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行的代表作品

于右任的书法表现主要在于草书这一块,首先是学习赵孟頫董其昌为发端的帖学启蒙期,于右任也是在这种时风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书法的第二次涅槃。其实碑学与帖学只是在书学发展研究中人为划分的界限,于右任大致在28岁时开始碑学的临习,于右任书法在经历了前期赵董书风的端庄优雅、中期北碑的险绝浑厚之后,虽草书的学习贯穿于他整个人生之中,而后期草书舒缓自适...

行的代表作品,于右任书法到底好在哪里?

于右任是陕西三原人,早年加入黄兴同盟会,国民党元老级人物,20世纪书法界的泰山北斗,49年后去了台湾。

于右任的书法表现主要在于草书这一块,他的草书学习的是怀素小草,并使怀素小草朝着碑学的方向走去,所以他也有碑学的底子。先生曾经有诗云: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可见他在碑学上所下的功夫之深。纵观于右任先生学书经历,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来看。

首先是学习赵孟頫董其昌为发端的帖学启蒙期,因为他所在的时代科举仍然存在,端庄秀丽的字体是通往科举的充要条件,所以在他少年时期花了很大时间精力在赵孟頫董其昌这类帖学书风上,为他打下了深厚的帖学功底。众所周知的是于右任是碑学大家,他是怎么从帖学转入碑学这条路子来的呢?其实当时的碑学大家无一不是由帖学进入碑学的,他们所走的书学之路都是先学赵董这种遒媚柔美的书风,进而学习北碑。最具代表的是清末的康有为、包世臣,他们都是鼓吹碑学的,这二位书法造诣其实也是一塌糊涂,属于理论上占据高度那种,实际的实践却很少。在他们前辈阮元的引领下,开始了尊碑抑帖的理论研究。于右任也是在这种时风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书法的第二次涅槃。

他的书法开始由柔弱绮旎的赵董之风向气魄雄强的碑书转变,其实碑学与帖学只是在书学发展研究中人为划分的界限,它机械地割裂了碑帖的联系,使得二者对立存在,这种认知的遗憾影响至今,这都是康包二人差强人意的水平导致的。于右任大致在28岁时开始碑学的临习,他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与心血。他深深震撼于北碑的丰富与浩大,由于所从事工作的缘故,他见到了纷繁芜杂的各种庙碑、造像题记、刻石、墓志、墓表等北朝碑帖,彻底沦陷在那种遒劲峻拔、庄重茂密的字体不能自拔,于是有了前文所引的那首诗。由于对北碑爱的深切,他大量的购买北朝碑石达三百余方,并且因为这些碑刻中有七对夫妇的墓志,故而将自己书斋起名鸳鸯七志斋。依靠对这些碑刻的研究,以及他的天赋和努力,于右任的书法日渐成熟,自成一家。观其此时书法,可谓古拙劲挺、雅逸静穆、流美典雅、气势奔放、浑厚朴茂。其用笔任性自然,不拘泥窠臼,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

孙过庭在《书谱》里说过学书的几个阶段,无外乎平正——险绝——复归平正。于右任书法在经历了前期赵董书风的端庄优雅、中期北碑的险绝浑厚之后,他的人生也来到了心性平和,不激不厉的晚年,虽草书的学习贯穿于他整个人生之中,然初期的草书磅礴大气、险劲峭拔,而后期草书舒缓自适、率意从容,已然将碑书的险绝与帖学的平正融于一炉,达人书俱老之境。

从于右任先生整个的作品看,在书法渊源上,他的草书是受怀素小草的影响,用笔含蓄,如同谦谦君子。其风格特征静穆平和,锋芒内敛,辅之以魏碑笔法,奇拙而又妙趣天成,从而实现了碑帖融合,完成了他书学风格最终确立。

欣赏他的作品,我们的着眼点要他后期的草书,感受那种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之美,体会那种宁静恬淡之境,并追怀他那随意挥洒,心旷意远,信手拈来的高古和儒雅。

有没有好的字帖推荐?

楷书可以选田英章、田雪松、卢中南、顾仲安、荆霄鹏、米骏、张秀等人书写的字帖;行(楷)书则可选沈鸿根、田英章、荆霄鹏、王正良、吴玉生、蔡殿雷、邹慕白、杨为国、任平、骆恒光等人的字帖,草书这里不进行推。

如果你想更深入的练习,那么就得在当代的基础上习古,选临历代书法经典,如楷书可选钟繇、赵孟頫、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等人的楷书以及明清名家的小楷,行书可选王羲之、王献之、赵孟頫、颜真卿、苏轼、米芾、黄庭坚、王铎的等等。同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自己性情相投、喜欢的字帖。

吴玉生的《怎样写好写快规范字》、《无师自通学书法》、《古文观止》、《硬笔行书红楼梦诗词》等,荆霄鹏的《实用行楷字帖》、《漂亮字快写36技》,田英章的《钢笔行书实用技法字帖》、《漂亮字的快写技巧》、《跟田英章学行书》、《现代汉语常用3500字(行书)》等,钱沛云的《硬笔书法技巧》、《钱沛云教你写好硬笔行书》等。另外,还有大量的教程类书籍,比如丁永康的《钢笔字书写新技法》。另外,白蕉邓散木的《钢笔字范》也不错。

笔法和线条是一回事吗?

谢谢千里马先生邀请!

记得这个问题发生过较大的争论。一个书法理论家提出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学习书法要加强线条的锤炼,提高线条的质量,这个观点遭到一些人的激烈反对,反对者的观点是书法的点画不是线条。

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关键要统一对线条这个概念的定义。不然各人说的不是同一个东西。

首先,线条是几何概念。

关于“线”的产生,康定斯基指出:“在几何学上,线是一个看不见的实体,它是点在移动中留下的轨迹。”

书法的点画显然不是这种线。

其次,美学概念:”指人体或艺术品外形的曲线。”

书法的点画显然也不是这种线条,虽然在审美方面可能有着内在联系,但形状肯定不一样。

其三,美术概念,指绘画用到的点、线、面中的一种。这种线条有虚线、实线、直线、曲线之分。显然也不是书法的点画。

我才疏学浅,闹不清楚这么多的线条,但我认为书法的点画有点有线甚至有面(例如方笔横的头尾),又是起行收逆锋(或尖锋)中锋回锋提按顿挫一气呵成,应该和数学、绘画的线条有区别。

但也有理直气壮认为书法和绘画的笔法是一回事的:所谓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即中国画特有的用线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

对此,我不敢苟同。

范曾画字,虽然很美,但没有书法的法度。

看看配图这些真正书法家的点画,就知道范曾”线条”的差距了。

有什么适合初中生的行楷书字帖推荐?

初中生已经有一定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审美。一是选择历史上著名碑帖,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贴。注重技法练习的,可以选择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米芾,苏轼,黄庭坚也都可以;注重端庄秀美的,可以选择赵孟頫的行楷(帖子比较多就不一一列举),智永的千字文等。

从军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从军行》是乐府的一种曲名,从名字即可看出,其诗词内容多以边塞情况,战士生活,行军打仗为主。写从军行的诗人不少,比如李白,唐炯,而其中比较出名的诗作,莫过于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了。

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是唐代诗人,擅长写七绝诗,他的边塞诗气势壮阔,豪迈大气。他写了七首《从军行》,但其中最广为流传,代代相诵,莫过于第四首了,那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道出了战士们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诗文其实写的很直白,没半句的躲躲藏藏。前面二句,描写了边塞的风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雪山看上去也显得黯淡许多,所在的边塞古城看出去,玉门关远在千里之外。后面两句表达了虽然环境很恶劣,镇守边塞的战士,经历过上百场战役,铠甲都被磨破,但不攻破楼兰,誓死不回家乡。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极其深厚,悲壮。那些常年镇守边疆的军人,谁人不思念家中的父母妻儿?边塞的黄沙漫天,物质缺乏,每天的生活除了训练,便是时刻等着上战场,脑袋都是拎在裤腰带上。

无论是心理,还是身理,他们都承受着艰巨的考验,但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后方百姓的安定,他们告别亲人,来到这荒蛮之地,忍受着所有的不适和艰苦条件。这种孤独,悲凉,但又又充满豪情壮志的精神,在这首诗中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优秀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浪而上,哪怕是千年前的古人所写,但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它一样能抵达到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一样能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去体会一切的和平都来之不易,我们能从中学到的,便是感恩,珍惜。

张行代表作?

张行,男,1962年9月21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流行歌手,张行代表作《一条路》《迟到》《我祈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