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文学代表作品,如果曹操的儿子孙子能活到七十多岁?
曹睿活上九十岁,也不能阻挡司马家族的最后当政。曹家自身对国家的不负责,贪图享乐普遍地不去干事,和乱干事。使得国人对他们失望极了,不负责任在曹睿身上就开始体现,大兴土木,修宫殿,让洛阳百姓怨声载道。
曹睿让叔叔曹宇都当高官大贵,却担当不起重责,本身是大将军,却怕麻烦不去干辅政大臣,曹睿拜他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在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嘱附后事。以曹宇为首,他们实在都不想干,坚决推辞。只有曹爽敢说承担重任死奉社稷,。更不要说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司马家族只有不足干人队伍,司马家族还没有成为魏国巨大势力有手握重兵重权,以曹爽为首的曹家势力还是相当强大,各地都是有人,愿为曹家效命军队。是他们不去办国家之事,去干大业之情,人家抢班夺权来了,他们曹家人心里还感到轻松了,就是没有大声地说好。有为他们干事情的人来了。正好放下担子,让司马家族去干好了。可以安心地享受了。可来了一个接班人。快快交权交事。晚了一人家不干怎么办。
根夲没有想为国家吃苦受累干大业思想。所以曹家人以享尽荣华富贵,都不去担责做事。原本到曹爽排挤之后,夲来为无实权的太傅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几百多人能控制巨大洛阳城,起兵政变,就控制了京都。曹家有血缘几代人子孙在京中也比司马家族人多。却痛快地把军政大权交给司马氏手上。使曹爽当政集团被诛杀。不是司马懿有多大本事,更不是司马懿手中握有重兵,有重权。有十分成功把握能成功。是曹家人都不想干,不愿干,乖乖地交权交军队给人家。曹睿活着又能如何,国家大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是司马懿的野心之大,是曹家人有之普遍地不想干事都想轻松享福。让给司马懿家族的去干机会,曹睿活百岁,家族都是如此,他一个人能使国家都运转吗。不行才让司马懿当了辅政大臣,给人家大权把子。曹家不想作事了,大臣桓范苦口婆心幼阻都不行,要他们天子挟持许昌,然后调集四方兵力勤王扶政镇压叛乱,曹爽就是不听,就是交权,交军队活活地象曹家中都似一群等待时杀头的猪羊.。也挡不住他们知道要灭族了的大祸,他们就是一群养肥猪羊,是不在乎生死的。并不是人家多阴险,多狡猾。是他们成为垃圾。等着人家清理干净。
曹叡才活三十六岁,就成功成了三曹文学大师,象个政治家,成功防御吴蜀多次进攻,平定鲜卑进攻,灭了东北公孙渊,开拓东北地域在军事建树丰碑,成为之大家。但当刚到青年后期,就耽于享乐。大兴土木,修治洛阳宫 ,起昭阳,大极殿,筑总章观。步秦始皇后尘,大量劳累民众,途迂大量民,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使农田无人耕种。大臣杨军,高堂隆等不少人劝谏,曹睿不理,又宽松社会为招牌把大臣们形同虚设,法律虚拟,用财赎罪。使人为财不顾一切。上下乱成一团,却粉饰太平。但民力艰困,怨声不绝,更是死于年轻,让曹芳八岁小孩听曹爽司马懿辅政。最终导致司马懿,暗中夺权,发动政变。曹家却冷淡不理 四海分崩,社稷无卫,岂是明主。不是他能多久而是创造政治环境使曹家人认为他是万能的有他能长久平安无事,万事大吉所有都不关心国家大事使司马懿有机之乘。看透他们就是一群恋草笨驴,才敢如此。
为什么历史上的曹操名气会这么大?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一生事迹非凡,文治武功皆属一流,可谓“文安邦、武定国”的大才。不过同时,曹操也是历史上名声不大好的一个人,被牢牢贴上了“奸贼狡诈”的标签。那么,曹操都有哪些过人之处?他的成就都体现在哪些地方?
曹操的崛起: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曹操起兵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这一年正是汉桓帝永寿元年,东汉王朝彻底落寞,与曹操同年出生的还有一位三国英豪,就是孙坚。《三国志》记载父亲曹嵩(官至太尉)是东汉后期的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是有一定出身的官二代。所以,曹操19岁时就被举为孝廉,获得了当官的资格。后来,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自己的政治才能、军事等才能。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乱政,34岁曹操逃出洛阳,回到陈留,开始散家财,以讨伐逆臣董卓的名义招兵买马,拉起了一支自己的队伍,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蜕变。此后,曹操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末,52岁的曹操成功统一了中国北方。从起兵算起,曹操共用18年时间,完成了从弱到强转变,成为汉末成就最大的政治人物。
曹操的政治才能: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
曹操的政治才能是很高超的,东汉末期,天下大乱,在朝廷和地方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政治人物,先有董卓、李傕、郭汜等乱臣,后有袁绍、袁术、吕布、刘备、孙权等豪杰纷纷登场,这些人都曾是曹操在政治上的竞争对手。曹操为了占得先机,在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刘协,并迁都到许昌,曹操被汉献帝封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不久再升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据此曹操获得比任何政治势力都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随时可以以汉献帝的名义讨伐其政治对手。
曹操除了在中央层面占得先机,在地方治理上也有自己的一套实用办法。打败袁绍后,他任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人分赴各地主政地方,要求他们打击各地不法豪强,使一些地方上开始出现“百姓喜悦”的局面。《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就评价曹操在地方上为政是“化乱为治”,曹操能得到数百年后的史学家如此评价,是很难的。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曹操剧照
要说汉末至三国时期最会用人的政治领袖是谁,那就非曹操莫属了。曹操能成就曹魏的基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善于用人、唯才是举。曹操用人基本就只看一条,就是是不是有真材实料,如果是有真材实料的人,他不会在意其家世出身,甚至连道德品质略有瑕疵,他也不在乎。因此在他身边聚拢了当时天下的大部分优秀人才,这也是曹魏实力比蜀吴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早期曹操手下文有郭嘉、荀彧、程昱、荀攸、贾诩等,武有张辽、夏侯惇、徐晃、张郃、曹仁等举不胜举。曹魏人才最难得的是后继有人,后期涌现的曹休、曹真、司马懿、满宠、邓艾等也都是难得的人才。
曹操的军事才能: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曹操远征乌桓
曹操一生用兵无数,亲自参加或亲自指挥的大小军事行动无数,而且其中多数都能取胜,特别是早期事业刚刚起步时,曹操更是获得了不少关键战争的胜利。曹操的军事素养多数都是在实际的军事行动中锤炼出来的,当然在每次战争的闲暇之余,他也不忘精读孙子、吴子等兵家的著作,正是通过不断实践学习,曹操才形成了自己军事理论见解,著成了《孙子略解》《孟德新书》等兵书,成为一位军事理论集大成的卓越兵家。曹操最出彩的军事行动就是官渡之战,这一战奠定了其中国北方霸主的地位,另外,曹操北征乌桓也是中原政权难得的一次成功的北征行动。当然曹操也有失败的时候,正是因为赤壁一战的失败阻止了他统一天下的步伐,如果没有周瑜、孙权、刘备、诸葛亮等牛人的出现,当时真没有谁能挡住曹操的兵锋所指。但不管怎么说,曹操都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流人才。
曹操的经济政策: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曹操屯田
汉末天下大乱,百姓生活流离失所,天灾人祸并行,吃饭问题成为当时天下百姓的第一要务。曹操有了自己的地盘后,比较重视经济恢复,以及解决治下百姓的粮食生产问题,为此,曹操选择一些地方兴修水利并实行屯田,他采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强行组织劳动力在一些粮食产区进行屯田,实际上就是军事化管理劳动力进行种田,这种做法很快就收到效果,据说建安元年(196年),首次实行屯田,曹操就收获了百万斛的谷物。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随着屯田制度的不断完善,曹操将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民屯50人一屯,管理者为司马,往上逐级设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等,一般和官民实行四六分或五五分的办法。军屯为60人一营,边种田边戍守。曹操实行的屯田制度使曹魏有效解决了粮食生产问题,更为曹魏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这也是曹魏实力始终优于吴蜀的重要原因。
曹操的其它能力: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曹操除了政治、军事、经济成就斐然,他个人在文学、书法、音律等方面也颇有研究,且文学功底深厚,气势和见识一流,书法功力也比较深厚。曹操写的诗歌气韵沉雄、用情较深,即有抒发政治抱负的雄句又有反映百姓疾苦的妙语。传世作品虽然只有二十几篇,却被鲁迅赞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书法作品虽然极少传世,但古代名家对其评价却很高,西晋司空张华在《博物志》中称:“汉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农张芝、芝弟昶并善草书,而太祖亚之。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可见,曹操书法功力应当属于绝对的上品。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书》《后汉书》
吴蜀文学的特征?
吴蜀文学与同时代的曹魏文学相比,相对比较保守、平实。
东吴为何不趁机复国?
英雄淘尽,三分归晋——
司马昭灭蜀汉之后,他的嫡长子司马炎篡魏立晋,又过了十几年,发兵灭亡东吴。
然而,西晋也才维持了短短51年,局势便又陷入了空前的混乱。
西晋灭亡,按理说,应该是东吴复国的大好时机,毕竟时间过去还不算久。
可江东父老们丝毫不记挂东吴,反而帮助司马睿渡江建立了东晋。
这问题到底出在谁的身上?
接下来,让我分两个方面,为大家作一个简要解释。
被唾弃的东吴孙氏入主东吴,我给它分三个阶段:
一、猛龙渡江,以势压人
孙坚战死在荆州之后,长子孙策回吴地守孝结束后,不甘沉沦,毅然投靠了淮南袁术,想要借势东山再起。
虎父无犬子,孙策传承了孙坚的善战,在从袁术那里讨回了孙氏旧部后,一路席卷江东,所向披靡,全无对手。
猛龙渡江固然威风得意,但是冷静下来就会发现,仗打得爽了,人杀得也就多了,积攒下的血债更是数不胜数。
举个例子,孙策攻庐江,太守陆康坚守两年,城破后积劳病逝,陆氏宗族因为战乱死伤过半,大家说陆氏和孙氏算不算有血仇?
而且,这里面还有个老熟人——东吴名将陆逊。陆康早先把从孙陆逊和幼子陆绩送出城,以免香火断绝。
可后面,陆逊、陆绩还要“捏着鼻子”给孙策的弟弟孙权打工,他们不是不想报仇,只是孙氏当时势大,陆家人为了家族,不得不低头罢了。
这仇还没完,后来陆逊牵扯入太子之争,结果被孙权赐死。他的儿子陆抗,还是得捏着鼻子给孙氏继续打工,为了家族一切都可以先忍,不过还有一句心里话接在后面:有账以后一起算!
这样的仇家还有很多,最直接的反噬表现就是孙策被刺杀身亡。
△孙策遇刺,被射面门
好在年轻的孙权扛得住重担,不然孙氏在当时就得衰败,然后被各家清算。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以上说的是孙氏欠下累累血债这一点,下面再说孙氏不得人心的另一点。
孙氏虽然祖籍出自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也属于江东之地,但是孙坚是以军伍起家,发迹于外地。
看孙坚老部下们的籍贯就知道:程普是右北平的(今河北),韩当是辽西的(今河北),黄盖是零陵的(今湖南),这就能从侧面说明孙坚的大致活动轨迹。
所以说,孙策肆意在江东征伐,本土势力是很反感的,他们是排斥孙氏这个入侵势力的。
△孙坚
而且孙坚生前,曾经逼杀荆州刺史王睿、擅斩南阳太守张咨,名声在官员士族中很狼藉,士人阶层认为他是一个暴虐滥杀的武夫,这也加剧了江东士族对孙氏的反感。
后来,虽然陆、张、顾、朱等大族都纷纷出来为东吴效力,但那是权宜之计,强权面前士族也懂得让步低头、忍辱负重,但孙氏一旦没了,他们才不会再去扶助东吴重建。
二、少年英主,掌控江东
孙权少年时,堪称英主,他军事开拓能力虽然一般,但是玩政治是把好手。
他通过招贤纳才,不断增强东吴的核心实力,又通过任用外地官员,有效制衡本土官员。
这种平衡又积极的状态,使得东吴的国力蒸蒸日上。
但是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孙氏的地位牢不牢固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而且三国的对抗使得百姓们过得并不轻松,就算不恨东吴,也谈不上对东吴有所眷恋。
而对于本土士族而言,孙权这个精明领导就是一个紧箍咒,在他说下干活那一定要小心谨慎,以免招来不测之祸。陆逊就是个例子,大直男什么话都敢说,结果说中了孙权的忌讳,被逼自杀。
总而言之,孙权对东吴贡献再大,掌控再牢,也并没有让士族百姓到达感恩戴德的地步,只能说中规中矩。
三、残暴末主,天亡东吴
要说东吴被唾弃的最主要罪人,当属末帝孙皓,一手败光了东吴国运。
孙皓是孙权的孙子,废太子刘和的儿子,在我看来他还是个演技高超的演员。
△吴末帝孙皓
孙权在立储问题上比曹操整得还乱套:
最看重的太子孙登英年早逝;
之后,纵容鲁王孙霸(老四)与新太子孙和(老三)展开储位争夺,结果事情闹大,孙权废孙和,杀孙霸;
死前另立孙亮(老七)为帝,孙亮即位后,想要除掉权臣孙綝(chēn),结果事情败露,被废为会稽王;
孙綝改立孙休(老六)为帝,孙休经过周密计划,除掉权臣孙綝。孙休死后,由于蜀汉刚被灭,东吴局势不稳,所以他年幼的儿子没有被立为继承人,而是改立了较为年长的孙皓。
孙皓能被立,也有部分朝臣支持的缘故,说明孙皓平时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即位之初,孙皓依然有明主气象,英姿勃发,实施明政。
不过之后,孙皓可能不想装了,开始沉溺酒色,肆意杀戮,荒唐暴虐至极。以致于朝臣天天惶恐不安,深感朝不保夕;百姓负担沉重,供应帝王挥霍。
就这样,孙皓整整祸害了东吴十七年,才被西晋灭亡,投降去了洛阳。
显而易见,这样的暴君,这样的东吴,谁还会有一丝念想?
受青睐的西晋西晋引发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口碑坠崖,怎能说“受青睐”呢?
口碑坠崖确实不假,西晋司马氏的确捅了大篓子,一手炮制了史上至暗时期——五胡十六国。
但即使这样,西晋也受到了江东父老的青睐。
会有这种结果,主要归功于晋武帝司马炎。
这其中的原因不复杂,说白了,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知道谁对自己好,谁对自己坏。
晋武帝司马炎虽然前明后暗,尤其在封王制度和储君人选上犯了重大错误,但是他对百姓是仁慈的。
△晋武帝司马炎
在国家统一后,他继承了司马昭优待蜀国君臣百姓的政策,也优待吴国君臣,并且提出对江东百姓免除二十年的赋役,得到了江东百姓的一致拥护,这才是真正的感恩戴德。
所以说,司马氏仅仅五个宗室南渡便能建立东晋,除了世家大族的辅佐,也与江东百姓的感激有着很大的关系。
结语综上,西晋灭亡,江东百姓不帮东吴复国,反而帮助司马氏建立东晋,主要是因为孙氏以强权入主江东,后又有末代暴君祸害,早已人心尽失;而司马氏虽然篡位夺权,但是却给江东父老以实实在在的福利,因而民心感激,自然投桃报李。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分享,在此感谢。
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将领?
位于大将之首的粟裕,虽然说不上是大器晚成,但也确实是属于后起之秀,一鸣惊人。
1927年6月,20岁的粟裕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到一个月,南昌起义就爆发,粟裕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在起义军队伍里,还有一个和粟裕同龄的年轻人,他的职位比粟裕稍高,此时已经是连长了,这个年轻人就是林彪。
南昌起义后,粟裕随军南下,因连续战败,士气低落,部队在行军途中失散严重。到了江西、湖南交界处时,原本2500人的队伍,只剩下不到800人,整个架子都散了。部队主要干部仅剩下朱德、陈毅、王尔琢三人。为了凝聚士气,朱德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在原有基础上整编成两个支队,共下辖九个连队。粟裕从班长直接提升为了5连政治指导员,而林彪则任二连连长。就是这两个人,二十多年后指挥大军百万,将蒋介石的军队一一消灭,气的委员长大骂娘希匹。
1928年4月,粟裕随部队上井冈山,参加了著名朱毛会师,会师后部队改编为红四军,粟裕任红四军28团3连连长。这里要说一下,红军历史上有三支红四军,这三支红四军日后打发展成了独当一面的主力,朱毛会师后的红四军就是第一支红四军。
很快粟裕在战斗中就崭露头角,在1928年6月的老七溪战斗中,粟裕指挥出色,率领3名战士迂回穿插,俘虏了上百名敌人,因此获得了“青年战术家”美誉。
但是,说实话,粟裕虽然表现出众,但是进步程度远远比不上和他同龄的林彪。当粟裕还是连长时,林彪已经是28团的团长了,是粟裕的直属上级。1930年,红四军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地方武装在福建长汀整编为称红一军团,这是红军的主力军团。红一军团下辖三个军,分别是红四军,军长林彪;红三军,军长黄公略;红十二军,军长伍中豪。此时的林彪已经升任红四军军长了,而粟裕还在红十二军中担任第5支队的支队长。
1930年冬,粟裕调到红22军担任65师师长,红22军的军长正是陈毅。这对日后华野的正副司令、被称为“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著名老搭档,至此才有缘接近。在任65军师长期间,粟裕率部参加了第一反围剿,并活捉了国民党中将师长张辉瓒,毛主席为此诗兴大发,写了著名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不过,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粟裕几次调职,都是在师长位置上打转,直到1932年,才升为红四军参谋长,军长则是林彪。不久,林彪接任朱德,担任红一军团军团长,成为著名的“红军之鹰”,而粟裕则调任红11军参谋长。红11军由方志敏在赣东北部创建的红10军改编过来的,军长周建屏,政委肖劲光,1955年授衔时同为大将。
在任红11军参谋长期间,粟裕因作战受伤,左臂被弹片击中,比送入后方医院。后来虽然伤愈归队,但留下了终生残疾,左臂不能用力。重新回到部队后,粟裕又被调到性逐渐的红七军团担任参谋长兼20师师长,当时的军团长时寻淮洲,年仅21岁,作战勇猛,前途无量,是红军内部又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可惜在一年后的战斗中中弹牺牲,将星陨落。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不得已放弃苏区,准备长征,为了做到声东击西,中央决定派出一支部队先行东征,迷惑国民党军。当时中央红军共下辖7个军团,共10万部队,最后这个东征的任务落到了粟裕所在的红七军团身上。为了师出有名,红七军团对外宣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1934年7月6日,红七军团7000人从江西瑞金出发,直取福建。在行军途中,军团领导层出现重大意见分歧,军团长寻淮洲和政委乐少华等人经常在会议上发生争吵,粟裕虽然急在心里,但是却因为说不上话,帮不上什么忙。
经过四个月艰苦转战后,红七军团来到方志敏创立的浙闽赣苏区,与方志敏的部队合并成红十军团后继续出发。但是重新组建后问题更大,领导层更加混乱不堪,这直接导致了军事上的失利。在谭家桥伏击战中,红十军团遭到国民党军王耀武的第一旅攻击,损失惨重,寻淮洲在这场战斗中身负重伤牺牲。死后尸体被国民党军挖出来,割下头颅向上级请功。14年后,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喊出口号:“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可见粟裕对当年谭家桥兵败一事是如何刻骨铭心。
寻淮洲牺牲后,红十军团领导层懂军事的基本就没有了,军团军政委委员会主席方志敏虽然革命意志坚定,极富政治韬略,但却是军事上的门外汉,他与彭湃、瞿秋白三人被毛主席评价为“我党内完全不懂军事的三个领袖”。在国民党的重兵围堵下,红十军团前景堪忧。
1935年1月,红十军团再次遭到大败,方志敏和粟裕等人率19师残部800余人冲出了包围圈,但是主力部队却没有跟上来。方志敏放心不下,叮嘱粟裕带伤员撤离,自己又折返回去接应大部队,结果这一进去就再也没出来,剩下的红十军团主力2000人也在绝境中全军覆没。粟裕等了四天,一直没有见大部队出来,知道出事了,只能洒泪挥别,继续前进。
粟裕冲出重围后,率领余部在闽浙边界展开了三年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国共统一战线形成,粟裕才与叶飞等人率游击队主力北上,被改编成新四军。总的来说,在红军期间,粟裕虽然先后当过师、军、军团级的干部,但却一直游离在主力部队之外,独立领军的机会也非常少,因此创造的辉煌战绩也少。名气远远不及彭德怀、林彪、陈毅、萧克等人,连牺牲的伍中豪、寻淮洲、黄公略等人也比不上。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粟裕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来到苏南开辟敌后抗日战场。从这起,粟裕才开始有机会独立领军。
1938年,新四军整编,全军一万人被编成四个支队,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谭震林;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这里面只有陈毅一个元帅,张云逸是排名第七的大将,傅秋涛是上将,林维先是中将,张鼎丞、谭震林因为转入地方工作不参与授衔。
整体来说,新四军主要将领的军衔,都要低于八路军。而粟裕只是新四军四个支队里其中一个的副司令,如果按部就班的发展下去,最后能不能进大将序列都不一定。但是,由于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粟裕的军事天赋开始爆发。
1938年6月17日,粟裕指挥部队在镇江以西的韦岗地区设伏,歼灭日军少佐土井、大尉梅泽武四郎以下20多人,创下了新四军在江南的首胜。陈毅闻讯后,即赋诗一首:
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1940年黄桥决战,粟裕以七千人的兵力,粉碎了国民党军韩德勤部三万人的进攻,歼敌1.1万人,只可惜这仗打的不是日本人。1944年车桥战役中,粟裕指挥5个多团兵力,周密部署,猛虎掏心,一举歼灭日军三泽大佐以下460余人、伪军480余人,而新四军只伤亡200余人。
在八年抗战中,粟裕指挥的新四军第1师在华中地区坚持作战,开辟了苏北、苏中等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的7个主力师中,粟裕的第1师战绩最佳,歼敌最多。然而,这些战绩仍不足以支撑粟裕进入大将序列,更不用说大将之首了。然而,解放战争给了粟裕一个辉煌的舞台,他的大兵团指挥能力猛烈的爆发出来,从这起踏上了他共和国第一大将之路。
解放战争初期的形式并不好,中原野战军四面被围,被迫进行中原突围,损失惨重;晋察冀部队败于傅作义,丢掉了张家口和承德;山东野战军败于桂军,主力第八师伤亡较大,士气低落;东北的林彪同样刚经历了四平惨败,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北才站住脚。
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在一片局势不利中,粟裕逆流而上,主动出击,在苏中七战七捷,取得了解放战争以来第一场大规模的胜利,稳住了我军战线,歼敌人数比自己的总兵力还多。然而,这仅仅是开始。
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与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并肩作战,连续歼灭国民党整编第69师、26师、51师等,歼敌7万多人。而后两大野战军改编成华东野战军,粟裕顺理成章成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负责指挥具体战役,司令则由资历、威望都很高的陈毅担任。这对井冈山时期的搭档,又走到了一起,怕下面的将领不服粟裕指挥,陈毅还特意表明: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你们坚决执行。
有了陈老总的支持,粟裕指挥起来更加得心应手。1947年2月芜战役,粟裕一举吃掉李仙洲兵团,三天之内,歼敌5.6万人,此战俘虏之多、歼敌速度之快,创造了解放战争开战以来最高纪录。3个月后,解放战争战史上的经典战役-孟良崮战役爆发,粟裕指挥华野27万人,与国民党40万人的重兵集团展开了一场大会战,最终将“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歼灭在孟良崮上。这一仗打的极为惊心动魄,粟裕的高超的指挥水平、惊人的胆魄表现的淋漓尽致。
就这样,在解放战争初期,别的野战军歼灭敌军一个师都尤为吃力时,粟裕却能连续创下一战歼灭敌人几个师的辉煌战例,粟裕的威名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打出来的。当时甚至连林彪这样自负的将领都对这个昔日的部下另眼相看,别的战区送过来的简报他都没兴趣看,只看华东野战军的简报。
不过,粟裕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名将的成长之路必定经历坎坷。在随后7月份的南麻战役、临朐战役战役中,粟裕的短板也暴露出来,他虽然战场嗅觉敏锐敢于兵行险着,但同时也意味着有时候准备不足就主动出击,马虎大意,最后打成乱仗。战后,粟裕深刻检讨,加强了对大局的把控能力。
1948年5月,粟裕发动豫东会战,这一战中粟裕精心运筹,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适时出击,攻克河南省会开封,在二十天的战斗中歼敌近10万人。战后,粟裕回忆,“豫东会战是他亲身经历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林彪看到战役汇报后,也感叹“粟裕尽打神仙仗”。
1948年11月6日,举世瞩目的淮海战役开始,在这场大兵团决战中,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两大野战军60余万人,与国民党80万重兵集团在徐州战场展开厮杀。此战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打主攻,在碾庄吃掉黄百韬兵团,在徐东挡住邱清泉、李弥兵团,分兵双堆集打黄维兵团,又威胁南线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最后全师跃进陈官庄围住杜聿明集团,先后歼灭了国民党军40余万。整个战役惊心动魄,高潮迭起,令人叹为观止。粟裕以他超高的大兵团指挥水平赢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而淮海战役也成就了粟裕军事指挥生涯中的辉煌巅峰。
纵观粟裕的军事生涯,可以发现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粟裕虽然也战绩颇多,但是指挥军队规模有限,一直跻身不了高级指挥层。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直到解放战争,粟裕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大兵团指挥能力才得以充分发挥,连战连捷,打出了赫赫威名,淮海战役更是一战奠定了自己大将之首的地位,这可谓是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谁斩杀的大将是最厉害的?
三国,这个时间跨度将近百年的一段历史。让我们共同回顾下,三国的英雄人物话说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天下。主要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方的文臣武将都堪为当时的英雄豪杰,今天我们一起详细的聊聊三国武将的是非成败。首先开篇得说曹魏政权。(曹魏五子良将)
张辽:字文谦,阳平卫国人。多年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勇猛果敢,常为先锋将领。和与张辽镇守合肥。218年辞世,追“威侯”。
乐禁:字文则,泰山矩平人。原本属于鲍信,后归降曹操为将坚毅庄重,樊襄之战时被关羽水淹七军后俘虏投降,归国后羞辱之死。追“厉侯”。
张郃:字㐯义,河间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军事家,先后在韩馥袁绍官渡之战时归降曹操为将以巧变著称。为刘备,诸葛亮所忌惮,曾一举击破过诸葛亮的北伐,后来在,木门道遇俘而死。追“壮侯”。
徐晃:字公明,河东阳人。三国时期曹魏的名将,著名的军事家。先追随杨峰,后投奔曹操,在汉中之战,樊襄之战中都有突出表现,被曹操称为有周亚夫之风。227年辞世,追“忠侯”。
曹操不止有五子良将还有八虎骑;曹仁:曹丕篡汉,建立魏国。封曹仁为大将军。后大司马,后来率兵拜于朱桓。不久死于金军军,享年55岁。追“忠义侯”。
曹洪:魏明帝曹叡即位,拜曹洪为后将军,更封乐城侯。太和四年(230年),复拜骠骑将军。太和六年(232年),曹洪逝世,追“恭侯”。
曹纯:字子和,东汉末年曹操麾下将领,曹仁之弟。曹纯是曹操部下精锐部队“虎豹骑”的统领者之一,因在平定北方的战役中颇有功绩,被加封为高陵亭侯,建安十五年(210年),曹纯去世。
夏侯惇: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青龙元年(233年),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夏侯渊:张鲁降曹操后,夏侯渊留守汉中,与刘备相拒逾年,在定军山被刘备部将黄忠所袭,战死,追,愍侯。
曹真: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拜大将军,进爵邵陵侯。太和二年(228年),曹真率军抵御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北伐。太和四年(230年),代曹休为大司马。次年因病去世,追,“元侯”。
曹休:曹魏建立后,镇守曹魏东线,多次击破吴军,诱降吴将。官至大司马,封长平侯。太和二年(228年),曹休在魏吴石亭之战中大败,不久因背上毒疮发作而去世。
夏侯尚:江陵击败吴将诸葛瑾,升为荆州牧,封昌陵乡侯,黄初七年卒 ,谥号为悼。说到三国刘备的五虎上将就必须提提了;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刘备称汉中王后,关羽率军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刘禅时期追谥关羽为壮缪侯。
张飞:字益德,幽州涿郡人,早期和关羽一起追随刘备左右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于江州义释严颜;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郃,对蜀汉贡献极大,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被范疆、张达刺杀,刘禅时代追谥为“桓侯”。
马超:字孟起,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马腾的儿子,马腾入京被封为卫尉,马超就统领了马腾的部队。曹操治兵关中时,被曹操用离间计击败退走,失败后依附汉中张鲁。刘备攻打刘璋时,马超投降刘备,与刘备军合围成都,蜀汉建立后,马超官至骠骑将军、斄乡侯,章武二年马超病死,终年47岁,刘禅时期被追谥为威侯。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降刘备,随刘备入川作战。汉中之战时,黄忠于定军山一举将曹魏名将夏侯渊斩杀。建安二十五年去世。刘禅时代追谥为“刚侯”。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早期跟随公孙瓒,后在邺城加入当时还依附在袁绍处的刘备。曾两次救出刘备的儿子刘禅,称“单骑救主”。汉水之战时击退曹军,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中将士呼其为“虎威将军”。蜀汉政权,赵云是五虎将里唯一的一位两朝元老。死于建兴七年,刘禅时代追谥为“顺平侯”。诸葛亮隆重对就提到过,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所以东吴的猛将也不少。
江东十二虎;
程普:病逝 黄盖:生卒年不详。
韩当:字义公,汉末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官至昭武将军、冠军太守,加都督称号,封爵石城侯。黄武五年卒。
蒋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讨伐关羽,蒋钦率领水军入沔水。回军途中病逝。
周泰:死于黄武年间,有子周邵,亦数有战功,死于黄龙二年,周邵的弟弟周承继承了兵权和爵位。
陈武:字子烈,东汉末年孙策、孙权部下的武将。陈武屡建战功,封为偏将军。建安二十年在合肥战役中战死,孙权对此十分哀痛。
董袭:字元代,东汉末年江东孙氏部将。213年,曹操南征至濡须口,董袭跟随孙权解救,并命董袭率五楼船前住濡须口。至夜深时,暴风狂袭,五楼船倾覆董袭浸死人。
甘宁:建安二十五年,甘宁去世,《三国演义》中虚构在吴蜀之战中在病重时被蜀国将领沙摩柯一箭射死。
凌统:字公绩,汉末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凌操之子,官至偏将军。凌统认为山中之人大多壮悍,可以用威信、恩惠劝诱他们投降,孙权便命他东进,并命各城凡凌统要求,皆先给予后报告, 募得精兵万余人,后凌统病卒,时年四十九。
徐盛:字文向,汉末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徐盛最初因讨伐山贼有功而被加为中郎将,后于濡须口之战中表现出色,得到孙权的赞赏。魏文帝曹丕伐吴时,徐盛以疑城之计退去魏军。吴黄武年间,徐盛病逝。
潘璋:公元234年,潘璋去世,孙权下令其部队交由吕岱接管。潘璋儿子潘平行为不端而被流放会稽。潘璋之妻居住在建业。孙权赐于田地房屋和免除赋役的佃户五十家。
丁奉:丁奉一生征战,与北方政权自曹操时交战至西晋初年,又侍奉吴国四位君主,见证了三国的盛衰兴亡,建衡三年(271年),丁奉去世。最终总结:在一个国家动荡,社会不安的历史时期。纵然会出现,很多的英雄豪杰,和杰出的杰出的文成武将。最终却“三国归晋”可能就是那一句歌词说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