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风的代表作品,是不是现在日本保留着唐朝时的一些风俗?
最近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引发许多讨论。它讲述了唐天保三载的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
李必(易烊千玺 饰),原型为李泌
剧中涉及了许多历史人物:李必,原型为李泌,7岁被唐玄宗赏识,号称神童;何执正,原型贺知章,从“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得知;程参,原型岑参,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看出;太子即唐肃宗李亨;林九郎的原型是右相李林甫;郭利仕即为高力士……
剧中角色 历史人物
李必 李泌
林九郎 李林甫
郭利仕 高力士
严太真 杨贵妃
王宗祀 王忠嗣
何执正 贺知章
程参 岑参
剧中角色对应的历史人物
剧中所谓的天保三年,对应唐玄宗的天宝三年。故事的大背景设置在这一年是有其深意的,这一年,圣人(唐玄宗)经常要“会见”严太真(杨玉环),次一年,杨玉环正式被册封为贵妃,而通常认为这为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埋下伏笔。
综上,故事就发生在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节点,“长安十二时辰”可以看做此节点的缩影。该作品中包含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及信息,而唐朝的这段历史在我们初中历史课本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章,剧中的许多历史知识在我们课本上就有所涉及,让我们边刷剧边学习历史吧。
0 1
一、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1.“开元盛世”
(1)背景:
(2)唐玄宗的改革措施:
①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结果: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拓展提升】
(1)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
(3)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关注民生、重视科技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等。
2.“安史之乱”
(1)背景:
②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结果: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
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0 2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蕃交往:
(1)原因: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2)内容:①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和手工工匠;
(3)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唐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往:
(1)表现:
③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
④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2)影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0 3
三、社会风气
1.概况:
2.表现:
(1)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2)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极一时。
0 4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剧中出现了以诗人贺知章(剧中何执正),岑参(剧中程参)为原型的人物,也有许多当时音乐、歌舞的呈现,那么当时的文学及艺术是怎样的呢?
何执正,原型为贺知章
1.唐诗:
(1)概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
(2)特点:①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传世的诗歌有50 000多首;②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
(3)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2.其他艺术成就:
(1)概况:唐朝时期,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2)代表:①书法: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②绘画:阎立本、吴道子。
【拓展提升】
唐朝时期科技文化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思想,进行了制度创新,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为唐朝创造了一个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唐朝政府实行科举制和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为科技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对外交流频繁。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科技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唐朝科技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4)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民族的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
0 1
一、何为十二时辰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23:00-00:59 01:00-02:59 03:00-04:59 05:00-06:59 07:00-08:59 09:00-10:59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戊时 亥时
11:00-12:59 13:00-14:59 15:00-16:59 17:00-18:59 19:00-20:59 21:00-22:59
0 2
二、谥号、庙号、年号的区别
我们历史课本《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中出现了五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两个著名的盛世。课本描述的名称分别是: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其中唐太宗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在剧中描述描述年份是用的是“开元”。其实:
贞观、开元属于年号。
谥号
1.含义: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
2.起源: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
3.使用:秦始皇废除,汉代又开始实施。唐朝以前多用谥号,唐朝以后多用庙号。
4.分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汉武帝的武字、隋文帝的文字、周平王的平都是带有赞美性质的。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怀"、"思"等。"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庙号
1.含义: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2.起源: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3.使用:庙号常用”祖”字和“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自西汉到隋唐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到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文人可以用谥号,但是不能用庙号。
年号
1.含义: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2.起源: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3.使用: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的年号也可以有多个。例如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唐玄宗有3个年号,依次分别是:先天、开元、天宝。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只用了一个“贞观”,使用了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