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故代表作品,赞美龙虾的诗句?
戴盔披甲舞长须,刀剑随身一勇夫。莫道弹腾方寸地,自凭豪气走江湖。
诸友生来志趣同,洞庭湖里练刀功。有朝一日归东海,化作吞云吐雾龙。
共死同生三结义,随携刀剑五湖游。寻源探底常求索,他日成龙志可酬。
怪事咄咄费琢磨,江边随见钓虾多。谁知我却遭虾钓,俘得诗人唱赞歌。
早年家住近江河,识得龙虾智慧多。欲倩丹青为画相,常从梦里苦缠磨。
河虾自有成龙志,苦练江湖不记年。今日舞须腾股海,为将牛市向人传。
无论江河浊与清,自凭求索历征程。
纵然风浪添三尺,亦不逢人叫不平。
利刀时带有玄机,强受恭维弱受欺。
漫道吾身腰不挺,挺腰刺破霸王衣。
须舞刀挥勇向前,困时即在草边眠。
追求数载缘何故,他日成龙可上天。
滩干水浅暂栖身,苦里求生不计春。
他日随涛归大海,便和龙女喜相邻。
节自先天志自高,不图称霸也操刀。
欲成翼手无他顾,一跃冲将万里涛。
本是江湖自在身,弹腾柱壁有由因。
为何杜牧就被认为是薄幸郎?
李白、白居易、杜牧分别属于唐朝不同时期,对后世人来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诗人,诗人自古以来就属于风流雅士阶层。
李白一生放荡不羁属于济公式的人物,为人放浪不羁,年轻时期有很大抱负,然而一直无法金榜题名,虽然屡屡自荐,但是都无果。到唐玄宗时期,他因贺知章等人推荐,文采才被唐玄宗赏识,后就在皇帝休闲时,专职于给皇帝写诗助乐。唐朝时期被我们后人普遍认为属于一个开放的朝代。从唐玄宗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色”“性”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最起码在当时所谓的上层社会的人真是会玩。因此对于当时社会上的“妓”,应该是司空见惯的。李白最浪荡的时候恐怕就是在跟随着唐玄宗的那段时光。我们读读他的《相逢行》:当时的他心花怒放,把这首乐府诗,写得非常香艳: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 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 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 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这首诗不可能写给他的老婆,只能是写给一个萍水相逢的女人,并且这个女人还应了他的搭讪。于是春心浮荡,狂喜不已。读过李白诗的人都会发现他在自己的诗里不止一次提过五花马,说明李白喜欢五花马,骑马携佳人玩乐是他的梦想!他最羡慕的就是是东晋宰相、淝水之战的指挥者谢安(字:安石),这个谢安当年隐居东山带着一群妓女游乐其间,“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楼中见我金陵子,何似阳台云雨人? 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对君君不乐,花月奈愁何!”这首诗不但写出了他对谢安石的羡慕,还写出了他自己的相好金陵子。所以后人调侃他“骏马驮妓”,都是因他本人毫不掩饰的抒怀诗。 白居易,仕途比李白好很多,他是科举出仕,在朝中任职多年,又因政见不同自请出外任职,多为地方长官,因此白居易除去工作,休闲时光也是非常丰富,作为和李白一样的诗人,有着和李一样的爱好。唐代官吏狎妓是一种默认的制度。官吏到职交接班,交割工作以外,而且还会交割妓女:那时候山高水远交通不便,前任大都不可能带走所宠妓女,除了恋恋不舍,还会给她找好后路;后任者对于前者的推荐欣然接受,这就是另类的官场文化了。白居易是唐代官员中狎妓最为有名的。他蓄养很多妓女,从杭州带着妓女回洛阳,又把人家遣送回去,有来有往,视为小事。还甚至还和元稹交换妓女,相互狎玩,白居易的《上阳宫》、《琵琶行》等同情女子的诗悲天悯人,其实他真实的日常生活现代人看看就会发腻!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其实是他描写自己的家妓樊素和小蛮的,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深得白大人欢心!其实,白居易当时任刑部侍郎,官正四品,按规定只能蓄女妓三人,但他的家妓除了樊素、小蛮和春草以外,专管吹拉弹唱的就有上百人,还写诗赞曰:“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在这首《小庭亦有月》中白居易自己做注说:"菱、谷、红、紫,皆小臧获名。"臧获,即奴婢。诗中的菱角、谷儿、紫绡、红绡等女子均是有案可查的侍婢或家伎。这四个美眉陪他宴饮作乐,美人在抱,美酒在手,白居易安之若素,潇洒自如,艳福会让李白哈喇子横流。再看白居易诗中比比皆是的"雪胸"、"皓腕"等艳词香句,和"小奴捶我足,小婢捶我背";"锁开宾阁晓,梯上妓楼春。";"妓房匣镜满红埃,酒库封瓶生绿苔。";"公门衙退掩,妓席客来铺。";"宾阶纷组佩,妓席俨花钿。";"何处春深好,春深妓女家。"比比皆是,太多的色情风流名篇频繁出现即是明证,比李白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杜牧,属于晚唐了,这位珊珊来迟的老兄色情之狂令人侧目,也让当今许多情种羡煞!这个货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太和二年擢进士第,复举贤良方正。曾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三州刺史,后官至中书舍人。他长期为官江南,倜傥风流,有着一般纨绔子弟都有的毛病,经常出入风月场所,好在他有才,写下了不少风花雪月的艳词丽句,也记录下了他的风流之事。杜牧在扬州淮南任职时,他的上司淮南节度使牛僧儒知道他喜好声色,因他是贵公子,怕他晚上出事,总派人暗中保护他,杜牧知道后,十分感激写下了这首《遣怀》表达悔意“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接下来,他做了更疯狂的事,当他要离任扬州的时候,听说湖州(今浙江吴兴)风光秀丽,并且主要姑娘长得特别美,于是专程去游览。杜牧耐心玩了几天后对刺史说:这地方名不副实,我要告辞了。但听刺史说过几天江中会举行龙舟赛会,届时可能看到全湖州的姑娘时!于是他便耐心等到了那一天,他在左顾右盼之时,忽然看到一个妇女领个自己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在游玩。姑娘的标致让杜牧春心荡漾,竟然有求亲的念头,但其家人顾忌姑娘太小表示拒绝,于是杜就和姑娘母亲约定说:“我去长安后,当设法求任本州的最高地方长官刺史,你姑娘等我十年,如果过了十年我不来,那你姑娘可以嫁给别人。”同时送给姑娘母亲一箱绢作为聘礼,并且写了一张条子,说明自己十年内将来娶她,过时便可另嫁。 杜牧之后历任监察御史、左补阙、黄州(今湖北黄冈)、池州(今安徽贵池)、睦州(今浙江建德)刺史,然后又做了几年京官,才想到到实践前言,但当他为湖州刺史时,距他上次到湖州已十四年了。他打听的那个姑娘已嫁人三年,并且生了两个小孩。姑娘的母亲带着女儿女婿,抱着小孩来见杜牧,拿出他当年写的十年为期的纸条。杜牧自认失信来迟了,于是赠给已为人妇的姑娘七绝《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
其实用施耐庵水浒里的一首诗正好描写杜牧:燕子不来花又老,一春瘦的腰儿小。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
说起来,李白、白居易、杜牧都是性情风流之人,无论马驮妓女,还是自夸家妓,甚或风流忘约,都是那个开放时代的缩影罢了。
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长恨歌里藏着白居易与湘灵漫漫无绝期的恨!
有人说,白居易是个“渣男”啊!他撩起妹来简直是炉火纯青,挥洒自如!不论是浔阳江头还是鄂州河畔,他总能遇到落单的少女,然后撩一句,姑娘,我这里有酒,你有故事吗?他一生养姬妾无数,万般轻狂,从15岁到18岁,三年就要换一批新颜色,天下人唾弃他太过风流,可他的背后其实藏着别人不知道的深情。那一年,白居易写出《长恨歌》名动长安,世人皆以为他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在悼念那场早已失去的,烂俗且虐心的初恋。01初恋湘灵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国现实主义诗人。彼时,离世人眼中的盛唐已经过去了20年之久,白居易出生没多久,家乡就发生了战乱。2岁时,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一直在外任职,二人鲜少见面,白居易的童年是与母亲陈氏相伴度过的。直到长大些,白居易才跟随母亲,投奔了在徐州任职的父亲。虽然世道艰难,但是陈氏对白居易是寄予厚望,从小悉心教导。年幼的白居易从小就聪颖过人,展露出了文学天赋。三岁会认字,五岁学作诗,九岁通声韵。凭着天赋与后天的努力,白居易10岁就开始写诗,并且很快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但是,相比于做个文人,白居易似乎更想要入朝为官。在大唐璀璨如星河的诗坛中,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都曾对那个繁华的长安眷恋不舍。如今,少年的心中,也悄然埋下了一个“长安梦”。11岁时,徐州发生战乱,为了躲避战乱,白季庚将家人送去了宿州符离安顿。自白居易记事起,他总是跟随父亲到处奔波,如今到了符离,有了难得的安稳。母亲陈氏对白居易非常严格,她每日都教导白居易要好好念书,不要与农家的孩子一样,日日只知道玩耍,也不要和他们过多的接触。母亲的期望与自己的梦想重合,少年心中,入仕,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目标。12岁,在符离读书。13岁,在符离读书。14岁,在符离读书。15岁,在符离读书。公元788年,16岁的白居易,带着他的梦想,第一次踏入了长安。当时的长安,虽不如盛唐时那般繁华,但是文人墨客也是汇集于此。想要一朝成名,入仕为官,没有名家的提携,绝非易事。于是,白居易寻找机会,结识了宰相好友顾况,希望能得到他的举荐。那一日,白居易带着他的诗集拜访了顾况。当时,顾况在诗坛颇具盛名,生性高傲的他对眼前的这个愣头前丝毫没放在眼里,他瞥了一眼诗集上的名字,白居易!顾况露出一丝嘲讽,调侃道:“白居易?这个名字不对,长安房价如此之贵,想要在这里白居可不容易。”白居易连忙说道:“老师,您还是先看看我的诗作吧!”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顾况细细品读完白居易的诗,感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那一年,16岁的白居易名动长安城,成为了诗坛闪耀的新星,文人们争相结识,权贵们将他奉为座上宾。但是,白居易没有获得举荐,他是清醒的,他没有留恋长安的繁华。于是,贞元六年,19岁的白居易回到了符离。有了顾况的支持,白居易像打了鸡血一样,日日苦读,从不懈怠。常年用功,读到口舌生疮,写到手心生茧,甚至少年白头,终换一身文采绝代。母亲陈氏对白居易寄予厚望,她说,白居易是属于长安的,爷爷与父亲的路他也同样要走。白居易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也从来不敢违背。但是,少年心思懵懂,偶尔也会向往窗外的自由生活。读书时,他总会偷偷望向窗外,看着同龄人在水中嬉戏,田间打闹,山间唱歌,好不快活。直到一日,他偷偷望向窗外时,一抹身影闯入眼帘,女孩出落得亭亭玉立,巧笑倩兮,少年的心瞬间被击中了。他急忙放下书本,跨门而出,拦下了女孩。他说:“你好,我叫白居易,我想认识你!”那一年,少年19岁,女孩15岁,一段爱恋,终是开了花。女孩名叫湘灵,出生于贫寒的农家,既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大家闺秀的端庄。整日在田间劳作,跑跑跳跳,天真烂漫。湘灵性格活泼,有着皎皎月光般的明亮笑容,有着百灵鸟般婉转动听的歌声,这一切在白居易眼中尤为美好。他为湘灵做了一首诗,希望湘灵能懂他的心。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湘灵是农家女,不认识字,他便用最朴素的语言,一字一句地念给她听。湘灵日日从白居易窗前经过,目光触及时,又羞涩躲开。胆子大了一些后,湘灵便会托着脑袋,伏在窗前,看着白居易摇头晃脑地读着那些他不懂的诗。这是白居易最美好的日子,曾经只知读书的少年,如今懂得了爱情。一日,白居易送给了湘灵一面明镜,他说:“诗人刘希夷曾给心爱的女孩写过一首诗'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还有一句没说出口的,他,想娶湘灵为妻!湘灵羞涩地接过镜子,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从此,二人情根深种,渐渐长成了彼此缠绕的花。爱情虽然美好,但是现实终究残酷。很快,母亲陈氏发现了白居易与湘灵的感情,于是,他们的爱情有了最烂俗的情节,棒打鸳鸯!母亲陈氏出生于颍川陈氏,是名门望族,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她认为,白居易的妻子即便不是官宦世家的女子,也会是书香门第,但绝不是湘灵这样的农妇!但是,这一次,白居易没有再听从母亲的话,他说,此生非湘灵不娶。陈氏听闻此言,勃然大怒,为了斩断白居易的情思,陈氏带着白居易再次离开了符离。贞元九年,父亲白季庚迁任襄阳别驾,母亲陈氏带着家人一起去襄阳与父亲团聚。临别时,湘灵将明镜还给了白居易,说:“我等你回来,若想我了,就看看这面镜子。”白居易握着手中的匣子,郑重地点了点头。车轮渐渐启动,白居易渐渐模糊了双眼,湘灵的身影也渐渐模糊,直到再也看不见。一路上,白居易频频回眸,期待能看见湘灵的身影。他跨过高山,路过湖水,总是不经意间就想起湘灵,每次思念都是泪眼滂沱!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在襄阳的日子里,白居易又回到了苦读的状态。因着父亲官职不低,白居易的生活也渐渐富足起来。但是,他仍想起在符离的清贫日子,因为那里有他的湘灵。夜深人静时,他总是无法入睡,寸寸相思,刻入骨髓。他相思成疾,无声哭泣。而母亲陈氏对此一无所知,她天真地认为,白居易终究会忘记的。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白居易只想回到符离,再看一眼湘灵。贞元十年,父亲白季庚去世,23岁的白居易扶柩回到符离,为父亲守孝三年。他再一次见到湘灵,可是这次,因为礼法,他不敢与湘灵亲近。贞元十二年,守孝期满,白居易已经25岁了,而湘灵也已经21岁了。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为人父母了,但是白居易和湘灵还是单身。白居易再一次跪倒在母亲面前,请求陈氏同意,他能够迎娶湘灵。这次,母亲陈氏仍旧决绝地拒绝了,除非她死,否则湘灵别想进门。母亲的门第观念,让白居易痛苦,也让湘灵绝望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了白居易与湘灵无法跨越的鸿沟。白居易无法说服母亲,也没办法放弃湘灵,在深受相思之苦时,他写下了《长相思》。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湘灵,我愿化作山间的乔木,与你枝枝连理;我愿成为原型的走兽,日日跟随,并肩前行。白居易不甘心,他想,如果他能向母亲证明,不靠联姻,一样可以入朝为官,母亲兴许就能答应他娶湘灵了。他手中握住了这颗救命稻草,苦苦挣扎,却不知结局早已注定。贞元十五年,白居易参加了乡试,第二年,他入京参加了会试。那一年,他一路高歌猛进,高中进士及第。他意气风发,挥笔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那一年,白居易28岁,回到符离,再次请求母亲答应他与湘灵的婚事。谁知,母亲拒绝得更加彻底。“进士算什么,你还没有做官。曾经你是布衣,湘灵配不上你,现在你是进士,她更加配不上你!”白居易想,是不是只要做官了,母亲就不会反对了。于是,他重返长安。贞元二十年,白居易通过了吏部的考试,被授予了校书郎的职位,定居长安。这一年,白居易32岁,湘灵也已经28岁了。他们想用彼此的坚持,撼动母亲心中那座门第的大山,但是,母亲仍然不愿松口。这次,白居易真的绝望了,他不再挣扎,他对湘灵说:“我要去长安了,以后不会再回来了。”湘灵无话,只是将手中的鞋子送给了白居易,她等了这些年,这就是答案。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一段年少时的懵懂情感,在白居易32岁时,终于画上了句号。有人说,《长相思》有《长恨歌》的影子,连理枝、比翼鸟,是白居易源源不断的爱意,最后却化成了绵绵无绝期的恨意。白居易恨吗?他是恨的,他恨自己的懦弱,也恨母亲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强加在自己的身上。父亲造就了母亲的不幸,而母亲想要强留白居易一起承担起不幸。白居易的母亲陈氏与父亲白季庚相差26岁,母亲其实是父亲的外甥女,有了这一层的关系,陈氏的婚姻注定是不会幸福的。陈氏15岁嫁给白季庚生下白居易,此后,二人两地分居,陈氏一直过着丧偶式的生活,她的心也在日渐的磨砺中,变得坚硬无比。这样的母亲,白居易不忍心伤害她,但是,心中的恨却无法消减。从此,白居易的人生仿佛是颠倒了一般,从温柔浪漫的少年郎,变成了现实主义的中年人。02现实青年元和元年,34岁的白居易终日和元稹饮酒作乐,在一次酒醒后,白居易仿佛参悟般,辞去了校书郎的职位,请求调任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县尉。他逃离了长安,成为了一名亲近百姓的父母官。他想,长安的浪漫终究是粉饰太平,他想要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想要更加贴近现实。这一年,是白居易开挂的一年。这一年,白居易去仙游寺游览,写下了《长恨歌》,他批判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着写着,白居易想起了远在符离的湘灵,旁人都道他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唯有他自己明白,这其中只有他与湘灵漫漫无绝期的恨,是为《长恨歌》!这一年,白居易和好兄弟元稹终于搞起来大动作,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吹响号角。这是民生凋敝的中唐,盛唐早已远去,李白的浪漫也早就不适合当下了。他眼中的大唐民生凋敝,但是上位者眼中的大唐却繁华如旧,这一切都是粉饰中的大唐,他要将这虚假的盛世砸个粉碎。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元和二年,一日,烈日当空,白居易来到田间,想要向农夫们收税。话还未出口,他就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妇人怀里抱着瘦弱的孩子,另外一只手抓着几根麦穗。见众人都看着她,她急忙解释道:“我不是来偷麦穗的,只是来捡一些给孩子吃。这些年官府收税,家里承担不起,只能把地卖了。”众人听着,纷纷叹气,拿了一个馍馍给妇人道:“这个给孩子吃,我们这些麦穗收了,也不知道够不够,也许也要卖地了。”白居易听着,心里生出无限的愧疚。想他不用劳作,一年就能获得300石粮食,而这些辛辛苦苦耕种的农夫们,却没有粮食吃,收税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只能颓然离去。回到家中,他心里的沉闷感久久不能消散,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将底层百姓挣扎的生活牢牢记在心里,他愧疚不已,他想,这民间的疾苦,必须要让上位者看见。这一年,白居易因为《长恨歌》被唐宪宗赏识,调回京城,任职左拾遗。根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记载:门下省有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上任后,白居易一直秉持着“有阕必规,有违必谏”的原则,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他畅所欲言,将百姓的苦难化成诗篇,献给唐宪宗,希望他能看到当下社会的现状。他不顾世俗的眼光,猛烈地抨击朝廷,抨击不作为的官员,他将新乐府运动推向了高潮,也将他的快意恩仇展现得淋漓尽致。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伤大宅》谁谁谁,贪污腐败,为官十载却坐拥数间百万房产,家里有吃不完的肉,花不完的钱!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皇宫里的太监和他的手下,只给了人家半匹红纱一丈绫,就将老人的千余斤炭买走了,完全看不到老人家衣不蔽体的惨状,实在是丧心病狂!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民间物价飞涨,老百姓连一束花都买不起,这花的价格有多高,竟然比得上十户中等人家的税收,简直就是天价!白居易不仅怼同僚,怼下属,怼太监,连皇上犯了错,也毫不客气地怼上去。气得唐宪宗直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元和三年,37岁的白居易结婚了,娶得是同事杨虞卿的妹妹。杨氏出生名门,母亲陈氏很是满意,但是白居易却不开心。妻子端庄持重,孝顺父母,友爱弟妹,但是唯独不是白居易心里的那个人。他又想起符离那个活泼灵动的湘灵。夜深人静时,他拿出湘灵还给他的那面镜子,回忆往昔。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元和六年,母亲陈氏坠井身亡,白居易给母亲丁忧守孝。此时,横亘在他与湘灵之间的障碍没有了,但是,白居易明白,已经回不去了。但是,对湘灵的思念与日俱增,在某个独居的夜晚,他写下了《夜雨》。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得不到的爱人,让白居易更加投身于火热的事业中。工作中,他更加卖力地抨击着这黑暗的官场,吃人的社会。闲暇时,他与元稹饮酒同醉,醉后,他便借着酒劲抨击得更猛。白居易做官太真实,太正直,他的为官作风,让他在官场上得罪了许多权贵。他们都想看着白居易跌入尘埃。元和十年,一日清晨,长安城内一片肃杀。长安街头,大唐宰相武元衡竟被当街暗杀,其他人都明白要明哲保身,但是白居易却直接上书唐宪宗,要严查凶手。然而,唐宪宗却勃然大怒,指责白居易越级上报。曾经的政敌们纷纷开始落井下石,说白居易的母亲是因为看花坠井身亡的,他却写了赏花诗和新井诗,简直是人神共愤。这一年,白居易43岁,他被贬出京,成为了江州司马,他的内心是憋屈的。大概是,经历过繁华的人,很难再甘于平凡。这一年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杯酒间,忽然听见一阵断断续续的琵琶声。他邀请琵琶女上船同游,听她低低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一曲《琵琶行》,诉说平生事,郁郁不得志,天涯沦落人!曾经名动长安的白居易,被贬出长安后,长久以来压抑在心里的那份孤独感与不被理解的感觉,终于在琵琶女这里得到了共鸣,大概是经历过繁华的人,很难再甘于平凡。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终于,白居易豁然开朗。他想,这官场,这社会,他怒过骂过,但是他无力改变,也许归隐田园是他最终的结局,这样也好。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自从返田亩,顿觉无忧愧。蟠木用难施,浮云心易遂。悠悠身与世,从此两相弃。从此,白居易放下了手中的“剑”,将目光转移到了自己的生活中。他的诗也从暗喻讽刺的官场社会变成了轻快悠然的生活小事。有人说,白居易是向命运低下了头,怨他没有坚持初心。不是的,白居易只是选择了一条“穷则独善其身”的道路,他明白如果将一颗真心用在了错的地方,终将没有价值。03游乐人间那一年,在被贬去江州的路上,白居易遇到了故人,湘灵!彼时,白居易44岁,湘灵也已经40岁了。这些年,湘灵没有嫁人,一直跟随父亲四处漂泊。十几年未见,湘灵已经无法和记忆中的少女重合,彼此都有了岁月的痕迹,他们抱头痛哭。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隔了25年的岁月,再见时,只能感叹年少的情谊,物是人非,最后两人依依惜别。在经历了官场的排挤,爱情的求而不得,曾经那个热血向上的少年再也不见了。白居易从执拗走向了圆融,他开始注重享乐,学着做起了一名隐者,寄情山水,游乐人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然而,讽刺的是,就在白居易放下了执拗,不再寻求改变,想要与世界同流合污时,他却被重新启用了。元和十五年,一度实现“元和中兴”的唐宪宗,因一心追求长生不老,长期服用丹药,暴病而亡。李恒登基称帝,史称唐穆宗。唐穆宗因喜爱白居易的才华,将他召回长安,升为朝散大夫,官居五品。此后,白居易在官场一直顺风顺水,先后出任苏州、杭州刺史,最终做到刑部尚书退休,官居二品。长庆四年,50岁的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回京途中,路过符离,他又见到了思念无比的湘灵,湘灵还是守着未嫁的诺言。这次见面后,白居易离开了符离,而湘灵遁入了空门。53岁时,白居易卸任苏州刺史,回洛阳途中再次路过符离,这次他没有见到湘灵。在符离,他见到了一个酷似湘灵的少女,不觉想起他初遇湘灵的场景。欲入中门泪满巾,庭花无主两回春。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他想起湘灵曾笑着说:“如果你不娶我,我就出家当尼姑去。”湘灵的容颜在他脑海里慢慢变得模糊,而这场35年的爱情也随着湘灵的出家落下帷幕。仿佛是岁月打通了任督二脉,白居易的生活开始变得放浪形骸。他开始整日饮酒作乐,风流韵事不断,日日沉静在温柔场中。不得当年有,犹胜到老无。白居易的家中妻妾成群,美女环绕。按照唐朝官制,白居易的官职最多只能养三个家伎,但是白居易却不管那么多,他一人就养了三十多个。他尤其喜欢15岁左右的少女,等到她们年纪大了,就再换上一批。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追欢偶作》他放荡不羁,成为了世人眼中的浪荡子,好色之人,可是他不在乎。他年岁大了,体力不支,常遭好友同事嘲笑,羞愤之余,他写道:花丛便不入,犹自未甘心。公然开车,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白居易的家伎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擅长唱歌的樊素与擅于跳舞的小蛮。他曾为两人写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有人说,这首诗暴露了白居易的好色,晚节不保。但是,我认为,这就是白居易的真实,他对待自己的欲望无比坦诚。爱财也好,好色也罢,他都坦坦荡荡地写进了自己的诗中,他拥有极度的欲望,却又极度诚实,这也不失为一种魅力。这样快活的日子也没过多久,70岁的白居易便散尽家财,病痛缠身。他再也养不起这些女孩了,于是他将樊素、小蛮都放了出去。离别前夜,他与樊素低语话别,哭一阵笑一阵,到了明日,陪伴他五年的樊素就要离去了,此后这皎皎月光,绵绵春风还有何情趣。白居易是一个多情的人,从江州到杭州再到苏州,最后到洛阳,在不同的时期里都有不同的女子陪伴,都是他挂念和放心不下的人。他为她们写诗,来纪念曾经风月无边的日子。他爱湘灵吗?肯定是爱的,但他后来也爱上了樊素,爱上了小蛮,爱上了春草,爱过许许多多温暖他人生的女子,他的诗里还说着风流,可到最后究竟又是谁,负了风流啊!04最后他将深情尽数给了湘灵,所以这世间谁都不可以,因为都不如你,然而,好像又谁都可以,因为反正都不是你。别来老大苦修道,炼得离心成死灰。平生忆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也许,这就是他不会娶琵琶女的真相!花甲之年,他也曾回到符离找过湘灵,想与她共赴白首,可是湘灵拒绝了。符离犹在,红鲤嬉游的濉水,恬静安然的朱陈村都在,只是没了再也没了年少时的白居易和湘灵。公元846年8月,白居易病逝于洛阳,葬于香山,享年75岁。白居易是不枉此生的,湘灵为他终身未嫁,元稹、刘禹锡视他为知己,樊素小蛮忠心不二,就连天子也为他写赞歌。他生在中唐,却像活在盛唐。这就是大唐,成就了李白的桀骜不驯,承载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亦能包容白居易的放荡不羁!十二生肖是怎么产生的?
十二生肖怎样产生的?十二生肖是源于十二地支。怎么样证明呢?非常简单,因为中国讫今可见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然而甲骨文已经具有全部的十二地支与十天干,也就是讲甲骨文的时侯,已经具备华夏的一套十分深奥的数学逻辑模型:“术数”的语言工具‘天干地支’了。我们知道…生肖其与地支相配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地支于商代甲骨文出现以来至今就未变化,然则十二生肖在配应十二地支的生肖自上古至中古却不一定,比方午配马,但亦有午配鹿的。因此十二地支比十二生肖更久远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说十二生肖必然是源于十二地支。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将十二地支配应十二生肖呢?这个原因也非常简单,十二地支始于数术的演算而产生的演算的语言,而术数是个奥义的数学模型,其语言也艰涩难懂。然则抽象的东西,经过形象化才可广泛流传与承继,所以就用形象生动的动物来配抽象的地支,这个就是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的缘故了。
无缘无故是什么意思啊?
意思是指没有一点原因。
“缘”的基本含义为因由,因为,如缘由、缘何;引申含义为宿命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如缘分、化缘。
在日常使用中,“缘”常做动词,表示沿,顺着,如缘例、缘手。
如何看待秦朝的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这个词儿,最早是西汉的孔安国“发明”的。他是孔子的十世孙,还是司马迁的老师。
孔安国在《尚书.序》中说:“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其实,“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不太相干的事情。有必要分开来说。
一先说“焚书”。
“焚书”,对于秦国来说,应该算有这样的历史传统,尽管以前不是“焚”。
“焚书”,是以李斯的谏议为起始,他要对此负一定责任,当然,主要领导责任在秦始皇。
这件事,从当时来讲,是始皇统一天下后的一次思想领域“大扫荡”,对于巩固秦朝政权,有一定作用,只能说“一定”。但对于中国上古文化,是一次毁灭性的破坏。
秦,在西周,几百年里,都是一种被漠视的存在。直到犬戎袭周,襄公以兵相救,且护送平王东迁有功,才被封为诸侯。但在老资格诸侯们眼里,秦,仍然不过是没文化的“暴发户”。《春秋》、《左传》、《国语》中,都懒得记载秦国之事。
襄公之后,又经历了二十二代“公”,其间大概只有秦穆公开疆掠土,还算干了一番事业,这就到了孝公。此时已是战国中期,诸侯争霸愈演愈烈。
孝公效仿他国,求贤纳士,经亲信太监介绍,见到了卫鞅。卫鞅费了老大功夫,才明白孝公是有一番立马称霸的雄心的,而且不喜欢儒家的“王道”学说,也不贪图追求前代圣王的虚名,于是,就搬出了一套法家学说。孝公遂大喜。
二卫鞅,后来有功封于商,称商君或商鞅。他的法家思想,几种体现在《商君书》中。全书二十六篇,佚亡两篇,尚存二十二篇。
在流传下来的二十二篇中,超过一半的篇中,商鞅都提到了《诗》《书》,概括起来,他说了如下几个观点——
第一,君王如果过分喜爱《诗》《书》等古典,臣民们就会效仿,反而不会一心为君王办事,也不再专心种地打仗;
第二,一些整天把《诗》《书》挂在嘴上的书生,其实没有真才实学,干不成大事;
第三,不要把熟读《诗》《书》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而要选拔那些种地高手、打仗能手,总之要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
第四,《诗》《书》和儒家的思想,是六种“虱子”,对于秦国的强盛,没有好的作用,只有坏的作用。不要把“六虱”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商鞅是不是说的有些过分呢?有点儿。
但总体上,他在推行自己的“重农、尚法、强兵”的治国方略过程中,这样说也有其道理。因为,儒家的“克己复礼”,回到西周初年的思想,既不实际,也不适合秦国的国情。
秦孝公听从了商鞅的谏议,全力支持他变法。尽管没有“焚书”,但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学,在秦国吃不开了。
十年时间,秦国迅速强盛,实力扩大到原由魏国占领的河东。
三从秦孝公算起,又经历了六代秦王,到了秦王政。
他“奋六世之余烈”,并为改弦更张,继续了“重农、尚法、强兵”的方略,“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只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完成了统一大业。
嬴政三十四年,秦始皇过生日,大摆宴宴,款待群臣。与会的七十位博士,就是儒生们,一起上前献酒颂祝寿词。大约是在下面商量好了,话题一转,就提出应该效法夏商周三代的制度。
此时,李斯站出来说,陛下建立的万代不朽功业,是儒生们不能理解的。他们说的效法古代,实际上是诽谤当世,惑乱民心。
李斯说,儒生们办的私学,一起非议皇帝的法令,造成人们都根据自己所学加以议论;这些人到了朝廷在心里指责,出朝就去街巷谈议;他们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求取名利,追求奇异说法抬高自己,而在民众当中带头制造谣言。这种局面如不严加禁止,君主威势必会下降,朋党势力就会形成。臣冒死请求,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不是博士官所职掌,天下有敢收藏《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著作的,都要交给地方官员一起烧掉;有敢相互一起谈论《诗经》《尚书》的处死;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官吏如果知道而不举报,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受黥刑,发配边疆,白天防寇,夜晚筑城;留下来不烧毁的只有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
秦始皇当场说:“准奏!”。
于是,六国王室和民间的所有诸子百家的书,包括上古的《诗》《书》等等,就都灰飞烟灭了。
可能博士们手里保存了少许,但随着秦之灭亡,也都亡佚毁失了。
四秦始皇的这次生日宴会,是公元前213年。此时,他实现大一统,已经有七八年时间。然而,发生这次御前争执,仍然有其必然性——这就是统一后的治国方略之争,是继续实行变法改革,还是退回到西周的分封奴隶制。
秦国,在战国中期开始,农业上率先使用铁器工具和牛耕,生产力水平大大领先其他诸侯国家。而且,商鞅变法开始,到范睢为相,建立常备军,封建生产关系也成熟于其他六国。但是,秦国也有一个短板,就是长期偏于西部一隅,文化相对滞后,始终没有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
商鞅、范睢,都是招聘而来。还有一些,始终没有大的起色。
历代秦王,直到嬴政,大约都是能打仗的多,始终未见有关他们读书的记载,应该都文化水准不高。
嬴政连战连胜,一路高歌。特别是剪灭六国之后,众多学士投奔秦廷。其中绝大多数是齐鲁而来的儒生,而且很快形成了一股势力。
秦始皇逐渐开始听儒生们的谏议。最典型的,就是接受了齐国邹衍弟子们提出的“五行终始说”,改制秦为“水德”。
李斯,和韩非是同学,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李斯的才能,应该远不及韩非。如果韩非能够辅佐秦始皇,做出的决策,大概会是“法术势”的一套——法于治国;术以御臣;势为集权。
李斯最大的问题,在于心胸狭窄。韩非也到了秦国,李斯就跑去秦皇面前挑拨,致使秦皇把李斯投入监狱,廷尉又逼迫李斯自杀,背后是不是李斯捣鬼已无可查证。
李斯提出“焚书”谏议的“心思”大概很复杂——既有对商君禁《诗》《书》思想的继承;又有维护始皇集权的考虑;也有与众儒生争宠争权的意味。
但对于好大喜功、文化不高,且无太多治理新型国家经验的秦始皇来说,无疑李斯的谏议最对胃口,于是准奏说“可以”。
立马,全国上下“焚书”之火就大烧起来了。
“焚书”有无正面作用呢?开始说了,有点儿。但作用不大。负面的作用,则大了去了,以至于到了西汉,不仅极难见到先秦的古籍,从墙里挖出几本还看不懂,于是催生了东汉许慎编写《说文解字》。
唐代章碣诗曰:“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此说极是。
西汉初年,高祖到文景,其实一直在摸索尝试统治的路数。到了汉武帝,终于形成了一套办法,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实质上是“外儒内法”,后来的封建王朝,大致都实行的是这种办法。
“坑儒”,就不多说了。秦始皇“坑”的四百六十多人,大多是方士,就是算命先生。一些方士说能找到长生不老之药,骗财骗物,始皇觉得不对,一怒之下,就全活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