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代表作品,万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么书?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这本书莫名其妙地就火起来,有两个外部原因,一个是因为前段时间一度热播,全民津津乐道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提到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罗辑思维罗振宇的推荐,要知道罗振宇每次推荐一本书,知识焦虑的人纷纷趋之若鹜。
按道理这本书不应该火起来的,因为它不算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而是一篇学术论文。论文总是很枯燥,上大学时候无论念文科理科也好,工科医科也罢,总而言之所有学术论文让人看了都头疼。说白了学术论文就是把人能看懂的话,写的鬼都看不懂。
但是既然《万历十五年》火起来了,就有其中的道理,学术论文写到这个份上,算是登峰造极了。能看懂又有趣的学术论文,读起来并不比小说费力。把论文写成了故事书,是《万历十五年》能够持续活下去的内部因素。
这本书写历史,主要是围绕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这一年间发生的种种事情展开的。很多人都觉得《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有点儿意思,但是它依然是一本学术著作。一本写历史的书能够如此有趣,不过是因为真实,不虚饰。这本书围绕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一些事情,主要讲述了几个对大明王朝的兴衰起了至关重要作用的几个人。
这几个典型人物分别是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胡宗宪、戚继光、李贽,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出发,剖析了明朝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万历年间,君臣之争几近白热化。所谓争权夺利,不过是争一个立锥之地,没有人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即使是皇帝本人。在群臣与皇帝的明争暗斗之中,一个辉煌而强大的帝国不断遭受腐蚀,最终轰然倒塌。
万历皇帝是一个奇葩。御宇四十八年,三十三年不顾朝政,创下了吉尼斯纪录。到万历后期,三千多的京官锐减上几百人,许多官员愤而辞职,很多部门连一个管事的人都没有。
万历皇帝崇尚道家的“无为而治”,天下事任由之而天下不乱,说明万历皇帝并非对所有事情都撒手不管。作为天子没有承担起表率天下的责任,君臣之间选择了永远的不原谅。他们互相指责,又对彼此无可奈何。
张居正一生兢兢业业辅佐万历皇帝,希望他成长为一个千古名君,可惜万历皇帝却成长为一个无限期旷工皇帝。张居正活着只手遮天,死后被政治对手和一帮小人搞垮搞臭,可叹。申时行一生学为好人,处处和稀泥当和事佬,最后还是被万历皇帝一脚踢开告老还乡,晚景凄凉。余者身居高位的人,如胡宗宪高拱等,下场也很惨。
书中最为讨喜的两个人,一个是刚正不阿的海瑞,一个是英雄盖世的戚继光。但是他们最后,也都逃不掉落得一个晚景凄凉的下场。
如此忠臣良将,何以如此结局?万历皇帝并非昏庸无道,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悲剧呢?
总有一股黑暗的力量在背后捅刀子。可是谁是幕后凶手,不得而知。历史的潮流必须如此,历史的局限必须如此。历朝历代,忠臣良将都死于小人之手,时代就是最大的小人。
在后记中,黄仁宇先生指出道德并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其不能代替法律,但是道德又不能完全不要。在一个无比推崇“人治”而缺少“法治”精神的国度,道德的负面影响暴露无遗。
黄仁宇先生为何选择李贽来作为万历年间的文化代表,不得而知。因为同时代的文学家如王守仁,何心隐等人,也同样处于一种自我冲突之中。也许是因为李贽更加洒脱不羁,更接近于儒家和道家的结合。
李贽最后的结局,是在监狱里以剃刀自刎而死。
《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选择的几个人代表人物都有一个特点——孤独。以他们的聪明睿智,刚毅果敢,竟不能和那个时代完成和解。
只有误会,不断加深的误会。
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因为没有规则,所以谁都可能成为一颗棋子。
中国通史哪个版本好?
个人总结有四大版本:范文澜版.白寿彝版.傅乐成版,吕思勉版
1.范文澜版:马克思主义观点太强,牵强。
2.白寿彝版:马克思主义观点略弱。规模巨大(1000万字),内容详细。典志很完整。但是分工写作,良莠不齐,松散不统一。
3.傅乐成版:较前二者规模小得多(60万字),但主线清晰,史观平实,较适合入门。写作功利性极强,信息密度大,也因此少了一些趣味性
4.吕思勉版中国通史!如果是学生。学生应该先增加历史知识的数量。吕版的中国通史,实际更该叫“中国简史”!这书里历史跨度太大了,缺少了解历史中,应有的历史事件和知识
至于说哪个版本好,其实各有千秋。应该根据个人喜好和个人历史积淀来选择阅读
北宋的宋仁宗在位期间对北宋做出了哪些贡献?
乾隆皇帝说:“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爷爷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多么值得称道的君主。
而随着《清平乐》的热播,这位仁君当政的一切被人津津乐道。可以这样说,他是一位被后世严重低估的好皇帝。
宋仁宗是宋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在位41年。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发达时期,功劳最大的非仁宗莫属。他开创了一个“仁宗盛治”。
他的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发展宋仁宗颁旨,放开了坊市的限制,大力支持夜市发展。
我认为宋朝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实行了夜市。
一方面,促进了北宋的商业发展,创造出了比前朝和后代都要巨大的财富,更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市井饮食,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的精神也解放了。
后世学者对北宋的夜市制度给予很高的评价。
李国文说:
“宋人是生活在中国历史上 “黄金时代”,可以一天掌握自己的24小时,从此不视人眼色、不仰人鼻息、不受人制约。”严复曾说过:
“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宋人所造就十八九。”商业的高度繁荣给国家带来庞大的财富。仁宗庆历年间,商税竟猛增到两千二百多万贯。在仁宗时期,国内GDP居世界第一。可见仁宗统治期间商业的巨大发展与繁荣程度。正是在仁宗以后,宋朝已经摆脱农业社会进入商业社会。
美国学者们费正清、赖肖尔、克瑞格在《东亚:传统与变迁》中感慨:
“事实上从宋朝开始,农业的经济价值已日益变得无足轻重。”
第二,在文化上,仁宗重视儒学发展,儒学地位空前提高,文化伟人层出不穷。宋仁宗大肆的主张学习读书,对文人礼遇有加。为此,宋朝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学题材宋词,宋词的出现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苏轼、苏辙考中进士以后,宋仁宗看了他们的文章后,赞叹不已,称为子孙物色到了两个宰相之才。 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现在宋仁宗时期。存在后世的书院属宋代最多,在宋朝开创了自由讲学的风气。
王安石进行改革,尊师儒,兴学校,明经术,变科举,促进新儒学发展。
宋朝是文化最繁荣的时期,诗坛、词坛、文坛最辉煌灿烂的时刻,基本都是在他执政时期。
晏殊、欧阳修、范仲淹、柳永、宋祁、文彦博、包拯、司马光,以及后面宋神宗朝的王安石和苏轼,整个大宋文脉皆在宋仁宗朝,整个中华文化,几乎一半在此朝。让我们忍受全文背诵的痛苦,最多的便是此朝了,这是全体文人创造的盛世。
而这一切,肯定与仁宗皇帝的仁慈、宽厚,重视儒学密切相关。
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言:
“华夏民族文化历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 第三,他开创了一个皇帝与士大夫共治时代我们对古代王朝的印象都是专制统治,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在宋仁宗时期却不是这样子,隐隐的透出一种现在民主的迹象。
他从小受帝师教育,一生恪守儒家的核心价值“仁”,历史上一共有6位皇帝去世后得到了“仁”的谥号,宋仁宗是第一位,也是最名副其实的一位。
宋仁宗性情宽厚,从谏如流,他愿意听从大臣们的劝谏。在仁宗时期,监察御史和谏官活得相当自由,他们大胆敢言。君臣共同开创了一个清明的政治风气。
比如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还有一次,谏官王素劝谏仁宗不要亲近女色,怕陛下为女色所惑,宋仁宗命令太监,给这些被送进宫的女子每人三百贯,然后马上送她们离宫。
在位期间,百姓们不仅安居乐业,还得到了很好的待遇。他是历史上较少有的受到百姓爱戴的皇帝。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
“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洛阳的市民们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
宋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曾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东坡诗话》这样形容仁宗盛治:
“宋朝全盛之时,仁宗天子御极之世。这一代君王,恭己无为,宽仁明圣,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真个是: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
这代表了几百年来“仁宗盛治”在民间世人眼中的地位。 因此他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为人君,止于仁。”《宋史》这样评价赞美仁宗及其盛治。
第四,在军事上,未与邻国发生大规模战争。宋仁宗不轻易动用战争,打仗要花钱、要死人。当然也有说是懦弱的表现。
北宋的邻国有西夏和辽。西夏与宋的军事冲突中,宋基本处于优势地位,逼迫西夏与宋和谈,西夏向宋称臣,史称“庆历和议”。宋朝也采用和平协议的方式,与辽保持了和平关系。
所以他去世之后,辽朝皇帝也为他哀悼,说幸而有他,40多年没有遇到过刀兵了。
在和平年代,当时的百姓生活得很幸福,没有任何战争的压力,经济的繁荣自然促进科技的繁荣,活字印刷术、纸币的发明、火药、司南在仁宗一朝出现并应用。
四大发明有三个出现在仁宗时期,不得不说和平年代催生了了科技的繁荣。
当然,宋仁宗也并不是完人。他的宽仁少断也造成了许多弊端。
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对宋仁宗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王夫之在《宋论》中认为赵祯“无定志”,说他性格优柔寡断,为政更是软弱多变,认为他亲政的30多年时间中(除去早年刘太后垂帘听政的十年),两府大臣换了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朝令夕改,难以有长期延续的政策,导致什么事也办不成。
比如他重用范仲淹实施的“庆历新政”也只是实施了一年四个月就夭折了。这与宋仁宗没有强硬的手腕,果断的执行力有很大的关系。
宋朝的蔡襄也评价宋仁宗,说他“宽仁少断”,宋仁宗善于纳谏,可是对于决策者来说,决断也很重要,宋仁宗恰恰是这类没有决断的人。他的优柔寡断让西夏做大,成为整个北宋边界最大隐患。
宋仁宗由于性格原因,他对李元昊多次刁难挑衅,一再忍让,一直采取的是软弱的绥靖政策。
无数的大臣跟他说,要尽快面对西边强敌,将它于萌芽状态扼杀,可是他却说:尽量不要打仗,打仗是费钱的,是要死人的,还是采取和平手段吧。
当时的大臣还说:这显示了皇帝的“仁”,问题是“仁”是要对亲友的,对敌人怎么能仁慈,对敌人的仁慈恰恰就是对自己的残忍,难怪敌人也喜欢他。
果然,李元昊称帝了,自己创立了西夏文字,也不再使用宋朝赐姓“赵”。
一再忍让,结果还是该打的战争还是要打。
宋朝与西夏,经过三次战争,使北宋死亡了近万名将士。如果宋仁宗一开始就强硬起来,至于会使一万多名家庭妻离子散吗?他的“仁”又怎么体现呢?
我是历史逸事,专注历史回答,欢迎关注点赞!康有为真的像网上说的那样是个伪君子吗?
在中国近代史上,康有为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无论“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张勋复辟”和“君宪论战”等一系列事件中,都有过他的身影。作为著名的汉学家和史学家,费正清教授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这样评价:
康有为把进化和进步的思想、全世界都在风起云涌的思想,同中国的古典传统结合起来……,领头打开了一个现代的突破口。
不过,后世对于康有为的评价并不是一边倒的称赞,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和分歧。比如,他思想迂腐,他有事先逃,他篡改圣旨,他聚敛钱财,他冥顽不灵,他私德不检……。
问题来了,康有为究竟是引领时代的弄潮儿?还是欺世盗名的伪君子?文史不假带您详细解答这个疑问,一起走进历史,一起走近康有为。
康有为出生于1858年3月(清咸丰八年),原名康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作为清末著名的文学家、演说家、活动家、理论家和教育家,他在广东一带声名卓著,甚至还被称为是“南海圣人”。
康有为的家境比较殷实,虽不是大富之家,却也是标准的地主人家,祖父康赞修和父亲康达初都是封建的读书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从小就开始接受系统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誓言要通过科举考试去光宗耀祖。
凭借聪慧的天资和过人的勤奋,康有为的学业从小就非常出色。对此,他在《自编年谱》中也大言不惭地夸赞过自己:
六岁时,将“鱼化龙”妙对“柳成絮”,族中长辈皆夸此子非池中物;八岁时,经史子集倒背如流,各中含义也尽皆掌握;十二岁时,学业已经小有所成,面对州中诸生“霸世之气”初现;十七岁时,知万国之故和览东西之学,治世能臣终长成。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到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时候,这位“全才”却接连碰壁,先后三次才考中了秀才,先后七次才考中了举人。真可谓,牛皮吹得有多大,啪啪打脸有多疼!
由于面子上实在无光,康有为在1890年冬兴办万木草堂开始招生授课,颇有怀才不遇和归隐育人的意味。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就在当地打响了名头,成为了民办教育的先行者。
凭借卓越的口才,凭借成功的广告,康有为拉拢了一大批的学生追随自己,其中不乏和他一样的大言不惭者。比如,陈千秋自号“超回”,扬言要超越颜回;梁启超自号“轶赐”,扬言要胜过子贡;麦孟华自号“驾孟”,扬言要凌驾于孟子之上。
以上提到的颜回、子贡和孟子,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和传人。既然自己的学生一个个都强于孔子的学生,那自己岂不是要强于孔子?康有为就是这么想的,因此才敢纵容别人称呼自己“康圣人”,以针对“孔圣人”的称呼。
这些自吹自擂之言,就连我这样一个并不谦虚的人都感到面红耳赤。过了!太过了!这要是放到现在,真能以xx罪起诉他了,而且还是团伙xx。
1895年初,37岁的康有为前往北京参加乙未科会试,成绩公布前留京候榜。在此期间,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陆续传回,又一次的割地赔款,又一次的丧权辱国,所有举子们都变得群情激愤。
作为学生代表,康有为洋洋洒洒写成了一篇《上今上皇帝书》,立即得到了举子们的签名响应,史称“公车上书”。
虽然,这次自发运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该赔钱该割地一点儿也没少,联名奏折甚至没有送达光绪皇帝的御案前。但是,康有为个人却是达到了扬名立万的目的,“南海圣人”的名头也传遍了北京。
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品牌效应”,康有为接连发表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等,逐渐成为了开明士人的偶像。当然,有利就有弊,由于许多离经叛道的言论,他也成为了传统士人的公敌。
到了1898年1月底,康有为向光绪帝递交了一份《应诏统筹全局折》,正式请求朝廷进行维新变法。在奏折中,他举土耳其和缅甸等国因为守旧而败落的事实,举日本和俄国因为变法而崛起的事实,大胆提出了“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观点。
如果单单提出变法强国的主张,或许还不会遭遇太大的阻力。毕竟,任何一名上层统治者都希望满清帝国中兴,都希望满清帝国延绵万代。不过,由于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行性方案,比如建议朝廷设置“制度局”以统筹所有变法事宜。
“制度局”的设立,表面看来是为了统筹维新变法事宜,实则却动摇了现行的权力体系。试问,未来“军机处”是否要存在?未来“六部”是否要存在?如果不存在了,那如何安置这些手握实权的军机大臣和各部尚书?
除此之外,康有为的许多理论都非常“乐观”,也非常“超前”,这对于毫无思想准备的顽固派来说是绝对行不通的。甚至于,就连洋务派和开明派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訢也表示了明确的反对。
1898年5月,已经退居二线多年的恭亲王病入膏肓,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一起抵达恭亲王府探视。就在病榻前,老亲王拽着光绪的手不放,用尽全力才留下了自己的政治遗嘱:
闻广东举人康有为等主张变法,请皇上慎思,不可轻信小人。
对于恭亲王的劝说,光绪皇帝显然没有完全听进去,继续支持维新派的各种主张。在面对慈禧太后的犹豫不决和不置可否时,他还委托“大蛀虫”庆亲王奕劻从中斡旋,显得非常幼稚。
1898年6月8日,慈禧在召见奕劻、刚毅和荣禄商议变法事宜时,虽然遭到了三人的联合劝阻,但还是流露出了“试试看”的态度。为了趁热打铁,光绪帝立即命令翁同龢起草了《明定国是诏》,亲自呈送太后批准。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公开颁布了诏书,维新变法正式开始。期间,维新派们唆使朝廷急切发布了上百道的诏令,有时一天连发多道圣旨,终于遭到了顽固派势力的联合反扑。
6月16日,变法刚刚开始五天的时间,慈禧太后就发布了三道懿旨:
凡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命都需由她定夺;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罢免翁同龢的一切职务。
眼见变法遭遇了阻力,光绪皇帝竟然沉不住气,当天便要召见康有为议事。一个区区六品官员,突然被皇帝点名传召觐见,这在历朝历代都是不常见的。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面圣时,康有为毫不收敛,不仅没有审时度势劝说光绪稳住阵脚,反而继续怂恿他加快步伐。而且,还贸然提出了“以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鼓励光绪向慈禧太后进行夺权,甚至不惜出兵包围颐和园。
为了获得军队支持,维新派们暗中联络袁世凯,希望由他率领小站的新军突入京城稳定局势。经过权衡,生性奸诈的袁世凯还是向荣禄和慈禧太后告了密,存续仅仅103天的戊戌变法就这样草草落幕了。
眼见势头不对,康有为立即选择化妆出逃,毫无骨气可言。之后,光绪帝被软禁于瀛台,而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杨锐和刘光第却喋血刑场,捍卫了维新派的尊严。
在日本流亡期间,康有为竟然没羞没臊地将自己包装成了忠君爱国的进步人士,还组织了“保皇会”与孙中山的革命党进行论战。不过,丢下自己的君主和同仁而独自逃命,这实在是难以自圆其说,就连最铁杆的学生梁启超也颇有微词。
在与革命党的论战中,梁启超也深受对方思想的影响,逐渐由保皇转向了革命。而且,他与孙中山和陈少白等革命党人往来密切,甚至萌生过合作组党的计划,“拟推孙为会长,而梁副之”。
眼看“保皇大业”要完蛋,康有为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矫旨”。他根据自己学生杨锐的亲生经历编造了一个谎言,声称当年“出逃”是奉了光绪帝的衣带诏,实属无奈之举。
凭借着衣带诏的剧情,凭借着高超的演技,康有为在国外大肆蒙骗爱国华人。不久,他以接受“爱国募捐”的方式骗取了大量的钱财,自然要开始进行挥霍享乐。
康有为以“宣传维新思想”为名辗转各国,足迹遍布了日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印度、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埃及、巴西和挪威等30多个国家。最可气的是,他竟然还成为了第一个登上北极旅游的中国人,所用全部为“爱国募捐”的款项。
到了1908年11月14日和11月15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满清帝国的权力系统迅速更新。光绪的侄子溥仪登基成为宣统皇帝,慈禧的侄女隆裕太后临朝听政,而光绪的弟弟载沣也成为了手握大权的摄政王。
直到此时,杨庆昶终于敢吐露历史真相,将当年的密诏事件和盘托出。原来,光绪皇帝当年的确下达过密诏,但不是给的康有为,而是给的自己父亲杨锐。
随着衣带诏的真相大白,多年来欺君罔上的康有为更加令人气愤,再也无法继续骗钱了。在辛亥革命后,在宣统退位后,他终于结束了自己的流亡生涯回到国内,仍然继续鼓吹所谓的“君主立宪”。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建立了北洋系的统治,也攫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为了打造自己的民主共和形象,他开始积极拉拢康有为和梁启超。
面对袁世凯的皇帝梦,梁启超逐渐有了非常清醒的认识,还在1915年8月20日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抨击复辟帝制的行径。随后,他毅然南下广西,追随蔡锷等人发动了护国战争。
在此期间,康有为也积极投身于倒袁斗争中。不过,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民主共和,而是为了复辟满清帝制。道不同不相为谋,梁启超发表了一份公开信与之决裂:
吾既惊其颜之厚,而转不测其居心之何等也?
1917年,辫帅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兵进京并且拥立清废帝溥仪重新登基。听闻消息,康有为竟然化妆成农夫从青岛迅速抵京,希望能成为清廷的内阁大学士。不过,瑾太妃却以本朝从未有过没胡子的宰相而拒绝,只好就任了弼德院副院长。
1917年7月1日,梁启超代表段祺瑞发表了《反对复辟电》,进行了这样的痛斥:
此次首造谋逆之人,非贪黩无厌之武夫,即大言不惭之书生!
其中,“贪黩无厌之武夫”骂的是张勋,而“大言不惭之书生”骂的就是康有为!
张勋复辟失败后,康有为转而前往上海定居,利用之前聚敛的钱财继续过着“有滋有味”的生活。吃饱喝足后,他还痛骂自己的学生梁启超,写诗这样讽刺:
鸱枭食母獍食父,刑天舞戚虎守关。
逢蒙弯弓专射羿,坐看日落泪潸潸。
在代表作《大同书》中,康有为信誓旦旦地宣扬“男女平等”的思想,宣扬“民主进步”的思想。不过,他也就是随便说说而已,从来都没有真正当回事,自己不仅吃喝嫖赌,而且还接连纳妾五次。
除了原配妻子张云珠以外,康有为还在39岁时纳17岁的梁随觉为二姨太,在50岁时纳17岁的何旃理为三姨太,在56岁时纳17岁的市冈鹤子(日本人)为四姨太,在58岁时纳18岁的廖定征为五姨太,在62岁时纳18岁的张光为六姨太。以上内容并无虚构,由此可见他就是一个“满嘴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之人。
康有为的夫人张云珠不能生育,二姨太梁随觉所生的康同篯便成为了他的长子。谁知,自己的长子竟然与自己的四姨太通奸,着实戴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
康同篯是康有为的长子,年龄却与康有为的四姨太市冈鹤子相仿,二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和走动。在鹤子20岁生日当天,康少爷带着自己的小妈外出游玩,偷偷摸摸地发生了关系。
从此以后,康同篯和市冈鹤子一直保持着这种不正当关系,而且一直都瞒住了众人。直到1925年,随着鹤子意外怀孕,再也纸包不住火了,她不想连累康少爷,也不想打掉无辜的孩子,毅然登上了返回日本的渡轮,从此结束了与康家父子的关系。
北伐战争开始后,康有为为了表现出与革命派势不两立的架势,于1927年春携家抵达了山东青岛定居。不过,他在参加当地文化名流组织的宴请时却食物中毒,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回顾康有为的人生,他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也起到过消极的作用,基本上算是功过相抵吧。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故而不能简单使用“十恶不赦”、“道貌岸然”和“沽名钓誉”等词语来形容他,但他也绝对担不起“圣人”、“伟大”等评价。@文史不假
了解民国历史看哪些书?
我认为对中近代史的研究普遍分为三个学派
第一个就是剑桥派(这个叫法其实不怎么精准,其实意思就是那些 国最早研究近代史的 白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就是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就是他们的代表作(所以叫这个派,不是因为他们都是剑桥人,但是剑桥学派不仅仅是近代史中国整个历史的研究都是他们的强项)。费正清其实是哈佛的教授,但是还是被归到了, 他们学派以中立著称,基本上《剑桥中华民国史》 对于初学者来说足够了。 如果想更进一步了解这个学派的想法,推荐史景迁的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也是个好选择。
第2就是海外华人比较集中地美国产生的哥大派(其实也不精准 哈佛和耶鲁和其他一些大学也有很多很好的研究人员)比如唐德刚,我最喜欢的一个史学家,他的著作《晚晴七十年》对我影响很深,可以说是我近代史的启蒙书。 他也是哥大派中的代表人物。郭廷以,徐中约的书也是很好的书。但是这个学派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偏右了,只要涉及到中共的问题 有些事情上就有点偏激,不如剑桥派中立。
第3 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派,这个派别我是带偏激的去理解了。。但是我一直认为他们的著作就是我们中学时候的《近代史历史书》。。。。。关于书籍版本问题,首先推荐英语原版。 如果实在英语不好,可以读港版的翻译版。
关于民国历史的书籍很多,可以网上查,最重要的还是能从中学到东西,汲取到知识。
为什么还被称为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无论是南宋还是北宋,都是赵氏家族建立的宋朝。整个宋朝的确一直是危机四伏,尤其是北方和西北对宋朝的军事威胁导致的社会危机一直存在,一刻也没有消失。那为什么宋朝还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呢?因为宋朝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奠定了基础。因为宋朝的传统经济发展到了顶峰,推动了新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出现;因为宋朝的传统儒家思想继续向前发展,从一种治国思想升华为了一种哲学思想;因为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高峰,稳固了中国的政治局势;因为宋朝社会等级秩序受到了冲击,为中国平等的社会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总之,宋朝是中国社会走向整体升华的奠基时期;所以,虽然危机四伏,但宋朝依然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宋朝的黄金时期表现为社会的升华,宋朝的社会升华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关键时期,其制定的制度基本解决了导致中国社会动乱的两对矛盾——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宋朝的社会秩序处于整体稳定状态。从秦始皇在全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皇权和相权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就一直存在。这两对矛盾斗争得越激烈,中国社会的动荡就越发的严重。一个严重动荡的社会,是不可能加快文明的发展的,一个文明不能发展的社会是不能实现社会的升华的。
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发展的前提,皇权和相权及中央和地方矛盾的解决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在宋朝时,二府三司制度基本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削实权、收精兵、制钱谷的九字方针基本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就是说,威胁宋朝社会发展的矛盾就剩下了人民起义。
怎么才能解决人民起义对社会稳定的破坏呢?发展经济。既要发展自然经济,也要发展商品经济。事实上,宋朝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部已经在萌生近代化的权力制约因素和制约机构。
第二,宋朝的传统自然经济发展到了顶峰,并推动了商品经济繁荣发展,为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宋朝的自然经济发展的是很好的,不仅农业进步了,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了;不仅城市发展的很好,农村发展的程度也不低。在农业上,宋朝不仅种植了占城稻,还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在手工业上,不仅以蜀绣为代表的丝织技术越发的高超,而且造船业还居世界第一位。
在自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宋朝的商品经济也非常繁荣。不仅有东京和临安这样的大商业城市,还有以市舶司为代表的繁荣的对外贸易。贸易的发达和商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新的市民阶层的出现,意味着更加先进的社会推动因素的萌生,意味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一定会导致政治发展模式的转变和思想发展模式的转变。
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是极度繁荣的,甚至还出现了对海外市场的开拓,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是什么?纸币是现代社会的表现和推动力。
第三,宋朝的传统儒学思想逐渐从一种治国思想演变成了一种哲学思想。思辨化和哲学化的儒家思想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宋朝在为社会的转型和升华进行理论上的准备。传统的自然经济衍生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传统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又衍生出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就是说,儒家思想是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支持。如果儒家思想不能继续向前发展,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就不能向前发展;如果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不能向前发展,儒家思想也就不能引导社会的升华。
在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出现的理学思想,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对整个的宋朝社会的哲学化和思辨化的思考和总结。如果宋朝的发展不会打断,那么一定会在这种思辨化的哲学性的儒家思想内衍生出近代化的资本主义思想。事实上,在宋朝已经出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事实上,宋朝的儒家思想的资本主义化正在进行。
任何一种社会的转型都需要正确思想的指导,任何一个社会的整体升华都需要具备先进因素的理论的支撑。虽然理学思想需要继续向前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但这种思想毕竟具备了近代化的因素。思想近代化,社会就会近代化;思想升华,社会就会升华!
第四,宋朝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不仅冲击了专制制度,还动摇了自然经济的发展;不仅增加了个人的人身自由,还冲击了整个社会的封建等级秩序。平等的社会因子正在浮现!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中国产生了市民阶层,市民阶层要求个性的自由与解放。个性的自由与解放表现在政治上是专制制度的弱化,个性的自由与解放表现在经济上使自然经济主导地位的降低,个性的自由与解放表现在思想上是儒家思想的被批判。
虽然宋朝还是一个封建社会,但宋朝的封建因素一直在减少,其近代化的因素一直在增加。无论是苏轼还是王安石,他们都没有把人当奴隶看待,也没有把人当工具看待。他们不仅承认人的人身自由,他们还承认个人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宋朝的社会生活使极其方便的,不仅衣食足,而且娱乐活动丰富;不仅有牛肉羊肉可吃,还有瓦子勾栏可供娱乐。不仅有早市,还有夜市,更有集市,各种旅馆更是尽有。也就是说,宋朝人的社会生活与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有诸多相似之处,有诸多近代化的因素在内。
总之,虽然宋朝一直处于危机四伏之中,但宋朝仍然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中国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宋朝不仅出现了近代化的经济因素,还出现了近代化的政治因素和思想因素。实际上,这意味着宋朝社会的近代化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只要度过了这个临界点,宋朝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近代化因素就会发生转折性的变化。商品经济就会被资本主义萌芽取代,封建社会很可能快速的转型为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社会很有可能转变为近代社会。因此,从社会发展的潮流看,危机四伏的宋朝的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