然是现实主义,诗经说“性”,当然不会浅尝辄止,它常有让后人羡慕和脸红的地方。
《诗经·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洧,是两条河的名字,在古时的河南。
春天,惊蛰。大地解冻,春心也萌动。河水涣涣而流,男女嫣嫣而浴。剔除了身体污垢,焕发出万种风情。花娇人美,少女主动上前撩逗中意的男子:“帅锅,到那边看看去?”男子不解风情傻傻的说,“已经看过了”。少女不依不饶,“再到远一点的地方吗,那边很好玩的啦,陪人家走走吗”。男子回过味来,连忙答应邀请,于是这对男女结伴相游,嬉戏打闹,有了一段快活的光景。
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宗,物质上欠点,但精神上一点不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天真烂漫。帝力于我何有哉?
再来看《诗经 郑凤 褰裳》:
《诗经·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女子说,你要想我,赶快挽起裤腿趟过溱河来看我;你不想我,难道就没有其他人了吗?傻小子呀傻小子!
看看,我们的老祖宗,其实很奔放,而女子更是直爽大方,毫不扭捏作态。
上文中的“狂童之狂也且!”还是很文艺的断句。要叫郭沫若、李敖等人来断句,它就成了这样子:“狂童之狂也,且!”,你这不知好歹的家伙狂妄个啥,切!
你道这个“且”是个啥东西?李敖说了,那是个象形字,就是你说的那个“鸟”、阳物。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你这不知好歹的家伙狂妄个鸟,卧槽!”
诗经中这样的东西很多、很多。
你再看后世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张生和崔莺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等等,那个不是本性的展示。
“食色性也”,是本性,就谁都一样。朱熹老夫子面上义正辞严、仁义礼智,但私下却纳尼姑为妾;孔老夫子不是也有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南子”吗?
所以,现实主义,就是现实主义。没必要加那么多的注解,用后世的礼仪、今天的眼光去“描”诗经,让它变味。
道法自然,真能这么做才好。
陆德明为诗经作的注释叫?
陆德明是隋及唐初著名的音韵学和训诂学家。他在《经典释文》中为《毛诗》作了注音和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