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王献之作品风格及代表作品

新旧之变更多的是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从用笔到审美趣味的一种革新。看新旧之变唐摹《万岁通天帖》留下了很多的王羲之行书手札,实际上《兰亭序》是王羲之变法以后已经非常成熟的新体,还应当从行书手札《姨母帖》一探究竟。《姨母帖》中还有秦汉时期书写篆书、隶书、的一些用笔方法,过去书法写的质朴,实际上这句话是专指王羲之旧体与新体的审美趣味,实际上是...

王献之作品风格及代表作品,他的作品怎么看出今体风格的变化?

王羲之的今体是相对于“旧体”来讲的。而新旧的界定其实并不是简单的认为从章草到小草的风格创作就是从旧到新,新旧之变更多的是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从用笔到审美趣味的一种革新。

以王羲之行书为例,看新旧之变

唐摹《万岁通天帖》留下了很多的王羲之行书手札,使我们能够一睹书圣在各个时期书法创作的大致面貌。

那么在王羲之的众多书翰中,《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大名如雷贯耳,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件作品,实际上《兰亭序》是王羲之变法以后已经非常成熟的新体,如果要看到王羲之变古开新的轨迹,还应当从行书手札《姨母帖》一探究竟。

从姨母帖这件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姨母帖》中还有秦汉时期书写篆书、隶书、的一些用笔方法,很少有用笔的提按,透过这种用笔方式,体现一种质朴直率的审美特征,而《兰亭序》则是一种流畅妍美的味道。

在王羲之之前的书法,通常是以“质朴”作为审美追求。除去王羲之的《姨母帖》如被誉为“法帖之祖”的“平复帖”或是晋人墨迹《李柏文书》都以宽博的结字为主,与隶书字势有很大的关联性。

孙过庭《书谱》中有“古质而今妍”的辩证,很多朋友将这句话理解成“过去书法写的质朴,今天的书法写的妍美”,实际上这句话是专指王羲之旧体与新体的审美趣味。正确的解读应当是“古体书法追求质朴,今体书法追求妍美”。

所谓的“旧”,实际上是篆书隶书的用笔方式与结字方式的遗存。而“新”则是说提按分明、连带起讫笔画粗细变化丰富,精致处精到入微。

将《姨母帖》与《兰亭序》做个对比,你有什么看法?

文徵明的行楷草三种书法?

谢邀,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文徵明是一位很威猛的艺术家,威猛有三:

1、文徵明是比较少见的真、草、篆、隶、行样样拿得起来的书家。

而且他的各书体的程度不像赵孟頫以前的书家或许各体皆能,但差距较大,比如:

颜鲁公之万世雄杰,楷书绝世之资,行书亦毫不逊色,其他书体完全不见;

米芾除了行书杰出天外,小楷颇有法度以外,其他书体基本打酱油。

世存他的篆书,纯属来搞笑的;

宋徽宗赵佶已经是天赋特出,也只存瘦金体楷书和大草千字文,其余书体不见。

到了赵孟頫神人出世,已经够震撼了。赵孟頫各体皆能,引领国朝书坛,许为旗帜。但事实上,赵孟頫行楷二体互为参用,楷中有行,行中有楷,二体已经合二为一。

其余书体,草书只入能品,二王信札的功夫显而易见,但毫无创建,隶书取法唐隶,圆熟无谓。章草失去魏晋含蓄蕴藉,波挑浮华。篆书取法唐篆,轻薄匀称。

而到了文徵明,说存真草篆隶行当真是样样不差,尤以小楷、行书和草书均可称雄当时,殊堪难得。

2、人书俱老、毫无折扣。

古来书家多长寿,但在书法领域越老越精神、把巅峰状态一直推到临终的也并不多,大致还是有过于年老则眼力不济、精力不济、创造力不济的因素。文徵明这完全打破这时间定律,书法越老越精神。

3、书画皆能,开枝散叶,数百年不衰。

文徵明之寿、书画成就之全面、开枝散叶能力之强,可以与政治上的康熙皇帝相提并论。他的吴门画派的流绪一直延伸到民国的“海上画派”,也为清末、民国的书画复兴打下了不少地域文化的基础。

但假如我们要对比他的楷、行、草三体的成就,我们就需要去对比他分别在楷、行、草领域的创建。

1、文徵明的楷书

文徵明的代表书体毫无疑问是他的小楷。继承灵飞经、玉版十三行和王羲之乐毅论、道德经的成就,将赵孟頫的清健灵动的灵飞经风格再次推向高峰,而且重回魏晋,吸纳了端方的气质,不只是赵氏的秀润而已。

且到了近九十高龄,视力极弱、单眼近盲之时,几乎是靠本能写小楷,也几乎(是的,是几乎!)没有瑕疵。这种笔性精熟的程度或许只有赵孟頫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他十九岁时遭主考官评价字迹不佳,判为三等,至此开始留心书学。清代马宗霍《书林纪事》中这样记叙:“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也就是说他每日练字数量达到了万字。而小楷的万字所需精力其实要超过赵孟頫的“日书万字”,可见用功之勤。

但确实要说,他的小楷,在70以后作品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保持着高产和稳定而已。所以文徵明小楷的巅峰之作当属《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老子列传卷》长卷真迹。此卷是他69岁所书,时隔十余年后加了行书题跋。笔法精妙准确,结字舒朗匀整,清健而无俗,清丽而不媚。

可以说,文徵明之后,中国书坛再没有出现过这样法度谨严又富于变化的超水平小楷。后世吴玉如先生也只能随其后而已。

2、文徵明的行书

文徵明38岁时行书书法《外舅父岳丈函》在那个时代其实并不能说出类拔萃,仅是略具规模而已。与他的后辈天才王宠比起来,更是差之千里。六十来岁时的行书流畅自然、有魏晋风,精致之处都来自于笔性精熟。七十岁开始出现浓厚的黄庭坚风格,八十以后的黄体几可乱真。一般所推崇的文徵明行书基本都在七十岁以前作品,毕竟黄庭坚风格不是大众所喜。

在元明两朝,行草大家真的太多,文徵明的行书的算佳作,但要出类拔萃确是不能。

3、文徵明的草书

原本文徵明大草作品并不算多,但其中的魏晋功力之深厚是显而易见的。话说回来,文徵明的笔性精熟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罕见的,有这个底子,其实写什么体都能登堂入室直入高层。

好不好呢?佳品是够的,但要和祝允明、徐渭、王铎这些同时代人拼草书自然是不够看,更别提傅山和晚清一波巨星荟萃的书法盛世中的草书明星们。

最后欣赏“法帖3.0”版的超精真迹复制《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老子列传卷》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敬请点赞关注,深夜码字,不胜温馨!谢谢!

王羲之是?

王羲之(303年—361年)[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金庭瀑布山。[15]

善书法,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羲之的代表?

答:王羲之的代表《兰亭序》

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可见他在书法上造诣是多么的高。王羲之在书法上的研究和实践,令后人无不推崇万分,离他最近的儿子

王羲之的代表作: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王羲之是位德艺双馨的人,是个受万人敬仰的人,他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巨大的,所以被尊称王羲之为“书圣”,他是名至实归的。

课文中介绍的这几位书法家?

我建议你可以去书法空间看看,里面各种关于书法的资料都有。。。。。

比如说——1、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2、王献之: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右图)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3、赵孟頫: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其绘画,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遥追五代、北宋法度,论者谓:“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 交友甚广,与高克恭、钱选、王芝、李衍、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点的有陈琳、唐棣、朱德润、柯九思、黄公望、王蒙等。能诗文,风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 传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传世画迹有大德七年(1303)作《重江叠嶂图》卷、元贞元年(1295)作《鹊华秋色》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皇庆元年(1312)作《秋郊饮马》卷,现藏故宫博物院。著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

等等。。。。。你都可以在书法空间中找到

王献之书法的发展轨迹是什么样的?

王献之书法的发展轨迹基本如下:

一、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二、鸭头丸帖

三、中秋帖

四、授衣帖

五、十二月帖

六、廿九帖

七、其他诸帖:

王献之留下来的墨迹非常少,在《淳化阁帖》中录有其字帖73件,《宣和书谱》中有80余件。遗憾的是绝大部分都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