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闳代表作品,为什么会诞生这么多名人呢?
说说解放战争中的几个粤军将领吧。
说起解放战争中的广东籍国军将领,最出名的当然要数黄百韬了。不过黄百韬虽然是广东人,但只是祖籍广东,出生是在天津,只是祖籍广东而已,与粤军本身也没有太多瓜葛。参军后最早是在北洋军阀李纯手下,驻地在江苏。后来又转投山东军阀张宗昌,在北伐时是张宗昌手下的将领徐源泉的部下,和徐源泉一起投降了中央军。之后就一直在中央军,并参与策划了皖南事变,之后才得到外放担任二十五军军长的机会。所以,他并不被粤军视为粤军将领,二十五军本身也是中央军,并不是纯粹的杂牌军,更不是粤军。
在解放战争中比较活跃的曾经担任过兵团司令级别的粤军将领,主要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欧震,一个是区寿年。
北伐时欧震隶属于第四军,也就是张发奎的手下,实际上是在叶挺独立团担任营长,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和贺胜桥战斗,在进攻武汉时担任敢死队队长,后来在历次战斗中都身先士卒,表现勇敢。南昌起义时欧震也参加了,任24师71团团长。起义部队南下在潮汕被敌人包围时,欧震阵前倒戈,导致起义军防线崩溃,也就是潮汕失利。到1935年的时候,欧震已经升少将,仅隔一年,1936年就升任中将了,担任国军90师师长。抗战期间升任第四军军长、27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结束后,升任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后改任整编19军军长。
到1947年时,国军在进攻山东根据地和华野时,重新整编部队,欧震担任第三兵团司令官。国军历史上出现过三个第三兵团,但欧震担任司令官的这个第三兵团可谓名将名军云集的一次。下辖整编第七师(桂系第七军)、整编十一师(师长胡琏)、整编四十八师(桂系48军)、整编六十四师和整编二十师。在孟良崮战役期间,曾奉命由整编十一师救援整编七十四师,但未来得及,整编七十四师就被全歼了。到当年六月,调整之后,第三兵团下属的部队包括整编第九、五十七、六十五、二十师。到当年八月,欧震去职,此后未再参加解放战争。
区寿年是抗战期间国军中的另一个出身粤军的中高级将领。区寿年是粤军早期名将蔡廷锴的外甥,也是在蔡廷锴的保举和护航之下,区寿年早期是比较顺利的。北伐期间,区寿年在第四军麾下参加战争,到1927年3月时升任营长,并随蔡廷锴参加了南昌起义。后来蔡廷锴在南下途中率部离开起义部队,区寿年也在其中。到1931年福建事变前,区寿年已经担任78师师长。福建事变中曾任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失败后出国深造。1936年回国后因为蔡廷锴已经离开军队,于是区寿年转投桂系,抗战初期就在桂系四十八军,并参加了淞沪会战、淞沪会战。之后升任桂系第48军军长,后由于李品仙的排挤去职。
1943年,时为中将的区寿年被任命为第26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任第六绥靖区副司令官。在黄泛区大战时,曾与解放军相持,局面危险之际,黄百韬率部赶到,解救了区寿年。到1948年,区寿年出任临时编组的第七兵团司令官,下辖两个整编师,一个整编旅,即整编72和75师和21旅。豫东战役中,他因为害怕被解放军围点打援,所以在救援开封时并不积极,进展极为缓慢,结果还是在龙王店被解放军包围,部下除政变72师一个旅被解救出来之外,整编75师和21旅被全歼。区寿年本人和副司令官沈澄年一起被俘。
区寿年被俘之后,粤军在中原和华东地区参战的部队就基本上被分散在各个兵团,没有凝聚起来。区寿年兵团被歼灭后,当年夏天,黄百韬升任第七兵团司令官,但黄百韬当时除了二十五军之外,没有其它部队,于是想到利用同乡关系,请求将出身于粤军的63和64两个军编入第七兵团,再加上从整编83师恢复番号的100军,第七兵团共计下辖四个军。而在淮海战役中,黄百韬奉命向徐州撤退时,又临时将出身川军的44军拨归其指挥,于是形成共五个军的大兵团,总兵力约十二万人。
黄百韬兵团战斗力比较强的主要是25、63和64三个军。但在战前,应余汉谋的请求,国军统帅部临时将原来的整编63师师长林湛调任国防部,原任62军副军长的陈章被调充63军军长。所以,陈章到任后对当地民情地情和敌情都不熟悉,反应总是慢一拍,导致黄百韬兵团刚一开始撤退,负责掩护撤退的63军就被解放军追上并分割包围歼灭。到碾庄圩后,因为二十五军也已经实力受损,所以比较完整的64军成为黄百韬倚仗的主力,其军长刘镇湘也十分狂妄。但被包围之后,下属各军都被分别歼灭了,黄百韬自杀,刘镇湘被俘,陈章在突围时中弹毙命。
这也是解放战争中国军中四个担任过兵团司令一级主官的广东籍将领,其中三个败在粟裕手下,一个在东北战场被俘。如果范汉杰没有调任东北,还在山东,李弥的兵团司令可能就是他,也同样难逃被歼灭的命运。而他奉命调任东北,本来是希望他能带着他在山东的第八军和第九军去救援东北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关内关外的联系,但他调任东北的时候,他去了,部队却留下了,兵团司令由李弥担任,结果他在东北被俘,他的部队在淮海战役中被歼灭。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主要思想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先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后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种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洋务运动的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为“求富”。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中央代表:恭亲王奕訢、文祥
地方代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是它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是巨大的。虽说它是由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推动清政府灭亡的一股力量。洋务运动引进大机器生产,推动了我国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洋务运动期间,爱国商人与政府合办工厂或者政府、地主自办工厂,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去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思想等等,为我国近代培养了大量人才,还有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堂,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洋务运动购买、制造新式武器和训练军队,促进了我国国防的近代化。虽说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自强富裕的道路,但是它对我国近代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不知大家的看法?
我是掘史官欢迎关注!
现在为什么有人崇拜曾国藩?
不知道,题主为何要说曾国藩罪恶的一说?首先纵观历史,曾国藩所处的那个时代,它有中国历代王朝都逃不过一个现象,那就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特别是到了王朝的中后期,由于底层人民长期处于水生火热之中,就会出现农民起义,进而造成王朝的灭亡。清朝的覆灭也是跟这种阶级矛盾有很多关联的。
虽然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江湖人称“曾剃头”。但是,当时的太平天国真的就比清朝统治阶级强吗?还有曾国藩虽然他也是一个地主阶级,但是他一个人能左右一个王朝吗?
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他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他对清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的杰出贡献。
近代许多人都推崇他是“千古第一完人”,真正做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只有他——曾国藩。
对我们现代人影响最深的我觉得就是《曾国文成工家书家训》,近1500封书信,蕴藏着他无人能及的识人、交际、治家、教子智慧。近代的梁启超、蒋介石把它奉若至宝,国学大师钱穆受它影响一生。连毛主席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在清朝后期的那些顽固派,被西洋人用大炮指着脸。眼看帝国这座大厦就要坍塌,他们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
面对这些顽固派,洋务派的领头羊曾国藩自然不能认输,最终,他毅然决然的扛起了迎战顽固派的大旗,这也展现出了他思想的进步性。
虽然他非常痛恨西方人的侵略,但是他也看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而且,他还敢于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对近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司农常熟世间荒李鸿章死后到底有多少家产?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于北京贤良寺,享年79岁。
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有争议性的人物。喜欢他的人,会称赞他是“东方俾斯麦”“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矫情一点,还会说出“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这样的段子;不喜欢他的人,念出一句对联就可以了:“宰相合肥天下瘦”。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
那么,李鸿章去世后,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多少遗产呢?由于清朝没有实行《阳光法》,所有官员的家产都属于秘密,不为外人所知。我们只能通过同时代人的记录,来推测李鸿章的遗产到底有多少。
第一种说法,来自容闳。
容闳是广东香山人,生于1828年,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因极力推动朝廷派遣一批幼童到美国留学,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在《容闳回忆录》中估算了李鸿章的遗产,称李鸿章“绝命时有私产四千万两以遗子孙”。4000万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呢?约相当于乾隆时期全国一年财政收入,以及1900年全国半年财政收入,几乎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容闳深得曾国藩器重,但与李鸿章的关系并不太好。容闳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不大高,认为他“行事反复无常,无定见,感情用事”,而且“作为国务大臣,其经国之才,远不及曾国藩;就一位爱国者和政治家而言,他的品格不能经受起客观公正的历史检验”。当然,反过来李鸿章对容闳的看法也不佳,认为他“汉文未深,又不甚识大体,终是一病”。
容闳与李鸿章没有深交,因此“私产四千万两”的说法,是私下朋友的谈论和自身的理解,可信度不高。
第二种说法,来自梁启超。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生于1873年,是近代维新派代表,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李鸿章去世后,民间对他留下的遗产众说纷纭,纷纷传说有数千万两银子之多。对于这些说法,梁启超表示否认。梁启超在《李鸿章传》里说:“世人竟传李鸿章富甲天下,此其事殆不足信,大约数百万金之产业,意中事也,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其股份皆不少。或言南京、上海各地之当铺银号,多属其管业云。”在梁启超看来,李鸿章的家产大约为数百万两银子。
梁启超比李鸿章小了50岁,他们地位悬殊,而且政见不同——一个属于维新派,一个属于洋务派,几乎没有直接联系,就如梁启超自己所言“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不过,当李鸿章去世后,梁启超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就写出了一本《李鸿章传》,开启了晚清名人撰写晚清名人的先河。
在《李鸿章传》中,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入木三分,许多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不过,“数百万金之产业”的说法,也不一定是权威之论。
第三种说法,来自费行简。
费行简是江苏武进人,生于1871年。费行简是晚清文豪王闿运的弟子,是一名史学家,著有《慈禧传信录》《近代名人小传》《民国十年官僚腐败史》《观堂先生别传》《当代名人小传》《清代贵州名贤像传》《清宫秘史》等传记作品。
顺便一说,当年湘军名帅曾国荃邀请王闿运为湘军立传。王闿运花费6年工夫,写成一部洋洋洒洒9万多字的《湘军志》。由于许多描写“过于真实”,惹得曾国荃、刘坤一等湘军大佬勃然大怒。费行简是王闿运的弟子,立志做传时也秉承了老师“秉笔直书”的风格。
费行简在《近代名人小传》称,李鸿章死后,“家资逾千万,其弟兄子银私财又千余万。” 费行简与梁启超一样,也提到了李鸿章家产的具体组成部分,“招商轮船、开平煤矿皆有鸿章(李鸿章)虚股甚多。”李鸿章一手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大型企业,在这些企业里占有股份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并不为奇。
除了上述3种说法外,还有一份佐证资料。
1904年,在李鸿章去世3年后,李鸿章的直系子孙进行了分家,写了一份比较详细的《分家合同》,涉及到分布在安徽、江苏、上海的田地、房屋和一处当铺等不动产。从这份《分家合同》可以看出,李鸿章在安徽拥有大约6万亩田地,按照当时市场上的田地交易价格,折合白银约300万两。至于房产、当铺等不动产,则因分布太广,无法计算。
《分家合同》并没有涉及金银票据等动产,所以只能作为佐证资料,不能通过它准确测算出李鸿章的遗产。
综合而言,容闳、梁启超、费行简3种说法中,容闳的数据显然比较夸大,梁启超的数据则明显偏小,折中而论,费行简的数据相对比较准确。
【参考资料:《容闳回忆录》《梁启超:李鸿章传》《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等】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合影?
历史老照片,难得有的是从清朝慈禧时代开始,它带着厚重的沧桑,像一部另类的史书,见证着历史风云突变,诉说着道不尽的人事更迭!我们一起来看看由满清末期,到民主救亡时代,老照片合影里的服饰变迁。
历史老照片合影:满清末期的慈禧时代■ 老照片:雪景中摆拍的慈禧太后
■ 老照片:慈禧太后和她的后宫佳丽们
慈禧太后,晚清的政治风云人物,满清政权的实际掌控者,也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继武则天之后的第二女强人,可惜她所处的历史时代没有武则天那么幸运,不是类似于李世民“贞观之治”之后的繁荣盛世,而是一个被西方诸多列强觊觎的摇摇欲坠的旧中国。
历史老照片合影:满清末期的政治外交■ 老照片:李鸿章访问英国时与英国首相的合影
看看服饰的鲜明对比,他们服饰存在的巨大差异,长辫、长袍,在西方人眼里,其实这是代表了落后不开化的中国封建社会满清守旧政权。
历史老照片合影:寻求救国的“洋务运动”时代■ 老照片: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留美幼童
这一批拖着长长的辫子,身穿缎袍的孩子们,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也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朋友们,他们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接见。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这些留美幼童中有50多人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22人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人进入哈佛大学。
■ 老照片:美国各大运动赛场上脱去长袍的他们表现十分夺目
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一直被视为“东亚病夫”,然而,送到美国的中国首批的留学幼童们,他们在体育的表现上实际并不差。尤其是,以中国留学生为主组织的耶鲁大学划船队,曾多次在比赛中击败哈佛大学队。另外,由詹天佑等人组织的棒球队,在多次比赛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 老照片:1936年,留美幼童最后一次聚会。
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变清政府落后的社会面貌,洋务派提倡“科教兴国”。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支持下,清政府分批派遣了120名10岁到16岁的幼童赴美国留学。原计划,这批幼童留学15年,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9年后他们中途撤回。以失败告终。其中的酸甜苦辣十分耐人寻味。像我国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正出自于这些孩童中间。
历史老照片合影:满清末期与新时代在服饰上格格不入的官员们■ 老照片:1899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与德国官员的合影
■ 老照片:山东巡抚周馥与英国驻威海卫军官合影
■ 老照片: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农工商大臣溥伦的参会留影
■ 老照片:载洵(光绪弟弟)在海外考察
时担任海军大臣的光绪弟弟载洵,他在海外考察回国后,切身体会到满族衣冠与时代的落伍,他对光绪的另一个弟弟载涛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非剪发易服,不足振起全国之精神。”
历史老照片合影:20世纪初满清军队的洋化服饰■ 老照片:清末陆军贵胄学堂同学与王公大臣合影
20世纪初,随着大家思想的逐步开化,满清军队的服饰已经开始了不小的变化,所谓不破不立,从老照片可以看出,除了官员的服饰保持原样外,这时候的军队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他们剪去辫子,穿上了洋服。这已经是满清政府追随时代迫不得已所做出的改变。然而,服饰可以改变,却改变不了危如累卵的大清即将衰亡的国运。
辛亥革命后的“剪辫易服 ”■ 老照片:1912年1月,孙中山和总统府职员合影。
在以孙中山为领导的寻求民主解放的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封建君主制度彻底结束,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这时候,孙中山颁发了一道又一道移风易俗令,晓示全国剪辫易服:“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污之染,作新国之民。”这也正是“新文化运动”酝酿的开端!
日内瓦会议上的中国身影 从此中国人民在国际舞台有了分量■ 老照片:周恩来抵达日内瓦
■ 老照片: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
■ 老照片: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
可以看出,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人服饰的变化已与世界接轨。这也昭示着新中国的大国崛起时代,周恩来总理以大国总理的气度受邀参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了国际问题。由此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当中,新中国的分量。这也是中国人民从此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获得世界尊重的历史开端。
文/淳帧通安,笔名宏罗,欢迎各位点评、探讨,分享更多有兴趣的历史话题!感恩!
他为什么不把自己这些钱用在北洋?
李鸿章贿赂太监中的太监主要是指李莲英。
在当时李鸿章有两次为世人熟知贿赂李莲英事件。一次是李鸿章急于担任两江总督时贿赂李莲英。一次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向慈禧请罪时贿赂过李莲英。众所周知,李鸿章在晚清担任重职,当时实际掌权者是慈禧。李莲英又是慈禧身边十分得宠的宦官。虽然,清朝在立国之初就避免了宦官干政的现象,但当权者身旁的太监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一些事上可以说上几句话。例如为哪位官员美言几句,君王闲暇时和身边太监聊上几句都实属正常。言归正传,李鸿章贿赂李莲英的银两对于当时普通人家来说或许是一笔天价,但对于二李来说根本不值一提。这些钱对于北洋舰队的建设来说,更是杯水车薪,九牛不足一毛。北洋水师对于李鸿章来说,虽然是他的心血,但这个心血是指李鸿章把北洋水师变自己的北洋水师,只是拿北洋水师当做政治筹码来利用,并没有什么家国情怀。
从下面一些具体事例便可以直接看出,为什么说北洋水师对于李鸿章来说只是政治筹码。
一,北洋舰队提督的任命北洋水师的具体介绍这里不再赘言,只说一句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之一 。北洋水师第一任提督为丁汝昌,丁汝昌其人有些许能力,但是不具备担任清朝举国之力打造的亚洲第一舰队的提督之职。但丁汝昌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十分听李鸿章的话,早年参加过太平天国起义的丁汝昌对李鸿章心存感激。即使李鸿章家属倒卖北洋水师物质时丁汝昌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丁汝昌不是淮系,不是丁汝昌忠实的附庸,那是没有机会获得北洋水师提督一职的,至于丁汝昌治军无方,李鸿章并不介意。同样参照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包庇淮系逃跑将领一事就可以看出李鸿章对北洋水师只是利用,不能被牵扯。
二,北洋水师经费问题和李鸿章家产遗留翁同龢和李鸿章有私怨,这在当时已经是公开的话题。只是朝堂上下介于二人的权势不敢弹劾二人的斗争。毕竟应该是权倾朝野的中堂,一个是皇恩青睐的帝师。况且这也是慈禧的权衡之术。户部尚书翁同龢掌管户部,而户部和北洋水师是平级。翁同龢本来没有权利减少甚至不拨给北洋水师经费。但一开始拨给北洋水师的经费经常对不上帐,甚至查无实据。这也就给了翁同龢足够的理由,而李鸿章派都知道其中缘由,自然不会以此理由来弹劾翁同龢。只是二人的内斗害惨了北洋水师的官兵和已经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李鸿章助手在李鸿章死后曾经统计过,李鸿章遗留四千万两白银家产。(清朝一两白银约等于现在的31克)即使一向偏袒李鸿章的梁任公也不得不承认李鸿章遗留了千万家产。北洋水师覆灭前十五年间,朝廷拨银四千万两之巨,其中两千七百万两入账存疑。参考李鸿章收取沙俄贿赂,贱卖旅顺大连导致沙俄不费一兵一卒开辟远东不动港一事,李鸿章可以不顾主权和后果一如既往的捞钱,断然不会为了北洋舰队的建设自掏腰包。
1898年3月16日(公历28日)七等文官璞科第由北京致财政大臣密码电:今天我付给李鸿章五十万两,计值486000两(按银行所用公砝两重量折算);李鸿章甚为满意,嘱我对您深致谢意。同时我当电告罗启泰。我没有机会将款交给张荫桓,因为他非常小心。——《七等文官璞科第由北京致财政大臣密码急件》洋务运动同时期张之洞主创的汉阳兵工厂研发、仿制的武器在抗战时期还有使用,而江南军火制造局或许很多人都不会知晓,不如叫中堂钱库更为妥当。
三、海陆之争、威海卫战役时的李鸿章阿古柏入侵新疆后,左宗棠主张出兵新疆收复失地。李鸿章慌忙跳出来反对,主张放弃新疆,重视海防。左宗棠表示,应该“海塞并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在重视海防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西北,毕竟阿古柏背后的势力是沙俄。以沈葆桢为首的李鸿章派,纷纷上书弹劾左宗棠,各地攀附甚至要借机讨好李鸿章的官员弹劾左宗棠的折子源源不断发往京城。最终正确的提议获得了慈禧的肯定。但因为李鸿章的阻碍让慈禧选择了明面上支持左宗棠,暗地里支持李鸿章的做法。在银子上限制西征军,左宗棠无奈之下只能自己借款筹集军费,因为部分借的是列强的银子,沈葆桢抓住时机以此又弹劾了左宗棠。当两鬓斑白的左宗棠抬着棺材踏上收复国土征途时,不知这时的李鸿章是否会有一丝愧疚感?二人的争论显而易见,左宗棠的主张和做法是真正一心为国,高瞻远瞩。是真正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出发的的正确方案,这一点怎么赞扬都不过分。对比之下,李鸿章是担心因为西征军会减少朝廷对北洋水师的经费。更担心如果朝廷重视西征军,自己会减少话语权。只有北洋水师一直一家独大,李鸿章才能一直身居高位,才能利用北洋水师获取更多的利益。各种荣誉、头衔也会随之而来。
四、从北洋水师的覆灭看李鸿章的真实目的甲午海战失败后,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保船”,当日军舰队堵在门口时,光绪帝三令五申让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出战。丁汝昌部下也恳请李鸿章下令,先发制人。李鸿章不为所动,在陆上没有加强防备的情况下以避战保船为由令庞大的北洋水师龟缩在狭小的威海卫。▲威海卫战役战前清军
最终,这些没有在黄海海战中光荣沉没的军舰,成为了日军的活靶子。威海卫一战,清朝举国之力打造的海军利器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同时标志着洋务运动以破产而告终。威海卫日军与旅顺日军相互呼应,京畿门户大开,之后发生的事便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现场
不懂海战经验,更不通海军战术的李鸿章为了保住黄海海战后残存的北洋水师,日后重建时换取更多的经费,下达了一项避战求和这一可笑又可叹的命令。威海卫战役时无力回天更无法组织起有力反击的丁汝昌将军自尽殉国,为李鸿章的愚蠢决定背锅。或许这个结局在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倒卖北洋水师军火给日本人时丁汝昌就已经想到了。▲左李鸿章中年,右李鸿章晚年
从以上四条真实历史事件李鸿章的态度、做法、目光来看,李鸿章有足够的钱来贿赂李莲英。但不会自掏腰包建设北洋水师,况且这些钱对于北洋水师来说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毕竟宰相合肥天下瘦是身处当时的有志之士对于李鸿章最准确的评价。
综上所述,北洋舰队只是李鸿章的政治筹码和小金库,李鸿章贿赂李莲英有政治目的和个人利益牵扯,肯定不会从已经揣进腰包的银两来建设北洋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