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美洲印第安人的现状如何?
现在美国只有很少数的印第安人,真正纯种的印第安人已经不多了,尤其是印第安人的文化基本上已经被美国白人所侵蚀。现在的印第安人就像美国的被保护起来的稀有人种,但是这种代价就是人口极度稀少,在美国的存在感很微弱。
美国建国后,不断占领印第安人的土地,印第安人被迫集中在一些保留地
印第安人才是美洲真正的主人,当年的印第安人分布在整个美洲大陆。但是欧洲人进入美洲之后,不断地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印第安人的领地不断缩小,而且失去了所有富庶的土地,被迫迁到一些贫瘠的地区。
在19世纪中期,美国白人觉得有必要设立保留地,名义上是保护印第安人,实际上是获得获取印第安人土地的法律依据。在设置保留地之后,印第安人被迫迁入这些保留地,基本上和美国白人处于种族隔离的地步。一方面是白人社会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品及地区印第安人的艰苦生活。
20世纪30年代,美国设立印第安人寄宿学校,基本上同化了印第安人
1930年代,美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把印第安人孩子送入这些学校,学习了英语、白人文化。现在的印第安人基本上是讲英语、过着定居的生活。这些和传统美国人没有区别。
但是实际上,印第安人是游牧的生活习惯,靠打猎为生。现在既然缺乏这样的环境,只好被迫改变生活习惯,但是却失去了传统的文化。而且印第安人也是种无法很好地融入到美国社会中,虽然是美洲真正的主人,但是在美国的话语权十分薄弱。
印第安人希望复兴自己的文化,但力量太有限
其实印第安人学习英语,融入美国社会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印第安人心中有很多无法泯灭的痛,无法改变的是失去的土地永远无法再回来,而且美国白人当年为了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用大量的文学作品去污蔑印第安人。
在许多美国的文学作品中,印第安人被描述成野蛮、残暴的形象,曾大肆夺取白人的财物,杀害无辜白人。但实际上,印第安人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而被迫防御,大片土地被占,大量人口被驱逐,如果不进行反抗,恐怕早就被屠杀殆尽。
总之,当年的白人夺去了印第安人的土地,还把印第安人描述成野蛮的形象,只是为了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现在的印第安人被迫生活在一些大大小小的保留地,犹如美国社会中的一个个孤岛,而且由于人口稀少,在美国影响力很微弱。
外国的著名作家?
1、詹姆斯•费尼莫•库珀:反映边疆生活的《皮袜子故事集》(“皮袜子”是小说主人公纳蒂•班波的绰号五部曲:《拓荒者》、《最后的莫希干人》、(《草原》、《探路者》和《杀鹿人》以及反映航海生活的《舵手》。
2、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红字》小说描写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跟丈夫从英国移居当时尚属英殖民地的美国波士顿。中途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
3、埃德加•爱伦•坡:坡最大的成就在于他的文学思想和理论,他的推理和恐怖小说最广为人知,而坡最看重的是自己的诗。他的圣诞恐怖小说中最著名的是《莉姬亚》,《黑猫》、《厄舍府的倒塌》,诗《乌鸦》。
4、赫尔曼•麦尔维尔:小说家、诗人。他以其海上经历为事实依据写成其寓言杰作《白鲸记》(1851年),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5、沃尔特•惠特曼:他是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他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他所以给自己诗集取名为《草名集》,其寓意是在于“草叶”随处生长,最富有生命力。它象征着普通人,也象征着发展中的美国。 同时,“草叶”也象征惠特曼自己关于民主、自由的理会想和希望。
6、马克•吐温:美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家,著名的幽默大师。代表作,《百万英镑》、《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取材于美国19世纪50年代的社会生活。它以儿童冒险经历为线索,透过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眼睛,描写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朽和奴隶制度的罪恶。
7、亨利•詹姆斯: 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说,此外也写了许多文学评论、游记、传记和剧本。《贵妇人的画像》小说简介小说讲述的是美国年轻女子伊莎贝尔崇尚个性自由,不愿平庸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她到欧洲后得到一笔遗产,曾一度认位金钱可以为她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使她能够自由安排自己的命运。但她涉世不深,金钱没有给她带来自由,反而使她陷入奥斯蒙德及其情妇梅尔夫人设下的圈套。他接受了奥斯蒙德的求婚,以为自己的钱可以为貌似高尚但一文不名的奥斯蒙德带来幸福。当真相大白后,已经成熟起来的伊莎贝尔毅然决定面对现实,留在丈夫身边,再一次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道路。 8、欧•亨利 :美国小说家,其短篇小说构思精巧,风格独特,以欧•亨利式结尾扬名与世。代表作:《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警察与赞美诗》故事描写纽约的一个无业游民想方设法让警察逮捕入狱,以期获得一个避寒的栖身处所。他吃白食,砸碎橱窗,冒领财物,盯稍,扰乱治安等,但都不能达到被捕的目的。
文学名著塑造的硬汉形象?
《印第安营地》里,一位医生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用一把大折刀为产妇做了剖腹产手术。
就在这里,产妇的丈夫,因不堪忍受妻子痛苦的喊叫,终于用剃刀割断了自己的喉咙。他认为,一个人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敢于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就是一个真正的硬汉。《打不败的人》中,斗牛士曼努埃尔身负重伤,但为了维护往日荣誉,他不顾老板的残酷剥削和同伴的善意劝阻,决意出场斗牛。《五万元》中,拳击师杰克清楚地知道自己年纪大了,在拳坛上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仍然忍受剧烈的伤痛履行了诺言。《弗朗西斯·马康贝短暂的幸福》中,弗朗西斯·马康贝本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而当被射中的野牛突然向他冲来,死神的脚步已经迫近时,这个曾被狮子吓得魂不附体的人竟然表现得勇敢无比,在极短的距离开枪打死了野牛,成为一个强者。类似幻想降临现实的小说?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拉丁美洲的一个文学概念,文学流派。传统文学大类分做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一般来说写现实的就叫现实主义,想像力强的,奇幻的叫浪漫主义。如西游记,都是浪漫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毕竟还是源自现实主义,那魔幻现实主义既然是以现实为基础,怎么又魔幻了呢?其实是现实中带有魔幻的因素,当然这个魔幻不是讲上天入地,也不是魔法咒语,现实的魔幻在于反常规,悖离意识形态,看起来比较不正常,不符合一般人的心理。
魔幻现实主义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真实”。当然,最根本的核心是“真实”二字,所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都以此作为基本。不管作品采用什么“魔幻”、“神奇”的手段,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反映和揭露现实,委内瑞拉的乌斯拉尔·彼特里是第一个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引进拉美的人,但有一个拉美人在这之前已经写成了一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品有:《危地马拉传说》,《总统先生》。我们来看看他的另一篇代表作《玉米人》中的片段: “他饱饮了一顿河水,消解了毒药在腹内引起的干咳。把五脏、血液痛快地冲洗了一遍,从死神的魔掌中挣脱出来。他抓住死神的脑袋和胳臂,象龌蹉的衬衫一样扔进河里,让河水把它冲走。”
伊龙酋长就这样战胜了死神,战胜了毒药。河水当然不能清洗被毒药侵蚀过的血液,在荒诞不经的描述背后,是印第安人对部落首领高度崇拜的传统。最初的狩猎经济使得印第安人形成了“动物即人”,甚至是兽人的世界观,作为领袖的酋长当然也不例外。 类似这种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正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二个特征 。
如果仅仅是民间传说,那魔幻现实主义跟封神榜也没什么区别。我们再来看一段《玉米人》的描述:“我们都是玉米做成的,拿做成我们身体的东西做买卖,就等于卖我们身上的肉。表面上看不一样,其实儿子也好,玉米也好,都是人肉。”
上面怪诞的描述,如果不结合印第安人处在落后贫困的生存境地,世世代代都与世隔这样的背景去看,读者恐怕难以理解。以玉米为主要作物的墨西哥印第安人对“人”和“玉米”的关系有着特殊的认知,他们认为人靠食用玉米维持生存,死后化作养育玉米的肥料,如此循环往复,从而繁衍,因此,他们将玉米奉作神明,这当然和印第安以及整个拉丁美洲农耕经济的现实基础不无联系。小说以玉米为喻,反映的正是土著印第安人对自然的崇拜。而连接神话与现实也就成为魔幻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如果《玉米人》的作者是这一文风的开山鼻祖,那真正把魔幻现实主义推上热搜榜第一,成为那个时代作家们眼中的偶像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代表作《百年孤独》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巅峰之作,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理由是:“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随即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文学狂潮。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带有很强的魔幻色彩,处处描写一些科学无法解释的事件,小说开篇,男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以香艳又奇诡的开头吸引了读者的眼光,“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这句话很容易让我们想到《百年孤独》的第一句:“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相似的手法,用一句话体现了浩瀚的时空观,过去现在未来都在这句话中呈现,马尔克斯这一绝妙的笔法后来被很多中国作家所借鉴模仿。
我们再回看陈忠实的《白鹿原》,可以说这个开头拥有巨大的张力,除了给人以宏大的时空感,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封建的男权的价值观:七房老婆是一个男性炫耀的资本,是一个家族雄厚势力的证明。在白嘉轩看来,六娶六丧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命硬,克死了老婆,但在书中描写里,他的老婆死状一个比一个诡异,尤其是第六任老婆胡氏。她拥有惊人的美貌和刚烈的性格,但在和白嘉轩同房后中了邪,声称自己看到死去的五个女人的鬼魂。于是白嘉轩请“法官”来捉鬼,这堪称是全书最魔幻的片段之一。
莫言的《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阿来的《尘埃落定》、贾平凹的《古炉》等,都是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
魔幻与现实交织缠绕,共同谱写着世间百态。
之所以说魔幻是因其中的神奇与怪诞,其目的不过是更加地突出现实,终究还是为了关心着祖辈,关心着神话,关心着一片土地的血与泪,因此“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什么时期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开始走上文坛?
19世纪20年代中期 法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的斗争非常激烈。它面临着国内保皇分子的阴谋破坏,国外封建联盟的武装干涉,革命阵营内部的派系斗争。在拿破仑失败之后,波旁王朝复辟,重新统治法国,直到1830年爆发“七月”革命。政治斗争的激烈性在文学领域里也得到表现,使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法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夏多布里昂(1768-1848)和斯塔尔夫人(1766-1817)。
夏多布里昂:开启浪漫主义世纪
出生在没落贵族之家。
政治上,坚持贵族立场,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拥护波旁王朝;宗教信仰上,是坚定的基督徒。
他认为宗教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要求文艺和宗教一体化;忧郁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描绘自己忧郁的心灵才是美的作品;艺术家的使命不在于反映现实,而在于“超乎世界之上”,进入梦幻般的境地。
在题目和艺术技巧上有所创新。
《阿达拉》(1801)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的标志。
这是一个发生在北美原始森林的爱情故事。小说曾有过一个副题“两个野蛮人在荒原中的爱情。”它的创新在于它向读者展示出一种蛮荒之美和孤独之美,以及在这种蛮荒和孤独之中两个野蛮人的热烈而凄婉的爱情。
阿达拉:狂热与无知的盲信
沙克达斯:不信基督
《勒内》(1802)
勒内来到印第安人中,娶当地女子为妻,但终日郁郁寡欢。他出身贵族,排行最小,在家中备受歧视,只有姐姐阿美莉关心他,当姐姐为情所困,对弟弟有非分之情,为抑制住此情,遂进修道院。在举行入院仪式时,由弟弟代行父职,听其忏悔,弟弟听到姐姐的话语中有“罪恶情欲”的内容,痛苦万分,弃绝贵族生活,来到北美,不久得知姐姐病死于修道院中,他后来也死于大屠杀。
浪漫主义文学中最早的世纪病患者形象(忧郁、孤独、厌世是其性格特征,感受身世的不幸,与世界格格不入,郁郁寡欢,难以排遣,在孤独中寄托自己的忧思)
夏多布里昂用抒情散文笔调,为主人公涂上一层诱人的色彩,通过对废墟和萧条景象(落日、荒原等死亡意象)的描写,把贵族阶级没落颓废的感情深深渗透在对大自然的描绘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斯塔尔夫人
理论著作
《论文学》(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1800)
《论德意志》(1813)划分了南方和北方文学,其对北方文学的概括接近于浪漫主义的特点,其著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一代浪漫派
19世纪20年代中期,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浪漫主义作家走上文坛。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和具有浪漫主义宣言性质的《克伦威尔·序》。《序》从戏剧角度抨击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提出了符合自然法则的著名的对照原则。
1830年2月25日,雨果在法兰西剧院上演了他的浪漫主义戏剧《欧那尼》,舞台下两派观众对立,乱成一团,在法国戏剧史上还从来没有一次演出引起过这么大的风波,文学史称“《欧那尼》之战”。《欧那尼》演出的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斗争的彻底胜利。
19世纪30年代以后,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发展,形成同现实主义并驾并驱的局面。
缪塞代表作自传体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1836)的主人公沃达夫是继维勒之后又一个“世纪病”典型。
乔治·桑创作一系列“妇女小说”,“社会问题小说”、“田园小说”,主要作品《木工小史》、《康素爱萝》、《魔沼》。
大仲马以写“历史小说”著称,主要作品《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作品中崇高的气氛、令人激动的事件以及客观描画历史画卷时的浓郁诗意,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典型风格。
关于文学起源的问题上有哪些主要说?
研究文学的起源, 不仅能从发生学角度来解释文学产生之谜,而且能由此 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正 确地认识文学的本质。
中外关于文学起源的理论 自古以来,许多文艺理 论家对文学起源的问题发表过见解,比较有影响的说法 有以下几种: ①模仿说。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 于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认为诗歌 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而模仿的本能植根于 人的天性之中。古罗马的卢克修、贺拉斯,和亚里士 多德的观点相似。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佐尼,既把 诗看成是模仿的艺术,又把诗看作是游戏,实际上把文 学的起源归之于模仿的游戏。稍后英国的锡德尼,通过 对印第安人原始文学的论述,指出文学产生于含蕴着教 育和愉悦意味的模仿。这些说法,承认文学的源泉是自 然界和社会生活,闪烁着唯物主义思想光采。但他们把 模仿解释为人的某种天性,忽视了社会实践在形成人的 心理能力上的巨大作用。 ②神示说。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就把诗歌的产 生解释为神的灵感在诗人身上的凭附。欧洲中世纪的托 马斯·阿奎那则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心灵,而心灵是上 帝的形象和创造物。这种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很流行。 如薄迦丘认为,诗是一种实践的艺术,发源于上帝的胸 怀。甚至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培根,也流露出诗 歌产生于上帝启示的观点。“神示说”随着近代文明的 演进,逐渐失去了说服力。还在18世纪,便有一批哲学 家(如赫尔德尔等人),驳斥了它的荒谬。 ③游戏说。16世纪的马佐尼,在倡导模仿说的同时, 披露了“文艺是游戏”的观点。德国哲学家康德,进一 步把诗歌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到了席勒,正 式形成了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席勒认为人在现实生 活中受到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束缚,渴望运用过剩的精 力去达到自由,这就是游戏;而艺术活动,即在游戏中 导源。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对席勒的观点作了补充, 指出艺术和游戏的本质是人们发泄过剩精力的自由模仿 活动。著有《人类的游戏》等书的格鲁斯,则批判地接 受席勒的“游戏说”,认为游戏不是因为精力过剩,而 是对实用活动的准备和练习。“游戏说”曾经受到居约、 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批评。当心理学家冯德提出“游戏是 劳动的产儿”观点后,普列汉诺夫又在这个观点上部分 肯定了“游戏说”。 ④心灵表现说。把艺术看成是人类心灵(包括思想、 情感等等)的一种表现,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露出端倪。 19世纪,它广泛地为浪漫主义艺术家、理论家所提倡。雪 在其《诗辩》中说,诗歌是“野蛮人表达周围事物所 感发他的感情”,是一种“想象的表现”。柯勒律治也 认为,诗歌发源于并不反映现实而又能自身完美的想象 力。这种“想象表现说”,还得到布拉德雷、王尔德等 人的支持。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则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感 情的工具,起源于人们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这种“情感表现说”,拥有更多的支持者。著有《艺术 的起源》一书的希尔恩,把艺术说成是“交流思想的重 要手段”。近代美学家理德、艾伯克朗龙比、理查德等 人,都赞同这种“思想表达说”。意大利唯心主义美学 家克罗齐,反对艺术表现任何理性思想,宣传“直觉即 表现”、“直觉即艺术”,实际上把艺术的起源归为低 级的、只能反映个别意象的直觉。克罗齐的“直觉表现 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风靡一时。奥地利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则用精神分析主义观点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 人的心理有意识与潜意识两个对立部分,存在于潜意识 中的性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性本能总受到现实 的压抑,当人们把它转移到所希望的幻想生活创造中去 时,就产生了艺术,所以艺术实质上是以性本能为核心 的无意识表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与弗洛伊德 近似。他们都拥有大批信徒,迄今还在西方盛行。以上 各种观点,都从一个侧面抓住了艺术表现人的心理的特 征;但他们总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先验 的东西,并未能真正解决艺术起源问题,只是把这个问 题抽象化、神秘化了。 ⑤巫术说。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最初谈到了 原始诗歌与原始宗教的密切关系;但他还没有明确地指 出诗歌起源于巫术。19世纪以来,以泰勒、弗雷泽、哈 特兰特为代表的人类学家,对现存原始部族的巫术进行 了深入研究,为艺术起源的“巫术说”提供了丰富材料。 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就在这些资料基础上提出艺术起 源于原始人交感巫术的论点,认为原始艺术实际上是巫 术的一种,目的是祈求狩猎的成功。这一论点在20世纪 以来颇为流行,当代许多美学家(吉德逊等人)都加以 赞同。但马林诺夫斯基等民族学家则提供了某些原始部 族只有艺术并无巫术的资料,使得“巫术说”难以自圆 其说。 ⑥劳动说。明确地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 际上始于19世纪晚期的一批民族学家、艺术史家。德国 的毕歇尔在《劳动与节奏》中指出,劳动、音乐和诗歌 最初是三位一体地联系着的,它们的基础是劳动。梅森 认为最原始的诗歌是劳动诗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劳动 的效果。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也谈到了诗歌与 劳动的关系,但他认为劳动诗歌的目的不是为了加强劳 动,而是为了使劳动变得更轻松。普列汉诺夫在其名著 《没有地址的信》中,论述了许多“劳动先于艺术”的 实例,他的主要观点是:“艺术发展是和生产力发展有 着因果联系的,虽然并非总是直接的联系。”若干年来, 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在苏联和中国的文艺理论界盛行; 但有时简单地寻求劳动与艺术的“直接的联系”,不能 完满地解释一切原始艺术的起源。对艺术起源的“劳动 说”,应防止其简单化和绝对化。 除了上述各种观点之外,19世纪以来,还有其他一 些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如:法国艺术史家丹纳认为文 学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个要 素,他和德国人类学家拉策尔等人被称为“社会学派”;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艺术(特别是音乐)起源于从鸟 类动物就有的性的吸引,这种艺术起源上的“性爱说”, 如今已被大多数美学家摈弃;当代美国史前考古学家马 沙克认为最早的艺术乃是原始人记录季节变换的符号体 系,等等。 在中国古籍中,也有不少关于艺术起源或原始艺术 的记述。中国古籍一致认为文学艺术的起源很早。汉代 郑玄在《诗谱·序》中说:“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 世。”把“诗之兴”定于传说中的虞舜时代。唐代孔颖达 在《毛诗正义》中认为诗歌“必不初起舜时也”,“讴 歌自当久远”。南北朝时的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 中说:“然则歌咏所生,宜自生民始也。”和他同时的刘 勰也持有同样看法。可见,1500年前的中国古代学者,已 经得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结论。同时,中国古 籍也记述了几种艺术起源的观点。《吕氏春秋·古乐》 谈到原始的乐歌是“效八风之音”、“听凤凰之鸣”而 产生的;《路史·后记十》写道:帝尧“命质放山川溪 谷之音,以歌八风。”晋代阮籍在《乐论》中也指出原 始乐歌具有“体万物之生”的特征。这实际上是一种艺 术起源于模仿的观点。《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 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说:“凡音 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 动,故形于声。”《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 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些观点与西方的“表 现说”相似。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诗言志” 的观点占有统治的地位。《吕氏春秋·古乐》记述了传 说产生于上古时代的“葛天氏之乐”的篇名,其中的《奋 五谷》大约歌唱农业生产,《总禽兽之极》大约歌唱狩 猎生活。《吕氏春秋·淫辞》与《淮南子·道应训》记 述了“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的“举重劝力之歌”。在 《史记》索隐引《三皇本纪》和《古今图书集成》引《辨 乐论》中,还记述了伏羲时代的“网罟之歌”。大概是 基于这种情况,《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释里提出了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观点,蕴含着劳动生产诗 歌的思想。《周易》说:“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 德,殷荐上帝。”《周礼》说:“大合乐以致鬼神示。” 《汉书》说:“乐者歌九德,诵六诗,是以荐之郊庙,则 鬼神享之。”《路史·后纪八》说:“……为圭水之曲, 以召而生物。”这些记述,揭示了诗歌乐舞与祭祀巫术 的密切联系。可见在中国古籍中,关于艺术的起源也进 行了多方面探讨。 以上列举的各项见解,均属猜测性的假说,并未得 到学术界的公认。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都未能全面 占有资料,各自只抓住了问题的一个侧面。今天,在研 究文学艺术起源时所应依据的资料有以下几种:①史前 考古学资料;②现存原始部族的民族学资料;③古籍中 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记述;④可供参考的儿童艺术心理 学资料。对比起来看,史前考古学资料最为可靠。但基 本上凭借口头流传的原始文学,同音乐、舞蹈等时间艺 术一样,极难在史前考古学资料中留下痕迹。因此,在 20世纪初还保留原始特征的澳洲土人、南非布须曼人、 爱斯基摩人(他们大体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渔猎民族)、 太平洋各岛屿的美拉尼西亚人和波里尼西亚人、美洲印 第安人(他们大体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农牧民族),以 及中国的鄂伦春、鄂温克、佤、纳西、独龙、怒、布朗 等少数民族,就成为研究的重要依据。此外,各民族流 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古歌、史诗,也具有重要参考价 值。 根据大量的现存原始部族的民俗资料,可知在一般 情况下,原始诗歌与音乐、舞蹈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 的产生,不会比原始造型艺术产生的年代晚很多。据放 射性同位素碳的测定,绘有巫术仪式图像的马格德林期 洞画,约出现于公元前18000年至11000年之间。这个年 代,可确定为原始诗歌起源的下限。实际上,原始诗歌 起源的时间可能还要早些。 文学起源研究的新趋向 尽管原始诗歌与音乐、舞 蹈关系密切,但并不能像冯德那样把原始诗歌看成是舞 蹈的衍生物。原始诗歌自有独特的、多元的起源途径。 最初,原始人进行体力劳动,会在劳动呼声中嵌进一些 没有意义的单词,如“邪许”之类,目的是减轻劳动的 紧张,获得因声音的重复而产生的愉快。在有些情况上, 它相反地又能协调大家的劳动动作,成为组织集体劳动 的信号。更进一步,人们不满足于声音的简单重复,就会 进入到韵律阶段。韵律和节奏一样,都能给劳动者以听 觉的快感。开始时因为缺少足够的词汇,常常运用没有 意义的衬词来押韵。鄂伦春族一首原始狩猎歌曲:“阿 索亚,阿索亚,黑色的毕拉尔河呀!阿索亚,阿索亚,沿 着河道游猎呀!……”这里的“阿索亚”,就是用来押 韵的衬词。尔后衬词取消了,人们把叶韵的生活词汇组合 在一起,像《吴越春秋》记载的传说是黄帝时代的《弹 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那就是一 首完整的诗歌了。由此可见,原始人的劳动呼声和劳动 号子,乃是产生原始诗歌的胚基。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即 人们在劳动胜利后用诗歌来表达狂欢的心情。例如南美 波托库多人的一首歌:“今天打猎打的好,一只野兽被 杀掉;现在有了食物了,吃的美来喝的饱。”再如鄂温 克族的《欢喜歌》:“蹦蹦跳跳的狐狸,欢喜嫩绿的草 地;各处来的客人们,一起玩乐最欢喜。奔跑嬉闹的狐 狸,喜欢山高林子密;各处来的客人们,一起唱歌最欢 喜。”可见单纯地表现情感,也能产生原始诗歌。但这 种情感并非先验的“人之天性”,而是与原始部族人的 劳动或生活紧密相连的。原始公社后期,部族间的战争 愈益频繁,一些诗歌是用来激昂士气的,如澳洲土人的 一首战歌:“刺他的额,刺他的胸;刺他的肝,刺他的 心;刺他的腰,刺他的肩;刺他的腹,刺他的肋!”在 鼓舞战斗激情同时,带有演习操练的意味。流传在贵州 剑河地区的苗族古歌唱道:“用石头当锄头,折树枝当 钉耙,划竹蔑当撮箕,到山上去开田。”诗歌伴随舞蹈, 也有操练生产动作的意味。因此,最初产生的原始诗歌, 大都与实用性目的有关。那些在巫术中咏唱的诗歌,表 面上看来是荒诞迷信的,究其实质,仍然是为了征服异 化的自然,谋取生活的资料。而且巫术中的许多细节,正 是变相的劳动动作。所以,战争诗歌、模仿性的操练诗 歌、巫术诗歌,全没有同劳动生活绝缘,鉴于这些理由, 也鉴于劳动的诗歌起源最早,可以把劳动看成是文学起 源的初始的、核心的原因。 然而,其他一些原始文学样式的起源,不能都简单地 归之于劳动。原始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日益丰富发展。比 劳动诗歌较为晚起的性爱诗歌,应认为是从原始部族人 的炽烈情欲发端的。在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鄂伦春 人中搜集到的吟咏自然美、吟咏爱情的诗歌,出现得更 晚,它们达到了真正的艺术审美品格,是由复杂的原因 形成的。神话、传说、史诗、动植物故事、谚语、童话 等文学样式,大约在原始公社后期产生。它们产生的原 因也是多方面的,或者是想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或者 是记录部族的斗争史,或者是向后代传播知识经验,或 者是用英雄祖先的精神激励部族成员,甚至把它们充作 少男少女举行“成丁式”的考试科目。有些诗歌、神话 与史诗,被列为氏族的经典,只能由氏族酋长和巫师来 掌握。但也有不少诗歌、神话、故事、谚语,成为全部 族共有的精神财富,通过口头方式流传。因此,就总体 来说,原始文学起源的契机是复杂的。近代几名专门研 究艺术起源的学者,如分别著有《艺术的起源》专著的 格罗塞、希尔恩,著有《艺术的演进》的哈顿及普列汉 诺夫、柯斯文、德索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流露出多元 论倾向。今天,把文学的起源归之为以劳动为核心的多 种社会实践,形成最新的理论研究趋向。 (鲍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