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读者反应批评的代表作品

小说作品中如何描写战斗激烈的场景?用第一人称去描写激烈的打斗场面在于干净、利落,顺便交待角色的思维波动,连刀锋砍到骨头的声音都可以拿来细描一番。参加打斗的双方就至少要有一方是那种杀气四溢、狠如林冲的硬茬。用第一人称去描写激烈的打斗场面是武器的选择。再不然加上娴熟的马背弓箭术;尤以唐刀、倭刀、朴刀(估计现在不见了)为佳,只不过一方必定是...

读者反应批评的代表作品,小说作品中如何描写战斗激烈的场景?

用第一人称去描写激烈的打斗场面在于干净、利落,顺便交待角色的思维波动,眼前鲜血四溅,连刀锋砍到骨头的声音都可以拿来细描一番。这是小巧功夫,写得好自然让读者大呼过瘾,写得不好则味同嚼蜡,丝毫见不到烟火气,所追求的刺激性就无从谈起了。 第一人称单挑的描写,就我个人看来,要写出气势来,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个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要暴力要血腥,参加打斗的双方就至少要有一方是那种杀气四溢、狠如林冲的硬茬。这种单对单的打斗,也能反过来最好的衬托角色的性格特征; 第二个, 用第一人称去描写激烈的打斗场面是武器的选择。现在比较常见的单挑,也有那么几种情况。分开来说:战阵之上的厮杀,以长枪、长刀见气势,再不然加上娴熟的马背弓箭术;街头相拼,以砍刀,尤以唐刀、倭刀、朴刀(估计现在不见了)为佳,讲究的就是刀刀见骨,血肉横飞。盖因“刀为百兵之王”,砍、劈,比挑、刺、撩更狠更辣;武侠类书中则以招式为美,剑为王者。只不过一方必定是剑走轻灵、正大混圆,另一方剑走偏锋,辛辣有余端正不足;还有比较常见的是魔幻类作品中的单挑,斗魔斗法。但明显这类厮杀的勇猛味缺点火侯。但是,不管是枪或刀,抑或其他更冷峻逼人的利刃,在打斗描写中,千万别学古龙。即便真要角色一刀制敌,一招致命,也要舍得笔墨写出来。比如说一刀斜劈,就要角色“臂上青筋凸起,眼中闪过冷光,斜劈而下”,对手也得“烈血喷溅,从肩到腹分为两片,直溅得对方满身血污”。这才叫狠。 此外,像砸成肉饼啊,捣成血泥啊之类的,不妨多想想能有多么残忍。总之,一切场景或动作的刻画,都要突出一个暴力——前提是:你要写的角色一定要是那种狠辣的主儿,可别弄个文弱书生,如段誉之类的也来这一套,那会把小姑娘给吓坏的。就算吓不坏,吓着花花草草也不好嘛~ 用第一人称去描写激烈的打斗场面的玄幻,构思中的单挑场面,基本上都是刀的天下。主角选择用唐刀,窄锋、直刃,极具杀伤力。唐刀本身就给人阴冷、狠辣、烈性十足的味道,再配上主角不择手段的处事方式,应该算是比较残酷的一类。 用第一人称去描写参与激烈的打斗场面的群殴:不管是街头的还是战场上的,能把群战的场面写好是一种值得写手自傲的本事。别小看了这点,以为强弓硬箭射住阵脚,或者忽隆隆推着战楼攻城就是大场面。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写法可能很讨巧,但要完美地把握它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群殴的狠要怎么体现,很难说。如果实在没办法面面俱到地描写出那种惨状来,就从侧面迂回好了。比如学学万人坑,学学白起40万赵兵活埋的先例,应该也是一种办法。 并不是说要写暴力追求血腥就通篇全是“血”啊“红”啊的,这样的东西违禁。在我看来,打杀只是为了推动情节服务的,是为了下一步能更好走。说白了,这种激烈的、有刺激性的场面,就属于“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中的“张”。有了张,就得有弛。如果觉得不好把握,也就是说不知道怎么把握这类文章的节奏,不妨直接用这样的方法:每一章,一万字的篇幅中,设置一张一弛,烈血之后接上柔情,蜜意之后跟着刀兵。这样写起来,不但写手轻松许多,读者读起来也不至于麻木或是不耐烦。 那么,暴力和血腥的场面在整部书稿中应该占到什么样的比例呢?对应着发展,但张的部分还是不能跟弛平分秋色。因为在写书之前,我们都会有一个大的提纲,或者说线索也成,主角或配角都是要一步步完成你分配的历史使命的。因而,双方的冲突砍杀,都是把情节沿着这条线向前发展的推动力,而绝不是目的。 总之,用第一人称去描写激烈的打斗场面,一定不要忘了为什么打为什么杀。打完杀完之后该干什么还得接着干什么,别把自己的线索给断掉跑别的路上去就行。 用第一人称去描写激烈的打斗场面时,怎么样引出刀刀见血的对手,这个问题可能比较让人费解,换种说法:在书评区经常看到有读者批评某本书,说主角一步步升级深造,够厉害了,前面厉害的都被他杀了。怎么突然又冒出一个来,比原来最厉害的还厉害,杀起来挺费劲儿。越到后来越发现,这些厉害的跟再出来的那些相比,简直就是小儿科,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不管是网游技能升级类的体系,还是异世界的法力体系,都得有一个度,不能想到哪写到哪。的确,我们写文的功力不够,不能在一下笔之前就把整体的框架给设计好。所以说,主角一开始的对手可能是小喽罗,也可能是厉害角色,但不能杀完这些厉害角色之后突然又冒出绝不同属一个数量级的对手。前面的一刀你可以劈成两半,后面的说什么也不应该杀了三天没掉一滴血吧?其实我觉得真要这么写,也可以采用另外的方式:在前面的文中,暗示后面的艰难。比如:一开始的是明面上的,背后还有暗流,清完了明面,暗流出现。暗流的手段、方式、残忍程度可以上一个档次。或者集团的规模一个比一个大,如此而已。 以上是我对第一人称的小说怎么去描写激烈的打斗场面啊的一点拙见。

褒奖和谴责莫言的各是些什么人?

我觉得看问题首先一分为二来看的,第一一个作家歌颂美好的社会,歌颂党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如果歌功颂德不去鞭打社会上阴暗的一面也不会是一个好的作家,作家嘛,一定得用事实证据为主,以生动有趣的描述来书写一个有骨有肉的人物和事物为仆,才能写出活灵活现的作品,往往光鲜亮丽的创作背景却很少,寻找十全十美的灵感机缘太难得,而社会上有些很渺小乌七八糟的东西很多,随手捏来举手之劳,虽然很多但能够写的堪称完美也不是太容易的事,比如;像以前出现的青松岭,还有艳阳天之类的作品,只属于毛主席时代,现在基本已经刨地三尺也找寻不到的,一个时代造就一批作品,能起到教育人和启发人就是好的作品,如果莫言的作品加上曹雪芹的名字,我想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去大加赞赏,会去评论作品的无法想象和美妙绝伦入木三分的描述手法,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吧,就像你在这个社会每走一步都有无数的阻挠和踩踏,当你无法生存的时候,当你放弃…撒手了…往往才会被人追崇,才会觉得你如何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才会把你说成是人才乃至天才。

指正有什么好句的表达方式?

可用“仓促成文,不当之处,尚祈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之类。用于作品的谦辞包括指正、斧正、雅正等。一般说来,同学、水平相当者交流,用“雅正”、“指正”,共同欣赏,交流看法。

晚辈呈长辈,学生呈老师,初学呈专家,作者呈编辑,用“教正”、“赐教”,含有虚心请教的意思,对方好接纳。学术交流,用“斧正”。知识拓展:

1、指正:指教订正。

刘绍棠 《西苑草》一:“初稿在三月底就写出来了,送到 萧先生 那里请他指正。”

2、斧正:亦作“ 斧政 ”。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

清 颜光敏 《与曹禾书》:“小词成之数日……幸斧正是荷。”

苏曼殊 《与刘之书》:“拙诗蒙斧政,不胜雀跃。”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中国小说史》序文呈上……祈大加斧正。”

3、雅正:套语。常用于书画等的题款上,意谓对方高雅,请其指正。

寄小读者中冰心的事迹有什么?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因为父亲谢葆璋受命海军训练营营长,同时负责筹办海军学校,随父迁至烟台,在此居住的8年里度过了她幸福而多彩的童年生活。

在烟台,她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包括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扩展资料:

创作特点

冰心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大多不用浓墨重彩,也较少精雕细刻,只用素描的笔法,淡淡数笔,人物形象就仿佛那出水的芙蓉,鲜灵灵地浮现在水面上。《六一姐》、《冬儿姑娘》、《小桔灯》分别塑造了三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少女形象。

冰心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完美的青年女性的形象。她们大多心地善良,温柔美丽,活泼大方,稳健端庄。她们青春焕发,充满活力,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赢得女性的尊严;以自身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获得男人的敬重。

此外还有一系列热爱祖国的青年,慈怜温柔的伟大母亲,通情达理的老奶奶,以及博学风趣的老教授等众多形象,透出了温情。

在艺术表现上,冰心善于借鉴和运用抒情手法。在作品中,时而以叙述人的口吻直接抒发情感,时而通过人物的语言或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露作者的主观意态,使小说带着浓重的抒情色彩。

鲁迅有哪些趣事?

1927 年, 诺贝尔奖评委斯文赫想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被民国大师鲁迅婉辞拒绝。鲁迅就是这么一个有趣的人!难怪,大名鼎鼎的画家陈丹青说:“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被鲁迅骂作“四条汉子”之一的夏衍,就非常佩服鲁迅“幽默得要命”。不同的人看鲁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看见他的“伟大”,有人看见他的 “矮小”,有人看见他的 “正经”,有人看见他的 “好玩”……陈丹青说鲁迅“好玩”,也不是恶意诽谤,更不是哗众取宠。原来,陈丹青是想把鲁迅从“神坛”和“祭坛”上请下来,脱掉别人强加在他身上的形形色色的外衣,揭开别人强加在他脸上的神神秘秘的面纱,还原他真实的容貌和平凡的人生,让人们看到一个“活脱脱”的鲁迅。

下面我们就领略一下鲁迅先生的各种趣事:

鲁迅趣事(1)、随意理发给三倍的钱,认真理发一分都不多给

鲁迅经常忙起来就忘了理发,朋友们开玩笑:“你的‘地球’怎么还不削一削?多难看!”鲁迅一本正经地说:“噢!我掏腰包,你们好看!”后来实在看不过去了,才勉强去理一回。有一次走进一家理发店,理发师见他衣着简朴,心想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一点也不认真。理发结束后,鲁迅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他。理发师一数给了三倍的钱,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来理发。理发师拿出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不解,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处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点;这回您认认真真地处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点。

鲁迅趣事(2)、鲁迅替作者出头,投稿故意不加标点符号

鲁迅常替作者出头,当他看到有一家刊物很小气,总是以各种名目克扣作者的稿费, 甚至标点符号也不计算在稿费之内。 鲁迅在给这家刊物投稿时,就写了篇没有标点符号的稿件,这让编辑看稿格外费力。 鲁迅写稿,也不是仅仅只是为了钱,例如 1918 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稿都是义务的,从不领稿酬。

鲁迅趣事(3)、放任两个保姆吵架,自己竟病倒了

鲁迅家里有两个保姆,不知何故,经常发生口角。他受不了整天的吵闹,竟病倒了。隔壁一个小姑娘问道:“大先生,你为什么不喝止她们?”鲁迅微笑着说:“她们闹口角是因为彼此心里都有气,即使暂时压下去了,心里那股气还是压不下去的,恐怕也要失眠,与其三个人或两个人失眠,还不如让我一个人失眠算了。”

鲁迅趣事(4)、看不惯禁止同学同泳,模拟戴着防毒面具作走路状

鲁迅虽然胸襟宽广,但决不适用于对待丑陋的社会现象上。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同泳。鲁迅看不惯:“同学同泳,偶尔皮肉相触,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同吸着天地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简直淆乱乾坤。还不如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说着还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状,让听讲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鲁迅趣事(5)、鲁迅建议“写文章骂鲁迅!刊物一定销路很好。”

鲁迅关心进步青年,但希望他们自己成长。一次,广州的进步青年创办“南中国”文学社,希望鲁迅给他们撰稿。鲁迅说:“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好,我以后再写,免得人说鲁迅来到广州就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了。”青年们说:“我们都是穷学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鲁迅风趣地说:“要刊物销路好也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一定销路很好。”

鲁迅趣事(6)、鲁迅说自己“早年的样子还要好。”

鲁迅相貌本来就长得和一般人不一样,胡须像隶体的“一”字,横如椽,硬如铁,十分引人注目,头发一根根都是直立的。这张脸非常酷,非常不买帐,非常无所谓,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好像他拍照片的时候就那么随便地对着镜头,说:怎么样?我就这样!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对于相貌方面,当托尔斯泰借耶稣的话对沙皇说:“你悔改吧!”这句话与托尔斯泰的模样很般配。当鲁迅随口给西洋文人看相,说是“陀思妥夫斯基一副苦相、尼采一副凶相”,这些话,与鲁迅的模样也很般配——大家要知道,托尔斯泰和鲁迅这样的说法,骄傲得很呢!他们都晓得自己伟大,晓得自己长得有样子。

萧伯纳在1932年来到中国,两个大文豪一见面就相见恨晚,视同知己。肖伯纳一见到鲁迅,即称赞他好样子,鲁迅老先生应声答道:“早年的样子还要好。”这好比有人对一位老者说:你不显老,你说:我前些年还帅呢!

鲁迅趣事(7)、鲁迅连声回应,要把别人的喊话还给他

在回忆老先生的文字中,似乎女性比较能够把握老先生“好玩”的一面。譬如章衣萍太太回忆有一天和朋友去找鲁迅玩,瞧见老先生正在四川北路往家走,于是隔着马路喊,鲁迅没听见,待众人撵到他家门口,对他说喊了你好几声呢!于是老先生“噢、噢、噢……”的噢了好几声。问他为什么连声回应,鲁迅笑说,你不是叫我好几声吗,我就还给你呀……接着进屋吃栗子,周建人关照要捡小的吃,味道好,鲁迅应声道:“是的,人也是小的好!”章太太这才明白又在开玩笑,因她丈夫是个小个子。

鲁迅趣事(8)、鲁迅是极喜欢讲“戏话”的人,送书给川岛精彩封面题词也不忘开玩笑

这样子看下来,鲁迅简直是随时随地对身边人、身边事在那里开玩笑。照江南话说,他是个极喜欢讲“戏话”的人,

上个世纪 20 年代初,鲁迅在北大讲课,当时北大青年教授川岛把时间多花在谈情说爱上,还留了个学生头,鲁迅便给他起了个绰号“一撮毛”。1923 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后,送了一本给刚结婚的川岛,连送本书给年轻朋友也要顺便开玩笑,就在封面上题词道:

“我亲爱的一撮毛哥哥呀,

请你从爱人的怀抱中汇出一只手来,

接受这枯燥乏味的《中国文学史略》。”

那种亲昵、仁厚、淘气与得意!一个智力与感受力过剩的人,大概才会这样随时随地讲“戏话”。我猜,除了老先生遇见什么真的愤怒的事,他醒着的每一刻,都在寻求这种自己制造的快乐。

鲁迅趣事(9)、鲁迅到唐弢家,一进门就在地板上打旋子

画家陈丹青有一位上海老朋友,他的亲舅舅即是当年和鲁迅先生玩的小青年,名字叫唐弢。唐弢五六十年代看见世面上把鲁迅弄成那副凶相、苦相,私下里对他外甥说,哎呀,鲁迅不是那个样子的。他说,譬如鲁迅跑来看唐弢,兴致好时,一进门就轻快地在地板上打旋子,一路转到桌子前,一屁股坐在桌面上,手里拿支烟,嘻笑言谈。唐弢还说,那时打笔仗,不是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一本正经火气大,不过是一群文人你也讲讲,我也讲讲,夜里写了骂某人的文章,老先生隔天和那被骂的朋友酒席上互相说起,照样谈笑。前面说到夏衍,我本以为鲁迅根本不与他玩,结果据夏衍的说法,他们时常一起吃饭谈天,熟得很。

鲁迅趣事(10)、鲁迅讲过的一则笑话——令尊就是我‚令堂就是你娘。呆虫!

鲁迅在北京砖塔胡同61号居住时‚跟房东家的三个小孩讲过一则笑话:

有一个三口之家。父母外出‚留下一个10岁的小男孩看家。忽然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问:“令尊、令堂在吗?”男孩不解其意‚转身就走‚心想:“我从来没吃过什么‘令糖’呵。”

父母回来后‚男孩讲了这件事。父亲拍桌大骂:“令尊就是我‚令堂就是你娘。呆虫!”孩子记住了父亲的话‚但仍不解其意。

几天后,父母出门后,那位陌生的客人又来了,仍旧问:“令尊、令堂在吗?”小男孩按父亲的话回答道:“令尊就是我,令堂就是你娘。呆虫!“

鲁迅趣事(11)、鲁迅不想进”作家访问记“专栏,而要求进”伪作家小传“专栏

一九三四年,《人间世》杂志开辟了”作家访问记“专栏,并刊出接受采访的作家的照片。杂志编辑写信给鲁迅,要求鲁迅接受采访,并准备刊出两张照片,一张以书房为背景,一张为鲁迅与许广 平、周海婴的合照。鲁迅写了一封十分幽默的信予以拒绝。信中说:

作家之名颇美,昔不自重,曾以为不妨滥竿其列。近来悄悄醒悟,已羞言之。头脑里并无思想,寓中亦无书斋,夫人及公子更与文坛无涉,雅命三种,皆不敢承。倘先生他日另作”伪作家小传“时,当罗列图书,摆起架子扫地欢迎也。

鲁迅趣事(12)、鲁迅充满善意的打油诗里,将”牛郎“写成”马郎“;”银河路“写成”牛奶路“

赵景深是二三十年代著名的文学编辑,扶植过许多文学青年,有不少作家的处女作就是在他主编的刊物发表的。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但由于对外文不是十分精通,所以他的译作中时有错误出现。一次.他将MILKEYWAY(银河)误作“牛奶路”。又一次他将ZENTAUR(半人半马怪)译作“半人半牛怪”。鲁迅先生对赵景深译作中的这两处错误,写了以下这首打油诗.善意地嘲讽、批评了这位翻译家治学上的不严谨态度。

鲁迅的一首打油诗是咏资深编辑、翻译家赵景深的。诗曰:

“可怜织女星,化作马郎妇,

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

鲁迅趣事(13)、鲁迅书信结尾用有趣的”顺颂嚷祉!“与”即颂饿安!“的有趣故事

有趣的是,鲁迅在信尾所用的问候语常常十分俏皮,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写信,自然少不了在信尾写上问候语的。鲁迅早期的信多用文言文,结尾常用“此颂曼福”、“即颂时馁”等句。后来,鲁迅用白话文写信,如收信人从事著译工作,信尾写的是“即颂著祺”、“即请撰安”等句。是教师,用“并请教安”;是学生,用“即颂学安”。如是夫妇,便“即请俪安”。如是离家在外者,用“即请旅安”。写给母亲的信,要“恭请金安”。如果在春节时写信,会“即颂年禧”;若是春夏季节写信,就用“并颂春祺”、“顺请暑安”。此外,鲁迅还根据不同的信,在信尾写“日安”、“时安”、“刻安”等问候语。

鲁迅曾写给许广平不少书信,仅《两地书》原信就保存下来了68封。这些书信中,体现着鲁迅惯有的幽默,信尾问候语也很风趣。1925年7月16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就J匕京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和许广平讨论,信尾用的是“顺颂嚷祉”的问候语,祝福她在吵嚷中得到幸福快乐。

1935年7月,作家叶紫给鲁迅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己经饿了”,“借我十元或十五元钱,以便救急”。7月30日,鲁迅给叶紫写了一封回信,给了他一些钱,信尾问候语是“即颂饿安!”如此之出人意料之问候,实在是俏皮得很,凸显出了一个很可爱的鲁迅形象来。

鲁迅趣事(14)、鲁迅妙趣横生的《南京民谣》 打油诗

鲁迅先生一生中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融讽刺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尤其是他的打油诗辛辣有加,妙趣横生,且入木三分。

1927 年以后,蒋介石建立了蒋家王朝,收罗了各路诸侯,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但实际上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各怀鬼胎。1927年.鲁迅写了一首打油诗嘲笑蒋介石的要员:

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

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他们谒陵是假.排挤他人是真。

鲁迅趣事(15)、鲁迅少年趣事——元宵对联,非常有才华

有一年元宵节,鲁迅约十二三岁。按照过年惯例,鲁迅去乡下看望姨母。

姨父阮士升是清朝末年的秀才,听说鲁迅幼年读书勤奋,才思敏捷,过目不忘,便想趁此机会试他一下。

这天晚上,姨父请客吃饭,本地贡生阮廷藩也应邀在座。席间,阮士升对鲁迅说:“ 阿张,我先开个头,给你对个课,大家热闹热闹,好吗?”

“ 好!”鲁迅答应着,别的人也都赞成。

于是,大家一边吃,一边开始对课了。

阮士升指着桌边放着的一碗热气腾腾的肉说:“ 这是红炖肉,就请阿张对‘ 红炖肉’吧!”

鲁迅扫视桌上的菜肴,见中间正放着一碗雪白的鲜鸡块,便不假思索地对道:“ 白斩鸡!”

“ 对得好!”席间当即响起了一阵笑声。

这时,贡生阮廷藩环顾四周,发现右面墙上有幅《 鸳鸯戏水图》,接下去说:“ 我也出个对子:‘ 擎荷底下戏鸳鸯’。阿张你能对吗?”

鲁迅向左面墙上一瞟,嘿,那里有幅《 春燕图》。有了!于是他灵机一动,顺口答道:“ 垂柳枝头

闹春燕。”

“ 妙对,妙对!”座上客人无不拍手称好。

姨父见两个对子都没有难倒阿张,心里暗暗欢喜,但又不肯罢手,便想出个更难的对子来难倒

鲁迅。

阮士升到庭园散步,见孩子们在玩花爆,他仰望明月,忽生一联,便踱着方步,走到了鲁迅的眼

前。他笑着说:“ 阿张,你在酒席上对得不错,现在还有一联,但不容易,你对吗?”

鲁迅应了一声:“ 好,试试看吧!”

于是,士升手指天空,出了上联:“ 望日月圆,十五月半,月月月圆称月半。”

这上联分三段,里面有六个“ 月”字,真难对呀!鲁迅感到这上联的确不好应付,但因与“ 月”

有关,他就边想边察看四周夜色。

就在这时,他发现院中的树木、盆花上贴着一条条“ 送除夕,迎初一”的红纸。啊,有了!他禁不住满心一阵欢喜,昂起头爽朗地读起下联来:“ 除夕年尾,初一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 妙呀!”姨父夸赞说。是的,这下联对仗工整、平直、自然,真是无疵可指呀!阮士升高兴地拍着鲁迅的肩膀,鼓励说:“ 你祖父、父亲都是读了很多书的人。看来,你在城里书读得不错,只要继续努力,进步会更大的。”

鲁迅听他说完,也没有说什么,就笑着又跟着表兄弟们去放火爆去了。

鲁迅趣事(16)、鲁迅仿崔颢《黄鹤楼》的趣味打油诗《崇实》

1933 年初,日军侵占热河省,逼近京津,华北危急。国难当头,北平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镜头:一方面是达宫贵人仓皇出逃;一方面是北平的大学生集体请愿,为民族存亡而奔走呼号。

鲁迅曾仿崔颢《黄鹤楼》一诗描绘了日军逼近时达官贵人们借口保护文化,只顾抢运文物,不顾百姓及学生的丑态。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同“迫”)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鲁迅趣事(17)、鲁迅念念不忘的”第一笔稿酬“

1898 年 ,鲁迅转到南京矿路学堂学习时 ,常看李伯元主编的《游戏报》,当他看到一则征诗的启事时,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游戏报》投去了一首文言诗。 鲁迅没想到,在《游戏报》不久公布的征诗获奖名单中,竟发现了自己的名字,并且列在前 10 名,鲁迅获得了李伯元发送的人生第一笔稿酬。

《游戏报》带给鲁迅的第一份惊喜,令鲁迅念念不忘,直到 1913 年鲁迅向《小说月报》投稿并发表他的文言小说《怀旧》时还常常提起。

鲁迅趣事(18)、鲁迅模仿东汉张衡《四愁诗》打油诗的故事

另外,1924年,鲁迅与徐志摩同在北大任教(鲁迅教小说史,徐教英文),此时徐志摩热追“多才美女”林徽因而不得,就整天哭丧着脸,见了谁都“阿呀阿唷,我要死了”,装出一副病态。林与他本是朋友,平时相互来往并常有 礼品、果品、诗文之类的馈赠,并不存在爱情,他是剃头担子一头热。鲁迅对徐志摩这一作态很反感,加之徐志摩平日与胡适、陈西滢等人在一起,同属“新月派”,政见不同,鲁迅就与他开了个大玩笑,写下了这首诗。诗为:

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 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葫芦。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鲁迅说它“拟古”是 “新打油诗”,是指它模仿东汉张衡《四愁诗》 的旧格式,用现在的大白话写出来的。

鲁迅趣事(19)、鲁迅把错书稿纸包油条

鲁迅出门时,常常腋下夹一个黑绸子的印花包袱,里面装着投稿信。 他有时还把妻子许广平也拉入投 稿工作中。 许广平于买米买炭、教子之余,常帮助鲁迅抄稿、校稿、包装、寄稿。 鲁迅常把手写的书稿乱丢,有时还分发给来访的客人擦手,甚至当废品卖掉。 一次作家萧红买油条吃,那张包油条的纸居然是一张鲁迅的手稿纸, 萧红把这一见闻如实地告诉许广平,许广平还为此狠狠地批评了鲁迅一顿。

鲁迅趣事(20)、”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的由来!

1932 年 10 月 5 日,郁达夫夫妇邀鲁迅饮于聚丰园,同席有柳亚子夫妇等人。郁达夫对鲁迅开玩笑说:“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用上一天想到的“横眉”一联回答。郁达夫打趣地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没有脱。”鲁迅说:“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席散之后,鲁迅为柳亚子书一条幅,就是这首著名的七律打油诗《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集中地反映了作者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战斗毅力,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是鲁迅旧诗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

鲁迅趣事(21)、鲁迅打油诗《咏衣萍》的故事

章衣萍在北大听过鲁迅的课,后来成了北新书局的圈内人。而北新书局和鲁迅先生的关系也很密切。后来,北新书局受到当局的迫害,而章衣萍等北新书局中不自重的人的不良表现,为当局的迫害增添了口实,最终导致了北新书局的被封闭。鲁迅先生这首诗直刺的就是章衣萍等令人反感的错误言行。例如章衣萍过分崇拜外国文艺,他写的文章甚至出现“懒人的春天哪!......”这类的荒唐话。又有一次,章衣萍在领取北新书局的大笔稿酬时说了一句自以为幽默、实际却很庸俗的话:“钱多了可以不吃猪肉,大喝鸡汤。”于是引出了鲁迅先生的下面这首批评诗。

世界有文学,少女多丰臀。

鸡汤代猪肉,北新遂掩门。

鲁迅趣事(22)、鲁迅充满善意的打油诗《咏钱玄同》

这首诗是 1936 年鲁讯咏钱玄同的。钱玄同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反封建文化的先锋,曾以“金心异”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过不少激进文章。其中有一篇主张人超过 40 岁就应统统去死,从而使社会年轻化。后来他却不能与时俱进,退化为保守主义者。作为一名北大教授,钱玄同还曾扬言,北京大学要开设辩证法课,除非砍掉他的脑袋。鲁迅先生与钱玄同曾是好朋友,先生的第一篇小说 《狂人日记》,就是钱玄同所约写的。

后两人因人生观、社会观不同而分道扬镳。鲁迅先生用寥寥 20 字,便将钱玄同先偏激后保守那可笑的面孔刻画得惟妙惟肖。

作法不自毙,

悠然过四十,

何妨以肥头,

抵挡辩证法。

鲁迅趣事(23)、鲁迅打油诗《替豆萁伸冤》

为了声讨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及其帮闲文人对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的迫害,鲁迅写了《替豆萁伸冤》: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鲁迅趣事(24)、鲁迅的”宝塔打油诗“

清朝末年,日本东京有一所中国留学生学习陆军的预备学校,名叫成城学校,其学生多为清廷选派的皇亲国戚,其中不少纨绔子弟,每日花天酒地,不求进取,只等混满时日,回国投机钻营捞个军官职位。这些保皇派,还装出“大将军”派头,嘲笑“自由平等”,向要求革命的留学生示威。1903 年,鲁迅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习,看到这些情况心中极为愤慨,于是写了多首打油诗讽刺、批评这些有负于国家的留学生。其中有一首为宝塔诗:

成城

大将军

威风凛凛

处处有精神

挺胸肚开步行

说什么自由平等

哨官营官是我本分

这首打油诗排列似塔,韵脚工整,入木三分,刻画出了保皇派留学生可憎的嘴脸。

鲁迅趣事(25)、鲁迅小时候非常调皮,故意把衣服弄脏

小时候,鲁迅相当调皮活泼,他的曾祖母不苟言笑,小孩子都很怕,他却故意从曾祖母面前走过,假装跌跟头倒在地上,引得老太太惊叫:“哎呀,阿宝,衣裳弄脏了!”这时他才满意,不闹了。12岁时被母亲牵着去三味书屋,他却扭扭捏捏,一百个不情愿的小模样,和现在的小伢子软磨硬蹭不愿上学没个两样。

鲁迅趣事(26)、鲁迅偷教同学”对课“——”四眼狗“,自己偷偷笑

鲁迅有很多嗜好。比如爱给人起绰号这个从小养成的习性,至老都未能改。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有一项功课叫“对课”,他的成绩不错,屡受塾师寿镜吾先生的称赞。有一回,一个同学偷看了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就悄悄问他对什么好,鲁迅说:“对‘四眼狗’好了。”孰料那人竟真以此回答寿先生,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而他则在一旁以书遮眼,憋不住笑出声来。鲁迅的观察力可谓尖锐,他把女生的哭状起了个惟妙惟肖的称呼——“四条”,因为女生一哭,眼泪、鼻涕齐下也!不是四条吗?

鲁迅趣事(27)、喜爱甜食,用金质奖章换红辣椒,咀嚼辣椒苦读

他还喜欢吃糕饼糖果等甜食,这是在日本留学时养成的习惯。有一回,人家送了柿饼给他,他喜欢得不行,藏起来自己偷偷享用,还舍不得给别人吃呢!只有在女士来做客时,才“大方”地拿出来,因为女士们胃口小,只能吃个一两片而已!他还能吃辣椒。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有一次他期末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鲁迅没有把奖章作为自我炫耀的标牌,却懂得实惠,跑到鼓楼街把它卖了,买一大串红辣椒回来。每读书至夜深人静、天寒人困之时,就摘下一只辣椒来,分成几截,放进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嘘唏不已。只觉周身发暖,睡意顿消,于是捧书再读。

鲁迅趣事(28)、鲁迅爱看电影,几乎可从影迷升格为影狂

鲁迅爱看电影,几乎可从影迷升格为影狂。鲁迅到43岁时才首次观看影片,但一看而不可收。鲁迅后期(46-55岁)在上海生活的9年内,共观看电影142场。其中1934年37场,1935年36场,1936年秋季病危前19场。这三年平均起来几乎每周一场。好电影不轻易错过,甚至一看再看;而且大都是率领家小、呼亲唤友,数人驱车同去!有趣的是,在国外引进的电影里面,他最爱看的是大自然丛林草莽的野兽影片。

鲁迅趣事(29)、鲁迅妙说自己鼻子为什么比周建人的鼻子矮

生活中的鲁迅,幽默、风趣,幽默中又带着一种大气、智慧、乐观和风度。有一次他的侄女问他:“你的鼻子为何比我爸爸(周建人)矮一点,扁一点呢?”鲁迅笑了笑:“我原来的鼻子和你爸爸的鼻子一样高,可是我住的环境比较黑暗,到处碰壁,所以额头、鼻子都碰矮了!”

鲁迅趣事(30)、鲁迅不拘小节,常被警察搜身,却义无反顾把辫子剪了

鲁迅是一个不太讲究穿着的人。他爱穿长袍,相对他瘦弱的身材来说,似乎袍子比西装合适。但他确实是太不修边幅了一点,经常穿着长衫在灰尘中行走,感觉竟有点像他笔下的落魄人物孔乙己,于是便闹出了笑话:在电梯里经常被认为是可疑人物;许多人见到他以为是有幸发现了鸦片鬼;有时去买药,竟然连药房里小伙计都鄙视他;走在大街上的时候甚至常被警察搜身……

鲁迅是义无反顾把辫子剪了的人。这在当时就像男人穿裙子一样不可思议。但他面对嘲笑、讥讽、辱骂,依然我行我素。后来他基本上留平头,他的发质坚硬,根根迎风翘立,铁刷一般,非常酷。

结论:

鲁迅,一向以一个战士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他的批判性, 他的讽刺艺术,他为后世的人们留下许多悲剧性的人物典型,然而, 鲁迅不仅有这些构成其伟大作品之所以伟大的特点,生活中的鲁迅”幽默得要命“,是那种不同于谈天说地的“闲适”的幽默,并非皮肉上的滑稽与俏皮,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理念。

(图片均来自网络)

儒林外史中作者真正批判的对象?

作者对于现实的批判是通过讽刺的形式从各个人物的形象上体现出来的,这使读者更能深刻地认识到错综复杂的矛盾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产物。

由此可见,通过周进的痛哭,范进的笑声和王玉辉的悲欢,作者笔锋所指,决不是某个特定的个人,他们是诸如科举制度及封建礼教等社会弊端下的典型代表。

这种通过对现实的具体描绘来反映当代社会现实生活本质的文学原理就叫现实主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