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戏剧的代表作品,南宋戏文四大传奇?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传统戏曲剧种。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这些剧本,明徐渭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南戏四大传奇即四大南戏
“四大南戏”:一、《荆钗记》作者柯丹丘;二、《白兔记》又称《刘知远白兔记》,永嘉书会才人编;三、《拜月亭》又名《幽闺记》,也称《王瑞兰闺怨拜月亭》或《蒋世隆拜月亭》,相传为元人施惠所作;四、《杀狗记》全名《杨德贤妇杀狗劝夫》,作者不详。
宋朝的鞠谳司法制度是什么?
鞠(jū),指鞠狱,审讯之意。谳(yàn),指定谳,定罪之意。通俗来讲,即”审“与”判“是两个不同的部门或官员。有些类似于英美法律下的陪审团与法官,陪审团认定犯罪事实,法官定罪。但不完全是,里面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别。并且宋人法律中的判决书,也不是由定罪的官员所签写,而是需要由别的法官联署签名认可。
通俗的讲即审讯犯罪事实是一个法官,鞠。找出犯罪适用的法律条款是另一个法官,谳。但判决书,需要另外一群法官联署签名。
鞠谳分司,是宋代特有的司法制度。它是指负责审讯的官员,与负责定罪的官员。是两个不同的法官。宋代以前无此制度,宋亡之后,相对落后野蛮的草原文明,更未继承此制度。
在宋代法律系统中,负责审清犯罪事实的是一个法官,宋人称为推司;在审清犯罪事实之后,负责检索出此犯罪适用律令的,是另一个法官,宋人称为法司。推司与法司不可以是同一个人,需要回避。
那些宋代的戏剧,如《包青天》里的包公审案,案情审问清楚之后,即义正词严的宣判,然后铡刀侍候。这些审讯与判刑的场景,在宋人的司法系统中是不可能的出现的。如果包拯这样做,那将是严重违反司法程序,马上会被司法系统抗议与弹劾。扣薪,丢官都是有可能的。
在司法审判中,推司的唯一责任,就是将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审讯清楚。至于犯人犯的是什么法律,应该怎么判刑,这不是他的责任范围。推司审清案情,有人证物证及法官检验报告支撑,并排除合理怀疑,被告人服罪。那么推司的工作就结束了。
还有一点,推司审问的罪行,只能限定在起诉书所列举的范围内。起诉书没有控罪的,推司不得自行审讯问罪,否则将被”以故意加大犯人罪行“论处。唯有杀人等重罪允许穷究。这被称为”据状鞫狱“。即(只能)根据起诉书审案。这样做,是为了限制推司的权力,防止其罗织罪名,陷害无辜。
而法司的责任,则是根本卷宗记录的犯罪事实,将适用犯罪事实的法律条款检出。如果法司发现卷宗有疑点,他可以提出意见驳正。如果错案被驳正,法司将获得奖赏。反之,如果案情有疑问,而法司未能驳正。他将与推司一起受到处罚。
宋人相信鞠谳分司,能够形成权力制衡,防止权力滥用。
(南宋《孝经图卷》中的宋代审讯画面)
宋真宗年间,莱州捕获两名盗贼,太守故意让人高估所盗赃物价值,以期判盗贼死罪。司法参军西门允,在检法时发现赃物估值过高。坚持要求重新估值。最后两名盗贼被免判死刑。
中国古代法律中,宋人的法律条款是最为详尽的。不仅鞠谳分司,据状鞫狱。审讯与判决之后,会有别的与本案不相关的法官审录,告诉犯人审讯与判决事实。问犯人有无冤情,愿不愿服罪?犯人有三次喊冤或翻供机会。一但犯人有异议,马上重新审判,之前法官全部回避。
即使判决完成,判决书也由别的法官联署签名认可。如果其中个别法官对判决有异议,可以在判决书附上自己的意见。否认一旦判决出错,全体法官受罚。如果法官觉得判决不合理,也可以拒绝签字,此判决书即不能生效。
参考书籍——《宋,现代的拂晓时辰》。里面对宋人的司法制度,有更详细的记载。感兴趣的可以去找找。
为什么说宋代和清代是我国曲艺艺术发展阶段的两个高峰?
宋代时,因为商品经济的 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 的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 场所,也有了职业的艺人,说 话技艺,如鼓子词、诸宫调、 唱赚等演唱形式非常的昌盛。
明清两代和民国初年,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产生,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一方面是城市周边地带 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比如道 情、莲花落、凤阳花鼓、霸王鞭等;另一方面一些老曲种在流布过程中,结合各地 地域和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比如散韵相间的元、明词话逐渐演变为南方的弹词 和北方的鼓词。
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不断涌现,不少曲种已是名家辈 出流派纷呈。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品种,大多是清代至民初曲种的流传。
戏剧忠保国人物内容?
戏剧精忠报国,讲的是宋代名将岳飞戏剧精忠报国,讲的是宋代名将岳飞
清平乐最出名的十首歌?
1、清平乐·村居 宋代: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 ,是辛弃疾晚年归隐上饶,闲居农村时创作的,是《清平乐》中的千古名篇。词作朴实无华,几近白话,生动描写了上饶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同时,它也为大家展现出了一幅宋人的田园隐居生活,质朴纯美。
2、清平乐·年年雪里 宋代: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作为千古才女,李清照一生历经大悲大喜,晚年更是饱受磨难。这首词就是其晚年的一首代表作,借赏梅自叹身世,写出了她晚年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词人截取早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对自己一生的悲喜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
3、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代: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的词风,可豪放可婉约。很显然,这首词应该是一首婉约风格的伤春佳作。作者将春天赋予人的特征,构思巧妙,想象丰富。春天消逝,词人备感寂寞,四处寻觅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读者仿佛也感受到了春天的可爱和春天逝去的无奈。
4、清平乐·金风细细 宋代: 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身为富贵宰相,晏殊的词作将闲雅悠然与气象华贵和谐地统一了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特殊风格。他以相位之尊,来创作当时还不太入流的“歌女之词”,不仅没有流入俗艳,反而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花间遗韵,温润端丽,酷似五代南唐的冯延巳,颇能反映北宋初年雍容闲雅的士大夫气质。
5、清平乐.千花百草 宋代 晏几道
千花百草。送得春归了。拾蕊人稀红渐少。叶底杏青梅小。
小琼闲抱琵琶。雪香微透轻纱。正好一枝娇艳,当筵独占韶华。
作为晏殊之子,晏几道出身尊贵,才华出众,无半点富家子弟的纨绔。他性情孤傲,连苏轼都不放在眼里。但另一方面,他用情至深,不屈流俗,品性高洁。相传,他身边有四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即“莲、鸿、苹、云”,晏几道与她们倾心相交,全无半点尊卑观念。这首词就是其写给对家中歌女小琼的一首赞美之词。
6、清平乐.风光紧急 宋代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同为才女,朱淑真的才华其实丝毫不逊色于李清照。然而,红颜薄命,朱淑真虽和李清照一样有才华,却没有像李清照那样的父母,更没有遇到李清照那样的爱情!这首词构思奇特,通篇不见人,用比兴手法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送别场面,就像大自然导演的一出戏剧。而词人的惜春之意也充溢其间,妙趣横生。
7、清平乐.清谁知浊汴 宋代 苏轼
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停骖访古踟蹰。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苏轼性情洒脱,交友遍天下。因此,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多有送别赠友之词。这首词就是苏轼送别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兼好友陈襄的。词人思念好友,对朋友人品十分敬佩。因此,他在词中揣测一路上友人可能的遭遇,由此生发出了一系列想象,即显示了词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意,又说明词人对朋友非常了解。
8、清平乐.云垂平野 宋代 王安石
云垂平野。掩映竹篱茅舍。阒寂幽居实潇洒。是处绿娇红冶。
丈夫运用堂堂。且莫五角六张。若有一卮芳酒,逍遥自在无妨。
王安石性格果敢,刚毅执着,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正因为如此,宋神宗即位的第三年,他就被拜为宰相,实施变法。可是,由于守旧派的激烈反动,不到4年,变法就失败了,王安石也被罢相。这首词就作于第一次罢相后。此时的王安石终于卸去了“政治家”的重任,成为一个传统的文人,觅得暂时的消遥。
9、清平乐.小庭春老 宋代 欧阳修
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长忆小阑闲共绕。携手绿丛含笑。
别来音信全乖。旧期前事堪猜。门掩日斜人静,落花愁点青苔。
在北宋历史上,欧阳修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学上。然而,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他一生宦海浮沉,三遭贬谪,仕途不顺。因此,与同时期的晏殊相比,他不太喜欢创作情感类的词作,而喜欢写历史性的古文。这首词就是一首传统的描写相思恨别的词作,抒发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10、清平乐·采芳人杳 宋代: 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张炎身处南宋末年,亲眼目睹了太多家国不幸和人间离乱。因此,他的词总是浸润着伤感和忧愁。这首《清平乐》借“伤春”来抒发国破家亡之痛,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在层层对比之中,一股强烈的物是人非之感渗透词中,催人泪下。
什么的参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傩戏。
傩戏是最原始的戏曲,也被称为戏曲界的活化石,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亦有人认为戏曲活化石为“昆曲”,但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而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
到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就是今天的昆曲。)
傩戏介绍:
1.定义:
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2.起源与发展:
(1)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
(2)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
(3)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3.表演特点:
(1)傩戏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
(2)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称“跳傩”,场面多伴以锣鼓。
(3)代表剧目有《捉黄鬼》《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陈州放粮》《薛仁贵征东》《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