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代表作品,中学语文课本中元稹的作品?
离思五首·其四唐 ·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译文: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菊花唐代: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与白居易齐名是称什么?
白居易与元稹并称“元白”。白居易与元稹提倡通俗写实的诗风,两人的友谊更是诗人之间的友谊典范。其中,白居易写给元稹的《与元九书》成为了唐代诗歌理论中的重要作品。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是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与白居易同倡新乐府运动,共创“元和体”。周知知悉知晓分别是在什么场合中使用?
如果是在邮件中向领导汇报的话,我用知悉较好。
周知,就是众人都知道;使众人都知道。如:众所周知。
知悉,是指知道、了解;知悉内情。如:他不知悉这件事。
知晓,意思是晓得。如:此事无人知晓。旧时则多用于上对下的文书、信件。
具体如下:
1、周知,汉语词汇。
拼音:zhōuzhī
释义:众人都知道;使众人都知道。遍知。遍知;尽知。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虽十目视十手指;众所共知之处;亦自七颠八倒了;更如何地谨独.”。
举例:特此通告周知(布告用语)。
2、知悉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īxī,是指知晓,旧时多用于上对下的文书、信件;了解熟悉。最早出自唐朝元稹作品《辨日旁瑞气状》:“诞告华夷,并令知悉。”
举例:他不知悉这件事。(作谓语)
3、知晓
指知道,晓得。
出处:郭小川《茫茫大海中的小舟》诗:“这个岛呵,离大陆只不过十哩之遥,开天辟地以来,却好像无人知晓。”
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主将吗?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
1、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2、内容简介:
乐府
西汉设置乐府,掌宫廷和朝会音乐。由乐府采集和创作的诗歌遂被称做“乐府”。乐府诗相当一部 分采自民间,具有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和可以入乐几个特点。后来文人也仿作乐府诗,唐代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诗统称作古乐府。
倡导者
“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他们同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元白”并称,在元稹、白居易生活的那个时代即已盛行。白居易序刘禹锡诗云:“予顷与元微之唱和颇多,或在人口。…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又《旧唐书·元模传》:“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白居易、元稹等诗人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因而把他们创作的诗歌和仿效他们的作品统称“元和体。”《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白居易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又唐李肇《国史补》:“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元和体。’”后宪宗殁,穆宗立,改年号为长庆(821—824),白居易、元稹将自己的诗歌编辑成集,分别名《白氏长庆集》、《元氏长庆集》,故又称他们的诗作为“长庆体”。
人品到底怎么样?
如何评价元稹?他写了那么多忠贞不渝的情诗,人品到底怎样?
对于元稹,要看放在什么时代背景下来看他的人品了。其实,对于元稹的人品,后人并不了解多少,仅凭几首情诗,或一些野史传说就妄加评判,是否过于草率。元稹与同期考中书判拔萃科的白居易后来成为多年好友,同为唐朝著名诗人,世称“元白”。
虽然古代人们也企盼、歌颂、赞扬忠贞不渝的爱情,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地,受男尊女卑不平等的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对于元稹的所做所为,在当时及以后的相当长封建社会里,并没有人过多地去指责他的感情问题,这在当时应该并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这也只是他的私生活而已。
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按照现代人的道德标准,有相当一部分人都认为元稹就是一“渣”男。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对于元稹是一“渣男”的说法,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元稹非渣男,只是一情种”,笔者这么说,也许会遭到文友们的反驳乃至唾骂,但这也只是笔者个人观点和看法,各抒己见而已,欢迎大家有不同看法,加以探讨。
之所以有人认为元稹是一“渣男”,主要跟他一生中几段曲折的感情经历以及他所写的多首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诗有关。
元稹与其初恋崔莺莺
《明月三五夜》[唐]元稹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收录在《全唐诗》的这首诗的作者是元稹,是元稹《莺莺传》中所用的诗句。这首诗并不是很有名,但是它背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中国四大古典戏曲之首《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就出自本诗歌第一句。不仅名字来源于这首诗,故事也是来自元稹所写的小说《莺莺传》。
据说元稹正是《西厢记》中男主原型,那个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男人。对于元稹与其初恋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后人大多也是通过阅读元稹小说《莺莺传》得以了解的。有人说《莺莺传》“只是元稹借张生之事炫耀自己玩女人的风月文章”,这是不是未免过于武断了些呢?《莺莺传》所描述的是元稹与崔莺莺在普救寺偶遇时发生的一段恋情,情窦初开的一对青年男女,互生爱慕之情,在丫鬟红娘的诱惑、撮合下,偷食禁果,无奈最终没能得以婚配,后,各自嫁娶。
我们不能完全用今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婚恋观去衡量、评价千年以前的历史人物,应客观善待之,而不是一味地辱骂、谴责。元稹敢于用自传体的小说将自己的初恋之事公示于众,是元稹自己亲身的感情经历,而他对于他与崔莺莺的这段感情经历,直至多年仍不能忘怀,证明他对这段恋情一定是刻骨铭心的。也许有他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吧,也许这只是元稹自认为不为人所责的借口,且不违背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而他并不知道正因为他自己找的这借口托词,而成为千百年后人们指责他的直接证据,连鲁迅先生都说他“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然而,小说也毕竟只是小说。无论是崔莺莺的“自献之羞”,还是“始乱终弃”都是出自元稹自己之笔下,只是元稹之自述。也有人怀疑元稹是不是真有这么一段恋情,《莺莺传》是不是真的就是元稹描写自己的自传体小说?从元稹的一些诗词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与一个名字叫“莺”的女孩的爱恋故事应该是真有其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最终没成婚配?不得而知,我们也不必再去猜想。
其实在这《莺莺传》中,最该受到谴责的应该就是那丫鬟红娘了(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不知她收了张生多少好处,亦不知她使了怎样的卑劣的手段,才使得本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的崔莺莺乱了方寸、失了主张,而主动投怀送抱,蒙这“自献之羞”,成就了这段遭后人唾弃的孽缘,致“始乱终弃”的结局。
春晓
唐.元稹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娃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元稹与结发之妻韦丛
离思[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元稹写给结发之妻韦丛的悼亡诗为大家所熟知。
元稹二十四岁那年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得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韦夏卿不顾门第悬殊,不嫌元稹家寒职微,将其女韦丛许配给元稹为妻,元稹真是求之不得,算是高攀了这门亲事。
韦丛仍韦夏卿之小女儿,自幼聪明伶俐,知书达理,韦夏卿视若掌上明珠,十分宠爱。
婚后夫妻二人倒算恩爱,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韦丛对丈夫更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只是元稹职微奉簿,难以为计。幸得夫人韦丛任劳任怨,勤俭持家,绝没有大家闺秀半点之娇气,时常典卖自己的珠宝首饰以贴家用,方不觉太过寒碜。
至809年元稹升任监察御史时,日子才有所好转,然而不幸的是跟他过了七年清贫日子的妻子韦丛却因病去世,痛失贤淑爱妻,不得不说这对元稹的打击之大,元稹对妻子韦丛的爱是出自内心的,这也就难怪他发自肺腑地写出那首为后人所熟知的悼亡诗《离思》了。诗的大意是:曾经到临过沧海,感受沧海之美,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了,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便不称其云了,巫山的云漂亮之极。仓促地在花丛中走过,也懒得回头顾盼,即使满大街美女,我从其当中经过,我也不会多看一眼,一半是自己所受教育,德行使然,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你,我是不会再对别人动心的。可见元稹对韦丛感情之深,爱之切,韦丛确实也值得他的爱。
元稹与才女薛涛、刘采春
刘采春,鱼玄机,薛涛,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相传,元稹与刘采春及薛涛都有过一段时间不长的(交往)恋情,也只是传说而已。
元和四年三月,元稹以监察御使之职奉命出便地方,至蜀地与久闻盛名的蜀中四大才女(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薛涛)之一的薛涛得以相见,薛涛年长元稹十余岁,出生官宦之家,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其自幼好诗文,不仅才华出众,貌亦若天仙,二人谈诗论词颇投缘,互相赏识,来往不断,遂遭人非议,至元稹离蜀去洛阳赴任相交也只三月余,以后便再无交集。
寄赠薛涛
[ 唐·元稹 ]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刘采云,唐朝越州当红女艺人,善写诗文,夫妇二人搭戏演出,甚是精彩有趣,深得元稹喜爱,元稹得闲经常观夫妇二人演出,并与之相交。
赠刘采春
[唐]元稹
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
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
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我们为什么不能说元稹每次的感情付出都是真实真诚的呢?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人们似乎便不知他哪段感情付出才是真的,也才使得后人“粗暴”地认为他就是一个“渣男”。
如何评价元稹的情史?
在古代诗人里,他不是最有才的,但可能是最帅的,帅得几乎毫无争议。
要不,唐朝的四大著名女诗人,也不会有两个对他死心塌地,就连名闻天下的白居易看不到他,都要写诗寄托内心的牵挂——认识30年,为他写下180多首诗(包括墓志铭)。
他不仅为初恋写下流传千古的传记,还为妻子写下凄美至极的诗句。
他来自河南洛阳,名叫元稹。
元稹
1
公元799年晚,山西蒲州。
一户人家的后院,一个穿圆领窄袖袍衫的男子正在敲门。他敲得很小心,还不时环顾左右,看是否有陌生人。
吱呀,随着轻微的开门声,一个穿粉红衣服的丫环探出头来。
“元公子,你真守时,时间正好,”丫环看了看夜色。
“怎么样,红娘,莺莺呢?”男子急切地问道。
“看把你急得,”红娘捂着口,笑了笑。
站在红娘背后的是一位黄衫女子,她轻声斥责,“红娘,看你还笑。”
红娘不再笑了,叮嘱道:“小姐,快去快回哈,我去打探一下,老爷到底睡了没有。”
公子一把抓住莺莺的手,朝更深的夜幕里走去。
……
这对青年男女,男的正是20岁的元稹,当时他是蒲州的一个基层官员。女的叫崔莺莺,只有18岁,来自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虽然家道中落,她一举一动却透着美丽和高贵。据记载,莺莺“垂鬟接黛,双脸销红”“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这样的女孩,谁不喜欢?
元稹是在上个月的一次兵乱中认识莺莺的,当时的蒲州很不稳定,一小股士兵发动骚乱,到处抢百姓的钱粮。
元稹刚好路过,制止了匪兵对崔家的侵犯。
双方自我介绍后才发现,元崔两家,原来还是远方表亲。
元稹第一眼就看中了莺莺这个小表妹,总感觉像在哪儿见过。
对了,是在梦里见过。
他有些迫不及待,想约小表妹出来吃饭,但约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因为礼节不允许。
有人一定会疑惑,唐朝那么开放,比如穿衣服。
穿衣服跟礼节是两回事,中国只是到了宋朝,婚恋观念才发生了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在此之前,古人都是很保守的——不经父母允许,男女双方是禁止见面的。
可是,这对年轻人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元稹的直觉很灵敏,他觉得莺莺是喜欢自己的。
所以他坚持邀约莺莺。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到第五次的时候,莺莺终于答应了。
自由导致爱,压抑导致深爱。
李白不是说过吗,“抽刀断水水更流”。
他们很注意社会影响,一直不敢在白天见面。
这是元稹正式承认的第一个女朋友。
但他也知道,一个男人不能整天沉溺于爱情,还得有功名,否则生活就没有罗曼蒂克,只有西北风喝。
他永远记得8岁的时候,父亲元宽因病去世,弥留之际说:“你有性格,有才华,别人都说你成,我看你也成!”
父亲离世后,他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清贫度日。
他一直坚持学习,15岁的时候,他参加国家举办的“礼记、尚书”考试,顺利通过。
现在他要继续自己的奋斗之路,
按唐代的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元稹于贞元十六年(800年)再次赴京应试。
临行前,他与莺莺洒泪而别,约定在第二年考试结束后,一起去野外看星星。
元稹私会莺莺
2
元稹第一年参加科举,成绩很差。
但他那不俗的文采,却获得了新任京兆尹韦夏卿的赏识,他得以经常出入韦家,很快混了个脸熟。
最初回到客栈,他还挑亮煤油灯,写信给远方的莺莺,倾诉对他的思念。
慢慢地,他写信的动力变小了。
因为他遇到了另一个小自己4岁的女孩,她的名字叫韦丛,是韦夏卿的独生女儿。
韦丛早就注意到这个来自外地的翩翩公子,有时候她也会在父亲和兄长们跟元稹喝酒聊天时,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
不知不觉,她觉得自己爱上了这个男人。
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是藏不住的。
一次,天下着大雪,元稹正准备从韦家离开,刚好碰到韦丛从外面回来。
他直接了当地问她,“你是不是喜欢我?”
她没有回答,脸却红了。
……
巧合的是,韦夏卿也觉得元稹今后必将成大器,想将韦丛许配给他。
可是,远方的莺莺怎么办?
那个晚上,元稹喝醉了,他鼓足勇气给等他等到心痛的莺莺写了一封信。
“忘了我吧……”写下这四个字,他泪如泉涌。
他太明白,如果拒绝韦家,自己的前途也就完了。
因为前途而告别一段纯真的爱情,这很卑鄙,但现在他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韩愈在《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墓志铭》一文中记载,
“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祺时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
元稹授校书郎后不久,便娶韦丛为妻。
对这位出身富贵的夫人,他也做好了忍受河东狮吼的心理准备,但是很奇怪,他迎来的是和风细雨。
韦丛是那种非常贤惠的女人,由于家中清贫,元稹觉得委屈了韦丛。可是韦丛觉得,有了这个男人,人生已经足够。
冬天,伏案写稿的元稹冻得发抖,韦丛把衣柜里所有能御寒的衣服找出来,披在他身上;
有一次,元稹写诗的时候完全没有灵感,想喝点酒,手上却没有钱,
晚上韦丛悄悄给他带回来一坛高度白酒,再一看,她头上的金钗不见了。
“金钗呢,”元稹疑惑地问。
“当了一坛酒,”韦丛羞涩地回答。
大颗大颗的泪水,从元稹的眼睛里涌出来。
多好的妻子啊!从大富大贵到家徒四壁,她就这么死心塌地,无怨无悔。
况且,6年时间,韦丛还给他生了5个孩子。
有这样的后盾,元稹的工作也迅速有了起色,不久就升任大唐监察御史。
这个时候生活却开始戏弄他。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产后大出血离世,年仅27岁。
元稹心疼至极,哭得死去活来,韦丛安葬时,他仍在外地办案,只能写篇祭文,托人在妻子灵前代读。
即使如此,下葬那天,元稹还是悲伤难抑,又写了三首悼亡诗,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悼亡诗:
《三遣悲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写亡妻,只有后世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能与之比肩。
那种情绪,可以钻到人的内心深处去。
著名学者王若虚评价说,“情致曲尽,入人肝脾。”
陈寅恪说,“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感情,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多见,而影响及于后来之文学者尤巨。”
因为这首诗,1000多年来,人们再也无法忘记“元稹”这个名字。
韦丛
3
也许,情伤要用情来治,至少元稹是这么做的。
韦丛去世不久,他就在任职地四川认识了薛涛——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
最初遇到元稹的时候,薛涛没有想到自己会跟这个男诗人有什么故事,毕竟自己比他要大11岁。
可是,他们还是谱写出中唐文艺界最具盛名的爱情故事。
薛涛虽然是一名乐伎,却心地纯良,工于诗画,不同流俗。
她的诗名早已传遍大唐,元稹也留意到这位奇女子。
刚到四川,他就约薛涛在梓州相见。那个3月,连空气里都是玫瑰的味道。
薛涛坚持独身,一直到42岁,有时候,她都认为自己会这样过一辈子。
可是,见到元稹后,她的信念动摇了。
他,不仅外貌俊朗,谈吐不凡,还有与他年龄不匹配的成熟的笑容。
他们谈诗词,谈政治,谈社会,谈爱情,有些相见恨晚。他为她磨墨捧砚,看她写诗作画,一时叹为天人,
他不会说“我爱你”,还是用文字来表白吧,
《寄赠薛涛》
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词客多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不顾别人异样的目光,他们在成都找了一个房子,开始同居,外出参加聚会,她也很大方地承认二人的关系。
开心的日子,整整过了一年。恋爱之余,元稹不忘工作。
经过明察暗访,他发现东川节度使严砺是个大贪官,民怨很大,便冒着得罪权贵的危险,弹劾了严砺。
而严砺马上找朝廷里的后台对付元稹,并将其从四川调回洛阳。
元稹发愁了,难道说,刚开始的爱情,就这么结束了?
两个人都觉得很无奈,远隔千里,他们只能通过书信互诉衷肠。她深切思念着这个比他小一轮的恋人,满怀幽怨与渴盼,
有一天,她喝多后,大哭一场,所有的情绪终于爆发,汇聚成流传千古的一首诗,
《春望词》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写完,她将软笔扔在地上,她决定结束无望的等待。她脱下红色的长裙,换上灰色的道袍。回头望繁华的都市,仍然人来人往,她悄然隐身,带着一丝不舍,却了无遗憾,
毕竟,人生已经爱过。
四川美女诗人薛涛(中唐时期)
4
公元810年,元稹又喜欢上了一个著名女诗人、吴越之地的刘采春。
除了会写诗,刘采春还是一位当红歌女,感染力十足,一时红遍江南。《曲》是她的代表作,足有120首,这些歌,唱的主要是离别之苦。
史载,只要她开始唱这首歌,“闺妇、行人莫不涟泣”。
《曲之一:望夫歌》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在浙东第一次见面,元稹就被采春的歌喉打动,他灵思萌动,当场写了一首《赠刘采春》,
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有元稹这位大诗人的加持,刘采春果然更火了。 元稹很喜欢采春的声音,“什么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嗓音呢?”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而采春也迷恋上他的诗句,沉缅于他的颜值,无法自拔。
漂流已久,也许这是我的归宿和港口?
但要想一辈子,哪有那么容易。
当时刘采春已经有老公,那是一名参军戏演员(一种唐朝流行的滑稽戏)。
在至情至性的元稹眼里,认识得晚,没关系。他一直悄悄地等待,一年不行等两年,两年不行……
最终他们还是无言的结局。
你一闪而过,我的岁月已蹉跎。
5
不是结尾的其实元稹还是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的,他一生四次被贬,除了权力斗争,有些也是因为他为百姓仗义执言。而多次被贬,也是导致他感情经常出现中断而不了了之的原因之一。
在很多人看来,对于元稹的情诗来讲,他的情史像是讽刺。不知在夜深人静时,他是否会无奈地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