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原始社会代表作品内容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人们已开始驯养与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活关系较密切的某些小动物。使人类的经济以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农业畜牧业的全部生产活动要求人类更多地认识、改造自然界,2、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

原始社会代表作品内容,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农业革命的?

农业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观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世界各地区的人民,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积累了经验,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农业出现的时间很不一致,大约为从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有些氏族和部落在新石器时代仍长期以采集和渔猎为生。考古资料显示,世界上主要的早期农耕中心有三个地区,即西亚、东亚(包括南亚)、中南美洲。如西亚的扎格罗斯山区、小亚细亚半岛南部、东地中海沿岸的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也是大麦、小麦、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产地。中国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很早就种植粟和水稻。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分别是玉米、豆类、马铃薯等作物的原产地。新石器时代还出现了畜牧业。早在中石器时代或更早些时候,人们已开始驯养与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活关系较密切的某些小动物。狗和绵羊是最早被人驯养的动物。如伊拉克的帕勒高拉洞穴遗址内发现公元前1万年家养狗的骨骼。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1、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以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人类在“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方面,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农业畜牧业的全部生产活动要求人类更多地认识、改造自然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经济服务。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2、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3、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在狩猎采集经济下,人们难以获得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即使在短暂时期内获得,也无法长期储存。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导致原始社会的崩溃。

人类是如何从狩猎采集进入了农业时代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大型动物的数量有限,它们在自然界繁殖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人猎杀它们的速度的。第二个原因,新仙女木事件剧烈地降温和之后剧烈地升温,对动物尤其是大型动物的影响最大,所以它们的数量急剧减少。第三个原因,升温带来的效果就是另外一种食物来源的可能,用农业来制造食物的可能性增加了,变暖带来的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增加了,所以这又是一个推动人类祖先务农的因素。

知道了这些,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人类还会不会在今后的某一个时刻又回到从前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呢?

这个问题是有一个非常确定的答案的。

无法回头的农业生活

人类祖先一旦走上了农业生活方式,需要面对的任务比从前要复杂多了,狩猎采集的时候主要就是武器的制造、动物的宰杀,还有简单的帐篷搭造。

但是在农业出现之后,比如怎么规整田地、怎么测算日期,不同功能的农业工具是怎么制造的,还有灌溉、施肥、病虫害的防治、食物的初步加工、食物的储藏,这都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难题。

而且,也因为任何农作物至少都需要几个月的生长期,所以必须改为定居,而定居就可以把居所建得比较好一些,这样一来,建筑技术也就发展出来了。

不可否认的是,农业是可以提供更多的食物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但这个更多的食物量指的是热量,它跟更优质的食物是两码事。

早期的农业社会吃的是那些更加单一的食物,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容易缺少各种维生素跟微量元素。所以,农业最早出现的时候,是让人口数量大增,但是这些新增的人口健康状况是远远不如狩猎采集的年代的。

人口增加之后,却又迫使农业继续扩大规模,继续增加的农业收成又提供了更多的粮食供人类祖先繁衍,人口进一步增加。

所以你看,这是一个正反馈,而且很久一段时间,人口的增加速度都是略微比农业收成多那么一点点,也就是农业导致人口的增加,但是增加出来的人口总是处于营养不良的饥饿线上,但还不至于饿死。

当这种情况持续几千年之后,人口增加到从前狩猎采集的成千上万倍的时候,这会儿人类祖先就再也没有办法回到原来狩猎采集的模式了,因为这时候环境中拥有的自然资源完全不够人类猎杀。

正反馈的因素还有,就是人类增加之后,接触的机会多了,沟通交流多了以后会产生语言,而这些关系的总和又促成了新的社会制度的出现。

所以,再回到我们之前提出的那个问题,人类还会不会在今后某一时刻回到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呢?

答案非常肯定:

除非遇到那种不可思议的大规模的灾难,这种大规模的灾难假如最终只导致千分之五的人活下来,那也许我们还可能回到狩猎采集的年代,否则我们永远也回不去了,只要走上农业,就是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退一万步说,就算只有千分之五的人活下来了,那种全球性的灾难也一定会波及全球所有的生物,到时候自然条件还能不能维持这千分之五的人类生存,也都是一个问题。

当我们走上农业之路之后,还经历过很多次生存资源的匮乏,每一次的最后都是通过技术突破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而且每一次技术突破之后又带来旧的社会秩序的瓦解。

郑州历史上的十大名人盘点?

搜集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郑州十大历史名人

人文始祖——黄帝

黄帝,是少典的次子,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即黄帝故里),故称轩辕氏。黄帝幼时聪明异常,既长见识渊博,才干出众,遂继承父亲少典被拥立为有熊部落首领,故又称为有熊氏。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前期,社会变革十分激烈,因此史书中留下了一些关于他南征北战的生动记载。

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后与炎帝大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并取得胜利。此后又讨伐蚩尤部落,统一了中原华夏地区。黄帝时代,发明创造繁多,成就辉煌,遂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上古隐士——许由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动在今天颍水流域的登封、许昌、禹州、汝州、长葛、鄢陵一带,这一带后来便成了许国的封地,他从而也成为许姓的始祖。 据说帝尧曾多次向他请教,后来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隐居起来,再也不愿意与世俗社会交往。帝尧派人找到了他,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许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称赞说:“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

郑国名相——子产

子产(?--前522年),春秋时代郑国杰出的政治家。出身于贵族家庭,少年时便聪慧异常。

公元前554年他开始担任卿职,12年后升任正卿,辅佐国君主持郑国政务。在担任正卿的20年间,子产对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收到了显著成效。他“铸刑鼎”,坚定地推动刑法公开运动;他“作丘赋”,大力推进赋税制度的改革;他整理土地的疆界和沟洫,以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他采取灵活机动、不卑不亢的外交政策,积极改变郑国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子产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思想家。他所提出的哲学命题---“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在中国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子产为政,不断向人民施惠,因此在他去世的时候,孔子曾痛哭流涕地说:“子产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一位仁爱之人呵!”

道家名师——列子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韩非(?--前233年),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

韩非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于著述之中,写出了《说难》、《孤愤》、《五蠹》等十余万字的作品。它们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炉,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

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曾经发出感叹说:哎呀,寡人能够见到这些作品的作者并与他有所交往,即使死掉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于是发兵加紧攻打韩国。

韩国国君只好派韩非出使秦国。韩非来到秦国后,受到了他的同学李斯等人的诬陷而被下于狱中,不久自杀身亡。

农民领袖——陈胜

陈胜(?--前208年),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雇农出身,少年时便志向远大。为人佣耕,他发出了富贵的感叹。遭到了同伴的讥笑后,他立即反唇讥道:“燕雀怎能知道鸿雁的志向呢?”

公元前209年,陈胜被征发前去戌守渔阳,与他一同被征发的还有阳夏人吴广等900人。当他们行至蕲县大泽乡时,正好赶上了雨季,无法继续前进,眼看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而按照秦朝的法律规定,不能按时到达的人一律处斩。陈胜和吴广于是在一起商量,决定发动起义。他们杀死押送他们的秦朝官员,正式举起了义旗。

起义军很快便发展到几万人,并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被推立为王。在陈胜起义的带动下,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反秦的战争。后来秦军反扑,起义军被打败,陈胜也被叛徒杀害。但陈胜首创的农民起义,最终还是把秦朝给推翻了,并且这种精神世世代代激励者中国人民。

艺苑大家——郑虔

郑虔,郑州荥阳人,字弱斋。唐天宝初(742年)为协律郎,曾据当时世事著书八十余篇,有人告他私撰国史,郑虔匆忙中将书稿焚毁,但仍被贬官。后返回京师,唐玄宗爱其才,为其置广文馆,以为博士。郑虔好画山水画,因为纸张不足,专门在慈恩寺储藏了几屋子柿叶,每日用些叶子为原料练习。他曾把自己的诗、书法作品和画献给唐玄宗,玄宗“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郑虔的山水画,树枝老硬,山多墨,又常在画上题诗,诗书画三者皆妙,所以唐玄宗有这样的好评。

安禄山作乱,攻占长安,授郑虔水部郎中之职。郑虔称病求缓。安史之乱平息后,郑虔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贬后半年去世。

郑虔还精通地理知识,各地的“山川险易,方隅物产,兵戌众寡,无不详”。他处理事务,“言典事该”。“诸儒服其善著书,时号郑广文。”

郑虔为官清廉,生活简朴。杜甫曾有诗赠他,其中提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他的清贫,由此可见一斑。

诗圣——杜甫

郑州巩义人,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出生于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杜甫故里)。杜甫童年时,虽家境贫困,仍好学不辍。他7岁开始写诗,20岁时开始游历吴越齐赵等地,中间曾应进士试,未中。安史之乱发生前,杜甫曾寓居长安十年,当时唐朝政治日益腐败,杜甫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安史之乱后,杜甫外逃时被叛军所俘,押回长安。但他后来又设法逃离,到凤翔投奔唐肃宗。唐军收复长安后,杜甫随肃宗返回长安,因为替丞相房(王官)兵败辩护,触怒皇帝,被贬为华州司户参军。公元759年,杜甫弃官入蜀,760年,在四川节度使严武的资助下,于成都西南浣花溪畔建草堂居住;765年,离开成都东下;768年,携带家眷乘舟出三峡人鄂湘;770年,至耒阳,病死于船中,终年59岁。杜甫葬于何处,至今说法不一。有一说是葬于巩义县的邙岭(杜甫陵园)。

后人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他为“诗圣”。杜甫一生清贫,他曾自嘲道:“自7岁属辞,且四十年,然常寄食于人。”晚年亦颠沛不定。

一代诗杰——白居易

白居易,郑州新郑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好诗,受到名家称赞。但由于无人推荐,他一直未能入仕。直到贞元十六年,才考中进士,时年29岁。公元807年,白居易经殿试授翰林学士,次年又被任命为左拾遗,向唐宪宗提出了不少有利于民众的谏诤,而且写出了大量揭露统治者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的腐朽生活的诗篇。

元和九年,白居易受排斥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翌年又因得罪宦官官僚而贬为江州司马。这段时间白居易写出了不少好诗。千古传诵的名作《琵琶行》就是这时写成的。

长庆二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杭州任上,他在积蓄湖水、保护堤坝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年后,又改任苏州刺史。

此后,白居易又调京师任职,但他目睹朝廷党争加剧、朝政混乱的局面,决计“独善其身”,于是称病离职,晚年醉心佛道,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自号香山居士。病势于会昌六年,终年75岁。

建筑宗师——李诫

李诫,字明仲,郑州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学家。李诫之父李南公,在北宋王朝为官60年,“干局明锐”,其兄曾任至龙图阁直学士。李诫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从小就受家庭熏陶,好学多才。他工书法,善绘画,藏书数万卷,手抄本数十卷。曾官通直郎,任将作监。元符三年,李诫撰成《营造法式》,该书是建筑史上划时代著作。李诫还曾主持修建一系列著名建筑,如1099年修建五侯府,1102年修建辟雍宫,后又修龙德宫、棣华室、朱雀门、九成殿、开封府衙、明堂等等。大观四年在虢州知府任上病逝。 李诫为人博学多闻,另著有《续山海经》、《琵琶录》、《续同姓名录》、《马经》、《六博》、《古篆说文》等著作多部。他的书画深受书画行家宋徽宗的好评。

李诫是个被埋没的科学家,《宋史》没有为他立传,明清两代《郑州志》、《郑县志》亦无他的传记。《宋史》评价他的父亲为人是“反复诡随,无特操,识者非之”。对于其兄,当时“人以为刻薄”。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感谢您的支持,可以顶我哦!

犹太教对其他宗教的历史形成和影响有多大?

“我父亲每7天读一遍《古兰经》,每6天读一遍《圣经》,诵读的最后一天,许多人都来听经。我父亲说:诵经结束时,将有天恩降世间。”

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伊本·赛阿德,在所著的《人物传记》里引述麦依姆奈的一段话,显示伊斯兰教兴起之初,有些穆斯林还保留着诵读犹太教经典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有着天然的渊源元,都是中东闪族的生活产物。三家宗教可统称为1个名称——亚伯拉罕的宗教,他们都尊崇先知“亚伯拉罕(Abraham)”(伊斯兰教里叫“易卜拉欣(Ibrahim)”)。

亚伯拉罕诸宗教的共同特征是“一神信仰”,而其中的犹太教就是源头,基督教被称为是“犹太教的女儿”,而伊斯兰教则受前二者的影响产生,主要是犹太教。

犹太教的诞生,要追述到亚伯拉罕离开偶像崇拜的部族,他来到“应许之地”(巴勒斯坦)定居。亚伯拉罕的迁徙,象征着他与偶像崇拜的彻底决裂,转为走向一神崇拜的道路。

这是宗教信仰的一次革命,也是犹太教产生的根基,而上帝与亚伯拉罕的立约,让犹太人成为上帝的“契约之民”。

犹太教发展到耶稣的时代,基督教开始产生,不过依然是犹太教的1个派别。基督教认为耶稣就是救世主(弥赛亚),凡是信仰他的人,都会蒙恩得救。

传统的犹太教认为救世主的降临还很遥远,耶稣不是救世主,否则世界已经和平。我们说时间能改变一切,确实时间一久,基督教就脱离犹太教,成为1个独立的宗教。

犹太教还影响伊斯兰教的产生,早在公元1世纪前后,很多犹太人就移民到阿拉伯半岛生活,最著名的是麦地那的犹太部落。

随着犹太人的到来,犹太教的各种观念也被传到阿拉伯人当中,甚至导致一些阿拉伯人信奉犹太教。公元7世纪,穆罕穆德创立伊斯兰教,他学习、借鉴麦地那犹太人的教义,逐渐完善伊斯兰教的体系。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信徒,已经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地表陆地也绝大部分属于他们。地球剩下的地盘被印度为代表的婆罗门系、中国为代表的儒释道系所占据,从实力对比上来看,还是亚伯拉罕诸宗教强势。

除了基督教、伊斯兰教之外,犹太教其实还影响到一些小宗教,比如诞生在伊朗的巴哈伊教。这些小宗教的影响力有限,只能在局部地区或者历史的某段时间产生闪光点,而就人类历史的发展来说,犹太教对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影响才是巨大的。

尽管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间挺会撕,各种历史、现实的恩恩怨怨纠缠不清,像基督徒会说犹太人是杀害耶稣的凶手、犹太人会说穆斯林歪曲《圣经》、穆斯林会说基督徒的“三位一体”教义,但谁也不能否定他们之间的联系。

百年孤独主要想表达什么?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代表作,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鸿篇巨著。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一共七代人一百年来的兴衰传奇,反映了拉丁美洲这片土地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马尔克斯在本书的创作中大量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因此本书,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马尔克斯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在一百年来承受的孤独。布恩迪亚家族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任何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家族中的很多人为打破持续的孤独状态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

这本书很难读,不仅是因为书中大量繁复的人物命名,更加难以理解的是书中充满了大量的隐喻。

书中的每一个人,以及每一个事件,都是在对现实完成某种映射。布恩迪亚家族经历了从淳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殖民入侵后的西方思潮的侵蚀,在到一切归于平静后的绝望、灭失,正是哥伦比亚,甚至是整个拉丁美洲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

家族的第一代人在筚路蓝缕中开创基业,家族的后代则因循祖先的精神将之继承和发展。家族的第二代人何塞·阿尔卡蒂奥继承了父亲的强悍精神和蓬勃欲望,奥雷里亚诺则继承了父亲的孤僻性格和聪明才智。

作为书中的主角,家族的第二代人奥雷里亚诺上校的传奇故事贯穿始终。

“奥雷连诺上校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败。他跟十六个女人生了十七个儿子,这些儿子在一个晚上接二连三被杀死了,其中最大的还不满三十五岁。他自己遭到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枪决,但都幸免于难”,最终在革命与无休止的战争中,上校杀死了自己的亲密战友,不可避免的使革命走向了停滞和反动。奥雷连诺上校最终远离尘嚣,又躲入了小屋,度过了后来无用的数年岁月。这同样也是美洲轰轰烈烈的革命沉寂之后,那些昔日的英雄无奈选择。

奥雷里亚诺上校一个人的命运,代表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同时也喻示了拉丁美洲人民在西方殖民主义入侵时期的命运。

他们试图融入外部世界的先进文明,渴望抛下保守落后的本土传统,但是最终所有的努力和挣扎,都像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的三十二场战争一样成为徒劳。

小说最后,马尔克斯写道:“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既表达了马尔克斯对西方文明入侵拉美本土文明的愤懑和抗议,又表达了他与浴火重生的拉美人民重建家园的期待。

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近乎绝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这样的历史象征了孤独,就是“百年的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的人始终没有摆脱孤独,时间在一百年之后仿佛第一代先祖发现的那样永远停留在星期一,马孔多的一切都陷入停滞不前。直到家族中的最后一代人被刚一出生就被蚂蚁吃掉,马孔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之中。

我是博书君,欢迎关注我的号:博书。

自上而下是哪些时期呢?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但是,你又知道这五千年的历史从什么时期开始,到什么时代结束,你能从头娓娓道来吗?如你有一些外国朋友,对我大中华很感兴趣,问及中国的历史,你又知道多少?作为一名中国人你却不知道自己国家的文明历史、起源,各时期又有什么大事记,那实在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 列位看官不用急,如果你以前没有什么印象,相信看了以下我整理的一些材料,分九个时期简说各时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先说说为什么只说是五千年文明,这是由于世界上关于历史起源的标志尚有争议,大部分国家都是以有文字记载算起。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文字是距今5000年时期,故我国历史定为五千年。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上古时期(约170万-4000年前) . (一)介绍: 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他手托天,脚踏地,将天地支撑起来。临死时,身体的各个部位化成了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山川湖海、良田沃土、矿藏宝物,一个美好的世界诞生了。过了几万年,天神女娲来到大地,随手拾起一块湿泥巴,仿造自己模样捏了泥人,他们居然活了,于是天地就有了人类,这就是女娲造人的动人神话。 (二)大事: 1、黄帝大战蚩尤:五千年前我国的长江黄河流域有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最强的是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黄帝大战蚩尤,大获全胜,被推举为部落首领。黄帝在远古时代为华夏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后人推崇,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我们自称是黄帝子孙。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本是亲近,所以有时也称为炎黄子孙。 2、大禹治水:传说在黄帝以后,相继的出现了三个很有名的部落首领,他们是尧、舜、禹。大禹治水有功,他治水的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足迹遍及黄河两岸,终于治好了全国的水患,被舜选为继承人。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做了他的继承人,氏族部落的选举制度被废除了,变成了王位世袭制度。启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二、奴隶王朝,三代更迭——夏商西周(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 . (一)夏王朝的灭亡:夏王朝统治中国大约四百年,到公元前16世纪,夏朝最后一个君王夏桀。他是个出名的暴君。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推翻夏朝。商汤最后把夏桀流放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一直到死。夏朝就被商朝取代了。 (二)周武王伐商纣:商朝在以后的3百年中,搬了五次都城,王位也不断更替。商朝最后一个君王叫纣,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而且是个军事天才,作战指挥大军,无往不胜,并把商朝的文化传播到淮水和长江流域一带,这是商纣王值得称颂的地方。但在长期征战中,军备和人民的消耗、负担无疑都是很大的,纣王不顾人民死活,一味贪图享乐。纣王的寻欢作乐、欺压百姓、杀害忠臣的行为加速了朝政的腐败和商朝的灭亡。西部有一个部落周,部落首领为周文王,决定讨伐商纣,死后周武王即位。周武王与姜太公精心策划,会同各路都侯,兴兵伐纣,大获全胜,灭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 (三)周王朝的兴衰:周朝在成王、康王时期,政局比较稳定。到了第十代国王——周历王是个昏君。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杀死了历王。进行了“共和行政”,从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王都从镐京迁到东都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所以历史上把平王东迁以前的周朝称为西周,把东迁以后的周朝称为东周。 三、战乱频繁——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一)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都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第一个称霸的是齐国。十几个大国都想称霸,你争我夺,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春秋末期越国君主,吴越之争时,勾践在吴国服役三年,为了不忘记耻辱,天天尝胆,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越国,由于他卧薪尝胆兢兢业业越国一天天强盛起来,公元前478年发动了灭亡吴国的战争,经过三之久的围困,吴王最终被迫自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起义的不断暴发,奴隶社会走向没落。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开始。 (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战国七雄”,即韩、赵、魏、秦、齐、楚、燕七个国家,各个都侯国经过254年的纷争攻伐,于公元前221年,秦国最终灭掉了六国,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王朝。 四、物极必反,众望所归——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 (一)秦朝(公元前221年—206年):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秦王政用了十年的时间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他把统一的国家定为秦,国都定于咸阳,他认为他的功绩很大,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自称是始皇帝。他在位时的功绩:建立了郡县制,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修筑了万里长城等;他的暴政:焚书坑儒,修建奢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陵墓。 (二)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的暴政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抗,二世即位后,他的暴政远远超过了他的老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揭竿而起”,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由于军事上的失误和内部矛盾,只经过六个月就失败了。 (三)汉王刘邦、楚霸王项羽:公元前208年,发生了巨鹿之战,项羽率领农民起义军摧毁了秦军主力。同时刘邦领导的农民军杀进咸阳,灭了秦朝。公元前220年楚汉之争中,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边。 (四)汉王朝兴衰(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公元前220年2月刘邦做了皇帝,称为汉高祖,建都洛阳(后迁都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汉朝。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代雄主,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那时起儒家学术几乎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汉武帝打败了匈奴。由于汉王朝的残暴和贪婪,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汉王朝,东汉末年,经过黄巾军的起义,汉王朝摇摇欲坠,董卓之乱以后,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都侯,东争西讨,他的权利远在皇帝之上,势力渐渐强大起来。 五、三足鼎立,群雄争霸——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 (一)三国鼎立:公元208年发生了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打败了曹操。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定国号魏,主要控制黄河领域及北方一带;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控制湖北、湖南和四川一带;公元220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控制长江中下游一带,自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二)两晋南北朝:三国连年征战,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代魏立晋(称西晋),280年晋灭吴,全国复归统一。316年匈奴贵族建立的政权灭西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的战乱时期,前后出现20个割据政权。直到公元439年鲜卑族政权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方获近百年的相对稳定。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继之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581年隋代北周。在南方,公元317年西晋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南京市)称帝建立偏安江南的政权,史称东晋。公元420年以后又历经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四朝更迭。此四朝与北魏以降的北方政权相对峙,是为南北朝,直到公元589年隋灭陈,才再次结束割据局面,使全国重归统一。 六、华夏统一——隋唐五代(公元581年—960年) (一)隋朝的兴衰:公元581年,杨坚建立了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攻克了南朝的都城,陈兵溃败近300年的南北政权被消灭了,中国南北统一了。公元604年,杨广即位,即为荒淫亡国的隋炀帝。公元617年右屯卫宇文化及发动兵变,用丝带勒死了隋炀帝,隋朝也随着灭亡了。 (二)唐朝的兴衰:隋朝的大将李渊起兵反隋,公元618年,他当上了皇帝,称唐高祖,国号为唐,定都长安,经过几年的平乱,公元624年,唐统一了全国。经玄武门事件后,唐太宗即位史称贞观之治。唐代后期,李隆基即位——唐玄宗,这一时期史称为“开元盛世”,经过八年的安史之乱,国家的经济出现了破坏,出现了藩镇割据,唐朝走向了衰落。 (三)五代十国:五代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混战的继续和发展,中原有五个王朝,中原以外有十个国家。 七、边境战乱,九州统一——宋元(公元960—1368年) (一)宋王朝的兴衰:公元960年初,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王朝,历史上称为北宋。宋太祖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一下子结除了高级将领的兵权,把权利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失败。民族英雄岳飞英勇抗金,最终遭奸臣迫害致死,宋王朝加速了灭亡。 (二)元朝的兴衰:公元1271,忽必烈将蒙古国的国号改为元,历史上的元朝从这时候开始。1279年忽必烈消灭了南宋。1368年元朝灭亡,元朝一共只有98年。 八、明末混乱不堪,清朝取而代之——明和清前期(公元1368年---1840年) (一)明朝的兴衰:元朝末年政治黑暗,社会腐败,农民起义不断,朱元璋夺取了农民起义的政权,1368年5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国号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不可多见的杰出君主,一生勤于政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做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巩固了明朝的政权。到明成祖在位时我国的航海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最有名的是郑和七次下西洋,开辟了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末年东北地区出现了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领袖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公元1616年,他即位称汗,国号大金(史称为后金),与明朝公然分庭抗争。 (二)清朝的建立:经过萨尔浒大战后,明朝大伤元气,后金步步紧逼,到皇太极即位,用反间计掉了对手袁崇焕大将,打那以后后金越来越强大。1635年皇太极把女真改成满州,162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号为清,他就是清太宗。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吴三桂勾结清兵镇压了起义军,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雍乾盛世」。 九、王朝腐败无能,名士奋起抗争——晚清和民国 (一)清朝末期:由于清政府对内实行残酷暴政,对外软弱无能,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争接连不断,其中历时九载的白莲教起义结束了清朝的全盛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此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满族失去了早期那种积极进取、富有朝气的精神,政治腐败,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蹒跚地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此而爆发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为挽救自身命运,统治阶级内部亦进行了一些改革活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使中国走上富强独立的道路,但皆以失败而告终。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二)民国: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爱国主义的浪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汹涌澎湃,空前高涨。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政府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912孙中山成立了中华民国,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六大基础自然科学有哪些?

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 数学(mathematics),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相互作用,以及物质的基本存在状态与结构层次的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寻找各种序、对称性和对称破缺、守恒律或不变性。一切自然现象都不会与物理学的定律相违背,因此,物理学是其他自然科学及一切现代科技的基础。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化学是“材料科学的基础、物质科学的核心、物质工业的后盾”,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 生物学:又称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可以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物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物理学以及新的交叉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分支学科。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