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宋代诗歌代表作品或人物

5、杜牧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苏轼也是北宋诗界的代表.他的诗今存27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这类诗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命意新颖.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

宋代诗歌代表作品或人物,这些作品体现了他的哪些情怀?

宋徽宗赵佶,1100-1125年。主政期间,任用蔡京、童贯等人主持国政,穷奢极欲,兴建苑囿宫观,滥增捐税,且河北、两浙等地农民起义,以致国政日堕。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年底传位与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赵佶被金兵所俘,将他囚禁于一个地洞里,让他坐井观天,受尽凌辱。 加上又是冰天雪地,赵佶苦不堪言,两年之后,赵佶病故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虽然赵佶治国无能,断送北宋一朝,自己也被俘虏至金国至死。但是在中国历代皇帝中,他因为超凡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味,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美学造诣,令后世叹为观止。

赵佶存有词集《宋徽宗词》。

下面这首词是赵佶被俘后所作

年代:【宋】 作者:【赵佶】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望断天南无雁飞。

九叶鸿基一旦休,猖狂不听直臣谋。

甘心万里为降虏,故国悲凉玉殿秋。

这首诗意象凄凉,氛围悲切。这是他在五国城被囚禁时写的,也就是他去世的前几年.这一段时间,他受尽了精神折磨,悔恨,哀怨。“西风”“萧条”“灯微”“目断”,读罢惟有叹息。体现了他感慨亡国的悲愤与个人的悠伤自责的情怀,意境凄凉哀婉,文字优美。这时他已经在反思是谁“误”国了,悲苦万分,可是再多的后悔也为时已晚。

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人物?

1、杜甫

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感情真切,思想深刻,意境深沉,语言准确,许多诗流传千古。

2、白居易

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深刻反映现实,反映民众疾苦,感情充沛,语言通俗,雅俗共赏。代表作有《长恨歌》《忆江南》《卖炭翁》。

3、韩愈

世称韩昌黎,的文学家、教育家,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留下大量文情并茂的文章。

4、柳宗元

积极提倡古文运动,写出大量优秀散文、游记、寓言、诗歌等。代表作有《小石潭记》《江雪》《捕蛇者说》。

5、杜牧

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江南春绝句》、《阿房宫赋》等为其代表作。

6、岑参

写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刘禹锡

唐代中晚期诗人,有“诗豪”之称,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乌衣巷》《陋室铭》。

8、范仲淹

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9、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散文、诗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均有成就。代表作有《醉翁亭记》《伶官传序》。

10、苏轼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散文均有极高成就。倡导诗*新运动。

宋朝共有多少诗词?

《全宋诗》共收录诗歌作品约二十七万首,是20世纪末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最大的一部断代诗歌总集,所收宋代诗歌作品约二十七万首。其卷帙浩繁,共分72大册,是20世纪古籍整理的一项大工程。继唐诗的高度繁荣之后,宋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新的开拓和创造,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家作品,形成了许多流派,对元、明、清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苏轼也是北宋诗界的代表.他的诗今存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这类诗表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

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

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还有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

此外,苏轼还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迭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

宋词代表人物是谁?

宋词代表人物是谁?最喜欢哪一首?

宋词代表人物肯定属苏轼了,一代文豪。最喜欢中秋词巅峰之作《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

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盖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古人评论说:“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清程洪、先著词洁》)。今天看来,本词通篇风调,又何尝不是这样。至于明朝人把本词比为“画家大斧皴,书家擘窠体”,则是囿于“苏词粗豪”的传统之见。揆诸实际,本篇除具苏词般共有的豪迈清雄特色之外,它还有其飘逸空灵以及韶秀方面的特点。与“粗”则是毫无关涉的。

这首中秋词作,主旨在于抒发作者外放无俚的茕独情怀。词中杂用道家思想,观照世界,并且自为排遣。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险恶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运用直接描绘的形象范畴,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溶一起,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是一首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种思想藴涵,是至为明显的。

苏轼一生,是以崇尚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皈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纠葛当中的。尤其是每当挫折失意,则老庄思想上升,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这在苏轼生中是数见不鲜的事。熙宁四年(1071),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旋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日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地位。

尽管他当时是“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掩饰深藏内心的幽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的私情,比起内忧边患的国势来,毕竟是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明确揭举。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它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诸家指出此处词意和屈原《天问》、李自(把酒问月》的传承关系,正可说明作者“奋励有当世志”,而又不谐尘俗的怫郁心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天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的深自徘徊困惑心态。

李泽厚在阐述苏轼诗文的美学观时说:“苏轼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适世'要更深刻更沈重。”(《美的历程》)李氏这些论断,对理解《水调歌头》中秋词,是颇有启示意义的。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把见于《酉阳杂俎》诸书的月的神话传说中“广寒清虚之府具象化。说入世不易,出世则尤难。言外之意仍是说得在现实社会中好自为之。这里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也潜藏着作者对封建秩序的些微怀疑情绪,尽管词的上下行转处曾经表达自己顾影自怜、径欲遐举之意。苏轼诗文中,很多貌似“出世”的内容思想,实质都是“入世”思想的反拨形式,本篇正复如此。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一韵一意,一意转,淋滴挥酒,无往不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云: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无眠。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帝。”“照无眠”者,当兼月照不睡之人与月照愁人使不能入睡这两层意思。作者(永遇乐)(长别时)云:“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即兼具这两层意思,可以参读。

“不应有很,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浏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愁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石曼卿诗“月若无恨月长圆”说的是月缺示有恨,无恨应长圆;词人糅入人事,谓月圆时,月固无恨矣,而人不圆,见圆月转有恨。又进一步说:月“长向别时圆”,亦“应有恨”。“不应”与“何事”两者抵消,即见此正面之命意。

这里把人此时的思想感情移之于月,对石曼卿诗语是发展,对上文月照无眠又是转深一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又转出一意,从“别时圆”生发而来。知人之离合(“悲欢”包含其中),与月之圆缺(“阴晴”,调月至中秋虽圆,亦有可见与不可见之时,与“圆缺”同等),实自古而然。(此处偏义于“合”与“圆”,故云“难全”。)既知此理,便不应对圆月而感睽离,生无谓的怅恨。

由感情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这三句词意转折较大,而意脉仍承自上文。亲人间的欢聚既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则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足以慰情。两句据南朝宋人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生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藴。

作者此后两年有《中秋月都子由三首》诗云:“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四子”指友人舒焕、郑仅、顿起、赵杲卿),所向之祝长久、共婵娟者,更由亲人扩大到朋友了。下片词意三转,愈转愈深。不特意深,情更深,“但愿”二字,感人肺腑。

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谓曾见苏轼真迹,“但愿”作“但得”,并云“以此知前辈文章为后人妄改亦多矣”。但味词意,用“愿”字,情思实较“得”字为深厚,真迹作“得”者安知非属初稿而后自改为“愿”?说“后人妄改”,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水调歌头》中秋词,是苏词代表性篇章之一。它落想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色彩。格调上,它“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据脱绸缪宛转之度;使入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在表现上,本词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前半高屋建领,后半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古老神话传说故事笔记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游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白描素写,人月双济。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生。笔勢错综回环,摇曳有力。布局上,本词上片凌空而起,入虚处似;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相萦,纡徐作结。豪宕中自有谨饬之致。

词中,作者既揭举了“夐绝尘斑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心态(借用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作者的世界观并非是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本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的韵味。

宋代官修书目和从书?

古代官修的书籍主要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是四书五经,和注释四书五经的书,史部包括正史,野史,地方志,还有地理方面的书籍。子部就是除了孔孟以外的诸子百家,还有后来一些以自己的言论观点写出来的书。集部就是文集,可能是诗词歌赋,也可能是小说。

现在的分类要比这复杂得多。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