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宋代画家张择端代表作品

画作介绍《清明上河图》卷为绢本,[1]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市景观的画幅。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清明上河图局部此画卷是画家选取了汴梁城市中的一个局部,每当《清明上河图》卷在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展出时,《清明上河图》吸引观众的艺术魅力,除了整幅画作气势宏大和高超的写实技艺之外,他创作了历史长卷《清明...

宋代画家张择端代表作品,有关清明上河图和张择端的资料?

答:画作介绍

《清明上河图》卷为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后幅有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 [1] 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市景观的画幅。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清明上河图 局部

此画卷是画家选取了汴梁城市中的一个局部,细细加以描绘,犹如现场录象中的一段切片。从外城的菜园子,一直画到内城最为繁华的地段,让观者看得有滋有味。每当《清明上河图》卷在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展出时,在它的展柜前总是挤满了观众,排着队顺序缓缓移步,观看得兴味昂然,从他们的口中不停地传出赞叹声。《清明上河图》吸引观众的艺术魅力,除了整幅画作气势宏大和高超的写实技艺之外,还有就是极其出色的细节描绘。

创作背景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0年—1126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年及南宋与金对峙的12世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并达到日趋激化的程度。当时,表面上的升平景象,已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动荡和危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他创作了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 [1]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 局部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作品欣赏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24.8公分),长528.7厘米(528公分),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清明上河图 局部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清明上河图 局部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具体人数有争议),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82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2]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但是更多的专家认为图取名为《清明上河图》,其含义就是清明节去河边(具体干什么暂不探讨),而图尾柳树边正是主仆一行人出行,完全可以看做是遐想的主人公,那么《清明上河图》名字的含义就完全可以诠释了。反到是有些专家认为画的开始部分来的唐突,好像人为的裁去开头部分,因为原画开头部分有宋徽宗的题字,被裁剪获利之说更有可信度。

张择端画汴州的画的名子是啥?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张择端的学生?

张择端是北宋著名的宫廷画家,他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表现了古开封东京汴梁时代的繁华与市井人物描写的维妙维肖。他的学生未见记载。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述的是哪里的蜻蜓?

描绘的是开封

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了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象,不仅采取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同时以极其细微的手法表现人物、牲畜以及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风俗画的一种,由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属于我国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整幅作品宽24.8cm,长528.7cm,以绢本设色,采取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

清明上河图是谁的绘画作品?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放大后里面有些什么?

清明上河图是我们国家比较珍贵的画作。清明上河图还园了还原了当时唐代繁荣昌盛的图景。唐代是整个朝代中比较繁华的朝代之一,由于皇帝的勤奋治理,整个朝代显示出国泰民安的样子,清明上河图正是将这一繁华盛世,用画画来表现出来。一幅长长的清明上河图,其实有很多的玄机。如果将清明上河图放大100倍之后,将会出现不一样的的场景。下面就有小编编给大家讲讲。

清明上河图整个画卷运用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个街道人民的生活状态。它所描绘的鸟语花香特别真实,完全还原出当时这个街道繁荣的景象。清明上合同作为比较珍贵的中国画卷,整个画卷全长几十多米,清楚地描绘出了当时的情景。但如果将清明上河图放大百倍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在画中可以看到有两个举止亲密的男子。一位男子拿着针对着这位男子的脸,他们在干什么?难道是在挑黑头或者挑粉刺吗?古代人既然这么在乎自己的容貌,而我们现代人都没有像古代人那样注重保养。

或许是我们想多了,但两位举止亲密的男子,这样做在当时来说也挺让人遐想的。再看清明上图的一个桥有五个男子排列在桥的旁边,这五个人看起来特别的悠闲和无聊的看着桥下的河水,其中一个男子被乞讨的乞丐所打扰,而显得特别的烦躁。旁边的一个男子给了乞丐几个钱币。这一悠闲的场景,可以表现出当时人民生活悠闲愉,国泰民安。而与这五个男子相对立的这三个男子很悠闲的相互进行聊天,趴在桥的栏杆上特别的悠闲自在,这种生活是我们现代人所羡慕和追求的。

再看清明上河图中间,有一对接亲队伍,新郎坐在马上看起来特别高兴,而后面用花草装饰得轿子正是装着新娘。这喜庆的画面受到旁边百姓的围观,毕竟一生只能够结一次婚,新新郎显得特别的开心,整个迎亲队伍以红色为主,特别的喜庆,音乐也以喜庆为主。还可以看到清明上河图中间有一个人表现出特别不耐烦的表情,可能是因为旁边小贩与顾客之间讨价还价的声音过高,而影响到了旁边的人。

再看树下睡着一个男子,而男子可能是因为天气炎热的原因脱了自己的裤子,来来往往的人群幸好没有女子,不然就非常的让人尴尬。再看其中有一个男子拿着扇子挡着自己的脸,难道是因为他害羞吗?其实不是,在古代如果碰到自己不想打招呼的人,可以用扇子挡住自己的脸,从自己熟悉的人身边走过,这是一种礼貌。在现在也常常被使用,原来古代人也是一个懂得礼貌待人的时代。

更多精彩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的。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