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姚鼐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2、两汉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

姚鼐的代表作品有哪些,中国文章发展史?

1、先秦

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3、唐宋

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4、明代

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5、近现代

指与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

扩展资料:

关于散文发展历史的相关书籍:

1、《中国古代散文史 》

《中国古代散文史 》是 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衍。

《中国古代散文史》对中国古代散文的源头、萌芽、成型、发展、演变及其理论建构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从本体论视角对纵向历时性发展规律和横向共时性特点进行审视和阐述,对散文学理论和传统散文创作的经验与教训也作了简明、深刻的总结。

2、《中国古代散文简史》

《中国古代散文简史》是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教育作品,作者是胥洪泉。

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散文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评介各个时期重要的散文作家和作品,探索各个时期散文刨作的特点以及古代散文发展演变的规律。

古代文人归有光写的散文有那些特点?

我对归有光的散文看的不是很多 不过读过一点点 归有光擅散文,朴素简洁,感情自然动人。

王锡爵称其作品“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语言之外”。姚鼐谓其作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

明清行草书法名家有哪些?

谈到明清的行草名家,绕不过的有三个人:天才徐渭、神笔王铎、怪才何绍基。

天才徐渭

青藤老人徐渭,一生不得志,身世凄凉的他,亲手杀死妻子,又以铁钉击入双耳、以铁锤砸碎睾丸,等等,数次自杀却未遂。

奇怪的是,精神失常的他,于书法却理解得与常人不同,在他的作品中,字距、行距全被打破,看起来如他的人一样,满目狼藉,但却无一笔不合笔法,整体笔墨淋漓,酣畅痛快,在书坛独树一帜。

神笔王铎

被日本人称为“后王胜前王”的王铎,对书法最大的贡献是墨法,这与生宣工艺的成熟关系重大。

所谓墨法,无非就是利用水与墨在宣纸上运动的速度不同,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效果。

他的作品,将水用到了极致,浓淡干湿燥的节奏变化极其丰富,尤其是涨墨法的发明,更是为草书创作提供了又一个方向。

怪才何绍基

憨厚的何绍基更有意思,竟然相信了包世臣臆造出的所谓“回腕法”。这种方法想想都别扭:五指环列,虎口圆平,平平地撮在笔管顶端,还着勾着手腕,唉,这是写字么,明明是在受刑!

可老何依照这种明显违背生理构造的方法,竟然真练成了一手独特的“何体”。

“何体”以颜体为根基,参以北碑的笔意,而其回腕执笔和以肘运笔的独特姿势,造就的点画末端的纤细的线条,多少又流露出王羲之的影子。

明清两代,行草大约仅此三家而已。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在日观亭上能看到哪些美好的景色?

《登泰山记》是清代文学家姚鼐的一篇有名的游记作品。

该文详细描写了泰山日出经过: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日观亭东面从脚下起全是迷漫的云雾。隐隐约约地看到在云雾中有几十颗象白色的骰子一样的东西站立着,那是一些山峰。在天的尽头,云层中有一线奇特的色彩,片刻之间,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太阳升起,颜色纯红象朱砂,底下有一片晃动的红光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有的红,有的白,颜色错杂,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登上山巅年到的景色: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有哪些思想家?

思想家,是指对各层面的学术都有广泛研究或其思想足以建立出一个思想体系的人,他们的研究范围包括宗教、哲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法学、军事理论、生物学、宇宙学等各个方面。因此,如果不局限研究领域的情况下,近代思想家的数量还是很可观的。

【排名不分先后】

1、辜鸿铭(1857年-1928年)。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其一生堪称学贯中西,号称“清末怪杰”,其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是清朝末期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学和东方华学的第一人。在精研国学之后,他认为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因此,其一生致力于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2、章士钊(1881年-1973年)。字行严,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调和立国论是章士钊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1910—1919年间其思想言论的基本线索,这也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思想总结。他指出,中外历史一再证明,走向极端,拒绝调和,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1962年,年过八旬的章士钊说:“今之论士,语涉辛亥革命,往往过于夸张,估计成功二字,溢量殆不知何许。”

3、方东树(1772年-1851年)。字植之,别号副墨子,后世学者称仪卫先生,安徽桐城人。方东树幼承家范,聪颖好学,为姚鼐的得意门生,誉为姚门四杰之一,但连应乡试十余次,均告失利,至道光七年宣告不再应试。此后方东树钻研理学,其批判于国于民“了无益处“的汉学末流,反对无关国计民生的考据训诂:抨击汉学家的研究脱离实际,汉学末流的作为造成知识和社会断裂的危机,导致清学由实学转至虚学,对国家社会发展不利。同时,他关心实政之学,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安民实用;倡导为文经世,宣扬为学要与“民人家国”有益;提倡“民安而后国安”、“民为贵”等民本思想;吁求民众认清鸦片危害,建言禁止鸦片贸易,提议立法禁止官民吸食鸦片。对于外交,方氏建言“制其死命,绝其乱萌”,乃与之议和。

4、汤用彤(1893年-1964年)。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近代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汤用彤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汤用彤从“昌明国故,理学救国”而至“中西互补,因革损益”的文化系统工程建设,以及对其学术思想的催化与导引而开创的学术黄金时代。从而再现了一代学术大师汤用彤以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宏阔的学术襟怀及其开代学术风气的学术业绩而鼎立于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

5、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6、姚莹(1785年-1853年)。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安徽桐城人。晚清史学家、文学家。姚莹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次年为进士,开始入朝为官。姚莹同样是宋代理学学者,不过他虽然在学术上推崇程朱理学,但又具有时代特点:黜虚崇实,注重经世致用,把理学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给当时的学术注入了一股活力。他的理学思想反映了嘉靖、道光时期理学"复兴"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7、李大钊(1889年-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他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李大钊是马克思思想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其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

8、陈独秀(1879年-1942年)。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民主主义是“超时代”、“超阶级”的,是“每个时代被压迫的大众反对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实施的范围有广狭而已”。二是社会主义是很长的历史阶段,根本目标是发展经济,使最大多数人民幸福。三是肯定“前期”苏俄,否定“后期”苏俄。四是世界大战中不能引发革命,殖民地不能获得解放独立。五是放弃对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的信仰。

9、冯友兰(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他着力论证了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这为他后来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积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他高度提炼总结了两个观点,一是从中国哲学的传统看哲学的性质及其作用,二是从中国哲学的传统看世界哲学的未来。“冯有兰是近代以来中国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少数几个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0、张申府(1893年-1986年)。名崧年,张岱年之兄,河北献县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哲学家、数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罗素研究第一人,自称“中国哲学第一人”,钱钟书等名家也曾是他的学生和崇拜者。其一生致力于将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统一起来,取长补短,但遗憾的是,在他的诸多著作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一套学术体系。

11、陶行知(1891年-1946年)。安徽省歙县人,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在“创新”二字,一是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二是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

12、朱谦之(1899年-1972年)。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东方学家、文化学家、宗教学家、中外思想文化比较学家。他对哲学追求的就是“虚空粉粹,大地平沉”的虚无主义理想。他出资创办的《现代史学》,就是以“考今”为目的,即将过去的历史用现代的思想来看待,除了解释古代社会与人物是什么外,还要看它今天有什么意义。

13、张慰慈(1890年1976年)。字祖训,早年留学美国,哲学博士。张慰慈是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先驱者,在政治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著作有《英国选举制度史》、《市政制度》、《政治学大纲》、《政治制度说》、《政治概论》、《政治学》、《宪法》等。其译著有《现代民治政体》、《妇女论》等。

14、廖平(1852—1932年)。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他一生研治经学,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并起到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他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廖平经学第二变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一是尊今,即尊崇今文经学;一是抑古,即贬抑古文经学。

15、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盦。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作为“经世致用”的代表人物,即使其出身官宦世家,其思想核心仍然是批判封建主义,因为他就处在当时封建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冲突的环境中,因为他家里世代为官,因此他更加熟知统治阶级的黑暗与腐朽,加上他仕途坎坷,导致他对当时的官僚极为不满,于是勇敢的站出来进行批判。他认为,百姓流离失所,全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进行的土地兼并政策,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鸦片的进口,加剧了中国人民的灾难,也加速了封建主义的灭亡。

16、宋教仁(1882年-1913年)。字得尊,号遁初,一作钝初、遯初、敦初,别号渔父,化名犟斋、宋錬、中岛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仙瑞乡上坊村香冲(今漳江镇教仁村香冲组)人, 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主张“责任内阁制”,他认为:“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而其宋教仁坚持责任内阁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目的就是要限制大总统的权力 。作为清末民初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不仅在政治上多有建树,且于经济领域亦不乏见地,其中,均势外债方面的识见就是重要体现。

17、陈炽(?-1900) 。原名家瑶,字次亮,晚号瑶林馆主,江西瑞金人。陈炽是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深研经济学,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陈炽自撰《庸书》内外百篇,疾旧制之弊,言改革之宜。倡言“核名实,明政刑,兴教养”,设报馆、办学校、兴工商;提出中国应自订税则,认为税司乃“利权所在”,不能“永畀诸异国之人者”;主张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院制,“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以“强兵富国”。

18、刘师培(1884年-1919年)。字申叔,号左盦,汉族,江苏仪征人,经学家。作为经学大师,在继承《左氏》家学的同时,其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成果很多。

19、马建忠(1845年-1900年)。别名乾,学名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属镇江)人,清末学者、外交家。太平军进军江南时,随家徙居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愤外患日深,开始研习西学。其竭力主张通商致富,并对“利洋商而害华商”的不平等关税制度予以抨击,主张区别不同的货物课以不同的税率,以此来调解进出口;并以自己所掌握的国际法知识,多次上书朝廷阐明对外国提出修约,免厘加税是正常之举,与违约不同。

20、黄炎培(1878年-1965年),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他的结论是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

除了以上众人,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之间的思想家还有夏震武、王亚南、卢作孚、费孝通、金岳霖、杨度、马一浮、李达、潘光旦、牟宗三、黄文山、王先谦、叶德辉、唐君毅、赵紫宸、罗家伦、丁文江、康有为、张东荪、金天翮、吕碧城、秋瑾、何震、汤寿潜、夏曾佑、江亢虎、钱玄同、谭嗣同、萧公权、朱执信、陈撄宁、师复、胡适、傅斯年、恽代英、常乃惪、高一涵、陈序经、章太炎、梁漱溟、宋育仁、吴稚晖、沈家本、钱端升、瞿秋白、梁启超、陶希圣、雷海宗、林同济、郭沫若、张尔田、柳诒徵、严复、贺麟、冯桂芬、曾国藩、黄遵宪、王国维、胡汉民、郑观应、张君劢、蔡元培、张之洞、马相伯、熊十力、徐复观、杜亚泉、郭嵩焘、任鸿隽、宋恕、薛福成、吴耀宗、蒋百里、杨杰、汪康年、杨毓麟、陈天华、邹容、经元善、顾颉刚、王韬、皮锡瑞、晏阳初、林则徐、包世臣、余家菊、魏源、左宗棠、戴季陶、洪仁轩、倭仁、谭词同、杨仁山、欧阳竞无等人。

由于个人精力实在有限,就不一一介绍了。

参考资料:《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中国近代思想家》

古典主义文学流派有哪些?

建安文学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196220)年号,建安文学实指建安年间和魏前期的文学。在当时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境内)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中心,聚集了一批文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是他们的代表。与汉末儒生不同,他们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个性鲜明,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建安诗人的诗歌,在汉乐府民歌朴实叙事的基础上,注入文人自己个性,使诗歌富于文采和抒情性。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以及看到连年征战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场景,所引发的对民生疾苦的同情,都成就了他古直悲凉的诗风。曹丕的诗歌,多以爱情为题材,伤感悱恻,便娟婉约,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曹植是这一时期最有名的作家,传世诗赋文一百多篇,《白马篇》、《美女篇》、《洛神赋》等脍炙人口,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是汉魏风骨与文采结合的典范。总之,对于政治理想的追求,对于人生短暂的嗟叹,以及诗人的强烈个性和悲剧色彩都构成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特点,被后世誉为"建安风骨"。这种建安风骨成为反对浮靡文风的一面旗帜,被后世文人所不断追慕。

2.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泛指魏国后期的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开始盛行。玄学中包涵着一种穷究事理的精神,庄子强调的精神自由,也为玄学家所重视,当时,有人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以"竹林七贤"(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为代表,也有主张名教与自然相统一的,以何晏、王弼为代表。这一时期是魏晋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司马氏掌权,对国内实行高压政治,文人们不能保全生命和全家。正始文人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发展了建安文学中"忧生之嗟",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文人们,用诗歌来揭露礼教的虚伪,抒发内心的苦闷。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是它的基本特点。

3.南朝宫体诗

指南朝梁陈之时发展至极致的一种诗歌流派。"宫体"既指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诗风,从简文帝萧纲开始。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在东宫相互唱和,内容多是太平生活闺阁情怀,也有一些抒情咏物作品,重情采,追求词藻靡丽,当时人称"宫体",后来有人把艳情诗叫做宫体诗。宫体诗情调轻艳,诗风比较柔靡缓弱。宫体诗在声律上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对声律要求极其精致严格,它对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在内容上咏物描摹,没有什么寄托,不表现高尚志趣,把纤丽的诗风发展至秾丽甚至*。除萧纲、萧绎等人外,宫体诗的主要作家还有徐摛、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及刘孝威等,所以又叫"徐庾体",后来徐陵又把上述这些人的诗收入《玉台新咏》,又叫"玉台体"。宫体诗的风格,为后来的吴歌西曲奠定了基础。

4.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时代歌咏山水自然和农林田园生活的诗歌流派。盛唐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富足的生活加上佛老思想的盛行,为诗人隐居、闲适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精神寄托。当时的人们没有消极遁世,成为"为隐居而隐居"的纯粹隐士。文人们或通过"终南捷径",获得仕途;或通过隐居,表现自己独立傲视的品格。这一时期歌咏山水寄情田园的诗歌逐渐增多,形成山水田园诗派。这一诗派成就最高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世称"王孟"。另外,储光羲、常建、韦应物等人诗风相近,也属于山水田园派。他们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朴实、淳厚的传统,还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冲淡、幽雅、恬静的独特风格。盛唐诗人们纵情山水,尽情的吟咏山水之妙,我们从这些诗人心灵深处淘洗出的诗句中确实读出了他们象山水一样清澈高洁的人格。

5.边塞诗派

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唐代疆域广阔,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安宁、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开疆拓土的战争也不断出现。这样,以战事为中心的边关生活便成了盛唐诗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他们一方面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所鼓舞,渴求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也为立功边关做官的道路所吸引,他们有的身赴边塞,有的心向边关。再加上一些将军能武能文,邀请文人学士,使他们得以依附,并获得很好的创作环境,形成规模很大的创作流派。这一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高、岑成就最高。其他象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等也较著名。这些诗人大多数亲身经历过边疆军队生活,他们的诗歌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既有"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奇伟壮丽,"北风卷地白草折"的大气磅礴,也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壮观凄凉,和"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思乡之情。这些诗句在千百年后仍如交响乐的重音,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6.唐宋古文运动

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它形式自由,内容翔实。"骈文"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当时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骈文,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产生广泛的社会反响,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抛弃旧的词语和独立创造合适的词语。他们亲自实践,还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晚唐时期,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再次出现了雕章琢句的骈辞丽句。北宋时期,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文人,极力推崇韩、柳,又掀起一次新的古文运动。一面反对晚唐以来的文风;一面提倡继承韩愈的道统和文统,写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人们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共称为"唐宋八大家",把唐宋的两次古文运动称为"唐宋古文运动"。

7.新乐府运动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西汉设置乐府,由乐府采集和创作的诗歌称做"乐府"。乐府诗相当一部分采自民间,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可以配乐演唱。后来文人用乐府古题仿作乐府诗,唐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诗统称作古乐府。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写时事、不一定配乐演唱的乐府诗,但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唐朝贞元、元和之际,广大地主士大夫要求革新政治,以中兴唐朝。白居易、元稹等诗人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求叙事要有根据,令人信服,词句通顺,文辞质朴易懂。这种新乐府运动的精神,为晚唐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所继承。

新乐府诗中,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等。其中李绅《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为千古名诗。

8.婉约词派

婉约词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之一。"婉"为柔美、婉曲。"约"就是缠束,引申为精炼、隐约、微妙。婉约词最早出现在唐五代,文人多把眼光盯在深闺绣房、秦楼楚馆,只留心身边花间月下浅斟低唱的生活,作词的目的多为抒发兴致娱乐客人,在酒宴歌席上由歌妓舞女唱奏(故也称宴乐),被呼为"艳曲"、"女音",最适合由十七八岁女孩儿拿红牙板演唱。内容多写儿女情长、离愁别绪,音律和谐柔美。北宋时,国家稳定,城市繁荣,繁华的城市生活促进了婉约词的发展,形成了婉约词派。婉约词风格含蓄,隐喻曲折,寄情委婉,文辞绮丽。著名作家有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柳永、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柳永成就最高。婉约词派把过去的狭窄的艳情词扩展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过去仅有的小令,又创造出慢词长调,语言多用城市中百姓市民常用的话,因而广受欢迎,相传凡是有井水的地方都能唱柳永的词。婉约词历来被当作词学正宗,名篇佳作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南宋又出现了姜夔、吴文英、张炎等优秀婉约派词人。

9.豪放词派

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因为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被婉约派称为"别派"。豪放词题材广阔,不仅描写花间月下,还描写军国重大题材,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不求含蓄婉曲。如婉约词要小姑娘唱,豪放词就需关西大汉拿铜琵琶铁棹板来歌。苏轼词风洒脱旷达,开创豪放词风,他用广泛的题材、开阔的视野代替了五代婉约词儿女之情、离别之感;用恢宏豪放的风格取代了含蓄婉约风格;又直接抒发qing感,突破了格律的限制;还用诗的语言写词,为词开拓出新天地,《念奴娇.赤壁怀古》最著名。同时代豪放词人还有王安石、范仲淹等。北宋灭亡后,危急的国势为豪放派发展提供了机会。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有岳飞、张元幹、张孝祥、陆游等,辛弃疾成为最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他的词无所不包,既写景状物又抒情议论。他更用散文的笔法填词,大量运用比兴、典故,极大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完成了词体的解放,实现了词风的变革,把豪放派词创作推向顶峰。辛词名篇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青玉案.元夕》等。豪放词派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宝库,对后代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江西诗派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等二十五人。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后被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

诗派成员多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黄庭坚倡导求新求变,主张多读前人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作技巧,同时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陈师道作诗"闭门觅句",和黄庭坚并称为"黄陈";吕本中提出了"活法",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陆游认为作诗工夫在诗外,杨万里也受到江西诗派影响。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延续到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11.前后七子

前后七子是明朝中叶的一个复古诗文流派。当时,八股文、台阁体占据统治地位,弘治、正德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七人很活跃,被称为前七子,而以李、何为首。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要以它们为学习对象,但何景明强调创造,李梦阳强调模仿。到嘉靖年间,又出现了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七人,被称为后七子,又以李、王为首,活跃于嘉靖、隆庆间。他们对于诗文的见解大体一致,主张模拟古人。前后七子对于打击"台阁体"雍容典雅、千篇一律的文风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把诗文写作引上复古道路,产生了许多毫无生气的假古董诗文,使作品失去了生命力。他们也写有少数好作品,如李梦阳的《秋望》诗、李攀龙的《挽王中丞》二绝和宗臣的《报刘一丈书》等。

12.公安派

公安派是晚明文学领域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以袁宏道为首。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公安派。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他们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也就是书写自己独特的心灵,不要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反对剿袭,主张通变,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强调世界生活在变,文学也要随着变化;打破了诗文正宗地位,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发前人之所未发。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yu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他们的后学随意写作,不加约束,争相使用方言土语,造成了文学的低俗化。但对于解放人们的心灵,破除模拟教条,贡献很大,影响甚至到了近代文学。

13.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古代戏曲至明代形成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属于这一派的还有顾大典、吕天成、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等。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他与汤显祖的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的"临川派",意见相左,产生了戏曲界的"汤沈之争"。吴江派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但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曲辞不工整,也要符合音律;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吕天成《曲品》主张戏曲创作允许虚构,不必都符合事实,重视戏曲结构,注意舞台演出特点。戏曲创作的实践上,比较突出的当数沈璟、沈自晋和沈自征。"吴江派"活跃于明末,对后世的戏曲创作理论与实践都有重大影响。

14.桐城派

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是安徽省桐城人,所以叫桐城派。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流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其他代表人物还有戴名世、姚莹、曾国藩、吴汝纶。方苞提出"义法"主张,"义"指中心,"法"指表达中心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修辞等;倡语言"雅洁",反对俚俗和繁芜,创造了清真雅正的朴质文体。刘大魁提出"神气""音节""字句"。"气"指语言气势,"神"是最本质独特的风格、性格特征的艺术体现;姚鼐要以"词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选辑《古文辞类纂》影响了以后二百多年的学术界。

桐城派的文章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

15.诗界革命

是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诗界革命的早期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他们批判形式主义、复古风气、尊唐宗宋的派别观点。1899年,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并开始试作"新诗"。谭嗣同等人力图开辟诗歌语言的新源泉,表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国外,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宣传,推进文学改良和"诗界革命"。他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刊物上开辟专栏,发表谭嗣同、康有为、黄遵宪、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等人的作品,又自撰《饮冰室诗话》,阐发理论观点,大力表扬黄遵宪等新派诗人,诗界革命于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声势。

后期诗界革命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也就是用旧的诗歌形式写出新内容。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有名的有黄遵宪的《哀旅顺》、《哭威海》,与现实结合紧密,表达作者爱国思想感情。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后来成为五四时期新诗的先导。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