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代表作品,怎么样喜欢上哲学?
关于怎么样喜欢上哲学?我认为;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哲学!你才能知道懂哲学的人,为什么很历害!当你知道了懂哲学的人,为什么很历害的时候,你自然就喜欢上哲学了。下面我们先弄懂;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理论在长期的实践中,证实了它是正确的理论。否则就是抽象的,不切实际的,片面的,不符合逻辑的理论。
那么为什么要通过实践验证?因为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举例;当初毛主席,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符合王明八一南昌起义式的革命路线,误认为毛主席是逃跑主义路线,妄加否认。通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证实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正确的。
那么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因为他是过高的估计自己,极左思潮导致急于求成。不知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不知道客观的分析中国的国情,盲目的草率行动而导致失败,损失惨重,教训深刻。这就是不懂哲学所导致。
毛主席为什么写实践论?正因为党内严重存在着,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对革命造成严重的失败。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这个真理。而是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中的支言片语,去吓唬人。不了解理论,对革命实践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一九三一至一九三四年间,对革命遭受严重失败。《实践论》就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穿党内的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主观主义这些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才命名为《实践论》。
实践论教你任何一个理论,必须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论证,才知道是否正确于错误。所谓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你若弄懂了《实践论》,你就会知道,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既对立又统一,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只有用辩证的唯物论,才是唯一正确的观点。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你会冷静的思考,找原因,乃至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你会抓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不是左右徘徊,束手无策。因此你就会喜欢哲学了。
结束语哲学;是一门很深的课程。有关毛主席的著作,特别是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都是很深哲学著作。这两论是哲学的法宝。你若弄懂这两论?你自然会喜欢上哲学,并成为一个懂哲学,说话办事应对自如,功德圆满。人人羡慕,称你是个很历害的人。
以上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到题主,同时也谢谢系统邀请!
子非鲤鱼作者?
王东岳(1953年7月-),笔名子非鱼。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中国当代独立学者。 他独立于任何党派和学术机构之外,曾做过西北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以及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东方文化客座教授,提出了“递弱代偿原理”,其代表作品有《物演通论》《知鱼之乐》等。
听书和看书哪个能提高素质?
可以肯定地说,从提高素质、掌握知识的角度说,听书肯定没有看书效果好;但若论消遣休闲,听书更适合。
看书即是阅读,阅读就是思考。阅者,看也,它不是随意地、可有可无地观看,是有目的的、带着问题观看,这是一个思维过程,边看边想。比如我们说:阅兵、阅卷、阅人、阅尽人间春色,就不说“看兵、看卷、看人、看尽人间春色”。而对不需太动脑子的、浅一点的东西,消遣、娱乐的,则说看,不说阅。如看电影、看风景、看热闹、看耍猴,不说“阅电影、阅风景、阅热闹、阅耍猴”。所以当我们说阅读的时候,心境是平静的、严肃的,也是美好的、向往的。
著名学者梁衡认为,广义来说,人有六个阅读层次,前三个信息、刺激、娱乐,是维持人的初级的浅层次的精神需求,可以用“看”来解决。后三个知识、思想、审美,是维持高级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则只看不行,还要想,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可称为狭义的阅读。如果按照梁先生这六个阅读层次看,显然初期“看”是解决求知的浅层次问题,深度“阅”和“想”,是解决求知的深层次问题。“听”,是无论如何也不在这几个层次里,更达不到提高素质的最终效果。
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所谓耳食者流所得到的知识,不外乎是一些道听途说,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勤读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现在电子读物盛行,主要承担提供信息、刺激和娱乐的任务。它的特点是快捷、方便、形象,但也带来另一个问题,浅显、浮躁,形象思维多,逻辑思维少。钱学森年轻时在美国读书,几个好朋友相约,大家读书时都不要看电视。他到晚年还自己剪贴报纸,钱老认为读来的文字是有一种神奇的诱导人思考、丰富人精神的功能,听是没有读的效果好的。
可见,看书和听书要看目的如何,通过做学问长知识,建议一定要看书;如果在走步运动时,戴上耳机听书,倒不失为一个兼而有之的好选择。
你是否认同人类文明始终戕害人类这个说法?
人类的弱点在于,无法站在全局来考虑问题,视野只有三寸光。
在三寸光范围之内的事情,只要符合人类短期利益,就必然会去推动。而一旦推动,就无法踩刹车。
人类的短视和愚昧是一成不变的,而科学却是永无止境的。换句话说,愚蠢的人类,始终在发展和进步的口号中,进行一个又一个的短期有利长期有害的科学发明。实际上,这些科技都是一旦释放,就不受控制的“潘多拉魔盒”
你觉得国内的一流学者有哪些?
本文摘录自360图书馆网友的文章:中国这些文化学者的新颖观点,你知道吗?
1、王东岳
王东岳老师是中国当代的独立学者。他独立于任何党派和学术机构之外,曾隐居终南山下,潜心修学20年。
王老师精通中国古文化、现代文明冲突、中西方医学及哲学。擅长从诸子百家论人文初期的独特思想方法;从刻画在甲骨上的文字透视中国式思维方式;尤其精通纵论现代文明下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目前,王东岳先生被聘为西北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开设了《人文现象的自然位置》、《知识创新的逻辑路径与背景》和《系统科学与系统自然观》等课程。并著有《物演通论》、《知鱼之乐》、《人类的没落》等书。
新颖观点,递弱代偿学说:越原始的物质存在状态,它在宇宙中的存在丰度越高(倪按:通俗地说,即总质量越大),衍存时间越长,也就是稳定性越强;越后衍的物种,它在宇宙中的总存在质量越小,存在的时间越短,也就是稳定度越差。
先拿原子来看。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号元素——氢元素,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80%,而第2号元素——氦元素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20%,其他90种天然元素加起来的总质量还不到1%。
再看太阳系。太阳系中心的太阳是一颗恒星,它是基本粒子存态和原子存态的基本存在形式,太阳的质量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九大行星加上星际物质只占太阳系总质量的0.14%。然后,生命只在九大行星之一的地球上薄薄的覆盖了一层。也就是说,由原子存在、分子存在、再到生物存在,其质量分布是逐层递减的。再看,越原始的分子存量越大,比如最简单的无机分子,它构成分子存在的最大量,然后,从有机低分子至生物高分子比例越来越少,到生命已经是更少的一个存量,仅仅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层薄弱的生物圈。(倪按:虽然少,却是宇宙演化的巅峰之作。而人类则是这巅峰上的皇冠。)
我们再往下看,38亿年前已经存在的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现在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强、质量分布最大的生物物种,要知道,地表土壤的形成都与这些不起眼的菌类作用有关。现代古生物学已经能够证明这样一个规律:越高级的物种,它的生存力度反而越弱。比如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已经存在了38亿年,独霸地球长达二十亿年之久,而且迄今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强的物种。再比如爬行动物恐龙,大约出现在2亿多年以前,它们称霸地球的时间只有1亿多年。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后面是哺乳动物,它们存在到现在只不过7000万年——9000万年,而在人类出现以前,99%的哺乳动物已经灭绝了。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物质的演化是一个存在效价递减的过程,随着物质演化流程的进行,物质的存在度是递减的。
按照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在物质演化的过程中,150亿年前最早出现的是基本粒子(它的存量最丰,稳定度最强,存在的时间最长),然后出现的是分子,再后是原始单细胞生物、多细胞低等水生生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我们会发现,它们在宇宙中的存量是递减的,生存的稳定度也是递减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宇宙物质的演化过程中,物质的属性越少,它的能力就越小。
简单说“递弱代偿”,就是世间之物,后衍物种的生存强度(生存的顽强程度)总是呈现递减态势,一代比一代弱,于是,要想生存下去,就得不断地寻找更多的支持因素,这个支持因素就是“代偿”。这个观点无疑很有启发性。
2、司马南
司马南,独立学者,社会评论家,中国反伪科学代表人物。20世纪末因揭穿神功骗子而饮誉江湖;21世纪,因捍卫中国政治制度而再掀风潮。
新颖观点:特异功能国外没有这个词,国外有一个对应特异功能的庞大的概念群,这些概念群中有比方说叫超自然力、心灵现象、灵媒现象、超心理学等一大堆的概念。美国的百科全书,前苏联的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这一类的概念都是对应着和中国的特异功能概念相近的东西。特异功能如果要是按照这种解释的话,用一句话来说,什么叫特异功能啊?特异功能就不是人所具有的功能,就是人不能干的事,是一种超自然力。通俗一点说,神仙菩萨王母娘娘鬼神他们展现的奇迹,那才叫特异功能。鉴别气功真伪的方法就是看他是不是为了收钱。现在这些所谓的“大师”搞伪气功,无非就是为了骗钱,这里提醒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注意,把你的钱收好,无论如何不拿出来,看他还理不理你。
所以这个观点,好像不严格。也就是没有彻底反对气功,说气功不成立。应该是这样的。
3、唐汉
唐汉,汉族,属龙,已过知天命之年。学文,但自认为有数理天赋。自学哲学、经济学,最终步人大汉历史雾障。先后出版了《中国汉字学批判》、《汉字密码》、《唐汉解字》等著作。使沉寂多年的古文字学风波再起,先后被《新民周刊》、《北京晚报》、《瞭望周刊》、《文化月刊》、新浪网等媒体争相报道,被誉为“古文字学界挑战许慎、郭沫若的第一人”。
新颖观点:从汉字字根入手,追根溯源,探究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起源和流变,重新解读了汉子的体系面貌。
4、灵遁者
灵遁者,男,独立学者。原名王银。1988年5月出生于陕西绥德县。现居西安。 诗人,作家,国学起名师。 代表作品《触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变化》,《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全》,《笔有千钧》《非线性波动》《伟大的人类》,《从今往后》《空瓶子》等。其作品朴实大胆,富有新意。灵遁者是中国80后独立学者,其散文,诗歌,科普作品流传甚广。但他本人没有任何协会头衔。
新颖观点:整个物理学的根基是建立在惯性理论基础上的。物理是牛顿体系,还是相对论体系,都是的。所以对惯性理论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在物理宇宙科普书籍《变化》中,灵遁者给出惯性的新认识。
1、惯性定义:在引力场中,物体总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为惯性。
2、惯性定律:在引力场中,物体所受外力为零的时候,总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运动,叫惯性运动。
3、引力是惯性的源泉,即认为惯性的本质产生原因是引力,是引力场。理解如下:
正确理解引力是惯性的源泉,要把握四个点:
1、惯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
2、惯性是引力场性质。
3、惯性和参考系选择无关。第三个点,也是爱氏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所以对于惯性定律的表述,一定要加上“在引力场”中这样的条件。这样也可以避免现在教科书中的定义的循环论证,变的更科学和严谨。
4、惯性大小与距离无关。即不成比例关系。
在《变化》中有更详细的总结如下:
1、任何过程要考虑时间,考虑时间就要涉及速度。速度的上限是光速。所以惯性作用的速度也是光速。超距作用不可想象,没有理论基础,也没有实质想象的实验,包括量子纠缠也不算。
2、任何具有质量的物质具有惯性,就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的性质。就要考虑到物质的整体。而这样东西就是时空,就是引力场。惯性与距离无关,因为这是一种性质。我们不能说A物质对B物质的惯性是多少。没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只是说A物质的惯性怎样,B物质的惯性咋样?说惯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是说物体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速度是光速。
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刻,都处于在抵抗运动状态改变态中,且这种反应速度是光速。就好比一个静止的杯子,它在以“光速”保持静止的这样的状态。这种思维带来一种“变态”情况,就是任何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处于隐形“光速”中。所以爱氏的光速不变理论,是真理!就是这一点,才是惯性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方!但一定要明白,这种光速不变的性质是由于时空赋予的。我曾经就此写过文章。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再重复一遍,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刻,都以光速来抵抗运动状态的改变!即都以“光速”来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就是惯性。这才是惯性的真谛!
3、根据上面的思考,我们可以得出。惯性大小其实和距离没有关系。因为这是一种性质,处于引力场中的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你对于地球的惯性是多大,那么对于其他星球而言也是多大。
4、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同属一个体系的东西。那就是“引力理论体系”。都与引力场有关。都以质量为量化衡量的标准。惯性强调“自身”状态是咋样的,而引力强调“与它物”的作用状态是咋样的。与其他物体的作用状态,就必须考虑距离,和引力常数。这是引力和惯性的区别。
5、所以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广义相对性原理是没有错的,也是基于此的。引力场中,物体惯性的存在与参考系无关!因为惯性的“光速”作用是恒定的。所以一切坐标系(包括非惯性系)都是平权的,即客观的真实的物理规律,应该在任意坐标系下均有效。我不知道爱氏本人,是否也思考到关于惯性的这点认识。但他一定是通过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去认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广义相对性原理的。
6、而关于质量的产生,必须回归量子力学的相关理论。也就是说用希格斯场,希格斯机制来实现。所以整个理论体系,一定是一个圆圈。大统一理论的构想,是没有错的。数学家精于计算,但不一定也这样考虑问题。所以我必须说出自己的思考,来告诉人们,简单的物理现象中【惯性现象】,蕴含着直达宇宙真理的秘密。
不看此文,你无法想象,你时时刻刻在以隐形的“光速”运动,虽然这种光速你看不见,但它确实存在于一切物体之中。
5、方舟子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县。1985年毕业于云霄一中,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1990年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罗切斯特(Rochester)大学生物系、索尔克(Salk)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1998年起主要从事写作和网站建设,是《新语丝》月刊和同名网站的创办人。
自1999年以来,方舟子设立新语丝网站,通过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及刊登网友文章,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腐败现象,批判新闻界的不真实报道,以及批判基督教、伪科学、伪气功、伪环保,批评中医等。
方舟子同时是许多知名平面媒体的专栏作家,并且出版过一些以科普和反学术腐败等为题材的著作。由于在评判时过于犀利,方舟子本人和他的言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争议,并被怀疑部分行为有商业目的。
新颖观点:批评中医中药的毒性,和不科学性。具体就论述,大家可以搜一下新闻。他的观点引力众多中医学者,从业者和中医爱好者的反驳。
不过也是的。韩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中医。以他们的国家的《《东医宝鉴》》医书,对中医申遗。即申请中医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新闻报道:
本报讯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昨日证实,中国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将“中医针灸”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放弃中医药整体申遗策略。
中医针灸正式申遗
中医药历史悠久,不仅有防治疾病的实用价值,其中更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消息称,早在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曾向文化部报送了《中医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草案》,将中医理论、养生、中药、针灸等八部分“打包”成一个大项。而此次,中国没有选择中医药整体申遗的策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表示,这次提出针灸申遗也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联合国有关部门的要求,他们要求非常具体,不要一个大的中医,包罗万象,又有针灸、又有著作、又有技术、又有药,越具体越好。这次按照联合国的要求.我国首先将“针灸”推出来,作为首个进军世界非遗的中医药项口。
韩医拟申遗引发争论
继端午祭申报成功之后,韩国又传出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引发了多万争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针灸穴位国际标准》,韩国韩医协会表示,该标准中99%的穴位采用了韩国的定位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表示,上次世卫组织通过的穴位,韩国有个别专家说是以韩国提出的穴位为基础。后来我们直接参与此项工作的专家出面澄清之后,马上就得到世卫组织的认可。韩国一些专家提出的是他们学术上自己的一些看法。针灸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目前申遗申清已经通过文化部提交给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个评审过程将在封闭和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2019会是什么时代?
2019思想跨年十年之约:危机下的焦虑和思想解药
2018年12月31日晚20:50,喜马拉雅联合浙江卫视主办的2019思想跨年晚会播出,主题为“十年之约”。
在这场思想跨年晚会上,沈涛、马东、吴晓波、梁建章、王坚、韩雪、郎平、余建军、黄执中、马薇薇、肖骁、陈铭、鲁林希、陈磊、戚琦、尤长靖等等嘉宾参与并分享了自己“十年之约”的观点,和其他跨年晚会唱歌跳舞小品不同的是,这是一场极致的思想盛宴。
2018年的焦虑和迷茫
最近我和朋友们见面,一个必聊的话题就是当下的经济危机以及应对策略,反倒是越聊这个话题就感到更加的茫然。所以我就特别注意到本次跨年晚会的有关产业经济的讨论,比如吴晓波用来总结自己2018年的两个字——忙、茫。
吴晓波说:“我觉得我做媒体的这几年确实非常非常的忙碌,读书时间越来越少,我觉得写作也越来越不让自己满意,我就是忙。第二个我觉得就是迷茫的茫,今年的经济形势让人茫然。”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的生力军95后,数据显示,当95后毕业生走出校门那一天,他的负债是他的月收入的18倍。也就是说,他们拿着5000的月薪,而他们的负债则高达12万,他们激进的消费观念在这场大危机中,不知道会不会焦虑?
可以肯定的是,焦虑是大范围存在的,如何看待焦虑呢?70年代有一种美国的心理学家写过一本书叫《焦虑》,这本书写完以后,结论是焦虑是好的,一个社会有焦虑,然后焦虑能够让你去工作,去创造。去年日本有一本书叫《低欲望社会》。日本现在没啥焦虑,你见到每一个日本的35岁的男生和22岁的女生都知道,他在公司里什么职务,大概年收入多少,都已经固化掉了。据此吴晓波认为:焦虑应该不是多余的,但我不认为焦虑会产生幸福感。
“中国版巴菲特午餐”:大咖思想午餐治愈焦虑
其实关于令人焦虑的2018年和迷茫的2019年,我倒觉得在后来喜马拉雅联席CEO余建军的分享,可以作为针对“迷茫”的一剂思想解药。
在思想跨年晚会上,余建军的发言让人觉得他好像不是一个商业领域的创业者,他淋漓尽致的把自己演绎成一个思想家。余建军表示自己喜马拉雅上作品的重度用户,每天听好几个小时。
正是他的这种重度学习,喜马拉雅上诸如《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
余秋雨的《中国文学必修课》、《管清友的投资课》、梁冬的《睡睡平安平安之梁注论语》、陈默的《如何做不焦虑的家长》、《马东的职场B计划》 等等高质量课程不断上线。
余建军详细介绍了这些课程,比如他表示:余秋雨老师跟王东岳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是从来不用手机的。他们是一天到晚沉浸在自己思考的这个世界里面的。余秋雨做了一个线下课程叫《秋雨书院》,学生甚至有博士生。 但是只能服务很少的学生,从几个到几十个。但是在线上,他一年可以服务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这样一来,无论是余秋雨还是这几百万人,都非常有成就感。有一条点评:学校是一个小课堂,社会反而成为了一个更大的课堂。
相较于去年的思想跨年,今年喜马拉雅还联合浙江卫视特别推出了一场思想午餐活动,有“中国版巴菲特午餐”——大咖思想午餐。邀请了十位思想大咖:马东、吴晓波、秦朔、黄执中、李银河、邱晨、陈磊、张其成、管清友、谢涛。用户在12月28日—12月31日期间,登录喜马拉雅APP,参与思想午餐活动,就有机会与明星大咖面对面吃饭交流。而且在晚会节目播出期间打开喜马拉雅APP领取思想跨年礼包。每个整点,马东,吴晓波,陈磊会分别送出一千份的付费课程,每人四千份,喜马拉雅还将免费送出一千台小雅Nano。
谈到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时,喜马拉雅联席CEO余建军表示:“用一顿饭的时间换一次思想升级,我们希望让更多用户感受到思想的价值。”我们请来了他们跨越不同领域,带你拨云见日,开启更广阔的的新格局。
我倒觉得焦虑只不过是一种短期而且无害的传染病而已,它因外界变化而在人们内心滋生,也一定会因为人们内心的强大而悄然消散。
我相信这30顿午餐,一定不只是简单的风卷残云和狼吞虎咽,而是10次直接触达基层群众的深度思想交流。而思想午餐最终可能会影响成千上万个人,如果能形成一股全民学习、思想交流的潮流趋势,善莫大焉。
其实每次经济发展到最低谷的时候,也不尽然是坏事。这最起码让那些没有吃过苦头的人见识到,社会不止有欣欣向荣,更有满目荒凉。
而且,在这种个人无法战胜客观趋势的情况下,会更直接认识到知识、有价值思想的重要性。如果多数人能与最顶尖的思想对话,通过一次午餐、一次线上课程进行一次思想的升级。
以上,会不会对2019年中国经济产生某种影响呢?
很难说,嗯嗯。
我们的社会每60年会碰到一个很大的格局。而我们的人生大概三四年会有一个周期,行业里面的10年左右有一个周期,最长期可能一辈子就碰到两次大周期,这就有名的康波周期理论。
纵观整个2018年,贯穿我们所有人内心的叫做迷茫,其实跟我们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经济周期里面有关。有危机就意味着有很多壁垒需要突破,而突破之后就进入到一个新的周期。
文/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