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眺诗歌的代表作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译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赏析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处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用了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的诗词有哪些?
1、《南乡子·天际彩虹垂》宋代:王之道
原文:
天际彩虹垂,风起痴云快一吹。
原隰畇畇,春水更弥弥。
译文:天边有一彩虹,风起时云朵都吹在了一块。田地平均整齐,河流水深且满。
2、《水调歌头·雨霁彩虹卧》宋代:赵善括
原文:
雨霁彩虹卧,半夜水明楼。
太湖极目,四面水尽是天流。
译文:雨过天晴彩虹出来了,半夜的水面倒映着高楼。太湖美景尽收眼底,四面的水好像都是天上流下来的。
3、《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代:李白
原文: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译文:江城好像画里的,山峰清秀可以望见晴空。水面上好像夹着明镜,彩虹好像天上的一座桥梁。
4、《霜天晓角·蒲帆十幅》宋代:华岳
原文:
蒲帆十幅,飞破秋江绿。
天际彩虹千丈,阑干外、泻寒玉。
译文:十驾帆船在江上行驶。天边有彩虹千丈,阑干外瀑布飞流。
5、《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唐代:李白
原文: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译文:回曲溪流十六渡,青山如嶂立晴空。以后我还会时常来访问,乘着弓桥步入彩虹中。
谢眺诗歌平仄四声是指?
梁朝沈约、谢眺这些诗人研究声韵,以四声区分文字,用来规范作诗,把字分为平、上、去,入4声,依据四声创作的诗歌,被称为永明体。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唐·王维《鹿柴》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绝句》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抒怀》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的《山居秋瞑》 ●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清·王士祯《将至桐城》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唐·李白《赠裴十四》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南宋·辛弃疾《鹧鸪天》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南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宋·王安石《庆申正月游齐安》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王绩因野望而千古留名?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近人鲁迅的诗句放在王绩的一生遭际来看,也恰如其分。只不过鲁迅彷徨于“新文苑”与“旧战场”文化阵地的选择,王绩则深陷入仕还是出隐的两难囹圄,因此比起他的偶像“五柳先生”陶渊明,“五斗先生”总是流露出一种身份认同的焦虑。这种想抛下一切赫然出隐、又心存不甘的愁苦焦虑,在《野望》一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题目说到,很多人把这首诗理解错了。窃以为诗句本身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加上描写的是乡野田园景致,很容易让人想到归隐田园淡泊宁静的陶渊明,也就把这首诗联想为闲适安逸,清静玄远的调子,却忽略了诗中于渴望归隐洞见山林心生欢喜之外,隐含着的不甘与忧愤。那么这样复杂矛盾的情绪到底是如何在这首诗中体现的呢,我们先从诗词大意赏析一下这首诗。
一、诗意赏析如下: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歌大意朴素浅近,在这里不做过多解释。首句“东皋薄暮望”的“望”字,是全诗的诗眼,“望”是一个发起的动作,也是贯穿全文的视角。以下全部景致内容都从眼底这一“望”展开,望见的景致又再次生发新的感触,联动下一步的动作(长歌怀采薇)。“望”这个字本身就富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韵味。它不仅仅是看、极目远眺。它除了“远眺”的基本义还带着“渴望”与“追寻”的引申含义,还带着可望不可即的缺憾。如“望尽天涯路”,再如“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凡此等等,都包含着屈原在离骚中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建构的文人精神原型:对建功立业,求仕治国的不懈追寻。
在首句诗人交代自己所处的环境,他一个人处在东皋之上、薄暮之中,这本是一种客观的处境,但是诗人却把自我内心的情愁赋予到周遭环境以及个体姿态之中,导致整首诗看起来质朴浑厚,仔细读来却似暖实冷,似淡泊实忧愤。这是因为温暖秋景之中蕴含着诗人对自身孤独异质性的一种体认,这种体认造成了诗人在自然盛景中感到的不是融合,而是一种抽离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是这样解释的:“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而王绩接下来对山乡景物的描写,也正是印证了这句理论,饱含着个人遭际的情绪体验完成对眼前景物的摹写,他如实写出秋季树色暮霭的明亮热烈,却也没有办法回避自己的孤独。
于是颔联,他所看到的景致“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份秋色是红黄杂陈的、落晖也是明亮的,带着秋天色彩的瑰丽。但是面对此情此景的作者,是“徙倚欲何依”的状态。。“徙倚”语出《楚辞》意为“徘徊,彷徨”。“欲何依”则出自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徘徊彷徨,是因为作为隋唐之际的诗人他不知道前路在何方。无所归依,化用《短歌行》又见其怀才不遇的失路之悲。满树的秋色不能给予他安慰,反而平添了几分清愁。这又是一种“悲秋情结”。以乐景写哀愁,更显其哀。
颈联从自然界的物象转向人世间的物象,因为所选取的物象“牧童驱犊”、“猎马带禽”与上联一样,都带有田园色彩。但是这两句的意象是主观能动的,是自在而富有生命力的,而且他们是归返,与诗人“无所依”的姿态恰好相反,这正是反衬,突显诗人彷徨无依,无所自适的状态。牧人也好,猎人也好,生活在这人世间,或放牧,或打猎, 各自都是笃定的存在,只需在既定的生命轨道上细水长流地生活下去就可以了,他们的人生简单而快乐。而诗人却没有这份笃定,他一直在仕与隐之间犹疑彷徨,靡靡无所骋。出仕时, 他无法忍受官场的复杂与浊恶,只好选择辞官归隐;归隐之后,却又无法从山水田园之中获取真实的快乐。这就是诗人正面临的身份焦虑,两边都有他无法自适的地方,身在江海而心存魏阙,亦或身处庙堂又念山水田园之乐,所以他只能孤独而拧巴的活着。
尾联“相顾无相识”,这里不止是现实与牧人的不认识,更是与他们之间生命姿态的陌生,诗人的孤苦、盲目追寻通过他们的生机对比得更为明显,他向往着牧人拥有的简单而糊涂的快乐,却也深知精神层次的差异(或者说是文人群体的高傲)让他不能与这群人共处,也自然不能在自然环境中获取真实的快乐。他无法在自然田园中说服自己安心归隐,只能想起圣贤孟子“尚友”的原则,企图在古诗吟诵中与古人寻找共鸣,获取一丝虚虚实实的精神慰藉。所以要“长歌怀采薇”。“采薇”引自《诗经》,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来宽慰自己,既然所遇之人皆非故友,又知音难觅,只能寻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耳。
二、“五柳”与“五斗”:形骸与灵魂何处归依?说到王绩,总是不可避免要提及他的偶像陶渊明。王绩将陶渊明当做偶像,处处效仿。陶渊明归隐南山,王绩隐居东皋,称东皋子。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王绩著有《醉乡记》。陶渊明有自传《五柳先生传》,王绩仿写《五斗先生传》。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并书写了大量闲适自然的田园生活,同样的内容也经常出现在王绩的诗中,可是王绩毕竟还是他自己,即使写同样的田园诗,他独特的生命形态涌动其中,也让人读之就明白:他也是独树一帜的田园诗人,并不是陶渊明拙劣的模仿者和盲从者。
这种独特的生命形态正是他心存忧愤的身份焦虑形成的,与陶渊明相比,王绩的归隐有些不同。陶渊明发自内心的对官场案牍劳形的生活发出拒斥和厌恶,才会叹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归隐后喜气洋洋的写了《归去来兮辞》,又在诗里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会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景象发自内心的欣喜,哪怕“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也怡然自得,陶渊明的“隐”,有毅然决然的坚定,他洞悉了自己身为何人,所为何物,自然田园才是他身体和精神的最终归属。而王绩的“隐”,似乎多了一些无奈。王绩在《自撰墓志铭》如此自评:
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是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
有志难伸,无人赏识,四五十了还默默无闻,只能退隐,以嗜酒的爱好在乡间游走。才高位卑的不甘,在《野望》里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如此美好暖热的秋色盛景,王绩远不是陶渊明那样欣然接纳,融入其中的,而是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王绩的诗里没有对自然的闲适和依恋,也没有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我们看到的是精神世界的不自适。“三隐三仕”的经历证明了他始终不能完全忘怀世事,也从未断绝功名之念。当他目睹眼前的一派秋色时,他满眼看到的都是迟暮之年的自己,所以顿生悲凉。这种秋悲,其实是年华老去而功业未成的文人在光阴流逝面前产生的一种仄迫感,也是不受赏识不被认同而感到的“异质性”。所谓“异质性”,就是对自身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荒诞性体验,是由仕与隐之间无从选择和无所归依的孤独感。不愿老去和难以放下执念归隐,都是对命运强大而不可调和的力量一种个人的、无可奈何的挣扎抗争,这便构成了王绩独特的生命形态的全部内容:于田园景物中带着浅淡绵长的忧愤焦虑,和诗人并不想执着于此却无法回避内心的矛盾焦灼构成的一种辩证法色彩浓烈的美感。
品味《野望》诗词矛盾复杂的美感之外,也要结合王绩所处时代的诗歌流变对他和诗做一个总体的评价。
王绩处在隋唐之间,在他之前正是盛行形式柔靡绮艳、内容露骨浅俗狭窄的宫体诗的时代。王绩却力避华靡柔绮的艳俗诗风,通过追寻陶渊明质朴浑厚的田园诗风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扫除了诗坛的不良风气,是清健俊爽,富有“风骨”的优秀诗歌传统的复归,对初唐诗歌风气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在铺陈繁复的宫体诗中我们重新看到了一种个性化的自我抒写,我们又仿佛在清新质朴的诗风中看到了对“风骨”的呼唤。即目触兴的写实手法,描绘田园生活的恬静,透漏出对世乱的隐忧和自身困境的求索。
王绩虽然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他虽然没有能够“铁肩担道义”,以一己之力传扬时代精神完全革新诗坛风气,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为诗坛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但他在意境提炼上复归陶氏清腴玄远的审美趣味,借即景会心的山野景物,寓个人丰富的情绪体验于典型环境和日常生活状态之中,在题材内容上实现了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初步合流,为将来王维、孟浩然定格山水田园诗派做出杰出贡献,在五言诗的格律,平仄方面也为杜审言、苏味道、王勃等初唐诗人提供了良好的范式。
所以,赏析诗歌不仅要仅从表面选取的意象和诗歌大意去推测诗意,而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充分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理解。不过,“诗无达诂”,无论诗词还是小说作者和批评家都不具备完全的解释权,文本的意蕴是要在读者的阅读和再创造过程中开掘完成的,所以教科书的答案或者专家的答案也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的,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所指意义的开放性,应该鼓励对诗歌多种角度的解读。
回答完毕,不足之处还望条友们多多指教!
寄语知秋诗词?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