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代表作品有,顾城北岛海子的各自特点是什么?
北岛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顾城的诗充满了孩童的天真与纯净,海子的才情是毋庸置疑的。个人认为是海子,因为他的作品开创了诗歌的新时代,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在当时极为罕见。
顾城诗歌与海子诗歌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你好,我是想要和你一起学习的阿云!
顾城和海子同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著名诗人,而他们自杀的结局也让二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二人的诗歌都重抒情、重想象,看起来相似的地方似乎比不同的地方要多。然而,不容置疑的是,他们诗歌的创作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我们差不多可以将其称为是“童话王国”和“神话王国”的对立。
下面,我们就从诗人的生平、诗人的创作特点这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诗歌来进行一下分析。
01两个诗人:城市与农村,孤寂和孤独1956年9月,顾城出生在北京的一个诗人之家,他的父亲顾工曾任新四军政治部文工团团员、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历任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创作员、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解放军报》记者、总后勤部政治部文创作员,并且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和诗歌。因此,幼年的顾城便已经深受文学的熏陶。
然而,1968年顾城12岁,便辍学在家养猪;1969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顾城又随父亲顾工下放到山东广北一部队农场,在那里度过了五年劳作生活。
1969年随文化大革命的到来,顾城全家被下放到山东昌邑县喂猪,顾城听不懂当地的方言,因而在他自己的封闭世界里。
实际上,这五年对于顾城而言不过是一次短暂的经历,毕竟他要比海子活得久的多。但就是这五年的经历却让顾城偏执地认定自己是一个“放猪的孩子,没有受过教育”,思想被狭隘地拘束在自己和父亲一起写诗的世界里,屏蔽了外来事物。这种思想对于顾城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尤其深刻。
与顾城相反,海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在农村读小学、读中学,慢慢长大。
他的存在会让人忍不住想到文坛上另一位著名的农村人,即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他出生于荒僻淳朴而美丽的湘西凤凰县,熟悉并且始终追求着这一带人民的喜怒哀乐和淳朴风俗,以自己独特的“湘西人”的身份来观照世界。终其一生,沈从文都自命为“乡下人”,保守着自己看待世界的独特眼光。
就是这样的沈从文却在文坛上异军突起,并于30年代成为京派小说的领衔者,获得了文坛的认可。
海子和沈从文不一样,他并没有能够融入80年代北京的诗歌圈子。这个15岁便考上北京大学的法律系学生,却是以其诗人的身份而闻名,但他个人道路的坎坷和不被认可的孤独感想来比沈从文更胜,因而他也一直处于边缘地带。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顾城和海子身上存在的相似和不同。
他们的出生不同,受到的教育也不同,被诗坛认可的程度也不同,怀揣的思想也不同。
他们都感到一种荒凉的寂寞,但是这寂寞也不同。
顾城的感受可以被称为是孤寂。他拥有十分封闭的记忆,这种封闭使他同纷繁的现世相互对立。但正是这种封闭,又使他他拥有创作的自觉和天赋,早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写下诗意的句子,在诗歌创作上,顾城始终是成熟的,成长的。
但与这种成熟相对立的是顾城的精神世界,在成年以后,他仍旧固执地保守一个孩子的童真,坚守着个人童话般的理想。这种追求是刻意的,他刻意地给自己营造孤独感,以便内心深处的孩子可以永远童真,为此,他在激流岛生活时期仍旧不愿意学习英语,刻意地和世界保持距离。
因此,顾城的寂寥可以称之为孤寂,这是他主动寻求的结果。
而海子则不同,海子所面临的孤独更多时候是没有选择。海子他“身材矮小,性情似女性一般内向、柔弱、温和。还带着些自卑,并有浓重的自恋倾向”(杨秋荣《青春的单翅鸟——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解读》),这样的海子本就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同时,作为一个诗人的海子更多地倾向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内里获得力量,几乎是在无法对抗的孤独当中孤独地写着诗歌。诚然,海子的孤独有他自我选择的原因,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孤独同时选中了他这一命题。
因而回顾顾城和海子的生平与精神状态,我们可以发现这二人内在的不同之处,也正是这种不同才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他们诗歌创作的差异。
02两种创作:梦与花,童话王国和神话王国顾城:梦与童话王国我们今天提起顾城,都会想起他“童话诗人”的称号。
这个称号最初源自于同为朦胧派诗人的舒婷写给顾城的一首诗《童话诗人》,这首诗非常生动地表达出顾城的创作观念和风格。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 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 你的眼睛省略过| 病树、颓墙| 锈崩的铁栅| 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 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 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 出发
(《童话诗人》节选)
1969年至1982年是顾城诗歌创作的前期,整体风格明丽纯净,因此被称为他的童话阶段。这一阶段的顾城在创作上出现了两个高峰,写出了许多天才般的作品。
顾城创作的整体风格和他善于发现自然界纯净优美的事物息息相关,他非常善于采用大自然中的动植物,通过孩童的视角或者拟人化的手法达到一种清新流丽的美好境界。例如其代表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北方的孤独者》《水乡》等。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节选)
顾城早期的童话诗歌语言十分简洁,通俗易懂,善于通过奇妙的联想和想象打造一个空灵纯净的童话世界。同时,他诗歌当中那种强烈的“回归自然”的倾向,也使他的诗歌独具一格。下面我们就通过一首具体的诗歌来进行分析。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早晨,黑夜还要流浪| 我们把六弦琴交给他| 我们不走了,我们需要| 土地,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 我们要乘着它| 度过一生
土地是粗糙的,有时狭隘|然而,它有历史|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门前》节选)
这首诗创作于1982年8月,诗歌充满了外溢的童心和童趣。不用说太多大段大段的赏析,单单读上去就会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感受:这首诗语句通俗,但却十分清新,给人以无比美好的感受。尤其是诗歌第二小节,“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这几句给人以美的享受,仿佛间沉醉于一个单纯而美好的世界当中。
这就是作为“童话诗人”的顾城所独有的魅力。他通过一双满怀童真的双眼来凝视世界,但又与冰心和泰戈尔的童真有所不同,他笔下独有的那种美好感,让人忘记世间偶有——实际上是常有的烦恼。
值得一提的是,“梦”在顾城的诗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顾城自己也显然生活在自己所打造的一个“童话王国”的梦中。为什么说这个王国是梦呢?
因为人总会长大,世界上也总会存在着和诗歌世界格格不入甚至相悖的烂污,没有人可以永远做一个孩子,即使是顾城也不行。因此,尽管他费尽心机地想要保持童真的目光来凝视世界,但他的内心有时候却也会显得沧桑和迷惘。
我们最熟悉他的一首诗是《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短短的诗,却以相反的意象写出了文化大革命时代幸存者们复杂的情感,也算是童话世界中的异类,是顾城思想发展和创作变化的一个观察点。而顾城所持之以恒的童话,却与这种现实和历史相对抗,顽固地唱着悲歌。
在生命的后期,顾城曾经写下一首小诗《失误》:
我本不该在世界上生活
我第一次打开小方盒
鸟就飞了,飞向阴暗的火焰
我第一次打开
这首小诗当中透露着某种极其悲哀的感悟,“小方盒”宛如保存着一个童话的梦境,然而当它打开之后,梦飞走了,童话的王国只剩下断壁残垣。
这对于一生坚守童真,热切地恋爱诗歌的顾城来说,是何等的残忍!
海子:花与神话王国对于海子,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他的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经让我们烂熟于心,甚至于在当代成为某些房地产宣传的口号。
我们印象当中的海子,热忱、烂漫、激烈,他的死曾经是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他之后没有诗人再敢轻易地裸露自己的苦痛,因为那会引来效仿的嫌疑。
海子的死曾经是一个神话,尽管现在这个神话已经拥有了坍塌的趋势——但在海子自我的诗歌世界当中,他富有神性,宛如一个王。
海子出生于农村,扎根于土地,他是大地的儿子。他与顾城的不同也在此展现出来。
顾城沉醉于一个童话的梦里,而海子则沉溺于故乡、土地、花朵、麦子、天空,这一切浸透了他对故乡和自然的热爱,他目之所见只有如花一般明艳动人的事物,他诗歌当中的激情常常令我们手足无措。对此,洪子诚老师说:
“少年的乡村生活经验,在诗中组织为一个质朴、诗化的幻象世界。”
熟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朋友肯定记得诗里有这样一句:“给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这就涉及到海子诗歌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命名。
“命名”这件事情本就富含有一种神性在当中。上帝创造人以后,让人来掌管世间万物,人于是对万物进行命名。
事物从人那里获得名称,语言本身借助名称而从人的口中诉说出来,因而上帝的创世愈发完善。(德 斯文·克拉默《本雅明》)
对于诗歌,海子一直有着明确的理想和自觉的追求,他始终痴迷于“大诗”,想要写作比史诗更加宏伟的诗歌来。他自己这样表达:
“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名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海子在后期写下《太阳·七部书》就正是他这种诗歌追求和创作个性的集中体现,这长诗也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海子的一系列诗歌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他的一种倾向:他俨然已将自己当成了一个“王”。他描绘江河、海洋、太阳、历史,他通过这些宏大的意象,构建了自己的王国。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海子《夜色》)
由于已经写了太多,而海子我们又比较熟悉,因此不作太多的展开叙述,在此我们只稍微总结一下。
海子无疑是一位天才的诗人。读他的诗歌,我们时常会困惑,时常会为他诗歌当中饱含的激情所震撼。他是孤独的,在诗歌的世界里,他创造神话,命名万物,俨然已是诗歌世界中的君王,因而连他的诗歌也时常带有宏大的意味。他的诗里自然也有悲哀,但连他的这种悲哀也是非常沉痛和梦幻的。应当说,现实中如花一般美好的事物被他吸纳于自己的王国,由此他构建起一个拥有众多神话、众多神物的宏大国度,即神话王国。
恰如西川在《海子诗全集》代序二当中所说:
海子死后,一禾称他为“赤子”——一禾说得对,因为海子那些带有自传性质的诗篇中,我们的确能够发现这样一个海子:单纯,敏锐,富于创造性;同时急躁,易于受到伤害,迷恋于荒凉的泥土,他所关心和坚信的是那些正在消亡而又必将在永恒的高度放射金辉的事物。这种关心和坚信,促成了海子一生的事业,尽管这事业他未及最终完成。他选择我们去接替他。
03总结通过上面的叙述,想必你会对顾城和海子的差异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我所言实际上也是片面。
海子的热忱和激烈,顾城的深情和童心,他们二人不同的孤独所打造的不同的王国……实际上我也只是说了一点皮毛而已,只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欢迎继续和我交流!
如果想了解更多汉语和文学知识,请关注我吧!
请对比一下海子和北岛的诗歌?
北岛和海子作为朦胧诗派新老诗人的代表,所呈现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所呈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出来的完全不同。他们以一种与命运和现实对立的叛逆姿态,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新时期诗歌注入了不同以往的新鲜活力,同时也为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然而,由于作家个人的生存经历以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海子和北岛所创作的诗歌,在朦胧诗派诗人创作特征的共性之中又不乏自我意识的个性。具体而言,海子与北岛在面临不安的现实世界所产生的生命意识与观念具有巨大的不同。
1、 朦胧诗朦胧诗派的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也曾因为其创作的独特性在当时文坛引起争论。
一批年轻的诗人由特定的时代语境和历史沉淀而形成的不同于其他时代的创作共性,是各自独特的个性所致,更是时代的浪潮带给人们的财富。朦胧诗的浪潮,最早可溯源到"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时许多知识青年普遍怀有一种模糊而又强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怒、无奈、对抗等交织在一起,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以及对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坚执,对失去家园的牵系等,成了这一代人的主导情绪和情感基调。
1979年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诗坛,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冲击波。由于这批年轻诗人大都经历过十年浩劫,有着激情和理想从狂热到幻灭的过程,所以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年少时天真和单纯的信仰被欺骗之后,不免有些失落和迷惘。振聋发聩的"我不相信"似乎成为了时代中掷地有声的最强音,北岛顾城等人在这种复杂情绪的影响之下,又自然地与西方现代派艺术达成了某种共通。一种隐晦而朦胧的独特感受,让他们作为朦胧诗派诗人,实至名归。
2、 绝望中的反抗在北岛看来,生与死的两个空间是对立而存在的,身处一个失控的年代,面对黑白与是非导致的社会,非死即生。是否该坚持寻找着生命中的光亮,是否该坚持抵抗外界所带来的黑暗,如此的思考大概是生活在特殊时期下的人们共同所面临的精神上的困惑。面对生存困境的人们各有各的生,亦各有各的消亡,而北岛,则选择以顽强地生存来抗争绝望带来的消亡。
八月的梦游者
海底的石钟敲响 敲响,掀起了波浪 敲响的是八月 八月的正午没有太阳 涨满乳汁的三角帆 高耸在漂浮的尸体上 高耸的是八月 八月的苹果滚下山冈 熄灭已久的灯塔 被水手们的目光照亮 照亮的是八月 八月的集市又临霜降 海底的石钟敲响 敲响,掀起了波浪 八月的梦游者 看见过夜里的太阳
如果说北岛在《回答》中以其冷静的怀疑与批判意识对这个世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质疑,那么在之后创作的这首《八月的梦游者》中,则让身处绝境的人们切身地感受到了在绝望中顽强反抗所带来的光亮。没有太阳的正午、横尸遍野的街道、滚下山岗的苹果、被熄灭的灯塔,种种的绝望也并非置人于死地的绝对空间,在看似令人绝望的空间中,久久熄灭的灯塔能够被照亮,沉入海底的石钟仍能振聋发聩,深夜的梦游者,能够见证黑夜中的阳光。作者似乎寄希望于置身于绝望境地的人们,在绝望的空间之中绝处逢生。于是,反抗绝望而带来的"生",似乎是北岛向黑暗的绝望空间中所投射到光芒。
3、 死亡中的永生在海子的生命意识中,死是生的另一个维度。死亡是美好而幸福的,死亡并非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相反,死亡是生命的永生。海子并非站在这个世界的对立面处处发觉世间的绝望,他能以太阳的光芒来映射自己光辉的一生,"在黑暗的尽头/太阳,扶我站起来",太阳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撑,使其生命光芒万丈。同时,海子也将生命的痛苦于土地中深深埋葬,土地是他向往已久的死后最安稳的归处。于海子而言,向死而生是对生命最合理的解释。
黎 明 海子 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扫干干净净 归还一个陌不相识的人 我寂寞地等, 我阴沉地等 二月的雪, 二月的雨 泉水白白流淌 花朵为谁开放 永远是这样美丽负伤的麦子 吐着芳香, 站在山岗上 荒凉大地承受着荒凉天空的雷霆 圣书上卷是我的翅膀, 无比明亮 有时象一个阴沉沉的今天 圣书下卷肮脏而欢乐 当然也是我受伤的翅膀 荒凉大地承受着更加荒凉的天空 我空空荡荡的大地和天空 是上卷和下卷合成一本 的圣书, 是我重又劈开的肢体 流着雨雪、泪水在二月
海子沉迷于自己的死亡意识中无法自拔,最终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来探求生命的永生。"是我重又劈开的肢体/流着雨雪、泪水在二月",对死亡的沉思同样是对存在的深刻思考。海子创作的时代,正是以疏离意识形态中心为创作的主要基调,而海子这种对于个人生存危机的深刻思考,则是时代主流的创作基调最鲜明的表现。在对生与死的探求之中,海子似乎有意却又无意地将生活的困苦置之度外,丢掉了生活中的生存困境与细枝末节,进而一心去探究生死存亡的重大命题。
海子的早逝令人惋惜,但也着实是向死而生,对于死亡的深刻探寻,对于艺术的近乎偏执的牺牲,让我们看到了艺术与生命交相辉映的光芒万丈。
三种痛苦海子?
诗人海子25岁离世,留下的最后一封遗书只有九个字:“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关于他的离去,每一个喜爱他的人都试图寻找正确的答案,可每个答案都似是而非。
其实,海子主要有三种痛苦,自己不能解脱。一是海子一生向往自由,却不得不为现实所困,主要是亲人的不理解。二是恋情的多次失败。三是喜爱的诗作不被同行认可。加之经济上捉襟见肘,心中理想幻灭,向死而生的渴望,让他把青春永远定格在25岁那一年。
海子短暂的一生,留给我们200万字的作品,有诗歌、也有小说、还有论文等。其中最出名的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及《以梦为马》。
海子走后,思念留给了我们,伤痛留给了亲人,他如一片洁白的云,曾经以灿烂之姿点缀喜爱之人的生活,也吹拂过每一个灵魂上积落的浮尘。
如何赏析海子的新娘?
他是用心在写诗,说起诗人海子,在中国八十年代的诗坛上短暂红过一阵子,后来自杀后,就没有什么人再提起他了,但他的诗却没有被人们遗忘。
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省怀宁县人,当代青年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海子的成名作是《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也是他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的作品。主要作品有:《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
关于海子《新娘》这首诗,普遍受到了好评,诗中赞美的新娘是中国传统家庭妇女形象的一个缩影。
有人说,《新娘》描绘了出海子对婚姻家庭的一种向往,也折射出海子初恋初期的美好。
振说这首诗创作于1984年,是海子的初恋时候,在作者眼里,他未来的新娘应该是一个清淡朴实,勤劳持家的传统中国女子。
作者海子以花开结果比喻生儿育女,把它作为诗歌的结尾,可以给人带来特别温暖的家庭味道,顿时感染了读者的内心。为了更深刻,更全面体会这首诗歌,先来欣赏一下原诗作:
《新娘》
故乡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
和以后许许多多的日子
许许多多的告别
被你照耀
今天
我什么也不说
让别人去说
让遥远的江上的船夫去说
有一盏灯
是河流幽幽的眼睛
闪亮着
这盏灯今夜睡在我屋里
过完了这个月,我们打开门
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
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
这首诗不长,共分三小节,下面我就来逐节来品读,谈谈我的理解和感受。
1、第一小节。诗人一上来就开始给我们展现他对婚后美好生活的无限想象。那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在他的笔下都鲜活了起来。
诗人没有去幻想以后会有多么浪漫的生活,他想要的是人间朴素而带点清贫的生活。“以后许许多多的日子,许许多多的告别”就说明了今后的生活是不平静的,会有波澜的,自己要为生活去奔波劳累,也可能会告别妻子,天各一方。
这样的生活可能会清贫,无聊,甚至是痛苦,但会“被你照耀”,这一句的转折说明生活的关键,告诉我们他的新娘不在乎这些,愿意和自己过这种清贫、别离的生活。她是那么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为这个家。在这里,诗人赞美新娘,就是在赞美传统的勤劳的中国女性。
2、第二小节。
在作者的幻想中,自己的婚后生活注定是清贫和飘泊的。第二小节主要是写离别及思念。有人对这一小节所表达的意思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也很正常。
今天
我什么也不说
让别人去说
让遥远的江上的船夫去说
有一盏灯
是河流幽幽的眼睛
闪亮着
这盏灯今夜睡在我屋里
我们可以从每一句中读出作者的内心。“今天 我什么也不说”,在这里,作者对爱情很满意,对新娘也很感激,再好的语言也不能表达,没什么多余的话说。
自己不说,是为了让“让别人去说,让遥远的江上船夫去说”。这句话,使人们想到了飘泊在江上的一条小船,这就是在暗示着我们,作者婚后的情景,有可能是人各天涯。
婚后为了生存要乘上小船四处奔波,要离开新娘,离开温暖的家。自己的思念,自己的苦痛,不能告诉新娘,除了自己知道,还有就是那遥远的江上的船夫,他们也知道。
在这分离漂泊的日子里,相思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主题。在这难熬的相思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但“有一盏灯,是河流幽幽的眼睛,闪亮着,这盏灯今夜睡在我屋里”。
诗人并不孤独,在这相思之夜,新娘这一盏灯闪亮着,睡在我屋里。这是诗人梦想中的美好画面。虽然累,虽然苦,但有新娘的如影随形,无论多么悲伤,多么离别,都算不了什么!
3、第三小节。
这一小节,是高潮,是结尾。在作者看来,婚姻的最后归宿也就是这样了,和平常人没有什么差别。都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和人生。
“过完了这个月,我们打开门,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
中国人对家的概念,是单纯的,美好的。结婚,生活,生子。生子是婚姻的最结局,是一个圆满的结局。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这就是比喻一个人只有结婚并生个孩子才是完整的婚姻,幸福的生活。
最后,这首诗很短,但充分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爱情渴望和对婚姻的理解,以及对婚后生活的憧憬,这其实也是普通中国人对爱情、婚姻的向往和追求。
图片来自网络
边昭召作品?
北海公园,一首诗一片海,再见海子和漫无目的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