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唐诗代表作品有哪些,苏轼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后雨的代词人是谁?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诗人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调歌头是古诗还是诗词?
《水调歌头》是一首古诗词。
《水调歌头》原文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苏轼相关知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为什么有的人说陶渊明屈原李白杜甫他们是伟大的诗人?
本人是高中语文老师,对题目中的几个人很熟悉,而且还教过他们的代表作品。下面是我的一点看法: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离骚》是屈原代表作,它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杜甫,字子美,汉族,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代表作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都着重于描写苦难。尤其是曾经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石壕吏》,对于底层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压榨,有非常细致入微的描绘,甚至让人不忍卒读。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后世将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通过大量的诗歌,反映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并具有浪漫主义精神,大量忧国忧民的诗歌,彰显了李白伟岸的爱国主义精神。
李白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而且《蜀道难》已选入高中语文教材。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人民疾苦;尤其是表现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
特别是他淳朴自然的田园风格的诗文,自唐以后,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他开创的“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在长期的田园生活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陶渊明晚期创作的《桃花源诗并记》,标志着诗人思想发展新的高度。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 苏轼的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堪称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例如,写春夏景物:"春江水暖鸭先知"等 。
清明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对吗?
不是苏轼写的,而是他的好友黄庭坚《清明》,一首《清明》用典贴切深刻,让人不服不行。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这天,人们总是愁多一些。一来,是因为这一天是祭奠先人的日子,在这一天很容易就想起已经逝世的亲人,心中难免悲伤。二来,清明节前后,雨水都挺多,也会使人们产生压抑的情绪。而在这首诗中,苏轼的好友黄庭坚写这首诗主要是因为他想到了那些逝世的先贤,心中有所感,故而发之为文。
这首诗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其实是一首咏史诗,诗内容如下:
《清明》
北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佳节到了,这一天,桃花儿红,李花儿白,都争着抢着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绽放着最迷人的笑靥。而对比强烈的是,那田野上一座又一座的荒凉的坟墓,都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杂草,让人看着就觉得无比的凄凉,一看就已经很久没有人去打理过,没有人去祭扫过了。
听着那一声又一声滚滚的春雷,看着那些正在冬眠的蛇虫都被春雷惊醒,那郊外原野上的新草和树木都得到了春雨的滋润,这场春雨来得还真是及时呀!
看着眼前的荒凉的坟墓,想起曾经在《孟子》一书中看过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齐国有个人长期外出去坟墓,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那些用来祭奠先人剩下的食物,拿回家后却向妻妾炫耀这些是刖人请他吃饭了。又记起孝子介子推就为了照顾老母拒绝做官,结果被皇帝活活烧死。这两件事情让人唏嘘不已。
总是想,这两个人到底是贫贱愚蠢呢,还是贤能清廉呢?他们已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答案了吧!毕竟,现在的我们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眼前乱糟糟的一大片蓬乱的草和一座座荒凉的坟墓。
这首诗内容是有点消极的,而这种消极中又带着无奈和思索。
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平生擅长诗词,又工书法,乃是苏轼的至交好友。他非常擅长写诗,人们往往把他和苏轼并称为“苏黄”,还把他和张耒、秦观、晁补之三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这首《清明》是在北宋末年的“元祐党争”时期写作的。那个时候,王安石的“新派”和“元祐党人”之“旧派”水火不容,斗争激烈,因为苏轼是“旧派”,黄庭坚也受到了影响。
所以,在这首词中,黄庭坚多用对比和用典的手法,借清明来抒发自己被贬谪过后的消极感慨。“桃李笑”和“只生愁”是一对乐景与哀情的对比,也是春天生机勃勃的“生”与坟墓荒凉破败的“死”的对比。而贤人与愚人之对比,也是一对矛盾描述。这种或大或小的对比,既是黄庭坚心中消极,难以确定眼下方向的迷茫与烦恼忧愁,也是诗人对生死的思考和贤愚的思考。
而引用了《孟子》中的寓言故事和介子推因为拒绝入朝为官被活活烧死的典故,是非常贴切的,堪称语言使用之高峰吧!苏轼写庐山的古诗是哪一首?
苏轼写庐山的古诗是: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人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题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含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之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会之外,又有深永的之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近代四大古诗派?
雄浑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
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孟浩然的《临洞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这些诗句都可以以雄浑称之。
②豪放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
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
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
“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
“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③沉郁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④悲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
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
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