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家训代表作品,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甭管谁说的,这句话早已时过境迁,把我们女性放置在一个不尊重的位置,这是旧社会传统观念。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把男的捧上了天,这是性别歧视。世界只有男的,没女的有何用,没女人又能成世界吗?没女人又怎能生出男的呢?
时至今日,社会已十分文明,十分现代化了,这种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还残留在一些比较落后的人群里,认为有儿子就可传宗接代,其实女孩也是继承人。历史也有不少女强人,替家族撑生意,国难之时为国出力。
有一句“妇女能顶半边天”,可别小看女人,有很多事情女人的能力并不比男人差,在这文明的国度,文明的世界,涌现了大多的女强人,社会不也是要女人撑着吗?女人不容忽视,起着举足轻重的分量,现代社会女人也会赚钱,也会养家。女人排在一起,放眼望去,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装点着这美丽的世界,衬托得这美丽的世界更美丽。男女公平已普及现代社会,因此别小瞧女性。看看我们威风凛凛的女兵,飒爽英姿。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它的意思就是指没儿子继承,断了香火。旧时这句话伤害了不少女性,生男吃香,生女很贱,生不出男孩,只生女孩,在家受气,没地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观念早该杜绝,早该滚进历史的垃圾堆。殊不知现在还残留着:某人的老婆生了二女,男的有单位,其家族怂恿离婚,另娶她人,还美其名曰:性格不合,天大笑话。然而也有这样的事情:一妇人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没有,可说大有“后”了。儿子己成家立室,有在单位的,有做生意的,生活都不错,可身为老母的却居无定所,这月在这个儿子家住,下月在那个儿子家住。一年十二个月就这样轮流着,谁也不想跟老母长住。隔壁大婶生了二儿一女,可谓好命,然则老了两儿你推他养,他推你养,结果女儿接去她家养。这样的事屡见不鲜。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看“不孝有三,不赡养老人为大大"。
唉!生男生女不也是一样吗?一友人可高风亮节,她生了一男一女,别人问她:如果你一儿一女中只很定一个能把书读出去,你选谁,只准二选一。友人根本没考虑,脱口而出选女儿,说因为女儿要嫁人,那就送一个知书达礼的女儿给人家当儿媳妇,旁边人听了都觉汗颜,我给她一个大大的赞。这世界女孩也是宝,千万可别重男轻女。
女孩也是豪杰,古代木兰不也是代父从军吗?战场上杀敌立功,凯旋而归。女孩有什么不好,巾帼不让须眉。
男女平等、一视同仁,孩儿孝顺努力做人就是了,因此作为上辈的可别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了。这观念要不得,顺其自然就是了。
什么的祖训?
端蒙养、重家教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每一个姓氏都有属于自己的祖训,那是历代祖先对子孙的教诲。
有的祖训可成书,有的则只是短短的几句话,但这都是一个家族传承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些祖训,从精神层面维系着家族的统一和团结,闪耀着家族文化的光辉,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刘氏 -
【族诗】
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
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刘氏祖训
此诗为刘广传生下十四子以后,鼓励儿子要向外发展,不要儿女情长痴恋家中,作诗一首,以激励儿孙,并作为日后认宗的依据,这首后来被刘氏奉为族诗。
根据历史记载,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蜀汉昭烈帝刘备都给后裔子孙留下一段训诫,刘备遗训更是被历代刘氏宗谱所记载。
这“三祖遗训”,在国内外刘氏族姓中广泛流传,赢得了广大刘姓宗族的认同,已成为整个刘姓宗族的共同族训。
【汉高祖刘邦遗训】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汉光武帝刘秀遗训】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故曰:广文地者荒,务文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
【蜀汉昭烈帝刘备遗训】
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善,可以服人!
李氏 -
敦孝悌 严教诲
睦宗族 修祠墓
重丧祭 谨嫁娶
尚勤俭 崇礼让
——《慈峰李氏宗谱》
李氏祖训的精神,从根本上说,就在于维系宗族关系,以求宗族势力的发展壮大。
赵氏 -
敦孝悌,睦宗族
力本业,慎交游
和兄弟,训子弟
尚勤俭,戒争讼
遵法律,禁非为
陈氏 -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
训子及孙,悉本义方。
仰绎斯旨,更加推祥,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
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藏。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
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
轻违礼法,乖舛伦常。
贻羞祖宗,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分类相戕,
不念同气,偏论异乡。
手足干戈,我心忧伤。
愿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亲之,岁岁登堂,
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黄氏 -
【黄姓四十八字祖训】
官不忘民,民不忘本。
贫不失志,富不忘贫。
堂正诚实,廉洁清贫。
勤劳俭朴,诸事严谨。
孝敬父母,善待他人。
自强不息,造福子孙。
杨氏 -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
此心不亏,终能长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
汝之子孙,亦复如是;
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俭:量其所入,度其所出,
若不节用,俯仰何益。
周氏 -
乾坤光大,繁荣兴隆;
勋业光辉,照耀祖宗;
智谋高强,超群达众;
邦国丰富,勤也元玄。
【寄语族人】
小就者,耕读工商,衣食暖饱,永享小康太平日;
大成者,立说封疆,造福社会,将作大木柱长天。
——摘录《周氏宗谱三修纪实(代序)》
吴氏 -
忠君亲上以报国恩;
孝亲敬长以笃人伦;
尊祖敬宗以遡源本;
教子训弟以守典型;
兄友弟恭以重手足;
夫义妇顺以正家道;
敬老慈幼以睦宗族;
尊师重道以培书香;
崇正黜邪以端学术;
持廉立节以敦品行;
力耕勤织以趋本务;
作工行商以正事业;
致敬尽诚以奉祭祀;
急公奉上以完钱粮;
安分守己以保身家;
忍忿思难以释怨仇;
周贫恤乏以厚族谊;
好义行善以绵世德。
积善馀庆,不善馀殃。
用期後嗣,俾炽而昌。
因垂家训,教以义方。
凡我子孙,不愆不忘。
——《南岑吴氏宗谱》
林氏 -
凡林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尊幼有序。礼义廉耻,兼修四维,士农工商,各守一业。气必正,心必厚,事必公,用必俭,学必勤,动必端,言必堇。事君必忠吁,居官必廉慎,乡里必和平。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毋富而骄,毋贫而滥,毋信妇言伤骨肉,毋言人过长薄风,毋忌嫉贤能,伤人害物,毋出入公府,营私召怨,毋奸盗谲诈,饮博斗讼,毋满盈不戒,妙微不谨,毋坏名丧节,灾己辱先。善者嘉之,贫难、死丧、疾病周恤之,不善者劝诲之不改,与众弃之,不许入祠。以共绵诗礼仁厚之泽,敬之,戒之毋忽。
胡氏 -
戒忤逆,戒奸淫
戒窃盗,戒赌博
戒嫖荡,戒侠党
戒酗酒,戒演戏
戒游惰,戒溺女
高氏 -
生命有限,学海无涯。学生智,智生识,识生断。读千卷书,行万里路,阅无数人。学习终身事,不可惰寸功;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得宠虑辱,居安思危;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忍得一时气,可免百日忧;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善恶关头须谨慎,失足难回百年身。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生在世,诚信为本。宁可认错,不可说谎,欺人即欺天,骗人即骗己;嘴不馋,耳不偏,心不邪,手不长,腿不懒。立上等品,享下等福。
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满招损,谦受益。图虚名,招实祸;坚持运动,百病难踫。笑口常开,青春永在。清洁健康,心情舒畅;家族和睦则子孙绵延,上下同心则其利断金。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敬尊长,和乡邻,明礼让,莫为非,笃根本,去浮化。不求黄金屋,但求儿孙贤。
人之最贵,贵在功丰而不傲;行之最难,难在步阔而不止。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全员积蓄正能量,家族续写新华
张氏 -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
完粮息讼,营生业言。
士农工商,各执其业。
慎丧祭言,慎终追远。
宜尽诚敬,慎婚姻言。
娶媳嫁女,咸宜配择。
严内外言,治内治外。
不可易位,敦孝悌言。
事事亲敬,敦宗睦族。
笃教学言,养不废教。
作养人才,厚风俗言。
吉凶庆恤,孤寡有体。
敦和睦言,捍忠御灾。
协力同心,严杂禁言。
奸盗赌博,占欺谋吞。
王氏 -
三槐世第,及至于今,
英才辈出,卓尔不群。
孝悌为先,忠信为本,
惟耕惟读,恩泽子孙。
不奢不侈,颗粒成廪,
婚丧从俭,持家以勤。
嫁女择媳,勿尚重聘,
积德行善,不惟俗伦。
自强自立,处事以忍,
广结贤良,不谋非分。
当差有事,尊上宽仁,
努力进取,友朋谨慎。
勿以诱善,祸及自身,
勿以亲恶,招惹公忿。
酗酒无度,伤其身心,
聚众赌搏,财帛散尽。
贪婪飘荡,荒废青春,
胡作非为,辱没先人。
恋衙投宦,必爱人民,
忌才害贤,毒族害群。
耸人告讼,不如兽禽,
利令智乱,灾难必临。
祖灵在天,察尔甚真,
阴诛阳谴,追究必深。
祖灵阴佑,和顺永存,
后裔繁昌,福寿盈门。
一荣一辱,天地一新,
世德世业,纠察昭昏。
一谦受益,一满招损,
神灵有鉴,莫辱斯文。
阴受其殃,阳恶是因,
安贫乐道,其心也欣。
焚毁朝夕,何堪明晨,
纨绔堕落,愧对乡邻。
不肖为贤,浪子如金,
振兴美族,直上青云。
秉公惩戒,繁荣后昆,
恭愿后裔,永传家珍。
百世不竭,积厚且纯,
张德扬惠,守规遵训。
——《三槐王氏家谱》
这些家训,言疏而意切,词短而情深,无非是族人希望常以此为戒并共相规戒。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姓氏繁多,所列也只是九牛一毛,但尽管如此,仍获益匪浅。
家风家训内容简短?
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3.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4.学生要三勤:手勤、脑勤、读书勤。
5.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6.行军打仗,兵最怕骄,骄兵必败;儿女也最怕娇惯,一娇惯,那一定出现问题。
7.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8.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0.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11.吾家食宋禄三百余年,勿忘后裔不仕。
12.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
13.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
14.维祖卓识图迁,艰难风雨肇云,世系移蕃,各省籍贯他州;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焉。
15.提倡勤俭持家,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1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17.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18.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代代相传。
19.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
20.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21.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22.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
23.刻薄成家、骄奢淫逸,就是败家相。
24.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25.家家有本难念经,唯有开心念得通。
26.活到老学到老躺在棺材里不算巧。
27.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28.汉之袁氏累世忠节,吾心所尚,尔等宜以之为师,时时训诫自己。
29.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30.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
31.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3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3.房氏后裔起名,班辈按一字居中,一字居后,不得紊乱。
34.凡是不爱已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
35.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
36.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37.独立人格、勤俭节约、凡事忍耐、不断学习、为人正直、用心做事。
38.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39.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40.百善孝为先,兄弟和为贵,子弟戒骄怠,夫妻莫猜忌。
41.处世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
42.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踏踏实实干。
43.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44.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珍惜时间,懂得付出。
45.上尊老,下爱幼,和邻里,亲家人。
46.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47.夫不嫌妻丑,妻莫嫌夫贫。
48.成家子,烘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49.与人为善、知书达理、勤俭持家、和睦共处。
50.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51.人生都有双重父母,双方父母一视同仁。
52.恩义并用,相处合道,扶持并肩,相伴终身。
53.上敬下睦,夫唱妇随,勤善和美,崇善孝敬。
54.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55.实爱无成见,真信须勿疑。
56.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
57.家和万事兴,齐力共断金。
58.为人父母要涵养天性,懂得必先克己,方能教化儿女,
59.夫妻和睦,一家之福,简单分享,知足常乐。
60.为人父母者,要托起一家的福报,创造一家的福德。
61.做正直的人,做正确的事。
62.不要夫妻千担粮,只要夫妻好商量。
63.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谅互让,互慰互勉。
64.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
65.勤俭治家,虚心治学,仁爱治德。
66.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67.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68.夫妻以爱为根,相互补漏,互不埋怨。
69.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保一家兴旺。
70.“孝”字当头;“礼”字在后;“净”字压轴
71.男尊女,女尊男,男女平等;夫敬妻,妻敬夫,夫妻恩爱。
为何只有不得宠的朝鲜公主为其殉情?
一妻九妾的袁世凯,此外没名份的女人也不少,嘴里常挂着的那句“有志男儿娶九妻”,说有本事的男人才享受后宫花团锦簇之福,不过替自己妻妾成群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袁世凯死后,只有不得宠的朝鲜三姨太殉情,其实不奇怪。因为三姨太吞金而亡,获得了生前其不曾有过的宠爱,独她一人和袁世凯葬在了一起。
话说三姨太原是朝鲜王国妃闵氏的妹妹,出身于望族金尊玉贵,能歌善舞。原本金氏对嫁给来朝作商务代表的袁世凯不是正妻,已觉掉了身价。谁知连大姨太位置已被当初慧眼识英雄的风尘女沈氏占了,那就二姨太吧。
哪想袁世凯胃口大,将金氏陪嫁的两个婢女一同收了房,论年纪李氏大,无奈屈尊做了他的三姨太,另一个季氏作了四姨太。昔日的主仆变如夫人姐妹,金氏咬牙也认了,谁叫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对于负责管理她们的大姨太来说,仨人好歹是一个战线的盟友。
李氏手里掌着钱,又兼大厨颇为得宠,自然不把旧主子放眼里了。据李氏的儿子袁克齐回忆说,他母亲负责保管存折,图章在杨五姨太手里。要批钱时,李氏负责报数,杨氏盖章拔款。
袁世凯有家规:新进门的姨太要服从先到的管教。早先沈大姨太严管二、三、四姨太,后期又加上杨五姨太负责六、七、八、九姨太。绵里藏针的杨五姨太最得宠后,就负责团队建设。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管女人活脱脱的宫斗大戏。金氏就被沈大姨太绑在桌子腿上毒打致残,左腿从此无法伸直。
杨氏对后进门的四房妻妾下得起手非打即骂,对自己婢女提升为九姨太的刘氏受宠吃醋大打出手,有时借错竟打得她头破血流,袁世凯也不管。这袁世凯治家如治军,如果妻妾犯错,除由沈氏和杨氏处罚外,还要当面训斥,停发薪水,所有妻妾在他面前都恭顺和气讨好的样子,哪里容得金氏的不满。
袁世凯喜欢小脚,还让金氏仨人学金莲步走路。天足的金氏不得宠,还有性格原因,据说金氏有次和老袁下棋,输了将棋子棋盘都扔进湖里,想来骨子里应是个争强好胜的主。
如其女儿袁静雪所忆,她母亲太精神苦闷,重重压抑下变成了性格古怪的人。她不闹腾的时候往往神情木然刻板,对女儿没什么亲热表现,经常偶因为袁世凯聊到兴奋处,陪着一笑之后,笑容立刻凝固在脸上。
金三姨太心里太憋屈,袁世凯的大姨太,六姨太和八姨太都来自青楼,还有五位出身婢女,正妻于氏号称准阳首富之女,不过土财主出身,哪一个比得上自己?但袁世凯母亲出身姨太太,并不看重妻妾娘家身份,而是谁有为能讨自己欢喜。
大姨太当年为他许身许钱许前程,被他视为助己发达的贵人,大约宠妾不问出处,并不讳其当妓女过往。因沈氏尤擅交际,常被袁世凯带去参加外事活动,抛头露面出风头。
自视高贵的金三姨太,自然心中有千般的不平。这还不算,由于职业病沈大姨太没有生育,因此金氏的儿子袁克文被过继给她抚养。在沈氏手下备尝苦楚的金氏,原本对梦豹而生的儿子寄与厚望,盼他成"天下第一名士",却眼睁睁看着被调教成十五六岁就流连勾栏的公子,怒不可遏痛打袁克文。沈大姨太于是争锋相对,不得宠的全氏败下阵来,欲发痛苦难言。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后,生了四个女儿的四姨太季氏死得早,七姨太和花匠有染被逼自杀了。九姨太受够由婢成妾的苦,早早的念了"阿弥陀佛"信佛吃素。三寸金莲的杨五姨太,商人女儿善于理财管事,因为管家捞钱不少,又有四子二女,自然不会为袁世凯陪葬的。
至于原配于氏早就有名无份,倒是哭着喊着要陪着上路,不过有子袁克定拉着,大约也是借机表现一下正室的存在感了。
唯有郁郁寡欢的金三姨太患上了抑郁症,加上沈母亲见爱女不幸,悲思过度投了井,父亲难过得吐血,六天后也死了。想到离家去国,父死母亡之痛,跟袁世凯吃尽苦楚,未得其尽宠,不如借此斩断愁根痛树,得证己之情深,遂吞金而亡,从此可独伴丈夫身边,死后称愿了。
你对这个土司家族兴亡史有什么看法?
播州杨氏,是我国历史上西南地区的一个世袭土司政权,始于唐乾符三年(876年),亡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始祖是唐代播州刺史杨端,历二十九代,至明代播州宣慰司杨应龙而亡,共存在724年的时间。
播州杨氏的由来
说起播州杨氏,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家族,这就是播州罗氏。
在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之前,并没有“播州”这个地方,最初播州之地名为“牂柯郡”,乃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在灭南越,降夜郎,完全占据西南夷地区后,于犍为郡南部地区所置的一个郡,辖领且兰、头兰、漏卧、句町等南夷地区,大概就在今贵州省贵阳市一带(有说是在福泉市一带)。
唐贞观九年(635年),为了更好的统治这块被少数民族所占据的区域,唐廷就在牂柯郡的北部地区设置了一个州,而这个新州就是播州的前身“郎州”。郎州初置时,辖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等六县,大概就在今贵州省遵义市一带。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废郎州,置播州,所谓“播”,其意是为番之有才者,即招抚蛮夷所置的州。
如上所说,播州乃是蛮夷聚集之地,因此从汉代在这里设郡,对其进行实际统治之时,播州就经常发生少数民族叛乱事件,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夜郎王兴与句町王禹、漏卧侯俞反;王莽时期,句町濮人反;隋末,牂柯蛮头领谢龙羽在牂柯郡聚兵数万,割据其地。
如此,直到唐代,播州地区都时常发生少数民族叛乱事件。当然,唐初,唐廷正处于鼎盛时期,是“四夷宾服”之时,因此,对于此地的控制,唐中央政府还是十分牢固的。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由此,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头领们就又开始蠢蠢欲动,纷纷起兵,欲割据自立。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播州夜郎叛乱,地方唐军不能抵挡,播州宣告失守。次年,为了平定播州之乱,代宗委任罗荣为六州都督、沿边招讨使、太子太保、荣禄大夫,由他率兵平叛。随后,罗荣凿山开道,剿抚并用,最终用了七年的时间,在大历十三年(778年)平定了播州夜郎之乱。
之后,唐廷因受制于藩镇等内部问题,自知已无精力再对播州进行直接的控制,由此,直接予罗荣以“即其地分封,命世侯播土”,封罗荣为播州侯,由其家族替唐廷世代镇守播州之地。自此,播州被罗氏统治八十余年。但是,当传至第四代罗太汪时,时正值崛起于滇西北的南诏大肆向东扩张,播州这块富庶之地自然也被南诏所盯上,而随着南诏的入侵,播州罗氏最终也就迎来了灭亡的结局。
最初,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第一次侵占播州时,因此时唐朝正值中兴之时,尚有余力对付外敌,由此在次年,唐军就从南诏手中夺回了播州,并将其还给了罗太汪。但是,因罗大汪实在是过于无用,播州能被他控制,不是因为他有厉害,而是背靠唐朝这棵大树的缘故,对于罗氏而言,唐朝强,则播州在;唐朝弱,则播州失。
事实上,最后也的确是如此。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随着唐廷自顾不暇,播州再次被南诏所占,而因唐军无力再收复,罗太汪只能是率领族人逃往四川泸州的叔祖家,自此罗氏算是彻底失去了对于播州的掌控权。
不过,罗太汪虽能力不行,但却还是有点志气的,他不甘于失去播州这块罗氏的世袭之地,因此在泸州时,他是时时刻刻都想光复失地。恰恰就在此时,与他同族的杨端势力正值鼎盛之时,由此罗太汪就想借着杨端的力量去收复播州。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杨端接受罗太汪的请求,率八姓族人,由罗太汪领路,自泸州出发,“迳入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呰,结土豪臾、蒋、黄三氏,为久驻计。蛮出寇,端出奇兵击之,大败”,一举打败了占据播州的南诏。
但是,播州虽然被收复,可却没有落到罗太汪的手里,因为主导播州收复之战的杨端,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之所以答应罗太汪去收复播州,不是因为想替罗太汪收回播州,而是想着自己占据播州。由此,自播州收复的那刻起,杨氏就开始取代罗氏世袭播州地区,而后,唐廷也无力再替罗氏做主,为了让播州不至于反叛唐廷,唐朝也就被迫认可了杨氏对于播州的统治权,并授予杨氏播州刺史的世职。
如此,自杨端开始,杨氏正式成为中原王朝所认可的播州的新主人,这就是播州杨氏。
播州杨氏为何能统治播州长达725年的时间?
说到播州杨氏,最让人疑惑的地方无疑是这个家族为何能历经唐、五代、宋、元、明等五代,共725年的时间而不倒?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又为何都认可杨氏对于播州的统治?
其实,播州杨氏之所以能存在725年的时间,并被唐、五代、宋、元、明等五代的统治者所认可,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地势、资源因素。自古以来,一个势力若是想要形成割据局势,他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所占地区要有得天独厚,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其二是所占地区要有丰富的,能做到自给自足的自然资源。自古益州为何能多次形成割据政策,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无外乎就是凭借着以上所说的两点,当时只要把葭萌关、绵竹关、涪水关、剑门关等几个重要关隘守住,再凭借着“天府之国”的底蕴,益州统治者就能做到“闭关锁国”,做他的土皇帝。
那播州能满足以上所说的两个条件吗?显然是可以的。首先,播州的地势是十分险峻,“西北堑山为关,东南俯江为池,中皆山谷盘亘,巉崖峻壁,跨接溪峒,人马不得并行”,境内大娄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其间,是为播州最为天然的屏障,又有凶险的长江、乌江庇佑东南,同时境内又是山谷盘亘,巉崖峻壁,通往中原的道路是人马不能并行,极为险峻。因此,播州可以说是最为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
再是,播州的自然资源也足以让播州统治者能做到自给自足,完全不惧中原王朝的封锁。正所谓“播州东西二千里,南北数百里,乐土也”,播州气候湿润,因此境内沃土众多,是十分适合稻粟的种植,自唐代播州就已是呈现出“稻粟再孰,无徭役”的状态,每年产出的粮食不但能供应播州百姓的日常所需,每家每户更是还有富余的,而至明代,播州在明朝更是做到经济跃居贵州第一的壮举。
同时,播州因地处山林之间,因此其野生动物资源也是十分丰富,就算播州出现旱灾,凭借着其境内的野生动物,播州百姓也能应付许久。此外,播州不但食物资源丰富,其矿产资源也是丰富无比,而这其中就包括可以用于制造武器装备的铁、铜矿资源。由此,可以说,杨氏统治下的播州,是什么资源都不缺,是既不缺粮食,又不缺武器,因此他足以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做到自给自足。
综上所述,封建时代,播州完全有着割据政权所具备的一切条件,只要谁能占据这样,谁步军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但却有了“闭关锁国,割据为王”的资本。凭借着险峻的地理优势,及丰富的物质资源,即使是中原王朝兴兵来犯,播州杨氏即使不能击败他们,亦也能靠着这些来与中原王朝进行长时间的拉锯战。
第二、识时务,懂得顺势而为。当然,播州杨氏若是单纯的想要依靠地势、资源去抵挡中原王朝的进攻,以此来达到724年对播州的统治,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毕竟,要论资源,论实力,他是绝对比不过中原王朝的,一旦中原王朝下定决心,不急任何代价要干掉播州杨氏,杨氏是绝对不能抵挡的。没看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万历皇帝兵发24万大军攻打播州,杨氏末代土司杨应龙虽抵挡了百余天,但最后还是被明朝所灭。
由此可知,如若杨氏单纯的依靠地势、资源,他是绝对不可能统治播州这么长的时间的。
事实上,播州杨氏能存在这么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识时务。播州杨氏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懂得审时度势,一旦其所效忠的王朝出现了不可逆转的亡国局面,他就会率领着播州上下军民投向另外一个新兴的强大王朝,如南宋亡,杨氏第16代土司杨邦宪就立刻向元世祖忽必烈纳土内附,得授绍庆、珍州、南平等处边宣慰使;元亡,杨氏第21代土司杨铿就立刻向明太祖朱元璋纳土称臣,得授播州宣慰使。
试想,本来中原王朝要想武力占据播州,虽说是能做到的,但却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没看到明代仅对播州杨氏用兵百余天,所耗的国库财富就达二百余万两,弄得明朝是“天下盈实之户,比二十年之前,十减其伍”,由此可知,占播州虽说是可以的,但中原王朝却是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因此,试问,若是播州杨氏能主动纳土称臣,让中原王朝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将播州纳入到王朝的统治下,又有哪位统治者会拒绝这种好事呢?
如此,在播州杨氏如此识趣的情况下,中原王朝自然不会太亏待他,毕竟播州杨氏虽说不能做到“始终如一”,但绝大多数时候,他们从未有过起兵反抗过当政者的行为,且他们不但不反抗,反而是朝廷要兵就给兵,要钱就给钱,可谓是恭顺有加。由此,对于如此忠诚的杨氏,历代统治者自然不会过多的为难他们,也乐于将播州继续交由他们来管理。
第三、杨氏统治者多数都是有为之主,将播州治理的是井井有条,百姓也是安居乐业。当然,纵观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一个“割据政权”若想长治久安,除了需要得到中原王朝的认可,还需要得到境内百姓的认可。而在当时,播州杨氏能存在724年,最重要的原因除了有中原王朝的认可,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播州上下军民也都认可杨氏对他们的统治。
不得不说,播州杨氏能长时间的统治着播州,而不像罗氏那般,没过百年就被赶出播州两次,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播州杨氏的得人心。自杨端开始,杨氏历代统治者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他们若想长时间统治播州,除了要讨得中原王朝的欢心,还得赢得底层百姓的民心。
因此,杨氏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于播州的治理,务求播州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如杨氏第13代土司杨粲,为了警示后人要重视民心,重视播州的治理,不要残暴不仁,奢侈无度,他就立下“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袭,保疆土,从俭约,辨贤侯,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这十条家训。再如杨氏第17代土司杨汉英,他亦要求后世子孙要“承家事君”,要做到“曰忠曰勤”。
由此,历代杨氏土司就是在历代先祖这般言传身教下,始终恪守着“尽臣节,尊民心”的传统,对内,坚持与民休息,做到不劳民伤财,着重发展播州的农业和经济,做到让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始终选择效忠中原主政的王朝,恪守臣节,不与中原王朝做无用的抗争,让百姓能专心生产。
如此,就在播州杨氏历代统治者的这般仁政的治理下,是“西南夷……其中播最大,地方两千里,民悍而富”,直至明代成为贵州经济第一的存在。因此,正因播州杨氏能让播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百姓对其自然就是拥戴有加。由此,随着百姓的拥戴,中原王朝的认可,播州杨氏对于播州长时间的统治也自然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播州杨氏为何会亡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
杨氏会亡在杨应龙的手中,会被万历皇帝所灭,这其中的缘由直至今日也未有个明确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播州杨氏会覆灭,主要原因离不开两点:
其一是杨氏末代土司杨应龙不再恪守着“尽臣节,尊民心”的祖训,对内,鱼肉百姓,弄得播州上下苦不堪言;对外,反叛大明朝,妄图以一隅之地对抗中原王朝。
其二是明朝不再甘于让西南地区最富庶,也是最重要的播州被杨氏所控,此时明廷想对播州进行直接统治,然后借助着播州来控制住西南地区的其他土司政权,从而征调他们的财富、士兵去应对东北越来越严峻的局势。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播州杨氏会覆灭,这个原因是相互的,是既有杨应龙的私心,也有明朝的野心,杨应龙希望用播州去完成真正的“割据”,而明朝也希望将播州真正纳入到自己的统治范围中。由此,就在这种“两厢情愿”的情况下,最终杨应龙反叛,明朝平叛。而结果无需多说,杨应龙始终是无法与明朝相抗衡的,即使此时的明朝已是日薄西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雄居中原的明朝也不是只有一隅之地的杨应龙可以比的。自杨应龙反叛那刻起,播州杨氏的灭亡就早已注定。
总得说,播州杨氏能掌控播州长达725年的时间,正是因为他们重视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及播州百姓的民心,知道只有臣服于中原王朝,知道只有播州百姓拥戴,播州才能永远的控制在杨氏的手中,杨氏对于播州的统治也才能长治久安。而播州杨氏会灭亡,其主要原因也是因末代土司杨应龙对内不尊民心,对外不尊明朝,才最终促使播州杨氏覆灭。
只得说,播州杨氏是成也中原王朝、播州民心,败也中原王朝、播州民心。末代土司杨应龙若能一如既往的恪守着其先祖所定下的“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袭,保疆土,从俭约,辨贤侯,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的祖训,播州杨氏也不会落了个之后如此下场。
若杨氏一直这么恭顺,明朝也找不到借口去攻占播州,播州杨氏也就不会被灭,甚至有可能存活到清朝。毕竟如果平白无故的就去进攻播州,这只会让西南地区的其他土司与明朝越来越离心离德,而这是明朝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因为此时东北局势已经够糜烂,如果西南再乱起来,明朝就有可能陷入分崩离析。
只是可惜的是,杨应龙太贪婪,太自大,最终播州杨氏为杨应龙的贪婪与自大赔上了七百余年的“国运”,播州杨氏自此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