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代表作品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关心民生疾苦句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国的国都,历代有多少励精图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多少无道的昏君,在此滥施淫威,虐杀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兴,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
为什么说元代散曲大师张可久的人月圆写出了无数人向往的退休生活?
张可久的《黄钟·人月圆》有许多首,从“无数人向往的退休生活”这个主题看来,说的应该是《黄钟·人月圆》之《山中书事》。他的其它《黄钟·人月圆》还有诸如《春晚次韵》、《雪中游虎丘》、《客垂红》、《吴门怀古》等等……
我是襟亚,下边就题主的这个问题来谈谈我的看法。
在讨论《山中书事》是不是写出了无数人向往的退休生活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的说说作者张可久其人。
元曲大家张可久。张可久画像存世的元散曲,五分之一都出自张可久之手,他简直能算是靠一己之力撑起元散曲界“半边天”的“奇人”!
1.作品数量多。
张可久流传下来的小令有855首之多,套数9套。
2.作品保存的好。
张可久生前就有多个版本的作品集传世,还有自选集《今乐府》。后世编撰的元曲集中,他的作品入选的数量也比较多。这些都促使他的作品能得以较为完善的保存。
3.名气大,活得久,拥有元曲作者顶级朋友圈。
明代的李开先把张可久和乔吉比作元曲中的“李杜”,这二人算是元曲“双壁”;他同时又和写下《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我们济南人张养浩合称“二张”,实打实的元曲大家。
元曲刊本中的张养浩画像张可久的生卒年月不很肯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算是比较长寿,70多岁了还在做昆山幕僚。
早年便与元曲名家马致远、卢挚、贯云石交往甚众,贯云石还为他的自选集《今乐府》(大约成书于作者40岁时)作了序。
4.张可久一生足迹遍及各地,可谓浪迹天涯,常有厌倦思归之意。
元散曲作者中不乏怀才不遇、风尘奔波之人,对于国家、人生、命运便怀有更深沉的感怀和叹息。既然世态炎凉、风尘奔波,必生厌倦思归之意。
“厌倦思归”也是我们理解《山中书事》的一个重要的情感着眼点。
优美的田园生活元散曲《人月圆·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创作时间和地点:此曲《人月圆》大概创作于1339年至1342年(作者大约60岁)的隐退“余不溪”(浙江德清县)期间。
赏析:小令的上片开局就是沉郁悲壮的咏史兴叹,看透了历史沧桑,阅尽天涯之后“倦”了。圣贤、英雄又怎样,还不是空留身后荒凉?下片峰回路转,转写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淡泊、宁静、诗酒自娱!
从逻辑上来看,本曲在叙述上因循前因后果:看破世情——生倦——归隐——恬淡自处。
从语言上来看,浅近质朴,直抒胸臆。
从感情上来看,由抒情转入写景叙事后感情上也由激动渐趋平静。
张可久的散曲风格多为清丽典雅,而这首《山中书事》则略有不同,既豪放又质朴,不用典故,简白了当。这使得我们读来,觉得轻松亲切、一目了然。
他的《山中书事》下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幽静古朴、恬淡自由的田园隐居生活,饮酒读书、赏景品茶的美好场景每每令人倾心向往,忍不住把它预设为退休后的“追求”。
《人月圆·山中书事》与现代人的退休生活和现代人的田园梦想。退休生活题主提出这个问题,我想大概就是说——本曲下片中描写的淡泊生活状态和诗酒自娱的悠然意趣,引起得很多人的“心驰神往”吧。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茅舍读书、酿酒烹茶”的田园生活优雅又惬意。对于退休后的晚年生活而言,的确算得上斗榫合缝、得其所哉!
陶渊明的田园归隐诗铸就了世世代代无数中国人的“田园梦”,向往这样的晚年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吧。
在俗尘杂务中忙碌了大半生,终于退休了,该是圆“归田园居”梦找寻”宁静安和“的时候了!
鸡鸣某树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累了就想歇歇。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简单的生活,精神充实。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亲近自然,得大自在。
《山中书事》下片中的田园生活,是中国传统田园生活画卷中精美的一帧,唯是如此,又怎能不令人心向往之?
小结。然而,人们那颗向往真淳、简朴、唯美田园生活的心,从来就不仅仅限于只寄寓于退休后。否则,为什么网红李子柒能红的发紫,紫的生辉?
网红田园生活襟亚本人是陶渊明诗歌和人格上双重的仰慕者,也对张可久的《山中书事》中的“松花酿酒,春水煎茶”颇为艳羡。艳羡归艳羡,尘世纷扰俗务缠身,总被无法挣脱的千丝万缕羁绊着,此中辗转你我皆同一般!
不可得的愈加向往,只好寄希望于所谓“退休后”……
谢谢你的耐心阅读。
我是襟亚,喜欢我的文字,就请点赞、评论和关注我吧!
潼关怀古主题?
主题: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原文为: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潼关古道连接着关内华山和关外黄河。
西望长安,心神不定,感慨万端。
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昔日秦皇汉武的万间宫阙都已荡然无存,所剩的只有眼前的一片萧条。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国家灭亡,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
浩字取名?
浩字含义:①五行属水。②本义:水势浩大。③广远;盛大。《书·尧典》:"浩浩,滔天"。《楚辞·东皇太一》:"陈竽瑟兮浩倡"。④丰富,众多,如:浩博(广大众多)。⑤远;无边无际。《楚辞·河伯》:"心飞扬兮浩荡"。⑥人名用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南宋丞相吕颐浩;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现代数学家王湘浩。由此可见,孩子名字中带一个浩字还是很不错。
浩字的本义为水势浩大,如浩如烟海、浩浩荡荡。后引申为大和多。用作人名意指正义、勇气、清新俊逸之义。
张养浩是济南哪里人?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相公庄镇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
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
登泰山明杨继盛古诗注音与释义?
登泰山(张养浩)拼音版注音:
fēng yún yī jǔ dào tiān guān , kuài yì shēng píng yǒu cǐ guān 。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wàn gǔ qí zhōu yān jiǔ diǎn , wǔ gēng cāng hǎi rì sān gān 。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xiàng lái jǐng chù fāng zhī ài , jīn hòu cháo jū yì jué kuān 。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xiào pāi hóng yá yǒng xīn zuò , mǎn kōng shēng hè xià gāo hán 。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登泰山(张养浩)翻译:
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
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以前居住狭窄知识浅薄犹如井底之蛙,今后就算住到鸟巢好像也会觉得海阔天空。
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
登泰山(张养浩)赏析:
诗人将自己融入诗中,因为泰山的高大,反观到自己的渺小,提出要宽广胸怀,站到高处,去实现一种崭新的自我。这也是“诗言志”这样一种境界。 全诗充满一种新鲜、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与诗人入仕后的成熟、洞彻世象的老练迥然不同。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谥文忠。尊称为张文忠公。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张养浩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平民家庭,其曾祖以上的事迹已无可考。所可知者就是其祖父张山曾经从戎,其父张郁弃儒从商,所以积攒了一定的资产,为幼年张养浩的就学创造了经济基础。后因子贵,追封通议大夫(正三品) 、吏部尚书(正三品)、上轻车都尉(正三品)、济南郡侯(正三品);母亲许氏,后追封济南郡夫人。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寒食节前后,张养浩生于济南历城县一户富裕人家。根据其后来作品《双调胡十八》中自述:“从退闲,遇生日,不似今,忒稀奇。正值花明柳媚大寒食,齐歌着寿词,满斟着玉杯,愿合堂诸贵宾,都一般满千岁。”判断其生日大约在寒食节前后。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外祖父许氏一家从济南迁徙至江南,7岁的张养浩随母亲送行到城西。在路上捡到别人丢失的财物,失主已经走远了,养浩又追上去交给失主。
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岁的张养浩,读书学习非常,经常昼夜不辍,父母担心他太过用功累坏身体就制止他,而他白天把书默默地背诵,晚上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读书。
至元十九年(1282年),母亲,外祖父相继去世,父亲又续娶尚氏,为养浩的继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