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金州民间画代表作品

当苏联红军正式出兵中国东北后,大规模的武装殖民地开拓团”日本为强占中国大地而组建的武装移民团体,开始向东北大地偷偷移民渗透,面对这兵不血刃到手的东北肥沃土地,日本侵略者也是野心爆棚“又必须是移植由日本精神培育出来的日本人。...

金州民间画代表作品,日本开拓团为何纷纷集体自杀?

1945年8月9日零时,当苏联红军正式出兵中国东北后,东北大地各处日本开拓团的“集体自杀”景象,也成了触目惊心的一幕。

比如在黑龙江鸡西市的麻山地区,一群被苏军围堵的日本“开拓团”,就先由男人们杀死老幼妇孺们,然后再举枪自杀,前后500多人死亡,幸存只有7人。黑龙江兰西县的“开拓团”,更在“团长”的严令下投河自尽,除四名妇女儿童获救外,299名老幼妇孺身亡……

但这哪里是什么自杀?以开拓团幸存者王桂英(日裔)的亲口回忆说:“中国人没有来杀我们,我们却险些死于本国人之手”。所谓“集体自杀”,就是日本战败时,那些死硬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对自家同胞的疯狂屠杀。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集体自杀”的惨剧呢?那就要先弄清楚,何为开拓团?

一:大规模的武装殖民地

开拓团,即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日本为强占中国大地而组建的武装移民团体。

早在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就处心积虑,开始向东北大地偷偷移民渗透。1914年时,日本将长野等地的农民大规模移民辽宁金州爱川村,是为“开拓团”的雏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这兵不血刃到手的东北肥沃土地,日本侵略者也是野心爆棚:“(日本)实际势力之培植,首在人口之增殖,而人口之增殖,又必须是移植由日本精神培育出来的日本人。”

比如1932年10月第一批移民吉林的“开拓团”,出发时就有日本军警保护,432人的队伍,每个成年农民都配备一支步枪和40发子弹,还配备机枪迫击炮。“开拓团”落户后,每户日本家庭,能分到25公顷土地四匹马和一挂大车,待遇相当优厚。

1937年以前,日本先后建立了15个开拓团96个移民点。1937年后就更疯狂:日本关东军喊出了“百万移民计划”的口号,恨不得东北每一寸土地上都住满日本人。大批日本贫农们,更怀着对东北富庶的憧憬,纷纷加入开拓团。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前,东北的“开拓团”,竟有十万户三十一万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对这些兴冲冲杀来的日本人,当时的东北“伪满洲国政府”,也是极尽跪舔之能事。日本“开拓团”需要的种子土地水电房屋,全由伪满洲国政府提供优先保障,还提供低息贷款扶持。“开拓团”成员还享受车费半价,十年内免除一切捐税等特权,俨然“超国民待遇”。“开拓团”的居民点设施完备,不但有精良的武器装备,还有学校医院等一切建制,好似“伪满洲国”里的“国中之国”。

而开拓团的“繁荣”,却是建立在东北人民的血泪上。

二:日本侵略战争的帮凶

在日本人1966年自己编订的《满洲开拓史》里,开拓团就被称为“锨部队”:这哪里是和平居民?就是日本侵华的“铁锨”。

日本各个开拓团的团长以及主要负责人,组建开拓团之前,都要在“满蒙开拓哈尔滨训练所”接受训练,“洗脑”成功后才可上任。这些死硬军国主义分子带领的“开拓团”,可以想象是什么样。

日本侵占东北的十四年里,“开拓团”的横行霸道,也几乎成了常态:哪怕日常琐事,“开拓团”成员们也动辄会向中国农民开枪。比如1941年5月,黑龙江虎林县的日本开拓团,就为抢夺木材,就肆意向中国农民扫射,打死打伤八人。日本人的《屯垦队月报》更承认,“开拓团”们日常抢劫勒索,欺压周边农民,甚至奸污妇女,都是常见现象。因为他们认为“到了满洲无论干出什么事都没有关系”。

只看这轻飘飘一句“没有关系”,就知道这所谓“开拓团”,是怎样如狼似虎的存在。

更恶劣的,是“开拓团”对东北土地资源的强占。只要“开拓团”看上的土地,他们要么假惺惺购买,“购买”土地的钱只有地价的几十分之一,要么就是干脆明火执仗,派军队强行圈占。比如1943年,黑龙江卧龙山一地,就有2000多户农民流离失所,土地全被开拓团强占。而在1941年,“开拓团”巧取豪夺的东北土地,就已有2000万公顷之多。

而与东北百姓血泪对应的,是“开拓团”强大的生产成果:他们平均每年给侵华日军提供数十万吨粮食,更提供大量的兵源。侵华日军欠下的累累血债里,也有“开拓团”一份。

三:令人唏嘘的下场

“开拓团”的这种特殊角色,也令他们在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后,蒙受了灭顶之灾。由于带领“开拓团”的,都是死硬的军国主义分子,于是在日本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早已被“洗脑”的他们,就疯狂拉上“开拓团”的成员们陪葬,甚至连老幼妇孺也不放过。他们通常是先残忍杀害大多数人,再自己自杀,然后有专人泼汽油“火葬”。一幕幕“集体自杀”的惨剧,从1945年8月起,就不停在各地上演。

甚至,还有些死硬的“开拓团”,做着负隅顽抗:在勃利,3000多“开拓团”向苏军发起进攻,全被苏军统统击毙。讽刺的是,当这些“开拓团”死硬时,号称要保护他们的“关东军”们,却大多扔下枪逃之夭夭,半点同胞感情都不讲。

何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这些“开拓团”的结局,或许,就是一个生动的注脚!

而不是叫什么岛这样?

作为一名营口鲅鱼圈人,是离大连比较近的城市了,很多外省人甚至常常以大连的营口,大连的鲅鱼圈来称呼我们。

所以我对大连还是很熟悉的,印象中也很好,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去年夏天到大连去玩,竟然被骗入黑导游团,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去大连旅游,千万不要在那里报所谓的“大连一日游”团,基本都是骗子。

因为我知道大连很多景点都是免费的,以为这个团就是收那种车费的,结果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上车就要参加各种自费,一个景点二百,怎么不去抢?但凡有人不自费,又是黑的,又是白的,简直就是大连这座城市的败类。

各种自费我也认了,还TM地领到购物店,把游客领到一个屋子里面进行洗脑,套路拙劣,专骗老年人,诱导性消费,骗了一个大爷6999元才让我们离开。

大连旅游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是很痛心的,不要问我为什么上了黑团不举报他们,我家以前在旅顺打渔,真的遭遇过大连黑社会,多多少少还是害怕被报复。

吐槽完毕,说归正题,为什么大连会叫大连,而不是叫什么岛的名称?

首先,咱先来讲讲中国城市命名,中国城市不像外国喜欢以人名来命名,比如美国华盛顿、越南胡志明、法国巴黎、俄罗斯斯大林格勒,地级市里面好像只有中山市是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

中国的城市命名,大多有历史和地理因素,在大概六百多个市里面,有五十多个沿海城市,

其中以“X州”最为普遍,比如锦州、温州、泉州、潮州等城市,大多是历史上就有的,中国古代州是很重要一级行政机构。

除了历史因素外,基本都跟地理有关系,比如我所在的城市营口是辽河入海口,而海口则是在琼州海峡,湛江和阳江都是以江的名称命名,还有以港口命名的连云港和防城港。

半岛城市一般喜欢叫什么岛,比如山东的青岛,河北的秦皇岛,都在此列,而大连作为辽东半岛上最亮眼的城市,没叫什么岛,却叫一个大连,即使是放眼全国城市名中,也显得有点突兀。

这就要说到大连城市名称的由来了,很多人认为大连城市名之所以突兀,是因为这个名字是从沙俄来的“舶来品”,是俄语中“达里尼”的汉化意思。

那么,“达里尼”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知道,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曾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但是沙俄当时对东北也虎视眈眈,认为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后,将会影响沙俄对东北的腐蚀,因此,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联合法德两国给日本施加压力,最终使得清政府付出三千万两“赎辽费”将辽东半岛赎了回来。

虽然短暂地赶走了,但是沙俄随即找上了门,沙俄以帮助清政府赎辽有功,借此想要租借大连。

沙俄虽然领土很大,也有很多沿海的地方,但是却没有一个天然不冻港,所以,他们早就盯住了大连这块地方,1897年,沙俄借口“帮助中国摆脱德国人”,将军舰开入旅顺口,1898年清政府迫于沙俄压力,只得同意租借“旅大”给沙俄。

尼古拉二世在此处建市,并以“达里尼”作为城市的名字,“达里尼”在俄语中的意思是“遥远”的意思,西方世界喜欢以欧洲为忠心,称呼亚洲国家为中东,远东,大连在最东部,符合“遥远”的意思。

大连首次成为城市名称,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从沙俄手中夺取关东州,开始更名为大连,如果日本人取名法承接自沙俄,也算说得通。

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是很能站得住,早在甲午战争前,旅顺就已经是北洋水师的重要军港,压根就不是沙俄开始兴建的,沙俄曾将旅顺港改名为“亚瑟港”倒是真的,在1899年7月,沙俄将旅顺基地东北的青泥洼改为达里尼特别市。

在这里我们看到,虽然“达里尼”与“大连”在发音上有相似之处,但是并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大连城市名称就是根据“达里尼”而来。

实际上,大连一词早在沙俄称“达里尼”之前就已经存在,在清光绪六年(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关于大连湾军港建设方案的奏折申,就提到“大连湾”,可见,大连湾早在沙俄租借旅顺之前就已经存在,而大连城市名称的由来,必然跟大连湾有关系。

关于大连湾名称的由来,我认为以下两种方法比较可信,一种是来自大连湾的地形,大连湾酷似古时候的一种口袋“褡裢”, 由此谐音而成“大连”。

如果大家没见过褡裢的话,可以从地图去搜大连湾,然后再搜褡裢的图片进行一下对比。

还有一种说法是,大连名称来自满语“达林”,东北是满族的发源地,在东北由很多城市都是根据满语命名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哈尔滨,就是满语中“晒渔网的地方”的意思,齐齐哈尔是满语中“天然牧场”的意思。

满语“达林”的意思是“岸边”,在1989年清廷与沙俄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就将此地称为“达林”,可见,大连地名不管是来自满语,还是来自地形,至少不可能是沙俄“舶来品”。

熊廷弼放弃辽西走廊?

明朝末年有四根擎天柱,熊廷弼是第一根。然而广宁之战明军失利,熊廷弼随即护送百姓后撤,因此被政敌抓到把柄连同广宁之败一并清算。最终这根大明的擎天柱冤死,传首九边,令人惋惜。

当后人谈论起这件事的时候,均不约而同地谈到了熊廷弼的猪队友王化贞的连累,魏忠贤的阉党的构陷,同时也有咒骂熊廷弼的。殊不知这起冤案背后,牵涉明末复杂的党争。

广宁之败责任之辩 满清入关之前对明战争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萨尔浒之战,大明转为防守;第二阶段是广宁之战,大明退守关锦防线;第三阶段是袁崇焕被冤杀,关锦防线无将能守。熊廷弼之死就与第二阶段广宁之战有关,朝廷将战败责任归咎于他跟王化贞,并且因为他护送百姓后撤等同于放弃辽西之地,两个罪名加在一起就判处斩首了。

由此可见朝廷给的是战略性失误的罪名,是相当严重的。但是这是彻彻底底的冤案,熊廷弼完全不用背这口黑锅。

首先,广宁之败直接的原因是王化贞过于自负,轻信蒙古人与投降努尔哈赤的降将李永芳,就连他的爱将孙得功也被策反了,打乱了明军的部署,王化贞才是那位要负首要责任的人。

其次,王化贞主张进攻,过于轻敌,不知努尔哈赤的深浅,屡屡受挫也不吸取教训,这也是很大的问题;他主张的战略部署过于分散,非常容易被后金的骑兵奇袭而逐一击破;过于信任辽人,不设防,也经常吃亏,种种迹象表明王化贞军事能力太差,对前线防御危害很大。

反观熊廷弼,认识到后金的强大,主张防守的同时,积极利用明军、辽人、高丽人三方面牵制后金;但同时谨慎对待辽人,注意奸细问题;准确预判了蒙古盟友不可靠,眼光独到;主张将兵力集中于堡垒中的策略,被后来的孙承宗、袁崇焕提出的关锦防线所借鉴,这些都表明了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

而事实上熊廷弼也极少犯错,在广宁之战失利之后,意识到蒙古确实不可靠,辽西之地将来会受到后金、蒙古两面夹击,而且后金的进攻策略一直都是打胜仗之后即掠夺人口迁徙到后方,所以此时熊廷弼将百姓护送到后方是很明智的选择,避免这些人口充实后金。

在封建时代攻城略地不仅仅只是夺下土地,掌控这片土地的人口一样重要。熊廷弼将人口迁走,后金得到的是无人区,实际收益很小。后金要么派重兵驻守,要么从后方迁徙百姓充实这里。很显然后者很不划算,万一被明军重新夺回来,后金反而损失了自己的本来的人口。而且熊廷弼走之前烧了很多东西,后金重建需要耗费很大财力,他们不一定肯出手。

如此一来,辽西之地成为一个缓冲带,对大明的防守是很有利的。将来大明重新夺回辽西之地,或者进一步反攻,阻力也小很多。

所以说熊廷弼在广宁之战之中的一系列行为都很冷静睿智,处理得当,不应该将战败的责任归咎于他,绝大部分责任应该是王化贞的。

可惜的是,王化贞被天启皇帝与魏忠贤放过了,而熊廷弼却遭罪冤死了,形成鲜明的对比——朝堂之上,存在非常严重的党争问题!

明末党争牺牲品 有人喜欢将熊廷弼划到东林党,这其实是不准确的。诚然东林党人首领之一杨涟一直是全力支持熊廷弼的,但别忘了宣党的党首汤宾尹也是全力支持熊廷弼的,在熊廷弼下狱期间动用自己的关系极力营救。熊廷弼实际都不属于任何一个派别,他只是一名有能力的爱国将领。

虽然参与党争的文官们斗得很厉害,东林党与宣党互相倾轧,势同水火,但在边防问题上他们是一致的,支持真正的将才。所以他们会支持熊廷弼,为其争取。

是不是因此说明东林党与宣党就是好的呢?那可未必,因为他们代表各自的士大夫集团,均不支持皇帝对他们所在的地区加税。这个事情存在一定争议,一方面他们是出于私心,另外一方面加税实际也会激化社会矛盾,是一把双刃剑。而且各党互相倾轧,导致人心涣散,实际也在损耗大明的国力。

不过东林党反对魏忠贤的阉党最为激烈,也最受魏忠贤忌恨,所以首先被阉党清洗了。杨涟等人被杀,东林党因此失势;而汤宾尹因为此前党争失利罢官,实际话语权小了很多,这导致为熊廷弼说话的人太少,使得他不得不自救——贿赂魏忠贤!

但是熊廷弼本身没钱,魏忠贤又贪得无厌,他怎么满足得了魏忠贤呢?且不说熊廷弼还得罪了不少阉党成员。比如魏忠贤的义子梁梦环诬陷他贪污军饷十七万,刘徽诬陷有百万家产建议充公。实际情况是熊廷弼根本没有钱,后来有个眼红的知县去抢他们家,也没得到什么值钱的东西。

由于熊廷弼没钱,魏忠贤大怒,让一众阉党宵小郭兴治、石三畏、卓迈、冯铨、顾秉谦,加以构陷,这可天启皇帝底下最有权势的阉党,岂是失势的东林党、宣党所能对抗的?

然而熊廷弼的实际处境还更糟糕,要他死的人不止阉党。王化贞因为跟熊廷弼有军事分歧而不和,而王化贞有一位铁杆盟友兵部尚书张鹤鸣是熊廷弼的死对头,还有方从哲、姚宗文也跟熊廷弼不和,这些都是浙党的人,属于依附魏忠贤的势力;齐党也基本依附魏忠贤,昆党、楚党或保持中立或默许阉党,都是对熊廷弼不利的。

也许你可以从这里感觉出来,天启年间的熊廷弼之死是明末党争的一个分水岭。保熊廷弼的势力逐渐凝聚成东林党,余下的势力通过参加构陷熊廷弼逐渐往阉党靠拢,随即形成阉党与东林党两大阵营对立。换言之,熊廷弼正好是这两个阵营斗争的牺牲品。

熊廷弼之死影响深远 崇祯帝上台后,灭了魏忠贤。表面上阉党似乎倒台了,但实际上阉党与泛阉党余孽仍旧存在。他们与东林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灭亡。熊廷弼被整合过后的阉党害死,暗示明末党争进入更加激烈的阶段。

熊廷弼死后,前线将士收复辽西、辽东的决心与信心大大降低,因此才有后来的孙承宗、袁崇焕组建关锦防线。但可惜的是孙承宗被魏忠贤忌惮而辞官,魏忠贤死后又被阉党余孽王在晋诬陷而被迫辞官,可发挥的余地太小,而不得不推举袁崇焕,但显然袁崇焕不如孙承宗稳重。

熊廷弼与王化贞的矛盾,其实对后来的关锦防线影响非常大。被袁崇焕擅杀的毛文龙,原本是王化贞非常信任的部将,而袁崇焕本来是熊廷弼这一派系的,两派矛盾实际早就埋下了。换言之,熊廷弼之死也间接影响了袁崇焕的死,导致关锦防线涣散。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阉党与泛阉党势力干预军事,对大明的边防破坏相当大。熊廷弼这样的能人含冤而死,正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那些为阉党洗地的人,口口声称阉党能帮皇帝收税,制衡党争,可实际情况呢?阉党自己也有势力范围要保,只不过是把收税任务转嫁给竞争对手,继续加剧党争激烈程度,根本起不到制衡效果。而且阉党盲目干预边防,接连出现重大战略失误,害死一个个像熊廷弼这样的军事人才,到了没有忠臣守护边疆的地步,只剩下吴三桂这种汉奸,试问大明还有救吗?

熊廷弼死得很冤,一心为国却被动卷入党争,成为牺牲品。比这更冤的是,至今仍然有很多罔顾事实的后人,还一个劲地骂他。

可恨可叹!

我是东海寻人,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记得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评论哦!

东北的古城有哪几座?

一场新雨后的赫图阿拉城

赫图阿拉城

总分:★★★☆☆

优点:

古城内风景如画,景区内十分整洁,游人不算太多;

满族风情节的时候有各种民族表演,还原地道的满族风情;

能吃到地道正宗的八碟八碗满族美食;

赫图阿拉城面积不大,当日即可往返,公交自驾都比较方便。

缺点:

赫图阿拉城基本上所有的景点都是在1904年日俄战争之后逐渐原址重建的,看上去很新很美,但历史韵味上其实差很多。所以说门票60元(跟故宫一个价)有点虚高不值。

个别历史细节还需改进,与历史形制没有完全保持一致。

记录满族历史的文化长廊,当然也是新修的

景区介绍

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距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永陵5公里。“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小山岗,是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赫图阿拉城是一座拥有400余年的历史古城,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1)。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努尔哈赤于此“黄衣称朕”,建立了大金政权,史称后金。后金天聪八年(1634),被皇太极尊称为“天眷兴京”。赫图阿拉城是后金开国的第一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更是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

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赫图阿拉城

北镇古城的象征,千年历史北镇庙

北镇古城

总分:★★★☆☆

优点:

北镇庙:北镇庙是是中国五大镇山庙中唯一现存完好的山神庙,后期虽有修葺,但保留仍然完整,古风依旧;

崇兴寺双塔:“一座小庙,二塔耸峙,三四和尚,五元进场。门前不阔,全景难摄,塔身砖雕,精益求精,近期修缮,过于完美。其余景致,多为后建。”(网友青城老侠贡献)

古城正中心的鼓楼附近有古玩街,有很多卖民俗手工艺品的小店,算是古味十足有意思的地方。

如果赶在4、5月闾山梨花节的时候,当地会非常热闹,人气十足。

缺点:

虽然北镇闾山(医巫闾山)是全国五大镇山之一、东北三大名山之首等众多相当当的名号,然而在青岩寺的“光环”影响下,近年来名气越走越低,很是值得深思啊。

所谓的北镇古城现在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和荣耀,近现代的动荡让这个曾经的百庙之城如今仅残存屈指可数的几座古迹——北镇庙、崇兴寺、鼓楼、石坊。作为旅游噱头的文物古迹很难说得到了系统完整的保护,其中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李成梁石牌坊,目前的保护状况可谓用“令人痛心”来形容。

李成梁石牌坊,还能看到被图画的痕迹

景区介绍

北镇自古有“幽州重镇”之称,辽代这里是皇陵之地,是契丹王朝的中兴之地,明代这里是辽东总兵官的府地所在,曾经一度成为东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镇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其中北镇鼓楼原是辽代显州城南门,明辽东总兵李成梁的点将台,清代改称鼓楼,是管理女真人的基地,素有“幽州重地,冀北严疆”的美誉。另外还有李成梁石牌坊、北镇庙、崇兴寺双塔等代表古迹。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中心位置

巍巍大明兴城

兴城古城

总分:★★☆☆☆

优点:

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四大古城之一,与赫赫有名的西安古城,荆州古城和山西平遥古城同被列为我国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

明清史上威名赫赫,明代民族英雄袁崇焕曾镇守于此,大败努尔哈赤;

兴城旅游业发达,赶上海鲜上市的季节,就着海鲜看古城,别有一番滋味。

缺点:

兴城的价值在于其保存的相对完整,惜乎其保护不力,城墙、鼓楼都在数百年的岁月洗礼中日渐残破,而当地对古城文化的挖掘也是令人惋惜的。古城内环境卫生比较糟糕,所谓的明代一条街,除了名字也很难和大明朝扯上什么关系,兜售的都是没有什么特色的纪念品,档次较低,商业化严重。

基本上没什么活着的古城文化,你所能见到的只是一座日渐老去被遗忘的破旧古城。

和“明代一条街”没什么联系的古城老街

景区介绍

兴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为宁远卫城,清代重修,改称宁远州城。宁远古城与西安古城、荆州古城和山西平遥古城同被列为我国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呈正方形,城墙高8.8米,周长3200米,四城设门,城内正中有钟鼓楼一座,还有明代祖氏石坊和文庙等古迹。明代为边防重地,明将袁崇焕驻兵于此,屡败清兵。

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城西

找准角度,牛庄还是别有一番水乡之美的

牛庄古镇

总分:★★☆☆☆

优点:

被太子河所环绕的牛庄有一种水乡的情怀,在北方很是难得;

太平桥下有荷叶无数,待到荷花绽放之际,站在桥上便可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盛景;

到赵洪财馅饼店能够品尝到最正宗地道的牛庄馅饼,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缺点:

牛庄作为古镇的旅游存在还是知者寥寥,旅游价值并没有随着牛庄馅饼一起火遍辽宁。

除了一座清道光年间的石桥外,其余作为太子河流域重要商埠的牛庄古建筑几乎无一幸免,能看到的都是近年来投资建设的仿古建筑,如同辽宁能看到的诸多新修或者复建的古建筑一样庸俗不堪。有些还颇带有后现代主义的色彩,比如圣母像上面加一个中式小凉亭,山门只有门而无墙……

令人感觉别扭的“搭配”

景区介绍

牛庄六百多年前就已是东北农副产品重要集散港,明朝在此设驿站筑土城,努尔哈赤攻占沈阳后,深知牛庄之重要,着令皇太极亲自督修扩建为砖石要塞城防,后康熙曾巡幸牛庄,于是牛庄成为东北第一商埠大港,海船由太子河上溯直达牛庄。北冀州、山东兖州、青州、甚至江苏扬州的客商们都纷至沓来、云集于此,牛庄达到鼎盛时期。东北地区多项第一在牛庄:第一个巡检司衙门、第一个邮务总局、第一个通商口岸、第一个领事馆(英)、第一个红十字会、第一座天主教堂(法)、第一座清真寺、第一个水文站……

前所城的一段断壁残垣

前所古城

总分:★☆☆☆☆

优点:明代驻兵的古城遗迹

缺点:除了一段墙和城门啥也没有,保存情况非常糟糕,不是路过顺路游览的话就别去了吧。

景区介绍

位于绥中县城西42公里处,原称急水河堡或中前所,1931年改现名。城西有强流河,蜿蜒清澈,绕城而过。 该城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是指挥叶兴所建的千户所。城基本呈正方形,东西长510米,南北宽502米,墙高10米,设三个城门,无北门,上建真武庙,已毁于兵火。各城门原建有罗城(又叫瓮城),现唯有西门罗城尚存。 前所城是关外第一所城,扼据要冲,形势险要。明清交战时,明朝派总兵在此把守。明代在关外曾建有125座所城,前所城是唯一保存较完整的一座。

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

保存完好的辽滨古城

辽滨古城

总分:★★★★☆

优点:辽宁地区难能可贵的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游人不多,其内的千年辽滨古塔是亮点,门票也不要,还是挺不错的。当地还有新民血肠等一众特色美食,给行程加分。

缺点:据沈阳市内60公里,无公交,只能自驾前往。

辽滨古城的美食也很加分

景区介绍

辽滨古城位于新民市东北29公里处的辽滨村,是一座千年古城的遗迹。

这座古城地处辽河与秀水河的交汇之处,是古代著名的渡口和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东晋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军事重镇。辽滨古城为方形,占地约11万平方米,城墙是用土夯成的,有南北两座城门。其中的辽滨塔建成在古城址西南的平岗上,用砖砌成,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塔高约44米,塔身每面有佛龛,雕有坐佛,佛像的上方有两名飞天翩翩起舞,佛像的两侧各有一座胁侍,是辽宁境内的保留至今宝贵的佛塔珍品。

繁华不再的东京城

东京古城

总分:★★☆☆☆

优点:对历史尤其是后金历史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缺点:古城大部分是新建复原仿制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理位置还比较偏。比较好的只有一个修建过的城楼,上去还要10块钱。

景区介绍

东京城位于辽阳城东太子河右岸,距城2.5公里,现为新城村址。它是300多年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辽阳时所建的都城,建于后金天命七年(1622年)。城廓建在一面临水的高阜处,为砖石、夯土结构。城周长3510米,东西长890米,南北长886米,四面设有八门,每面各有二门,门的位置,南北相对。原城内西北土岗建有努尔哈赤议政的八角殿,仍有遗址可寻。城廓由于年久失修,多已坍毁。八门之中,仅南面的正门(天佑门)尚存。城中发掘出来的碑石、匾及宫殿遗物,收藏在辽阳博物馆。

所谓的燕州古城,具体说只是一些城基遗址

燕州古城

总分:★★☆☆☆

优点:这才是“真正”的古城……

缺点:作为一个纯遗址的“古城”,适合历史遗迹爱好者或者户外自助游人士,不适合纯旅游观光。

景区介绍

燕州城位于辽宁省辽阳灯塔市铧子镇西大窑乡城门口村东的石城山上,分外城和内城。外城依山建造,呈不规则方形。城墙用青色大石条叠砌,南面垂直悬崖,崖下是由南折向西流的太子河。东、北两面筑高大石墙,墙外有护墙,墙顶筑雉堞。北墙由于坡势较缓,墙体外砌5个马面,内砌阶梯,顶上呈现方形平台,以为护墙和了望防守。城门开在西面,也是顺山坡的泄水口。城内筑有了望台。台前有方形围墙,称内城,均用石块叠筑。台高5米,设在制高点上,可以了望全城内外,蓄水池在内城外北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潘美有没有陷害杨家将?

986年,杨业被逼着率数千兵马与十几万辽军大战,谁知退至陈家谷时,说好的援兵却不见踪影,杨业悲恸到捶胸顿足。

无奈之下,看着眼前伤痕累累的士兵,他不忍心让士兵们战死在这里。

于是劝说士兵道:

各位都是有父母、妻儿的人,他们都盼望着你们回家。今日大家自行逃命去吧,不要跟着我做无谓的牺牲。

回去之后,请替我报告陛下,杨业再不能为陛下效力了!

然而,他手下仅剩的百余名士兵竟无一人愿意离开,而是异口同声道:甘愿与将军同生共死!

杨业含着热泪点了点头,随即率领他们向辽军发起了冲锋。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百余名宋军战士,在比自己多几十倍的辽军围攻下,一个接一个倒下,直到全部战死。

73岁的老将军王贵张弓搭箭,射杀辽军数十人后,箭矢用尽,与敌军肉搏时牺牲,杨业的儿子也力战身死。

杨业则是拼尽全力,斩杀数百辽军,这不是吹牛,而是真有历史记载。

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契丹国志》

后来由于战马受伤不能奔跑,又转入树林与敌周旋。

没想到辽将耶律奚低一箭射中战马,杨业立即坠下马来,被契丹人俘虏。

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贵杀数十人,矢尽遂死,余亦死,无一生还者。——《宋史》

杨业这个名字,令契丹人闻风丧胆,就像汉朝时的匈奴人畏惧飞将军李广一样。

这样的人物,一旦劝降,不仅振奋辽国军心,更能极度打击宋军士气,于是极力劝降杨业。

但杨业却说:陛下以国士待我,我也希望在边疆杀敌守边来报答他,如今被奸臣所胁迫,致使大败,还有何脸面活着!

于是绝食三日而亡!

如此悲壮、惨烈的结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杨家将演义》里说,是奸臣潘美设计陷害杨家将,致使杨业兵入两郎山,陷入辽军重围。

杨家将在随后的金沙滩一战中,大郎、二郎、三郎战死,四郎、八郎被俘,七郎被潘仁美以103箭射杀。

杨业则是在突围无果后,一头撞死在李陵碑。

小说演义里是这么说,但真实的历史却天差地别!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这件事的大背景是宋太宗发动第二次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宋军分东、中、西三路共20多万大军向燕云十六州开进,其中杨业所在的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将。

宋太宗是个业余的军事选手,在开战后,依然遥控指挥,瞎干预,导致宋军大溃败。

东路军和中路军在溃败南撤后,只剩杨业和潘美所在的西路军还在燕云十六州境内。

这时,他们接到了宋太宗的圣旨,要求他们掩护寰、朔、云、应四州的老百姓撤回宋朝境内。

但辽军已经攻占蔚州、寰州,西路军已经是孤军,自身能不能安全撤离都成问题,更别说把百姓迁回宋境了。

但杨业不愧是名将,他当即就想到一条绝妙的计策:

请大家结合示意图看,会更容易理解。

现在敌军兵士气旺盛,不宜交战,而且朝廷也只让我们掩护百姓撤退,我们可以率军从代州出大石路。

同时,先派人秘密联系云、朔两州守将,当大部队从代州开动前往大石路(应州西面)时,让云州百姓先撤离。

当大部队到达大石路后,立即进驻应州,这时,辽军必定来进攻应州,趁这个机会让朔州守将带着百姓赶紧撤离,直接往石碣谷走。

注意,当宋军进驻应州后,就可以威胁辽军占领的寰州,所以辽军主力会被吸引在寰州和应州一带。

这时,再带着宋军主力掩护应州百姓,往石碣谷且战且退,并提前安排一千名弓弩手埋伏于谷口,再派精锐骑兵接应救援。

这样一来,辽军会被引入石碣谷的伏击圈,这样一来,不仅百姓可以撤离,还能保全宋军主力。

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宋史》

谁知监军王侁却认为此时手里尚有数万精兵,不应该畏敌如虎,应该大张旗鼓地从雁门关往北进发,直逼朔州,与辽军正面对决。

刘文裕(一个不懂军事的庸才)也认为应该与辽军正面交锋。

很明显,辽军势大,有十几万大军,不宜硬碰硬,杨业当即反对道:不可,此举必败。

没想到王侁听完后,竟开始嘲讽并威胁杨业:

将军平日里被契丹人称为“杨无敌”,不想今日却畏敌如虎,该不是有别的想法吧?

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宋史》

此话一出,问题的性质可就变了,杨业本来就是降将,王侁这话是在怀疑他是不是有叛国通敌的想法。

面对监军的冷嘲热讽,杨业愤怒交加,却又无可奈何!

因为主帅潘美至今仍是一言不发,保持沉默。

监军是代表皇帝监察诸将,要是得罪了监军,等回去之后,要是在皇帝面前打一下小报告,说你怯战畏敌不前,甚至通敌,那可就惨了。

宋太宗此人疑心很重,连这么大规模的北伐,都在遥控指挥,可见对权力之看重。

潘美兴许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明哲保身,一言不发等于是默认了王侁的主张。

连主帅都不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杨业无奈,只能率军大张旗鼓北进,与辽军正面作战。

临行前,他哭着对潘美说:

此行必定不利,我本是太原降将,承蒙皇帝陛下大恩,不仅不杀我,还授予我兵权,不是我畏惧敌人,而是要等待时机杀敌立功。

如今大家都指责我畏敌怯战,我应该率先与敌死战!

潘美再次沉默,杨业又指着远处的陈家谷说道:

请诸位将军在陈家谷左右两翼摆上步兵和弓弩手作为支援,等我转战到这里,大家就率军杀出,接应我,否则我必将全军覆没!

这回潘美终于开口表示同意,王侁也答应了他的要求,等他出发后,当即进驻陈家谷。

但致命的一幕终究还是发生了!

杨业所部大张旗鼓北进之后,辽国名将耶律斜轸不敢大意,亲自迎战,他在大道两旁设计伏兵。

先派小股部队与宋军交战,佯装败退,当宋军追击一段后,突然伏兵四起,宋军陷入重围,杨业败退至狼牙村。

而埋伏在陈家谷的王侁,登上高地瞭望,等了一段时间也没看到杨业,心想,该不会是辽军败退了吧?

这打败辽军的头功可不能让杨业抢了去,于是率兵前进,与杨业抢功。

而主帅潘美,对于监军私自带兵离开的行为却无力制止,竟放任他离去。

看着王侁离去,潘美又犯了大错,他竟然又带着所部人马沿着河谷向西南前进二十里。

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宋史》

当杨业在辽军的重围中浴血奋战,从中午一直杀到日落时分,才到达陈家谷。

此时杨业身边仅剩百余人,而陈家谷却不见一兵一卒,事先约定的援兵一个都没有!

于是发生了开头那一幕。

潘美算不算陷害杨家将呢?

从整个过程来看,不难理解,潘美可能觉得自己受到皇帝的猜忌,不然不会派监军来。

潘美为了避免猜忌,不敢得罪监军,即便身为主帅,也不愿仗义执言。

如果他以主帅的身份压制了监军,将来要是落下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罪名,那就惨了。

又或者,监军王侁再告他一状,也够喝一壶。

因此,他选择了一言不发,选择默许的态度,就这样葬送了北宋一员名将!

要知道,潘美可是北宋开国名将,在赵匡胤时代的统一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他曾经独自统率大军攻灭南汉,又与曹彬一起平定江南,宋太宗攻灭北汉时,潘美更是大破北汉军队。

可以说,潘美属于北宋开国功臣,有着很强的军事能力,而且资历上比杨业更老,选他做西路军主帅,也是应该的。

但是,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人,又怎么不会明白监军王侁的主张会害了数万将士的性命?

明知会招致大败,他还是选择了默许,这也是潘美晚节不保的一大败笔。

后人将其演义成奸臣潘仁美,是陷害杨家将的唯一责任人,落下一个陷害忠良的骂名,也算是一种惩罚吧。

宋太宗得知真相后,将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侁被流放金州,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王侁在后来宋军与西夏李元昊的战争中,再出昏招,导致宋朝错失了攻灭西夏的时机。

宋朝不杀士大夫这条规矩,终究还是反噬了自身。

而潘美当初的决定,背后的根源正是宋朝以文制武,对武将极端猜忌的心理造成的。

如果没有作为文官的监军出现,没有宋太宗的遥控指挥,估计燕云十六州直接打下来了,根本不会出现后面的情况。

终宋300年,知名的武将几乎没有善终的,一切的开端,就是从宋太宗开始。

贻误宋朝三百年,宋太宗是有直接责任的。

哪个地区有正月十五上坟送灯的风俗?

我们黑龙江省双城,从我记事起就看见正月十五晚上去坟地送灯,当时不太懂,只知道这是让已逝的先人过年亮堂点,长大以后就亲自去坟地送灯了,爸爸去世的早,家里兄弟姐妹都离开了老屯,这个任务就必须是我做了,因为心里总也离不了父亲,所以能给父亲送灯就是我为他最大的孝心了,每年的正月十五头一天,我就开始准备,用五彩纸把灯糊好了,晚上天刚黑就去坟地,太晚了也是有点发怵,阴沉沉的,坟地里人很多,差不多家家户户的都在送灯,很热闹的,我把彩灯插的结实,用柴油和玉米芯拌在一起,撒在了父母坟地周围,点燃了一片灯火通明,往回走时我不舍的回头看,看见父亲的驻地亮堂堂一片,我扎的五彩灯最显眼,回到家我对母亲讲这些经过,妈妈不知是伤感还是欣慰,说了一句,你爸爸过年也能亮亮堂堂的。几十年过去了,现在也没人扎五彩灯了,都用电子灯了,虽然是省事了,但我还是留恋过去那种传统的送灯方式,父亲早早就离开了我们,我们缺失父爱,用那种方式,纪念,怀念我的父亲,父亲――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