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宋徽宗三件代表作品是什么

所以想跟大家聊聊在这些比较经典的器型中最喜欢的釉色是哪一种?也就是他弟弟赵光义的儿子赵恒?因为赵恒常跟着父亲进宫,赵恒就陪着母亲去宫里和太后聊天说话,所以自然觉得大人之间的聊天很无趣,然后赵恒就无意间走到了金銮殿,金銮殿是皇上和众卿们议事的重要地方。所以赵恒自然就被龙椅给吸引了,所以一时兴起就自己跑到龙椅上玩起了扮演皇上的游戏,而此时...

宋徽宗三件代表作品是什么,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建盏?

感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约为1000年前,一件因茶而生的茶器——“建盏”横空出世。

起初本为民窑,但由于饮茶习惯的改变,加上当时统治者与上流社会的喜爱,出现了“民转官”的少有想象。

宋末元初之后,盛极一时的建盏被迫停烧和废烧,建盏就此陨落。

直至198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福建省轻工研究所和原建阳市瓷厂等大批机构的专家经数年研究试验后,成功烧制出仿古建盏,失传数百年的建盏古老工艺得以恢复。

要说起建盏别的地方就在于其斑纹的特殊,大致的釉色可以分为曜变、油滴、兔毫、黑釉跟一些杂色釉。

所以想跟大家聊聊在这些比较经典的器型中最喜欢的釉色是哪一种?

由于曜变建盏比较罕世,见都很难见到,所以这里就不做考虑。

01:黑釉

建盏本为黑瓷,所以黑釉可以说是其最本真的面貌,另外也称为“绀黑釉”或“乌金釉”。

其色泽黑而润,釉面玻化效果好,而且上釉普遍较厚,底部露胎处有聚釉、挂釉现象,可以观察到釉的流动,有部分还带有隐约可见的斑纹。

黑,是深邃的,是最纯净的色彩,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02:兔毫釉

兔毫釉是建窑最为典型而且产量最大的产品,所以经常人们会把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

那么何为兔毫?

其实是黑色的底釉中析出一根根细密的丝状条纹,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

关于兔毫最经典的话,肯定就是宋徽宗讲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03:油滴釉

说起油滴这个词,其实是原因日本,国内普遍专家认为,油滴就是这鹧鸪斑。

北宋初年陶谷《清异录》中记载:“闽中造盏,花纹类鹧鸪斑点,点试茶家珍之”,由此可见其的珍贵程度。

鹧鸪斑的斑点大小不一,形状一般是圆形或椭圆形;

颜色有银色、银灰、黄色等,

分布或密集或疏松,就好像是水面上漂浮的油滴。

04:杂色釉

除了以上的几种经典釉色,其他的都归于杂色又了。

大致的品种有:柿红釉、茶叶末釉、青釉、龟裂纹釉、灰皮釉、灰白釉、酱釉等等…

本人从事古董收藏行业多年,欢迎关注讨论!

宋太祖问赵恒天子好作否?

很荣幸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件趣事就是发生在赵匡胤的身上,在他执政期间,就有一个小孩曾在他的龙椅上玩,而这个小孩既不是太子,也不是他的皇子,但是赵匡胤却一点都不生气,就只是随后一问好玩吗?所以相信都对这个小孩很是好奇了,那么他就是赵匡胤的侄子,也就是他弟弟赵光义的儿子赵恒。因为赵恒常跟着父亲进宫,所以去到了宫里的很多地方,并且和一些皇子的关系都非常的好。

而这一次,赵恒就陪着母亲去宫里和太后聊天说话,不过那个时候赵恒也才只有7岁,所以自然觉得大人之间的聊天很无趣,然后就坐不住自己跑出去玩了,因为对宫里比较熟,所以她母亲还是比较放心的,毕竟也是皇亲国戚啊,也不会发生什么事的。然后赵恒就无意间走到了金銮殿,而大家都知道,金銮殿是皇上和众卿们议事的重要地方,而且正中间还摆放着庄严高贵的龙椅。

所以赵恒自然就被龙椅给吸引了,所以一时兴起就自己跑到龙椅上玩起了扮演皇上的游戏,而此时好巧不巧的还被皇上和自己的父亲看见了。而当赵光义看到自己的儿子坐在龙椅上的时候,瞬间都吓坏了,脸色极其的难看,然后立马向皇上下跪求饶,还一边呵斥着让赵恒赶紧下来。

但是此时赵匡胤并没有生气,反而是径直的走到侄儿的面前,还微笑的问道“龙椅好坐吗”,而这时候的赵恒也是口无遮拦了,随后就很果断的回了4个字:由天命耳!这话一出,就更是让父亲赵光义冷汗直流了,因为完全没有想到儿子竟然当着皇上的面,直接说出了这样的话。

而就在赵光义揪心的时候,只听见赵匡胤放声大笑了,然后对着自己的弟弟说:你这个儿子很不简单啊!然后因为赵匡胤很喜欢这个侄子,于是就干脆直接将他接到宫里来住了,而且平时还会亲自教他骑射等学术,十分用心的在培养他。而在赵匡胤驾崩之后,赵光义就继承了皇位,这样一来,赵恒继承皇位就很有希望了,不过在他的前面,可是还有两位大哥的,所以这下就成了难题了。

宋太宗的长子是赵元佐,自小就十分聪明,文武兼备,长得又与父亲很像,所以,宋太宗一直想立长子为太子。赵元佐多次随军出征,在朝中还管过吏部的事儿,在朝中大臣中威望也很高。

可是,赵元佐对父亲迫害叔叔赵光美十分不满,多次出手营救,但较后还是失败。叔叔不得善终,死于房州后,赵元佐竟然悲愤而狂,见人就打,手刃数人。

一次,赵光义宴请皇子,偏偏没有请赵元佐。赵元佐得知后,大怒,喝醉了酒,放火烧皇宫。宋太宗盛怒之下,认为赵元佐是有意为之,将其废为庶人。

既然长子不堪重任,那就选次子吧。赵光义开始有意培养次子元佑,让他跟着赵普学习理政经验。不久,封元佑为许王,任开封尹,改名元僖,成为准皇储。

元僖确实也没让父皇失望,将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条,为父皇分忧不少,宋太宗很是满意。

可是,这位准皇储竟突然间死了。

原来,元僖不喜欢妻子李氏,喜欢妾张氏。张氏想害死李氏以扶正,就下药,结果误毒了元僖。宋太宗得知后,又恨又悲,下令严查,张氏畏罪自杀。

长子疯了,次子被毒死了,宋太宗在寇准的支持下,于至道元年(995年),册立三子襄王元侃为太子,改名为赵恒。

两年后,宋太宗驾崩,在吕端、寇准等人的拥戴下,赵恒继位,成为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是为宋真宗。至此,宋真宗的继位之路才算完毕,留给后人的却是众多纷纭的话题……

这一切就像赵恒曾经说过的,一切都听天由命,所以最后赵恒的大哥就突然之间发疯了,而二哥也被毒死了。这下皇位继承就落到了赵恒的头上,然后他就很幸运的登上了皇位。

虽说赵恒小时候上龙椅被夸有他自己冷静聪明的原因,但如果他不是皇帝兄弟的儿子,恐怕下场也不好过,而他顺利登基,有他父亲努力的结果,也有自己的运气在里面。所以说这是命中注定也不为过吧。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

我是洛云阁,欢迎关注。

馆藏和个人收藏有明确数量吗?

小偏应该问北宋汝窑瓷器到底有多少件?

答①;国家没有普查,谁也不能定有多少件!

答②;馆藏是有数的。但是个人收藏就没有数了!鱼龙混杂,没有鉴定标准,所以无法定量。

答③南宋《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在南宋就已经难得的汝瓷今日可想而知!

答④另外世上露脸的包括馆藏的北宋汝瓷也是鱼龙混杂,真品少之又少敢过机检的几乎没有,故真假多少无法定论。

综上所述北宋汝窑瓷器多少无法定论!

香道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吗?

焚香、嗅香习俗,在我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这从战国时期的关于草香树脂香的记载;西汉时所使用的可放炭火的香炉以及用香汤沐浴的史料再现;南北朝时期荷香花的流行;到唐代贵族妇女们所佩戴的香囊;宋代的关于诸如乳香、沉香、檀香等调香法甚至“香药局”的出现,无不有迹可寻,况且还有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香之十德》劝世篇佐证,足证“香道”在我国古代之繁荣,实为不虚。据说在宋元时期,“品香”与饮茶、插花、挂画,被上流社会把玩为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亦在此时出现。

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成了“坐香”与“课香”,从而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佛门与文人们纷纷营建香斋、静室,一时成为时尚。到了大清盛世,“行香”已经深入日常生活之中,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香案已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可以说,至此时,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香文化”。虽然尚未形成“香道”的概念,但从 古已有之的眼观、手触、鼻嗅等这些品香形式以及上面所述的各个时代的香文化发展来看,可以说至清初时已经初具香道雏形了。

纵观中国香文化历史,从汉代的香汤沐浴之礼到唐朝的薰香之风,再至宋元的闻香仪式的制定,直到最后明清的“香”入人心,中国香文化本应发扬光大,成为一门使人能够清神健脑陶冶情操的艺术学问,可随着清朝嘉靖、道光年间的战乱开始,士大夫与文人墨客们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呆板,香学与诗词乐舞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渐趋式微,焚燃香料并感受其气味进而感悟人生的这门高雅活动,传至清末,终于在大清王朝的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接下来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国共内战,更是使包括“香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一蹶不振,这也称得上是中国香文化的悲哀了。

正如俗话说的“东方不亮西方亮”,香道却是“西方不亮东方亮了”。邻国日本,自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佛教和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焚香、薰香、闻香文化亦被带到了日本,发展至今,已是典型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据说现在日本香道已发展为以“御家流”和“克野流”为主的100多个流派。而且据说,在日本要想拿到香道“初传证书”,需要四年的时间,晋级到师范“皆传”则要15年,而升到“奥传”更是要花25年左右的时光,个中艰辛,不言而喻。

让我们来看看已被日本人去芜存菁演绎至极致的香道演示。曾经有幸参加过一次香道集会,那是在一间墙壁上挂有“静妙求真”条幅的传统的和式榻榻米香室里,精致的香道演示共分三步,首先是温婉而雅、动作轻柔的和服女士所进行的香具展示和香灰制作;然后是繁复细腻的和服薰香;最后则是庄重典雅的闻香仪式。整个过程以静寂优雅贯穿,参与者透过香烟缭绕升腾直至最后化为无形中,感悟世事的无常,从而求得精神的安宁......

据说现在国内受日本影响,香道已开始发展起来,真心希望我们能让古香文化发扬光大 。 “香”是一种令人感到心神愉悦的气味,也是一种抽象无形的东西,不只是动植物会散发香气,其实,光明无邪的德行、磊落正直的品格,同样能馨香久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香道尤显重要,因为陶冶性情如果有了香道之助,会使人变得更加优雅、得体起来。“香”都有“燃我一生之忧伤,换你一丝之感悟”之舍身觉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辜负那一片“香”心呢。

宋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宋朝的历史,从来人气极高,放在各类野史演义里,宋朝题材的各种故事,更是五花八门。就连天马行空的武侠小说里,江湖大侠们的恩怨情仇,也常见拿宋朝当背景。如此火热模式,也把宋朝的历史形象,火出了各种雷形象。真实的宋朝,难道就是这模样?

至少,下面这几条与野史里很不一样的冷知识,却足以见证一个真实的宋朝!

1,“神舟”镇高丽

宋朝对外往来频繁,那么北宋的地盘上,哪个国家来的使节最嚣张?还真不是常打仗的辽国西夏,却是一家从没打过仗的邻居:高丽!

多年前某部包青天题材电视剧里就有情节,高丽使团在大宋境内耍横,竟挥兵攻打泸州城,连位高权重的八贤王都差点被剁了。正史上的高丽,当然没闹过这等雷事。但是有几十年间,也一样横出名:高丽使节每次来访,都恨不得鼻孔眼朝天,一路吃拿卡要,甚至还大肆搜集宋朝的地图等军事情报。以苏轼的愤怒奏报说,就连伺候高丽使者的宋朝小吏们,竟也学的狗仗人势,欺压沿途官员!

为何如此嚣张?以宋仁宗年间大臣富弼的话说:高丽自以为和大宋隔着海,还抱着辽国的粗腿,当然就有恃无恐。到了宋哲宗亲政后,这事也终于忍够了:直接不惜血本,造了艘空前巨大的海船,长二十多丈能载上千士兵的庞然大物,美其名曰“神舟”,载着大宋使团浩浩荡荡去高丽回访,果然到了高丽就吓坏一群人,惹得高丽官民纷纷围观。从此之后高丽使节再来大宋,待人接物全变得毕恭毕敬,算是彻底吓老实了!

2,日本女人来借种

拜宋朝能造“神舟”的强大造船技术所赐,全球各地,只要大宋海船开得到的地方,几乎都留下了中国人拓荒的足迹!

以《宋会要》的形容,财产有百万贯钱的中国海商,不过是其中的“小客”,也就是其中的小角色。真正能上台面的海商,比如泉州的杨家,都是两三亿贯的资产。海商王仲圭每次出海,都是几百艘大小船只,比海军出征还威风!

如此强大的一群人,纵横在亚非海洋上,自然一路威风。比如在东南亚国家,所过之处,经常是该国国王亲自出来款待。大宋的船队甚至扩展到了东非沿岸,列国港口都充斥着中国货物。以《东非简史》里的惊呼说:东非的历史是中国瓷器写成的。

这般无与伦比的实力,也叫中国人的国际地位,在那个时代空前高。放在喜欢抱粗腿的日本人身上,对中国更是极度仰望。《清波杂志》就有记载,当时经常有来自日本的船只,满载着日本妇女在中国登陆,见到宋朝男子就主动献身,度过风流一夜后满意而去——就为改良人种!

3,惹不起的宋朝大妈

宋朝常被说弱,放在影视剧里,宋朝百姓也常被当软弱羔羊,可真说弱,宋朝大妈就不答应。

《小畜集》里就记载了一位北宋大妈,在宋辽边境开店,早晨一开门,就遇到辽兵杀来,咋呼着要大妈给她烧饭。却见大妈不慌不忙,假装在井边与辽国大兵热情聊天,却突然翻脸出手,一下就把辽国大兵掀进井里。

以辽国名将耶律斜轸的叹息,大宋的边民,别看又穷又装备差,但打仗不含糊,一敲锣就喊来一群人死磕。落单的辽兵,基本就没活路。

4,武功爆表的文状元

宋朝文化发达,读书人地位极高,那是不是读书人都是弱不禁风的文弱书生?可以瞧瞧北宋读书人中的尖子人物:文状元们!

宋太祖年间的王嗣宗就是典型,他科考时与另一考生陈识相争不下,结果宋太祖大手一挥,你俩干脆摔一跤,谁赢了谁是状元。结果王嗣宗战斗力爆发,放倒陈识后风光夺魁,人送外号手搏状元。

但千万别以为,这种状元只是个例,凶悍的辽国人都曾被打脸,大宋文状元章衡出使辽国,被辽国军将在酒宴上挑衅,只见章状元不慌不忙,当场拉硬弓射箭,连续三箭中靶,叫辽国皇帝都吃了一吓。宋朝读书人习武的风气,就是这么不含糊。

5,连环杀手成文豪

谁是宋初最彪悍的读书人?无可置疑就是柳开。这位仁兄自幼饱读诗书,却也从没落下习武。十三岁时家里闹贼,他抄着剑冲出去,和一群毛贼血拼,把这伙亡命徒杀的狼狈逃窜。

待到后来他游学四方,更是干出了连环杀人事件,宰掉过开黑店的土匪,还去一户人家抱打不平,把胁迫这户人家的恶仆杀掉后扔锅里,再把受害人家属叫来,哈哈大笑请人吃肉。

可就是这么个恐怖人物,不单后来科场登第,上过战场血战辽国,更是开宗立派,公认北宋古文运动的一代宗师。说宋朝文人柔弱?小心大文豪柳开发飙。

6,宋辽战争的伤亡比

宋朝被称为“弱宋”,一大依据就是宋辽战争。以各类野史小说的描述,宋朝在这场战争里,常见各种稀里哗啦,若非英雄的杨家将或丐帮江湖儿女等一群英豪挺身救国,眼看就是被辽国分分钟团灭的节奏!而在正史上,宋神宗年间的宰相张方平也曾有名言:大宋与辽国打了八十一战,也就只有一战算是赢!

宋军真有“一比八十”这么不堪?还是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

宋辽战争二十年里,宋辽双方万人以上伤亡的恶战极多,惨烈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之前唐朝对突厥的战争。宋军的几场败仗,比如高粱河大败,雍熙北伐之败,君子馆之败,各个知名度极高。每次有专家说宋朝“文弱”,都会兴奋提起。但宋朝的胜仗却极低调:除了杨业潘美的两次雁门关大捷外,斩首辽军上万的满城大捷,一万宋军击溃八万辽军的唐河大捷,全歼辽国王牌铁林军的威虏军大捷,全被选择性无视!

以战果而论,宋辽战场上的大宋军人,与北逐匈奴突厥的汉唐铁军一样,都是铁骨铮铮的华夏好男儿!

那有这样铁骨铮铮的队伍,为什么大宋还落得用岁币换和平?看看宋太宗不顾部队劳顿,贸然发起幽州战役的瞎指挥表现,再强大的铁军,也经不起这种折腾!

甚至这种瞎指挥风格,从北宋开国起就成了画风。以宋仁宗年间范仲淹的一针见血说:每次朝廷争斗,失意者都会被委派到边疆去,越是那种耿介直臣,越容易被委派带兵。可这群人半点军事素养没有,又执掌军队大事,打起仗来不吃败仗才怪!

从头到尾,强大的宋军,都是被瞎指挥败掉,然后以一顶“文弱”帽子,替真正的责任人扛锅!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有没有写香的古诗词?

分五部分回答这三个问题:一,有关香的诗赋;二,蔡京玩香;三,香文化性质特点及分类;四,苏轼合香;五,简述中国香文化发展历程。

几千年的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形成了浩如烟海的传统精髓文化,香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一 有关香的诗赋

由于香道的特性,引起历代文人对香推崇、歌咏,并且留下了大量的颂词兰章。

屈原在《离骚》中的精彩咏叹:

“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

东汉蔡邕《琴操》记述,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

历代部分诗人的咏颂: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杜甫(唐)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王维(唐)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贾至(唐)尽日窗间更无事,唯烧一炷降真香。——白居(唐)垂露额题精思院,博山炉袅降真香。——薛逢(唐)案头行气诀,炉里降真香。——张籍(唐)红露想倾延命酒,素烟思爇降真香。——曹唐(唐)降真香一炷,欲老悟黄庭。——范仲淹(宋)《焚香》——陈与义(宋)

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

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豈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爐香裊孤碧,云縷霏數千。

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

世事有過現,熏性無變遷。

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二 蔡京玩香

说起香道、焚香,就绕不开北宋名臣蔡京。蔡京有经世之才,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重用。神宗驾崩,哲宗继位,王安石变法失败,蔡京也受到对立派的排挤。宋徽宗即位后,又起用蔡京,任命他为宰相。王安石去世多年,蔡京继续推行王安石新法。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四朝老臣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一代权相饿死在了前往岭南的路上。

蔡京的艺术天赋极高,素有才子之称,在书法、诗词、散文等各个艺术领域均有辉煌表现。他的书法,不低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当时的人们谈到他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

遥想当年,蔡京曾经是如何的奢华、雅致、风流。他的焚香方式,也是最有气势、最具独创性的。

一日,有宾客来看望蔡京。蔡京令人焚香,侍者应声而去,此后却久久未见返回,客人感觉奇怪,怎么在朝廷上说一不二的蔡京,家中的下人们却敢如此怠慢,未见马上捧来香炉燃香呢?还以为侍者忘了焚香之事。又过了许久,侍者终于回来了,却还是两手空空,未见香炉,却向蔡京回禀:“已满”。蔡京言:“放”。侍者又应声往里而去。随即,厅堂一侧的门帘卷起来,便有香云从帘后蓬勃而出,如云如雾,满室皆香,主客衣服皆沾香。客人大是惊喜,蔡京得意地说:“如此烧香则没有烟火气。”

蔡京的焚香方式,须使数十个香炉同时燃香,耗用珍贵香料数十两之多。也只有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蔡太师,才能奢侈地把香玩得如此出神入化,如此风雅气势。

传统的熏香方法,一般是直接烧香,还有一种是烧炭隔火熏香。在宋代之后,这种烧炭隔火熏香方法广为流行了,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虽然“熏”香不如“烧”香来得简单,但其香气更为醇和宜人,能增添更多情趣,所以很多文人也一直乐此不疲。

三 香文化性质特点及分类

人类对香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本性需求,古人对植物的香气有所感觉,闻到不同的芳香时,即能感受到美感和愉悦;并且逐步发现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香味,不同的香不同的使用方法会有不同的作用。

香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集合形成了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香品的制作技术、使用方法、日常习惯、仪轨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香文化横向方面性质特点:一是礼教香文化,即原始的敬天与祭祖,周秦以来香文化用于礼政、礼乐等等;二是宗教香文化,即香文化用于礼佛、礼道、礼儒;三是社交香文化,用于茶席、琴桌、文房等等;四是居家香文化,用于驱蚊虫、避瘟疫、薰衣被等等。

香料分类及出香特点:其一是树脂类香,如沉香、檀香等,其味道以香甜为主,出香特点是热火熏烧。其二是膏脂类香,如龙涎香、麝香等,其味道以香腻为主,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其三是花草类香,如蕙兰、蒿草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其四是瓜果类香,如佛手瓜、柏树子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其五是合(水)类香,如香粉、香露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四 苏轼合香

宋哲宗元五年(1090)春,人日(正月初七)。杭州,下起了一场小雪。东坡先生拿出一只羊脂的玉碗,嘱咐侍女用它去取院中999朵梅花芯中之雪。此雪为纯阳至真之物,此碗盛之可使花气不散。

苏轼又让书童按配方称出种种香药,这时,侍女已采集好梅心雪回到书房。玉碗中的雪大部分已经融化,带有花粉的雪水散发出幽幽梅香。苏东坡按顺序把配好的香药在合香盘铺撒一层,用鬃刷弹上一层玉碗中“梅魂雪魄”的花露,再铺一层香药,弹上一层花露待到香药基本润透之后,开始合香。

这是人与香药用灵气交流的过程,苏轼全神贯注地调和着香药。大约半炷香的时间,室内已充满了迷人的梅香。

苏轼把合好的香放入瓷罐中,待香冷却后,用银香匙取出一匙香粉,此时只能闻到似有似无的淡淡香气,这便是香气内敛的名香所具有的效果。苏轼印好并点燃香篆,那氤氲的香气,真好似万株梅树同时喷香。苏轼道:百日窖藏后其香韵则会更加悠长。

宋代的黄庭坚、陆游、范成大都是合香的好手。这一时期庞大的文人群体是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

明人周嘉胄曾发感叹说:“香之为用,大矣。”说它是芳香的,有椒兰芬芷,沉檀脑麝,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又是审美的,有“焚香伴月”、“红袖添香”;它更是“究心”的,可通灵增慧,养性护心。中国古代读书人一向以道德修行为上,美好的芳香之物可通圣德。

五 简述中国香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香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史前6000多年的石器时代,它萌芽于远古祭祀之礼,起始于春秋佩香之德,成型于汉代和香之贵,成熟于盛唐用香之华,普及于两宋燃香之广,完善于明清品香之势,衰败于乱世征战之忧,回春于安定和谐之世。

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以香沟通天地神灵。春秋战国时期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焚烧(艾蒿)、佩带(兰),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古代用香有药用、祭祀庆典、薰衣、宴会、考场焚香案,用香木建筑等。

秦汉一统帝国,拓疆扩域,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为我们带来海外的丁香、安息香、乳香、龙涎香、南海的木本香料。苏合香、鸡舌香、沉香、木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汉代香品中第一次出现和香(一种像中医药方一样的香方),宫廷术士开始用多种香药根据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调配香方。

汉晋时期的香文化是“百姓敬鬼神,凭香烟缥缈;贵胄玉临风,赖香送温情。”魏晋南北朝时,熏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同时,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香。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唐代皇帝大多信佛,以香供佛带来对大量香料的需求。

富贵的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文人雅士则多设香斋,不仅用香品香,还亲手制香,香事仪式已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休闲活动。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这个时期,香文化也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走向普通百姓,不仅佛家、道家、儒家用香,香也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

明代,在继承和发展宋代香道精致熏香文化的同时,又与理学、佛学结合成了“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佛门与文人们纷纷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一时成为时尚。这一时期,线香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许多制香方法,如书中所记:使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这一制香方法的记载还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线香的文字记录。

清代,“行香”已经深入日常生活之中,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香案已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清末,随着国势衰退,士大夫与文人墨客们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呆板,香学与诗词乐舞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渐趋式微。焚燃香料并感受其气味进而感悟人生的这门高雅活动,终于在清王朝的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连治病用的香方,也大量丢失。今天,除了烧香礼佛、佩带香包等用香方式因深入民间而得以沿存外,传统香学、文人雅士们仪规严格的品香仪式、治病方式渐已遗失,很多人甚至不知“香道”为何物,更不用说什么以香道来修身养性和治病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